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展开全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办国办文件”)明确提出,“省级政府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是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更好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而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理解和把握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这里谈几点思考。


01强化政府主导

市域产教联合体与已有的“职业教育集团”“产业学院”“企业学院”等都是职业教育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既有相似性,也有不同,要注意统筹发挥好各自的作用,一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

职业教育集团是一种以职业学校为主导,以专业为纽带,校、企、行等多方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打破部门和学校界限、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重组、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十条明确了职业教育集团的法律地位,职业教育集团成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之一。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或企业学院是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的重要改革举措。职业学校建立产业学院或企业学院,主要作用是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丰富职业学校办学形态,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产业学院多为校企一对一合作,校企共建共管、坚持育训并举、实现校企双赢。产业学院更加重视发挥企业主导作用,有的产业学院还积极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增强了职业学校办学活力。

与职业教育集团自下而上的联盟合作方式、产业学院在政策指导下的校企结对合作方式有所不同,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在省级政府统筹领导下,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主体参与,依托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或自贸区等经济体,采取实体化运作的区域性产教科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市域产教联合体有利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发展实体经济、促进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由于市域产教联合体涉及多实体、多要素、多功能,需要整体设计、系统部署、协同推进,为此政府主导作用必不可少。


02与体系建设同推进

中办国办文件提出了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体”“两翼”的总体思路。“一体”是指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两翼”是指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组建跨区域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前者是后者的目标,后者是前者的工作抓手,实践中要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推进。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适应市场需求、匹配社会用人体系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对应人才需求结构,实现职业教育内部与外部的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一个由不同的教育阶段构成、能够服务人们终身职业发展的教育体系,实现初次职业教育、继续职业教育各层次标准、资格、学历贯通;是一个由职业学校、企业、培训机构组成的社会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盖及百业、遍布城乡,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把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重点放在省域、工作落到市域,目的是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有效解决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

建设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在于夯实产业人才基础、增强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调查发现,在市域产教联合体所依托的产业园区或开发区,企业人才需求往往是高技能人才短缺和“用工荒”问题交织并存。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加大各类人才储备,引导就业本地化,发展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等适合企业用人规律特点的职教模式,加快建设适应区域发展实际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上见到成效,力戒盲目“攀高”“升格”等浮躁之风和形式主义。


03促进“三教”协同

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要突破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成体系、各自发展的既有格局,探索区域教育资源的联合、整合、优化,打造教育新优势。

在现代化进程中,新技术不断运用于生产实践,产业对能够运用新技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激增。在市域产教联合体所在的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大国工匠等人才更加短缺。培养这类人才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就要求夯实职业学校教育基础,打通职前职后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学校培养、企业培养、社会培养相结合,为高素质技术技能成长成才铺就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市域产教联合体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提供了方法论。一是立足区域实际,政校企行研园共同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二是结合区域发展,制定三教协同发展的规划、政策、措施,优化教育发展体制机制;三是服务产业转型,聚焦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要求,构建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具备数字技能的新时代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四是助力技术创新,针对技术创新的实验室阶段、工程化阶段、产业化阶段等不同需求,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和企业合作构建技术创新、转化、应用的生态体系。


04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落实中办国办文件要求,建好市域产教联合体要在体制机制、合作模式、供需对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方面精准施策,加强制度设计和政策保障。

一是要赋予“理事会”相应职权,使其能做主、能决策,发挥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指导、检查督办的职责,加强政府跨部门协调,落实政府购买服务、金融支持等方式,推动资源整合和充分利用。

二是要有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作的保障政策,在工商注册或事业法人登记、混合所有制或股份制改革、“校中厂”“厂中校”“产业学院”“中国特色学徒制”等模式探索、校企人员双向聘任双向兼职、技术成果中试转化及产业化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性政策。

三是要按照产业发展布局优化区域内教育、科技、人才布局,营造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政策环境,使产教联合体真正建在园区、服务园区,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大,应鼓励因地制宜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有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立在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的基础之上,如“泸永江产教联合体”就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四川省、重庆市《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为依据,由泸州、永川、江津三地合作建立的跨省市产教联合体。这类产教联合体建设基础好、意义大,但运作起来需要三地政府之间加强合作,比如要建立三地政府共同领导的理事会,制定产教联合体建设专项规划,健全完善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和统一的就业服务市场,统筹建设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技术成果中试及转化基地等,积极探索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新模式、新经验。

(作者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近日, 教育部发布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为加快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行企校协同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机制,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将推进11项重点任务:


  (一)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


  各地要积极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政行企校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作。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广泛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引导联合体内企业广泛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开展实习实训,支持学校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产品升级,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


  (二)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各地要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联合行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组建一批产教深度融合、服务高效对接、支撑行业发展的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教育部将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兵器工业5个领域进行首批布局。


  (三)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各地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标产业发展前沿,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学校实践中心、企业实践中心和公共实践中心。到2025年,建成300个左右全国性实践中心,带动各地建设一批省级和市级实践中心,形成国家省市三级实践中心体系,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质量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四)持续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加快构建校省国家三级中职高职本科全覆盖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体系。到2025年,建成一批全国性资源库,带动地方建设1000个左右区域性资源库,基本实现职业教育专业全覆盖。


  (五)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到2025年,建成300所左右全国性信息化标杆学校,带动建设1000所左右区域性信息化标杆学校,推动信息技术与职业院校办学深度融合。


  (六)建设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各校要瞄准专业实训教学中“高投入高难度高风险、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等现实问题,结合自身实际,建设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到2025年建成200个左右全国示范性虚仿基地,带动各地1000个左右区域示范性虚仿基地建设,推动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实训教学模式创新。


  (七)开展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


  到2025年,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切入点,面向行业重点领域,建成1000门左右课程内容符合岗位工作实际并充分纳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课程设计符合因材施教规律并充分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并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手段、教学评价充分关注学生全面成长的全国性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引领职业教育“课堂改革”,提升关键核心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八)开展职业教育优质教材建设


  支持各地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范围内建设2000种左右全国性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优质教材。鼓励行业牵头或行业、企业、学校等共同开发。到2025年,通过建设和宣传推介,大幅提升优质教材的影响力和选用比例,有效发挥优质专业课程教材的示范辐射作用。


  (九)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建设


  到2025年,通过分批部署、持续建设,扩大优质资源共享,力争形成以企业典型生产实践项目为载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新突破,有效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和适应性。


  (十)开展具有国际影响的职业教育标准、资源和装备建设


  支持各地立足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和产业需求,围绕“教随产出、产教同行”,建设和推出由我国职业学校牵头开发,业内领先、基础良好、产教融合特征显著、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的30个左右职业教育标准(包括但不限于专业、教学、课程、实习实训、教学条件、师资、培训、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省级或学校标准),100个左右优质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教材、课程资源、教学项目、案例、培训资源、数字化资源或平台、专业建设一体化解决方案等),20个左右专业仪器设备装备(包括但不限于设备装备、教辅设备、生产线装备、AI或VR设备)。到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标准、资源和装备体系,持续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建立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项目培育、发展和推广机制,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十一)建设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学校


  各地各校要坚持“教随产出、产教同行”,立足学校骨干(特色)专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双线发展并有所侧重,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扩大来华留学和培训规模,做强若干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品牌,有组织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境外办学项目、海外职业技术学院和海外应用技术大学,培养一批适应国际化教学需要的职教师资,培养一批服务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整体提升职业学校国际化水平。到2025年,分三批支持300所左右的中国特色、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学校。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进一步凝练学校各专业办学成果,增强专业自信、做好专业规划,7月14日,玉田职教中心利用暑期培训有利契机,在阶梯教室举办了为期一天的干部教师论坛,学校五个专业部共15位干部教师作了精彩发言。全体干部教师共326人参加。

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旨在了解各专业发展现状,探讨新时代专业发展方向和思路,搭建交流平台,增进各专业之间互动研讨,开拓教师视野,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

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

机修专业部主任助理魏斌以《适应社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内涵建设转型升级》为题,介绍了机械制造专业的专业转型升级建设过程,指出未来将构建教、学、训、做、赛、评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采用“课赛训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专业带头人王建宇老师对焊接技术应用专业做了详细介绍,分别从专业建设背景、企业所需人才、焊工班生源分析、实行学岗直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建设进行了分析和汇报,展现了专业的建设成就,同时也提出了制约专业发展的因素和未来规划,讲述有条不紊,有理有据。

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

机加专业部主任助理张晨昱对机械加工专业进行了整体介绍,展示了成果,突出了亮点,他指出机加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采用的是“岗课赛证,前校后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赛融通”“课、证融通”两种模式,以赛促学、以证促学,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了“以学促用”的目的。提到未来发展,他提出专业采用“两进、四联”校企合作模式,值得借鉴。李文超、张金位、鲁建秋三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分别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进行了介绍和展望。

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

机电专业部主任助理章佳伟以《提质培优创新发展塑造专业建设实力》为题对本专业进行了整体汇报,分别从保障体系、标准体系、目标体系对专业发展进行了解析,指出未来要鼓励教师到企业实习,到企业调研岗位需求,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姚建东、申颖亮两位专业带头人分别对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和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专业做了专业展望,提出从二十大报告中关于职业教育的四个关键词“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上来定位我们未来的教育,切实做到“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

财经专业部主任助理张玉霞以《聚焦高质量转型助推高质量发展》为题,从“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队伍建设、德育管理”四个核心内容,让大家了解财经专业的成长历程。夏俊英、杨丽、张祎晖三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分别对会计事务专业、信息化类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做了专题汇报,报告深入浅出,准确把握了专业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发展方向,着力完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发展体系。

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

综合专业部主任助理李志伟对本专业作了整体汇报,指出要从升学、就业和订单三个方向培养人才,同时分析了学生就业和升学的现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专业带头人代雪娟老师针对工艺美术专业作了《千里之行于足下》的汇报,朴实而有高度,她也希望能和各专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

张铁庄书记总结指出,本次论坛面对行业的新业态、新技术、新标准,希望通过论坛,老师们共话专业发展、集思广益,勾勒出专业发展的新蓝图。未来我们既要直面问题,也要有信心和动力,更要有冷静的思考和踏实的行动。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懈努力、持续耕耘、创新突破,落实立德树人使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这既是学校专业发展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又为开启下一年规划做好了准备,是一次直面专业建设问题、机遇与挑战的思维碰撞,是职中人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具体行动。

 

 

来源:玉田职教中心

关于启动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第二阶段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

根据《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人社部函〔2022〕20号)和《关于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安排和启动第一阶段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函〔2022〕88号)相关要求,现就启动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第二阶段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第二阶段省级层面主要工作安排

(一)组织申报第二阶段工学一体化建设院校项目。通过技工教育网的“技工教育重点任务管理平台”(登录地址:http://jgyxgl.36ve.com),组织学校申报第二阶段建设院校项目(项目申报书见平台),根据相关要求和推荐名额完成推荐工作,填写《第二阶段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项目推荐汇总表》(附件1)并盖章后,于2023年7月25日前将电子版(PDF扫描版和Word版)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材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公室)。

1.建设专业。第二阶段工学一体化的建设专业共69个(附件2),其中包括第一阶段《关于公布31个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试用)的通知》(人社职司便函〔2022〕43号)中公布的 31个建设专业,以及第二阶段拟新公布的38个建设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另行公布)。

2.建设院校申报建设专业相关要求。建设院校优先选择具有一定工学一体化教学基础的技工院校,其中《关于公布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第一阶段建设院校及建设专业名单的通知》(人社职司便函〔2022〕42号)中的第一阶段建设院校,除已建设专业外,还可申报69个建设专业中的其他专业;其他新申报的建设院校可从69个建设专业中选择申报。本次申报建设专业技师学院原则上不超过3个,其他技工学校原则上不超过2个。

3.各省份推荐新申报建设院校基本名额。综合考虑各省份2022年技工院校招生规模、工学一体化工作基础,以及第一阶段已建设院校数量等相关情况,确定本次各省份推荐新申报建设院校基本名额(附件3)。第一阶段建设院校不属于新申报建设院校,本次申报建设专业不占用基本名额。

(二)指导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建设工作。各地要指导建设院校按照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组织教学,对标工学一体化课堂、课程、专业和院校建设标准开展建设。要鼓励建设院校开发教学资源,依据我部技工教育规划教材目录选用工学一体化教材。指导建设院校参照《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手册》实施教学;指导建设院校加快建立工学一体化教学研究、教学场地、教学管理、教师培养、酬薪管理、资金投入、后勤保障等配套制度。同时,充分发挥本地教学教研部门作用,组织技工院校、行业企业等专家力量,统筹做好工作督导、技术咨询、经验总结、教学交流等工作。

(三)持续推进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工作。各省级主管部门继续按照《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标准(试行)》《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指导手册(2023)》《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组织实施技术规程(试行)》和《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管理指南(试行)》,每半年报送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计划信息,并依此组织辖区内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开展一、二、三级教师培训,以一级为主,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基地开展二、三级教师培训。各地应结合本地区及周边区域院校和专业建设申报情况,向学生数量多、教师缺口大的专业倾斜,增加相应专业大类办班数量,确保培训级别和专业大类分布均衡,切实满足实际需求。各省级主管部门开展工学一体化骨干教师推荐工作,由各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持续组织工学一体化骨干教师培训选拔活动。

二、第二阶段部级层面主要工作安排

(一)组织开发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适时分批组织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开发院校团队,统一开发工学一体化课程工作页、信息页、教师用书等教学资源。

(二)加强工学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依托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管理服务平台,指导各地培训工学一体化教师3500人,并实现工学一体化教师库及教师培训基地动态管理。强化工学一体化教师及骨干教师跟踪指导及管理,开展教师培训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工作。组织修订《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师标准》,指导各地开展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师认定工作。

(三)组织工学一体化教师教研活动。指导各地组织工学一体化教师教研活动,加强教法创新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前沿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培训交流。指导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面向分管教学校领导、教务处(科)长、系主任、教研室(科)负责人等组织工学一体化专题研修活动。
我部将根据各地申报情况,组织专家评审后适时公布第二阶段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建设院校。依据工学一体化课堂、课程、专业、院校建设标准,启动工学一体化优质课堂、精品课程等遴选活动(通知另行发布)。

三、其他事项

各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技工院校改革 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意见》,加强与同级财政部门沟通,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用于支持工学一体化院校、专业建设以及教师培训等各项工作。各地在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可与我部联系。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

联系人:武宸妤

电  话:(010)64962043,64961906

传  真:(010)64911344

电子邮箱:jiaocaibangongshi@126.com

地址及邮编: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号(100029)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联系人:程诗雨

电  话:(010)84661052

电子邮箱:cetticpx@mohrss.gov.cn


附件1 第二阶段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项目推荐汇总表

附件2 第二阶段69个工学一体化建设专业

附件3 第二阶段新申报工学一体化建设院校各地推荐基本名额分配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2023年7月7日


附  件

640 (1)

640 (2)

640 (4)



来源:技工教育网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 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 加快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行企校协同的职业教育高质量 发展新机制,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重点任务

(一)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

各地要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3〕15号)要求,积极打造兼具人才培 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政行企校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作。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广泛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引导联合体内企业广泛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开展实习实训,支持学校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产品升级,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领导本省级行政区域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要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建设。教育部将加强对市域联合体工作和运行的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第二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原则上从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中择优产生。


(二)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各地要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联合行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组建一批产教深度融合、服务高效对接、支撑行业发展的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健全实体化运行机制,有组织开发优质教学评价标准、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能力项目和教学装备,培养行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成一批行业领先的技术创新中心,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教育部将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 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兵器工业5个领域进行首批布局,并有计划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高端仪器、能源电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 装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指导 建设一批全国性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带动地方建设一批 赋能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区域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三)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各地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标产业发展前沿,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学校实践中心、企业实践中心和公共实践中心(以下简称实践中心)。实践中心要积极协调各类资源,加强经费和人员投入,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聚焦行业紧缺高技能人才开展联合培养,产出一批支撑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成果。到2025年,建成300个左右全国性实践中心,带动各地建设一批省级和市级实践中心,形成国家省市三级实践中心体系,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质量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四)持续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适应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和变革要求,加快构建校省国家三级中职高职本科全覆盖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以下简 称资源库)共建共享体系。资源库要围绕某个专业开展建设,涵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资源、知识图谱、必备技能以及 对应的职业岗位标准,覆盖全部专业核心课程,扩展建设必要的 专业基础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全流程学习服务。各校 要深化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优先使用全国性、区域 性资源库,鼓励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建设有特色的校级资源库。各 地要强化区域统筹,建设服务当地产业和地域特色的区域性资源 库,推动各级资源库接入国家或省级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主动接受应用情况监测。教育部将在推进现有国家级资源库完善升级、动态管理的同时,在专业基础好、资源质量好、使用效果好、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示范引领作用明显的区域性资源库的基础上,继续有组织建设一批全国性资源库。到2025年,建成一批全国性资源库,带动地方建设1000个左右区域性资源库,基本实现职业教育专业全覆盖。


(五)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各校要积极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建设校本大数 据中心,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持续丰富师 生发展、教育教学、实习实训、管理服务等应用场景,落实网络 安全责任。各地要强化统筹,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指导学校系统 设计校本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组织学校有序接入“全国职业教 育智慧大脑院校中台”,接受管理监测。教育部将在数字资源丰 富、功能应用强大、赋能效果良好的区域性信息化标杆学校的基 础上,有组织地指导建设全国性信息化标杆学校。到2025年, 建成300所左右全国性信息化标杆学校,带动建设1000 所左右区域性信息化标杆学校,推动信息技术与职业院校办学深度融合。


(六)建设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各校要瞄准专业实训教学中“高投入高难度高风险、难实施 难观摩难再现”等现实问题,结合自身实际,建设职业教育虚拟 仿真实训基地(以下简称虚仿基地)。虚仿基地要有效运用虚拟 现实、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资源、升级设备、构建课程、组建团队,革新传统实训模式,有效服务专业实训和社会培训等。各地要加强统筹管理,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建设区域性虚仿基地;引导各虚仿基地共建共享共用虚  拟仿真实训资源,积极向国家或省级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推送  优质资源。教育部将在专业实训基础条件好、信息化水平高、应  用成效明显的区域性虚仿基地的基础上,有组织地指导建设全国示范性虚仿基地。到2025年建成200个左右全国示范性虚仿基  地,带动各地1000个左右区域示范性虚仿基地建设,推动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实训教学模式创新。


(七)开展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

支持各地结合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统筹在线课程和线下 课程,推进本地区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和实施。到2025 年,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切入 点,面向行业重点领域,建成1000门左右课程内容符合岗位工 作实际并充分纳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课程设计符合因材施教规律并充分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并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手段、教学评价充分关注学生全面成长的全国性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引领职业教育“课堂改革”,提升关键核心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八)开展职业教育优质教材建设

支持各地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范围内建设 2000种左右全国性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优质教材。优质教材建设 将重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科学严谨、内容丰富、形态多样、反映行业前沿技术,鼓励行业牵头或行业、企业、学校 等共同开发。到2025年,通过建设和宣传推介,大幅提升优质 教材的影响力和选用比例,有效发挥优质专业课程教材的示范辐射作用。


(九)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建设

支持各地组织校企共同开发200个全国性典型生产实践项 目,引导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学习应用知识和职业技能。校企  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建设要基于企业真实生产过程,融入行业  最新技术和标准,充分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及深度运 用数字技术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到2025年,通过分批部署、 持续建设,扩大优质资源共享,力争形成以企业典型生产实践项 目为载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新突破,有效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和适应性。


(十)开展具有国际影响的职业教育标准、资源和装备建设

支持各地立足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和产业需求,围绕“教随 产出、产教同行”,建设和推出由我国职业学校牵头开发,业内领先、基础良好、产教融合特征显著、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的30个左右职业教育标准(包括但不限于专业、教学、课  程、实习实训、教学条件、师资、培训、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省级 或学校标准),100个左右优质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教材、 课程资源、教学项目、案例、培训资源、数字化资源或平台、专 业建设一体化解决方案等),20个左右专业仪器设备装备(包括但不限于设备装备、教辅设备、生产线装备、 AI 或 VR 设备)。


到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标准、资 源和装备体系,持续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建立职业教 育国际化品牌项目培育、发展和推广机制,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十一)建设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学校

各地各校要坚持“教随产出、产教同行”,立足学校骨干 (特色)专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双线发展并有所侧重,引 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扩大来华留学和培训规模,做强若干 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品牌,有组织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 教育境外办学项目、海外职业技术学院和海外应用技术大学,培 养一批适应国际化教学需要的职教师资,培养一批服务中国企业 海外发展的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整体提升职业学校国际化水 平。到2025年,分三批支持300所左右的中国特色、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学校。


二、 推进机制

( 一)自主建设

各重点任务建设指南将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管理公共信 息服务平台(网址:http://zj.chinaafse.cn/, 以下简称管理平台) 予以公布。各地要积极组织有关政府部门、学校、企业、产业园 区承接重点任务,明确各重点任务牵头建设单位(以下简称建设单位),根据各重点任务建设指南的要求,整合教育产业政策资 源、形成建设方案(含年度绩效目标)并上传管理平台,自主开展建设,接受监督调度。各项目咨询联系人及联系方式见附件。


(二)统筹推进

各地要强化省级统筹,将重点任务建设情况纳入深化现代职 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工作中整体部署,落实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统 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工作指导、协 调支持经费、加大政策供给,每年总结工作进展,定期向省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三)考核激励

教育部通过管理平台对各地重点任务建设情况进行过程管 理,定期采集绩效数据,每年通报工作进展。各地重点任务建设 情况将作为遴选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地方、“双高计划”建设、 “双优计划”建设,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分配和国家 新一轮重大改革试点项目布局的重要依据。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将开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专栏,及时宣传各地各校典型经验。


三、 时间安排

( 一)2023年7月30日起,各建设单位可登录管理平台进 行单位注册登记,按照各重点任务的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填报 相关数据信息,上传建设方案(含佐证材料)。各地要通过管理 平台及时审核推荐,并按程序报至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二)自2023年起,每年12月15日前,各建设单位要通过 管理平台填报绩效数据,撰写并上传年度工作报告。各地要对各建设单位年度建设成效进行考核评价,分任务撰写并上传省级总结报告。


附件:重点任务咨询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教育部办公厅

2023年7月7日


附件

重点任务咨询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来源:教育部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教育部关于支持建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通知

教职成函〔2023〕8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部属有关高等学校,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决定支持建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企业、学校双主体作用,整合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优质资源,组建全行业、跨区域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匹配行业需求与教育供给,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提供充分高效的技术、人才支撑。


(二)建设目标。到2025年,在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内部,院校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布局基本匹配、教育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高度契合、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技术协同创新成果有力支撑产品升级和工艺改进,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模式基本成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产业集群国际化水平加速提升,为其他行业共同体建设提供成熟的经验和示范。


二、组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一)健全组织机构。由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有关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共同牵头,打造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领导小组,教育部分管副部长担任组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以下简称职成司)司长、中车董事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职成司和中车,采用双主任制,由职成司副司长和中车党委副书记担任。


(二)完善共同体运行机制。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工作协调会,统筹研究解决有关建设发展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拟定共同体章程、制度规范以及共同体分阶段推进实施计划,安排调度工作落实,分片区加强工作指导。共同体企业成员设立专门的负责部门或在现有部门增设相关职能,研究落实产教融合相关任务;共同体成员院校建立行业和企业深度参与的高校治理结构,主要负责人靠前指挥,协调校内相关资源支持校企合作项目落实。建立共同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汇集资源要素,促进交流互动。定期发布产业结构报告、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积极开展信息咨询,指导相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工作。


(三)协调区域产教布局。在长春、青岛、株洲、大连、常州等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所在地,地方政府宏观指导区域内院校专业布局,引导建立以产业岗位标准为引领、以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为纽带的区域产教匹配共融生态;调配相关资源,发挥行业企业优势,支持骨干院校举办轨道交通产业学院,有条件的成员单位探索举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探索轨道交通类职业院校“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改革;促进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打造一批地方和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优先在高速铁路动车组制造与维护、轨道交通智能控制装备技术、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与维护等紧缺专业进行布局。


三、主要任务

(一)发挥国企思政体系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深入挖掘中车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高铁工匠精神。发挥中车长辛店二七纪念馆、中车长客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等一批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将中车红色资源引入共同体,为学校思政教育,提供模式借鉴、资源补充和实践样本,打造行业特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支持共同体成员单位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常态化,推进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持续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通过讲“劳模工匠成长成才故事”“红色中车故事”“技能报国故事”等形式拓展思政教育途径,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二)提升职业院校培养行业人才的关键能力。提升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的水平。建设由两院院士、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获得者、大国工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院校学者、企业专家等组成的共同体师资库。实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联合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和实践实训项目,建设一批精品在线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并接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共享。建立企业专家与院校教师的双聘制度。支持中车及共同体成员企业建设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围绕行业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开发教师学习实践项目,组织职业院校教师下企业开展实践实习。开展赛项研发,举办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技能大赛。


(三)依托高水平大学建设“一平台三基地”。支持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发挥学科、师资、科研、平台等方面优势,联合共同体成员企业、院校,构建轨道交通行业先进装备实习实训场景,开发实习实训课程,打造“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轨道交通行业先进装备实习实训平台,建设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员工高端培训进修基地、轨道交通装备院校师生高端培养研修基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基地。


(四)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支持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等普通高校联合中车及共同体成员企业招收符合硕士、博士研究生报名条件,且在生产一线工作的企业优秀员工,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具备一线操作能力和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培养为重点,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优先支持轨道交通类“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按照教育部规定试办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专业。支持共同体内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升学与就业并重,联合高职院校、本科院校扩大贯通培养规模。支持中车办好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探索与其他高水平职业院校整合方案或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支持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转设为轨道交通职业学院。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联合,探索培养一线紧缺的现场工程师。


(五)校企联合培养行业高质量发展急需人才。支持共同体内高水平院校、骨干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体系、形成模式,促进学科大类交叉,发挥企业支撑作用,培养一批工程创新能力突出、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卓越工程师。支持共同体内职业院校、生产企业联合实施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培养,共同组建“学校教师+产业导师”的双导师团队,按照生产流程、根据实际生产任务工学交替组织教学与实践,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根据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及时开发实施职业培训,并将培训内容有机嵌入专业教学计划。


(六)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支持共同体成员单位分专业、分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先支持在中车·常州“三位一体”产教融合基地、世界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中国集训基地基础上,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覆盖高速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大功率机车等轨道交通装备实训功能,构建轨道交通装备有关试制试验、生产制造、智能运维、维保服务、应急演练等典型场景,打造集教学、实训、培训、科研、竞赛、科普等于一体的行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样板。支持共同体内院校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建立企业技术骨干、院校优秀教师兼任基地实训教师的激励机制,并纳入企业实践课时。健全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


(七)搭建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以应用需求带动基础研究,探索建立技术协同创新的机制,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中心和共同体平台作用,支持共同体内企业、科研院所与院校,面向行业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和颠覆性技术,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协同攻关,加强学术交流、进修深造、高端培训,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建设一批创新团队、推出一批创新成果。协同推动工匠学院、劳模(名师)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通过联合攻关、项目立项、横向课题等方式,服务企业项目研发、技术革新、流程再造、工艺改进、成果转移。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一线科研实践和技术创新,及时掌握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构建科研反哺教学的长效机制。


(八)推动职业教育“随企出海”。推动共同体内职业教育伴随产能和技术标准“走出去”,更好服务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等国际化项目。根据所在国需求,在“一带一路”等沿线国家合作共建“鲁班工坊”,面向海外实施“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加强“本地化”轨道交通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支撑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国际经营和维护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助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资格标准的国际化,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教学能力。


(九)建立与学历继续教育相衔接的培训体系。依据企业员工知识更新、技术提升、综合素质提高需要,改革学历继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成人在职学习规律,灵活组织教学、保证培养质量,促进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统筹共同体内培训资源和要求,系统设计开发培训课程,为企业员工、学校教师提供层级完整的一站式培训解决方案。推进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与培训证书要求相衔接,制定共同体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管理办法,建立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机制,在共同体内实现学习成果互认,培训成果按一定规则认定为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课的学分,制定专业学历继续教育成果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中的折算办法。


四、组织实施

第一阶段,打基础、建机制。以中车所属企业、5—10所高水平大学、20—30所行业相关职业院校、行业组织为核心,整合精干专家团队,用1年左右时间,建立一套行业共同体管理制度体系,探索创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初步建成组织健全、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第二阶段,强功能、出成果。积极发展20家左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0所左右高水平大学、50所左右行业相关职业院校以及部分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用1年左右时间,打造一批符合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新专业、新课程、新教材、新标准,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一批新时代工匠人才,形成教育教学和人才发展相适应、职业教育与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相匹配的工作机制。


第三阶段,促创新、树标杆。广泛发展国内外产业链相关重点企业、20所左右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全国相关专业职业院校。用1年左右时间,集聚一批行业高端人才,产出一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果,建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评价评估体系,全面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标杆、示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经费投入。教育部指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共同体成员学校的教育经费支持,对中车举办职业教育以扶持,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生均经费等相关经费标准和支持政策给予适当补助。支持共同体成员按照有关规定和渠道,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政策工具。共同体企业确保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职业教育,在不影响企业职工职业教育效果的前提下,可探索职工教育经费一定比例统筹使用机制。共同体内部探索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助学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


(二)加大政策支持。教育部加强对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支持共同体相关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支持中车面向企业、院校、社会人员提供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和评价服务。积极协调其他部门共同加强对共同体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指导中车建设工匠学院,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组合式激励在共同体内率先试点。中车将共同体建设工作纳入党委议事日程;支持行业院校教学资源建设;支持子公司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职工带薪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并保障相关待遇,积极招录共同体院校毕业生;支持子公司按照不低于岗位总量的2%设立实习岗位,联合院校对新招用职工、在岗职工、转岗职工以及实习学生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培训,建立学徒档案。


(三)营造良好氛围。按照有关规定对共同体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单位、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网络新媒体、经验交流会、新闻发布会等多种方式,在行业内宣传推广共同体产教融合机制创新与典型案例,厚植职业教育文化氛围,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教育部加大对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成果的选树和宣传推广力度。


教育部

2023年7月6日

来源:教育部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关于开展2023年世界青年技能日宣传活动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总工会、团委、中华职业教育社: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工作 的重要指示精神,组织好2023年世界青年技能日宣传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和主题

(一)宣传活动时间:2023715

(二)宣传活动主题:就业引领  技创未来

 

二、宣传重点

(一)技能人才工作政策措施。广泛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宣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等文件。持续宣传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政策和落实成效。


(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成果。梳理总结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经验做法,特别是支持技工院校发展、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健全完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工作经验。展示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学生就业等成果,突出技能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增进经验成果交流,深度报道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促进各培养主体间的交流借鉴。


(三)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典型人物和事迹。大力宣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等高技能领军人才及各类竞赛优秀获奖选手先进事迹,宣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先进典型,集中宣传彰显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生动典型案例。


三、 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牵头做好组织工作,会同网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工会、共青团组织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宣传工作方案,争取同级宣传主管部门及媒体的重视和支持。要充分调动技工院校、培训机构、相关企业等多方主体的积极性。首批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学指导委员会要结合本专业(职业)特色和实际,积极有序组织开展相关活动。


(二)注重宣传实效。宣传方法和形式要灵活丰富,宣传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青年、贴近家长、贴近社会。可将宣传活动与就业招聘会、技工院校招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 大赛备赛等相结合,形成技能人才工作宣传高潮。组织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高技能人才典型人物进企业、进校园、进课堂,讲述技能故事,影响带动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三)严格规范管理。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格规范管理,确保宣传活动安全有序。要落实主体责任,坚持公益属性,严守财经纪律,严防廉政风险。


71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围绕技能雏鹰杯迎国赛 走技能成才之路系列活动开展世界青年技能日线上主题宣传。各地要组织本区域内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各类企业,在公共场所广泛开展世界青年技能日宣传。7月底前将活动总结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对宣传效果好的地方活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组织中央媒体进行重点宣传。


来源:人社部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期末全体教职工大会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

7月13日上午,曹妃甸区职教中心召开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末全体教职工大会。会议由李志坚副校长主持。

会上,副校长杨景悦宣读了《暑假放假通知》,对假期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

副校长张丽君对假期值班、师德师风建设等工作进行了强调。

校长刘辉作重要讲话。刘校长全面总结了学校2023年上半年工作情况,充分肯定了学校上半年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对2023年下半年工作进行了谋划。刘校长指出,学校将继续坚持“三心”“四风”“五合”的办学思想,全面深化“提升教师素质、引领学生成功”的办学理念,大力弘扬“厚德勤学、匠心筑梦、技能报国”的学校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力争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最后,王怀平书记对全体教职工提出殷切希望。一是要热爱集体,争先创优,既为学校发展助推,也为个人发展助力;二是要团结奋进,创新发展,不急功近利,要踏实教书育人。

今朝已展千重锦,明朝再进百尺竿。职教中心全体教职工将继续怀揣梦想,脚踏实地,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韧的毅力,携手奋进,砥砺前行。

 

来源:曹妃甸职教中心

按照全市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推进暨师德集中学习教育启动部署会议上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区推进师德集中学习教育暨暑假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专项整治工作做出的安排,为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教师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能力,打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7月13日,曹妃甸区职教中心组织全体党员教师召开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大会。

会上,学校党总支委员、副校长张丽君重申了上级关于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要求,深刻剖析了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需要整治的重点问题。要求全体教师深入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自查自纠工作。时刻警醒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希望全体教职工自警自律树立高尚师德。随后全体教师签订了假期拒绝有偿补课承诺书。

学校党总支委员、副校长杨景悦带领与会人员学习了唐山市纪委监委关于5起“四风”典型问题的通报内容。通报的5起案件,是在中央三令五申强调要严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查“四风”问题的背景下发生的典型案件,既有奢靡享乐之风的问题,也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杨景悦副校长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案为鉴,不断增强党性观念,强化纪律意识,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会议最后,党总支书记王怀平要求全校上下按照上级工作任务部署,持续开展关于“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狠刹享乐奢靡歪风”的专项整治工作;王书记指出警示教育大会意义重大,希望大家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从身边事汲取教训,对照检查,举一反三,引以为戒,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意识和能力,时时处处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树立和维护好自身形象。

下一步,职教中心将坚持学习教育不放松,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强化日常教育监督管理,大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在反面教材中吸取教训,警钟长鸣,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生态环境。

 

 

来源:曹妃甸职教中心

“双高计划”建设实施以来,南通职业大学始终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不断总结凝练职业教育“南通职大特色”,讲好新时代“南通职大故事”,逐步确立了“学习型、服务型、交互型、研究型、质量型”等“五型职大”发展新范式,不断提升学校的职业教育研究和发展水准。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022年获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一等奖。2020年至2022年连续三年获评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A等高校”。


坚持理论先导,明晰科学内涵


学校集聚国内职业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深度解剖,针对“五型职大”的基本内涵、要素组成、评价视角、应用方向等,开展一线调研,进行反复论证,“五型职大”的内涵概念逐渐清晰。“学习型”是动力,着眼于打造学校信念和利益共同体,以学习创新驱动组织变革,促进师生员工价值认同和行动自觉;“服务型”是使命,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终身学习服务,为师生成长创设友好环境;“交互型”是方式,凸显高职教育的跨界、跨境和跨时空等特征,促进开放办学、融合发展;“研究型”是源泉,聚焦课程与教学改革、产品与技术创新,促进科研成果向教改方案、教学资源及现实生产力转化;“质量型”是内核,以制度标准建设为核心,深化“三教”改革,倾力打造“金专、金课、金师”,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劳全面优培。


坚持“五型”之维,构建指标体系


按照“五型”维度进行指标体系系统构建。其中,“学习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氛围建设、学习系统建设、学习成效4项一级指标,“服务型”包含人才供给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师生发展平台建设3项一级指标,“交互型”包含产学研用一体化、信息化支撑能力、国际化水平3项一级指标,“研究型”包含教研教改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2项一级指标,“质量型”包含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品牌特色培育和办学成效5项一级指标。每个维度下又设置若干项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全套指标体系采用开放性组织方式,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不限制指标数量,不限制指标总分值,按照实际情况,标准达成则得分,标准未达成不得分。实际应用中可通过观察不同阶段的总分动态变化,判断学校“五型发展”成效,也可通过观察不同维度或不同一二级指标的总分动态变化,判断某个维度或某一方面工作的成效。


坚持要素导向,形成质控清单


采用要素导向模式筛选质控要素,质控清单内容涵盖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接触到的各项指导性政策文件、各类型评估指标及校本化的状态数据指标。质控点来源按照基础质控点和拓展质控点两类进行组织,基础质控点主要来源于《高等职业教育指标》《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遴选指标》等经过科学论证的、能够反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通用核心指标。拓展质控点来源于《创新行动计划院校重点任务》《提质培优行动重点任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任务书》《江苏省地方普通高校(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考核实施方案》《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等衡量高职院校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导向性指标。


坚持多维应用,融入“五纵五横”


为满足外部评价以及学校内部管理框架式和应急式自我评价的需要,采用开放式、模块化的指标体系,从多视角出发构建不同的指标组合。外部视角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部门、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如教育主管部门视角对应“双高”建设成效、适应社会需求能力、人才培养状态数据、教育教学质量等指标组。内部视角包括学校、“双高”建设办公室、职能处室等。如“双高”建设办公室视角对应“双高”建设任务指标组,职能处室对应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供给能力、教研教改能力等指标组等。学校将指标体系融入“五纵五横”质量保证体系,为综合性评价、单一维度诊断、应急性检查等工作提供了多样化信息手段,实现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的成果转化。相关研究成果陆续被《新华日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报道刊发,引起了业内专家学者和国内同类兄弟院校的广泛关注。“五型职大”及其所形成的“五型”话语的科学价值和社会影响生根发芽,不断壮大。


(褚金星 姜乐军 朱震震)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关于开展“十四五”成人继续教育科研规划2023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中成协〔2023〕04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人教育协会(学会),各会员单位、分支机构、实体机构:

 

经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研究决定,于2023年7月启动“十四五”成人继续教育科研规划2023年度课题(以下简称2023年度课题)组织申报和评审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2023年度课题立项申报和评审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聚焦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成人继续教育理论和实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探索规律、破解难题、引领创新,进一步推动群众性成人继续教育科学研究的开展,并不断提升科研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2023年度课题拟设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两类课题均采取自筹经费。其中,重点课题有名额限制,按质择优立项,立项后适当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一般课题由申报单位予以资助保障。

 

课题研究期限均要求在1-2年内完成,重点课题可延至3年。

 

三、2023年度成人继续教育科研课题重点课题选题指南,可作为导向性选题范围和研究方向供参考。重点课题申请人可据此为基础,适当改变和细化具体的题目文字,但不宜直接作为申报课题的名称。一般课题不设选题指南,由课题申请人根据自身基础和研究实际需要自拟课题名称,但必须紧密结合成人继续教育领域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鼓励开展反映成人继续教育热点和难点的创新性课题研究。凡非成人继续教育专业领域的课题不予立项。申报课题名称的表述应科学、严谨、简明、规范。

 

四、课题申请人应具备的条件

 

1.课题申请人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研究能力,能够承担实质性研究任务,能够负责组织课题的实施,应避免挂名现象。

 

2.重点课题申请人须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当于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不具备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须由1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一般课题申请人原则上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3.每位课题申请人同年度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以往承担的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课题未结题者不能申报。

 

4.每项课题原则上限报1名课题负责人,特殊情况不得超过2人。

 

五、2023年度课题申报采用三级审核管理制度。第一级由课题申请人所在单位负责对申报的课题进行认真审核,应将课题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注重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与原创性,并对申请人资格、前期研究成果的真实性、课题组研究实力和必备条件等签署明确意见,加盖公章,确保申报工作质量。第二级由各省、市、行业协会(学会)或中国成协分支机构进行初审,审核合格盖章后推荐上报。第三级由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审定,由中国成人教育协会通过立项认定,并颁发立项通知。

 

六、欢迎广大成人继续教育工作者和从事成人继续教育研究的人士积极参与课题申报和研究工作。凡申请课题应按照本通知的要求,如实填写《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继续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立项申请书》及有关材料,送所在单位审核、签署意见、加盖公章,并由各省、市、行业(企业)协会(学会)或中国成协分支机构初审,签署明确意见加盖公章后推荐报送。有关高校及科研机构审核后可直接推荐报送。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原则上不直接受理个人申报。

 

课题申报材料一式两份(原件1份,复印件1份)邮寄或送交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同时报送电子版到指定邮箱。

 

课题申报所需各种材料均可从“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网”网站(http://www.caea.org.cn)下载,或向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索取。

 

课题申报材料请寄送: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4号综技楼107室(建议选用中国邮政或顺丰快递)


联系人:赖立,13661114724;周延军,13901128432。

 

邮箱:caeaxs@126.com

 

七、2023年度课题申报受理时间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至2023年9月30日,逾期不再受理。课题申报不收取任何费用。

 

请各相关单位协助做好2023年度课题申报工作。希望各有关课题承担单位在研究队伍、研究精力和科研经费上对课题研究给予支持。

 

附件:

1.2023年度成人继续教育科研课题重点课题选题指南

2.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继续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立项申请书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

2023年7月12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产教融合是其最本质的类型特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产教融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考核评估,产教融合一项占了较大的比重,职业教育办得好不好,关键看产教融合落实得深入不深入。


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阶段,产教融合也是其办学的主流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已向就业与升学并重转变。2020年以来,随着教育部、山东省“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落地,进一步突出了中职教育的教育功能,把中职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教育,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90%以上的中职学生群体都有上高职院校的意愿,中职毕业生就业的内驱力明显减弱。在这样的升学背景下,产教融合就丧失了生命力,学生通过校内实训课学习,其技术技能水平完全可以应对省职教高考的要求,谁还愿意再到企业顶岗实习或拜师学徒。


二是产教融合在时间安排上不好保障。中职学校学制一般为三年,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目标是“争本保专”。而深入落实产教融合的要求,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或顶岗实习,这样就势必会影响学生在校文化课、专业课的学习效果。职教高考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讲,其实是文化课成绩和专业课成绩的竞争。因此,学校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环节时,尽可能压缩在企业的学习时间,以助推学生通过职教高考实现自己的大学梦。这样的学制背景和人才培养目标,又怎能将产教融合落实到位?


三是校企合作的共育机制难以有效形成。产教融合的有效实施,需要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建立。学校专业设置必须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对接,在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在学校建设技能大师讲堂,校企联手,形成联合育人机制。但现实情况是,县域范围内规模以上大企业、知名企业少,很多企业发展需要专业人才,对现成的中职毕业生尚能接收,但对校企联合培养不感兴趣,不愿投入,不舍得放长线,学校安排学生实习都不情愿接收,在这样的机制背景下,产教融合势必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


总的来讲,中职教育落实产教融合政策有些水土不服,但离开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就丧失了其应有的特质和魅力。笔者前一段时间曾到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和潍坊科技职业学院考察学习,结合考察情况,笔者认为,中职教育要想从根本上深化产教融合政策,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校企同建,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


这两所学校产教融合都做得非常好,呈现出共同的特质:职业学校与企业一体化设计建设,将学校建到园区里,或将园区建到学校里,园区内产业与学校内专业高度对接融合,教学、生产融为一体,教学场地有机转换,教师教学与师傅授技相得益彰,这样在时间安排上、交通安排上、生活安排上,都为产教融合的深入实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只有将职业院校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职业学校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职能才能真正实现。


二是延长学制,拓展产教融合空间。


中职三年,既要培养专业技术技能,又要高职升学,时间紧了些,学生参与技能实践也不安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延长学制,将三年制中职变为五年制高职。2023年5月19日,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升级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遴选一批高水平中职学校联合高职院校举办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只有延长学制,学生不再单纯为升学而奔忙,产教融合在时间上、空间上才会真实落地。


三是政府主导,建立产教联合体。


职业院校为当地产业发展服务,如果仅靠学校或企业单兵作战,产教融合永远是两张皮。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政府(园区)主导,学校、企业积极参与的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在学校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产业教授工作室,开设专业技能大讲堂;在企业建立专业教师工作站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利用订单班、学徒制等联合办学方式,聚焦产教融合,真正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系淄博科技学校校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是开展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学校,既与中职和专科层次职业学校有紧密的逻辑相关性,也须符合本科学校建设的内在要求,须从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范式和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三个着力点出发强化内涵、提升质量。只有针对性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推动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建设持续向好发展。


坚持类型特色,

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不论何种层次的职业教育学校,都是开展以技术技能为表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形态,都具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实践与创新一直没有停止过,借鉴学习过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产学合作、澳大利亚的CBET等多种模式,也经历过半工半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自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凸显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和地位,旨在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须开展实质性运行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将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产业文化融入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是我国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度设计和教育实践,并不因培养层次的提高而改变其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将是我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未来发展须长期坚守的方向和原则。


融入本科阵营,

探索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范式


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要不要开展学科建设?答案无疑是肯定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迈克尔·汉南和约翰·弗里曼在组织生态理论中探讨了组织类型与环境依附之间的关系。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跨入本科高校阵营,即已融入了高等教育组织与环境之中,学科建设是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国际上,本科及以上层次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机构都以学科为基础开展教学与科研,我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当然也不例外。我国较早出现“学科”一词的国家文件是1985年5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文件提出要在高等学校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学科,引导重点学科比较集中的学校,自然形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的发展导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无疑也需要加强学科建设,形成一批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的应用技术型高校。

 

2022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选择若干高水平大学,全面赋予自主设置建设学科、评价周期等权限,鼓励探索办学新模式。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进入试点举办和探索发展阶段,刚刚从专科序列跨入本科阵营,虽还没有自主设置建设学科的权限,但须有建一流应用技术型大学与一流职业教育学科的愿景和追求,将学科建设置于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位置,为未来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申办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奠定基础。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出,要建成一批对区域和产业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理应包含其中,其学科建设应紧跟时代发展,科学调整布局现有专业,增设新兴专业,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原则,建设一批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科门类,构建与普通本科高校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定位的学科生态。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应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学科发展范式,以“双高”专业(群)为基础,全面融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引领学校内涵提升。


强化双师素质,

健全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教师是影响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教育部对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的教师的学历学位、“双师型”教师占比等都有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凸显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教师应具有高水平共性和实践性特征。

 

高水平、实践性是国际上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教师的共性要求。如日本专门职业大学规定,新入职的教师须具有5年以上专业领域的工作经验,且具备高水平实务能力。2017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印发的《专门职业大学设置基准》制定了特色化、规范化的师资培训标准,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设置了差异化的培训课程、培训方式和培训目标,以提高师资培养的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德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巴登-符腾堡州立“双元制”大学对于教师聘用的条件同样非常严格,要求应聘者具有博士学位及深厚的理论知识,且须具备5年以上的企业经历并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同时还须具备较好的教学能力。从国际经验看,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对师资的要求普遍较高,研究性、企业经历、教学能力等都是必备的条件。


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毕竟不同于高职专科学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更高一级教育形态,对教师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企业背景,还须具有更高的学术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要达到这些要求,须从培养培训上下功夫。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引导高水平工科大学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加强对“双师型”博士生的培养,目前只有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一所高校具有“双师型”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博士点建设应适当向这些高校布点。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只有2%左右,离15%的博士占比要求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且从学生占比10%的招生规模看,我国“双师型”博士研究生的数量缺口还很大,需加大对在建和拟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在职教师进行学历学位提升教育和企业实践锻炼力度,以培养培训更多高水平师资保障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发展范式、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是我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建设的三个重要问题,也是三个重要着力点,须从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建设之初即抓紧不放,这样才能进一步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更好地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使命,为培养大批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


(作者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有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保持强大韧性、行稳致远提供坚强保障。


为加快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围绕“赋能”和“提升”两个关键词,提出5方面19条政策措施。


“《方案》围绕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企业,以及产教融合互动程度,描绘了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蓝图。”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体改所副研究员彭涛分析,目标蓝图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接续推进产教融合50个试点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突破和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


二是建设培育1万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健全完善。


三是逐步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方案》对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任务进行了部署,彭涛将重点任务概括为“1+3+1”,即“1个效应、3个着力、1个激励”:“1个效应”是指接续推进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充分发挥突破和引导带动作用,推动形成产教融合头雁效应;“3个着力”是指围绕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这三个工作重点,促使产业需求更好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个激励”是指加强政策组合的激励作用,完善落实激励赋能政策体系。


《方案》还提出了将产教融合进一步引向深入的路径,彭涛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格局的形成:


一是统筹推动教育和产业协调发展,提升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由于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学生就业去向无法保障、产权不清晰等原因,行业企业投入产教融合的信心不足。为此,《方案》提出统筹推动教育和产业协调发展。在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上深化校企合作,帮助行业企业锁定人才,提升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并且优化校企合作模式,保障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投入能够产生回报,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二是创新搭建产教融合平台载体,服务中小微企业,促进产业人才教育创新链的延伸融合。相比大型企业,广大中小企业缺乏独立开展校企合作的能力,在人力资源获取上处于更加不利地位。《方案》明确提出创新搭建产教融合平台载体,解决了这一现实难题。在服务中小微企业同时,促进了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和创新链延伸融合。


三是接续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建设,充分发挥突破和引导带动作用,强化经验的提炼、复制和推广。通过《方案》提出的产教融合城市、基地、项目和企业的建设,充分发挥突破和引导带动作用,总结和提炼它们在产教融合制度、模式创新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构建上的成功经验、有效举措和制度性成果,因地制宜地加以复制和推广,将成为推进产教融合走向深入的有效路径。


来源:人民网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最近国务院多个部门同时发文,要求强化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的是为业界的创新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业界在创新实践中也探索、提炼了大量有价值的创新方法,应通过产教融合,把这些创新的工程化方法传递给学生。


破解“卡脖子”的技术难题,需要我们自己静下心来构建自主的产业技术轨道


创新驱动发展是我们国家的重大战略、重要国策。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依靠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到现在,我们的产业技术创新已经到了必须强调两类创新的新阶段。一类是科学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再一类是技术突破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讲“卡脖子”技术难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始于改革开放之初,当时我们的产业技术基础普遍落后,由此我们开始大量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从而加快了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了整个产业体系技术水平的长足提升。但当我们在发达国家早期构建的产业技术轨道上跑了40多年之后,一些发达国家发现我们的产业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到了能够跟他们相竞争的阶段,他们就感觉“不爽”了,于是我们进一步所需要的国外某些先进技术(包括产品)就拿不到了,这就形成了“卡脖子”技术难题。


要从根本上破解“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只能是我们自己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致力于构建自主的产业技术轨道。构建的方法只能靠科学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现阶段我们已经到了推进、实施这两类创新的阶段。特别是,要有效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未来产业”和“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更应致力于构建自主的产业技术轨道,这样才能规避未来可能发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既应该继续重视“卡脖子”技术难题,但也没有必要焦虑于这个问题。


现阶段要把科学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头等大事


所谓科学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就是从既有的科学原理,甚至新的科学发现出发,来从事应用科学研究,从事概念验证及工程试验、工程技术开发,形成相关的发明创造,进而进行产品研制、商品开发、市场开发、多轮次产品迭代。所谓的产业技术轨道,包括专利群、标准体系、商业模式、产业链的基本结构。发达国家早期的产业技术轨道,实际上就是通过前述比较完整的创新链初步构建的;继而,当特定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他们即会通过不断实施技术迭代提升来改进、提升特定产业的技术轨道。


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搞了40多年,到了今天,如果我们还是跑在早期发达国家构建的产业技术轨道上,还是通过迭代改善他们的技术及产品来跟对方竞争,这显然是缺少竞争力的,甚至还会被卡脖子。多年来,我们比较重视技术突破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但对科学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重视不够,现在应该亡羊补牢了,应该把科学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思路要改变,创新的模式要改变,否则我们未来就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


我们已经有能力有条件积极活跃科学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


我国的科技发展在2010年前后已经进入到跟发达国家“领跑、并跑、跟跑并存”的格局,大约1/5在世界上领先,大约2/5跟发达国家并肩齐步,还有2/5跟在发达国家后边前行,这是我们科技发展的基本态势。我们的产业技术创新从1978年开始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引进+补短阶段,即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补我们产业技术能力不足的短板,补当时市场供给短缺的短板。第二阶段是1988年之后我们开始重视技术引进基础上的改进和模仿。第三阶段是1998年之后我们开始重视自主创新,2005年国家明确提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第四阶段是2008年后开始强调自主创新的质量,重视对以往自主创新的迭代提升。


经过前述四个阶段的努力,现阶段我们已经有能力、有条件积极活跃科学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同时,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已在这方面有了成功的实践。典型的是,华为任正非讲他们的创新到了“无人区”,即华为必须自己从事基础研究,自己去搞技术攻关,在此基础上研制新的产品。这就突破了发达国家某些技术限制。华为的创新与发展至少有两个重要的节点,一个节点是实现了2G、3G信号由不同的基站传播转变为由同一个基站传播。问题的解决靠的是华为在俄罗斯布局的数学研究所一位30多岁的数学家数年的研究。实现同一个基站传播2G、3G信号后,华为迅速在基站市场上超越了同行,成为同业老大。另一个节点是5G技术的研制。这则得益于华为多年资助的一位土耳其数学家的基础研究。可以说,华为能够成为业界的灯塔企业,这与他们主动实施科学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是分不开的。


要重视通过产教融合、方法训练为业界创新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无论是科学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还是技术突破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都要求创新者掌握创新的工程化方法,或称工程化的创新方法。在校学生是未来的创新参与者,自然应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最近国务院多个部门同时发文,要求强化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的是为业界的创新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其中,需要关注通过产教融合,对学生加强创新的工程化方法的训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业界在创新实践中也探索、提炼了大量有价值的创新方法,应通过产教融合,把这些创新的工程化方法传递给学生。比如“技术整合的方法”。单一技术不能形成产品,客观上需要把多项单一功能的技术整合到一起,才能研制、生产真正可用的产品。怎样搞技术整合?美国哈佛商学院几位教授通过对美国半导体行业、汽车制造行业的研究,提炼出一整套的技术整合逻辑和方法,是不是也应结合国内企业这方面的实践,传递给在学的学生?


近些年业界都在讲“迭代创新”。迭代就是持续改进,把昨天不太理想的产品变成明天更为理想的产品。智能手机越来越好用,即是各家手机厂商持续迭代自身产品的结果。故在产教融合中,也有必要结合一些企业的实践,让学生学学、练练迭代创新的方法。此外,“结合场景的产品创新”也是值得关注的创新方法。以制冷设备为例,研制家用制冷设备,那就是个冰箱;研制商场用制冷设备,可能是冰柜;研制医院用制冷设备,可能是专用的医用冰箱或者冰柜。换言之,同样的产品用到不同的场景之中,它的功能、结构、技术指标要求是不同的。所以,也需要把“结合场景的产品创新”方法传递给学生。另外,还有“基于探索性试验的创新方法”等。总之,给学生传授业界鲜活的工程化的创新方法,应作为产教融合中教育的重要议题。


应为产教融合设置一些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各家高校的创新教育做得都很热烈,但一个缺憾是轻视了创新的工程化方法的传递。现阶段我们拟通过产教融合更好地培养学生,应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创新的工程化方法。其中,既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中学”,也可以通过学校与业界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参加业界的创新实践来“干中学”。故不妨将“促使学生系统掌握创新的工程化方法”,作为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的具体目标之一。


经验之谈是,一个学生毕业入职后,如果第一件事没有干好,业界的朋友可能会说“这孩子不了解企业的情况,所以没把事干好”。如果第二件事还没干好,业界的朋友可能会说“这孩子可能态度有问题”。如果第三件事还没有干好,那业界的朋友可能会说“这个小孩的能力有问题”。不难想象,如果某个初入职的大学毕业生被判定为“能力有问题”,则未来在所入职单位的进步进程即可能大大延迟。所以,产教融合培养学生,有必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的工程化方法的训练,为学生未来就业之初不犯这几个错误打好基础。


从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角度,将“促使学生系统掌握创新的工程化方法”作为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的具体目标之一,这无疑有助于学生未来为创新驱动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技术经济专业博士,中国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产教融合分会会长)


来源:职教前沿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教育强国,职教何为?教育强国,教师何为?7月6日,科技、教育、产业、经济等社会各界院士专家、青年学者齐聚天津,参加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的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论坛暨首届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发展研讨会,并就此话题展开广泛讨论。


前不久,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如何能够培养更高素质技能人才?

对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表示,强教必先强师。她说:“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教师教育体系,以‘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为目标,大力培养造就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夯实教育强国建设的职教基础。”她表示,广大职业教育教师恰逢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机遇,要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在涵养师德师风、提升数字素养等方面下足功夫。

全国首个“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全国唯一“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全国第一个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天津,具有独特的区位、产业和教育优势,在职业教育领域优势明显。

天津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王旭在论坛开幕式上说:“要聚焦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进一步创新职教师资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发展的实践途径,促进教师坚持育人为本、提升综合能力、服务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5月初,教育部与天津联合印发《关于探索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的实施方案》。王旭表示,要巩固发展天津职教优势和特色,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全面落实这一实施方案,完善工匠之师培养培训等工作体系,在职教师资培训发展等方面形成天津实践,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领军者和新高地。

除主论坛之外,与会专家还以“师德师风与立德树人”“数字经济与数字素养”“职业教育与成果转化”“科教融汇与协同创新”“科学素养与工程教育”五个主题分别展开了交流讨论。

江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崔景贵指出,教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亟须培养一大批新时代专业卓越的“良匠之师”,应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队伍、培养学科、培养制度等五个方面进行着重进行深度分析。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苏霄飞则介绍了该校的双元制学徒项目实践,提出校企要像“慈母”和“严父”一样共同育人,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双向促进”,进而打造高质量教学团队。

在分享学校聚焦专业人才培养、科教融汇发展、产教融合发展的探索路径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程玉柱提出,把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让师生真正参与到企业应用研发和真实项目中,在“战场”上培养人才。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院长岳鹍以该校智能工程学院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分享了他们在产教融合方面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科创融合方面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的具体做法。

本次论坛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教师资专业委员会、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联合承办。

(本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


来源:光明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召开“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关情况。记者从发布会获悉,教育部将通过“一体、两翼、五重点”主要任务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介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为今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去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改革意见》,明确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把主要任务概括为“一体、两翼、五重点”。


所谓“一体”,就是教育部和有关省份共同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新模式。鼓励地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本地区产业发展需求,一省一策,形成符合地方实际的省情和教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


所谓“两翼”,一是聚焦区域,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整合优质资源要素,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办学,打造兼具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市域产教融合体,也就是职业教育改革下沉一级,下沉到市域层面进行改革。二是聚焦行业,企业牵头,整合上下游资源,联合学校、科研机构共同建设一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育人、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所谓“五重点”,在职业教育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提升职业学校的关键办学能力,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发展,优化专业设置,打造“四个核心”,打造职业教育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项目、核心师资团队,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还要发挥数字化赋能作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的渠道,建设“双师型”的、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


三是建设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要对标产业发展前沿,集中建立一批集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服务学生实习实训,同时为企业员工培训、企业工艺改造、技术研发提供场景。


四是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进一步加大职普融通力度,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衔接,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五是职业教育要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新机制,“引进来”“走出去”要统筹起来,一方面把海外、境外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引进来,同时鼓励中国职业教育“出海”。鲁班工坊、丝路学院等一批项目在“一带一路”国家中具有重要影响力,要有组织地在“一带一路”部署这样一批好的项目,力争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的标准、教学资源、教学装备项目,更好地服务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同时也为“一带一路”沿线所在国当地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一带一路”国家的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MVE网天津讯  7月6日,以“为‘大国工匠’造就‘良匠之师’”为主题的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论坛暨首届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发展研讨会在天津成功举办。


640 (1)

会议现场


强教必先强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论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教师队伍、发展职业教育等的重要论述,紧扣教育部党组教育强国建设的工作部署,汇聚科技界、教育界、产业界、经济界等社会各界院士专家、青年学者等,共商“教育强国,职教何为”“教育强国,教师何为”。以论坛为载体,搭建职业教育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修养品德、提升素养、涵养本领、交流经验等的平台,引导广大职业教育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适应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化素养、数字化能力,成为能够培养出“大国工匠”的“良匠之师”,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出席论坛开幕会并作主旨报告,天津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王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谢俐,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翁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建同,树根互联联创创始人、CEO贺冬冬,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金刚等出席开幕会。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吕景泉主持开幕式和主论坛,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裴鸿卫主持闭幕式。


鲁昕作题为“强教先强师:职业教育历史担当”的主旨报告,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立德树人等重要论述为切入,系统分析了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教育部教育强国工作部署以及建设教育强国职业教育思考。她表示,要立足党和国家事业的大格局,置身世界教育强国的大坐标,坚持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和未来维度相统一,系统思考教育强国的理念与内涵、结构与特征、政策与保障、运行与路径。强教必先强师。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教师教育体系,以“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为目标,大力培养造就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夯实教育强国建设的职教基础。她指出,广大职业教育教师恰逢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机遇,要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在涵养师德师风、提升数字素养等方面下足功夫,争做立德树人的“大先生”和潜心执教的“教育家”,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懈奋斗。


王旭在致辞中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要求,聚焦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进一步创新职教师资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发展的实践路径,促进教师坚持育人为本、提升综合能力、服务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巩固发展天津职教优势和特色,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全面落实教育部与天津市联合印发的《关于探索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的实施方案》,完善工匠之师培养培训等工作体系,在职教师资培训发展等方面形成天津实践,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领军者和新高地。


主论坛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翁波以《落实“双师”标准 加快构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为题,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谢俐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成长》为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以《大基建“产科教融合”开放共享平台建设进展》为题,树根互联联创创始人、CEO贺冬冬以《为大国工匠造就良匠之师,探索数字化产业人才师资培育新模式》为题,为与会人员带来了一场思维碰撞、思想交融、智慧共享的学术盛宴。刘建同、张金刚代表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致辞。


论坛以主论坛和专题平行分论坛的形式开展,在下午举行的分论坛上,专家和与会学者聚焦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五个分论坛紧密对接“师德师风与立德树人”、“数字经济与数字素养”、“职业教育与成果转化”、“科教融汇与协同创新”、“科学素养与工程教育”等主题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与研讨,为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树立新榜样、新标杆。



会议嘉宾席


本次论坛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教师资专业委员会、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联合承办。来自政府部门、教育界、科技界、产业界、头部企业及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青年企业家代表、中高等职业院校校长、青年教师代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生代表等超过400人齐聚盛会,20000余师生线上参会,累计观看人次达10余万人次。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网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深化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


教思政厅函〔202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各地各高校深入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打造新时代社会实践育人新范式,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激发挺膺担当,现就深化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强化育人目标引领。各地各高校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社会实践的目标使命,通过社会实践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要聚焦坚定理想信念,组织大学生寻访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考察足迹,亲身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魅力和人民情怀,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深刻感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要聚焦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重点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刻感知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着力强化“四史”教育,实地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要聚焦服务“国之大者”,带领大学生“小我融入大我”,在社会实践中深刻体验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生态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战略部署,精准锚定人生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不同类型高校要结合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育人的具体目标和实践的具体路线。

二、课内外一体设计。各地各高校要把课内课外紧密结合起来,完善课堂教学要求,确保社会实践的学时学分安排,提升学生思想素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模式,助力建设教育强国。要把善用“大思政课”作为必要途径,进一步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群体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具体要求。要加强课堂与实践教学一体设计,提高社会实践的导向性;加强实践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提高社会实践的组织性;加强实践成果的再挖掘、再利用,提高社会实践对课堂教学的融入性。

三、深化定向结对互动。各地各高校要结合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加强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校外有关单位结对子,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强化社会实践联动。要结合新时代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在部队、企业、社区、乡村建立教育实践体验基地,鼓励高校结合专业特色,与有关单位共建沉浸式、交互式教育实践体验基地。要邀请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企事业单位、村(社区)支部等党团组织,与高校样板党团支部、先进班级、优秀社团等结对交流。要加强校际间联动,运用好全国高校博物馆联盟等优质资源,推动不同高校之间的实践交流互动。要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区域发展龙头企业在高校建立企业名师工作室、实习实训基地、校外辅导员工作室等,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增强社会实践体验,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动力。

四、结合专业特色服务。各地各高校要扎根中国大地开展社会实践,在推动社会实践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自身学科专业,找准“小切口”展开“大纵深”,强化特色性的实践服务,积极探索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路径。要深入开展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用专业知识和创新实践服务人民群众切实需要。要把社会实践与旨在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实习实训有效区分开来,人文艺术类院校要走到各族人民群众当中,坚持文学艺术来源于人民大众,服务于人民大众;理工类院校要走向国家重点单位、专精特新企业,努力解决“卡脖子”难题,着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农林类院校要走向田间地头,聚焦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大学生专业所学解决实践所需;师范类院校要聚焦教育强国建设,开展乡村支教、顶岗支教、“爱心课堂”“特岗计划”等实践项目,带动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五、强化成果绩效管理。各地各高校要对社会实践进行全流程、全链条管理,完善社会实践成果考核、评价、认定体系建设。实践前,要从效果导向出发,师生协同明确实践选题、实践路线、实践任务、实践效果,对社会实践进行系统性设计。实践中,要注重融洽师生关系,广泛开展思想交流,有效促进教学相长,切实提高师生本领,服务人民群众。实践后,要对实践成果进行严格管理,从学生参与实践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服务基层联系群众的表现等方面对成果进行考核评价,作为学时学分和成绩的评定依据,要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情况作为评奖评优、升本推研、推优入党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并将教师参与指导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师考核评价中。

六、注重典型宣传推广。各地各高校要在2023年秋季学期开学季举办社会实践成果展示,在第七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主题教育活动期间推广一批优秀作品,为建设教育强国营造良好氛围。要注重挖掘社会实践先进典型,提炼有特色的实践育人机制、思路、模式,形成一批优秀实践案例,报送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整理编写宣传册,在全国高校宣传推广。各高校要在实践中迭代升级,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实践路径,不断完善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实践育人新范式。

请各地各高校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报送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教育部办公厅

2023年6月27日

来源:教育部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中考后,“普职分流”话题再次受关注。选择中职还是普高,不少学生和家长有点迷茫。对此,台州市教育局高等与职成教处处长郑琳认为,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回忆起中学时代,李悦纳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他很庆幸走入职校的大门,找到人生更多的出口与机会。


李悦纳毕业于路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五年一贯制市政工程施工专业学生,而后顺利升入大学。中职就读期间,他珍惜每一次的技能实践课,并利用午休时间,在操场上挥洒汗水,为专业技能比赛一遍遍训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所在的团队获得台州市测量方向比赛团队奖一等奖。中职毕业时,他手上已有中级测量方面及CAD证书。


“如果文化课成绩不是特别好,选择我这种模式蛮推荐的,升学考试偏向于技能。”李悦纳说,中职里实操占比大,当时取得的相应证书也为大学的技能课带来免修或免考的福利,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学习其他技能。相较于一些同龄人的就业迷茫,他对自己的就业方向比较明确。


李悦纳特别感谢母校,不仅授予他技艺,更教会他对技能学习精益求精的态度。


大学毕业后,他在杭州工作,收入不错,负责现场施工的控制管理,经历过杭州市萧山区风情大道改造、杭州市滨江区风情河桥改造等项目。


莫建斌则是“主动出击”。分数超普高线的他,因喜欢烹饪,毅然选择了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烹饪专业。毕业后,他进入杭城最好的酒店担任面点师。经历5年的实战锤炼后,他又回到母校任教。


这些年来,莫建斌以精湛的制作技艺和独到的创新,取得累累硕果,先后获评“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餐饮业高技能人才”“中华金厨奖”“全国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成才的路有很多条,成功的定义也是多样的。


对于中职还是普高的选择,郑琳表示,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理性选择,适不适合最重要。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近年来,台州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中职生就业前景广阔,升学通道畅通,如“中本一体”“中高职一体化”以及单考单招等多种形式。


从中考成绩不佳的“落榜”考生,成为练就一身技艺的浙江工匠,或通过升学考试“上岸”成为本科生、硕士、博士,成功完成人生轨迹的转变……中职学生们用亲身经历证明,“普高与中职”只是赛道不同,选择职业教育同样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选择职业教育的人生道路同样精彩。


普职分流,学生按照个人的兴趣、能力及职业规划等情况,选择不同的教育体系,接受更适合自己的教育,发挥出学生的个人所长和优势。


中职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同时兼顾升学,在学习基本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技术技能的培养,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强,对于文化课相对薄弱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而言,未尝不是一个少走弯路的选择。


此外,去年5月1日起实施的新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定位为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的类型教育。所以,无论普高还是中职,任何教育终将面向社会,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不必被“选项”所局限,而是要跳出框架,看得更长远些。


来源:台州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