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展开全部

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支持建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这是教育部支持建设的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共同体的牵头单位之一,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持续加强校际和校企之间多层面、多维度、全方位、深层次的协作互动,充分发挥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为制造强国、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共生共长

一份同舟共济的绝对信任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1年,地处全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湖南株洲千亿轨道交通产业园,是全国唯一主要面向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高职院校,背靠制造企业、面向运用企业,具有脱胎企业、毗邻企业的天然优势。


学校坚持扎根轨道,服务产业,深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全产业链,跟随中国中车和中国铁路发展,逐步形成了覆盖高铁、普铁和地铁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运用、管理与维护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活跃在轨道交通的各条战线。


从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企业办学校”的1.0版,到校企联合开展“集团化办学”的2.0版,再到如今构建以行业头部企业为龙头、中小型企业为支撑的产教融合生态圈的3.0版,学校与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形成血脉相通、唇齿相依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人才共育、基地共建、人员互聘、资源共享、协作服务和文化交融的合作新格局。


共建共创

一种协同发展的崭新范式


共建标准,培养行业高质量发展急需人才。学校与中国中车深度合作,共同研究分析智能制造、智慧运维背景下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升级改造的岗位特征,以现有的104个职业(工种)为蓝本,系统构建了面向未来的轨道交通装备行业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框架。牵头和参与制定了36个核心工种、12个新兴复合型岗位的岗位标准,以及18项“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完备了轨道交通装备行业职业标准体系。学校推进“一群一链,一专一企”产教合作模式,构建随动产业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集群式专业结构,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装备运用、智能控制、管理服务四大专业群。同时依托原有专业优势拓展新专业方向,对接清洁能源、储能、高效输送等绿色交通应用和风光储一体化等技术发展,筹划开设风电、光伏、新能源等相关专业。针对轨道交通战略安全最为突出的两大短板——核心芯片和软件领域,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联合开设集成电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对接智慧制造、智慧车站、智慧运行、智慧管理等数字化需求,对专业进行数字化升级。学校与企业共建智能制造、时代工匠、田心高科、集成电路等产业学院,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信息、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方面共建共享共用,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就业创业等功能于一身的校企共同体。


共育团队,构建科研反哺教学的长效机制。学校构建了“双向流通、双向支撑、双向嵌套”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形成遍布全国,服务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设计及原材料、装备制造、运营维护全过程的师资“星链”。学校专业教师主要为来自轨道交通行业领军企业的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员和大国工匠,其中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等专业教师有50%来自企业,专业专任教师“双师型”比例超90%,校企共同打造轨道交通行业最强“职教师资团”。学校落实专任教师5年进企业实践6个月以上的要求,为每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企业导师,参与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中的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攻关、技术改造以及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工作。


共筑平台,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样板。学校与轨道交通行业龙头企业共同牵头成立了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用职教集团、机械行业高铁装备制造产教联盟等集团化办学平台。在学校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联合龙头企业成立“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对接所服务企业的技术领域成立12个创新团队,开展关键应用技术和核心零部件攻关、工艺创新和成果转化,并在教学和生产中推广应用。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湖南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开展研发和技术服务,生产配套产品年产值达1.5亿元。


共兴共荣

一项服务战略的伟大事业


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产值占全国行业比重超过30%。此次国家层面出台文件支持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对产业、对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将带动轨道类职业院校,积极对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布局与岗位需求,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前瞻性规划设计专业布局,开发与行业标准对应的专业标准,输送高质量人才,全方位服务轨道交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专业与产业联动,实现无缝对接。共同体的搭建,专业与产业联动路径将更直接、信息更精准、调整更迅速、质量更出彩,将更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人才与岗位相适,实现双向互动。共同体的成立,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联通了岗位与人才的内涵。学校将基于共同体平台,开展现场工程师项目、中国特色学徒制项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时调研智能运维、无人驾驶等复合型岗位的工作任务,了解岗位的新发展方向与发展要求,共同搭建轨道交通装备共同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教学任务,工学结合组织教学,推动轨道交通装备类人才输送与岗位需求双向互动。


关键办学能力与真实教学条件相应,实现优质发展。有了共同体,更有利于合作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学校将与共同体的企业一起,建设一批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特色创新课程,开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一批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学团队,共同开展先进轨道装备领域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接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共享。同时,建设校内虚拟仿真与企业真实工作条件,以实现真实场景下的学习。学校还将伴随中国中车的海外基地,共同开展“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实施,共同推动轨道交通标准在当地落地,共同推进轨道交通“产教同行”国际化。


积淀与创新同步,实现融合共赢。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2021年成功入选了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我国重点培育的行业“国家队”,每年研发总投入超60亿元,主导制定了国际、国家标准百余项。有了行业共同体这个平台,将更有利于本科高校、职业院校、企业携手,既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也解决“别腿”的技术和工艺。


共同体的成立将成为激活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擎”。学校将与共同体内其他学校一起,推动建立轨道装备行业职教办学模式和轨道装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范式,做全国产教融合的典范,为建设制造强国和交通强国贡献职教力量。


(作者系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作者:张莹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近期,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的通知》。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以下简称职教“三名”计划),从2023年开始实施,每年压茬推进,旨在培养打造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名师(名匠),一批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定位准确、勇于开拓创新、精通现代职业学校治理的教育家型名校长。


实施职教“三名”计划,意味着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从纸面走向了实质性落地。发展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近年来,通过教师能力提升行动、职教国培、创新团队、“双师”建设等多项措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整体上有了较大改观。出台职教“三名”计划,把职教师资建设纳入国家级序列,凸显了国家对职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对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升职业教育发展信心具有积极意义。


教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名师、名匠、名校长又是其中的关键因子。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亟须培养一大批新时代专业卓越的“良匠之师”。实施职教“三名”计划,抓住了职业学校的“牛鼻子”。通过“三名”计划,引领职业学校着力打造名师、名班主任、名匠、名校长,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广渠道的教师培训,持续提升教师能力素养,不断锻造教师专业水准,努力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技能水平优、创新能力强的职教师资队伍,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供有力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师傅;既能上得了讲台,又能下得了车间(实训室)。这也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相关数据统计表明,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占比已达50%,但专业教师队伍的质量依然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应当突出职教“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职教“三名”计划既要注重名师、名匠、名校长的“头雁作用”,也要善于发现能成为名师、名匠、名校长的“苗子”,并给予重点扶持。


多年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是最能成就人生精彩的舞台之一。实施职教“三名”计划,为广大职业学校教师搭建了成长的阶梯,给予其从事职教的力量,坚定了其从事职业教育的信心。


作者:葛昌明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理性应对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带来的挑战,促进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数字化转型升级。”近日,在中国高教学会职教分会于贵阳举行的“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研讨会”上,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洪渠表示:“推进数字化是职业教育的一场全局性变革。”
今年6月,李洪渠开始主持湖北省教育厅新组建的湖北省职教智库。智库成立后第一项重点研究项目即为“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的影响”。由高科技企业、职业学校和研究机构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全面研究人工智能对产业、职业岗位和职业教育的影响,以期提出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
李洪渠代表研究团队分享了初期研究成果。他说:“人工智能会改变产业形态、职业岗位分布和内涵,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内容必须随之调整。”
李洪渠介绍,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结构的影响,业内已有研究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具有就业创造效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引发全新的产业集群和企业运营模式,产品端的革新激发新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大量与智能产业相关的就业岗位,从而创造出新的人力资源需求。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新的创意和市场需求给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舞台,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会让职业学校学生有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具有就业破坏或挤出效应,从事重复性操作、技术含量低的岗位较易受技术进步的“排挤”与“替代”。
“我们认为对岗位的‘催生’和‘消亡’将同时存在,并且岗位内涵和素质能力要求将随之发生变化。”李洪渠说,可以肯定的是,某些体力劳动者、从事简单程序性与重复性工作者首先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技术变革将淘汰大批处于人力资源价值链低端的工人群体,并可能逐步演化为“结构性失业”或“技术性失业”。如企业不遗余力地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一系列任务的自动化,包括写作等创造性工作以及行政和文职工作岗位都将受到影响。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对学校管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李洪渠团队研究得出了对职业教育的10个方面影响。
李洪渠团队提到:人工智能会有效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效率。比如,教师教学中可以应用人工智能的智能分析技术,提升备课、教学、教研质量与效率;学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进行新知识的梳理和学习;学校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管理决策做出精准分析,为学生和教师做出客观和有建设性的评价;学校可以通过教学空间的智能化建设,有效提升教学和管理效率。
李洪渠团队认为,“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将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价值观培养需要迎接挑战”。
人工智能未来已来,必须积极应对。为此,李洪渠团队提出了政策建议,比如加强宏观指导,统筹平台应用。具体而言,充分利用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和智慧职业教育平台,协同权威研究所和第三方机构,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特色的职业院校提供院校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数据分析、指导报告;引导各职业院校建立“校省国”三级智慧教育资源和平台,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体系和发展指标;出台有关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领域应用的专业标准、实习实训标准、实训设备标准等,指导学校的合理教学投入,降低盲目性等。

来源:中国青年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中职生管理要善于抓关键期,学生初入校园算一个。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立规矩,讲纪律,要先入为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职生文明公约、校纪校规占领中职新生的头脑,内化为心,外化为行,养成习惯,固化下来。



精心设计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至关重要,需精心设计,确保取得实效,主要是让学生做到“三有”。


专业有兴趣。中职生有专业,但不是很熟悉,了解很肤浅。入学教育时,班主任要请名师给学生讲解专业发展史、专业发展前景,观看专业成就展,参观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专业先进仪器,看看生产线上的专业是怎么回事,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的兴趣和动力。


人生有信心。不少中职生在初中时被贴上“学困生”“纪困生”的标签,缺乏信心。重拾信心要从专业学习着手,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谁努力,谁就会成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邀请成功校友作成长经历报告,这样的榜样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愿意听更愿意效仿,精彩的报告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专业,还能增添人生的信心。很多学生把成功校友作为人生奋斗的标杆,不断激励自己前行。


活动有意思。中职学习生活没有初中那么紧张,要让有意义的活动充实学生空闲时间,如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手工、书法、摄影等社团活动,参加演讲赛、歌咏赛、广播体操赛、书法赛等比赛活动。学生参加活动可能经验不足,班主任要多指导,有些活动还要带着他们“玩”;学生参加比赛取得好成绩,要及时把他们在比赛中的精彩表现以照片、视频的形式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能提高学生的自豪感,更利于班级管理,形成良性循环。


细心做好服务管理

学生刚入校,班主任要及时引导他们适应新环境,做好心理调适。这个时期班主任工作烦琐、任务重,但要做到繁而不乱、繁而有效,主要是让学生做到“三能”。


生活能自理。衣食住行要自理,以前走读是家长包家务,现在住读得自己打理,如学会洗衣服;要学会理财,以前生活没有计划,没钱就找家长要,现在要学会盘算、合理安排;要保管好自己的财物,特别是贵重物品,不能乱丢乱扔,以免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很多学生第一次走出家门,夜深人静开始想家,班主任要留心观察、注意疏导,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及时与家长互通信息,让学生安心,让家长放心。


学习能自主。中职学习压力不大,但也有中职的特殊规律。手机是中职生管理的“老大难”,要趁入学之初,制定规矩,严格执行,禁止在课堂上玩手机。班主任要经常深入课堂,与任课教师一起抓学风,只有学风好,才能有好的班风。要引导学生自学,除专业知识外,还要广泛阅读课外书籍,丰富知识,开阔眼界。


交往能自控。寝室是中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会与室友处理好关系是新生第一个要面临的难题。很多中职生第一次走出家庭,过集体生活不适应,在家里是以自己为中心,而集体生活需要多换位思考、多谅解、多包容,不能动不动就发脾气,更不能意气用事。


耐心培育正气班风


班风正,管长久。正气班风就是“好事争着做,坏事有人管”。班风就是环境,好班风就是好环境,学生在好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将受益终身。好班风不是天然形成的,要耐心培育,主要是做好“三抓”。


抓班子。选好班干部是基础,特别是主要班干部一定要慎重选好;而女生班干部有自己的特点,巧用女生班干部,班级管理效果会很好。班干部设置尽量多一点,既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也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训班干部是关键,很多中职生没有班干部经历,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传授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团体意识、责任意识,巧设案例让他们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因为时间紧,观察有偏差,如果发现个别班干部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教育还没有改进的,要及时调整更换。


抓规矩。“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规矩就是校纪校规,通过开展校纪校规人人学、人人过关活动,让学生记住这些规章制度,让他们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共同制定班纪班规,并遵照执行、互相监督。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辅以从严管理,发现违反校纪校规、班纪班规的现象,要及时处理,并举一反三、避免再犯。


抓军训。军训是中职生行为养成的重要途径,要有不达目标不收兵的决心。通过观看革命影片、教唱红歌、讲英雄故事、普及国防知识等活动,营造好的军训氛围;通过整理内务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通过紧急集合训练,让学生养成守时的习惯,不迟到、不早退;通过队列训练,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举止文明的习惯。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农业学校)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目前,我国已推行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409所,研究选取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管理平台公布的一、二批的项目任务书、年度检查报告、验收总结报告、案例校的报道资料及政策文件等,对其进行数量化或文本内容分析,力求翔实、准确地把握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生态系统的现实运行。


一、基本建立了生态主体间协同育人的机制

政府以行政教育资源提供者的身份为生态主体间的协同育人保驾护航,它虽不直接参与具体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但通过出台《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等若干政策性文件引导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开展。另外,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以专家查资料、看现场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审查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进展情况,形成验收或年检结论及报告,来履行自身规划管理与监督评价等职责。


高职院校是生态系统的中枢,现代学徒制运行的主场域,为校、企多途径办学提供各种条件。一是,参与试点的高职院校形成了“区域分布广、院校层级高”的格局。区域分布广,前两批试点的253所高职院校分布于全国23个省、4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院校层级高,253所高职院校均隶属于国家示范、骨干、优质高职院校中的某一类或某几类。二是,校企共育机制初步确立。形成以学校为主导、企业主导、政府主导、职教集团等多种合作途径,采用渐进式、分段式、日释制(按日交替)、期释制(按周、月等交替)等多种工学交替模式,约有92%的高职院校采取前两种模式,而工学交替频繁的日释制或期释制仅占8%;在教学资源开发上多体现校企联合方式,但也有31所高职院校采取了学校主导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独立开发、学校牵头企行制定的其他教学资源开发方式。三是,招生招工模式趋于多元。包含先招生后招工、先招工后招生、招生招工同步以及多种模式依次推进四种,183所高职院校采用了第一种招生招工模式,而最接近招生招工一体化政策要求的“招生招工同步”模式只有8%的高职院校采用。四是,教师与企业师傅互派制度正在形成。在选派教师或师傅时以工作经验、学历程度、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职称等为选拔标准,提供科研、进修培训和出国考察学习等提升机会,制定了教师或师傅考核管理及激励制度,如大多数高职院校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办法,38所高职院校明确了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具体薪酬补贴金额。五是,教学管理制度不断进行调整增强适切性。逐步实施学分制与弹性学制,以校企共同评价为主的学徒考核评价制度正在形成,并有104所院校选择引进三方评价机构参与评价,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制定学徒津贴标准及学徒人身安全规划书,学生实习期间可享有500元至2000元不等的实习津贴与劳动报酬,形成学徒权益保障制度。


受现代学徒制跨界性特点的影响,企业以多种角色定位提供教育资源。企业作为投资者,与高职院校共建成本分担机制,缓解高职院校的经济压力;作为服务者,提供人员、技术、设备等资源,助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作为合作者,与高职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师资交流与培训等,深化与高职院校的联系;作为消费者,为现代学徒制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和机会,提高现代学徒制的社会影响力。


作为非政府主体和经济领域的代表,行业协会更多扮演着协调者角色,其主要职责在于维护行业领域内企业主体的利益,并且代表全体企业与其他主体进行沟通交流。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已建立校、企、行对话机制,成立了59个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行业参与指导的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学生是“政校企行”协同育人的对象。在政、校、企、行的联合影响下,学生对行业企业、岗位的认知更加清晰,思考和提问能力得到提升,岗位操作能力明显强于普高班;对自我的认知更加全面,对就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表现出更多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有的学生甚至还入围世界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等各项大赛,是大国工匠的后备军。


二、基本营造了利于现代学徒制运行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现代学徒制运行的有力保障,也是促进现代学徒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法律、政策和文化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卓有成效。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直接或间接指导、规范或约束着生态主体行为,是现代学徒制运行的基础。政策生态环境是现代学徒制运行的原动力,政策的供给为现代学徒制提供了发展的“小环境”,使其与大环境的交互具备了条件。自2014年以来,我国以《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伊始,以《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为推动,以2019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为深化,营造了现代学徒制由点到面全面推动进入新阶段的政策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是融入在职业院校物质的、精神的、制度层面的综合体现,企业的文化标识、形象以校园中的走廊、建筑物、实训场所等为载体得以浸润,对生态主体认知、情感、价值观产生无形的熏陶,影响着现代学徒制的运行理念与范式。依托工匠精神,举办职业技能大赛、主题班会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现代学徒制发展,塑造了基本的文化生态环境。


三、生态链间形成了良性互动

生态链是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中介体,内含三个既有机统一又良性互动的子系统——输入系统、转换系统和输出系统。


首先,输入系统为转换系统提供能量、物质和信息资源支持,主要体现在教育经费上以政府为主体且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师资上以学校教师为主且大量引进企业师傅、生源上以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为主、实训场地与设备上满足教学需求、信息上紧跟政策发展变化。其次,转换系统为输出系统运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主要体现在专业与产业的互动,253所高职院校共开设464个试点专业,覆盖除去公安与司法大类以外的18个专业大类,专业不断调整、更新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匹配,如广西,其试点专业多为装备制造大类、交通运输大类,土木建筑大类,恰与广西汽车工业、机械工业、建材工业等十四大千亿元产业相适应;学校与企业互动频繁,联合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等。再次,输入系统与转换系统联合发力,助推输出系统,学生的职业素养得以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得以增加。最后,输出系统反过来助力输入系统和转换系统完善,人才发展助力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反哺教育。


转自高职观察,文章节选自《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3年第2期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唐山市教育考试院

关于2023年唐山市第四批

省属高职学校征集志愿的

公    告


一、本次征集志愿填报时间为8月12日14:30至8月12日17:30。未被第四批“5年一贯制”、“3+2”、“2+2+2”高职学校录取且成绩符合要求的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填报征集志愿。一经被本次征集志愿学校录取,不能再参与其他学校的录取。


二、考生须在本次征集公布的学校和专业中选择一所学校和一个专业进行填报。


三、征集志愿要求考生及家长持考生准考证到所在县(市、区)招生考试部门进行填报。


四、填报征集志愿的考生要保持电话畅通,及时接听招生学校电话,以便确认、核实相关信息。


附:1.唐山市第四批省属高职学校征集志愿计划

2.各县(市、区)招生考试部门地址及电话


唐山市教育考试院

2023年8月12日


唐山市第四批省属高职学校征集志愿计划

图片1

各县(市、区)招生考试部门地址及电话

图片 2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据媒体报道,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今年新增本科专业7个,由过去的23个增至30个,招生计划达到6297人,比去年增加1100多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成为今年录取榜上的一匹“黑马”,录取分数力压部分老牌本科院校……今年的招生季,不少职业本科院校增设了新的专业,并且扩大了招生规模和范围。前不久,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职业本科招生7.63万人,同比增长84.39%。


不但招生“叫好”,而且就业“叫座”。职业本科展现出“真香”魔力的背后,实则是毕业生喜人的就业情况。据报道,不少优质职业本科院校的学生还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预定”,有职业技术大学2023届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高出全省高校平均值近10个百分点。职业本科毕业生整体呈现出技术技能高、综合素质高、就业质量高、社会认可度高等典型特征,在招聘市场上受到普遍青睐。


可以说,我国从2020年开始试点的职业本科教育已“开花结果”,取得了招生就业“双丰收”的阶段成效,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不仅说明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对于进一步促进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启示意义。稳步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必须提质培优、以质图强。


坚守职业本科教育的类型定位。我国的职业本科有着自身的类型特征,它既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复制版”,也不是职业教育专科的“加长版”。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以职业为逻辑起点,直接从具体的实践场景出发,基于实践场域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复合能力培养和复杂操作技能训练及技术改进,更加强调解决实践问题的工程技术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突出技术技能的复合性。具体到我国的职业本科来看,其类型定位的底层逻辑就是要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它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促进了我国由学历型社会向技能型社会转型,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技能供给,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尽其才”。


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更为迫切。职业本科必须根植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重点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对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培养国家急需的创新型技能人才、现场技术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目前,一些院校以所处的地域为依托,推进构建区域产教联合体,提高了办学实践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实现了院校与产业布局同频共振;在产业发展上,构建行业产教共同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无缝耦合;在人才培养上,通过科教融汇推进院校专业学科发展,实现学校、企业、行业等多主体育人,与区域整体联动、彼此赋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参照系和标尺,根据紧缺型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办学特色建设模块化课程体系,灵活优化调整专业和课程,让培养方案与现实岗位需求的人才素养相适配。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协同创新平台,可聘请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和行业专家作为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和社会服务。一些院校已经尝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联合行业头部企业合作进行教材开发、竞赛创新、实验实训等,将最新技术直接引入课堂,开展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培养了学生在生产一线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教学内容与高阶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复杂工作流程对接、学历证书与中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为学生畅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我国职业本科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办学成果,但对办学规律的探寻、模式的探索、范式的建构当驰而不息、稳步推进。相关部门可加快完善职业本科院校和新增专业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准入、退出和淘汰机制,并根据办学质量评估结果动态调整专业布点和招生规模,严防出现个别高职院校以升本为目标的异化。试点院校也有必要认真总结经验与不足,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持续提升育人质量,让招生就业“双丰收”成为“长丰收”。


(作者:张 筠,系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约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组织19个分行业就指委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就指委第二次主任委员联席会议精神,按照教育部部署要求,不断加大促就业政策宣传力度,组织社会力量持续精准提供岗位资源,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冲刺加力。


一是面向行业企业精准推动各项促就业政策宣传落实。全国就指委组织19个分行业就指委宣传解读国家和地方出台的社保补贴、吸纳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援企稳岗扩就业政策,组织分行业就指委专家进企业、进园区、进高校、进社区,扩大政策宣传覆盖面,累计宣讲400余次,服务各类就业主体全面了解政策内容、享受政策红利。如建筑地产行业就指委选派专家委员通过参加校企交流座谈、高校生涯指导活动等方式,进企业、进高校开展政策宣传。金融行业就指委组织相关专家参加《新闻1+1》等节目向企业宣传减负稳岗促就业政策,向高校毕业生宣传科研助理、基层就业项目等政策性岗位。法律行业就指委创新宣传形式,会同有关媒体联合策划举办《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专项答题》活动,不断扩大就业政策覆盖面。


二是立足行业发展有力促进校企人才供需有效对接。19个分行业就指委发挥行业资源整合优势,通过开展“访企拓岗”“万企进校园”等活动,推进就业供需两端的双向引导。春季学期以来,面向2023届高校毕业生举办1万余场行业性、区域性招聘活动,参与企业10.6万家,提供岗位信息278万余条。完善“分行业就指委+行业协会”合作机制,在合作开展专场招聘、加强校企联合培养与人才供需对接等方面发挥作用。如装备制造行业就指委会同中国人才交流协会举办“汽车产业专场招聘会”、能源动力行业就指委会同中国煤炭教育协会举办“能源动力行业专场招聘会”等多场招聘活动。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行业、商贸服务与生活消费行业、体育服务行业、法律行业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推出系列行业性招聘会,招聘活动将持续至8月31日,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不断线岗位资源。


三是挖掘行业资源助力高校优化提升就业指导服务。19个分行业就指委深度挖掘行业资源,组织用人单位、行业协会主动参与高校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如全国就指委选派75名委员参加“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围绕行业发展趋势,职业规划等主题,为毕业生提供针对性就业指导。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就指委聚焦提高生涯教育水平和就业指导能力,聘请来自本行业领域有关企业、高校共400余人担任就业指导教师,同时通过推荐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到企业锻炼学习,提升就业指导实战能力和服务水平,并会同第三方机构、企业等联合发布90余门就业指导公益课程资源。


接下来,全国就指委与19个分行业就指委将强化使命担当,大力宣传好、推动落实好各项促就业政策,不断深化就业育人,推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源:教育部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点击标题 查看相关信息


一、2023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专科批-历史科目组合平行志愿投档情况统计

2023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专科批-历史科目组合平行志愿投档情况统计_00

二、2023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专科批-物理科目组合平行志愿投档情况统计

2023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专科批-物理科目组合平行志愿投档情况统计_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视,凸显了思政育人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引领作用。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教育发展,思政先行。当前,要把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主基调,加快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就必须坚守育人“主战场”、坚定立德树人“主任务”、坚持教学改革“主渠道”,全面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创新“大思政”育人格局。


01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作为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内核动力,思政课程要坚持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打造“五位一体”思政“金课”,实现启智润心,把道理讲深。打造新时代思政“金课”,要坚持以提升教师能力为基础、以强化课程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为手段、以优化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丰富教学资源为保障,构建“五位一体”思政教育模式;要在“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听”上下功夫,不断推进思政课建设由宽口径向深层次转变,由教书向育人转变。


深化“多元融合”课程思政,做到润物无声,把道理讲透。课程思政要充分挖掘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对接好社会需求、行业需求、人才需求,润物无声地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培养环节、浸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全方位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多元融合”的课程思政,要充分发掘专业课程中的多元化思政元素,如“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等,把专业道理讲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


推进“理论+实践”融通机制,践行知行合一,把道理讲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在理论上“动脑子”,还要在实践上“撸袖子”。推进思政课程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要深化实践育人价值认识,进一步打通思政理论与实践的边界。一方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水平,帮助他们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另一方面,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方式,提升思政实践育人成效,尤其要整合社会实践资源,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思政课堂要想“有人气”,必须做到“接地气”,增添“烟火气”。思政课应走出校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中知行合一,在沉浸式、体验式、交互式的思政实践教学中浸润心灵,在“乡村振兴”“工匠精神”等“户外主题思政”中激扬斗志,进一步深化强基铸魂效果,把道理讲活,把课堂点亮。


02坚持守正创新与系统观念的辩证统一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从顶层设计上为新时代“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要充分围绕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展开,坚持守正创新,树立系统观念,善用辩证思维,在大中小思政教育纵向一体化和“校家社”协同育人横向一体化上取得突破和创新,实现立体化育人目标。


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科学的、分阶段的、螺旋式的“一体化”,是纵向贯通、协调统一的“一体化”。具体来说,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做好“四个协调统一”。


一是育人目标的协调统一。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思政教育参与者应当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共同的育人目标形成合力,充分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过程的根本规律,帮助学生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到“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教师体系的协调统一。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主体作用。搭建大中小学协调统一的教师体系,要推进思政课教师“去兼职化”,吸引更多专业性人才加入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推进思政课教师联动共建,通过挂职锻炼、研讨交流、培训学习、听课体验、结对互助等方式实现师资队伍一体化,让思政课教师不仅有“守好一亩田”的责任担当,还具备“看好一片地”的全局意识。


三是教材体系的协调统一。思政教材一体化建设要考虑教材的适应性,在内容上匹配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愿意读、读得懂、喜欢读;要考虑教材的衔接性,根据各学段的学情特点,集中修订完善各学段思政教材,避免出现“学了又学”“学而未学”“遗漏未学”等情况;要考虑教材的统一性,通过专家集中研讨、教师统一备课、编写大中小学通用思政教材等,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教材体系建设工作。


四是教学体系的协调统一。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要围绕“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这一张“责任清单”展开,依据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量体裁衣”,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统筹规划、因材施教,打造立体化教学体系。


坚持系统观念,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大思政”立体化育人格局,需要在“全员育人”横向层面,坚持系统观念,拓宽“社会大思政”视野,深入推进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积极主导。作为“大思政”育人主平台,学校要贯彻落实教书育人职责,强化学业导师、生活导师制度,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互信关系,全方位关心、关爱学生成长成才。同时,学校要发挥与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作用。一方面,要与家庭积极沟通,建立学情信息共享、学业状态共享、心理状况共享机制,并针对不同性质的家庭尤其是特殊家庭提供具体指导。另一方面,要与社会互联互促,通过校企共建在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志愿服务、模范宣传教育等活动,强化实践育人。


家庭主动尽责。作为学生成长的“避风港”,家庭在“大思政”育人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庭要切实履行协同育人的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来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传统美德、践行向上向善等,潜移默化地提升家庭育人水平。同时,家庭还要积极参与家校共联,主动向学校反馈学生的整体情况,接受学校的帮扶指导,参与各项家庭教育活动,带孩子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有效支持。在“大思政”育人体系下,社会资源不仅需要有效参与协同育人,不断推进各类教育实践基地、科教场馆的开放共享,还应全面服务并支撑学校、家庭一体化育人。一方面,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进行家庭教育宣传,提供教育帮扶,重点关注特殊家庭的教育情况;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源优先向学校育人项目倾斜,面向学校组织各类思政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社会责任感。


(作者刀慧娟单位系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谭文斌单位系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关键时期,呼唤着更多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能够“吃透”技术的大国工匠,一起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匠心筑梦,技能报国,于平凡中彰显不凡。作为我国广大一线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大国工匠们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同科学家和工程师相互配合、协同攻关,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科技和工程奇迹,在强国建设中发挥出主力军和先锋队的作用。他们中,有扎根电能表计量检定一线近40年的黄金娟,也有为“探索一号”科考船加工零部件“零差错”的周皓,有把双手作秤捞出温润宣纸的周东红,还有矢志创新获得8项国家发明专利的谭文波……把想法变成方法,把规划图化为施工图,大国工匠们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数十年如一日深耕本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理念。


工匠精神,薪火相传,于坚守中引领创新。从奉献焊工岗位50多年的艾爱国到捧起“阿尔伯特大奖”的青年匠人宋彪,我们看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工匠精神不只有“但手熟尔”,还有创新不止。在新征程上,我们不仅要培养出更多具备复合知识结构和创新意识的高技能人才,更要以工匠精神去教育激励年轻人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广大科学家、工程师和工匠群体,将秉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念,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紧盯关键“卡脖子”领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以破釜沉舟的决心,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以创新驱动发展占据技术制高点,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努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202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启事

为宣传庆祝第39个教师节,广泛展示新时代人民教师教书育人事迹风采,激励广大教师以实际行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大先生”,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现决定组织开展202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


一、推选范围

曾获得过省部级(含)以上荣誉称号,并在教书育人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师。


二、推选名额

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方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产生候选人,从中产生1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三、推选条件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忠实履行国家教育职责,坚持践行“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要求,教书育人成绩显著,贡献突出,事迹感人,享有很高社会声誉,具有重要影响力,人民群众公认。


四、活动流程

1.推荐候选人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推荐候选人并征求省级党委宣传部门意见。

2.确定候选人

活动组委会对各地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认真审核,确定64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3.事迹公示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刊登候选人名单及事迹简介,教育部门户网站、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等开辟专题网页刊登候选人名单及事迹简介,面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从8月7日—8月11日。

公示期间,欢迎广大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了解学习楷模候选人事迹,并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议和监督。如对候选人有异议,请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委员会办公室反映。

电子邮箱:fzc@moe.edu.cn,电话:010-66096194。

4.确定结果

推选委员会根据公示反馈和实际情况,从64名候选人中推选出1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五、事迹宣传

教师节期间,将公布1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并进行事迹宣传。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委员会

2023年8月7日

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简要事迹


01苏东林

苏东林,女,汉族,1960年3月生,中共党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她长期扎根系统级电磁兼容设计和测试领域,既是传道授业的“好老师”,也是科技建功的“女英豪”。她30余年如一日为本科生讲授《电磁场理论》,将电磁强国的思政教育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认知方法融入课堂,筑牢学生专业基础。她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发现电磁发射内在规律,揭示复杂系统电磁干扰产生机理,主持完成30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为形成我国电磁兼容核心基础能力作出重要贡献。她勇挑学科建设使命,培养出数百名奋斗在重大工程一线的技术骨干,带领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02于会祥

于会祥,男,汉族,1965年4月生,中共党员,北京育英学校校长、教师。他躬耕基础教育39年,带领北京育英学校10余年坚持推进特色办学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他坚持革命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凝结为学校的文化坐标,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浸润作用。他创新育人模式,构建以“基础课程、修身课程、发展力课程”为支柱的“育·英课程”体系,研制以“课程·评价系统”“管理·支撑系统”“发展·规划系统”为内容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关注“分数”到重视“人的发展”。他带领学校形成“无体育不教育”的氛围,把环境之美融入育人大课堂,落实劳动育人课程,致力于办“真正适合孩子的学校”。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03王成山

王成山,男,汉族,1962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把当好老师、培养好学生作为至高追求,潜心立德树人,执着科研攻关。他做好教学工作,牵头重要课程研发,编纂优质教材,从教以来共培养近200名硕士生、博士生。针对城市电网发展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研发工程化城网结构优化设计系统,广泛应用于城市电网大规模建设改造工程。他积极推动储能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组织建设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培育勇于创新的技术带头人和具有市场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带领的智能电网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04翟  津

翟津,男,汉族,1976年1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他扎根职业教育23年,雕琢教学艺术,打造名师团队,成长为具有完善理论知识和企业生产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他长期担任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中国队教练组组长,从无到有搭建系统完备的训练体系,实现中国队该项目金牌零的突破。他构建贴近生产一线、基于任务驱动的实训课程,推进产教高效融合,培养智能制造应用技术领域高素质技能人才。他制定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典型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重组,为各地职教师生和企业职工进行技能培训近两千人次。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


05刘少坤

刘少坤,男,汉族,1978年8月生,中共党员,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授。他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和“加强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思路,带领学校计算机技术系由弱到强,成为学校标杆。他针对职教学生学习习惯和心理特点,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使毕业生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他锚定“教师能力提升”,磨练教师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带领团队搭建的各类计算机系统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场景,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河北省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06娄延果

娄延果,男,汉族,1963年7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教师。他守护、弘扬学校的红色底蕴,常年组织“中国梦·学子行”主题活动,夯实学生理想之基、信念之基,帮助学生树立勇于担当、知行合一、增长本领的人生追求。他坚守“教育的生命即生命的教育”办学理念,提出的课堂教学“境脉理论”在全省推广,推动石家庄一中与18所学校成立学科教研共同体,主持的河北省名校长工作室累计培养指导校长32名,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引领作用。他倡导“像爱自己家孩子一样爱每一位同学”,向全体学生和家长公布个人手机号码,“永远在线的手机”成为学校的闪亮名片。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07白琦瑞

白琦瑞,女,汉族,1968年11月生,中共党员,山西财经大学副教授。她树立以“学习为中心”的思政教育理念,提出“哲学思维教学法”“课堂学习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长年坚持“学生热点问题课前论坛”教育活动,使思政课堂更贴近学生生活、抵达学生内心。她采用“精准教育”法、“追踪教育”法帮助学生解决自我认知、情感困惑、网络成瘾等问题,积极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她投身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入大中小学、企业宣讲30多场,参与研发山西省教育厅“两学一做”网络平台,建立“志愿者教育帮扶队”,促进学生学以致用、与社会接轨。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08张  昀

张昀,女,汉族,1966年1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阳泉市盂县第二中学教师。她坚守课堂一线,大胆创新教学,摸索出学案导学“五环节”教学模式、“一三五”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参与编写的《初中新课程问题解决导学方案》被全省初中学校广泛使用。她多次主动到乡村学校交流任教,探索出的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在全县推广。她爱生如子,38年来坚持家访,辅导学生,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她示范引领,推广教学经验,指导的青年教师成为省市“三晋名师”“学科带头人”,交流任教过的3所农村学校教师科研能力大幅提高。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


09黄平平

黄平平,男,汉族,1978年10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授。他是科技报国的践行者,创建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雷达技术研究团队和雷达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研制国际先进水平的地基微变监测雷达。开展草原雷达遥感监测技术研究,为草原遥感监测提供了新方法、新手段。他带领团队先后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创业团队、全国“工人先锋号”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是讲台上的好教师,强化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扎根边疆、科技报国,推行“分阶段、特色方向、多方协同”培养模式,完善研究生培养新体系。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


10弭光艳

弭光艳,女,回族,1979年7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三河小学教师。她扎根乡村美术教育23年,践行“以美引善、以形悦目、以情感人”的教学理念,带领学生感受身边之美、家乡之美,用爱心与匠心,坚持每年为学生举办大型画展,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用艺术的力量帮助乡村孩子树立信心,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她因地制宜,整合乡土美育资源,研究开发《“毛毛狗”拼贴画》校本课程,建立“毛毛狗”工作坊,推进学科融合,将课堂教学、社团活动、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充分结合,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成果在全区推广。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等荣誉。


11万荣春

万荣春,男,汉族,1981年2月生,中共党员,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教授。他博士毕业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到东北小城职业院校任教,为装备制造业培养人才,参与大国重器建造。他以校友黄旭华先生为灯塔,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作为自己的职业情怀和人生追求,带领团队先后建成省职工创新工作室、材料检测中心和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学校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他全身心钻研教学,虚心向老教师求教,以年均700个教学学时的强度坚守课堂教学一线,成为受学生喜爱、同行认可的优秀教师。入选全国最美教师,曾获辽宁省优秀教师等荣誉。


12杨  清

杨清,女,汉族,1963年11月生,中共党员,中国医科大学教授。她扎根教坛34年,潜心打造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虚仿实验教学项目3项、精品慕课3门。秉承将人才培养与服务国家健康战略紧密结合的育人理念,坚持带领医学生深入乡村开展健康科普及宫颈癌免费筛查等社会公益活动,锻造学生医者仁心品质,指导学生获国家竞赛金奖。牵头组建国家级虚拟教研室、东北三省一区新医科临床实践教学联盟,创建CIVBA临床实训体系,带领32所院校师生联合开展临床实践云查房等特色教学,为推进东北三省一区优质资源共享、医学人才共育、一流师资共培贡献力量。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获评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


13史宁中

史宁中,男,汉族,1950年4月生,中共党员,东北师范大学教授。他扎根教育50年,从事统计学教学和研究,将约束条件下的统计推断引入国内,推动中国统计学发展。他深耕课程与教材建设,主持国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提出“四基”“四能”“三会”等数学核心课程理论,为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奠定理论基础。出版数学思想系列书籍,成为数学教育专业和数学教师培训教材。他提出“尊重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为基础教育培养创新型师资。他率先在东北师范大学实行教授委员会制度,开国内高校“教授治学”先河。曾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二等奖等荣誉。


14金永七

金永七,男,朝鲜族,1969年4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新房子镇中心小学教师。他在吉林省偏远的乡村学校坚守35年,帮助300余个孩子走出大山。他爱生如子,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孩子们的“爸爸”,不仅承担教育教学工作,还照顾学生的生活起居。他关爱留守儿童,为每个孩子庆祝生日,在学校建立“快乐活动室”,为留守儿童与家长建立网络沟通桥梁。他坚持学习,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探索适合乡村学生的教学方式,开齐语数英音体美等十多门课程,自编乡土课程,帮助每个孩子绽放光彩。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


15于  波

于波,男,汉族,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他深耕心血管诊疗和科研领域,坚守临床教学一线,将典型临床案例引入教学,及时更新专业领域的诊疗知识,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至今已培养96名博士生,其中41人成为博士、硕士生导师,5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向边疆地区输送大量医学人才,为边疆人民的生命健康筑起了坚固的“城墙”。他带领团队攻克现代冠心病精准诊疗的世界难题,显著降低了冠心病急性事件支架植入率及院内死亡率,突破我国腔内影像设备的进口依赖,建立冠心病介入精准诊疗体系并在全国推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带头人等荣誉。


16邰  慧

邰慧,女,汉族,1972年3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新区学校教师。她30年坚守班主任岗位,关爱班级每一个孩子,尤其关心单亲、离异家庭学生的健康成长。她形成了“智慧和情趣,灵性和活力,让笑声朗朗,让童心闪亮,让思维飞扬”的教学风格,积极探索“十新”教育改革模式,先后撰写了近百篇教育教学论文,主持参与近50个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研究,关于“六顶思考帽”的研究在全市名师工作室推广使用。她多次带领名师工作室成员送教下乡,疫情防控期间作为志愿者到大学守护校园。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她通过40多场宣讲,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带进校园、社区、企业、工厂。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17赵东元

赵东元,男,汉族,1963年6月生,中共党员,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功能介孔材料领域的国际顶尖科学家,他坚持“课比天大”的信念,连续20年面向自然科学大类本科生讲授《普通化学》,带领团队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并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他培养了65名博士生和23位出站博士后,其中许多已成为学科领军人才。他不仅开创了介孔有机高分子和碳材料研究新领域,还成功将原创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石化工业应用中,为我国材料科学和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创新争先奖章等荣誉。


18张人利

张人利,男,汉族,1948年7月生,无党派人士,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教师。他恪守教育规律,锐意改革进取,把一所薄弱学校打造成家长和学生向往的“轻负担、高质量”优质学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知名学校,呈现出学生睡眠时间多、体育艺术科学活动多、课外作业少、近视率低、学业成绩好等特征。他提出的“后‘茶馆式’教学”及其研究成果向三省一市推广,产生良好示范效应。他多次主持教育部、上海市重点课题,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19张洪程

张洪程,男,汉族,1951年2月生,中共党员,扬州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我国作物栽培科学家,他始终坚守教学一线,创建“课堂—实验室—基地—生产田”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硕士、博士研究生140多名,他们毕业后主动下沉一线、投身农业。他捐赠150万元设立奖学金,助学子成才。他潜心问“稻”48载,研创的水稻轻简化、机械化、精确化等技术获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他把技术送到农村、教给农民,一条棉被伴其走遍苏皖鄂赣等省份,成为农民爱戴的“泥腿子”教授。他带领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20眭碧霞

眭碧霞,女,汉族,1964年3月生,民盟盟员,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她深耕职业教育36年,创建了“职业情境、项目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组建了“双元”式跨专业的教学团队,运用数字技术灵活调整内容,指导学生个性化成长。她关心关爱学生,护佑学生成长之路,提携帮带年轻教师,传递职教改革接力棒。她带领团队建成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6门,出版22部国家规划教材,建设的“软件技术国家教学资源库资源”注册用户超过94万人,访问量突破1.8亿人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


21陈杰诚

陈杰诚,男,汉族,1962年6月生,中共党员,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他36年耕耘在数学教学一线,坚持为本科生讲授《数学分析》《实变函数》等课程,其中《实变函数》获评国家一流课程,先后培养30多位博士,很多已成为数学领域的佼佼者。他研究学科前沿问题和核心问题,在多元调和分析、流形上分析、调和分析在方程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均有建树,解决了多个公开学术问题。他鼓励教师主动服务和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在“数学+计算机+X”学科交叉领域取得成效,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他积极推进大中小教育一体化,成立教育研究中心,开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等荣誉。


22蔡小雄

蔡小雄,男,汉族,1971年10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校长、教师。他致力于学校帮扶工作,作为教育部“组团式”帮扶专家委员会委员,建立教育帮扶云上沟通机制,长期帮扶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5个县的县中以及浙江省内近10所县中,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作出贡献。他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领办杭州第二中学迪拜中国学校,在海外成功创办全日制中国学校。他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省级名师工作室,9名成员成长为正高级或特级教师、10余名成员被评为省市教坛新秀,并带动了上千名教师共同成长,工作室网站点击量突破144万人次。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苏步青数学教育奖、浙江省杰出教师等荣誉。


23冯  璐

冯璐,女,汉族,1976年9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校长、教师。她长期致力于教改研究,独创“音频识字法”“说写四步训练法”,突破低学段学生识字难题,广泛应用于乡村学校和民族地区学校,推广到葡萄牙等10余个国家,惠及学生25万余人。她注重优质资源引领,创设教师“三级梯度培养”方案,在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基地探索出“12345学导研相结合”的研训模式,帮助教师快速成长。她将自己在多个奖项中所获的奖金捐赠给希望工程和学校,反哺教育事业,关爱特殊儿童,持续为推进教育公平而努力。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24胡忠国

胡忠国,男,汉族,1976年8月生,无党派人士,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教师。他潜心研究物理教学,从物理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出发,让学生重演知识的发生过程,逐步形成了“问题引领式高中物理思维型课堂”的教学特色。他坚持“信任、尊重、宽容”的师生相处之道,浸入学生成长过程,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他热心公益事业,为乡村学校送去有趣、实用、易懂的科学课,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他成立名师工作室,在多地开设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引领广大教师专业成长。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25李建平

李建平,男,汉族,1946年11月生,中共党员,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他是该学校理论经济学科带头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始人,带领团队建设“南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作为首席专家,他主持修订的“马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2021年)成为高校通用教材。他不改初心,年近八旬仍坚守讲台,为新生上“开学第一课”,教会他们真信、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他用心育人,培养了95位博士、硕士,许多人成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领军人才。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福建省劳动模范等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6兰  臻

兰臻,女,畲族,1971年2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教师。她有效推动学校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带领学校党委先后获得“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五星级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作为省市两级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她心系乡村教育,累计送教下乡106场次,开办“乡村种子教师”培训班16期,培养乡村教师992名,为促进漳州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和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她积极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未成年人健康、家庭教育等建言献策。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


27刘红宁

刘红宁,男,汉族,1957年7月生,中共党员,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从教41年来,他创办践行“惟学、惟人”校训精神的“双惟”实践班,并担任班主任17年,致力于大学生素质教育改革与实践。他提出“潜明合予”教育理念,创建“将潜明知识一并传授,培养学生感知、掌握和运用潜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他带领团队研发创制中药固体制造设备,替代进口设备,填补国内空白,破解中药固体制剂制造质量低、产能低、能耗高的难题。他制定完善江西多种中药材种植标准操作规程,规范中药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等荣誉。


28邵应花

邵应花,女,汉族,1973年3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安远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她坚定职业教育信念,坚持“人人有才”的教育理念,每年寒暑假深入偏远乡村走村串户,为孩子争取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她乐教善教,践行生活化教学理念,彰显知识、技能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致力于培养能活学活用的专业技术人才,为高校输送了大批应用技术型人才。带领多个团队进行教研实践创新,培养大批优秀青年教师,助推“三教”改革。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西省特级教师、江西省先进工作者、江西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29闫  蕊

闫蕊,女,汉族,1980年1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教师。她扎根特教22年,为特殊学生带来希望,有的孩子升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有的孩子入职企业或是自主创业。她用心温暖心,践行“有爱无障”的教育理念,找寻孩子的特长和优点,点燃希望。她通过个性化的心理沟通深入学生内心,通过活动化课程发挥学生潜能,通过生活化课程实践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关爱成长。她用爱传递爱,义务宣讲为爱发声,为重度残障儿童送教上门,传播特殊教育普惠政策,组建“微光炬火·为爱发声”志愿服务团队,照亮未来。曾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等荣誉。


30韩冰川

韩冰川,女,汉族,1972年11月生,民进会员,山东省淄博市汇英幼儿园教师。她扎根学前教育32年,用爱心和专业践行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她坚信“教育就是生命影响生命”,引领老师们做幸福的老师,培养幸福的孩子。她倡导生活教育,开启自主游戏研究,推动幼儿园自主游戏的多元化发展。她设计开展基于“儿童本位”的“难忘童年系列活动”,让孩子拥有幸福童年。她重视儿童阅读,发起了“书香宝贝行动计划”,带动5000多个家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发起“花婆婆行动”,为20多个乡村幼儿园建起绘本馆,让2600余名山区孩子爱上阅读。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宋庆龄幼儿教育奖、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31涂  勇

涂勇,男,汉族,1966年7月生,中共党员,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他潜心执教30余年,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专业带头人,在数控铣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初期,率先探索出自动编程软件的安装和编程方法,指导教育教学与企业实践。他持续深耕数控铣行业,将市场化标准引入实际教学,进行针对性的课程改革,培养数控铣削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中国制造在关键领域的突破,并逐步建立起数控铣技能人才遴选和梯队建设标准。他精益求精,指导中国选手取得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的最高得分纪录,共培养出四个世界冠军,刷新中国在数控铣项目的新高度。曾获国家级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河南省技术能手等荣誉。


32吴拥军

吴拥军,男,汉族,1972年11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他扎根山区学校32年,用音乐和体育带领乡村儿童走出大山,让他们的人生出彩。在特殊教育的工作岗位上,他用坚韧和奋进,挑战残疾人体育中较难的聋生田径项目和特奥足球项目,并带着渴望走出大山的孩子们坐上高铁、登上飞机,在全国残运会、特奥会等赛事中斩获106枚奖牌,培养出7名运动员进入第十二届世界冬季特奥会国家代表团和2026年冬残奥会运动员选拔训练营。他用7年时间在深山区打造了一所全国“冰雪运动特色校”“残疾人体育项目基地学校”,带领乡村孩子们创造奇迹。曾获河南省首届校园冰雪运动会“优秀教练员”等荣誉。


33丁俊萍

丁俊萍,女,汉族,1955年6月生,中共党员,武汉大学教授。她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41年,善用生动的史实讲活深刻的理论,义理交融地讲授思政课。她用所获奖教金设立新生奖学金、“青马才俊”奖学金。她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探路先锋,率先在武汉大学试点开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程,带头推动思政课在线课程建设,领衔录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她探索高校思政课“多元立体教学模式”,参编多本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她重视运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为思政课教学提供高质量的思想性、理论性资源。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


34彭玉生

彭玉生,男,汉族,1976年12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小学教学点教师。他坚守库区教学点27年,坚持在田间地头开展课改,探索“无边界课程”和“不唯分数唯成长”的评价方式。他以“自制玩具研究”、“乡村创客教育”等特色课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他利用互联网技术引入智慧美育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云教室和智能阅读区。他坚持走访每一户学生家庭,行程达3万多公里,资助40多名学生,成功劝返辍学学生50多人,不让一个学生辍学。他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持教师将学到的先进教育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湖北省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奉献岗位奖等荣誉。


35万步炎

万步炎,男,汉族,1964年1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他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三十多年如一日扎根海洋资源勘探技术研究,带领团队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我国海洋矿产勘探技术和装备研发作出开创性贡献,主持研发的“海牛”系列海底钻机标志性成果,实现了我国海底钻机技术从0到1的突破,将深海资源与地质钻探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他潜心立德树人,大力奖掖后学,把课堂搬到实验室、车间和海洋上,培养了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入选时代楷模、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36卢光琇

卢光琇,女,汉族,1939年4月生,九三学社成员,中南大学教授。她八旬高龄仍坚守教学一线,坚持把课堂搬到临床一线,将一流临床资源转化为一流育人资源,与其团队共培养22名博士后、135名博士和354名硕士。她深耕生殖、遗传、干细胞学科领域,带领团队建立全国第一家精子库,指导诞生我国首例人工授精婴儿,为20多万个家庭带来新生命。她捐资1000万元设立“卢惠霖教育基金”支持学生成长,培养了一大批生殖医学拔尖创新人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37龚盛昭

龚盛昭,男,瑶族,1970年7月生,中共党员,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他扎根职业教育27年,创办国家级高水平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并开发“问题导向课堂教学法”和“试错迭代综合实训法”,探索形成“以研促教,以研育创”教学模式。他不仅关心在校学生,还尽心帮助毕业生成长,帮助大批学生成功创业。他勇于创新,推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任务,编写融入产业新元素的高水平专业教材,研制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及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他注重专业团队建设,设计和实施了“四强四能”卓越教师培育模式,培养出大批教学名师、技术能手。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38何容妹

何容妹,女,汉族,1970年6月生,中共党员,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白花中心小学教师。她扎根乡村讲台34年,用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天,用“德、勤、才、学”诠释自己的教育追求,积极营造“轻松乐学”的课堂教学风格,开设趣味数学、绘画小组等社团活动课和校内课后服务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她倾心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长期为乡村小学送教,积极为教师搭建展示和成长的平台。她撰写的论文多次获省、市、县奖,主持多个市级课题获成果奖,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等荣誉,获评中国好人。


39任彩祝

任彩祝,女,汉族,1978年11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深圳盐田镇洪小学校长、教师。她20年如一日坚守在山村瑶寨,坚持走村串寨进行家访动员,使辍学率降至零,将到任时学生不足100人的村级小学办成现有学生500人的示范性寄宿制少数民族窗口学校。她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和留守儿童,动员社会力量解决学生吃穿问题,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并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她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小学校长,让优质教育惠及1000余个家庭,并作为名校长工作室负责人,影响和指导大批青年教师和乡村学校发展。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广西三八红旗手、广西壮族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40孙希延

孙希延,女,汉族,1973年2月生,中共党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员。她专注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推进教学改革,近5年讲授本科和研究生课程近10门,出版高质量教材3部,指导多名学生进入世界一流高校和行业领军企业深造、就业。她深耕北斗时空信息领域十数载,推动北斗科技走出国门,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她坚持科技创新,发明了北斗灾害多维度精准监测技术,建成“中国—东盟多边协作的北斗精密定位、精密测量应用示范系统”,成功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20多个行业,已在国内外布设监测站点500余处,保障了上千万民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广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41刘  谦

刘谦,男,汉族,1976年12月生,中共党员,海南大学教授。他将本科生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课堂教学外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实现课题式的研究性教学。他带领团队完成海量数据的分配、标注和重建,建立了高分辨率的中国数字人体三维结构数据集。组建表型检测团队,自主研制出全生育期高通量作物表型数字化测量大型装置,成为快速解码大量未知基因功能的重要科学工具。他对标国内外知名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制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基地。他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曾获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海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42洪美叔

洪美叔,女,汉族,1996年8月生,中共党员,海南省琼台师范学院附属永兴学校教师、幼儿园园长。她扎根在祖国最南端的学校,克服了艰苦环境的“生活关”和远离亲人、远离繁华生活的“思想关”,用青春捍卫祖国基础教育的“南大门”。她以“全覆盖、全时段、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守护三沙的孩子,珍藏304封各式各样的信件,为每个孩子留下成长足迹,平均每学期开展家访43次,走访到每一个家庭。她深挖育人资源,和老师们一起组织“爱岛卫生”“爱海净滩”等特色社会实践活动,给孩子播下了“爱祖国、爱三沙、爱海洋”的种子。曾获海南青年五四奖章、海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43蒋兴良

蒋兴良,男,汉族,1961年6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大学教授。他一直奋战在极端环境电气外绝缘、电网防冰减灾科研一线,带领团队以“产学研用”方式建成能源装备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揭示电网覆冰及其致灾的规律,提出电网直流融冰方法,发明研制电网不停电智能融冰装置,攻克覆冰监测和冰灾预警难题,取得的成果在全国推广应用。他让学生利用创新平台参与课题研究,共培养硕士、博士120余人,培养的人才已成为电力行业的中坚力量。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44曹礼静

曹礼静,男,汉族,1972年7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荣昌区职业教育中心党委书记、教师。他扎根职业教育28年,不断推动学校畜禽生产技术专业发展,学生由原来的8人增至1100余人,毕业生成为畜牧站、养殖场、食品厂、兽药厂的业务骨干。他采用灵活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创新了“阶段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学生成才,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对口就业率达99%,创业率达10%。他推广新技术10余项,深入养殖户开展畜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服务实践2000多人次,为当地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共5000万元,受到社会好评。带领团队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他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曾获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45黄廷祝

黄廷祝,男,汉族,1964年10月生,中共党员,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他推动大学数学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创新,主持的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他建立拔尖人才培养新机制,创新设计本科生自主设计个人专业培养方案、本科生荣誉计划、优秀本科生自主掌握学业进程等长效机制,有效解决了工程教育改革的“大规模适用性”难题。他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传授专业知识与弘扬真善美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学院—专业—课程类型”全覆盖。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曾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46史玉川

史玉川,女,汉族,1970年7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教师。她践行“名校领办、自主抓建、军地扶持、服务边防”的办学治校“成都模式”,使在读军人子女数量由几十名增至600余名,有效解决了西藏军区军人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她积极推行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开设了学校电视台、足球队、合唱团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展示舞台。她秉持“为奉献者奉献”的价值追求,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五个特别”老西藏精神贯穿于办学始终,为高校输送优秀人才。曾获全军优秀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等荣誉。


47晏  梅

晏梅,女,汉族,1976年1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四实验幼儿园园长、教师。她扎根教育30年,创新党建与业务融合的管理机制,为区域提供了以党建促进学校管理的经验。她指导易地扶贫搬迁点幼儿园质量提升,用心推进县域内幼儿园普及普惠创建工作,积极参与助力乡村项目,指导区域内8所幼儿园顺利通过省级示范园评估。她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全省各地幼儿园骨干教师110名,其中大部分获得省级及以上荣誉。她是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双名计划”培养对象、贵州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获第十二届宋庆龄幼儿教育奖等荣誉。


48丁贵杰

丁贵杰,男,汉族,1960年9月生,民盟盟员,贵州大学教授。他扎根贵州37年,带领团队创建马尾松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和种质基因库,在多目标培育技术体系和优化栽培模式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揭示马尾松抗逆分子机理。建成多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和国家级一流专业,形成本、硕、博及博士后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他培养了博士20余人、硕士50余人,指导多名学生完成省级及以上创新性实验。在担任全国和省政协委员期间,多项提案被评为全国和贵州省优秀或重点提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


49李青霖

李青霖,女,汉族,1973年8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曲靖市第二小学校长、教师。她始终立足课堂,带领老师们开设经典诵读、古筝、版画、舞龙等40余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课程,让学生在个性与创造共生的课程文化中自由生长。她始终秉承“传统文化进校园,礼乐诗书润根魂”的办学理念,带领学校获得“全国特色学校”称号。她在全国各地提供特级教师课例及专题报告百余场。她的教学名师工作室培育了2名“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和数十名各级各类骨干教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50杨  斌

杨斌,男,汉族,1965年5月生,中共党员,昆明理工大学教授。他创建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实现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的无缝衔接。他解决了稀散金属、贵金属等国家战略金属绿色高效提炼的难题,提升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战略金属的保障能力。他培养了64名博士和硕士,多人先后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等国家级人才计划,为冶金领域培养了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他打造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真空冶金创新团队和工程研究中心,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51德吉卓嘎

德吉卓嘎,女,门巴族,1979年6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中学校长、教师。她扎根祖国边疆,深入边境一线,先后在平均海拔4600米的多个乡镇任教。她引导教师根据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结合林芝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历史和现实,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文史资源,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她重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致力于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具备育人的功能,学校被评为西藏自治区文明单位。获评西藏自治区“全区中小学名校长”,曾获全国模范教师、西藏自治区师德标兵等荣誉。


52觉  嘎

觉嘎,男,藏族,1963年11月生,中共党员,西藏大学教授。他扎根教育38年,是我国第一位获得音乐博士学位的藏族音乐家。他一心投入西藏音乐教育事业,推出了以“自律性曲式”与“他律性曲式”为核心的曲式学元理论相关的重要理论模型,出版了《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他在西藏首次开办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培养了首批作曲专业艺术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博士研究生。他培养的作曲专业人才已成为西藏专业文艺团体的音乐创作骨干,《飞弦踏春》等学生作品登上央视春晚、亮相北京人民大会堂。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53张新科

张新科,男,汉族,1959年8月生,中共党员,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他从教37年,坚守“心在育人,情在学生,扎根西部,教育报国”的理念,深入挖掘古代文学经典中的育人元素,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先后培养文学博士30余名、硕士百余名。他自觉把个人学术研究融入中华文化全面振兴的历史征程,身患重疾仍以顽强毅力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他带领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史记》研究、长安文化与中国文学研究等领域攀登研究高峰。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典型等荣誉。


54李  杰

李杰,女,汉族,1974年10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实验中学教师。从教 28 年,她扎根基层教育一线,秉持“立德树人,因材施教”理念,致力于教学改革和探索,形成“差异教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近年来主持了6项省市级课题,形成了具有个人独特见解的教育主张和方法。她为青年教师订制不同的职业发展规划,开展丰富多样的研讨学习活动,引领多名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教育教学的佼佼者。她热衷于公益活动,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帮扶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多次深入学校和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座,把关爱延伸至课堂外,延伸至乡村学校的学生和家庭中。曾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陕西省学科带头人等荣誉,获评中国好人。


55任继周

任继周,男,汉族,1924年10月生,中共党员,兰州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作为我国草业科学教育专家,建立了现代草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创建了草业科学的学科框架和教学体系,创办了第一个草业科研教学机构和第一本学术刊物,建立第一个草原野外台站,培养了大批草业科学人才。他在九十多岁高龄开创了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的先河,主持编写《中国农业伦理学概论》。他综合提炼出黄土高原草地农业系统的发展模式,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他组织设立了6个奖学金项目,累计捐资助学600余万元。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等荣誉。


56闫浩文

闫浩文,男,汉族,1969年1月生,中共党员,兰州交通大学教授。他牵头创办了兰州交通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其中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和测绘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他与年轻教师一起钻研新教法,并将其融入本科生课堂,主讲的“地图学”多年来一直是本校学生口中的“明星课程”。他牵头申请获批了“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平台,使学校的测绘学科人才培养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他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主编的多部教材被全国100多所高校采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甘肃省优秀教师等荣誉。


57卢艳香

卢艳香,女,汉族,1980年2月生,中共党员,青海大学教授。她放弃许多大学抛来的橄榄枝,选择扎根西部、服务青海,16年来,始终坚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党报党刊、核心期刊发表高质量理论文章30余篇。她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和红色教育基地相协同的育人模式,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她聚焦思政育人体系构建,邀请国内名师专家加盟助力,带领团队入选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促进了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曾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奖、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拔尖人才等荣誉。


58李秀琴

李秀琴,女,土族,1972年11月生,群众,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第一小学教师。她扎根乡村小学,倡导“学会做人,快乐发展”的教育理念,独自上山找回辍学学生,自学手语帮助听障学生走出“无声世界”,在18年班主任工作中,班里无一人辍学。她用真情和爱心呵护每一位学生茁壮成长,以育人为中心,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放在重要位置。她努力改革授课模式,注重启发学生,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力求把每一堂课讲精、讲活,让学生充分拓展思维空间。她积极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主动承担网课教学任务。曾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青海省杰出教师、青海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59张永宏

张永宏,男,汉族,1967年4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校长、教师。他从教36年来,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行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课程选课走班,让学生发展特长。他大胆尝试评价机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审、年终考核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让越来越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他把本校经验推广至周边学校和托管帮扶学校,开展“五地十校”大教研活动,在宁夏及周边地区起到辐射引领作用。他发表和获奖教育论文30余篇,获奖科研成果8项,主持省级科研课题6项,成立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全国基础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


60许  斌

许斌,男,汉族,1965年3月生,中共党员,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他带领团队积极践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主持西北地区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他积极推动“中心+学校+科研助手”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在团队入选自治区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他秉持项目带动畜牧兽医专业跨越式发展的理念,争取国家和地方各类项目投入4000万元以上。他深入养殖一线,每年为建档立卡户和移民开展养殖技术培训600余人次,助力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农村星火科技先进科技工作者、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等荣誉。


61许智宏

许智宏,男,汉族,1971年2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他坚守边疆从事特殊教育27年,倡导终生康复的理念,促进残疾儿童更好地回归家庭、社会。他结合实际创建一套完整的语言康复训练方法,自2000年至今,已帮助多个民族的242名听障儿童学会说话、顺利走进社会,带领学校获得全国“残疾人之家”称号。他不遗余力帮扶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先后多方协调为23名孩子争取到免费人工耳蜗项目,总金额达368万余元。他用自己的工资给家境贫困的孩子置办衣物和生活用品,先后为200余名儿童减免衣食住行所有费用,解除了他们上学的后顾之忧。曾获全国文明家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殊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


62孟  楠

孟楠,男,汉族,1962年11月生,中共党员,新疆大学教授。他从教40多年来,始终坚守教学一线,培养了上千名本科学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些学生大部分留在新疆工作,分布在天山南北、各个行业,在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他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既在课堂教授知识,又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学生心中的大先生。他主编、参编《中国历史》《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可爱的中国》等系列教材,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参与各类基金项目20余项。曾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开发建设新疆奖章等荣誉。


63吴翠云

吴翠云,女,汉族,1968年5月生,中共党员,塔里木大学教授。她扎根边疆教育33年,践行胡杨精神,深耕教学,创新教育教学理念,率先推行课程群建设,构建“一体两翼”型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维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等,培养的学生85%以上都留在了新疆。她致力于科技教育,带领团队攻克新疆盐旱区密植枣园栽培系列技术难题,助推新疆红枣产业发展。她带领团队建成兵团首个国家级科技小院—昆玉红枣科技小院,培养“能下果园指导产业、服务农民”的硕士研究生。她数十年如一日服务基层,培训果农13000余人次,技术指导林果面积500余万亩,被果农亲切地称为“红枣公主”。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


64刘小丽

刘小丽,女,汉族,1970年1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中心教师。她从教34年来,先后4次赴和田地区皮山农场和皮山县援教、支教,走遍了皮山县十六个乡镇100多所学校,大胆推行分层教学、推门听课、联片教研,推进“阳光校园舞起来”等系列活动,有效提升了所在区域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了师生的文化认同感。她通过协调解决户口、学籍、贫困补助、助学款等难题,使得180多名辍学孩子返回学校读书,所带的班级曾经连续5年被评为文明班级和特色班级,创造了学校记录。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兵团第五届道德模范等荣誉。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近日,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成立大会上表示,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成立,标志着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一体两翼”总体布局的全面铺开。


作为教育部支持建设的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首批成员单位包括5个产业集聚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全国9所普通高校、33所职业院校、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40多家所属制造类子公司。


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带动作用明显

今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优先选择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


刚刚成立的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之所以建在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和我国铁路行业的发展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选择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作为试点,主要有两方面考虑。


一方面是轨道交通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产业链长,带动效应明显,对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快速流动集聚,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带动城市格局、人口布局、经济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另一方面是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参与者中国中车是全世界规模最大、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其研制的“复兴号”高速动车组等系列化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该企业在通过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示范效应。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最大优势,也是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建设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旨在推动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四方共同破解制约产教深度融合的机制性障碍。”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解读说。


该负责人透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形成后,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将为其他行业的共同体建设提供成熟的经验和参照。未来,还将有更多优质的产教共同体陆续“上线”。


解决轨道交通领域职业教育痛点


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明确由中国中车、相关高水平大学和职业院校共同牵头,分三个阶段逐步建设完善,即一年打基础、建机制;一年强功能、出成果;一年促创新、树标杆,使产教融合共同体规模不断扩大,并形成高效成熟的运行模式。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常铁校)副校长徐璐介绍,铁路领域职业院校为轨道交通行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但是随着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相关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工业体系发展速度极快,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不断涌现。但职业教育的部分教学、教材内容并未第一时间跟进,部分学校缺乏综合型专业实训设备,模拟仿真技术应用无法落地。这些短板导致教学和产业出现脱节,部分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去接受企业培训后才能上岗。


“此外,‘双师型’教师力量不足,校企合作不紧密等问题也是当前职业教育的痛点。”徐璐表示。新成立的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将会成为一个平台载体,探索建立政府搭台,龙头央企牵头,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等参与,产业集聚区教育行政部门支撑的产教融合新机制,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教育和产业、教学和科研等领域完全打通,解决职业教育相关环节“血脉不畅”的问题。


为了让教育跟上产业发展前沿,共同体将打造一批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例如高速铁路动车组制造与维护、轨道交通智能控制装备技术、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与维护等。


“针对师资、设备短缺等问题,共同体也有专门的措施来帮助职业院校。两院院士、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企业专家与院校学者都是共同体师资库的成员,他们将共同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和实践项目。共同体还会建设5家左右的公共实训基地,搭建前沿的应用场景,为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训、培训、科研、竞赛、科普等工作提供一流的设备和场地。” 徐璐说。


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标杆


与今年5月成立的现代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共同体相似,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工作重点之一也是建立一套高效的协作和交流机制,让产业、教学、科研“三位一体”。


作为中国中车成立的职业学校,常铁校在中国中车体系内承担着教育和培训的相关业务,而在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筹备过程中,常铁校也参与了大量调查研究、方案起草、大会筹备工作。徐璐介绍,目前,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已经召开,目前共同体内部的协作交流机制已经开始运转。


共同体由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商议共同体重大事宜,研究工作计划、发布共同体项目课题、任务清单、行业人才需求报告等。


在理事会中,中国中车是理事长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和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副理事长单位。中国中车总经理楼齐良表示,中国中车将与行业内各单位共同努力,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常铁校是综合管理部的牵头单位,我们将负责统筹共同体的重点任务,进一步完善共同体的体系建设。”徐璐提及,共同体并不是个停留在纸面上或概念中的架构,而是个实体化运行的组织,一切决策都将落实为具体的教学、科研、生产举措。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预期的成效之一,就是初步建成组织健全、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我们的工作目标是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标杆、示范。”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科技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一、教材改革:教材内容的开发与更新

当前职业院校教材改革的首要工作就是对新教材的开发,应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采取多主体协同工作的形式开发新的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开发的主体是企业的技术熟练工、教育领域尤其是数字化教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高职院校的资深教师等,集合多方的知识经验,打造出一套完整的符合产业数字化岗位需求的教材体系。因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育要和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对接,所以教材中学科理论体系的占比应当进行缩减,适当增加与企业工作相关的内容,这与促进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产教融合”有交叉之处。所谓“产教融合”,就是职业院校根据自身所设专业联系企业,把产业与教学紧密结合,实现学校和企业协同发展。国家对规划教材做出了“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专业课程教材要充分反映产业发展的最新进展,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特征,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新教材的开发对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产教融合”的推进都有促进作用。


数字化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数字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各个岗位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因此单纯依靠纸质教材的开发与应用来实现多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教育部办公厅在2021年印发了《“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其中特别指出加快建设新形态教材,结合专业教学改革实际,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推动教材配套资源和数字教材建设。具体来说,就是教材应当与现代数字技术结合,依托社会上已经存在的众多教育数字化资源以及信息化资源,组织专业研究人员开发数字化智慧教学平台,开发新型教材,例如大学生慕课、电子课本等,使教材呈现出更多形态,与数字化技术更好地结合。


在教材更新方面,教材内容的编排也要紧跟时代。而相对于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的更新速度与频率比传统教材更快。面对产业的数字化变革,当产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等发生变化时,教材内容也应做出相应的增减,以更快地适应最新的产业环境。因此,数字教育资源和电子教材等需要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才能使学生掌握产业变革的最新信息。


二、教师改革:师资的引入与能力提升

教师改革主要从师资引入、师资培育与能力提升三方面展开。首先是师资引入,根据对职业院校师资来源构成的调查数据,职业院校师资组成过于单调,且与产业关联度不高。要解决此问题职业院校可以从企业内部、技术协会、培训机构中引进掌握数字技能并能够熟练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扩充学校的师资队伍。网上各种专业课程群内的授课教师也可以作为职业院校的师资来源之一。通过对企业机构技术人才的引进,提高学校师资队伍中具备专业技术能力教师的比例,使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等与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协同一致。


引入校外企业、组织、机构人员,组成具备专业基础和技术素养的师资团队,将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结合。一方面,企业人才作为学校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和技术能力,传授学生与产业数字化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技能,为学生提供在现实中直接接触产业数字技术的机会,提高学生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可以在学中做,做中学,不断拓展自身的技术视野,掌握符合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另一方面,由多个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人员组成的教师团队,成员间存在的差异可以激发教师们交流分享的动力,成员之间协同工作,创造出有助于职业教育与产业数字化对接的教学方案,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字化素养,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


师资培育方面,在新型教师队伍形成后,还需从多方面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育,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能力的提高,保证教师队伍与产业数字化转型相适应。信息化时代,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发展带来的产业变革也在不断发生,因此,还应从多方面、多渠道对教师队伍进行多元化培育,实现教师能力发展与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同步。具体措施方面,可以制订教师培训计划,安排教师进入企业培训,亲身体验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或者邀请企业专业和技术人员到学校与教师进行产业数字化内容的探讨和分享,使教师除了进行日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能有机会认识、了解到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促进教师团队对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内容和形式做出调整。


职业院校要激发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的积极性,让教师产生自我提升的需求,为教师提供参与培训的机会。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提升对产业数字化的认知能力。教师的培育过程其实也是师资力量提升的过程,教师团队在参与企业项目、与企业人员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对产业数字化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流程进行深入了解,提高自身的数字化知识技能储备。职业院校通过建设多元化教师队伍,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的创新,通过师资的培养和提升,实现教师队伍的数字化建设,最终推动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发展。


三、教法改革:教学理念与形式的更新

1.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数字化时代,教学理念需要以数字化思维为牵引。在现代社会的职业教育领域中,大多数的职业院校仍以学科教学为主要教学理念,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多元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对人才的普遍要求,所以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需要转变。首先,理论层面,要改变以学科理论教学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要培养能够胜任企业数字化岗位的人才,就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数字化时代,职业院校的教学理念要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而及时更新,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教学,还应当注重课外知识的扩充,形成全面发展的、多样化的教学理念。其次,操作层面,教学理念的更新要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结合,对接产业数字化工作流程,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流程。


2.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采用多种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不同形式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例如翻转课堂、云课堂等,目前已有部分中职学校采取此种教学形式进行课堂教学。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字技术的兴趣与认同感。当数字技术以不同的形式被恰当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时,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加,还能够使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更好地融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融合不同的数字技术,实现教学形式的不断更新。(节选自《河北职业教育》2023年第1期)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新闻:近日,首个国家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暨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江苏常州举行。作为共同体理事长单位,中国中车将与行业内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共同牵头,联合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行业组织、政府,共同致力于增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点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机制设计,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从来没有离开过企业的支持。然而,过去,职业学校以一己之力牵头或按照自己的需求去谋求与企业的合作,企业大多缺乏主动性。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就是要破解一直以来制约产教深度融合的机制性障碍,构建产教融合新样态。与过去的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形式相比,行业产教融合更加注重政府搭台和机制保障,政行企校协同发力,真正围绕产业需要来办学,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去年底,《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印发,提出从省域、市域、行业3个维度“一体两翼”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此次中国中车牵头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是第一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意味着“一体两翼”全面铺开。我们注意到,新组建的共同体更加注重由行业龙头企业把握产教融合的主导权,企业深入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让职业教育真正围绕产业需要来办学,构建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生态圈。


人们期待,行业产教融合多方合作不断进阶、逐步走实,形成血脉相通、唇齿相依的共同体,如此,产教融合方能走出新路,实现行业企业、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的多赢。


来源:工人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进一步凝练学校各专业办学成果,增强专业自信、做好专业规划,7月14日,玉田职教中心利用暑期培训有利契机,在阶梯教室举办了为期一天的干部教师论坛,学校五个专业部共15位干部教师作了精彩发言。全体干部教师共326人参加。

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旨在了解各专业发展现状,探讨新时代专业发展方向和思路,搭建交流平台,增进各专业之间互动研讨,开拓教师视野,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

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

机修专业部主任助理魏斌以《适应社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内涵建设转型升级》为题,介绍了机械制造专业的专业转型升级建设过程,指出未来将构建教、学、训、做、赛、评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采用“课赛训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专业带头人王建宇老师对焊接技术应用专业做了详细介绍,分别从专业建设背景、企业所需人才、焊工班生源分析、实行学岗直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建设进行了分析和汇报,展现了专业的建设成就,同时也提出了制约专业发展的因素和未来规划,讲述有条不紊,有理有据。

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

机加专业部主任助理张晨昱对机械加工专业进行了整体介绍,展示了成果,突出了亮点,他指出机加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采用的是“岗课赛证,前校后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赛融通”“课、证融通”两种模式,以赛促学、以证促学,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了“以学促用”的目的。提到未来发展,他提出专业采用“两进、四联”校企合作模式,值得借鉴。李文超、张金位、鲁建秋三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分别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进行了介绍和展望。

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

机电专业部主任助理章佳伟以《提质培优创新发展塑造专业建设实力》为题对本专业进行了整体汇报,分别从保障体系、标准体系、目标体系对专业发展进行了解析,指出未来要鼓励教师到企业实习,到企业调研岗位需求,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姚建东、申颖亮两位专业带头人分别对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和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专业做了专业展望,提出从二十大报告中关于职业教育的四个关键词“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上来定位我们未来的教育,切实做到“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

财经专业部主任助理张玉霞以《聚焦高质量转型助推高质量发展》为题,从“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队伍建设、德育管理”四个核心内容,让大家了解财经专业的成长历程。夏俊英、杨丽、张祎晖三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分别对会计事务专业、信息化类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做了专题汇报,报告深入浅出,准确把握了专业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发展方向,着力完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发展体系。

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

综合专业部主任助理李志伟对本专业作了整体汇报,指出要从升学、就业和订单三个方向培养人才,同时分析了学生就业和升学的现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专业带头人代雪娟老师针对工艺美术专业作了《千里之行于足下》的汇报,朴实而有高度,她也希望能和各专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

张铁庄书记总结指出,本次论坛面对行业的新业态、新技术、新标准,希望通过论坛,老师们共话专业发展、集思广益,勾勒出专业发展的新蓝图。未来我们既要直面问题,也要有信心和动力,更要有冷静的思考和踏实的行动。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懈努力、持续耕耘、创新突破,落实立德树人使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这既是学校专业发展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又为开启下一年规划做好了准备,是一次直面专业建设问题、机遇与挑战的思维碰撞,是职中人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具体行动。

 

 

来源:玉田职教中心

为增强学生们的假期安全意识,7月4日晚,玉田职教中心以校园广播的形式召开了2023年暑假安全教育会,全校2800余名师生收听了会议。

会上,副校长张江从假期的防溺水、交通、网络、食品、水电、消防、法治、防汛等八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要求同学们提高认识,合理安排假期,在做好安全防护的同时,加强自身社会实践。会后,各班开展了防溺水教育和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深化了暑期安全意识。

本学期学校将打造平安校园作为重中之重,秉承“校园安全重于泰山”的理念,邀请公安、消防、医院等部门来校对学生开展教育讲座,并充分利用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营造安全、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利用旗下讲话、校园广播、展板等阵地,宣传安全知识常识,通过应急逃生演练、消防知识讲座、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提高教师、学生、家长的安全认识,严防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本次暑假安全教育大会,不仅提高了全校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更体现了这校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全方位教育理念,为学校构筑平安校园奠定了良好基础。

 

 

 

来源:玉田职教中心

7月7日下午,丰南职教中心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暨资源库建设启动仪式在实训中心9机房举行,会议邀请超星公司技术培训讲师现场授课,学校教务处张剑林主任、各专业部主任及资源库建设骨干教师共40人参加了培训。本次培训对进一步推进我校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以及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图1 冯林老师主持培训

图2 培训讲师介绍培训主要内容

超星培训讲师详细讲解了各板块的基本功能演示了资源库从申请立项到课程建设的具体步骤,并就建课以后的场景应用等功能做了专题辅导。

图3 培训现场

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师和培训讲师就资源审核、资源上传路径方面进行了交流研讨。针对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训讲师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指导,并现场进行操作模拟,让教师们对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收获颇丰。

图4 教师学习现场

通过本次培训,我校教师对专业资源库建设和教学平台使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帮助我校厘清了资源库建设的思路、明确了方法。今后教务处将继续组织开展系列培训或相关活动,加强我校资源库项目建设,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撰稿:冯林

摄影:石秀琪

编辑:刘小清

来源:丰南职教中心

 

7月26日上午,新华社河北分社社长、分党组书记李凤双,新华社河北分社五级职员张涛、摄影部记者牟宇、经济部记者刘桃熊,唐山市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王海明,唐山劳动日报社副总编辑崔孟金来我校调研。滦南县委副书记、县长侯新宏,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杨洪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晓明,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立群、副部长张洪鹏,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闫晓明陪同调研。

新华社河北分社领导来校调研

展牌前,我校党委书记冯俊新向各位领导详细介绍了校发展历程,汇报了围绕打造“四维”发展体系,在专业建设、升学就业、职普融通、科教融汇、技能大赛、新校区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各位领导给予充分肯定。

校党委书记冯俊新汇报工作

随后各位领导参观了汽修整车实训室和工业机器人实训室,校党委书记冯俊新、校长杨会军简要介绍了实训室建设、技能教学情况及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大赛获奖情况。

参观汽修整车实训室

参观工业机器人实训室

新华社河北分社领导来我校调研,是对滦南职业教育发展的肯定与促进,我校将以此为契机,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领导支持下,立足现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围绕构建“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四维发展体系”,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方面集中发力,构建“一校三园”的发展格局,为全力打造省市职业教育品牌而奋斗。

 

 

撰稿:刘景艳

来源:滦南职教中心

办公室

为做好唐山市2024年职业学校与企业“2+2+2”贯通培养第一批项目预选工作,7月21日唐山市教育局在丰南职教中心召开了2024年职业学校与企业“2+2+2”贯通培养项目申报推进会。唐山市教育工委书记、局长史林友,副局长李小卫,四级调研员张相奎及唐山市高职院校、中职学校的相关领导参加了会议。

与会的17所中职学校领导逐一汇报了学校与企业“2+2+2”贯通培养的工作进展情况。韩振天校长首先发言,详细汇报了我校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等四个专业与相关企业对接贯通培养的过程。与会的5所高职院校领导汇报了对接中职学校的相关方案。随后,与会人员围绕职业教育中高职贯通联合办学人才培养进行交流探讨。

史林友局长认真听取发言,并与大家深入交流。史局长指出,唐山市作为国家级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应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针对河北省今年首次推出的职业学校与企业“2+2+2”贯通培养模式,唐山市各中高职学校领导应高站位,深刻理解联合申报的具体含义和措施,全面考查选择企业,共商中高职贯通培养方案、共组教学团队、共享教学资源,推动形成合作共赢、融合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2+2”贯通培养模式是指企业、高职、中职联合开展“2+2+2”共6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原则上选择企业相关岗位与高职、中职相互适宜的专业开展对接。学生在中职完成前2年规定的学业后,以企业为主安排为期2年的岗位实训和岗位就业,学习岗位技术技能;第5年再以联办高职为主安排2年学业课程,以学徒制、工学交替等方式学习,毕业后取得大专学历,原则上毕业学生留在企业工作。河北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为学生们提供了多样化的成才路径,力争让不同禀赋的学生能够多批次选择、多样化成才。

 

撰稿:王丽丽

编辑:吴爽

来源:丰南职教中心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