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展开全部

“产教融合”在职教领域提出已逾20年。经过多年发展,各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在丰富,相关法律制度在完善,政策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在多方推动之下,产教融合逐渐从合而不融、融而不深、“一头热一头冷”等尴尬处境走向合作融通、多方共赢局面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教融合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行业、企业、学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推进,也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带来新气象。


但是,未来产教融合还存在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攻坚合力。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专访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


记者: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为什么一直强调产教融合?

陈子季: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教育合作融通,学校和企业联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等方面协同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实现教育与产业同频共振、学校和企业共赢发展。


办好职业教育必问市场、必问产业、必问应用,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基本的办学模式、突出的类型特征、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记者:产教融合的理念提出至今,发生了什么变化?

陈子季:2011年,教育部首次在职教领域提出“产教融合”的理念。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产教融合已经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理念,发展成为产业与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理念,成为推动产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系统性变革的重要力量。


记者:近年来,产教融合取得了哪些成就?

陈子季: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深化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时隔26年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诸多举措,筑牢产教融合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文公布确定了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63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教育部职成司公布了两批次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初步带动构建起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发展格局。


地方层面,各地结合职业教育改革和地方发展实际,细化产教融合政策,优化产教融合发展生态,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人才需求侧全链条对接。


例如,山东省教育厅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10条激励措施的通知》,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各地以产业园区为基础,向教育部申报了97个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


学校层面,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二级学院、产业学院,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全国已组建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涵盖企业、学校、行业、科研机构在内的4.5万余家成员单位。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1000多个专业点,惠及10万余学生(学徒),逐步形成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新局面。


记者:我国在推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有哪些探索创新?

陈子季:在推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我们着重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在思想理念、机制设计、资源调配、内涵实践等方面探索创新,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一是突出政府作用,强化机制保障。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用好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推动形成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政行企校协同破解制约产教深度融合的机制性障碍,构建产教融合的新样态。


二是突出产教互动,强化双向发力。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的理念,聚焦产业发展,汇聚产教资源,发挥企业、学校双主体作用,提高行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匹配度,提升职业院校培养产业所需人才的关键能力,切实促进产教深层次融合、校企高水平合作。


三是突出职普融通,强化协调发展。创造性建立联合体、共同体平台,将产教融合与职普融通有机结合起来,突破不同教育层次和类型之间的壁垒,构建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发挥普通高校学科、师资、科研、平台等方面优势,搭建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职普融通真正破题。


四是突出内涵建设,强化人才培养。拓展产教融合的内涵,支持职业院校围绕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纵深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专业、课程、师资队伍等建设,构建校企共育人才的新范式,探索科教融汇的新路径,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以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助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记者:现阶段,产教融合还存在哪些瓶颈?

陈子季:一是政府作用发挥不够。近年来,产教融合发展出现一个新的趋势,即从过去比较强调市场的调节作用,逐渐转变为更加强调政府的推动作用。


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需要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将产教融合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大力度抓推动、抓落实、抓问效,通过落地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投入,进一步拓展产教融合路径,促进校企开展实质合作、取得实质效果。


二是组织形态不完善。经过多年探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深不实、冷热不均的问题依然突出,部分校企合作模式尚处于自发式、松散型的低水平合作状态,职业教育资源与产业布局匹配的精准度、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亟须搭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治理和教育助力企业发展的实质性、紧密型平台,提高校企合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推动职业教育和产业统筹协调、融合发展。


三是利益机制不健全。只有厘清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妥善解决各方不同的利益诉求,才能提高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多方参与、合作共赢。


目前,产教融合的利益机制尚不健全,可操作性政策供给不足,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障碍,部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亟待进一步落实政策支持,充分保障企业参与不难、参与有利,切实提高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记者:下一步,产教融合有哪些重点着力方向?

陈子季: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绩效导向,凝聚改革共识,增强攻坚合力,推动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真正围绕产业需要来办学,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适应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一是深化“一体两翼”整体布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结合地区产业发展需求,扎实推进部省协同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形成符合地方实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加强对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指导和动态管理,整合优质资源要素,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办学。


由链长企业牵头,整合上下游资源,联合学校、科研机构,共同建设一批跨区域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丰富校企合作的载体和内容。日前,首个国家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已经正式成立,“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已全面铺开。


二是提高产教融合育人实效。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探索新型办学方案,切实提高职业教育关键办学能力,抓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基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快开发一流教材和核心课程,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学。


合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多方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增长才智、提升技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挥数字技术的叠加、倍增和放大作用。


三是更加注重发挥多方作用。更加注重政府统筹,加大协调、支持和指导力度,积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落实落细相关金融、土地、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更加注重产业支撑,瞄准产业的趋势、规模和前景,优化产教融合的主要内容、协作模式,突出内涵特色、完善培养标准。更加注重企业参与,引导企业树立“投资于人”的理念,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


更加注重学校履责,指导职业学校通过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承接企业员工培训等,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


 来源: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 中华全国总工会 共青团中央
关于举办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第二届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的通知



工信部联人函〔2023〕2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教育厅(教委、教育局)、工会、团委,有关中央企业: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培育支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共青团中央决定共同举办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大赛为一类职业技能大赛,决赛由绍兴市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单位承办。大赛成立组委会,负责大赛的整体安排和组织管理工作。组委会成员由主办单位及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担任。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具体承担大赛组织安排和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设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


二、赛项设置

大赛设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装调工(汽车芯片开发应用)、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S(工业大数据算法)、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S(工业互联网安全)、虚拟现实产品设计师S(5G+虚拟现实开发应用)四个赛项。


三、竞赛内容

各赛项分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两部分。其中,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20%,实践操作占80%。具体赛程及要求由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另行通知。


四、竞赛组织方式

(一)竞赛分组

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装调工(汽车芯片开发应用)赛项、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S(工业大数据算法)赛项、虚拟现实产品设计师S(5G+虚拟现实开发应用)赛项均为双人团体赛;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S(工业互联网安全)赛项为三人团体赛。各赛项均分为职工组(含教师)和学生组两个竞赛组别。


(二)报名条件

具有各赛项相关职业工作经历的企业在职人员,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在职人员,以及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全日制在籍学生均可报名参赛。已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及取得“全国技术能手”申报资格的人员,不得以选手身份参赛。具有全日制学籍的在校创业学生不得以职工身份参赛。


(三)竞赛方式及名额

1.竞赛方式大赛分选拔赛(预选赛)和决赛两个阶段进行。选拔赛由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教育厅(委、局)、工会、团委等相关单位联合组织实施。决赛在大赛组委会领导下,由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2.参赛名额各赛项各省(区、市)可分别选派4队选手(职工组、学生组各2队)参加决赛。中央企业可独立组队报名参赛,每个企业可分别选派1队选手参加各赛项决赛。五、决赛时间和地点决赛将于2023年11月15-18日在绍兴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六、奖励办法

(一)双人团体赛项各竞赛组别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若干名;三人团体赛项各组别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若干名。


(二)对获各赛项决赛双人团体赛项前3名,三人团体赛项前2名且为职工(教师)身份的选手,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核准后,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三)对获各赛项决赛双人团体赛项、三人团体赛项第1名的职工(教师)身份选手,符合申报条件的,按程序向共青团中央推荐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四)各赛项获得职工组全国决赛第1名(职工组第1名队伍中理论成绩最高者)且符合条件的选手,可在次年五一前夕集中表彰时按程序申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五)获奖选手由组委会颁发相应的奖杯、证书。


(六)组委会颁发的其他奖项

1.对各赛项各组别决赛一等奖获奖队伍的教练(每支参赛队伍指定1名教练),颁发“优秀教练”证书。

2.对获得各赛项各组别决赛第1名的选手所在单位,颁发“冠军选手单位”奖牌和证书。

3.对贡献突出的承办、协办和技术支持单位,颁发“突出贡献单位”奖牌和证书。

4.对选拔赛组织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颁发“优秀组织单位”奖牌和证书。

5.对在全国决赛组织中表现突出的个人(限10人以内),颁发“优秀工作者”证书。

6.对在全国决赛执裁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限20人以内),颁发“优秀裁判员”证书。


(七)对于有国家职业标准的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装调工、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2个赛项获奖选手,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第一主办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奖选手及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比例原则上控制在全部决赛选手的50%以内。各单位可参照本通知奖励办法制定相应奖励政策。  


七、有关要求

(一)请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中央企业会同相关单位,按照大赛组委会的统一部署,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确保大赛顺利进行。


(二)请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中央企业会同相关单位,科学制定竞赛期间各类应急处置预案,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确保赛事活动稳妥、安全、有序开展。


(三)请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中央企业指定1名联系人,8月25日前将联系人回执(附件2)反馈大赛组委会办公室。


八、大赛组委会办公室联系方式

联系人:陈涛、张靖、刘跃娇、程妍

电 话:010-68607757/88558933/62304012/88192104

传 真:010-68607700

电子邮箱:chentao@ceiaec.org

通讯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政达路2号CRD银座A座612室(邮编:100040)


附件:

1.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组委会、办公室成员名单

2.联系人回执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

中华全国总工会

共青团中央

2023年8月17日


附件

图片 1

图片 2

图片 3

图片 4

来源:工信部官网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与教育的培养。在政策引导方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从顶层设计的内容来看,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在教育培养方面,此次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这对理论走向实践,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需要认真做好做实,激活这“一池春水”,汇聚起助力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中承担着基础性支撑者的角色。要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把这一工作当成重点工作、重点工程去做,真正让职业教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实现“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目标。


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学合作,在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上取得更大进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培养乡村振兴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要路径。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是大势所趋,要解放思想,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力求为培养更多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努力。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好经验,比如学校、企业、学生签订三方意向性协议的“订单班”模式;企业派师傅去学校上课、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的“互动模式”等,这些先进经验可以借鉴性地学习、推广、运用。为此,相关部门既要加强政策引导,也要给予经费支持,增强校企合作的信心,推动校企合作的主动性,提升企业向职业院校购买服务的积极性,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要面向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趋势,推动构建产教融合体,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立精准适应乡村人才振兴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职业教育力量。


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和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职业教育在实践与应用场景有更多体现,才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要坚持以“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为指导,完善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衔接制度,形成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联合发展机制。要以制度创新为目标,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促进教育与合作企业在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等各方面要素的集聚整合、优势互补,夯实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要围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前瞻性考虑科技创新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优先建设与产业链、创新链匹配的专业体系,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造,培养更多数字乡村建设“新农人”,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培育更多创新型、技能型、高素质的人才。


开设面向乡村振兴的特色课、专业课,提升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契合度、匹配度。服务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政府赋予职业教育的光荣使命,也是涉农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能。课程设置在职业教育中至关重要,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更需要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做文章。学校可根据企业需要,优化调整部分课程,使教学更贴近工作实践、更接地气;可结合地方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各地发展的侧重不同,围绕产业布局开展教学工作,以适应产业发展为导向,着力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作出更大贡献。要围绕乡村振兴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加强与应用型本科学校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吸纳高水平本科学校参与学校改革,借鉴其先进办学理念、大师、场景和资源,助力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努力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知数字、善管理、会创业、能带富”的兴农人。


(作者:许尚立 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作者:许尚立   

来源:重庆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近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教育部与青海省会商会议、教育援青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围绕青海地域禀赋和产业特色,推进教育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效衔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批现场工程师和技术技能人才,服务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依托公路勘察设计室、公路工程监理所、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并完善了“机制探索、校企合作、学生实训、教师轮岗、社会服务、自我造血”六大功能,形成了“机制创新的新范式、校企合作的试验田、学生实训的主课堂、‘双师’培养的主阵地、社会服务的主渠道、学校发展的加油站”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有效破解了“学生实训缺场所、教师锻炼缺岗位、学校发展缺资金”的难题,探索出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机制创新的新范式

学校创新“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理念,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校企资源共建共享、师资互兼互聘、学生实习实训、技术共同开发、成果互通互用等机制,满足了实践育人、师资培养、社会服务等需求,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夯实基础。目前,学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技术开发管理办法》等10余项校企合作制度已推广至青海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等多家单位,为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夯实了制度保障。


校企合作的试验田

依托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优势特色专业,学校独资创办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青海育才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等3个经营实体,建立了校企互兼互聘与轮岗机制。例如,青海育才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经理由学校交通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交通土木工程学院教师轮岗担任公司技术骨干,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一是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引入专业课程,实现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二是率先实施“岗课赛证”融通,将职业标准、竞赛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资源、过程,确保职业标准有效衔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三是校企共同打造技能竞赛项目,共同举办技能大赛,近10年,每年校赛、省赛及国赛项目均由校企联合完成,充分发挥了校企各自的资源、人才、技术优势。


学生实训的主课堂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高职院校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学校依托公路勘察设计室、公路工程监理所、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公路勘察设计中的选线、测角、水平、横断面,公路监理项目中的驻地监理工程师、驻地旁站,公路试验检测项目中的公路路线检测、路基路面、桥梁涵洞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同时,近5年学校教师在企业轮岗过程中带领300余名学生先后参与完成60余项公路工程勘察设计、120余项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及20余项公路工程监理项目,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真正实现了“零距离”上岗目标,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位列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双师”培养的主阵地

校企师资互兼互聘,体现了教师既是教学的主力军,又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者。为此,学校依托实训基地持续实施教师轮岗制度,近5年学校专业教师多人次赴实训基地进行轮岗、参与交通工程建设,多名企业技术骨干兼职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校企共同开发科研项目15项、地方标准10项、专利32项,大部分教师具有岩土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技能鉴定考评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教师“双师”比例达80%以上。


社会服务的主渠道

学校瞄准青海交通行业发展蓝图,抢抓行业发展机遇,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以工程项目为载体,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实战实训,面向市场服务青海公路交通建设。近5年,完成合同额2万元以上公路工程勘察设计、试验检测、监理项目400余项,为青海交通建设提供高质量技术服务。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青海玉树、玛多发生地震时,克服高原高寒高海拔艰苦环境,不计回报地开展公路、桥梁、隧道检测、设计和危房评估等技术工作,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作出积极贡献,获得灾区群众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


学校发展的加油站

近5年,学校依托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服务,实现到款额达2亿多元,极大弥补了办学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等提供了资金保障,进一步彰显了“自我造血”功能。同时,专业建设成效显著,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成为首批国家级精品专业、国家骨干校重点专业、省级“双高计划”建设专业、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工程造价专业成为国家骨干校重点专业等,为服务青海省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提供了稳定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作者系青海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青海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作者:霍雄飞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需搭建“政行校企”四方协同育人平台,充分利用行业主管部门指导、行业协会协调、企业参与联合培养人才的资源与力量。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号召,调查明确我国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了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行业协会发挥主体作用的程度及途径,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实地奔赴广州、天津、沈阳、长春四地,对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和中高职院校展开深入调研与访谈,以期形成推动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行校企”协调发展的经验和建议。


现状特点:

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凸显


首先,行业协会与行业主管部门联系紧密。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专业技术更新迭代速度越来越快,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会经常参考专业性建议。行业协会能够及时准确反映行业企业真实诉求,并利用专业知识、技术和人才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专业的资源支撑,因此,双方联系紧密。具体表现为,不仅与行业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与国资委、商务部、人社部、民政部等政府部门也保持密切联系,能够将各部委组织的各项活动与行业的发展整合到一起,引导行业内企业积极参加活动。比如,中国钟表协会和中国日用化工协会每年都积极引荐行业内企业参加各类科研项目基金及各部委的科技项目申报,协助企业开展申报科技成果鉴定,积极推荐企业申报中国专利奖、科技进步奖等,有效引导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其次,行业协会有效搭建“政行校企”科研合作平台。行业协会是连接企业和学校的重要桥梁。企业端有强烈产品研发需求,其要想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强大的研发实力,为此愿意投入大量研发资金。院校端有强烈科研需求,科研水平关系到院校的办学竞争力,以及参与科研教师的个人职称晋升和专业发展。因此,科技研发创新成为企业与院校合作的利益点。其中,行业协会作为“政校企”三方“红娘”,能够准确把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掌握行业发展趋势,成功搭桥开展“校企”科研合作。比如,中国自行车协会每年向全社会征集行业重大技术课题研究工作,引领行业开展前瞻性和智能化升级研究,有效推动行业科技创新。


再其次,行业协会有效推动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随着产业升级和企业自动化改造,行业企业对有着较高理论和知识素养、较强动手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将接近6200万人,人才需求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因此,中国自行车协会为满足本行业对高技能人才呈现出的迫切需求,通过组织业内外专家修订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写教材,设立培训鉴定机构、进行企业人员技能培训,组织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和行业设计大赛等,带动行业技能练兵超20万人,有力推动行业内技术技能工人的队伍建设。


问题对策:

“政行校企”须同向同行协同发力


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育人方面,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正从以往的“一元”转向“多元”,强调发挥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多主体力量,逐渐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行业协会协调作用日益明显。但调研中发现,目前行业协会参与的“政行校企”合作还存在“重研发,主要是与科研型高校合作,职业院校参与较少”,以及“轻技术技能工人培育,当前企业参与职业院校育人未能形成利益驱动链,职业院校遇冷”等问题。为此,课题组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政府相关部门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制度体系,激发行业协会搭建“政行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积极性。一是政府支持行业协会发展,明确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借鉴国外成功的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做法,将由行业协会承担的工作交给行业协会,允许和支持其在校企合作的中观层面发挥作用。二是明确行业协会参与校企合作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为行业协会参与校企合作提供切实的法律保障以及具体实施细则,增强行业协会在职业院校与企业间的话语权。三是加大、落实和细化激励政策,完善行业协会参与校企合作的具体方式,为参与校企合作的行业协会提供专项经费,设立行业教育培训基金等。


第二,职业院校主动作为,提高研发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吸引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是职业院校要提高教师团队的研发能力。教师利用专业理论知识为区域行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提供咨询服务,增加企业的客户黏性,担当起深化产教融合的纽带作用。二是撬动企业“人才”利益,为企业输送超预期“人才”。一方面引导鼓励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顶岗实习、挂职锻炼,将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带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中来、引入到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中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与企业沟通,找准人才培养重点,适当增加学生科研技术能力的培养,以便在学生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具有基本的从技能工人到高级研发人员提升的素质,为当前企业自我培育研发人员提供高潜力员工。


第三,行业协会要加强能力建设,增强校企合作服务能力。由于行业协会没有正式的行政权力,运转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其专业能力和服务能力,因此亟须加强行业协会的组织能力建设,提升其校企合作服务能力。一是行业协会要为企业提供除政府之外的独有服务能力。例如信息整合、市场动态分析、技术咨询等,从而吸纳更多企业参与,在行业协会内部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提升在企业间的话语权,真正发挥行业引领作用。二是行业协会增强为职业院校服务能力。加强开展基于市场的人才需求预测等技术与信息服务,对影响职业教育培训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能够提供及时调整与更新的科学建议。三是行业协会自身树立参与校企合作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的前期为职业院校和企业提供咨询建议,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指导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具体实施方案的落实,在校企合作结果中积极评价反馈,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教育服务质量视角”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尹玉辉 吕华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摘要】

在新时期,构建职普融通的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横向沟通协调发展,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各类学校的职普融通,可以充分整合各个地区的教育资源,激发职业院校和普通学校的办学活力及内在动力,为广大学生提供适合自身成长的多样化选择机会。全面总结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规律,充分挖掘职普融通的本质属性,准确识别改革实践中职普融通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进一步研究推动职普融通的发展路径,对于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顺利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是我国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职责,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2021年4月,全国职教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3]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业教育法”)开始实施,再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4]近年来,从各项政策的制定到法律条文的颁布实施,充分体现出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构建技能型社会和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功能定位方面,由过去的层次教育转变为类型教育,即从过去原有的教育体系中,作为一个与普通教育独立且并行的体系分离出来。虽然从身份定位方面与普通教育有了区别,形成了独立的教育体系,但是在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不是完全分隔的,而是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相互渗透、彼此融通的,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尤其是人才培养方面也可以相互转化,通过充分发挥各自所肩负的功能和任务,在构建技能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共同构筑新时期我国高质量的教育发展体系。


一、职普融通的本质属性

现阶段,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构建技能型社会的背景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在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其中职普融合是我国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观念的束缚,职业教育的发展长期滞后于普通教育,从招生培养到实习就业,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经常被公众所忽视。另外,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由于职业教育一直未能突破专科阶段的人才培养,因此在企事业单位招人和重要岗位选聘时,目光主要聚焦于普通本科院校所培养的学术性人才,而忽略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所肩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功能特征,使得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从属地位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为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和推动技能型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加快构建功能完善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全面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效推进我国教育体系职普融通的深入发展,就需要我们对职普融通的本质属性进行归纳总结,为今后政策制定与改革实践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职普融通是两种类型教育的双向融通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5]开启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征程;2022年新职业教育法再次强调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作为两种类型的教育,在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任务,两种教育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和融通性,即使在过去没有明确两种类型教育的背景下,也已经初步建立了纵向贯通教育体系。在新时期,为了全面建设技能型社会,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岗位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培养出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我国逐步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使得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职责和任务更加明晰。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公众传统观念的束缚,我国的职业教育依然是整个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从生源质量、资源投入、办学条件、规模结构和办学机制等各方面都与普通教育存在明显差距,尤其是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尚不能满足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需要在未来一定时期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除了在办学层次上加强职教本科和职教研究生的培养之外,还应该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融通,在相互尊重对方教育规律和育人价值的前提下,主动借鉴对方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办学机制,相互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架起职普教育之间的横向桥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在大的教育系统内实现职普融通的协同发展。

(二)职普融通是多个教育环节的深层融通

在新时期,我国教育体系的职普融通,不仅仅限于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进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通等层面的一般融通,而是在传统基本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在资源共享、师资互派、课程互通和体系共建等方面着手,进行多样化、深层次的职普融通。根据不同受教育者的兴趣和学习需求,设计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培养通道,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空间。在我国过去的教育体系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由于类型不同,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教育评价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普通教育主要侧重对学科知识的传授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更加注重以基础理论和学科教学为核心,为社会培养理论型和学术型人才。而职业教育侧重在实际岗位中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对具体设施设备操作能力的锻炼,在实践教学中更加注重应用场景的教学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为社会培养职业型和技能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涌现,过去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需求,此外,在一个多元化社会发展阶段,每个受教育者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全方位完善自己,也需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进行跨越。因此,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从业者职业素养的需求与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求,就需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融通,从而弥补两种教育类型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充分发挥两种教育类型的优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

(三)职普融通是多个学段教育的系统融通

目前,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关于职普融通方面的实践探索主要集中于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之间的校级合作,以及地方在一些中学内部所开设的职普融通班。[6]在具体实践中,各地区的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出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针对人才培养或教学项目的部分环节也开展不同形式的交流合作,还有些学校所开设的职普融通班为了兼顾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升学深造,通过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体验。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职普融通的实践探索却不尽人意,缺乏一个整体的规划方案和成熟的教育实践。2022年新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普通中小学、普通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增加职业教育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劳动教育,[7]从法律层面上提出了职普融通的教育改革应由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实现全面贯通。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需求特点,在义务教育阶段,不涉及教育的分流和转段,职普融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和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职业规划意识。在高等教育阶段,由于国家实施了职普分流,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多受教育的选择机会,需要各高职院校和普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一步加强校际合作,加强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培养模式的互鉴,在招生就业、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和学分互认等方面,全方位进行交流合作,实现彼此融通,在深入融通的基础上再充分发挥彼此的特点和优势,在高质量合作与发展中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现阶段职普融通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身心健康发展,还包括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等方面的发展。但是各级各类学校在推行职普融通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在办学过程中未能将人的全面发展落到实处。为了进一步提高各类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全面提升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需要准确识别出职普融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两种类型教育定位不够清晰


随着我国在新时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新业态和新职业也在不断涌现,很多岗位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而职业教育正是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产业领域急需的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除了职业教育之外,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普通教育也应该具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属性。为此,一些普通院校逐渐在课程设置方面融合了相关的技术应用类课程,而部分职业院校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办学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在纵向上不断打通上升的通道,逐步开展职业本科甚至职业研究生的教育。但是,由于一些院校为了短期内解决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而盲目地提升自身的办学层次,导致未能从整体上对整个教育系统进行宏观布局和结构优化,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办学定位认知不够清晰,人才培养出现交错重叠,未能体现出差异化办学所带来的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整合优势,使得在两种类型教育领域内部出现部分重复,模糊了两者的办学功能和人才培养定位。

(二)职普融通发展水平不够平衡

现阶段我国已经开始了职普融通的改革试点工作,主要集中在一些教育条件比较优越的中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从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开始进行模式的探索,逐步向高等教育阶段延伸,初步建立了职普融通的合作机制。[8]但是对于西部和偏远欠发达地区而言,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建设发展滞后,实习实训条件不够完备,导致职普融通工作难以大范围开展,在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资源共享、师资互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基地共建等方面效果不佳。再加上由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一些学校在日常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基本的办学条件不够完善,很多职普融通的措施流于形式。长期以来,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存在一道深深的壁垒,职业院校和普通院校之间的合作机制难以建立。在西部部分省份,即便是在同一地区,由于学校层级不同也导致教育观念和发展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在资源配置与共建共享方面发展差距非常明显。因此,地域的不同和学校的层级差别,使得我国各地职普融通的发展水平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职普融通横向融通不够充分

在我国,职普融通工作的开展依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课程体系的融合、师资团队的互派以及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等方面,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职普横向融通却不够充分。首先,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学校而言,相关职业教育课程的开设、职业技术类课程的选用、授课形式的选择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缺乏明确的政策规定,致使各地区的学校缺乏参考依据。其次,对于师资建设和培养而言,由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学校的教学主要以升学为指挥棒,更加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对学生文化课程学习成绩的考核,在普通学校里缺乏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相关的职业技术课程难以开设。再次,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普通高校而言,推进职普融通,需要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需要与企业建立深度的合作,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政策资金扶持和利益分配机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最后,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而言,由于生源质量的影响,使得广大高职学生在学习通识类文化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学习兴趣不高,难以达到对学生学术理论思维培养的预期效果。

(四)职普融通纵向贯通不够完整

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需要将职普融通贯穿于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在每个教育层级上都需要深入持久地推动职普融通,丰富各阶段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职业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升学和就业等方面的选择机会。但是,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主要体现在办学层次方面。尽管近年来一些地区逐步开展了职业本科教育,但大多数地区的职业教育依然无法突破学历的天花板。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限制,无法为受教育者提供在不同教育类型之间自由转换的机会,无法为广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另外,对于有升学意愿的高职专科学生而言,要继续升入本科院校深造,仍需要通过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选拔方式参加考试,而升学考试方式依然是以笔试为主,其内容主要还是侧重于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并没有明确的职教高考或专升本考核方案。由此,没有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系统的考核方法,无法体现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和专业优势,教育层级的限制依然是我国职普融通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障碍。

三、构建职普融通教育体系的策略

职普融通的现代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在宏观层面强化顶层政策设计,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来引导整个教育系统的职普融通协调发展。同时,也需要在微观层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践行教育公平理念,创新管理运行机制,优化专业和课程教学体系,强化理论与实践融合共进,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完善基层模式创新,充分挖掘各类教育资源的潜在优势,为各类人才的成长成才搭建“立交桥”,全方位构建各阶段的职普融通教育体系,为个人多样化的发展提供选择空间,为新时期我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

(一)强化顶层政策设计,引导职普融通协调发展

为进一步推进职普融通的协调发展,需要国家教育部门着眼于整体布局,在宏观层面上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和优化制度等方式做好顶层政策设计,系统构建推动我国各级教育的职普融通框架体系,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的职责与功能,强化其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引导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向同行、和谐融通。首先,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协同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全面考察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适度调整和优化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制定统一的认证资格标准,衔接好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教育制度平台,确保国家和地区间职普融通的科学性和统一性。其次,国家和地区间建立统一的“学分银行”系统,探索建立学分转换的标准、程序和方法,在学校教育、社会培训、继续教育等各类型教育中规范学分认定、互认和转换的标准,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量化表达和传递,进一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各类教学资源的功能和效率。第三,建立职教高考的招生管理制度,全面畅通职业教育领域的升学路径,制定不同教育类型的转学标准和实施方案,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全学段范围内的融合畅通,强化和拓展职普融通的功能与范围。

(二)完善基层模式创新,推动普职融通多元发展

在职普融通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各个地区和相关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实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协调各方教育资源和要素,探索推动切合区域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职普融通实施路径。第一,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的职普融通实施办法,建立相应的经费投入机制,协调各方教育资源,拓展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办学功能,向普通教育开放职教资源,突出地区的职教特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第二,进一步在师资建设方面增加投入,优化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师资配置,构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师资合作交流机制,打破两种教育体系之间的壁垒,拓展两种类型教育之间的合作空间。第三,有效调动基层学校职普融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类学校的育人功能,引导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深入合作,共同构筑职普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课程和职业体验。第四,各地区教育部门多措并举,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教学设施和手段,引导职业院校和普通学校广泛开展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课程通选、基地共建、职业体验等多种形式,促进各类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实践技能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三)倡导教育平等理念,促进职普教育双向融通

新时期在教育领域有效推动职普融通,不仅需要在顶层设计中加强政策保障,同时需要在社会公众认识方面进行理念革新。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比较低,传统的思想观念驱使公众始终把普通教育作为升学的首要选择,职业教育被贴上文化含量低、缺乏上升空间等标签而倍受轻视,这种片面的教育理念和职业观点严重阻碍着我国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和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了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有效构建职普融通的教育体系,需要在教育公平方面重塑社会公众的教育认知。首先,需要大力宣传职普平等的教育理念,在新媒体时代,通过多种媒介宣扬职教领域所产生的最新成果以及先进事迹,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时代风尚,营造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社会氛围。其次,充分挖掘职业技能人才为推动社会进步所具备的重要价值,尤其是职教领域所萌发的创业思想、技术革新和价值创造对提高国家竞争力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引导学生和家长切实感受到职业教育的魅力所在,从而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育类型。再次,拓宽职业教育的就业渠道,提升职教毕业生在企业岗位中的社会地位,改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全面实施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打通职教学生的学历上升通道和横向融通渠道,使社会公众能够真实感受到职业教育的前途和发展潜力,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健康的环境中双轨运行和双向融通提供保障。

(四)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推进初等教育课程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初等教育阶段的教学模式通常是对基础文化知识的传授,注重的是对通识类学科知识的传授,在授课过程中技能和实践类的教学相对薄弱。单一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没有充分尊重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未能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也无法与学生后期接受高等教育的专业学习进行衔接,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为了切实提高初级教育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首先,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小学和初中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相关的技术技能和实践课程,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设备条件,并将实践教学纳入对学生、教师及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其次,在授课形式上,引导中小学在实践教学环节走出课堂,打破学校和社会的藩篱,带领学生走进工厂车间和田间地头,接触真实的劳动工作场景,释放学生的天性,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三,在日常文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根据学科特点,为学生布置一些社会实践调研任务,采取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并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和调研方案,通过对社会实践中获取的相关数据和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统筹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产教融合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国际职业教育成功国家的共同规律,也是各类学校提升职普融合办学水平的基本途径。[9]企业参与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开发,为学校派驻实践课程指导教师、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可以有效提高在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了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力度,首先,需要地方政府建立起一种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各类学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为企业在资金融通、财税减免和人才招聘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为学校在师资培训、招生就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从而增强校企双方深入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在具体操作层面,需要相关学校主动对接行业企业,积极引进企业工程师对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设备改造和实践教学等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和帮助,通过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发相关的课程模块,及时将行业企业中所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融入相关的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再次,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统筹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将学生的职业体验、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等教育实践活动直接转移到校外实训基地,以现场化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接受真实的职业熏陶,以多样化的融通手段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和岗位技能,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六)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增强职普融通内生动力

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认同感,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存在着显著差异,职业教育在资源配置、师资建设和招生就业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在新的发展时期,为了全面提升全体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保障职普融合在各级各类学校在育人实践中有效落实,需要在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优化和创新,增强各类学校职普融通的内生动力。一者,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制定地方法规和管理制度,建立职普融通的运作管理机制,协同职业院校和普通学校共同开发职普融通的教育资源,通过试点建设,组建专业化教育集团,改革招生和学籍流动制度,并提供相应的专项经费予以支持。二者,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下,建立职业院校与普通学校的沟通协调机制,积极引导两类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和模式共创等方面深入沟通,探寻二者之间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的共同需求和实施路径,并且在师资、课程、设备和信息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方面深化合作。三者,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各级各类学校建立职普融通的质量监督和考核评价机制,成立由政府督学与业内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针对各类学校的具体实际拟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对学校的课程设置、融通手段、教学过程和管理效能进行监督、指导和考核评价,从而对存在的问题督促整改,引导各类学校的职普融通工作沿着科学的轨道有序推进。

四、结 语

构建职普融通的教育体系,有效推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横向融通、协调发展,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我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环节。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职普融通,可以从整体上充分整合各个地区的教育资源,有效促进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全面激发我国职业院校和普通学校的办学活力及内在动力,为广大学生提供适合自身成长的多样化选择机会,让绝大多数受教育者能够享受到教育公平,对于全面提升全社会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增强全体劳动者在就业大环境中的职业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我国职普融通的教育体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需要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协同其他政府职能部门,通过政策的制定、优化和落实,建立起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作机制,引领各类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实施,不断增强推动职普融通的内生动力,跨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存在的现实鸿沟,及时扫清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障碍,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全力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作者:冯朝军

来源:职教发展研究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2006年,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国外长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首次会晤,开启了金砖国家合作序幕。2011年,南非(South Africa)加入金砖国家行列,至此形成金砖五国,英文名BRICS也由此得来。作为经济崛起最快的五个发展中国家,金砖国家所有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总面积的26.46%,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1.93%。近年来,五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的25.24%,贸易总额占世界的17.9%,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增长速度之快,金砖五国未来发展的能量不容小觑。金砖国家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在人才资源开发上具有互益性;特别是百年疫情之后,全球经济疲软,国际形势复杂,金砖国家作为新兴市场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合作机制,亟需扩大人才储备、取长补短、进一步加广加深国家间职业教育合作。 

职业教育合作是金砖国家的切实需求,合作成果丰硕

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全球发布的《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中提出未来教育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当我们展望2050年,应该继续做什么?应该抛弃什么?需要创新什么?问号背后的精髓大约可用八个字概括:秉良纳新、继往开来。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职业教育改革重视人才培养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性,经历了从单向“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统筹发展的过程,起步于学习和引进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与本土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路径。 
目前,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的指引下,中国职业教育形成了多级别、多种类、多专业门类的发展模式,并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截至2021年,中国已有中等职业学校7294所,高职专科院校1486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2022年,我国职业教育培训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2012年至2022年,国家职业教育领域完成了700余次投融资,总金额达372亿元人民币。这些数据意味着未来中国与其合作国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将持续放大,共同发展、深化和创新国际职业教育将是大势所趋。 
职业教育不同于大众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新业态不断涌现,职业技术型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增加,职业教育顺应时代潮流开始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因而发展职业教育不再单纯是某个国家的责任。除了掌握职业技术能力,各国职业教育还要倡导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职教新理念,与提高全球公民意识一起放入人才培养计划,提升职业人才的国际理解力、包容力、全球视野以及责任意识。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践的日益深化,中国在融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加深对接金砖合作国发展职业教育,实现互助互赢。在与金砖国家达成职业教育联盟之前,早在2003年,中国已与东盟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合作与实践,为推出国际教育合作新举措做铺垫。2016年,中国与金砖合作国开始建立职业教育对接,并于2017年12月在印度成立了首家金砖国家鲁班工坊。短短几年间,鲁班工坊不仅推动了中国与金砖国家的国际产能合作,还将中国的工匠精神与智慧传递到世界,搭建起中国职业教育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沟通的桥梁,成为了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一张金名片。 
2018年,中国与俄罗斯联合推出“技能护照计划”,并首先在金砖国家推广。技能护照是一种技能水平国际考试评价证明,它的推出既能引领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促进各国之间技能标准的协调统一,还能助力中国职业教育人才、高职院校和企业走出国门,培养更多国际化、高素养的属地化产业人才,使中国在金砖国家的共同建设中赢得话语权。自2020年起,“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联盟将“技能护照计划”作为工作重点,组织各行业专家开发并完善相关培训所需要的认证及教材体系。 
此外,为搭建共研、共建、共享、共用与共赢的金砖国家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2018年,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在常州成立,并开设南非博众学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中国—印度职业教育合作研讨会与中国—巴西职业教育合作研讨会分别在天津和深圳召开。鲁班工坊的建立、技能护照计划的实施、博众学院的成立与中南、中巴职教合作研讨会的召开肯定了中国与金砖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果,同时预示着未来合作国之间的路径将向着多元化、多主体、多层次的格局发展。 
2022年5月26日,教育部主办了第九届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会议上,五国教育部长们一致表示未来的合作将继续传承开放、包容、合作与共赢的金砖精神,进一步开拓教育合作空间,夯实教育合作成果,充实教育交流内涵,并共同应对教育领域挑战。2022年6月23日,中国政府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上发起并成立了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联盟的成立将第九届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上的倡议落到实处,进一步助推了合作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2022年8月19日至20日,中国首次发起并主办的国际性职业教育大会——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举办。大会以“后疫情时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新变化、新方式、新技能”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并设立主论坛与14个平行论坛,致力探讨如何以职业教育为路径破解金砖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打造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持续、更为安全的金砖国家发展模式。教育大会还同期举办了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线上博览会,发布筹建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等倡议,形成“会、盟、赛、展”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范式。 
2022年以来,金砖国家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在多地开花,硕果累累,交流与互动形式增多,覆盖人群增广。通过政府、企业与合作院校的组织和参与,金砖国家近年来共同开展了师资培训、校长论坛、未来职业之星研习营,举办了职业院校双边活动、合作课题研究、职业技能大赛等项目,凝聚各国共识,坚持实践创新,健全运行机制,提升了职业人才包括语言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文化认同、思维理解、国际沟通、团队合作等在内的软技能。 

面对当前挑战和机遇,职业教育合作需要创新提升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全球经济因创新而发展。当下,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对于金砖国家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金砖国家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该如何展现自身特点,扬长避短,是值得深思的。 
首先,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合作以技术援助的方式对接,需要建立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比如,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加大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将“产”和“教”有机融合。其次,金砖国家寻求职业教育合作时需秉承“求同存异”和“开放包容”的交流智慧,为实现多层次的互通互信提供保障。
再次,职业教育国际化亟需实现合作国之间的职业标准对接,在适应国际规则的前提下结合当下形势和自身情况制定新的标准和规则;一方面为深化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创造新契机,让更多国内的职业技术型人才适应国际职业人才标准,另一方面为加大金砖国家人才和企业“引进来”力度,更好地对接国内与金砖各国产业发展需求,解决相关领域内人才短缺的问题。 
最后,职业教育合作需不同于国际交流,单纯互访学习往往不能达到深入对接的效果。金砖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应该以搭建人才平台为长期合作重心,强调学以致用,突出实践与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与各国一道培养一批“勇于创新”“敢于求变”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技术人才。2020年12月,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在厦门启动。创新基地联合厦门大学和华侨大学等高校,实现了金砖国家大学联盟和金砖国家网络大学的成功对接,汇聚五国力量,巩固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聚焦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为金砖国家创建了一座饱含技术含量的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库。
金砖国家机制成立以来,合作基础日益夯实,领域逐渐拓展,已经在农业、科技、文化、卫生、教育、智库等众多方面取得成果。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五国重申以经贸财金、政治安全、人文交流为驱动力的合作框架,确立了“金砖+”合作理念,提升了金砖“价值”,同时开启了金砖国家合作的第二个“金色十年”。2022年,中国接任金砖国家主席国,将建立高质量伙伴关系提上日程。这一倡议的提出对金砖国家未来职业教育合作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示作用,也意味着中国将需要更多年轻一代投身国际职业教育,携手奋进,集思广益,为国际社会注入更长远的发展动力。 
目前,金砖国家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印着“中国制造”的小商品遍布金砖各国,然而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均有待提高。另外,境外中国企业与当地企业存在沟通困难的问题,普通的职业技术人员只能在专业技术领域效力,双方既缺乏外语沟通能力,还缺乏对当地法律和习俗的认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建立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训机制,加强职业教育本土与国际化的对接,树立金砖国家职业教育新理念,和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实践来逐步实现,真正使金砖国家职业教育合作担起建设全球人才战略发展的使命。此外,随着在线教育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与成熟,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还可以依托数字课程和电子教材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数字化程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与线上技能实践的可操作性。 
推进金砖国家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助于合作国的长期人才建设,转“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还能促进五国人民间的友好交往,互学互鉴。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奉行开放包容的理念,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其中。作为南南关系中的典范,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未来,金砖国家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将继续围绕合作国人才发展的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共同应对新挑战,为推动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复苏,完善全球治理添砖加瓦。
孙翼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区域国别学院)助理研究员
来源:《中国与非洲》

今年5月,北京市提出探索实施“入学即入职、学习即上岗”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其中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的养老专业成为“入学即入职”项目试点。按照这一模式,学校与养老企业合作,将企业招工和学校招生融为一体,学生入学后获得学生和见习职工双重身份,毕业后可直接转为企业正式员工。(据《新京报》815日报道)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的问题日益突出。北京市在养老职业教育上探索实施“入学即入职”的培养模式,是留住专业人才、破解养老人才紧缺难题的有效之举。


“入学即入职”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具有多重优势。首先,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能够提前获得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同时,年轻学生的加入为养老机构注入新鲜活力,提升了其专业化服务水平,有助于激发养老机构的发展动能,让老年人得到更多关爱。再者,此举也有利于解决养老专业人才欠缺的问题,促进区域养老产业发展。


“入学即入职”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的育人方式,但也面临着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团队不足、培养成本增加等问题。有关方面应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机制,让这一模式更好运行,让更多学生在更适合的岗位上一展身手。

 

来源:河北日报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高等、中等职业院校招生录取工作正在陆续进行。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日益拓宽,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通过职业教育,跑向更加出彩的人生。


纵向贯通

完善高层次职业人才培养体系

“中考结束后,在一次宣讲会上,我了解到职业院校贯通培养项目,后来便报了名。现在想来,我很庆幸当时的选择。”2017年,朱欣妍进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习,如今已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名本科生。

“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每一天,我都过得很充实。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校内、校外、企业实训基地,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我长了许多本事。”朱欣妍说,“进入大学后,我更发现了自己在实践方面的优势,感谢贯通培养为我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7年贯通培养,是北京市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北京市教委贯通培养项目负责人介绍,贯通培养通过中考招生选拔,实施2年基础文化课教育、3年职业技术教育和2年本科专业教育,由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与优质高中、本科高校联合培养,从制度上构建起中、高、本纵向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

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有效贯通,让职校学生发展潜力更足,职业教育吸引力更强。据了解,去年全国已有超过一半的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专科)和本科继续学习;高职毕业生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每年也有近1/5的学生实现升学深造。

“职业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要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体系,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

如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也开始起航,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去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为普通高等学校设置职业本科教育专业、专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职业本科教育专业预留了空间,职业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满足产业升级对高层次职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就要不断加快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同时适时开展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认为,应积极调整高等教育类型结构,鼓励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高层次职业人才培养,从而使职业教育得到充分发展。


职教高考

优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形式

查询到自己参加职教高考的成绩,山东省章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刘宇航很高兴:“在春季的职业技能和知识考试中,我发挥得不错,最终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录取了。”

对于不少像刘宇航一样的中职中专院校学生来说,在夏季普通高考之外,职教高考政策的日趋完善,让他们有了更多选择。

“最近3年,通过职教高考,学校有600多名学生升入本科学校,3000多名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章丘中等职业学校校长陆吉明说,“不少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走上技能成才的道路。”

2023年山东省职教高考报名人数达26.5万,而2012年这个数字还不到4万。目前,山东省中职学生升学深造比例已超70%。”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处长王志刚介绍。

职教高考实行的是“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模式,具体怎么考?王志刚说,山东省“文化素质”考试包括语文、数学、英语3个科目,总分320分;“职业技能”考试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测试两部分,专业知识满分为200分,技能测试满分为230分。

“技能测试是考察职校学生技术水平、能力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王志刚介绍,在山东,技能测试由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负责组织管理,委托部分主考院校具体组织实施,例如今年就有32所院校参与。测试按照30个专业类别进行,考生选择其中一类参加考试。

“‘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形式,与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创业的目标是相符合的。”采访中,不少职校负责人表示,在实际招生与后续培养中可以发现,通过职教高考考进来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强。但职教高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难点,比如各地各校对技能考试的标准不一致;功能齐备的职业技能考试场所还不具备;生源中一些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缺乏职业训练基础等。

不断推进职教高考成为高职招生主渠道,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陈子季表示,要进一步完善职教高考的顶层设计,优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结构比例和组织方式,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职普融通

为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提供多样化选择

前不久,江苏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迎来了常州市实验小学的一批六年级学生。电子实训室里,孩子们开动脑筋,动手装配无线小车;汽修车间里,孩子们挥汗如雨,学习汽车检修小技巧;艺术教室里,孩子们全神贯注,体验扎染工艺……

“学校与职业技术院校合作,面向六年级学生开展职业体验课。课程由职业学校的教师设计,包括智能制造、工业设计、汽车奥秘等等,学生们都很喜欢。”常州市实验小学副校长王学进说。 

在江苏,职业体验课程被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相关课程体系。江苏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处长徐庆介绍,依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资源、专业特色优势,对接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江苏省开展建设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目前已认定省级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300所。

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各成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沟通衔接、融通发展,为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提供多样化选择,成才路径才能更畅通。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介绍,职普融通方面,各地有不少经验做法,如有的地方充分发挥职业学校专业优势,面向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劳动实践教育;有的地方在高中教育阶段,推动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学籍互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的地方在高等教育阶段,支持高职专科和普通本科联合办学、贯通培养,努力为每个人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

“职普融通虽然经历很多探索,但更多的是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的‘单向奔赴’,普高学生流向中职的情况依然较少。”浙江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陈衍认为,应完善职普学分互认制度,学生学习所获得的学分和绩点,均可以在各类型的学校里得到承认,以切实增强学生的选择权,体现教育的包容性。

林宇表示,下一步,要打破职业教育的内循环和职教学生的固化身份,推动形成职普深度融通、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的良好生态,助力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来源:人民日报

 

河北省教育厅关于规范中等职业学校举办高中后一年制专业的通知


冀教职成函〔2023〕41号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教育局,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省属中职学校:


目前,我省部分中职学校面向高考复读生举办一年制专业,其课程设置难以满足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基本要求,难以保证办学质量。经研究,决定自2024年春季学期开始,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再举办高中后一年制专业。如学校确实以实施技术技能培养、促进高质量就业为目的,且人才培养方案确实能够保证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应由学校提出申请,经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提前6个月向省教育厅申报(省属中职学校可直接申报),经书面批准并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系统备案后方可举办。2023年秋季学期已经举办并招生的,要严格执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真正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各市教育局接到通知后,要及时转发到所属各中职学校。各中职学校接到本通知后,要在学校领导班子会议上传达,明确责任领导,狠抓末端落实,消除工作隐患。对不负责任、玩忽职守,导致未经批准的一年制专业继续招生的,将对涉及学校和个人严查严处。各地各校落实情况,请各市教育局于9月20日前向省教育厅职成教处书面报告。联系人:张少锋 0311-66005113 


河北省教育厅

2023年8月15日


来源:河北职教网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明确提出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任务,为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新生态提供指引。


在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如何搭乘数字化东风实现转型发展引发关注。据此,本报推出“数字化点亮职教未来”系列报道,展示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的转型趋势和发展成效。


借助虚拟现实一体机、环形弧面大屏,完整的复兴号动车组驾驶系统运行现场展现在学生们眼前,作业区、工作区、周边维护及安全设施一应俱全,这是山东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山职)综合立体交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日常授课场景。


近日,2023年数字职业教育助推教育强国建设大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在大会上表示,职教战线要以数字技术赋能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赋能教师、教法、教材改革,要适应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趋势,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数字化意识,提高数字化素养和数字化能力,开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新路径。


“数字化对职业教育的革新至关重要。”山职信息中心副主任陈冠宇告诉记者,“以我校建设的综合立体交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例,相关专业存在设施设备成本高、实训危险性大等问题,要克服这些困难,又要让学生掌握前沿、实用的操作技术,数字化就是最佳手段。”


除了虚拟仿真实训,数字教育环境、数字教育资源、数字教育方式方法、数字教育治理等也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字化正在为职业教育开辟新赛道,数字技术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新政策为转型指明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在今年2月召开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以数字化转型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新时代赋予职业院校的历史使命,也是职业教育主动贯彻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


2022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布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版)对995所职业院校开展了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4%的职校教师正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对信息化的学习效果认可度超过58%,对虚拟仿真实训认可度高达90%,仅有3.82%的学生没有使用过虚拟仿真实训软件。


今年以来,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6月,教育部印发了《全国职业教育智慧大脑院校中台高职数据标准及接口规范(试行)》和《全国职业院校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对数字化手段参与职业教育全过程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建成300所左右全国性信息化标杆学校,带动建设1000所左右区域性信息化标杆学校,推动信息技术与职业院校办学深度融合。


近日公布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指南》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的任务,要求各院校丰富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扩大数字化资源供给,利用数字化手段推进教学与评价改革,提高数据治理能力。


“教育部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职业院校数字平台建设都可以和这些文件对标对表。可以说,新政策、新规范为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陈冠宇表示。


“数字画像”辅助学校决策

每到期末,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宁波职教中心)的学生都会收到一份绿色的评价报告单。不同于普通的成绩单,这份报告里有自己的文化课成绩、专业课成绩、德育成绩、心理成绩、社交行为、消费情况、考勤情况、职业倾向分析等8类数据。


根据这些“数字画像”,宁波职教中心的教师既可以找出适合技能大赛的“千里马”,也可以找到需要重点帮扶的困难学生。学校的各类决策,都有了数据“军师”的科学辅助。


浙江省宁波市地处东南沿海,当地职业教育在数字化改革大潮中处于先行位置。早在2012年,宁波市教育局就在浙江省率先启动了智慧教育综合改革。


宁波职教中心党委书记张军辉介绍,早在2016年,学校就组建了教育大数据建设和应用团队,自主开发教育大数据平台。宁波职教中心也是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学校。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数字化的应用已远不止于大数据监测、辅助教学与评价,数字资源库、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也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新潮流。在很多课堂上,传统的平面教学模式已被虚拟仿真教学取代。


“从最开始的投影仪教学、基础教务管理系统,到现在的大数据、虚拟仿真实训,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技术革新已经经历了多年发展。但与技术革新同样重要的,还有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观念。” 陈冠宇说。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版)指出,从应用层面看,数字化在深层次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决策管理水平等方面尚有不足。目前,信息化规划所需的经费保障、教师培训、标准制定未能够及时跟进。此外,虚拟仿真实训技术、5G、VR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还受制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技术水平、认知程度、经费投入、使用成本等,新技术尚未完全适应教学要求。


整体来看,职业教育信息化技术在教学应用中逐渐常态化,师生对信息化技术的认可度和熟悉程度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依旧存在新技术应用滞后、虚拟实训软件等新技术设备闲置率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深度有待拓展等问题。


张军辉认为,职业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各地区和学校的发展并不均衡。对于这些问题,张军辉建议制定统一的、有利于推广的标准,实现数据和技术的融通和普及。


大数据推动教学方法革新

作为教育部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院校、山东省“互联网+教育”应用研究基地,山职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山职党委书记赵凤文表示,学校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紧跟教育部发布的标准规范,做好查漏补缺和优化升级。


按照《全国职业院校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山职正在完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据治理平台,这一平台涵盖了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学生信息、教师信息、企业信息等基础数据。此外,山职还让大数据参与推动教学方法革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城市轨道专业内所有核心课程进行知识点、技能点及相互关联关系的梳理,以此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我们的平台数据要接入教育部数据中心,对接职业院校数据中台。目前,我们依据《全国职业教育智慧大脑院校中台高职数据标准及接口规范》完成了数据中台的数据对接,数据整理和推送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赵凤文透露。


此外,数据安全也是重中之重。山职建设了出口防火墙、服务器区防火墙、数据库防火墙三层防御体系。学校还联合济南市公安局创建了省内首个高职院校“枫桥式网警工作站”,构建安全管理制度、管理机制和监测平台,形成了协同共治的数据安全体系。


“在充分开发数字化手段潜力的同时,我们也关注信息安全和风险控制,为数字化全面赋能人才培养保驾护航。”赵凤文说。


作者:孙明源   

来源:科技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核心阅读

设置职业院校贯通培养项目、推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合……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培养方式更加多元,努力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高等、中等职业院校招生录取工作正在陆续进行。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日益拓宽,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通过职业教育,跑向更加出彩的人生。


纵向贯通

完善高层次职业人才培养体系

“中考结束后,在一次宣讲会上,我了解到职业院校贯通培养项目,后来便报了名。现在想来,我很庆幸当时的选择。”2017年,朱欣妍进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习,如今已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名本科生。


“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每一天,我都过得很充实。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校内、校外、企业实训基地,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我长了许多本事。”朱欣妍说,“进入大学后,我更发现了自己在实践方面的优势,感谢贯通培养为我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7年贯通培养,是北京市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北京市教委贯通培养项目负责人介绍,贯通培养通过中考招生选拔,实施2年基础文化课教育、3年职业技术教育和2年本科专业教育,由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与优质高中、本科高校联合培养,从制度上构建起中、高、本纵向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


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有效贯通,让职校学生发展潜力更足,职业教育吸引力更强。据了解,去年全国已有超过一半的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专科)和本科继续学习;高职毕业生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每年也有近1/5的学生实现升学深造。


“职业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要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体系,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


如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也开始起航,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去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为普通高等学校设置职业本科教育专业、专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职业本科教育专业预留了空间,职业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满足产业升级对高层次职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就要不断加快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同时适时开展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认为,应积极调整高等教育类型结构,鼓励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高层次职业人才培养,从而使职业教育得到充分发展。


职教高考

优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形式

查询到自己参加职教高考的成绩,山东省章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刘宇航很高兴:“在春季的职业技能和知识考试中,我发挥得不错,最终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录取了。”


对于不少像刘宇航一样的中职中专院校学生来说,在夏季普通高考之外,职教高考政策的日趋完善,让他们有了更多选择。


“最近3年,通过职教高考,学校有600多名学生升入本科学校,3000多名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章丘中等职业学校校长陆吉明说,“不少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走上技能成才的道路。”


“2023年山东省职教高考报名人数达26.5万,而2012年这个数字还不到4万。目前,山东省中职学生升学深造比例已超70%。”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处长王志刚介绍。


职教高考实行的是“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模式,具体怎么考?王志刚说,山东省“文化素质”考试包括语文、数学、英语3个科目,总分320分;“职业技能”考试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测试两部分,专业知识满分为200分,技能测试满分为230分。


“技能测试是考察职校学生技术水平、能力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王志刚介绍,在山东,技能测试由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负责组织管理,委托部分主考院校具体组织实施,例如今年就有32所院校参与。测试按照30个专业类别进行,考生选择其中一类参加考试。


“‘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形式,与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创业的目标是相符合的。”采访中,不少职校负责人表示,在实际招生与后续培养中可以发现,通过职教高考考进来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强。但职教高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难点,比如各地各校对技能考试的标准不一致;功能齐备的职业技能考试场所还不具备;生源中一些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缺乏职业训练基础等。


不断推进职教高考成为高职招生主渠道,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陈子季表示,要进一步完善职教高考的顶层设计,优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结构比例和组织方式,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职普融通

为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提供多样化选择

前不久,江苏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迎来了常州市实验小学的一批六年级学生。电子实训室里,孩子们开动脑筋,动手装配无线小车;汽修车间里,孩子们挥汗如雨,学习汽车检修小技巧;艺术教室里,孩子们全神贯注,体验扎染工艺……


“学校与职业技术院校合作,面向六年级学生开展职业体验课。课程由职业学校的教师设计,包括智能制造、工业设计、汽车奥秘等等,学生们都很喜欢。”常州市实验小学副校长王学进说。


在江苏,职业体验课程被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相关课程体系。江苏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处长徐庆介绍,依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资源、专业特色优势,对接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江苏省开展建设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目前已认定省级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300所。


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各成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沟通衔接、融通发展,为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提供多样化选择,成才路径才能更畅通。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介绍,职普融通方面,各地有不少经验做法,如有的地方充分发挥职业学校专业优势,面向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劳动实践教育;有的地方在高中教育阶段,推动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学籍互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的地方在高等教育阶段,支持高职专科和普通本科联合办学、贯通培养,努力为每个人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


“职普融通虽然经历很多探索,但更多的是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的‘单向奔赴’,普高学生流向中职的情况依然较少。”浙江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陈衍认为,应完善职普学分互认制度,学生学习所获得的学分和绩点,均可以在各类型的学校里得到承认,以切实增强学生的选择权,体现教育的包容性。


林宇表示,下一步,要打破职业教育的内循环和职教学生的固化身份,推动形成职普深度融通、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的良好生态,助力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丁雅诵 

  来源:人民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一、丰内涵: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质量


在新时代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能级,必须锚定高质量发展之路,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总要求,以新内涵、新质量发展定位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发展层级和建设高度,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第一,实现专业建设的现代化。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与基础,是高质量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首先就要有高水平、精准化的专业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职业教育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现代化,既要体现于专业设置、专业结构和专业质量,还要体现于专业建设内部的各相关要素的现代化,在能够精准对接我国现代产业发展实际的同时,更要具有前瞻性的认知能力和预判能力,在专业建设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等领域提升发展能级,在专业建设的体制、机制、标准、制度上形成坚固保障,更有效地丰富专业的现代化内涵和外延。


第二,实现人才培养的现代化。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要从深层次上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断跃升,使人才培养的质量与产业发展的能级相匹配,必须要在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标准、培养要素等各个领域进行深度变革。培养目标的界定要紧贴中国式现代化各行各业的最新要求和未来发展潜能,将契合性与前瞻性进行有机结合,体现出技术技能、素质素养的高水平,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和可持续性;培养体系的建构要突出一体化,加快实现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学历学位层次贯通,根据行业和专业大类尽快出台职业资格体系及资格晋升标准体系,一体化设计和界定各学段的人才培养内容,促进各学段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的衔接;培养标准上要将静态与动态进行融合,既按照国家和行业企业所规定的专业标准、教学标准、实训标准、资格标准、岗位标准等开展培养,又注重实时地收集与分析行业企业的最新标准变化,不断地将相关要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要素的现代化主要体现于课程、教材、实训基地、培养模式等要与时俱进,在内容与形式上能够彰显最新技术内涵,充分体现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指向的要求,并能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的培养。


第三,实现师资队伍的现代化。师资队伍是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要素,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创新的主要保障。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来源单一、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化水平偏低等问题还很突出,高职、职业本科还远未能达到18∶1的师生比,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偏低。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教育部20221年已出台《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这是我国首次明确“双师标准”,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现代化首先就是要培养“良匠之师”的“双师”,要培养兼顾学科知识、教学能力、职业技能于一身的高水平工匠之师。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标准体系,实施“双师”达标和提升工程,以标准体系驱动职业院校大力提升“双师”比例和发展质量;要强化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支持高水平理工科院校、大中型行业企业、高水平职业院校等共同对教师进行专业能力、技术技能的培训,加强技术师范大学或相关技术师范专业的建设水平,在学历层次、技术技能层次上一体化进行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逐步建立同类专业、同类院校、同类师资的全国性培训体系,建立师资教学能力、技术水平的统一化认定体系。


二、强类型:建构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体系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将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发展完善,与教育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高度呼应,推动职业教育的横向融通、上下贯通,建构科学高效的教育体系,以满足适龄人口接受技术技能训练和社会公众终身教育的需求,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推动职普融通变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虽属不同的教育类型,有各自完整的从低层次到高层次进阶的发展轨迹,但双方通过法规、政策、机制、方式的融通规定,打破固有的教育界限和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模式协同、教育成果互认。总体而言,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加强以职业启蒙教育为主的职普融通,强化中小学生的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职业思考,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技术发展趋势等通过课程、实践研修等充分融入中小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职业教育阶段,强化职普之间的学分互换、学位学历互认和学习成果的互转,使接受两类教育的学生具有自主选择的途径和空间,重点是通过国家学分银行实现融通,学习者将学习成果在学分银行进行“存”“贷”“取”“换”“转”等操作,可以换取相应的学历或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实现职教上下贯通。职业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促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有效贯通,建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教体系,在纵向上明晰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功能,建立起从中职到专业博士的分层体系和职业资格从低级到高级的证书体系,要总体上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各层次的发展,促进专业(群)、课程、培养方案、教材、实训等各要素的内部衔接,推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长周期培养和高质量培养。要合理布局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培养规模,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产业发展现实不断优化各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按照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的要求继续加大职业本科的办学规模。建立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的学历晋升制度,有效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向上发展提供更广阔的通道。


第三,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将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等在内的各种类型的教育与培训统筹在一起,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贯通和协调发展,是促进公民终身学习的基本制度,是将我国从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关系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与质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进资历框架建设,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美国、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当前已经建立了国家资历框架,南非、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也在逐步构建起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实现了学历、资格、学习成果、实践成果的积累、转化与互换。而我国国家资历框架当前仍处于探索时期,国家要尽快组织专门机构,组织动员政行企校各方资源,加快对国家资历框架的基本思路、实施路径和技术路线的顶层设计,将学历文凭、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职业经历、实践经历、技术技能等进行分层分级积累、认证和等价转换,充分调动各行各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使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更强大的制度和政策支撑。


三、优治理:形成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生态


职业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依托于优质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的治理体系,才能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有质量、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具效率,才能激发所有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进而让受教育者具有更强烈的获得感、幸福感,让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加平稳有序。


第一,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治理理念。职业教育的发展绩效是治理效能体现的核心标志,职业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更多地体现于发展的层级、能级,是以职业教育关键办学能力、高水平人才培养能力、高效能运转能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产出等一系列高质量要素为特征的现代化。因此,在具体治理进程中,治理主体要充分关注职业教育的绩效水平。从外部绩效来看,重点衡量评估职业院校的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接行业企业、面向职工社会培训等方面的社会贡献度,不断深化职业院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内部绩效来看,重点评价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生发展、课程开发与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教材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发展能级,不断增强职业院校的自我提升、自我优化能力。


第二,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的数字化。当前,以“云物大智”等先进技术为核心引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引发了制造业的数字革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数字化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在教育领域全面推进数字化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将数字技术全面嵌入到职业教育治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产教融合、实训体系之中,推进治理制度和治理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强化数字基座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突破时空界限的泛在式数字学习环境,建构数字教育平台、智慧学习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一系列数字化平台;开发职业教育内部各组成要素的数字化标准,有效增强教师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能力,重构数字化时代的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建构学生的数字化素质素养框架体系,从通识课程到专业核心课程、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从实验实训到顶岗实习,要将数字化技术技能贯穿其中。


第三,建构独具中国特色的治理体系。当前,我国建构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核心、以国家相关法规和制度框架为重点、以地方性法规和制度体系为依托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初步形成,也明确了“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治理结构。在我国职业教育治理框架基本确立的大前提下,职业教育的治理将逐渐转向质量为先、科学规范、高效运转的轨道,是以更多地激发职业教育管理者、职业教育办学主体、职业教育受教育者、职业教育参与者多方能动性为方向的现代化治理。在治理主体上,各有关主体要深度履行自身职责,既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实施职责职能,又要强化相互之间的协调协作;在治理机制上,在保持国家宏观统筹、地方落实主责的机制基础上,赋予省域、市域更多的探索与自治权,推动省际的良性竞争和重点项目的先行先试,在统权与分权的治理中形成多中心、多层次治理,全面通过优化治理保障职业教育的高质量推进。


四、促开放:贡献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方案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要匹配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步伐,服务于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中外深度共赢贡献中国职教方案和中国职教力量。


第一,塑造特色鲜明的中国职教新品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要求,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就是要形成独具中国特色、彰显中国职教实力的品牌。一方面,要继续扩大现有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宏观上优化坚持党的领导,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目标的职教模式,中观上夯实职业教育示范化建设、现代学徒制、职教集团、现代产业学院、双师型教师、鲁班工坊等品牌,微观上调适各院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化治理机制等。另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要继续加大品牌开发、塑造力度,生成更多、更管用、更优质的职教产品和品牌,使这些品牌既能够在国内产生积极效应,又能够在海外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第二,建构多边共赢的职教发展新格局。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发展以及中国制造业不断向海外拓展,中国职业教育已经逐步由单纯学习与吸收他国职业教育经验、模式走向转化与输出双轨推进的境界,未来中外之间经济、教育、文化等多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将为我国更多地引进优质职教资源和输出中国职教模式、中国职教方法等提供更好的契机。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职教在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要秉持共商共建共用、多边互动共赢、发展成果共享的理念,一方面推动建立共同互认的职业教育相关标准、资格体系、学习成果等,另一方面实现引进与输出的双向良性互动,相互之间保持优质资源的互惠互利,形成职教国际化发展新格局。


第三,促进中国职教的海外发展本土化。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要将中国职教智慧、中国职教方案、中国职教模式等进行全方位的国际化,重点是促进中国职教的海外发展本土化,使中国职教发展成果能够在当地落地生根、发挥作用。一方面,重点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分两个层面培养人才,一个层面是在国内培养适应国际化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另一个层面是在当地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能够符合国际化产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是将中国职教发展成果结合当地国情、职教发展现实、产业发展现实等进行本土化的转化,推动当地职教发展形成自身的特色,使其职业教育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3年第15期)

来源:高职观察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不要为了10%的升本目标带偏了90%的发展方向。”近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召开的“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类专业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谈到,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目前,我国已分批建设了33所职业本科学校。


林宇提到,自职业本科院校设置启动以来,“各地各校,特别是一些好的学校,把追求目标都牢牢盯在了升本上”,一些职业院校扩大校园面积、提升师资学历、压减招生规模,为升本做准备。


对此,林宇强调,“无论是在升本的过程中,还是将来升本之后,职业院校都要牢牢瞄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牢牢瞄准产业、岗位需求来培养人。”


职业教育的主攻方向在哪里?林宇认为要在“两个先行先试”中找准职业教育的主攻方向,即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试,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布局结构上先行先试。


林宇认为,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的逻辑起点是岗位、产业,而普通本科专业目录的逻辑起点是学科,两者从源头上、逻辑起点上就不同,“实际上保证了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方面应该比普通本科做得更实、走得更好”。


林宇说,职业教育要踏踏实实服务区域经济,认认真真服务行业发展,这不仅包括人才供给,还包括技术服务。“技术服务是我们的弱项短板,需要加强。”林宇建议,职业院校要思考提供什么样的技术服务,要解决企业在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比如工艺问题、产品升级、售后服务质量等。


与此同时,职业教育要在专业群建设发展上提升质量,增强实力。林宇谈到,“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的发展,基本的抓手在专业,专业强则学校强,专业强则学校有特色。”


来源:中国青年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潍坊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紧密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国家战略,创新产教融合新模式,开辟科教融汇新路径,与新技术前沿企业专业共建,实施创新型工匠人才培养,积极服务区域龙头企业和“走出去”企业,开创专业群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与区域企业共建“匠造专班”

培育新时代工匠


学院与区域龙头企业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匠造专班”,开启新型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培育模式。“匠造专班”精准定位“准职业人”培养理念,围绕“塑造匠心,培育匠人”,实施“产教融合,学岗融通”双融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双方共同开发“CNC加工技术”“加工中心操作”等一体化教学课程,基于生产工作过程为导向,将企业岗位的操作规范、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将企业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任务,将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转化为实践考核标准,实现学习环境与生产环境融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融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通。二是校企之间互聘师资,学校选派高水平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组建教学团队,实施“一课双师”协作模式,双方通过定期集体备课、协同教研,根据模块教学设计进行课程结构再造和教学流程重构,分工协作一体化教学,实现“零距离上岗”教育目标。三是双方共建产教融合教学基地,互植双元育人文化,校内以“教学工厂”模式设计教学任务,建成包含数控车铣、加工中心、精密模具加工等5个实训中心的“精密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外建设“歌尔匠造学院”,为学生提供充足技能训练岗位,学生在企业技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双重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实现“实训环境工厂化、实训管理企业化、实训过程职业化”。


2021年7月,第一批“歌尔匠造专班”新型学徒制班学生毕业,80名学生通过歌尔考核。3年内,累计为歌尔输送技能型人才400多名,全部毕业生成长为工艺师、技师,其中3名毕业生成长为车间负责人,12级以上191人,70%以上享受了本科生待遇,月薪超8000元,精准对接助力学生精准就业。截至目前,专业群内学生参加各类大赛获奖300余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2项。


与知名企业专创双融

打造创新型人才


聚焦区域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山东天瑞重工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共建高水平协同创新育人平台,聘请李永胜董事长为产业教授,实施校企双带头人制,双方在机制建设、教学管理、组织实施等方面达成共识,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一是依托“李永胜泰山学者”名师工作室,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以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培训为重点,整合资源、高端引领、团队培养、整体提升,形成集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国际交流于一体的大团队平台建设,打造了一批优秀教学团队。二是面向潍坊市千亿磁悬浮领域产业布局,校企共建山东省磁悬浮精密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心面向院校、行业开展技术技能开发、创新创业教育等,吸收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科技项目,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胡洋洋博士团队带领学生协助天瑞重工解决因紧缺高端研发人才无法破解的岩潜孔冲击器活塞磨损与腐蚀、磁悬浮主轴高速加工刀具寿命和加工精度等一系列“卡脖子”问题,研发成功新型纳米陶瓷刀具为企业每年节省人工和刀具成本200万元,并申请发明专利2项,发表SCI论文1篇。三是成立科技创新协会,统筹设计、协调管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针对企业“精、特、少”人才需求特点,企业每年出资3万元举行“天瑞重工”杯机电产品科技创新设计大赛,依托专业科技社团,开展创新活动,重点打造品牌项目,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申报专利、参加各类创新比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近5年,学院还先后与山东赛马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潍坊富源增压器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签约设立协同创新研发中心,约2000余名制造类专业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创新项目,师生联合授权专利80余件,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赛事中获金奖3项、银奖5项。


与“走出去”企业共建海外基地

培养国际化人才


紧密对接“未来非洲”国际化项目需求,主动联系潍柴动力、豪迈科技等“走出去”企业,针对其面临的本土技能人才、行业标准缺乏等难题,发挥专业群人才、技术、资源优势,组建专业骨干团队,协同企业“走出去”,服务国际产能合作。一是共建海外培训基地。在乌干达建设电气安装、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并捐赠机电设备32套,学院选派3批教师分别赴加纳、乌干达开展本土员工实践技能培训,为中航国际等“走出去”企业培养培训当地人才1944人次。二是对外输出技术标准。结合当地需求,组建技术标准专项工作小组,建立工作机制,进行中非职业标准调研与比对,分别向坦桑尼亚、加纳、乌干达等国家输出电工、焊接技术员、电气工程技术员等国家职业标准以及配套专业教学标准,并纳入当地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三是人才联合培养。与加纳库马西技术大学联合开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每届15名加纳库马西技术大学学生来校联合开展“2+2”本科技能人才培养。建设国际化的机电技术教学资源库,开发本土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培训标准等5套,《铣床操作及加工》等教材4本。


(解永辉 刘凤 鞠发营)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50个左右,试点城市的突破和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健全完善,各类资金渠道对职业教育投入稳步提升,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步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产教融合不仅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原则,更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融为一体,处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其所涉及的不仅是人才培养,更包括基础研究、技术转化等多个方面。从应然层面来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至少包括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产业即教育。产业界和教育界共同承担起产教融合发展的责任,在制度上、利益上、责任上形成高度联结的产教融合共同体。二是企业即学校。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聘用、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环节能够充分地“引企入校”,让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场所,拓展育人空间。三是生产即教学。在产教融合导向下,职业院校将教学场所由校内转移到企业,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核心进行实践教学,围绕生产实践,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作出相应的设计和优化。


明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本质特征,才能更好地推动产教融合走向深入。在实践中,深化产教融合离不开政府、企业、学校等参与主体各司其职、协同共进。


政府主导,构建产教融合制度保障体系。一方面,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推进产教融合的具体实施条例和细则,为院校和企业的产教融合行为提供指引。比如,建立和完善财政、税务、人事、土地等政策执行协调机制,制定出台关于企业直接办学、股份制、混合制办学等产教融合创新机制方面的实施细则。另一方面,在制度供给上,以差异化的政策保障资源来吸引多元主体参与产教融合。迄今为止,国家层面就产教融合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与配套支持政策,产生了明显的拉动效应。


企业引导,发挥产教融合的示范效应。应积极梳理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的经验做法,通过宣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成效,增强学校与企业推进产教融合的信心和动力。可以鼓励国有大型企业为中小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提供包括咨询服务在内的各类支持,深挖产教融合带来的隐形资源和品牌效应。


学校执导,完善产教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应坚持“引产入教、引企入校”,延拓中国特色学徒制度。学校可通过将企业的岗位要求、生产规范、制度文化等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产业需求。同时,学校可直接邀请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环节,使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特别是在实习实训上,学校当要求学生在企业等真实场景中实习超过一定时长以及修满相应学分。此外,探索建立“旋转门”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即支持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进修,以提高教学的专业性,同时吸引企业专业技术骨进入学校教学,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作者:李晶,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支持建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这是教育部支持建设的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共同体的牵头单位之一,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持续加强校际和校企之间多层面、多维度、全方位、深层次的协作互动,充分发挥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为制造强国、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共生共长

一份同舟共济的绝对信任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1年,地处全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湖南株洲千亿轨道交通产业园,是全国唯一主要面向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高职院校,背靠制造企业、面向运用企业,具有脱胎企业、毗邻企业的天然优势。


学校坚持扎根轨道,服务产业,深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全产业链,跟随中国中车和中国铁路发展,逐步形成了覆盖高铁、普铁和地铁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运用、管理与维护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活跃在轨道交通的各条战线。


从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企业办学校”的1.0版,到校企联合开展“集团化办学”的2.0版,再到如今构建以行业头部企业为龙头、中小型企业为支撑的产教融合生态圈的3.0版,学校与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形成血脉相通、唇齿相依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人才共育、基地共建、人员互聘、资源共享、协作服务和文化交融的合作新格局。


共建共创

一种协同发展的崭新范式


共建标准,培养行业高质量发展急需人才。学校与中国中车深度合作,共同研究分析智能制造、智慧运维背景下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升级改造的岗位特征,以现有的104个职业(工种)为蓝本,系统构建了面向未来的轨道交通装备行业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框架。牵头和参与制定了36个核心工种、12个新兴复合型岗位的岗位标准,以及18项“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完备了轨道交通装备行业职业标准体系。学校推进“一群一链,一专一企”产教合作模式,构建随动产业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集群式专业结构,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装备运用、智能控制、管理服务四大专业群。同时依托原有专业优势拓展新专业方向,对接清洁能源、储能、高效输送等绿色交通应用和风光储一体化等技术发展,筹划开设风电、光伏、新能源等相关专业。针对轨道交通战略安全最为突出的两大短板——核心芯片和软件领域,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联合开设集成电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对接智慧制造、智慧车站、智慧运行、智慧管理等数字化需求,对专业进行数字化升级。学校与企业共建智能制造、时代工匠、田心高科、集成电路等产业学院,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信息、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方面共建共享共用,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就业创业等功能于一身的校企共同体。


共育团队,构建科研反哺教学的长效机制。学校构建了“双向流通、双向支撑、双向嵌套”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形成遍布全国,服务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设计及原材料、装备制造、运营维护全过程的师资“星链”。学校专业教师主要为来自轨道交通行业领军企业的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员和大国工匠,其中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等专业教师有50%来自企业,专业专任教师“双师型”比例超90%,校企共同打造轨道交通行业最强“职教师资团”。学校落实专任教师5年进企业实践6个月以上的要求,为每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企业导师,参与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中的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攻关、技术改造以及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工作。


共筑平台,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样板。学校与轨道交通行业龙头企业共同牵头成立了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用职教集团、机械行业高铁装备制造产教联盟等集团化办学平台。在学校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联合龙头企业成立“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对接所服务企业的技术领域成立12个创新团队,开展关键应用技术和核心零部件攻关、工艺创新和成果转化,并在教学和生产中推广应用。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湖南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开展研发和技术服务,生产配套产品年产值达1.5亿元。


共兴共荣

一项服务战略的伟大事业


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产值占全国行业比重超过30%。此次国家层面出台文件支持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对产业、对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将带动轨道类职业院校,积极对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布局与岗位需求,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前瞻性规划设计专业布局,开发与行业标准对应的专业标准,输送高质量人才,全方位服务轨道交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专业与产业联动,实现无缝对接。共同体的搭建,专业与产业联动路径将更直接、信息更精准、调整更迅速、质量更出彩,将更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人才与岗位相适,实现双向互动。共同体的成立,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联通了岗位与人才的内涵。学校将基于共同体平台,开展现场工程师项目、中国特色学徒制项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时调研智能运维、无人驾驶等复合型岗位的工作任务,了解岗位的新发展方向与发展要求,共同搭建轨道交通装备共同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教学任务,工学结合组织教学,推动轨道交通装备类人才输送与岗位需求双向互动。


关键办学能力与真实教学条件相应,实现优质发展。有了共同体,更有利于合作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学校将与共同体的企业一起,建设一批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特色创新课程,开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一批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学团队,共同开展先进轨道装备领域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接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共享。同时,建设校内虚拟仿真与企业真实工作条件,以实现真实场景下的学习。学校还将伴随中国中车的海外基地,共同开展“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实施,共同推动轨道交通标准在当地落地,共同推进轨道交通“产教同行”国际化。


积淀与创新同步,实现融合共赢。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2021年成功入选了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我国重点培育的行业“国家队”,每年研发总投入超60亿元,主导制定了国际、国家标准百余项。有了行业共同体这个平台,将更有利于本科高校、职业院校、企业携手,既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也解决“别腿”的技术和工艺。


共同体的成立将成为激活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擎”。学校将与共同体内其他学校一起,推动建立轨道装备行业职教办学模式和轨道装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范式,做全国产教融合的典范,为建设制造强国和交通强国贡献职教力量。


(作者系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作者:张莹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近期,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的通知》。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以下简称职教“三名”计划),从2023年开始实施,每年压茬推进,旨在培养打造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名师(名匠),一批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定位准确、勇于开拓创新、精通现代职业学校治理的教育家型名校长。


实施职教“三名”计划,意味着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从纸面走向了实质性落地。发展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近年来,通过教师能力提升行动、职教国培、创新团队、“双师”建设等多项措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整体上有了较大改观。出台职教“三名”计划,把职教师资建设纳入国家级序列,凸显了国家对职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对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升职业教育发展信心具有积极意义。


教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名师、名匠、名校长又是其中的关键因子。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亟须培养一大批新时代专业卓越的“良匠之师”。实施职教“三名”计划,抓住了职业学校的“牛鼻子”。通过“三名”计划,引领职业学校着力打造名师、名班主任、名匠、名校长,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广渠道的教师培训,持续提升教师能力素养,不断锻造教师专业水准,努力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技能水平优、创新能力强的职教师资队伍,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供有力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师傅;既能上得了讲台,又能下得了车间(实训室)。这也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相关数据统计表明,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占比已达50%,但专业教师队伍的质量依然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应当突出职教“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职教“三名”计划既要注重名师、名匠、名校长的“头雁作用”,也要善于发现能成为名师、名匠、名校长的“苗子”,并给予重点扶持。


多年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是最能成就人生精彩的舞台之一。实施职教“三名”计划,为广大职业学校教师搭建了成长的阶梯,给予其从事职教的力量,坚定了其从事职业教育的信心。


作者:葛昌明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理性应对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带来的挑战,促进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数字化转型升级。”近日,在中国高教学会职教分会于贵阳举行的“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研讨会”上,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洪渠表示:“推进数字化是职业教育的一场全局性变革。”
今年6月,李洪渠开始主持湖北省教育厅新组建的湖北省职教智库。智库成立后第一项重点研究项目即为“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的影响”。由高科技企业、职业学校和研究机构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全面研究人工智能对产业、职业岗位和职业教育的影响,以期提出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
李洪渠代表研究团队分享了初期研究成果。他说:“人工智能会改变产业形态、职业岗位分布和内涵,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内容必须随之调整。”
李洪渠介绍,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结构的影响,业内已有研究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具有就业创造效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引发全新的产业集群和企业运营模式,产品端的革新激发新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大量与智能产业相关的就业岗位,从而创造出新的人力资源需求。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新的创意和市场需求给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舞台,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会让职业学校学生有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具有就业破坏或挤出效应,从事重复性操作、技术含量低的岗位较易受技术进步的“排挤”与“替代”。
“我们认为对岗位的‘催生’和‘消亡’将同时存在,并且岗位内涵和素质能力要求将随之发生变化。”李洪渠说,可以肯定的是,某些体力劳动者、从事简单程序性与重复性工作者首先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技术变革将淘汰大批处于人力资源价值链低端的工人群体,并可能逐步演化为“结构性失业”或“技术性失业”。如企业不遗余力地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一系列任务的自动化,包括写作等创造性工作以及行政和文职工作岗位都将受到影响。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对学校管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李洪渠团队研究得出了对职业教育的10个方面影响。
李洪渠团队提到:人工智能会有效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效率。比如,教师教学中可以应用人工智能的智能分析技术,提升备课、教学、教研质量与效率;学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进行新知识的梳理和学习;学校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管理决策做出精准分析,为学生和教师做出客观和有建设性的评价;学校可以通过教学空间的智能化建设,有效提升教学和管理效率。
李洪渠团队认为,“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将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价值观培养需要迎接挑战”。
人工智能未来已来,必须积极应对。为此,李洪渠团队提出了政策建议,比如加强宏观指导,统筹平台应用。具体而言,充分利用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和智慧职业教育平台,协同权威研究所和第三方机构,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特色的职业院校提供院校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数据分析、指导报告;引导各职业院校建立“校省国”三级智慧教育资源和平台,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体系和发展指标;出台有关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领域应用的专业标准、实习实训标准、实训设备标准等,指导学校的合理教学投入,降低盲目性等。

来源:中国青年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中职生管理要善于抓关键期,学生初入校园算一个。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立规矩,讲纪律,要先入为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职生文明公约、校纪校规占领中职新生的头脑,内化为心,外化为行,养成习惯,固化下来。



精心设计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至关重要,需精心设计,确保取得实效,主要是让学生做到“三有”。


专业有兴趣。中职生有专业,但不是很熟悉,了解很肤浅。入学教育时,班主任要请名师给学生讲解专业发展史、专业发展前景,观看专业成就展,参观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专业先进仪器,看看生产线上的专业是怎么回事,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的兴趣和动力。


人生有信心。不少中职生在初中时被贴上“学困生”“纪困生”的标签,缺乏信心。重拾信心要从专业学习着手,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谁努力,谁就会成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邀请成功校友作成长经历报告,这样的榜样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愿意听更愿意效仿,精彩的报告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专业,还能增添人生的信心。很多学生把成功校友作为人生奋斗的标杆,不断激励自己前行。


活动有意思。中职学习生活没有初中那么紧张,要让有意义的活动充实学生空闲时间,如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手工、书法、摄影等社团活动,参加演讲赛、歌咏赛、广播体操赛、书法赛等比赛活动。学生参加活动可能经验不足,班主任要多指导,有些活动还要带着他们“玩”;学生参加比赛取得好成绩,要及时把他们在比赛中的精彩表现以照片、视频的形式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能提高学生的自豪感,更利于班级管理,形成良性循环。


细心做好服务管理

学生刚入校,班主任要及时引导他们适应新环境,做好心理调适。这个时期班主任工作烦琐、任务重,但要做到繁而不乱、繁而有效,主要是让学生做到“三能”。


生活能自理。衣食住行要自理,以前走读是家长包家务,现在住读得自己打理,如学会洗衣服;要学会理财,以前生活没有计划,没钱就找家长要,现在要学会盘算、合理安排;要保管好自己的财物,特别是贵重物品,不能乱丢乱扔,以免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很多学生第一次走出家门,夜深人静开始想家,班主任要留心观察、注意疏导,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及时与家长互通信息,让学生安心,让家长放心。


学习能自主。中职学习压力不大,但也有中职的特殊规律。手机是中职生管理的“老大难”,要趁入学之初,制定规矩,严格执行,禁止在课堂上玩手机。班主任要经常深入课堂,与任课教师一起抓学风,只有学风好,才能有好的班风。要引导学生自学,除专业知识外,还要广泛阅读课外书籍,丰富知识,开阔眼界。


交往能自控。寝室是中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会与室友处理好关系是新生第一个要面临的难题。很多中职生第一次走出家庭,过集体生活不适应,在家里是以自己为中心,而集体生活需要多换位思考、多谅解、多包容,不能动不动就发脾气,更不能意气用事。


耐心培育正气班风


班风正,管长久。正气班风就是“好事争着做,坏事有人管”。班风就是环境,好班风就是好环境,学生在好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将受益终身。好班风不是天然形成的,要耐心培育,主要是做好“三抓”。


抓班子。选好班干部是基础,特别是主要班干部一定要慎重选好;而女生班干部有自己的特点,巧用女生班干部,班级管理效果会很好。班干部设置尽量多一点,既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也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训班干部是关键,很多中职生没有班干部经历,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传授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团体意识、责任意识,巧设案例让他们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因为时间紧,观察有偏差,如果发现个别班干部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教育还没有改进的,要及时调整更换。


抓规矩。“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规矩就是校纪校规,通过开展校纪校规人人学、人人过关活动,让学生记住这些规章制度,让他们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共同制定班纪班规,并遵照执行、互相监督。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辅以从严管理,发现违反校纪校规、班纪班规的现象,要及时处理,并举一反三、避免再犯。


抓军训。军训是中职生行为养成的重要途径,要有不达目标不收兵的决心。通过观看革命影片、教唱红歌、讲英雄故事、普及国防知识等活动,营造好的军训氛围;通过整理内务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通过紧急集合训练,让学生养成守时的习惯,不迟到、不早退;通过队列训练,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举止文明的习惯。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农业学校)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