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展开全部

2023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提出,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一批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到2025年共建设150家左右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当前,各地出现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热潮,依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牵头成立了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结合实践经验,笔者试对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组织属性、制度逻辑、协同机制等进行逻辑梳理。


本质是生产与教育的一体化

“市域产教联合体”一词首次出现在2022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是“一体两翼”职业教育新格局中的一翼。市域产教联合体是指在城市范围内,企业、院校和政府部门等各方结合而成的实体化经营组织形式。教育部文件提出,市域产教联合体要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组织申报,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可以一个园区名义进行申报,市域产教联合体根植于区域经济,因此“市域”概念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更多是一个功能单元,近似于产业聚集区。


教育部文件提出,市域产教联合体要达到产权明晰、组织完备、机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实体化运作要求,因此市域产教联合体不仅具有参加单位共同协作的项目,而且还有联合的章程、相应的管理组织形式、共同的经济利益以及分配形式,本质上是要实现生产与教育的一体化。


此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企业、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等产教融合项目,此次中办、国办联合发文推出市域产教联合体项目寓意何为?笔者认为,产教融合型城市和产教融合型企业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导的宏观项目,职教集团和现代学徒制是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微观项目,二者功能相似但是各有侧重,还需要一个具有链接功能的中观项目。市域产教联合体依托区域性的产业园区,牵头成立产业学院,为实现现代学徒制提供组织保证,支撑产教融合型企业和城市的发展。


实体化运营存在的难题

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营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模式,旨在促进产业与教育的紧密结合。这种模式通过建立实体机构,将企业、学校和政府等各方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通过共享资源和信息,市域产教联合体能够提供更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它也能够促进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营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就目前的实践探索而言,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营可能面临以下难题:

一是缺乏有效的学徒培养利益补偿机制。学徒制有上千年的历史,是行之有效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学校制取代学徒制成为主流职业教育模式,学徒制只在北欧少数国家得以保留。学徒制崩溃的制度原因在于自由市场体制缺乏学徒培养的利益补偿机制。比如某企业花费巨大代价培养了学徒,但是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可能以高薪酬为诱饵从该企业“挖人”,因此培养学徒变成了“为人作嫁衣”。当所有的企业都采取“挖人”策略的时候,市场上的熟练技工资源就会枯竭,最终所有企业都深受其害。


二是缺乏促进学校与企业有效合作的激励机制。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有着不同的目标和利益驱使,企业更注重实际应用和商业利益,而职业院校更注重知识传授、技能习得和学术研究。这种目标追求的不一致使得双方在合作中存在一定的摩擦和矛盾。职业院校尤其是公办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拨款,因此公办学校主要围绕政府的目标导向来运作,如果公办学校向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提供资源,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相反,如果企业向学校提供资金支持,学校也往往缺乏把预算外收入用于薪酬和奖励的灵活机制。


三是缺乏促进产教协同的组织形式。建立产教融合组织是实现产业界与教育界协同的手段,是产教融合的高级形式。从以前的经验来看,职教集团和产业学院多数都没有实现实体化运作,原因是没有找到有效的组织模式。以前的产教融合组织虽然也有理事会、章程、管理团队,但是缺乏有效的法律实体,既不能注册成为企业实体,也不能注册成为社团或者事业单位,因此多数组织都没有进行工商注册。由于产教融合组织没有法律实体,因此多数没有独立的财务系统,不能形成具有约束力的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


实体化运营的制度设计

第一,建立完善法人治理体系。首先,需要明确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法人地位和权责,实践中可以由产业园区管委会牵头成立民营非企业组织。其次,需要建立健全的决策机构和程序,通过设立董事会和理事会等机构,确保各方利益得到充分代表和协调,决策程序透明公正。再其次,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保证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运营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要求。最后,应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制度,确保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财务状况透明可查,为各方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数据支持。


第二,成立运营基金。市域产教联合体运营基金由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设立,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克服传统产教融合组织资金来源不稳定的问题。运营基金将用于支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项目,如实习计划、技能培训和研究项目等,以提高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建设统一的技术技能人才认证制度。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运营涉及众多的企业和学校,各企业的人才需求差异性很大,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参差不齐,这给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流动带来了困扰。统一的技术技能人才认证制度将有助于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内部形成高效透明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此外,统一的技术技能人才认证制度还可以发挥激励作用,不达标准的组织和个人将被迫退出联合体,从而保证联合体的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系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作者:张启鸿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开展具有国际影响的职业教育标准、教学资源和装备建设,推出由我国职业学校牵头开发,产教融合特征显著、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的职业教育标准、资源和装备,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三者中,教学资源涉及的范围最广,涵盖的要素最多,是我国职业教育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争取国际教育领域话语权的重要抓手。建设中,院校须落实三个“聚焦”:聚焦服务需求,明确资源建设的方向;聚焦职教属性,突出资源建设的质效;聚焦推广应用,实现资源建设的价值,切实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聚焦服务需求

明确资源建设的方向


从政府层面看,资源国际化建设应以服务国家战略,如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国际产能合作等为方向。政府应引导职业院校立足区域发展和“走出去”需求,规划打造具有区位优势和“走出去”产业特色的资源。要对外讲好涵盖职业教育、文化、企业发展在内的中国好故事,服务国内外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助力中外民心相通。


从院校层面看,资源国际化建设应以认知我国在世界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责任和机遇,促进办学理念向“国际”转变,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服务能力为方向。院校以资源互动作为桥梁与国外政府机构、院校等建立联系,一方面有利于锻造一支熟悉国际教育理念、深谙外事规则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提升资源的质量和在目的国的适用度,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声誉。


从企业层面看,资源国际化建设应以服务区域“走出去”企业海外业务,助力目的国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院校应积极与区域企业、产(行)业协会、研究院所等合作,针对区域“走出去”企业的业务,多方共建教学资源,并将资源用于校企合作开展的来华留学教育和企业海外员工培训项目,推动资源跟着企业“走出去”。


聚焦职教属性

突出资源建设的质效


一是突出资源的系统性。系统性是资源国际化建设的基础,表现在资源构架、模块内容、教学功能、呈现形式上自成体系,结构合理,能依托建设专业或专业群,全链条、精准化地对接目的国产业需求和“走出去”企业岗位需求。院校可参与国家或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借助资源库的系统架构,构建“语言资源、文化资源、专技资源、职业资源”四类资源组成的资源体系,通过配套集音视频、图片、动画等数字化资源为一体的在线开放课程,丰富资源“走出去”形式,适应学员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与可持续发展需求。


二是突出资源的产业性。产业性是资源国际化建设的核心,不与产业融合,资源就缺乏生命力。职业院校应积极对接“走出去”企业,依托办学基础好、产教融合工作突出、对行业产业需求反馈迅速的专业,深度了解目的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产品技术标准和企业岗位需求,将符合目的国产业层次和水平的中国技术、工艺及工程案例引入资源建设,并在使用过程中依据反馈不断完善,切实做到“教随产出、产教同行”,提升资源的产业化水平,筑牢资源“走进、走深、走实”的根基。


三是突出资源的可评价性。可评价性是资源国际化建设的保障。院校应建立涵盖资源科学性、实效性和示范性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重点关注产业契合度、服务企业数和境外培训人数、经目的国政府或国际组织认证的资源件数等评价点。建立院校自评、“走出去”企业诊断和目的国教育管理部门或合作院校认证相结合的评价机制,通过采集基础数据、过程数据、绩效数据等,实时开展建设质量评价和使用认可度评价。可参照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实施意见,研究制定资源的质量认证和评价方案。


聚焦推广应用

实现资源建设的价值


一是实现资源多语种化。资源在“走出去”过程中,首先面临的就是多语种文本问题。职业院校应做好资源的多语种文本编译工作,配备目的国语言的操作手册或使用说明,尤其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阿拉伯语和俄语文本的翻译力度,扩大资源推广使用的受众市场。


二是拓宽推广路径。积极参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非(南)职业教育合作联盟等国际合作平台,参与省级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来华留学教育、中外校群合作平台等国际化项目,加强与外方教育主管部门和院校的交流,对外推介教育资源。依托境外办学项目,将资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扩大资源在目的国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推动资源进入目的国院校乃至区域、国家教育体系。同时,“走出去”企业应与院校一起,广泛开展与业务所在国的合作办学和职业培训,以点带面产生集聚和示范效应,提升资源的竞争力和“走出去”的影响力。


三是建立保障机制。作为业务主管单位,教育行政部门可牵头成立市级及以上层面的资源建设工作组,立足区域职业教育特色,布局资源建设与推广战略,并研究出台相关工作实施指导意见等。组建以研究职业教育“走出去”为核心要素的智库,开展教育“走出去”风险防范、目的国的职业教育和法律法规、国家间职业资格框架对接等研究,为资源推广应用提供指导和保障。


(作者系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作者:汤晓军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如何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几位全国政协委员发表了意见建议。


——编  者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委员: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以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助推教育强国建设,要持续做好以下工作:


深化职教高考制度改革,加快建设聚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本科学校,扩大职教本科招生规模,确保到2025年职业教育本科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加速产教深度融合,完善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融互促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支持职业院校与优质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通过“三引三进”(引企业入校园、引产品入实训、引工程师入课堂;教师进车间、学生进工段、教学进现场),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建立职业院校专业自主诊断和教育行政部门督导监测的联动制度,开设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推进科教融汇,汇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优质科技资源,建设兼具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功能的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把科技创新融入学生全面发展,把科学研究融入教师专业发展,推进教学育人与科研育人的深度互动与有机融合。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奖励机制,对于具有前瞻性、实用性的科研项目给予经费、设备等资源支持。


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厚植人才强国之本,夯实技能强国之基,以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助推教育强国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委员: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提质培优的时期,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持续扩大,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路径持续拓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服务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应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建议:


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既有利于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又能创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环境,还能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促进人力资本有效供给、社会人才流动和教育体系开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职普融通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形成技术技能积累,更好释放“人才红利”。产教融合是实现教育体系与经济体系、社会体系互动的关键举措,要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科教融汇要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职业教育教学实践,并注重将科技创新的思维、方法和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和实训各环节,满足不同个体发展需求。


服务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人的全面发展,适应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组织模式及资源配置方式,形成高水平发展格局,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创造性和竞争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来源:人民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需要知识创造型人才,也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日前,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在天津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45名能工巧匠汇聚一堂,同台竞技、展示“绝活”,营造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浓厚氛围,呈现了新技能、新产业、新职业互促共进的良好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也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能工巧匠们各显神通、各尽其才,让我们看到了多元的发展路径和出彩的人生可能,也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深入人心。面向新时代,如何办好现代职业教育?如何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相适应?何以让职教生“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在学得好、练得勤中奔赴梦想,确保有学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梦想的种子一旦播撒,便会有破土而出的力量。职业教育应该播好种、育好苗,聚焦多元职业的丰富性、精彩性,让热爱成为前行的动力,让技术技能成为抵达梦想彼岸的底气。世界技能大赛上,参赛者用“小螺丝”拧出“大舞台”,用“小剪刀”裁出“大时尚”,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间展现真功夫、硬实力;职业赛道上,他们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成就高超的技术,成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成为名校讲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定位,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找准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切入点”,搭建普职转换、无缝衔接的“立交桥”,都能在各自的赛道上闪闪发光。


在用得上、干得好中抢抓机遇,确保有盼头。在全国技能大赛的现场,最前沿的技术、最精湛的技艺、最真实的生产线,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抓实产教融合才能释放最大优势、抢抓最先时机。产业发展、技术更替日新月异,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必须与时俱进,只有让专业与产业、教学与生产“并排跑”甚至是“跑在前”,才能确保职教人才走出校门用得上、干得好。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等形式,让职业教育办在“闻得见硝烟、听得见枪声、看得见战场”的地方,职业需要什么能力,就训练什么能力,实现“校中厂”“厂中校”,确保技能人才更受市场欢迎、企业青睐、社会认可。


在沉下去、走出去中拥抱价值,确保有奔头。技术技能人才既要关照“个体小我”,更要心怀“国之大者”,瞄准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技术创新迭代的需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走得出去,在乡间田野、工厂车间“蹲苗”历练,在“鲁班工坊”“丝路学院”传播“中国经验”,甘做技术研发的“冷板凳”,甘做乡村振兴一线的“孺子牛”,甘做冲在前、抢在先的“探路者”。职教赋能,要让技术技能人才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讲好新时代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励志故事”。


不给青春设限,一切梦想皆可成真。职教赋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力、强劲动能,更为不同赛道上的“追梦者”提供人生出彩的无限可能。


来源:中国青年网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16日至19日,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在天津举办。从数十万名选手中脱颖而出的4045名技能高手,代表着相关项目的国内最高技能竞技水平,在109个赛项中切磋技艺,用“技能”点亮未来。


作为我国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这届大赛较第一届进一步扩容增量,赛项类别共涉及15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覆盖国民经济行业门类的75%。


练技艺逐梦赛场

走进赛场,工业4.0、云计算等赛项,代表先进制造业的新动能;飞机维修、轨道车辆技术等赛项,显示我国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花艺、茶艺、时装技术,以及健康和社会照护等赛项,贴近百姓的生活场景……一场场比赛中,选手们不断攀登技能的高峰。


在位于大赛主赛场——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的飞机维修项目中,22岁的选手吕岳强正围绕着直升机仔细进行绕机检查。


今年刚刚从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的他,从2月起,就在为这次比赛进行高强度的集训。“飞机维修考验的是选手精益求精、毫米必争的能力。”吕岳强说,比赛中飞机结构修理模块中的“零件折弯”工序,他在集训时常常一天要练习上千次。


“有时练得手都麻了,但还是会坚持,就是想成为一名卓越的工匠。”吕岳强说。凭着这股子劲,他以精湛的技能成功代表天津市参加此次比赛。


硕博生同场竞技

在这场能工巧匠的“对决”中,不仅有职工、大中专院校和技校学生,也有来自不同省份的博士、硕士生参赛。


“高学历参赛选手多数集中在新职业和数字技术技能领域,表明技术技能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对不同学历层次人才技术技能水平提升的需求加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表示。


重庆科技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冯伟就是其中一名参赛博士,此次他参加了新增的智能制造工程技术项目。


“比赛中,我们要运用数字孪生、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内容。”冯伟说,作为老师参赛,他对“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这一新职业的培养体系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希望了解新职业的能力要求,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新职业吸引目光

更多新职业赛项,吸引着观众的目光。这些天,互联网营销项目裁判长薛茂云很早就会到达互联网营销项目的比赛现场。


“对于职业技能大赛来说,互联网营销是一个全新的赛项,比赛要求将传统的销售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全面考察选手的数字化营销能力。”薛茂云说,这一赛项的设置,正是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2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各类技能人才活跃在生产一线和创新前沿,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好的科技成果转化,必须要有优秀的技能人才做纽带和支撑。”通用技术集团机床有限公司总经理贺鑫元说,我们希望把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招募到企业中。


攀登技能高峰,为制造强国储备人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在开幕式上表示,此次大赛旨在以赛促训、以赛促培、以赛促建,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


作者:白佳丽   

来源:新华社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眼下,日渐成为人才市场香饽饽的职校生,却在顶岗实习这一重要环节受到多方诟病。少数职校打着“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旗号,以各种强制手段让学生成了廉价劳动力。与此同时,有不少职校生实习“混日子”“被动学”。职校生进厂过渡期究竟要如何“渡”?

“学生去年才入校,都在十六七岁左右,校方催促家长交纳学费后,才告知学生要去浙江某厂实习4个月。”近日,在未提前告知并征得同意的情况下,四川绵阳一所职校于9月初开学季便安排学生赴外省实习的“神操作”,瞬间让家长们“炸开了锅”。尽管校方及时对实习安排进行了解释和调整,但针对此次事件引发的广泛社会讨论,仍然使正在努力向上的职业教育,在社会评价上又增加了一个减分的“实锤”。


眼下,日渐成为人才市场香饽饽的职校生,却在顶岗实习这一重要环节受到多方诟病。一方面是有些职校“廉价工”“卖人头”的乱象仍然存在,致使学生权益不保、家长怨声载道;一方面则是部分职校生进厂后带着“混日子”“被动学”的消极心态,让校方陷入两难、企业犯难的尴尬情境。


职校生进厂过渡期究竟要如何“渡”?“实习要‘靠谱,更要靠谱去实习’”成为《工人日报》记者在多方采访过程中听到的普遍呼声。


16岁学生要每天工作12小时

刚给孩子交完9160元学费,就被告知9月15日学校要带学生离川赴外省实习,每天不仅要工作12小时,还要轮值夜班,并且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并不对口……刚开学不到一周的时间,谈及正在读职校高二的孩子被校方如此安排,赵女士的言语间尽是气愤,“还是16岁的学生,专业知识还没学多少,怎么就要被送进厂?”


记者发现,赵女士所提及的这所涉事职校,近年来多次因学生实习问题被诉诸舆论,其中还有爆料称其用毕业证威胁学生参加实习。但校方始终坚称实习完全遵从学生自愿。在近日出现的风波中,校方则表态称“学生也可以自己找企业实习,对于夜班问题,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企业交流,做出调整”。


职业教育离不开去广阔天地实践锻炼。到实际工作岗位实习,将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与工作实践结合,对于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早在2016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有针对性地设置了实习的底线;2021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又修订了该规定,以1个“严禁”、27个“不得”为实习划出红线。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似乎仍难以有效禁绝“学生工”乱象。


“虽是极少数职校行为,却对职业教育发展全局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工人日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多家职校招生就业负责人对此表示,打着“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旗号,以各种强制手段让学生成了廉价劳动力,不仅侵犯了实习生的权益,影响着他们的就业观,也让更多家长对孩子的职业教育选择望而生畏。


关键的职场“热身”期

“入企进厂实习,是职校生关键的职场‘热身’期,归根结底,校方是最关键的‘守门人’。”成都交通高级技工学校建校40余年,目前与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办学。近年来,该校依托国企优势资源,积极探索“国企搭台、产教融合”新模式,切实打通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优质的实习,事关职业教育的质量和职业教育的形象。”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打造、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优化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既满足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也为学生实习工作保驾护航。截至目前,该校已累计面向运营一线输送轨道交通领域高技能人才超4000人。


“历时8个月的实习,让我现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后,迅速实现了角色的转换。”当前,开设订单班成为职校的普遍实践,成都交通高级技工学校2019级变配电班毕业生田丹丹便是受益者之一。作为学年唯一的配电专业订单班,去年顶岗实习期间,21名学生全部进入对口岗位一线实习,每一位学生都由一名工班所在的高级工师傅进行一对一指导。


“配电专业设备更新迭代快,书本知识会滞后于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顶岗实习是将理论消化结合在实践中的重要缓冲期。”订单班拥有优质的实习保障,田丹丹觉得特别幸运。从第一次走进真正的工作环境、到第一次近距离聆听现场教学,再到认认真真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看似简单操作的实操任务,田丹丹每一天都能感知到自己的细微进步,无论是心理还是能力水平,都距离岗位要求越来越近。实习期满后,她便被分配至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设备维保公司白莲池运行监控工班试用,“还在考察期,但有信心通关成功”。


进厂也有广阔天地

到所辖线路各站点开展防汛检查、消防检查,更换灭火器封条,对设备进行卫生打扫……事实上,由于配电工作的特殊性,田丹丹在顶岗实习期间只能做一些非常单一的辅助工作,涉及到相关设备的故障检修,就在指定位置远观,但由于勤奋且踏实肯干,备受师傅赏识,她便一点点“看”到了门道,学到了本事。


“遇到‘靠谱’的实习生,我们都分外珍惜。”职校毕业十余年,成都瑞雪丰泰精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工艺主任(程序)杨建林一步步从基层走向了管理岗,也从曾经的徒弟成长为别人的师傅,同样也切实感受到了职校生实习风气的变化,“过去求着师傅教我们,现在却是求着学生好好学”。


“实训不是试用,而是找师傅传授经验,很多东西学校里面学不到,只能手把手地教,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会认真对待。”杨建林告诉记者,企业的初级岗位,往往拿不到较高薪资,所以即便企业与学校建立了合作项目,但留不住人也是当前面临的现实,“一些职校实习生‘混日子’‘被动学’,为的就是完成实训,拿到毕业证”。


“避‘重’就‘轻’显然不长久,通过岗位锻炼,习得一技之长,这是受益终身的职业发展之路。”杨建林说,当前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升学、技能等级的认证与转换等很多政策都在向职校生倾斜,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干,进厂也有值得期待的广阔天地,希望这一点能够在社会层面进一步得到共识。(记者 李娜)


来源:工人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教师节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并深入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强调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对于广大教师奋力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百万职业院校教师指明了发展方向。


教育家是民族的脊梁和社会的丰碑。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史长河中,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在古代,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鲁班被尊为“百工圣祖”,被称为工匠良师。在近现代,有蔡元培、黄炎培、徐特立、陶行知等名家。在当代,有被授予“人民教育家”称号的于漪等。相较其他行业,教育家成名不易,为社会所公认更不容易,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和社会的丰碑。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能够赓续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与一批又一批教育家的重要贡献是分不开的。群星灿烂的教育家造就了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其中不乏众多从事职业教育的大家,他们造就了大批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需要教育家从教办学。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的重要作用,把教师当作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寄予殷切期望。从“四有”好老师标准,到“大先生”要求,再到教育家“六条”标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高尚品格的充分认可、对建设教育强国办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殷切期望。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比普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历史短、任务重、投入大、见效快、成分杂、变化多,正处在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的关键期。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办学者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备一副“铜头”(不怕碰钉子)、“铁嘴”(耐心做说服工作)、“橡皮肚子”(能受气)、“飞毛腿”(能跑动)的本领。办学者既是政治家,坚持德技并重,为党育人;也是社会活动家,善于把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能够把教育资源与区域产业精准对接、有效匹配;还要是教育家,能够促进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全面提升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着力打造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实训,为国育才。这也要求职业学校教师成为“能说会做善导”的“双师型”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服务全民有教无类,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终身学习,有力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


弘扬教育家精神,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中国教育的独特土壤、丰富环境和实践催生了中国的教育家,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功绩。


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要追求卓越,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弘扬教育家精神,教师就是要科学育人,探索、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弘扬教育家精神,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要通过教书实现育人的根本目的。教师不仅应该是学问家、科学家,还应该努力成为教育家。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要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普通教师见贤思齐,潜心教书育人、培根铸魂,经过自己的创新实践和理论思考,皆有成为教育家的可能。职业教育面临重大转变的历史机遇,广大职校教师要弘扬教育家精神,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普职融通为关键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育选择;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促进产业链与教育链供给匹配;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服务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实现多路径融通、多通道成才。广大职校教师要牢固树立大职业教育观,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有序有效投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广大职校教师要积极与企业技师、普通学校教师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形成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工匠良师队伍,努力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教育家,加快扭转“矮化”职业教育的倾向,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着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新时代教育家“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


(作者系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作者:曾天山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增强安全意识  筑牢安全防线

为提高新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熟知安全避险路线和场所,确保学校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9月12日中午,乐亭职校组织2023级新生开展防震防火应急疏散逃生演练。

提前谋划,周密部署

学校安保处专门召开演练活动协调会,制定演练细则,并分发到各班学习。

演练现场,井然有序

9月12日中午13:10,相关的领导教师各就各位,13:30随着谢建新主任的一响哨声,2023级新生在宿管的指挥下,按照指定的撤离方法、撤离方向、撤离路线、撤离区域快速、有序、安全撤离,3分钟内完成了从宿舍到操场的集合。

男女宿管老师清点人数、查看有无伤员,并完成逐级上报,整个过程快而有序。

安保处主任助理王常青老师对同学们的动作要领进行了评析,提醒同学们在逃生时要保持高度警觉,不倚靠建筑物。

最后,王庆胜副校长总结发言。王校长提到,今天的逃生演练不仅是我们军训的一个科目,更是一堂生动的安全教育课,是对我校《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一次检验,通过演练提高了师生们的安全意识,熟悉了疏散路线,掌握了自救知识,提升了自救能力。演练组织有序,演练方式可行,演练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目标。要求同学们记住今天疏散的路线和应急的方法,日常出入宿舍楼自觉按路线行走,习惯成自然,这样意外发生时才能迅速疏散,减少损失,保证安全!

通过此次演练,增强了广大师生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疏散、自防自救能力,检验和提高了学校有关职能部门预防和处置突发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和水平,确保在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来临时,能够快速、高效、有序撤离,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切实提高了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为创建“平安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稿来源:安保处

编辑:史丽月

责任编辑:刘浩

审核:崔树涛


滦南县职业教育中心工会委员会荣获2022年度唐山市“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郑万众老师被评为2022年度唐山市“优秀工会积极分子”。

长期以来,我校工会委员会以党建为引领,将工会工作融入学校改革发展中,紧紧围绕学校发展愿景和目标,致力打造服务型工会、聚力型工会,开展了一系列工会活动:

扛牢政治责任,做思政引领先锋军。工会开展了以“点赞劳动者 成就新作为 喜迎二十大”为主题的教职工诵读比赛,激发广大教职工对党、对祖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七一”前夕,在滦南职教中心党委组织下,滦南开放大学学员齐聚西城区惠康医药前广场,以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喜迎党的生日。

把握角色定位,筑牢学校发展基石。工会举办了“庆祝建党102周年”硬笔书法比赛,助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履行基本职责,工会服务暖人心。工会委员会助力县迎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任务,持续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升城市品位,在校党委书记冯俊新、校长杨会军的带领下,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部分处室负责人及无课党员教师多次深入罗成小区,开展环境整治活动,为广大居民营造了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居民的文明意识,用实际行动助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滦南县职业教育中心工会委员会,用“心”凝聚队伍,用“情”汇聚力量,扎实推进工会各项工作,取得了喜人成绩。重任在肩须奋进,使命在身当图强,下一步,校工会委员会将继续坚持党对工会的领导,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团结拼搏、砥砺奋进,实现党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滦南职教中心

在乡村社会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提升乡村社会技能水平,是增强农村地区和农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之路。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和乡村振兴的独特力量,要在服务技能乡村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赋能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

建设技能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技能型社会的共同需求,也是推进此两项工作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技能乡村是技能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在乡村场域下,主要依赖外部技能形成机制建立的一种特定社会形态,集中表现为乡村人人、时时、处处拥有技能习得和技能积累的公平机会。


我国正在推进的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的进程,同时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这意味着,要在农村人口持续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西方和拉美国家的城镇化历程显示,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城乡之间的竞争与城市工商业和传统农业之间的效率差异,农村人口逐渐向生产效率更高的城镇转移,最终导致了乡村的衰落。


我国要避免走西方和拉美国家老路,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快速提升乡村生产效率。其中,打造技能乡村,建设有利于农村人口技能形成的乡村社会技能形成体系,大面积、大幅度提升农村产业技能积累水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选择。


我国技能形成体系存在着“城市较强、农村很弱”的严峻问题,乡村社会的技能形成体系和技能积累水平发展缓慢。这主要是由于乡村社会较低的原始技能积累水平与长期未能建立合适的技能形成体系两者交互作用,形成技能提升困境——乡村技能劳动者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外流,导致技术创新能力弱、生产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高,由此对劳动者技能提升需求的牵引力小,造成技能劳动者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进一步外流。


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框架

技能形成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建设技能乡村,需要企业创新、教育支撑、培训服务、政策支持、制度保障、文化涵养等共同发力,其中,职业教育服务技能乡村建设具有天然和现实的独特作用。


国际上从企业角度出发,将技术工人的技能形成分为企业内部制度化培训和企业外部制度化培训两种方式。内部技能形成体系主要实现途径是企业内部在岗学习培训,实施主体是企业自身。外部技能形成体系主要实现途径是职业教育,实施主体是职业院校。从区域社会来看,技能形成体系可分为主要依靠区域社会内部力量建立和主要依靠外部社会力量建立两种方式。城市社会企业资源、劳动力市场资源、职业教育资源等丰富,属于内部技能形成体系;乡村相反,需要借助外部力量,适合建立外部技能形成体系。


职业教育技能供给与乡村社会技能需求之间存在着天然匹配关系。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能够使自身拓展发展空间、获取发展资源、集聚发展动能,二者具有功能耦合关系。基于此,笔者提出了职业教育服务技能乡村建设的“五位一体”理念:技能是根本,要把提升技能作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根本;双赢是目标,职业教育要在服务技能乡村建设过程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精准是方法,要把“技能”精准“+”到乡村振兴进程;协作是纽带,要发挥耦合效应实现“双赢”目标的凝聚作用;政策是保障,要统筹施策,多方参与。


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构建职业教育服务技能乡村建设的“技能+”模式。面向农村地区和农村家庭初高中毕业生,构建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培养、帮扶就业、支持返乡就业等一条龙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做好“技能习得”让下一代高质量就业,提升农村家庭可持续发展能力。面向农村地区和农村家庭各类劳动力,构建办班培训、结对培训、工作现场培训、在线指导等多样化的“技能+劳动力培训”模式,通过做好“技能积累”让更多农业农村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面向薄弱县乡村产业,构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科技攻关团队帮扶、科技特派员帮扶、驻村工作队帮扶等多层次的“技能+产业帮扶”模式,通过做好“技能服务”,持续增强乡村产业振兴能力。


建立职业教育服务技能乡村建设的“四精准”运行机制。把该机制作为“技能+”模式的基本运行框架,分为四个层面:一是职教集团精准对接县域。根据农村县特点和职教集团特色,发挥职教集团调动校企技能资源的优势,国家级和省级职教集团有针对性地帮扶农村县整体发展。二是示范学校精准对接乡村。以脱贫乡村为重点,根据乡村需求和示范校能力、办学地点及扶贫传统,由省示范性职业院校(职教中心)牵头,全部院校参与,采取多校帮一乡、一校帮一村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帮扶脱贫乡村整体发展。三是特色专业群精准对接产业。根据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发挥全省高职高水平专业群、中职优质专业群作用,一个专业群服务薄弱农村地区一个相关特色产业。四是教学团队精准对接农户。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师资条件和农村家庭(合作社)生产需求,一对一结对,若干教学团队精准帮扶若干重点农户(社)。


打造职业教育服务技能乡村建设的品牌项目。集中力量打造四类乡村技能提升项目:一是农村家庭学生技能培养项目,主要包括乡村农技员、农电员、医护人员等乡村紧缺技能人才定向招生项目,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助学项目,农村家庭子女返乡就业支持项目等。二是农村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主要包括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农民工等技能培训项目。三是农村地区产业技能帮扶项目,主要包括科技特派员项目、驻村帮扶项目、结对帮扶项目等。四是农村地区职业教育提升项目,主要包括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项目、中职质量提升项目、产教融合项目等。


(作者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作者:毕树沙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这是新时代、新环境、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关键办学能力是实现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没有关键办学能力的提升就没有职业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职业学校亟须以深化专业集群、产教融合、人才发展、现代质量“四个治理”为抓手,实现关键办学能力的系统提升。


深化专业集群治理

提升聚合力


专业群建设是产业新发展、人才新需求背景下职业学校办学的一种新形态。职业学校需从学校内部专业群的布局架构入手,适应区域产业集群的多样化人才需求,夯实专业群建设的组织基础,并通过制度体系的建构,深化专业群治理,从而系统提升专业集群发展资源的聚合力。


一是循产建群,适应需求推动专业群“四化”升级。职业学校应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分布规律与特征,构建与之相契合的专业群架构体系。职业学校应建立制度化的专业群动态调整优化机制,建立由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群治理协作平台,以信息化手段对专业群与区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耦合匹配度进行实时跟踪与监测,确保专业群布局架构的科学合理。此外,职业学校应立足“四新、四化”推动专业升级发展。一要立足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的需求,推动专业现代化升级;二要对接产业发展的智能化、数字化需求,加快专业数字化转型;三要聚焦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推动专业绿色化改造;四要探索不同学段之间的贯通培养,促进专业一体化发展。


二是以群建院,立足协同夯实专业群组织基础。职业学校应积极推进以群建院的改革实践,推动专业群建设从虚化走向实体,确保专业群发展具有坚实的组织基础。学校应以专业群为单位设置专业群带头人,以群内专业为单位分别设立机构,按专业群进行资源配置,设置校内实训基地,组建重大平台和实体机构,从而完善基于“以群建院”的专业群基层教学组织新模式。通过以群建院改革,打破专业间的隔阂,促进群内资源的互通与整合,推动专业群内涵建设有序开展。


三是因群施策,着眼引领推进专业群分类评价。以评价改革为牵引,实施以专业群为单位的评价考核,破解专业群建设“群而不集”的难题。专业群评价应以整合融通为核心理念,构建专业群评价的“四度”体系,分别是专业群建设目标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专业群资源投入协调度、专业群运行实施顺畅度和专业群建设成效美誉度。要根据专业群的不同发展阶段及水平采取分层分类评价,尝试将专业按优先支持程度分为不同等级,据此作为专业建设投入、招生指标分配、专业分类考核、高端人才引进、教师职称评聘等的参考依据。


深化产教融合治理

提升协同力


扎根区域、融合发展、贡献地方,是职业学校办学的基本定位、根本方向和责任使命。职业学校办学能力提升需要着重做好产教融合和校城融通两篇大文章,通过搭平台、建机制、融资源等举措,重塑办学生态,提升学校产教协同力。


一是探索产教融合新生态。职业学校产教融合一直存在着行业企业参与途径和资源整合利用不深的困局。为破解这一困局,职业学校应积极探索“产教利益共同体”建设,通过“实体化”和“一体化”进行破题。所谓实体化,就是将传统的校企合作从“虚拟”向“实体”突破,学校以场地、技术等入股,吸引企业投资或引入投资基金,共同组建实体化的运营公司,建立企业化的运行制度,实现产教融合的“自我造血”。所谓一体化,就是将原来单一的“基地”向综合的“平台”提升,通过“产学研训创”一体化的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二是拓展校城融通新格局。学校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发展需要进一步依托地方,汇聚更多资源、重塑更优生态。在总体发展战略上,职业学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做好加减法:一方面进一步聚焦区域优势产业,优化专业结构和办学规模,集中优质资源做好减法;另一方面,依托校地合作下沉县域办学,集聚更广社会资源做好加法。具体而言,一要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依托区域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行业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成立实体化区域产教协作机构;二要促进区域中高职一体化,区域优质高职学校应联合县域中职学校开展多样化贯通式人才培养,助力县域经济发展;三要联合行业企业构建实体化培训机构,以混合所有制为依托创新培训运行机制,灵活高效满足城市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深化人才发展治理

提升发展力


人才资源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对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服务等关键能力极为重要而迫切。


一是强化人才分类发展的平台机制。高层次人才是职业学校人才队伍的“领头羊”,是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应针对不同类型高层次人才的发展需求,构建多样化的发展平台。针对专业(群)带头人队伍建设,应明晰专业(群)带头人的能力标准,不仅要赋予其专业建设领导的职权,彰显其专业权威,还要完善激励制度体系,激发其发展意愿;针对骨干教师的成长发展,应着重强化课程开发能力和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搭建教学竞赛、企业实践等发展平台,着力打造一批能教善教的“教学名师”和行业顶尖的高技艺“工匠之师”;针对全体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应构建体系化的教师生涯发展体系,以教师发展中心为发展平台,通过实施教师学分制、教师轮训、双师培训等发展任务,着力打造一批具备“双师”素养的教师团队。


二是创新人才岗位聘任的激励机制。职业学校人才队伍建设除了搭建发展平台外,更要通过激励制度激发人才队伍发展的内在动力。职业学校应积极探索“特聘岗、创业岗、年薪制、双岗双薪、优效优酬”等激励制度,如特聘岗可以按照“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绩效考核、动态调整”的原则开展聘用与管理。此外,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领域与方向的不同,设置差异化的职称评聘标准,通过分类评价激发教师发展活力,推动教师个性化、专长化发展。


深化现代质量治理

提升竞争力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在新发展阶段,职业学校应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进一步强化质量治理体系与能力的建设。


一是健全“三位一体”课程迭代改革机制。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建设彰显类型教育特征的高质量课程。学校应以“课程适应性”为引领,适应产业技术变革的外部环境和人人成才的时代要求,立足技术迭代推进课程开发,立足教法迭代实施课堂革命,立足制度迭代推动教师发展,全方位、全要素、系统性地开展课程、课堂、教师“三位一体”课程迭代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是构建“五位五共”的质量管理新模式。职业学校应立足“产学研训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的功能定位和校企“专业共治、课程共建、师资共融、人才共育、评价共促”,探索建立“五位五共”的质量管理模式。在质量目标层面,应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理念,确立具有职教鲜明特质的人才培养质量导向。在质量路径层面,应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的共同体,以此为依托实现“五位”之间的啮合驱动,协同搭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之路。在质量策略层面,应以校企互赢为基础,联合实施“五共”质量管理策略。


(作者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作者:王振洪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公益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公益慈善事业和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对公益慈善事业和职业教育提出了新方向和新要求。如何将公益慈善事业和职业教育发展有机融合,是新时代下教育公益组织共同面临的课题。


充分认识公益慈善事业的功能作用


公益慈善事业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分配制度的重大部署,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部分,是实施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其功能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一是公益慈善事业在健全分配调节机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能有效调节初次分配、再分配,对于缩小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公益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益慈善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重要桥梁和实现通道,将爱心企业、受益人等匹配联结,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提供关键支撑。三是公益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慈善文化的普及和慈善理念的传播,有利于塑造良好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社会文明。


理清职业教育与公益事业融合发展关系

当前,我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但在社会认可度、经费投入、培养质量、适应性等方面仍需继续提升。基于此,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也鼓励通过多种渠道依法筹集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对职业教育捐资助学,鼓励境外的组织和个人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


一是教育公益组织应结合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开展更多的职业教育公益项目,优化调整公益支出结构,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公益育人作用,协同政府和媒体广泛宣传职业教育政策,在全社会营造技能成才、人人出彩、技能强国的浓厚氛围。如通过设置具有更高吸引力的职业教育奖学金奖教金和公益荣誉,推动全社会主动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二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实体经济各产业人才培养和企业社会责任与职业教育相契合的需求显得愈发迫切,教育公益组织有机会、有责任将更大力气花在支持职业教育上。产业支持职业教育,实际就是支持自身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这不仅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国际竞争力,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的有力支撑。


三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绕不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慈善公益一边连着爱心企业、一边连着受益学校,职业教育一头是教育、一头是产业,教育公益可以发挥汇聚社会力量的优势,特别是广泛联系行业龙头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精准对接职业院校,为校企协同育人和产业发展搭建对话平台,通过公益引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让“企业前置”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特色人才培养,以及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环节,必将大大提升产教融合的效率,为优化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提供一条公益通道。


四是教育公益组织和职业教育都面临“走出去”的时代要求。教育公益组织应充分发挥专业性、灵活性和民间交流的优势,当好人文交流的先行者和排头兵,随产出海、随校出海,用公益服务中国企业和职业教育走出去,支持培养国际化人才和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加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援助,探索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公益机制,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贡献中国力量,向世界展示中国爱心。


助推新时代下教育公益组织开展职业教育公益项目


一是设立职业教育公益项目应紧紧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高质量就业。这就要求教育公益组织在劝募时必须优先选择行业龙头企业,只有选择能代表产业发展方向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才能将真正的产业需求通过公益项目引入职业院校,据此培养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在受益人的选择上,应兼顾高职和中职。要重点支持经费使用紧缺但办学水平高的高职院校和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中职学校。此外,农民工职业教育、退伍军人职业教育、妇女职业教育、残疾人职业教育也亟需关注。


三是教育公益组织要注重引导职业院校提升自主筹资能力。有关部门特别是各级教育基金会应逐步推动和支持职业院校成立基金会,打造职业教育多措筹资和公益育人阵地,为进一步加强校企联系、规范公益项目开展、保障项目实施成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为此,教育公益组织作为汇聚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渠道与平台,将行业需求、自身优势与国家战略需求、产业用人需求、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相结合,不仅是公益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的生动写照,以公益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当有所作为,以公益助力教育强国事业必将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许宇杰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瞩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空坐标,教育承载着固本强基的基础性作用。新时代10年来,特别是全国教育大会召开5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的科学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从教育总体规模和水平来看,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从教育普及程度来看,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一个服务14亿多人口,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日渐完善;

从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来看,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超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助力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一组组数据,记录着我国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从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的坚实步伐。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这次大会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召开的第一次教育大会,擘画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5年来,一系列改革举措向纵深推进,我国教育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迈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到著名教育家张伯苓的“爱国三问”,指出:“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5年来,教育系统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广大师生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新学期伊始,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一场集体备课会正在进行。为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思政课教师凝聚专业力量和集体智慧,共同打造高水平思政“金课”。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教育系统在全面把握上下功夫,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编写发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等印发,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优化;“庆祝建党百年示范微党课”“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重走长征路”等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取得实在效果。

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全面构建——

“农场丰收了!”不久前,北京育英学校的同学们来到学生农场采摘,挥洒汗水,感受劳动的快乐。

5年来,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各地各校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落实在育人全过程。

如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加强,96个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在各地建立;学校体育工作展现新格局,截至2022年底,99.57%的中小学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呈提升趋势;学校美育取得历史性突破,义务教育阶段99.8%的学校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持续完善——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5年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大思政课”建设工程等深入实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北京市在北大红楼、首都博物馆等建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上海市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深入推进,“三全育人”融入立校办学、教书育人全过程。

理想信念的种子,在广大师生心中生根发芽。“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天安门广场上的青春誓词,是铿锵有力的誓言,更是一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建强师资,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参加培训、认真备课……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的老师们正为新学期忙碌着。近年来,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持续加强。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5年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支撑起教育高质量发展:

——尊师氛围日益浓厚。

以“人民教育家”和“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以及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为代表的表彰奖励和选树宣传体系日渐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强化,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出台,师德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强师举措落地见效。

2021年起,教育部实施“优师计划”,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师范生;2023年,启动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优秀教师;“国培计划”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启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形成新局面。

——惠师政策温暖人心。

5年来,教师地位待遇提升,广大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进一步提升。目前,各地已基本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政策规定;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教师安居乐业、安心从教更有保障;目前,中西部22个省份715个原连片特困地区县实施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覆盖约7.3万所乡村学校,受益教师约130万人。

一份份文件、一项项政策、一个个夯基固本的行动,提升了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化作广大教师砥砺奋进的动力。于漪、卫兴华、高铭暄、张桂梅等一大批优秀教师躬耕教坛,以“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成为广大教师的优秀典范。

如今,我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已达1880.36万人,这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支撑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支撑着中华民族的教育强国梦想。

深化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秧歌《扇舞丹青》、剪纸走秀《忆三十里铺》、武术《男儿当自强》……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实验中学第二课堂学期验收成果汇报演出中,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在教学楼前五星红旗的映衬下分外动人。

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绥德实验中学,先后走进教室、操场,观看同学们书法练习和体育锻炼,同大家亲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真正把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下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着眼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为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孩子校外培训班少了、作业负担轻了,睡眠、运动、实践的时间增多了”“学校课堂教学更高效,作业设计更科学,课后服务水平质量更高”……学生和家长的切身感受,展现出“双减”政策的成效。切实减轻学生不必要负担,让教育回归良好生态,正从人民群众的深切期待变为现实。

5年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多项改革举措先后落地,城乡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政策全面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管理体制改革日渐深入……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全面发展,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用好教育评价指挥棒,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历史性、实践性难题,也是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公布,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由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评价体系“老大难”问题,开始破题。

在暨南大学,教师分成教学、教研、研究等不同类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不再单纯以论文来衡量;在浙江杭州,学生期末成绩评定细分为学业水平评价、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丰富的成长记录取代了“只见分数”的成绩单……改革实践充分证明:解决好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是全面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的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近年来,高考综合改革也向着既定目标迈出坚实步伐。目前,29个省份已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前3批14个省份的新高考平稳落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基计划”启动实施,一批对基础学科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脱颖而出。

——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突飞猛进,如何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问题,加快技术攻关?怎样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是必由之路。

5年来,一组组数据见证着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成效:高校获得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一流”建设引领带动各地加大对410所地方高水平大学和1387个地方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力度;职业教育设置1300余种专业和12万余个专业点,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

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打造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硬实力,如今,越来越多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竞相涌现,教育事业发展展现出蓬勃的生机活力。

高举旗帜,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一件件展品、一张张图片,诉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一批交大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打起背包就出发”,从上海迁至西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要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更多一流人才。”

高高飘扬的党旗,是信仰,是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

——推动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

2022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提出健全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确保党组织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中小学校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把关作用,实现重大事项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湖南省宜章县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党建+师德师风”“党建+德育”等融合发展模式,解决党建和业务“两张皮”问题……

改进中小学领导体制、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办高校全部设立党组织,5年来,各地聚焦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教育的重要决策部署,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推动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育人一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最大政治优势,是中国教育行稳致远的最大底气和自信根源。

——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哪里有中心工作,哪里就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导向,围绕党员专家、重大项目、先进典型等设立党支部百余个,把党支部建在科技前沿一线、建在国家重大需求一线、建在青年人才成长一线;

“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党员更应带头攻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研究生党支部,依托“月宫一号”重大科研项目团队而成立,创造了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密闭生存实验纪录,不断激发学生党员服务重大国家战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内生动力。

抓牢抓实党建,强基固本是关键。近年来,基层党组织作用不断发挥,成为师生最贴心、最信赖的组织依靠。

为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推进党建工作和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2018年以来,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共培育创建31个示范高校党委、297个标杆院系党组织、2740个样板党支部,辐射带动全国高校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全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达到97.04%,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达到99.94%。

如今,全国21万个高校各级党组织日益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588万名党员争做干事创业的先进模范,教育战线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汇聚成建设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并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

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展望未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牢记“国之大者”,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必将更加扎实稳健,教育强国建设的奋进步伐,必将更加坚定铿锵。

作者:赵婀娜 丁雅诵 吴月   

来源:人民日报


经中央批准,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于2023年9月开始在全国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各类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投入使用。日前,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中职三科教材统编工作回答了记者提问。


1.中职三科统编教材的编写背景是什么?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论述,为做好教材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三科教材意识形态属性强,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具有特殊重要的育人作用。中央要求,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要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统一使用。教育部完成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三科教材统编工作后,于2020年启动中等职业学校三科教材统编工作。目前,中职三科统编教材已完成编审程序,今年9月开始在全国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各类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新入学一年级投入使用,2024年秋季新学期实现使用全覆盖。


2.中职三科统编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中职三科统编教材编写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基础性,体现职业性,反映时代性,着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打好基础。


教材编写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贯彻中央精神,确保方向性。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主题主线,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体现《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相关内容,有机融入全国教育大会、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精神,确保教材坚持正确方向。二是彰显职教特色,增强适宜性。立足中等职业教育育人目标和学生实际,合理设计难度,做好语言转化,丰富支撑材料,注重选择与职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加强与专业课程的配合,有机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劳动精神教育。三是注重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充分体现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积极吸纳各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和教学成果,使教材能够适应新时代培养大批德才兼备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四是创新呈现方式,提升感染力。精心设计教材编排,科学设置学习栏目,灵活安排各类素材,注重事理结合、图文并茂,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学得进、学得通,提高实际学习效果。


3.请介绍一下中职三科统编教材的编审过程。

答:2020年教育部启动统编工作,经过近3年的努力,完成编审程序。一是组建团队。中职三科统编教材编写采用编委会制,经严格遴选、报中央批准,确定三科教材编委会主任。按照政治可靠、专业精深、结构合理的原则,组建包括思政专家、学科专家、职教专家和一线骨干教师的百余人编写团队。二是精心编写。编写团队按照“研制大纲—编写样章—撰写初稿—试教试用—征求意见—修改完善”的程序,认真开展编写工作。初稿完成后,教育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北京、内蒙古等13个省(区、市)选取3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进行了试教试用工作,征求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等意见,并请300多位一线骨干教师进行了精细审读。三是开展审核。国家教材委员会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语文、历史学科专家委员会分别对教材进行了审核,思想政治审议专家委员会完成对教材的政治把关。完成专家委员会初审、复审和复核后,以书面形式报国家教材委员会部门委员和专家委员审核,报中央批准后定稿。


4.请简要介绍一下中职三科统编教材的主要特点。

答:主要有四点:一是育人导向突出。教材紧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主题主线,系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国家主权意识教育,突出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鲜明的育人导向。二是继承创新并重。内容方面,既注重让经典内容代代相传,又及时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呈现方式方面,优化教材叙述逻辑,力图把政治话语、文件话语转化为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教材语言,做到准确性、针对性、生动性相统一。三是职教特色鲜明。教材立足中职教育具有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统筹安排一般性与特殊性学习内容,注重体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思想政治教材突出了职业生涯、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重点阐释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语文教材编排了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等版块,选编了反映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普通劳动者先进事迹的文章;历史教材讲述了职业教育、职业、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史,介绍了历史上的著名工匠、经典工艺。四是易于学生理解。教材在学习要求、案例选择、活动场景设置等方面,注重贴近中职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和未来发展,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5.请介绍一下中职三科统编教材的主要内容。

答:中职三科统编教材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2020年版《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编写。


(一)思想政治教材。全套共4册,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教材注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发挥思想政治关键课程作用,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展开,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积极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心理健康与职业规划》以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终身学习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为重点,讲授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培育中职学生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良好心态,引导其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发展观,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哲学与人生》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对人生成长的意义,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正确处理人生发展中的问题,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与法治》从中职学生必备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入手,重点讲述新时代加强道德建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义,引导学生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德法兼修,自觉以道德和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二)语文教材。全套教材共3册,包括《基础模块》(上下册)和《职业模块》。教材精选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国外优秀文化的作品,突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聚焦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着力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基础模块》(上下册)以厚植文化底蕴为重点,选取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世经典,反映革命领袖、革命英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的精品力作,展现新时代历史性成就的名篇佳作,设计有关传统节日、红色历史的语文实践活动,着力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职业模块》结合培养职业素养的定位,大力加强劳动教育,编排反映劳动模范、时代楷模、大国工匠、普通劳动者先进事迹和精神风貌的文章,设计讲好劳模故事、走进大国工匠、采访普通劳动者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三)历史教材。全套教材共2册,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教材坚持唯物史观,精选重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以提升历史思维、拓宽国际视野为重点,充分发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作用,引导学生做到学史力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


《中国历史》系统讲述中华民族5000多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中国近代以来180多年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抗争史和中国共产党100多年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史”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特别是党史学习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世界历史》展现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充分反映人类文明伟大成就,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历史叙述和评判中,并重点介绍了社会主义发展史,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贡献,引导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6.教材投入使用后,如何不断提高教材质量,增强使用效果?

答:中职三科统编教材下一步工作重点是要抓好使用落地,发挥教材的育人效果。一是开展教材培训。实施国家级示范培训和省市级全员培训,完成中职教研员和任课教师的教材培训工作,确保所有任课教师先培训、后上课。二是加强资源建设。组织建设与教材配套的示范性教学资源,及时提供给任课教师免费使用。鼓励各地在用好国家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发适合本地师生的特色资源。三是跟踪使用情况。提升教材质量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育部将定期开展入校听课调研,对教材使用情况进行回访,开通教材意见收集渠道,及时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全面了解教材使用情况。同时,及时研究教材使用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定期对教材进行修订,使教材不断完善。


来源:教育部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中央关于教材建设的部署要求,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教材已通过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于2023年9月开始在全国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各类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新入学一年级投入使用,2024年秋季新学期实现使用全覆盖。


中职三科统编教材突出育人导向,紧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主题主线,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体现党的创新理论,系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重彰显职教特色,立足中等职业教育育人目标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与职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加强与专业课程的配合,有机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劳动精神教育。注重与时俱进,及时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积极吸纳各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和教学成果,适应新时代培养大批德才兼备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注重创新呈现方式,精心设计教材编排,科学设置学习栏目,事理结合、图文并茂,重视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学得进、学得通,提高实际学习效果。


教育部2020年启动中职三科统编教材编写工作,聘请政治立场坚定、学术造诣精深、编写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教材编委会主任,组建100多人的编写团队精心开展编写。教材经过多次严格审核,在全国13个省份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进行试教试用,并请300多位一线教师进行了精细审读。


教材投入使用后,教育部将持续跟踪教材使用情况,并专门开设教材意见听取渠道,及时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定期对教材进行修订完善,不断提升教材质量。


  来源:教育部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地处山东半岛南部的小城五莲县,以职业教育作为王牌,不但招引了众多企业落户,更吸引翘楚企业入驻当地职业学校,缝合起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根链条。


五莲职业教育的实践,是在山东打造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背景下发生的。近日,在山东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五莲作为山东省唯一的区县代表在会上作典型发言。此外发言的还有该省的职教大市潍坊市、临沂市以及优秀职校、优质企业的代表。


“自2020年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以来,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取得重大成就,成为全国现代职业教育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山东省副省长邓云锋在会议上表示。他提出希望:“要以部省共同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为主线,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升级,打造职教高地‘升级版’,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记者注意到,国家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山东为首批试点。而“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是围绕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选择有迫切需要、条件基础和改革探索意愿的省(区、市),在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等方面,以点上的改革突破,带动面上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


职教大省探新路,三年涌现众多“中国第一”


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大使命。


落实国家战略,山东人有底气,而职业教育是一张王牌。


无论是培育“产业蓝领”,服务乡村振兴,还是创新“产业科技”,服务企业转型,职业教育都在担当重任。此次大会透露的一组数据显示:山东全省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该省各主要产业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济南现有职业院校76所,在校生33.9万人,学生就业率达到97%以上。”济南市教育局职业与高等教育处处长李干三告诉记者,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济南市一线新增从业人员8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已成为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支撑。


为产业崛起提供“大国工匠”,山东职业教育正成为重要“孵化器”。为将这种王牌持续打响、擦得更亮,山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如何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一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处长王志刚说。打破瓶颈,3年多来,山东印发了全国首个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文件,全省建设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322个,524家规模以上企业进驻,拉动社会投资120多亿元;第一个整省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第一个建立“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职教高考与夏季高考并驾齐驱;出台了全国首个“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激励措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山东的上述措施,在巩固山东职教大省地位的同时,打造职业教育发展新生态,推动山东职教改革走入“深水区”。


面向产业,面向人人,打造职教“新标杆”


“我们与行业领军企业万华化学共建的万华产业学院,每年招生300人,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万华就业,第一年平均年薪即达到14万元。”服务产业链,烟台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新姿的经验是与行业领军企业实现多赢。


这一点,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台学成也有话要说。“我们打开‘订单班’人才培养水龙头,建立技能人才蓄水池。”台学成表示,与4家优质职业院校通过技能人才订单班、现场工程师等项目,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参与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企业“需求端”与校方“供给端”精准高效对接。经过培养的学生,毕业即入职,上岗即胜任,成为中国重汽优质稳定的技能型人才来源。


职业教育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形成“双向奔赴”。“山东京博控股集团主动将企业生产场景及资源向职业院校开放,将重点推进省级精细化工实训基地升为国家级基地,开展现代农业生态公共实训基地等建设,提升基地服务支撑能力。”京博控股集团产教融合政策研用室主任相爱新说。


在山东省内发力的同时,山东职业教育还在扩大开放上下功夫。济南职业学院持续推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本土化,打造了AHK-济南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项目。此外,山东组织47所职业院校与11家央企“组团出海”,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15所海外职业技术学院,设立57个办学点,建设“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培训海外员工,服务企业在海外拓展业务。


前不久,教育部与山东省政府联合出台《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升级 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共同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支持山东职业教育打造新示范、探索新路径、树立新标杆。


面向产业,山东提出将围绕“十强”产业,组建一批产教融合共同体,明确每个共同体的参与院校、企业、培养方向以及主攻领域。面向人人,山东将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提供支撑。


来源:科技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促进社会就业、创业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然而,大多数家长对职业教育依然谈之色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严重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普通中小学、普通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增加职业教育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劳动教育,并组织、引导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和行业组织等提供条件和支持。”由此可见,国家已立法为中小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保驾护航。目前,我国的职业启蒙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从根本上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就显得格外重要。


理解职业启蒙内涵

拓宽职业启蒙范围


社会对职业教育之所以存在偏见,学生从小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启蒙教育或许是原因之一。我国近年来职业启蒙教育概念的提出,建立于核心素养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教育者希望以此引导社会走出“学业内卷”怪圈,拓宽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路径,养成学生对职业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劳动对生活的热忱。


职业启蒙教育被视为职业生涯教育的萌芽阶段,学者们就职业启蒙教育的含义有着不同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帮助学生认知自我,思考未来,规划职业方向,为今后的职业选择做准备;二是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等综合能力。


根据美国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所划分的五个阶段来解释,成长阶段(0—14岁)的学生经历着对职业从好奇、幻想到兴趣,到有意识地培养职业能力的逐步成长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


开拓职业启蒙路径

发掘职业教育资源


学校作为教育的实施主体,要想把职业启蒙教育切实落地,真正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教育者就必须仔细研究它的实施路径。


首先,学校要有意识地将职业启蒙教育观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通过设置课程或开展活动使职业启蒙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的特色,课程的开设要尽量满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需求。例如,小学阶段围绕常见的职业和感兴趣的职业开展职业的深入认知活动,了解每种职业的属性和方向。初中阶段通过对职业的进一步探索,使学生进入职业准备的初级阶段,做好职业选择的初步设想。


其次,职业启蒙教育不能单从学校教育入手,社会也应该向学校开放教育资源,政府做好统筹安排,制定相应举措,允许各行各业设置职业体验开放日,为学生参观、体验职业生活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开阔学生视野。


再其次,按照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精神,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加强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融通。国家鼓励职业院校参与到学校的职业启蒙教育中,为学生创建职业体验空间,传递职业信息,利用职教特色宣扬劳动教育,改善一直以来劳动教育被忽视、被淡化的状况,并以此为契机传承职教理念、工匠精神。


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完备职业启蒙队伍


目前,我国职业启蒙教育正处于萌芽阶段,为确保这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有必要建设一支完整、成熟、专业的职业启蒙教育指导团队。


考虑到做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渗透融通,团队建设中需要引入职业启蒙教育政策相关研究人员、中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各行业具有卓越成就的带头人。职业启蒙教育团队建设的目的在于高站位、高质量、全方面地协助各学校谋划、设计、制定职业启蒙教育内容,督促职业启蒙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真正落实。


另外,由于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职业启蒙教育必定要关注教师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教师作为全部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在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岗位中都要渗透职业启蒙教育的思想,日常要积极储备职业启蒙教育的相关知识,培养自身职业启蒙教育的基本素养,掌握学生能力、兴趣爱好等信息,推动职业启蒙教育的不断完善。


当然,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需要全社会协同发力。将职业启蒙教育有效地融入义务教育阶段,强化学校、家庭、学生对职业教育类型的认知,它既无关学业成绩的好坏,也不涉及划分未来阶层,它是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切合学生生涯规划发展的现代教育类型。职业启蒙教育的正确引导加之国家加大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和决心,必将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取得全社会的认同。


(作者单位系吉林省教育学院)

作者:杨兵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75BF2A4E187C4A3D51FD861A6FA_D8090EE8_98F5


今年35岁的周颖峰是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数控车工高级技师。2010年从技校毕业后,他一直从事高精度液压油缸核心零部件加工制造工作,在工作中不断磨砺数控加工技艺,解决了生产中的不少难题。如今,周颖峰已是数控车工高级技师,曾三次蝉联广西数控技能大赛第一名,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图为周颖峰对加工中的液压配件进行测量。新华社记者曹祎铭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首次把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性人才,成为国家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新时期,如何落实好党和国家提出的这一战略人才的培养,以职业教育之为,贡献教育强国、制造强国之力,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挑战和关键问题。经过长期实践,目前初步探索出八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此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在高技能人才,尤其是中职与高职采取3+2、五年一贯制等形式进行衔接或贯通培养,有利于系统、全面地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培养的学生大多能取得高级工证书。


二是“3+4”中本贯通培养模式。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重点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由此各地加快了试点工作,许多地方试行中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3+4”贯通培养模式,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技术人才。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支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五年一贯制办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本科教育衔接培养。”这是首次在党和国家的文件中提出,并且把中本衔接培养中的本科教育固化在职业本科教育。


三是“本科+技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世纪之交的教改成果。学校针对优秀技工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较弱的情况,延长学制,实行五年制本科教育。同时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技工生源经过五年培养,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部分优秀的学生取得了技师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下培养的学生既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当下推行的职业本科教育,如果招收中职学生实行五年制培养,部分学生也可以成长为技师或准技师。


四是“3+2”专本衔接培养模式。“3+2”专本衔接培养模式是指本科院校招收优秀高职毕业生培养“本科+技师”高技能师资的培养模式,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8年更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教改成果。2009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率先在国内开展“3+2”专升本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培养中职学校急需的、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师资。具备中高级技能证书的优秀高职毕业生,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按专业单独编班,进行2年本科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成为拥有高技能的职教师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有20%的优秀毕业生升入应用型本科院校,如果本科职业学校与高职院校实行“3+2”衔接培养,毕业生更能凸显高技能人才的特色。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可以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为专本衔接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是高级技工学校培养模式。高级技工学校主要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同时承担技师、高级技师、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及其他培训任务。其生源主要是技工学校毕业生或有中等技术水平的在职工人,学制一般两年或三年,毕业时通过严格的考工和技能鉴定颁发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2007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印发高级技工学校标准的通知》,对高级技工学校设置标准重新进行了规定。


六是技师学院培养准技师模式。我国的技师学院是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而举办的,在原高级技工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成,是目前技工院校的最高层次。当前技师学院的学制因招生对象的不同,分为二年制和五年制。二年制的招生对象主要是持有高级工证书的各类人员,包括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五年制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其培养模式又分成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培养周期为三年,主要培养高级工。三年中前两年的教学与普通高级技能班相似,开展校内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第三年不是去企业顶岗实习,而是在校内以课题研修形式开展本专业的单项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或略高于高级工的能力和水平。第二阶段学习期限为一年,为校内教学项目训练阶段,以小组方式开展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第三阶段学习期限也为一年,学生在企业中开展顶岗实习。


七是校企联合开展学徒制培养模式。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是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规律,在我国有两种类型,即教育部门的现代学徒制和人社部门的新型学徒制。二者都实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施弹性学习时间和学分制管理。现代学徒制以学校为主导,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招生招工方案,研制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实行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双导师制度。企业新型学徒制,形成了“以企业为培养主体,以企业生产需求为导向,以工作岗位技能为本位”的学徒培养模式,使学徒在工作中获得“识岗、知岗、胜岗”的能力,极大地填补了高技能人才缺口。


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从2011年到2020年,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和技师培训项目。三个培训项目又分别发文指导,如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指出:技能大师工作室是以高精生产加工、传统技艺传承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主要选择科技和技能含量较高的产业、行业和职业,由具有绝招绝技的高技能人才和技能带头人依托大中型企业、行业研发中心、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载体领办或创办。2016年人社部和财政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对三类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的指导。


总的来说,我国初步构建起与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互衔接、类型层次多样、内涵形式丰富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并且培养单位从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拓展。虽然职业本科教育刚起步,数量还比较少,但稳步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从各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有一个共同规律,就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从新手到熟手再到专家、从低级到高级的技术技能积累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或实施分段培养,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协同配合。为落实好国家战略性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各培养院校或单位进一步加大探索力度,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校企双制、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鼓励行业企业通过大师工作室名师带徒、技能研修、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交流等形式,特别提倡通过生产一线的真题真做、解决难题,校企合作培养培训高技能人才,逐步构建起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单位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作者:孟庆国 曹晔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第一所交通专门学校。经过7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结合学校发展建设实际,就如何有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重点谈两个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一、夯实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定位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实体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撑度和贡献度是巨大且不可替代的。但从目前看,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仍相对薄弱。主要原因在于:第一,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社会关注度和认可度不高;第二,职业教育整体投入不足、自身发展不均衡,发展相对缓慢。因此,建设教育强国应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一是科学布局与支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点与突破点,应遵循职业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对接不同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现实需求进行布局。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处于全面振兴发展新突破的攻坚期,建议优先布局并重点支持区域内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高质量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是统筹规划并重点推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从国家层面看,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职业教育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可加快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推动全国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从地方层面看,聚焦产业集群化发展,科学实施同类院校资源整合,推动职业教育集聚优势、彰显特色、错位发展,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赋能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三是多举措促进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与认可。强化对各级政府和企业落实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督导,确保国家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地落实,促进政府服务和企业参与效能最大化。正向统筹并引导各级各类企业、用人单位,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加快建立并完善人尽其才、同工同酬的用人与分配机制,逐步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关注度和认可度。


二、健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三个重大战略举措。其中,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与最大优势,也是改革的难点与重点。目前来看,产教融合的突出问题是学校和企业彼此间依存度不高、同步性不够、共同体意识不强。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校企合作缺乏专项政策制度保障;第二,教育与产业供需对接缺少统筹、资源融合缺少统一协调,应进一步健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一是加快推进保障校企合作的专项法规建设。制定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从法律层面对校企合作作出明确设置和规定,推动校企合作从“政策倡导”向“依法落实”转变,切实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落地落实。


二是加强校企双方主管部门间的统筹协调配合。一体化做好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学校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规划,统筹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规模、结构和层次,从发展起点上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的供需对接。建立动态化调整、全过程指导的供需对接机制,特别是产业端的企业管理部门要准确掌握并及时发布需求信息,为教育端的学校管理部门指导协调并优化供给提供依据。


三是充分发挥与强化行业指导与政策激励作用。发挥行业在政策咨询、发展规划、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优势,强化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参与和指导,促进行业标准与教学标准、岗位要求与教学内容、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融合。切实把给予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激励政策落到实处,推动校企相向而行、产教融合发展。


作者:王彤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一、研制产教融合政策落地细则和负面清单

一是出台更具操作性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细则方案。地方政府要摒弃逐条对应国家政策文件的宏观性指导意见设计地方政策的思路,对学校、企业、行业各自应该怎么做、互相之间如何合作,以及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该做什么,发改、科技、工信、财政、人社等部门又该怎样配合等,做出具体规定。进一步具体明确对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土地+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实现政策可操作性,调动企业积极性。二是出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负面清单,通过负面清单理清产教融合行动空间的政策边界,并且就负面清单条例做出详细解读,排除学校后顾之忧。


二、完善地方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功能,实现顶层之间的沟通协调,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关政策主体责任,各行政部门之间政策形成合力,破除部门间的政策障碍,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一是多部门联合发文,破除当前地方政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部门间政策障碍。二是将散落在各个部委的发展职业教育政策资源调动起来。如工信、工会、农业农村等各个部门都有产教融合性项目,通过联席会议,把散落在各个部门的资源调动起来,让企业能够接收到全方位立体化信息,提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三、成立地方产教融合联盟或工作委员会

通过产教融合联盟,更好实现政府搭台、学校唱戏。政府集聚地方职业院校力量,与企业洽谈,一方面是将区域内各学校相关专业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集聚,增加学校的话语权,同时满足一些大企业的批量用人需求;另一方面是将不同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职业院校联合起来,针对同一企业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打包供给人才。同时,产教融合联盟能够很好规避学校和单个企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由于企业用人因市场环境或者经营效益引起的波动风险。


在职教园区层面或者职业院校层面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一是提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团队管理能力,校企合作涉及多个部门,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问题,需要既有管理能力又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与政府其他行政部门人员进行专业、有效的沟通对接,将实践问题上升到政策解决高度,高效解决问题。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委员会,整合院校(园区)资源,将产教融合元素分配到不同部门,分解成不同部门的业务,提高院校(园区)校企合作效率。


四、鼓励职业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

混合所有制办学是当前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一是鼓励职业院校开展试点,针对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中面临的资产划定、产权明晰、基于产权结构的现代法人治理体系、基于产权属性的内部运行机制等不明确的问题,鼓励院校开展试点,把基层解决实践问题的做法总结上升为政策制度,形成可供复制的经验。二是抓住职教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契机,加快促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突破政策瓶颈,降低院校探索职教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体制成本,鼓励采取更多市场化手段支持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实现政府由“办”职业教育向“服务”职业教育过渡。三是更加强调职教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校企双元育人的机制创新,充分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使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职教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生动力。


五、增强产教融合政策的有效供给

一是产教融合政策制定要充分考虑不同规模和类型学校的特征,释放政策红利。关注小规模的职业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小规模专业产教融合。横向上搭建统一的产教融合沟通平台,形成规模效应,为职业院校提供校企合作的机会;纵向上,推进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联合进行校企合作育人,发挥高职院校对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带动作用。二是尽快建成产教融合人才需求对接平台,将企业用人和研发情况,尤其是小中型规模企业需求信息进行汇总,服务职业院校及时掌握企业用人和研发需求,促进学校发挥智力资源优势,将技术专利、科研成果转化,平衡校企人才供需。三是推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相关专业可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发挥资源整合共享的优势。对已建成的公共实训基地,出台具体管理政策,充分发挥其公共性。四是在中职升学背景下,改变传统的中职产教融合模式,探索创新以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基础人才为主的技能型育人模式。加快出台具体政策,支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五年一贯制办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本科教育衔接培养,设计一体化课程,理顺职业教育内部人才培养体系;对原有中职学校形成的特色产教融合育人模式,重新设计实践内容和难度,实现中高职纵向贯通,满足企业高水平人才需求。


六、完善细化产教融合激励政策

制定支持职业教育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就业和收入分配等激励政策的具体举措,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5]。一是激励职业院校教师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通过提高薪酬,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在职称评审中,充分考虑教师校企合作的工作和成果。二是鼓励中高职专业系部负责人等专业人才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盘活学校优质智力资源,服务区域和产业发展,合作开展项目攻关和技术研发,撬动企业“研发”利益,吸引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三是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成本分担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成本分担机制,明确国家、省、市三级政府财政的成本分担比例,规定地方政府配套的经费比例,推动校企合作模式发展;推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税收减免等政策落实,分摊企业相应的育人成本。四是激发行业协会搭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的积极性。加大、落实和细化激励政策,完善行业协会参与校企合作的具体方法,为参与校企合作的行业协会提供专项经费,设立产教融合基金等。(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21期)


作者:尹玉辉 等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