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 三名高职学生一周造出辆汽车

三名高职学生一周造出辆汽车

2014-05-09 16:19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作者:采编    阅读:44次    我要评论

[导读]点火、踩油门、松手刹……随着“突、突”的发动机声响,一辆钢架结构的简易汽车,缓缓地开出车间大门。 4月29日,在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即将毕业的机械与电子工程系(简称“机电系”)大三学生张浩奇和申浩,驾驶着他们的爱车,行驶在校园里,车子前行,路边的同学们纷纷驻足。记者登车试驾。“嘀、嘀……”按响..
    点火、踩油门、松手刹……随着“突、突”的发动机声响,一辆钢架结构的简易汽车,缓缓地开出车间大门。

    4月29日,在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即将毕业的机械与电子工程系(简称“机电系”)大三学生张浩奇和申浩,驾驶着他们的爱车,行驶在校园里,车子前行,路边的同学们纷纷驻足。记者登车试驾。“嘀、嘀……”按响车喇叭,车子平稳地向前行驶,第一个路口右转,记者按下了右转键,虽然这个转向灯并不能像平常汽车一样实现自动闪烁,却依然能够提示左右,车辆转弯注意安全。行驶一段上坡路后,记者驾车拐进了教学楼背后的一块平坦的空地,“这辆车是‘手自一体’的,虽然没有离合器,但要加速,就得手动换挡。”副驾驶座上,申浩笑着告诉记者,因为挡位杆在驾驶座的背后,怕记者这个“生手”难以操作,申浩扭身帮忙换挡。

    二挡、三挡,车辆不断提速,大约300米的路程,只用了一分多钟,车子再次驶上路面,前面是一段下坡路,每隔一小段,便有一条减速带,车辆通过时,车后的减震装置发挥了作用,三条减速带,记者并没有感觉到有很大的颠簸。速度四十迈,在初夏的微风中,记者体会到了自由的心情。

  1 从绘图到完工只用了一周时间

    全身钢架焊接,身长两米四、身宽一米二、轴距一米八,身高有一米一,体重接近两百斤,抚摸着“其貌不扬”的爱车,申浩说“别看它长得不好看,构造跟普通汽车是一样的。”

    一旁的张浩奇补充说“这是我们团队三个人合力完成的。”除了申浩,另外一名队友也参与了汽车的制造,她叫宋燕燕,三个年轻人在大一时组成了“兴趣小组”。

    “今年开学后不久,我看到他们在电脑上查看有关卡丁车的视频,才知道他们想做一辆汽车。”机电系教师杨林波说,“这个学期,学生们都要做毕业设计,我也支持他们的想法。”指导老师的肯定,坚定了三个人的信心。

    说干就干,三个年轻人开始了前期的准备,上网查询汽车构造原理,四处寻找原材料,……宋燕燕还把家里的一辆旧摩托车贡献了出来,没费周折,汽车的心脏——发动机便搞定了。

    “那时候是一腔热血,没有考虑困难,但做起来难度却不小。”张浩奇说。由于晋城市区没有合适的设备,三人在网上订购了一套卡丁车的转向机,几经忙碌,已是三月底,马上就是清明小长假,三个小伙伴一合计,就在假期开工。

    随后,他们来到学校的实训室绘制图纸,根据转向机的型号,模拟车架的长度,一天的时间,框架就确定了。接下来,便一头扎进车间,拆卸摩托车。张浩奇和申浩蹲在车间里把机车的每个部件琢磨了个透,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心脏,空滤和机滤都得清洗,汽车需要减震器,摩托车上的前后避震正好用得上了,油箱、链条这些必需的配件全被卸了下来。

    发动机有了,转向机也回来了,经费不够三人只能选择相对便宜的方钢和角铁,配件不够就几次三番跑钢材市场去淘货,“记不清楚跑了多少次,整整四天时间,都泡在加工厂,边加工边调试。”回想起一个月前的经历,张浩奇的心情难以平复。4月7日,从无到有,一辆汽车便有了雏形,总共花费2500元,距离开始制作只用了一周时间。

  2 两次返工后车子能跑了

  “那是我们最兴奋的时候。”申浩告诉记者,车辆成型后天色已晚,但三个年轻人不顾一天的劳累,推着这辆尚不能“行走”的汽车来到一家摩托车修理厂,安装电瓶,调试发动机。

    安装调试很快完成了,油箱里也加满了汽油。一打马达,发动机就开始工作,轻踩油门,车辆缓缓向前驶去……三人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趁着夜色驾车去兜风,然而没走出十步,“咔”的一声,车子趴窝了,原来是链条承受不住强劲的动力,给绷断了,他们只好把车再推回修理厂,换了一个卡扣。

    继续上路,“起初,一路平坦,车辆开得挺稳。但跑了大约四公里,遇上了坡路,发动机就开始猛烈地抖动。”张浩奇说,发现问题严重,他赶紧停车,在昏黄的路灯下,三个人详细查看了,“车后‘机舱’最初是用方钢焊接,设计时就考虑到方钢硬度不够,还特意加固了一条,但还是没能承受住。”

    车子不敢再开了,此时,修理厂早已收摊,只能把车推回学校,而这个地方距离学校有六公里,这一路全是上坡。四月的夜晚,寒风袭人,三个人推着这辆奇怪的车子走了一个多小时,回到学校时已是晚上九点。

    第二天上午,他们冒雨前往钢材加工厂加固车辆。

    车子修好了,当他们把车开回校园里再试车时,问题又来了,车架松了,“不敢再坚持了,方钢铁皮容易松动,只能换成硬度更强的槽钢。”再次返工后,车子终于能稳稳当当地跑起来了。空余时间他们便在校园里试驾,每一次都能引来同学们的围观。“以前是推到哪儿围到哪儿,现在是开到哪儿就围到哪儿……”张浩奇感慨道。

  3 职校学生的“发明梦”

    机电系实训室位于学院教学楼的三层,平时,这里就是张浩奇他们的“家”。实训室很简陋,几排电脑是用于数控加工技术编程的,教室后面的一张桌子上,凌乱地摆放着刚刚焊接好的集成电路板。

    “他们三人代表学校参过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机器人比赛,还拿过名次,做这辆车是‘小儿科’。”指导老师杨林波一边操作着机器人,一边向记者说道。

    据杨林波介绍,2011年冬天,学院成立兴趣小组,准备参加职业院校机器人大赛,当时有100多名学生报名。经过紧张的学习后,最终选出了6名学生,张浩奇、申浩、宋燕燕就在其中。杨林波至今记得当时他们三人做的单片机元件,“让人眼前一亮。张浩奇做了一个电子琴,这是其他人都做不出来的,申浩制作了一个可以用键盘操作的俄罗斯方块,宋燕燕则做了一个密码锁。”

    那次比赛,虽然没能获得名次,但开拓了年轻人的眼界,回到学校后,他们三人天天泡在实训室,申浩制作了可以显示天气、温度的万年历,张浩奇则把奶粉桶变身低音炮……

    2013年,他们再度参加全省职业院校机器人竞赛,斩获了二等奖,随后前往安徽芜湖,与全国其他职业院校的同学们同场竞技,以微弱劣势与奖杯擦肩而过。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