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展开全部
职教系统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工作座谈会召开

          本报北京5月20日讯(记者 张婷)今天,教育部召开职教系统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工作座谈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和刘云山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分析活动进展情况,交流经验做法,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教育部副部长、部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鲁昕出席并讲话。

        鲁昕指出,职教系统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部党组部署要求,活动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各单位从转变学风抓起,组织集体学习、专题研讨等活动,打牢了改进作风的思想基础;从职教与经济社会联系广泛的特点出发,开门搞活动、听意见,查找和梳理了“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总体来说,规定动作做得到位,自选动作也有特色。但要清醒认识到,有的单位和领导干部还存在畏难情绪,有的学习教育重形式、轻效果,有的听取意见不深入、不聚焦等,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加以解决。

        鲁昕要求,下一步工作要聚焦重点抓关键,做到“深学、细照、笃行”,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两不误、两促进。一是继续把学习教育贯彻始终,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二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落实,把查摆问题、开展批评落到实处;三是把教育实践活动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查找工作的薄弱环节,同时又集思广益,从群众的意见建议中寻找破解发展难题的钥匙,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鲁昕强调,近期各单位将陆续进入“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这是整个教育实践活动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取得实效的关键。学习效果如何、听取意见是否深入,要在这个环节得到检验;整改落实、建章立制能否到位,要靠这个环节打下基础,必须严格按照中央确定的程序、步骤,扎实做好每项工作。

    5月16日下午,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会见了来访的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主席汉斯·蔡特迈尔一行。

    郝平副部长对汉斯·蔡特迈尔主席的来访表示欢迎。他高度评价教育部和赛会自1980年以来在教育领域开展的成功合作,表达了进一步推进双方务实合作的愿望,并特别向蔡特迈尔主席本人在多年政治生涯中为中德教育合作做出的杰出贡献表示感谢。会见后,郝平代表教育部向蔡特迈尔主席颁发了《荣誉证书》。

    蔡特迈尔主席对郝平副部长的拨冗会见表示感谢。他介绍了赛会在推进国际职业教育合作领域的最新做法和经验,并表示将在未来继续推进与教育部的全方位密切合作。

    访问期间,蔡还接受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授予的“荣誉教授”称号。

 

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党风廉政建设重要讲话精神


        514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组会,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重要讲话精神,传达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近期与部分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国有金融机构负责同志座谈时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党委、纪委都要对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做到守土有责。要着力改进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行使权力的监督,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要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王岐山同志在近期座谈会上也强调,贯彻三中全会决定第36条,要害是抓住落实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这些重要论述为推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落实好部党组主体责任,不断深化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

  会议强调,要从五个方面深化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一是选好用好干部。在干部选拔任用环节,强化干部廉政审查把关,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在干部管理监督环节,建立健全和严格落实新任干部廉政谈话,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提醒谈话、诫勉谈话,干部专项审计和任期审计等制度。二是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抓住教师节、入学、毕业等重要节点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坚决纠正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继续开展对直属高校和直属单位贯彻执行八项规定精神情况的监督检查。深化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组织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补课等乱收费治理,完善教辅材料使用管理机制,强化教育经费监管。三是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尽快制定惩防体系规划实施办法,推行机关权力清单制度,建立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印发实施高校信息公开50,加强和改进巡视监督工作。四是领导和支持查处违纪违法问题。制定印发关于加强机关和直属单位、直属高校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的意见,保障纪检监察机构全面履行职责。支持纪委加大案件的查处,加大信访的排查,推动纪检监察部门突出主责主业,强化监督职能。五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强化党组(党委)书记、党组成员和机关各司局、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责任、执行责任和推动责任,加强领导体制机制建设,加强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全力支持驻部纪检组切实履行好职责,强化执纪监督责任。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提高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的自觉性主动性,把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两手抓两手硬。要进一步调整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充实人员力量,加大工作力度,就落实主体责任制定具体措施办法。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机制,在工作协调、查处情况报告反馈等方面形成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促进执纪监督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尽快出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意见,强化责任、明确程序、落实考核与追究。要进一步动员部署,分别对机关司局、直属单位、直属高校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工作进行再部署,明确任务要求,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做到让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

    近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率领全国政协特邀常委视察团到湖北,就深化产教融合、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行考察调研。视察团实地察看高职学院,走访校企合作单位,与校企负责人和师生座谈交流,听取国家有关部门和湖北省负责同志情况介绍。


  杜青林充分肯定了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强调要突出改革创新,推动职业教育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发展,切实解决目前企业转型升级普遍面临的“设备易得、技工难求”的问题。

  杜青林指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命脉之门,要推动建立利益共同体,坚持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做到产业、市场、就业和育人整体谋划,形成叠加和溢出效应。探索创新具有中国特色、高职特点的办学模式,让企业进校园、教师进车间、教学进现场,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相互交融的良好格局,实现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理论学习与实地培训“无缝对接”。

  杜青林强调,职业教育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学生,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注重思想和人文素质教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吾道以一贯之”。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间正道的经典解读。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今天,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营养,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化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都有很多经典论述,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如“民惟邦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仁者爱人”、“扶贫济困”“德不孤,必有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瑰丽的宝库,纵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对于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八字要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实际上与传统文化强调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是一脉相承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实际上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如何培养一代青年人才?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智慧。孟子说,有大人之事和小人之事。大人之事为国家民族着想,小人之事为自己谋私利。青年的视野和格局就在此区别。从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到王安石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的牺牲精神;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到岳飞的《满江红》;从戚继光的抗倭到文天祥的《正气歌》,这些先贤哪一个不是历史上的一流人物?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有这么多的杰出人物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践行了时代的理想和历史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今天,我们的青年更应该珍惜今天,敬畏历史,展望未来,有所作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时期,思想多元、利益诉求纷杂的今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深刻领悟,积极践行,为实现中国梦助力。

  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代青年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了当代青年继承五四精神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揭示了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努力方向,对于指导青年走好人生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无论是从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上,还是从勇挑时代重担的责任担当上来说,青年一代都扮演着无可争议的主角。时代把青年人放在了这样一个位置,毫无疑问,青年人就要奋勇前进,奋斗进取。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青年人将不可避免遭遇各种考验和“逆流”,奋进的精神将激励青年人走在时代前列。当代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而奋斗,而中国梦的实现过程正如一场接力赛一样,青年人接过每一棒之后,都需要振作鼓劲,勇往直前,只有这样,才能把个人的理想和中国梦紧密结合,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

  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开拓创新是青年人最可宝贵的品质,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在青年身上,涌动着开拓的梦想与勇气。开拓的道路是艰难的,其中必然有挫折和失败,有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尤其是当下的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更需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为人先的锐气和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当代青年要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出发,脚踏实地、开拓创新,把本职工作干好干出新意,干出成绩,这样才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历史赋予青年的使命。

  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奉献者。青年时代是用奋斗来书写的一本华丽乐章,而奉献是这部乐章里最深沉的音符。对青年人来说,为时代奉献自己的青春,用才华和实干兴家、兴国,既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又是对祖国和人民尽责。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就是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就是选择了高尚。奉献精神是一个人最高贵的品质,是一种最深沉的爱,也是一种对自己事业不求回报的爱,更是一种全身心付出的爱,它会让一个人充满斗志和干劲,不抱怨、不虚荣、不计较,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而这正是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所有追梦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品格和精神。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人在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要勇当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青春奋斗和中国梦一起在开拓和奉献中完美结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本领、创新创造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勇敢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言简意赅地阐明了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联性,指出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层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回答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构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在根本点上亮出了社会主义的旗帜。

  社会主义究其本质要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这个目标可分解为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统一,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愿和广大青年的心声。随着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党中央一再阐明,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倡导,这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价值引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示给世界的应是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新中国,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社会层面提出的倡导,这是对建构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的价值引导,究其价值取向,追求自由和法制,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公民层面提出的倡导,这一层面的价值指向表明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爱国、敬业是每一个公民的操守,诚信、友善更是做人的根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体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从三个层面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解决时代问题的钥匙,它的确立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不仅广大青年要坚守和践行,全社会都要坚守和践行。

 深入学习领会 准确理解把握 全面贯彻落实


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举行

  5月5日下午,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内涵丰富、全面系统、思想深刻、意义重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教育工作的行动纲领。教育系统要深入学习领会、准确理解把握、全面贯彻落实,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座谈会上,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林正航、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文昭、中国农业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刘亚楠、北京科技大学2010级本科生刘畅,分别结合各自工作学习实际交流了学习体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青年的亲切关怀和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广大青年健康成长、成才报国的精神力量,也是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 

  袁贵仁听取大家发言后强调,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做到5个“深刻理解把握”。一是深刻理解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我们的民族、国家当前应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以及“青年为什么要自觉践行以及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问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全面、最深刻、最完整、最系统的阐述。二是深刻理解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对国家民族来说,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对教育工作来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三是深刻理解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总书记重要讲话从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从当代、历史、国际等多个角度,从传统文化和个人理想信念等不同层面,全面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四是深刻理解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既是对广大青年的明确要求,也是全社会所有公民的努力方向。五是深刻理解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任务。要在研究和探索、认定和养成、坚守和践行三个方面下功夫,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袁贵仁指出,总书记在面向广大青年师生提出殷切希望的同时,还对深化教育改革、教师教书育人、各级党委和政府关心支持教育工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袁贵仁强调,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教育系统当前重要政治任务。要加强学习宣传。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及时反映各地各校贯彻落实的举措成效,大力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师生典型。要加强理论研究。深入研究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观点,做好宣传阐释,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撑。要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真正把思想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进一步端正观念、明确思路、推动工作,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主持座谈会。部分在京高校师生代表、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

 ——《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解读

    教育部、农业部两部委基于教育和产业高度融合的思路,联合发力,进行系统设计、体制创新,抓住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这个关键点,盘活了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相关的涉农专业这盘棋,通过推进四个转变,着力解决四大问题。

    ■徐文新 俞启定

    教育部、农业部日前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培养方案》),这既是国家战略层面人才支撑和农民个体层面全面发展的双重需要,也与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构建与治理能力提升密切相关,还是推动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突破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现实困境的实际行动。

    这次教育部、农业部两部委以开放、创新、务实的工作理念,基于教育和产业高度融合的思路,联合发力,进行系统设计、体制创新,抓住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这个关键点,盘活了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相关的涉农专业这盘棋,通过推进四个转变,着力解决四大问题。

    第一,通过在招生对象上放宽年限,改变重点,着力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持续性问题。

    《培养方案》中招生对象的年龄放宽到“一般在50岁以下”,招生重点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等”。这是结合涉农专业招生形势和农业从业人员年龄现状提出的。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专业招生71.98万人,占总数的9.54%,对比2010年的110.4万人、2011年的85.4万人,招生规模连年下降。涉农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轻农、去农、离农”现象已经相当严重。即便是就读农科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也争相“跳农门”,“80后”中农村出生的孩子80%以上没有务农经历,新生代劳动力去农离农现象严重。与之相反,随着近几年中央政策的持续利好,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很好,大量务农人员,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有强烈的接受教育培养的愿望,希望通过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学到从事现代农业的知识和技术,却由于“超龄”、不能全日制在校学习等因素,享受不到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被排除在中职学校的教育培养序列之外。

    通过这次招生对象的重大改革,精选一批在职务农的骨干人员,经过较为系统的教育培养,在提升其素质的同时,配套相应的政策,鼓励其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化路子,拉长产业链,增加农业的附加值,促进其收入、地位的提高,逐步使从事现代农业具有职业化应有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地位,增强现代农业职业的吸引力,培养后继者从事现代农业职业的兴趣,树立在农业领域从业创业的决心,引导青年人选择到现代农业从业创业成才。

    通过这样的教育培养设计,农民和农民的子女一起培养,兼顾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实与未来的人才需求,使新型职业农民形成梯队,使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四化同步中的现代农业发展、城乡一体化推进中的新农村建设有持续的人才支撑。

    所以,在招生对象上放宽年限,改变重点,将现实紧迫性和战略前瞻性有机结合,既是现实的务实之举,也是长远的战略设计。

    第二,通过教育教学的系统改革,特别是“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安排,着力解决专业教育与产业教育的融合性问题。

    《培养方案》以坚持服务产业、农学结合、实用开放、方便农民、科学规范为制定原则,着力解决专业教育与产业教育的融合性问题。在基本学制上“实行弹性学制”,“有效学习年限为2~6年,允许学生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在教学形式上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的比例为(1︰1)~(1︰2)”,在专业核心课、能力拓展课上提出了达到1︰2的要求。同时,在理论教学环节也采取了远程教学和分散学习的教学形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实验实习、专业见习、技能实训、岗位实践等教学形式,强化“农学结合”,加强与现代化农业园区、科技示范场、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产业部门的联系,鼓励学员“结合本职工作岗位进行生产实践,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在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也加强与产业的联系,注重借助产业、行业的资源,共同“打造一支留得下、用得上、扎住根、对农民有感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合作建立相关专业实习场所和实训基地”。而且配合基本学制、教学形式上的改革,在教学管理、考试考核等方面也进行了符合“农学结合、弹性学制”原则的综合配套改革。

    这样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符合在职农民学习规律和生产生活实际,而且让全日制在校学生多接触现代农业、了解产业发展前景,便于激发后继者的学习意愿,培养职业兴趣,引导未来从业创业方向。基于产业、服务产业,同时依托产业,在保持专业性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产业的教育培养资源,彻底克服“教室里学种田”、“黑板上学开拖拉机”的与实践、与产业脱节的低效率、缺乏吸引力的传统教学方式,规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通过“学分制”的设计,着力解决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协同性问题。

    《培养方案》规定“学时与学分按照16个学时折合1个学分计算。学分计算以课程为基本单位。每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并通过相应的考试考核,即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在有效学习年限内,累积修满170学分即可毕业”,进而对“认定学分”做了相应的安排。确定了“学习培训经历”、“职业技能”、“从业经历”三大类20个小类的认定学分设计,提出了在地方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全国性农民学分银行的构想,搭建专业间、学校间、地区间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间的农民职业教育立交桥。这种设计使农业行业特有工种或与所学专业方向相关的通用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阳光工程”、“绿色证书”等农业技术技能培训和学习成果都能给予一定的学分认定,并且有较为详细的分值规定,可操作性较强。

    这种设计将“学分”与“学时”对接,对农民相应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定,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区域协同,打破所有制、部门的限制,在一定的农业生产经营区域内推进教育培训资源集群,克服“九龙治水”的弊端,使不同部门的各级各类农民培训资源得以整合、优化,使农民接受的培训与全面系统的综合性职业素质教育结合,形成对农民知识、技能和道德长期持续的素质培养,使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达到较好的效果。

    第四,通过开放、灵活、互通的课程设置,着力解决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能力素质复合性问题。

    《培养方案》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农民生产经营实际需求以及农民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点,分成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和经济管理五个专业类。五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能力拓展课三大类,并将三大类的课程进行开放式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实际选择学习需要的课程,也允许各地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当调整课程内容或增开其他课程”。而且,“各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可作为其他专业的能力拓展课”。

    这样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农民现实的生产经营需要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双重需求,较好地解决了专业普遍性和区域、农民生产的特殊性,专业相对稳定性和产业领域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工艺变化的矛盾,符合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产业互融、城乡一体的特点,使农民具备多种能力素质,拥有较大的职业选择、转换、发展的空间。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有关部门要深入研究,抓紧制定专门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具体政策,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的要求,教育部与农业部联合印发的《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农民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高度融合,重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做到集中学习与农业生产交替进行,顺应务农农民学习规律,适应农民居住分散、学习与生产兼顾的实际,以满足农民生产经营岗位需求。《培养方案》吸收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经验,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农业产业特点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为纽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职业教育制度。

    (作者徐文新,系北京市中关村学院农村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作者俞启定,系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来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北京林业大学考察,并向青年学生致以节日问候。她强调,高等学校要立足各自实际,深化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刘延东参观了学生综合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中心、职场加油站,考察了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在博物馆与师生亲切交谈。在北京林业大学,刘延东参观了标本馆,观看了北京林业大学发展成就展,并观摩了大学生创新创意体验活动。

  得知两校有毕业生将赴西部农村和基层从事地质勘探、生态建设等工作时,刘延东说,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家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高校要做好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保障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就业质量有提高。她希望同学们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勇于到基层和一线创业成才,到西部和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用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也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出彩。

  刘延东指出,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担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她强调,高校要立足本校实际,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要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任务,不断提高培养质量。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力争早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为我国教育改革、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国务院有关部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和国家林业局等有关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教育部办公厅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
联合举办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
联盟招聘周活动有关事项的通知
教学厅函[201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切实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决定2014年联合举办“春夏秋冬”四次面向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周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名称及时间
  (一)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春季联合招聘周
  2014年4月21日至27日
  (二)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夏季联合招聘周
  2014年6月20日至26日
  (三)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秋季联合招聘周
  2014年9月22日至28日
  (四)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冬季联合招聘周
  2014年11月21日至27日
  二、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二)承办单位: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三)网络平台: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www.ncss.org.cn)、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www.chrm.gov.cn)、中国就业网(www.chinajob.gov.cn)、全国公共招聘网(www.cjob.gov.cn)。
  三、组织形式
  (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分别设立网络招聘会分会场,以不同方式发布招聘信息及提供相关就业服务。
  (二)由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中国就业网、全国公共招聘网开通网络招聘会统一网页,并负责与本系统地方相关网站的链接。
  (三)各省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分别负责本地区网上联合招聘活动的信息收集、整理和上网发布工作,并组织高校、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职业中介机构对上网求职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相应服务。
  四、工作要求
  (一)各省级教育部门要认真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高校和用人单位积极参加网络联盟招聘周活动,及时通知未落实岗位的应届毕业生在各有关网站上注册并积极参加网络联盟招聘周活动。各省级教育部门要在活动结束一周内,将本地高校参加活动的统计数据及活动小结用电子邮件报送至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具体要求从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下载)。
  (二)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参加高校毕业生网络联盟招聘周活动。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广泛收集并及时发布各类用人单位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信息,同时发布相关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信息。
  (三)参加网络招聘活动的用人单位应提供包括单位简介、岗位需求、联系方式(须有电子邮箱)等信息,请各地相关部门审核后在活动期间发布。
  (四)各地要充分利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院校信息的相互贯通,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合理有效共享,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
  (五)各省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网络联盟招聘周活动,确定责任单位和联系人。请将负责人和联系人名单(填报表格见附件)于2014年4月18日前分别报送教育部(myjobedit@moe.edu.cn)、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lihongjun@mohrss.gov.cn)。
  五、联系方式
  (一)教育部高校学生司
  郎咸汶 010-66096542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赵国楗 代嫚  010-66097072、66092084
  传真:010-66097332
  邮箱:myjobedit@moe.edu.cn
  (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
  姜海洋 010-84202539、84201539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市场司
  类成普 010-84207247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李红俊 010-84661163、84661160(传真)
  邮箱:lihongjun@mohrss.gov.cn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
  曾健康 冯爱龄010-52748721、52748722
  传真:010-84226222
  邮箱:chrm@mohrss.gov.cn
  附件: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联合招聘周联系表.docx
 
教育部办公厅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2014年4月4日
   
        本报讯(记者 宗河)为准确把握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部署2014年高校科技体制改革主要工作,教育部近日在成都召开2014年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会议。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并讲话。

        杜占元围绕10年来高校科技的成绩和贡献、当前高校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2014年高校科技工作推进思路与要求作了讲话。他指出,高校科技“稳中有进,量增质升”,取得了巨大成绩和突出贡献,始终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地位重要,作用独特。下一步,高校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按照教育、科技改革的战略部署,积极谋划高校科技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做好高校科技工作的使命感。

        杜占元要求,要创造性推进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挖掘制度红利,努力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要坚持科技、教育、经济三结合,谋划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三并举,实现科教结合需求导向转变、创新组织管理开放协同转变、创新要素与资源汇聚融合转变三个转变,提升创新能力、支撑能力、服务能力三种能力。

        杜占元强调,2014年高校科技工作要推进“2011计划”升档提速,深化科技评价改革,用好用足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政策,落实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加强重大项目策划与组织,深化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深入推进高校信息化工作,加强高水平、实质性国际科技合作。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记者 霍小光 吴晶晶)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讲话中首先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两院院士大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两院院士和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向前来参加会议的外籍院士和国际科学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习近平指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长期以来,广大院士胸怀报国为民的理想追求,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防建设和优化国家决策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强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历史的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

  习近平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要准确把握重点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通过高效合理配置,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找准方向、扭住不放,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习近平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要着力加快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改革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要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聚焦国家战略目标,集中资源、形成合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

  习近平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习近平强调,根据广大院士和各方面意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院士制度的要求,主要就是要突出学术导向,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改进和完善院士遴选机制、学科布局、年龄结构、兼职和待遇、退休退出制度等,以更好发挥广大院士作用,更好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更好维护院士群体的荣誉和尊严,更好激励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才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习近平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科技界涌现出许多受到人民爱戴的科学家,他们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影响的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两院院士发挥作用。希望广大院士善养浩然之气,发扬我国科技界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传统,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在攻坚克难、崇德向善中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带动科技界乃至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强调,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和工程技术界最高学术机构,是国家科学技术思想库。两院要组织广大院士,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开展战略咨询研究,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

  部分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以及中央军委的领导同志出席会议。

  大会由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主持。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致开幕词。

  1300多位两院院士,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京有关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代表出席大会。

  近日,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分别在学校网站发布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对各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进行了链接发布。这是教育部首次组织编制和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编制和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是高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和举措,对进一步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引导高校调整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强化以生为本,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具有重要意义。为做好这项工作,去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按照《通知》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应在2014年2月底前率先完成本校首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对此,教育部直属高校高度重视,责成专门机构研究编制本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截止3月7日,75所直属高校全部发布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这次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主要内容包括,2013届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等。部分高校还结合实际和学校特色发布了分层次、分学科、分院系、分专业、分地域的就业状况,以及就业状况对学校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影响评价,并从就业状况、劳动报酬、就业满意度等维度构建了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总体看,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客观反映了各校就业基本情况、办学特色和工作成效。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是以就业提质量、促改革的有益探索,教育部门将不断完善报告内容和发布方式,进一步健全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专业调整等的联动机制,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教育部日前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校辅导员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和各级能力标准进行了规范与要求。

  标准指出,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将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作为职业守则,不断拓宽知识储备,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标准从初、中、高三个能力级别,对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九方面辅导员职业功能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规范,对辅导员在不同职业功能上应具备的能力和理论知识储备提出了明确要求。

  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旨在进一步增强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确立辅导员职业概念,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旨在进一步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推动各级部门进一步制定完善辅导员队伍准入、考核、培养、发展、退出机制;旨在进一步充实丰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路径和方向;旨在进一步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

    新华社巴黎3月27日电(记者 应强 魏建华)国家主席习近平27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全面深刻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强调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中国人民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当地时间上午10时40分许,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女士的陪同下步入演讲大厅,全场起立欢迎。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发表演讲。

    习近平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增进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表示赞赏。

    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都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习近平强调,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融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习近平表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以及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普及教育,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事业,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使人们在持续的天工开物中更好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让科技为人类造福。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

    习近平最后表示,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彭丽媛、王沪宁、栗战书、杨洁篪等出席。

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人才支撑—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谈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新华网北京3月26日电(记者吴晶)2014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25日在京召开,就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新的工作部署。
  当前,我国已提出职业教育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何内涵?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如何发展?职业院校如何建设?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针对这些问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现代职教体系必须对接现代产业需求
  记者:在您看来,现代职教体系应具有哪些特点?
  鲁昕:必须建立健全符合现代产业需求的学校和专业基本标准,改革课程和教材的内容与形式,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此,我们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制定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和首批100个国际水准专业教学标准,修订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开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系统,完善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还遴选“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公布362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
  当前,通过召开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举办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分类制订相关行业人才培养指导意见并完善行业合作机制,以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我们正在形成密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并在逐步探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学生多样化入学“六条路”
  记者:学生能否从现代职教体系中受益?
  鲁昕:任何教育改革都是要让受教育者受益,这是我们的基本原则。为此开展了多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其中一项就是推进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建立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六条途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入学机会。学生入学后,要保障他们接受良好的、优质的职业教育,因此国家启动了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开展了一系列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职业教育联盟等相关领域的试点和试验区改革。近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保持较高就业率正是深化改革取得成效的体现。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为广大年轻人打开成才大门。
  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记者:针对我国教育现状,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在哪里?
  鲁昕:关键在于推动教育结构的科学调整。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化培养的关键环节。2013年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一是组织15个省份35所地方本科高校及研究机构系统研究欧洲实体经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开展了以1999年新建本科高校为重点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课题研究。二是指导和支持35所地方高校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组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供决策研究支撑。三是启动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指导意见的研究起草工作。四是广泛开展宣传,为改革试点营造良好氛围。目前已有部分地方政府和近百所地方高校自愿报名参与。
  加快探索先行先试
  记者:2014年职业教育改革主要有哪些部署?
  鲁昕: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任重道远,要抓的工作很多,主要有:一是抓紧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的制订工作。修订《职教法》已列入计划,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二是由省级政府统筹,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遴选一批行业背景较为突出的本科院校,与优质高职院校通过课程体系相互对接,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三是深入推进中高职衔接,重点推动中高职课程衔接和学制改革,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四是发布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指导专科层次高职院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五是组织开展国家和省两级本科院校转型试点,向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六是加强标准体系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标准体系。七是鼓励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系统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此外,还要从职业教育关键制度建设入手,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继续实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形成职业教育日常管理规范;组织修订职业教育公共课程国家规划教材试点,开展职业教育专业对接社会需求情况第三方评估,继续扎实做好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
  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
  记者:近年来行业企业参与兴办职业教育的热情很高,国家在这方面有什么鼓励政策?
  鲁昕:今年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推动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同时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
  中国职业教育也要“走出去”
  记者:从长远看,我国职业教育还需要做哪些准备?
  鲁昕:职业教育已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和人力资源的重要指标,中国职业教育必须“走出去”,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我们将继续实施中德、中英、中荷等合作项目,推动中美、中澳、中非、中国-南美高职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国高职院校与美国社区学院交流合作,开展与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儿基会等的相关合作项目。探索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通过向高水平的国际职业教育学习和借鉴,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创造更多人才红利,为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国家竞争实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014年,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综合改革,重在实际效果,强化长效机制,突出关键举措,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一、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1. 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指导职业院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宣传活动,把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落实到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具体行动上,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党团组织活动中。指导职业院校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化群众观点,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育人质量。召开2014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年度工作会议,全面部署职成教战线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

2. 整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做好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筹备工作,学习宣传会议精神,制定配套政策和落实措施,指导地方贯彻会议各项部署。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配合有关部门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加强分类指导,以课程衔接为重点,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努力稳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制定提高学生巩固率的政策措施。发布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试验区和试点项目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先行先试和引领作用,推出一批典型案例。

3. 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创新产教融合机制,推动行业企业发挥重要主体作用,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推动若干行业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出台行业职业教育指导意见。举办职业教育与行业对话活动。创新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推动组建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联盟等协作组织,推动学校、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推动行业、大型企业、示范性职业院校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改革试点。推进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发布行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分行业制定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标准、开展教材质量抽查,开发一大批基于企业生产实际的教学案例库。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4.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制度建设

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加快制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制订提升行业指导能力的意见、学生实习管理规定、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等配套文件。推动省级政府制定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推动县级以上政府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配合有关部门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分类考试改革,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研究制定职业院校学生升学管理办法。筹备成立职业教育评估工作委员会,公布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合格评估方案并启动相关工作,加快发展评估等的研究与试点。推进职业院校章程制定工作。继续实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深入推进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

二、提升职业教育育人质量

5. 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颁布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大纲和规划教材。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中国梦、“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等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劳动模范”和“道德楷模”进校园活动,加强以敬业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推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革命传统、优秀文化传统和人文素养教育,重视体育、艺术教育。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继续举办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深入推进就业指导工作,召开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经验交流会。公布一批德育、美育工作先进案例院校。

6. 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印发高等职业学校指导性专业目录(2014)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开展专业教学标准实施工作培训。开展职业院校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组织修(制)订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历史等课程教学大纲。召开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经验交流会。成立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职业教育“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组织修订职业教育公共课程国家规划教材。加强教材出版与使用管理。试点开展职业教育专业评估。开展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加强获奖成果的推广应用。

7. 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

发布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计划指导框架和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推进职业教育数字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做好职业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征集工作。继续实施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启动信息惠民工程职业教育数字资源试点项目。推进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计划(二期)。举办职业院校教学信息化大赛,推出一批大赛成果。完善信息化建设数据采集和监测制度。完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学生学籍电子注册制度。

8. 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

继续开展中德、中英、中荷等职业教育政策对话活动和合作项目。推动中美、中澳、中非、中国-南美高职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国高职院校与美国社区学院交流合作。继续开展与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儿基会等的相关合作项目。扩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国际合作试点范围。探索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推出一批国际合作典型案例。

三、完善职业教育保障体系

9. 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推动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完成第二批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验收工作。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二期)等项目,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实施绩效。组织开展职业院校、专业布局调整政策研究。推动各地调整布局结构,加强职业院校标准化建设。推进职业院校办学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10. 提升职业院校管理水平

开展职业院校规范管理年活动。制定印发职业院校规范管理的指导意见。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管理水平评估方案。组建职业院校管理工作委员会。召开职业院校管理经验现场交流会。公布一批学校管理典型案例。指导各地以省为单位开展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

11. 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推动各地做好助学政策落实、督导检查等工作。推动相关部门和各地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全面实现免学费,调整助学金标准,提高助学水平。推动各地及时足额安排配套的免学费补助资金和助学资金。推动提高高职学生奖助学金覆盖面。推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办法。争取高职院校扩大奖助学金覆盖面。

四、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12. 加强西部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

完善东中西部合作机制,支持东部地区职业院校特别是示范性职业院校扩大面向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深化东中西部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资源共享、学校管理、师生交流等方面的合作。继续实施华夏基金会职教项目,扶持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继续做好东部地区职教集团对口帮扶滇西工作,引入更多优质资源,探索支持政策,完善长效合作机制。指导民族地区分区制定规划,加强省级统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配合相关部门办好内地民族中职班。进一步推广“9+3”经验。

13. 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继续推进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联合涉农部委研究制定推动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公益性培养培训制度。出台指导县级职教中心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推动县级职教中心转型升级。创新农学结合模式,开发相关课程、教材和数字资源库。做好教育部定点扶贫帮扶工作。

五、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14. 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创新

加强继续教育制度建设,推进终身教育立法。制定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制度,开展继续教育课程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试点。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综合改革及相关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资源开放联盟和继续教育城市联盟建设。推进各类学历继续教育年报年检、质量评估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评估工作。印发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推进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战略转型。加强继续教育研究基地建设。举办高校继续教育院长培训班。

15. 加快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研究制定职业院校服务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政策。总结交流学校和行业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经验做法,推动学习型企业建设。继续做好职工教育培训统计工作。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教育培训。指导各地开展《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等三项国家标准的试点工作。

16. 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组织编写2014年学习型城市建设发展报告和典型案例(第二辑),扩大学习型城市覆盖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发布中国社区教育发展报告(2013)和社区教育情况统计结果,推广一批社区教育服务民生创新工作案例,开展社区教育满意度调查。举办2014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进一步激发全民终身学习的积极性。

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17. 着力提升宣传工作水平

围绕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加强职业教育重大政策和先进典型宣传工作。发挥好职业教育宣传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充实工作队伍,完善工作机制,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注重发挥各类媒体的优势和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突出时效性和针对性,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配合有关部门研究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

18. 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切实巩固和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增强机遇意识、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注重发挥地方、院校以及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完善调查研究和联系基层制度。健全联系地方、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工作机制。深入基层调研、深入实践学习,改进文风、会风和工作作风。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增强自身素质,树立良好形象,提升服务战线的质量和水平。

现代职业教育要抓牢就业指挥棒

2014年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本报北京325日讯(记者 刘博智)今天,教育部在京召开2014年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以加快构建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主题,就职成教战线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深化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改革创新做出部署。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要牢固确立现代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为广大青年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让职业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会议要求,2014年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落实好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各项部署,推动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抓好职业教育关键制度建设,大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具有职教特点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促进农村、西部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扩大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创新,推动开放大学创新发展和电大系统转型升级。

记者专访教育部副部长鲁昕——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

  教育是发展之本,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千千万万家庭的福祉。当前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的重大改革之一,就是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那么,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于促进就业和实现包容性增长有着怎样的意义,职业教育如何在创造人才红利和促进就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此,记者专访教育部副部长鲁昕。

  记者:随着我国进入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增长由高速到中高速转变,建立教育与就业间的积极促进关系尤为重要。对此,您如何看待?职业教育在其中又发挥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鲁昕:首先,我从教育的角度,谈一谈新增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的形势。

  从供给看,近几年来,我国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总量在1700万人左右,其中700万左右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700万左右是高等学校毕业生,这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又各占一半。充沛的、低成本和相对高素质的劳动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最根本的支撑因素之一。从需求看,当前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十分突出的。从短期来看,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有关机构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状况的持续监测表明,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2010—2012年年均比率已超过2∶1的水平。从中长期来看,是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与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尤其是一线劳动力对先进技术的适应能力日益成为产业和企业升级的人力资源瓶颈。同时,社会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劳动者具备全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结构。在上海、深圳等地调研表明,许多高技术企业一线劳动者中的90%已经需要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另外,从国际经验看,青年就业问题的核心是实体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体系相互间能否形成有力支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青年失业率仍然保持在个位数的国家,基本都是国际竞争力排名靠前、实体经济发展强劲和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国家。实体经济和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相关性,使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挑战、重塑实体经济竞争力、推进再工业化和迎接新工业革命的挑战中将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摆在关键位置。

  记者: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请您解读一下体系的基本特征。

  鲁昕: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特别是要服务好青年就业。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来,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低于“985”院校,高于“211”院校和其他本科院校,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这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一个贡献。二是建立系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教育的使命是支持国家完成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技术技能积累。按照这样的要求,要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类型并且是主要的类型,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制度,打破原来职业教育“断头路、终结性”的格局,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体系建设全过程。在办学体制上,强化行业指导、深化企业参与,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使职业教育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更加适应产业需求、职业需求。四是构建开放立交、内外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统筹发展,要让广大学生有多次选择的机会,有多种方式继续深造,有多样化的人才成长路径,真正建立终身学习的制度。五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推进管办评相对分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评估引导推动的共同合力。要扩大职业院校在招生考试、专业设置、教师聘用、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推动职业院校面向经济社会需求自主办学。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另一方面,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探索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办学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允许办学者、骨干教师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记者:围绕上述五个方面,下一步,教育部将如何继续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

  鲁昕:一是大力提升现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完善中高职衔接体系。二是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加快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现在不少地方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地方本科高校一定要更紧密地服务地方、服务行业企业,适应新技术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为经济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人才。去年6月,35所定位于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地方本科高校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百所地方高校申请加入。下一步,要通过试点推进、示范引领,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加快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步伐。对于那些自觉按照应用技术型办学的高校要予以制度上的支持,对于在高专、高职基础上设立的本科学校要鼓励其坚持职业教育的方向,对于办学定位不清的新设地方本科院校要明确其应用技术型的定位,通过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技术和技能,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三是要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增强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为所有社会群体的就业和每一个劳动者职业发展提供服务。下一步将着力拓宽职业教育覆盖面,将升学高中毕业生、农民、新生代农民工、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进城农民工有机融入城镇化。着力发挥职业教育的扶贫作用,按照精准扶贫的思路,会同有关部门努力使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有一个有技能、能够稳定就业的孩子,真正实现脱贫。着力拓宽一线劳动者的职业发展通道,扩大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招收一线劳动者的比例,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社会公平。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也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实现这一任务,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创设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良好环境。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