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由日本最大的职业教育集团滋庆学园在中国创立的“上海音乐教育基地”与“上海演艺教育基地”自6月启动招生以来,这个夏天已吸引了上千名音乐爱好者参与其中,不少学生确定在此扬起职业风帆。该基地今年将招收首批160名学生,10月8日,这艘亚洲一流音乐职业教育“航母”将揭开神秘面纱,填补国内音乐技术人员的空白。

  大腕儿“陪练”,学生与国际尖端行业技艺亲密接触

  上月24日到25日,上海音乐教育基地&上海演艺教育基地举办了大型体验课活动,吸引了众多音乐爱好者齐聚一堂。上海音乐教育基地将演唱、舞蹈、吉他、贝司、键盘、打击乐、舞台灯光、舞台音响、舞台监督、作曲编曲等十余个强势专业“全盘开出”,时任东京音乐专门学院校长、资深吉他演奏家Chris Juergensen等大腕儿做“陪练”,学生实地操练,与国际尖端的行业技艺亲密接触。

  上海音乐教育基地校长孙源源表示,当时钟走到2013年,一流的音乐演艺培养体系在上海却还是个罕见的空白。所以,当日本最大的职业教育集团滋庆学园将音乐职业教育体系引入中国—上海音乐教育基地&上海演艺教育基地在上海成立并启动招生后,随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势“围观”,所举办的大型体验课更是场场爆满。孙源源强调,上海音乐教育基地将在美国、日本经过多番印证的成熟模式以及国际一流的设备带来上海,目的只有一个,即为音乐爱好者谋求到与之兴趣最切合的职业,也为演艺企业招到真正心怀热忱又身怀“绝技”的人才。对此,学生和家长均表现出了极大的共鸣和认可。

  迪士尼驾到,音乐、舞台技术人才稀缺

  说到对本土人才的要求,据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相关负责人透露,需要和美国团队一起,为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的建设和创意加入中国元素和本地特色。目前已招募的“幻想工程师”正与50多名中国艺术家一起完成上海项目的娱乐项目、演出剧本等诸多设计工作。“所有演出剧本将用中文撰写,90%以上的演出人员也将是中国员工。”据悉,到2015年年底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开园时,本土招聘总人数将至少超过5000人,而直接带来的演艺工作岗位就约2000个。

  作为迪士尼的发源地,美国的迪士尼乐园园内表演很多,除了常规的花车巡游、烟花表演,一些商店里都会有各种穿着玩偶衣服的演艺人员和游客互动。在一些舞台表演中,还会有游客被拉上台与演艺人员共舞,趣味十足。而届时这一幕也将在上海迪士尼上演。

  虽然目前上海迪士尼尚未招聘相关演艺人员,然而记者从侧面了解到,目前舞台监督、音响师、灯光师等音乐、舞台技术人才十分稀缺,原因就在于上海本土培养专业音乐与舞台技术人才的专业学校几乎是个空白。相比较而言,由于培养歌舞演艺人才的艺术院校层次分明,台前演艺人才的紧缺度则远远不及幕后技术人才。

  资深“猎头”讲述“舞台监督寻觅记”

  上海迪士尼对音乐、舞台技术人才的需求已是刻不容缓,而相关会展等行业的市场需求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多年从事“猎头”行业的沈先生告诉记者“每家'猎头'公司都有'特殊人才'类别,幕后工作也算是'特殊人才'中的一种,目前在市场上缺口较大。”沈先生透露,一些专业的会展公司,每当有车展、婚庆展等展会时,就会有一些人员需求,如司仪、主持人、展台节目调音、灯光师、摄影师等。像他所在的“猎头”公司就与5、6家会展公司有长期的合作,每年每家需求人数约2、3人,岗位主要集中在调音师、音响师、幕后活动项目掌控(即舞台监督、导演)等,薪资约1-2万元/月。

  其中有些会展、大型活动对此类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他的“猎头”的经验来看是很难找到完全符合要求的人才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此类人才大多学历不高,难以达到有些公司所要求的学历“门槛”;二是有音响、灯光专业“科班”背景出身的很少,目前此类从业人员多数是原先从事婚庆、家电行业布台有一定经验的人“半路出家”转行而来,专业度欠缺;三是一些外资企业出于降低用工成本的考虑对员工实行“本土化”,然而这可能带来语言交流不过关的弊端。“此类人才专业性强,具有不可替代性,圈子虽小但需求量却很大。填补市场这一人才空缺现状十分迫切、突出。 ”沈先生坦言。

  沈先生举了一个他经手过的非常典型的“猎头”案例。今年北京车展之前,一家日系品牌车企找到他,该企业已连续几年参展,今年的展台规模很大,而且将举办更多活动助阵,因此急需招长期的项目总控(即舞台监督)和灯光师各一名。要求项目总控必须是能胜任联络、协调从日本请来的演出团体、节目、北京本地的供应商,及舞台灯光、音响等的总控、特殊突发状况的应对等工作,英、日语优秀,且有3年以上后台控管经验的北京本地人;而对灯光师除了一般的专业要求外,也要求有较好的英、日语沟通能力。经过一番排摸,沈先生发现本地兼具此类专业背景和语言能力的人才几乎没有。无奈之下,他只得打算到日本去找人,恰巧他找的这家日本的音乐技术学校有几个中国来的留学生,终于从中觅得了满意的人选,避免了请“外来和尚”的尴尬境地。

  沈先生告诉记者,以前一些企业碰到布展一般会采用纯外包的模式,现在情况正在改变,有一部分也由公司自己来管理、操作了。此外,一些欧美企业、奢侈品商在刚进中国时需要开展示会、路演,也需要招一些幕后工作人员。如果你是个有舞台监督等专业才华,又有英、法、日等语言交流能力的人才,未来无论是前程还是“钱程”都将一片光明。
    李克强在大连考察学校并与基层教师座谈时说:“教师永远是天底下最受人尊敬的职业”。
    新华社大连9月9日电(记者 陈二厚 郝亚琳)9月9日上午,在第2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大连考察并看望师生,与基层教师座谈。

    大连二十高中安静的校园里,学生们正在上课。李克强走进教师办公室,看到总理,教师们纷纷围拢过来。李克强说,教师永远是天底下最受人尊敬的职业,广大教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带来希望,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当听说二十高中是首批承办内地新疆班教学的学校,李克强高兴地对身边的各族教师说,孩子们远离家乡,你们是他们知识的导师、生活的父母,你们这个集体是支持西部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见证。他鼓励学校把新疆班办出品牌、办出经验,让教育资源相对丰厚的沿海和东部更多支援中西部。

    在学校会议室,李克强同教师代表座谈。他说,明天是你们的节日,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在座各位并向全国的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衷心感谢大家为教育事业付出的辛劳和心血。曾参加援疆援藏支教、从事新疆班教学和从贵州、新疆等地来进修的老师们争相发言,谈了体会和感受。援藏的老师还给总理送上一张反映支教生活的光盘,李克强愉快地收下,并表示会好好看。他说,你们怀着一颗热爱教育的心,为边远贫困地区孩子带去知识和希望,汇聚起促进教育公平的积极力量。要鼓励更多人才到西部支教,让更多西部教师到东部培训,这不仅可以提高西部教育水平,更是扬起了一面旗帜,放飞了希望,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感到有前途、有奔头。

    座谈中,李克强请教师们就促进教育公平提建议、献良策,他把老师们反映的东西部教育差距,归纳为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学生求学愿望三个方面。他指出,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支撑。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要缩小城乡和区域这两个最大的差距,就必须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这样才能使发展更均衡、社会更和谐。他特别强调,重视教育、关心教师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神圣职责。教育资源要向中西部特别是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不仅要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还要发展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楼房、不是课桌,而是教师。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都需要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特别是到农村、边远贫困地区从教,使他们成为孩子们知识的授予者、人生的引路者、文明的传承者、道德的示范者。他希望广大教师增强责任感,努力提高师德修养和教学水平,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授业解惑。

    在计算机教室,学生们正在学习多媒体技术应用。李克强饶有兴致地观看,鼓励他们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和舞蹈教室,李克强观看了少数民族学生自编自导的歌舞,称赞他们的歌声和舞姿不仅有民族特色,还有专业水平,充满青春气息。李克强走进学生宿舍,与刚入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围坐床沿,关切询问学习适应不适应、生活习惯不习惯、想不想家。离开学校时,校园道路两旁挤满了闻讯赶来的师生,一些学生向总理送上自己制作的维吾尔族小花帽,表达师生们的美好祝愿。李克强对学生们说,知识是脱贫的根本力量,知识和广大的青少年结合起来,就会迸发出巨大的超物质能量。西部是国家未来发展最大的回旋余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机会,掌握知识、用好知识,将来把家乡、把西部、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杨晶参加上述活动。
    在高校工作了几年,度过了几个“教师节”,没有节日前后的开会、表彰、座谈会等程序化工作,“送礼”也根本与我们无关。

    在日本,并没有法定的教师节,但日本人非常尊师重教,而且落在实处。教师是地位高、收入高的“双高族”,平时日本教师出门坐公交车,只要胸前佩戴着教师牌,其他乘客看到都会让座。日本地铁上有教师专座,大街上有教师商店,教师买火车票时不用排队,就算是在领取政府配给的物品时,也是教师优先。

    当然,笔者并不是希望国内像日本一样,教师应该得到实实在在的尊重。毕竟,教师要想赢得尊重,不能仅靠强制性的法律规定,而在于教师这个群体确实履行了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师的职业精神更值得尊重,而非仅仅是教师这个职业称谓。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奔向世界一流的大学缺少了文明》一文中说,“在世界一流大学里,教师的优秀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的学术研究水平上,但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得走上讲台,甚至还得专门留有与学生交流的办公时间。反观我们的一流教师,大学或者院系为了让他们多出‘成果’,让他们很少甚至不讲课。”

    这不是危言耸听,也绝不仅限于正在奔向一流的大学。据腾讯与麦可思8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中,35%的本科生和31%的高职高专生与任课教师每年联系不到一次。师生关系渐行渐远早已是公认的事实,也许我们可以为之找到很多理由,现实的环境逼迫着教师们转向追求论文、科研经费、奖励等各项指标和数据,无暇顾及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但教师们是否据此借口为自己辩护,而忘记了教育的根本宗旨,放弃了肩上背负的根本职责?

    正如李培根所言,就算很多人认识到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但我们对培养人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在工具性、公民意识教育上等还存在分歧。笔者以为,当下也许最重要的是,我们对于教师职业精神的内涵应该达成一个共识,如果对自己所承担的职责界定不清楚,必然会导致工作方向上的偏差。

    一方面,教师职业精神是个概念指向极其宽泛的术语,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里,可能就意味着不同的事情。如果在教师群体中作一番调查,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对象都会以为自己知道何谓教师职业精神,而对它的内涵界定却莫衷一是。尽管目前高校被简单地分类成研究型、应用型、职业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尽相同,但“教书育人”应始终是每所学校、每位教师的根本职责。

    另一方面,教职员工对于自己应该承担的职责也未必清楚。“育人”的标准总是那么模糊不一,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都未写进教学大纲,仅靠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的个人参悟;爱、敬业、奉献、实干、拼搏往往都是形容教师职业精神最华丽的字眼,但此类词语仅停留于宣传性、鼓动性、表扬性的口号,并没有具体的指向,又或是少了些科学性。

    又是一年教师节,很多学校、很多教师都只是重复着过去的故事,在很多教师的眼里,这仅仅就是个“节”而已。笔者以为,比教师节本身更有现实意义的是,不如真正探讨教师职业精神的意义为何,反思如何找回渐行渐远的教师职业精神,让这种精神真正深入到每所学校,每位教师心中。无疑,这要靠教师自身的努力,毕竟,任何行业的职业精神都主要来自人的内心对于自己工作本身的尊重。当然,也要靠学校清晰、高效、完善的管理体制规范教师的行为,还要靠社会的监督机制,政府相对提高教师的待遇,让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有认同感,为工作和教育事业不找任何借口而努力着。

校魂、大师、模范的精神传承


——高职教育发展的原动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于国家、社会和人民,其作用至关重要。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办学55年来,为浙江省建设行业和地方经济输送了各类人才3万余名,先后被列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和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成为浙江省建设行业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

 

    在全国职业教育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透视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不难发现,学校校魂、技能大师和道德模范的精神传承,正在成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校魂理念领军,带出“敢亮剑志筑强”团队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传统,传统是什么,是由组建和建设这所学校时的书记和校长们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们给这所学校注入了校魂。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为成立于1958年的浙江省建筑工业学校。党委书记徐公芳和院长丁夏君等就是这所高职院校的有着丰富管理经验和教育理念的创新型干部。

 

    自就任以来,党委书记徐公芳始终强调办学要秉承学院五十多年来的精神传统,形成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对学院发展建设的共识,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睿智敏捷的思考和敢为人先的气魄开创建设发展新局面。他强调,“要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意识,通过多种教育渠道,提升他们的情商,从社会需求出发,加快构建以培养上岗能力和迁移能力及个性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养和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为要素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和合格的社会公民,这是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个人梦,进而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的现实路径。”

 

    教育离不开教师,可高职教师又该如何发展成长?

 

    “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变革带来的知识恐慌和技能缺失,教师需要转型。”院长丁夏君认为,主动联系行业、进入企业,走工学结合、产教对接的教学做一体化之路,是高职教师的必然选择,“让高职教师迈入企业职场,了解企业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对各类技术岗位技能人才知识、素质、技能的要求,从中汲取有用素材,拓展育人视野,调整专业教学方法。准确把握高职教学方向,才能成为新时期合格的育人名师。”

 

    在这样务实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学院上下团结一致,凝聚校魂,致力于学院的建设发展。短短十年,该院就完成了萧山高教园新校区的搬迁建设和绿色建筑节能示范性校园建设,培养了浙江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23人等一大批教学名师,还建成了两个省级教学团队。截至目前,学院自主创业开设公司或担任企业兼职经理以上的教师60余人,拥有注册执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近60人,具有高工以上职称的教师近四分之一。校魂理念领军,带出了一支“敢亮剑,志筑强”的建筑技能型团队。

 

大师技艺传承,培育“现代鲁班型”人才

 

    两千多年来,鲁班一直被土木工匠奉为“始祖”,成为中国古代土木建筑工艺的集大成者。正是缘于这种独特的尊崇,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内,从整体设计、建筑风格,到道路命名,处处可见“鲁班的身影”。党委副书记刘建军对此感慨颇多,“学院五十多年的办学史,是一部鲁班文化传承的发展史。”

 

    在大师精神的影响下,学院对教师的引进培养,十分注重专业技能和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高比例的具有注册执业资格证书和各类工程师系列以上职称的教师队伍为培育“现代鲁班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具体的人才培育过程中,学院还将鲁班等各类建筑大师的技艺品行写入校本教材、进课堂,办鲁班人才学院,熏陶学生。精心浇灌下,学院经管系学生邵赛男刚刚入学两年,就有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我从未想过自己还能拿到特等奖学金!”这个曾经被老师贴上“爱玩”“叛逆”标签的女孩,通过鲁班等大师技艺传承的系列活动,逐渐树立了成为“现代鲁班型”人才的信念,一改过去作风,以全新面貌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与邵赛男有一样经历的同学不在少数,2009级建筑工程系的学生来佳黎就是其中之一。即使已经毕业,她仍然对学校组织的“专业义工”志愿者活动念念不忘,“学院老师带我们到建筑工地实习,既长了见识,也服务了社会。”在杭州、绍兴、湖州等建筑工地上,工人们亲切地把这支服务队伍称作“专业义工”。学院纪委书记薛德祥介绍,“‘专业义工’志愿活动是传承鲁班技艺的一个载体,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爱岗敬业的精神,还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2006年,学院还设立了“鲁班创业园”,搭建了师生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的支持下,以2010届建工系毕业生陈华鸿为主的研究创新小组,开发了外悬式外墙脚手架,获得了国家专利。

 

    此外,学院研究浙江省地域特色建筑及保护文化,以学院名师技艺传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把职业院校建设成为传承创新建筑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人才基地和产业支撑平台。

 

模范道德引领,构筑“美丽建院人”品质

 

    为了树立模范,发挥榜样的作用,该院近年来组织广大教职工向雷锋、各级各类及身边的道德模范学习,构筑“美丽建院人”品质。

 

    每年3月初开始,该院在全院范围内广泛开展“学雷锋,美丽建院在行动”的主题活动。通过建立学雷锋常态化机制、定期召开学雷锋常态化机制建设座谈会等形式,把雷锋精神贯彻到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教书育人品质上。今年的学雷锋活动中,学院就组织全院和合作企业联合开展了“进社区解难题、中小幼传帮教”等系列活动,为杭州萧山宁围镇近1000名中小学生义务讲解学院节能级排水示范新技术、开设书法指导课和各类建筑专业讲座、为杭州滨江区长河街道天官社区为其河道整治立面改造解难题等。

 

    构筑“美丽建院”的活动中,建院人还推出了一批身边的榜样。2012年10月15日,学院号召全体教职工向学院国家骨干建设专业楼宇智能专业的带头人马福军老师学习。一位老师感慨地说,“马老师是一个特别有责任心的人,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天都忙着给学生上课、撰写国家骨干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方案、指导学生参加省和全国技能比赛,即使妻子病危、去世也一如既往。这样的事迹深深地影响和激励着建院的每一位教职工。”

 

    如今,在先进的精神熏陶下,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学院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很多师生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主动践行志愿精神。学院实训部黄奕芸等师生趁着清明假期,义务到工地上给建筑工人讲授建筑节能知识。不少工地监理员都为建院人的优秀品质所感动,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大学老师专门来工地上给我们讲环保节能,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建院人好样的!”

    出差在外,走进宾馆就能获得宾至如归的服务;打开电脑,轻点鼠标,只要短短几分钟就能从旅行服务网站上轻松订购机票;甚至,足不出户就能体验送货上门、货到付款的网购服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服务业的增长正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新引擎,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便捷幸福的生活。而这些每天都发生在你我身边的平常事儿,正是我国千万职教学子助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生动缩影。

 

    “职业教育的今天就是服务产业的明天。”日前在京召开的职业教育助力现代服务业发展座谈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高度肯定职业教育对现代服务业的强大助推力,“服务业的总体质量决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职业教育发展影响着每个人的幸福指数。”

 

“职业教育成第三产业的人才培训基地”

 

    “职业教育为服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座谈会上,这样的观点成为与会代表共识。

 

    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副司长余昌国对此深有感触,“30多年来,旅游职业教育为我国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国向旅游产业强国的跨越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其自身也实现了规模化的历史飞跃。旅游服务类专业毕业生从2010年的3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17万人。大批职校生进入旅游行业,活跃在酒店、景区、旅游教育培训机构等各个领域,构成了我国旅游从业队伍的核心。”

 

    职教的蓬勃发展,不仅服务了产业发展,还服务了就业增长。有研究表明,职业院校招生数占比每上升一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比重将提高0.46个百分点。据介绍,2011年,我国中职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6.69%,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平均就业率为89.6%,其中53%均由服务业吸纳就业。

 

现代服务业呼唤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尽管成绩显著,但代表们纷纷呼吁,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职业教育在人才规划、专业设置、课程教法上仍需改革创新。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院长邹文开指出,与我国养老服务业的旺盛需求相比,养老服务人才供给、医疗康复和精神慰藉等专业性服务仍需加强,“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5年将突破3亿人。我国养老护理员的潜在需求约1000万人。而目前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不到60所,年招生数仅约2500人,亟须扩大规模。”

 

    “目前艺术职业教育的分层教育和分类教育都不够合理。比如专业设置上,表演技能型的专业较多,但市场需求较大的文化创意、文化经纪、宣传推广、市场营销等设置不够,甚至没有。”安徽演艺集团总经理张居淮提出,职业教育的发展还需兼顾结构问题。

 

    “在深刻认识现代职业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科学定位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针对以上建议,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强调,“在办学类型上,要坚持职业教育特点,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强化就业导向。在办学层次上,要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水平。”

 

转型升级,迎接职业教育的春天

 

    面对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挑战,职业教育应该如何变革?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提出,为培养更多满足行业需求的职教人才,要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深化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规范旅游职业教育顶岗实习、完善推广旅游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等。”

 

    “集团化办学是一条有效出路。”北京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党委书记李怡民认为,“集团搭建起人才培训师资、成员共享实训等五大合作平台,丰富的资源大大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现在,我们成为了北京交通综合运输体系中的生力军。”

 

    此外,鲁昕强调,职业教育还要改革创新课程教材,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员工“一岗多能”的综合素质培养等,“各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需要。”(本报记者 邓 晖)

         当前,我国人才市场呈现出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同时并存、高入学率和“技工荒”同时并存、“季节性缺工”演变成“常年性缺工”的三大现象。其实,近几年的每一个春夏之交,大学生就业问题都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2012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0%,按照国家规划,2015年达到36%,2020年将提高到40%。可以预见,今后若干年我国人才市场三大矛盾会持续存在。

 

    人才和需求结构失衡及原因。人才供给结构由教育体系决定,就业需求结构由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两者如果不匹配,就会带来人才和需求结构失衡。一方面,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缺乏市场和社会需求导向,沿袭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实践实战能力培养、重已知知识掌握轻未知知识探索的传统惯性,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并存的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努力开展的对企业培训或资助培训,在提高部分企业员工通用知识或技能的同时,由于培训机构缺乏生产过程、时新设备和师傅帮带等“实战”条件,又无法“兼顾”不同类型企业、不同专业岗位的培训需求,使得企业“技工荒”矛盾还是难以缓解。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首先是一种市场需求,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可以指导或帮助,但无法包办这件市场化、专业化和持续变化的“技术活儿”。企业深度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政府、院校“不可替代”的先天优势:一是熟悉“市场信号”。二是掌握生产过程。三是拥有技术团队。四是拥有“时鲜”设备,这对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的定位,以及保证师生熟悉生产过程、掌握岗位技能等,具有导向意义。企业参与技能型人才培训,政府和高校才有条件把握好市场变化带来的社会需求、工作流程、操作环节以及设备设施等变化情况,摆脱目前辛辛苦苦培养出的学生市场“不买账”“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然而,目前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培养和企业职责“不搭界”。笔者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时,一些大企业反映外部市场压力大,内部管理存在“两个80%”现象:80%左右的一线员工是初高中学历,80%左右的员工一年不到就开始“跳槽”,企业担心花钱培训后,落得“人财两空”结果。而企业“袖手一旁”的不参与行为,不仅导致高校的培训脱离市场需求,也导致一些高职院校的“技能培训”存在一定程度的学非所用问题,而且使高校对职业培训“有心无力”,只好在“有心有力(利)”的专业上盲目扩招,与工科专业需要实验室、实训设备等高成本投入相比,新闻、法学、金融、财会、国际贸易等专业投入低,“一本书、一支粉笔、几位老师”就可上马,这更加剧了人才市场的“结构性过剩”。

 

    鉴于企业参与积极性的提升、社会资源的统筹、中小企业培训服务的跟进以及职教专业机构作用的发挥等,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职教院校“四位一体”合作互动,因此建议:

 

    建立领导和研究机构

 

    建立由地方领导牵头,地方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经信委、建设厅、总工会、职业院校等部门以及若干行业协会、职教专家组成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领导小组,组织力量研究出台相关推进政策。近期需要抓紧研究的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的具体职责分工;地方“企业培训中心”的试点单位和运作机制;不同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计划;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和认定办法;推动各类职业技能证书考核与实际需求接轨的改革办法等。同时在校企深度合作、已有较强研究基础的职业技术学院内,建立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聘请政府部门、龙头企业、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的专家参加,适时完成对地方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调研、需求分析和政策建议等。

 

    制定相关法规政策

 

    建议结合各地实际,制定《鼓励企业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若干规定》和《校企合作促进法》,在法律层面进一步规定政府、企业、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四方在协同完成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对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性质做出明确规定;明确要持续不断地拥有适合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来源,企业必须在专业设置、招生方式、师傅带徒弟直至学生就业全程参与到职教活动当中去,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履行相应义务和享受相应权利等等。

 

    建立培训补偿机制

 

    参照德国所有企业都按员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上交培训基金、基金由政府统一支配、只有培训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才有资格获得基金资助的理念,通过明确参与技能型人才培训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返还(或减免教育附加费)、明确不同培训规模企业经费返还数额比例、明确企业参与培训期间费用分摊方式及学员津贴、明确培训非本企业员工的资助方式等,解决企业参与合作的原始动力及校企合作中的相关责权利问题。此外,建议地方设立技能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重点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

 

    试点“企业培训中心”

 

    先期挑选符合地方产业发展导向、经济实力较强、社会责任感高(最好具有行业协会会长单位背景)的大型企业,与在各地校企合作中有深度有经验的中高职院校(或本科院校中的职教类学院)建立紧密型联盟合作关系,建立起若干“企业技能型人才培训中心”。中心学制分为“员工上岗培训”和“职业学历教育”两大类。“员工上岗培训”内容侧重在“中心”实训,时间可长可短,相对灵活。培训费用由企业和财政共同承担;“职业学历教育”培养可以用三分之一时间在职业院校接受专业理论、职业素养和相关实训课程,三分之二时间在企业接受“师傅带徒弟”式实战训练,培养费用按照各方培训贡献和成本比例由财政从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教育附加费(或相关税收返还费)中分别支付。同时,高校和企业(龙头企业牵头的行业协会)分别给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和行业认可的技能证书。企业培训中心可以有三种存在形式:一种是“中心”设在主导行业中的主流大企业内,场地、设备、管理等由政府和企业共同谋划解决。一种是“中心”设在政府主办、企业深度合作的各地市公共实训基地内。一种是“中心”设在有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企业愿意在课程建设和师傅指导等软硬件投入上共同参与的中高职院校里。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大型龙头企业和中高职院校,到国内外有深度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及各地“企业培训中心”试点单位考察,强化考察者对参与培训是企业始终保持技术优势和经济活力源泉的理念,探讨企业和中高职院校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思路和途径,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各地建立起一批跨企业培训中心。

 

    提升院校合作能力

 

    国内外经验证明,职业院校自身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研发能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师资水平等,是能否持续调动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条件。但对于一般的中高职院校而言,这些恰恰是其在校企合作中的劣势。因此,各中高职院校首先要从自身建设出发,强化提高为企业服务主动性和能力的意识。政府主管部门要敦促职业院校持续深入开展企业和社会需求调查,动态分析行业和企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梳理比照本校毕业生就业的“对口率”及薪资水平。同时通过政府人、财、物的有力扶持,加大职业院校市场导向、专业调整、课程改革、师资转型、社会服务、实验实训设备建设等工作的力度,促进专业建设贴近地方产业导向,提高学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共同提升,从而增强高校对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吸引力。(作者: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陈宝泉

    今年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发出了切实关心教师、弘扬师德、家长不送礼、教师不收礼的倡议,希望今年的教师节能够在端正党风、政风,推动社会风气好转的大气候下回归风清气正之本色。

    我国教师节的设立是在改革开放后,有感于“文革”中教育成为重灾区,教师被迫害、被歧视,教师待遇欠账甚多,在五届全国政协,多位委员两次联名送交提案,指出“教师担负着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应当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后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并通过,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从教师节本意出发,上述倡议是很有道理的。教师节提醒全社会特别是各地各级政府,切实关心教师,弘扬师德主旋律,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这种关心和帮助,不需要锦上添花,而要强调雪中送炭;要捐助困难教师支援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更要从制度上、政策上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教育公平。为政者要审视,本省、本市、本县是否还有常年坚守村小讲台、得不到进修机会、生活窘迫的农村教师。

    教师节本应是集中的文化活动,礼物是表达心意的象征。教师节最好的礼物是学生自制的贺卡,写给画给老师的一首诗、一幅画。这些诗、画可能是稚嫩、朴拙的,但它代表的是学生的心声。在很多国家,尤其是文化发达国家,这仍然是教师节百年不变的形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送礼过重、超越礼节是不礼貌的行为。借教师节之机送钱、送购物卡、送重礼,有变相行贿之嫌。看往日网上的帖子,一些独生子女的妈妈,看到幼儿园老师多抱了别人孩子两次,老师批评自家孩子,就怀疑老师有偏见,就想到要送礼摆平。这种出于娇纵子女的目的而给教师送礼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毁教师、毁教育。

    教师当然不能收受礼品礼金。教育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只有以情操高尚、作风正派、爱自己所有的学生为自律的人,才有资格站在讲台上,从教者必须有在多元化社会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职业精神的自觉。搞有偿家教,以职责之便谋取私利,不仅违背师德,也是违纪行为,迟早要失去教师资格。作为教师,教师节之际更要“三省吾身”,审视一下自己从教的理想,对学生、对事业是否做到了尽心尽力,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形势,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是否还能适应。

    教师节的内容是弘扬、践行教育文化,教师节是学生、家长、社会尊师重教,教师自尊自重自律的节日。其氛围应该是尊师爱生,其乐融融,切不可掺进私欲,破坏了教师在人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专访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徐曙光
 
    日前,山东省教育厅与联想集团在济南举办全方位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在创新型IT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创新、企业管理实践进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展开合作,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入结合,促进山东省职业教育改革,助力产业转型。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联想集团副总裁李祥林等出席并见证了签约仪式。

    为进一步了解此次不同寻常的合作,探究校企深度融合对于山东省职业教育具有怎样的深远意义,本刊专访了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徐曙光。

    问:此次合作定位为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徐曙光:首先是创新型IT人才培养:双方从企业岗位胜任力模型出发,把IT行业人才标准引入职业院校,打造以服务中心、移动互联等前瞻性IT领域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双方将开展企业业务运营中心和业务平台平移入校园工程,构建创新的“教学+实训+生产实践”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并在山东省遴选首批10所高职院校和10所中职院校开展试点,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培养、考核学生,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通过与山东省在本科、中高职院校各层次计算机专业的合作,5年内累计为联想服务体系输送10000名IT服务工程师。此外,双方将引入优秀企业职业素养标准,共建软技能课程体系,培育学生高标准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软实力,打造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人。

    其次是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双方依托联想遍布山东的服务体系资源,改变了常规3-6个月完全脱岗的教师培训模式,让IT教师边教学边实践,搭建一个高质量、可持续的IT教师实践平台,有效促进IT人才培养。此外,双方将共同探索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模式,逐步引入企业工程师任职评定的标准,助力职业教育教师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联想计划5年内在山东省培训1000名IT专业教师。

    再其次是优秀企业管理实践进校园:双方将联想深厚的“说到做到、尽心尽力”主人翁文化和丰富的管理实践,借鉴到职业院校管理能力建设中,帮助职业院校提升管理能力,提高组织效率。

    最后是教育信息化建设:联想将全力为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学校管理平台、多媒体教学提供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促进山东省教育信息化建设。

    问:您认为此次合作与其他形式的校企合作,有何不同?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徐曙光:山东省教育厅此次与联想集团的战略合作可谓“一拍即合”。过去的校企合作,简单讲就是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机会。但这次我们与联想的合作,是深度、全面的战略合作。

    我们把学校的育人标准和企业的用人标准实现对接,整个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学校的实训过程对接,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甚至是研究生教育,都针对企业不同的工种和岗位,入校就等于入企,出校就等于上岗,使我们的人才培养能够适应经济发展,也为学校将来的发展和成长、教师的执教水平的提升拓展空间。

    与一般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不同,我们寻找校企合作方式的新突破。我们把活的企业带入校园,将联想的“3C服务中心”平移入校园,让学生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习,与简单的定向培训班大为不同。此外,此次合作的另一大创新点就是老师的培训不脱离岗位,我们把一个月的整体训练,设置成6个月时长的课程。6个月就意味着他一个星期只需抽出两到三天,在就近的联想实践中心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受训,既节省了时间和经费,又能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问:您对此次合作,有怎样的期望?希望给山东省的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什么?

    徐曙光:从去年开始,山东省委省政府就确定从围绕国家“十二五”建设、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契合国家经济社会战略性结构的调整,以及落实国家的“新四化”建设出发,定位山东教育,明确指出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山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构建这个体系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形成一个贯通培养的职业教育育人模式。在这个贯通当中,首先讲的是职业教育的人,从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工程型人才,研发型人才,一直到学术型人才,这当中,每一个环节都要贯通培养;同时,培养的学生还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从哪里来突破?我觉得就是和企业合作,使教育能够和生产实际、和社会对接。过去得不到突破就是因为企业和我们教育之间的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怎么实现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深度结合?我们试图通过与联想集团的这种合作方式,寻找一种突破,就是想在这一个链条上进一步地深化,激活学生、学校和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在IT产业里的创新和研发动力。我们觉得这种合作的影响会很大。(周伟涛)

   本报讯 记者4日从台盟中央获悉,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当天在贵州省惠水县出席由台湾威盛集团创办的盛华职业学院2013学年开学典礼。

  林文漪在致辞中表示,盛华职业学院的创建和发展,是将教育相对发达地区的优势教育资源向偏远贫困地区倾斜、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有益探索。学院在办学模式与教育理念上的高起点和创新精神,对大陆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是两岸兴办教育的成功典范。相信在两岸民众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大陆职业教育必将取得长足发展。

  盛华职业学院是威盛信望爱公益基金会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建设的一所公益性职业教育学院,2011年9月落成开学,现设有酒店管理、计算机运用技术、茶叶生产加工和康复治疗技术4个专业,招收了数百名大陆偏远地区学生。

  台盟中央副主席黄志贤等出席了开学典礼。 (廉维亮)

    本报北京9月3日电(记者杜冰)教育部3日发布201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本次评选出的10名楷模具有广泛代表性、典型性,而且首次产生了来自民办学校和工读学校的楷模。

    今年5月开始,教育部会同包括本报在内的有关中央新闻媒体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推荐64名候选人。候选人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等各方面。7月18日至8月2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候选人名单及简介,教育部门户网站、人民网、光明网等开辟专题网页刊登候选人名单及详细事迹,面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投票。

    以师德表现、教书育人工作实绩为衡量标准,推选委员会在结合公众投票情况、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进行了无记名投票,最终产生的10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是:河北省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汪秀丽,上海市辛灵中学、风帆初级职业学校谢小双,浙江省乐清育英学校小学分校俞国平,湖北省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杨小玲,湖南大学文学院胡遂,重庆警察学院刘开吉,陕西省商洛中学刘占良,甘肃省兰州市实验幼儿园刘志,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第二中学孔庆菊,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技分院丑武江。

    同时,今年还特为张其星等8位优秀教师设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特别奖”。“4·20”芦山地震发生后,张其星等8位优秀教师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保护学生安全和学校财产,充分体现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尚师德。



新生代农民工既和过去的农民工一样面临共同的问题,同时具有自身的新特征和新诉求

  建筑工、维修工、清洁工、送货工、搬运工……现在大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基础劳动者是二十多岁的年纪,甚至更小。他们有的从老家进城,有的是跟随在京打工的父母,有的因各种原因不能继续读书,有的想出来工作却找不到门道。

  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就已达到2.11亿,并逐年增加,是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流动人口中78.7%为农业户口,以青壮年为主,主要在制造、批发零售和社会服务业领域就业,多集中在低薪或高危行业。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27.3岁并有降低趋势,新生代流动人口正逐渐成为主体。这一切,对国家战略规划、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对这部分年龄在18岁到25岁之间的、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流动青少年给予新的定义,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在外出打工的人里面占到60%,大约1.5个亿。他们早早遵循父辈们的脚步进城打工,希望用汗水兑换一张进城的许可证。相对来讲,他们对农业、对土地不那么熟悉,但另一方面,城市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很多问题暴露出来。对于青少年这一特殊的群体来讲,教育和职业规划,就是首要问题。

  8月21日,由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农民工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福特基金会和浙江三联专修学院支持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社会融入研讨会:问题、困境与对策”在京举行。在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何去何从时,希望公益职校和慈善的力量能成为重重困境下的助力。

  “百年职校”的慈善模式

  2005年,国内第一所免费职业学校百年职校成立,这也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资助定点学校和“希望工程职业教育助学计划”实施学校。在帮助流动青少年融入城市中,中国青基会秘书长涂猛认为,相对其他项目,百年职校的探索价值要更大一些。

  汶川地震后,百年职校在成都进行了成功复制,现在已在大连、南京、武汉、银川等8个城市建立学校。涂猛介绍,学校招收进城务工农民的第二代和农村家庭困难的初中毕业生,给他们两年全免费的职业教育。“我们有一些独创的课程和方法,特别注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内心的培育,学生都非常有精气神儿。职校毕业生很紧俏,供不应求。”这也是解决打工子弟身份转换的一个方法。

  在课程设置上,百年职校工作人员郭女士介绍,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受企业欢迎的一线技术工人,因此会根据当地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来设置课程。同时还要考虑实现课程设置的客观条件、实操室建设等。每年年末,职校会对上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根据实习生和毕业生在企业中的工作情况,以及企业的反馈来调整下一学年的课程设置。

  百年职校的招生规模不大,以北京百年职校为例,每届保持在100人的数量。因为招生只面对来自农村和农民工家庭的贫困年轻人,群体特殊,受其他政策影响也比较小。

  在入学之前,有些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会有机构让他们进行免费职业教育,毕竟希望小学很常见,但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公益教育并不多见。而本身作为公益机构,除了职业技能培训、基本人生技能和大量课外活动参观外,公益在百年职校的入学教育和日常教学中都是重要内容。入学教育阶段,就让学生逐渐了解学校历史,熟悉公益理念和文化。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和学生自己会组织不同形式的公益活动,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学生每学年必须完成不少于10小时的志愿服务才能合格毕业。“例如在2012-2013学年,北京学校电子商务班的部分学生,坚持到孤儿助养机构去做义工。而特别令学校骄傲的是,百年职校历届校友为学校累计捐款已经超过人民币30万元,为学弟学妹在百年职校学习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郭女士说。

  百年职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理事会负责筹措社会资源,校长则负责依照学校理念与管理要求,进行日常教育教学管理。除了固定合作的中国青基会,百年职校也与南都公益基金会、华育助学基金会等许多国内外基金会建立了合作,这些基金会将百年职校作为资助项目之一,在学生能力建设、教学费用等方面给予资助。

  可以说,百年职校开辟了职业教育除政府和市场外的第三条道路。但这种创新和探索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复制,还要看国内公益力量的发展,毕竟关注教育的公益机构有青基会这样影响力和实力的还不多。

  公益机构进入职校

  今年8月,一场“‘成功之技’摄影摄像大赛”举办,参赛者明确要求是16—25岁之间非北京、上海户籍,在北京或上海工作、学习、生活的青少年。这是成立于英国的国际慈善组织救助儿童会在中国开展的青少年职业教育项目内容之一。

  “成功之技”项目开展的主要形式是与北京、上海等地的职业学校合作。相比于学校进行的行业技能教育,这个项目更倾向于培养流动青少年的个人素质和职业软技能。结合实际案例、邀请职场人士现身说法、借助锻炼问题处理能力的活动及职场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职场、了解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和挑战,以及应以何种心态、方式方法去应对。这些也体现在项目的课程设计上,如“如何有效地管理时间”“认识变化中的自己”“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

  去年年底,救助儿童会支持由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上海电力学院等沪上8家高校的共同发起的“成功之技——同伴教育工作坊”上海流动青少年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活动中大学生社团为奉贤中专的同学们开展了职业工作坊演示,这种大学与中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合作也将长期进行。

  而除了对学生以讲座、小班课程、训练营等形式开展培训外,项目还将职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纳入其中,将参与式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青少年权益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生活技能和职业软技能交给老师,这样可以使项目更有持续性。

  项目负责人刘东博说,经过培训,上海已经有三家职业学校在班会课运用项目提供的课程和教材。在进入学校之前,项目组要对学生进行基线调研,根据他们的需求设置培训内容。

  在职校之外,项目组也与本地服务流动人口的NGO、社区街道合作,为流动人口社区中的校外流动青少年提供服务,涉及培训、同伴教育,推荐就业等活动。

  草根NGO的“工人大学”

  位于北京朝阳区皮村的工友之家成立十多年,已经小有名气。除了打工博物馆、同心实验学校、同心互惠商店,工友之家还在2009年创办了新生代打工青年城市生活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同心创业培训”,大家称之为“工人大学”。

  这所工人大学在平谷县张辛庄村,校舍说不上好。每期培训半年时间,每期三四十人,现在已经是第九期了。学生吃住都在这里,由学校提供。培训的技能课程以电脑维修、平面设计等内容为主。工友之家的负责人之一王德志解释,这样的课程设置一方面是考虑到培训成本,还有就是容易就业。“其他技能比如车床操控等,设备就很贵,也没那么大的空间。计算机普及性强,孩子也感兴趣。”

  除了技能课要聘请老师来教,工人大学还请了许多关注农民工的NGO负责人、学者来上课,讲法律知识,讲社会工作知识。中国乡村建设规划院院长李昌平、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王江松、木兰社区活动中心总干事齐丽霞等都在教师名单中。北京关注农民工的NGO也是一个小圈子,互相帮助,抱团取暖。

  来工人大学上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部分学生是通过地方上的NGO组织过来的。学校对报名学生的年龄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一般要求16周岁以上,40周岁以下。王德志介绍,前两年学生年龄参差不齐,今年就主要是初中刚毕业的20岁以下的青少年。“都是打工子弟,家庭条件好的不会来这里上学。”做流动青少年的免费培训,“希望他们回到社会能有一技之长,上升途径会好一些,不只是一个待遇低、谈判条件差的普普通通的工人。”王德志说。

  培训结束后,学生有的自己回到工厂工作,有的就留在工友之家,或者去了其他公益组织。工人大学的培训也成为很多学生公益路的开始。

  这是一个学生的日记,“学习的安排很充实,社会课、电脑课、法律课、音乐课、小组课,还有一段是去宋庄学摄影。我一直都很想当演员,因为觉得他们演戏出现在电视上很威风,可当我们三个要配合摄影当演员,天啊,光拍一个场景就拍了10多次。……刚开始我连什么是社会资源都不懂,电脑也是连最重要的CPU我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通过上这些课,我懂了。虽然不是懂很多,但是最少以后人家在讲什么,我都可以有一些理解。”(王会贤)

  专家观点

  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副会长 毕结礼:

  我们在云贵川调查时,很多年轻人就是不想上学,他想出来挣钱,但是接受企业培训是有积极性的,跟企业对接好了,给农民工培训,前提是要去企业工作,给发工资的。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培训能力不够,培训完他们能得到什么?这两点是职业培训关键的问题。农民工培训一定要提高针对性、有效性,分层分类建立课程体系。需要学什么,学校就开发什么。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卫宏:

  流动青少年在初中阶段,理论上应该接受一些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因为这些孩子有很大一部分到初二初三以后,他自己的生活决定了他不大可能走普通高考那条路。在初中并没有接受到相应的职业教育,初二初三的孩子普遍面临对未来升学和就业非常迷茫、不知所措的状态,这个情况在初中毕业生中也有,升到职业学校的学生也仍然有。

  另外,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指导体系和社会信息体系非常不完善,这些孩子绝大部分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中,相应的文化服务中心、社会服务机构都是空白的,所以他们能接受到就业服务信息以及升到职高的信息途径是不完善的。我也建议,在目前政策不能改变的情况下,能不能面向这些孩子所居住的社区,举办一种适合于这些孩子需要的、适合他们成长特点以及生活特点的、便捷的职业教育,比如职业院校进入社区。
    本报南宁讯 (记者/姚琳 实习生/罗琦)9月3日,2013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开幕式在广西科技馆举行。柬埔寨教育青年体育部部长尹赛迪、泰国教育部部长差图龙·蔡桑、老挝教育体育部副部长孔习·盛玛尼等东盟国家嘉宾出席开幕式。

  本次论坛由教育部和自治区政府联合举办,活动主题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据介绍,联展包括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百校洽谈会、中国-东盟合作交流巡礼、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成果展、职业教育装备展和学生技艺展演等五大部分,论坛包括主旨演讲和学术报告会两部分。

  2013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的举办,不仅促进了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也填补了中国-东盟博览会教育论坛的空白。

  开幕式后还举行了中国-东盟合作院校签约仪式,广西10所院校分别与东盟国家的10所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东盟各国嘉宾观看了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交流巡礼展、教育成果展、装备展和广西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艺展演。

    本报北京9月3日电 记者杜冰3日从教育部获悉,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将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爱”教育。

    教育部要求,各地各学校要把开学作为开展“三爱”教育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把“三爱”教育内容融入到开学典礼、“开学第一课”、新生军训、新生党员教育、校规校纪教育、校史教育等各项活动中。

    教育部建议各地各学校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三爱”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准确把握“三爱”的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通过专题报告、座谈研讨等形式进行宣讲,教育和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学习成长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不断升华对“三爱”的理解和认识。

付业兴 绘

    ■本报记者 张婷

    随着职校就业率的连年提升及职校生升学通道的逐步打通,近几年,职校招生逐渐回暖。但同时,职校招生的虚假宣传、招生诈骗等问题也被暴露出来。记者近日发现,较之以往,今年“山寨招生”和“空壳招生”等问题严重,而且更不容易被监管和惩处。

    名职校在百度中“被山寨”

    近日,云南某知名中专学校的一名教师气愤地向记者反映,学校在百度搜索中“被山寨”了:在百度中输入该校名称,查找结果的前几条居然都是其他中职学校的链接。这直接导致一些本想报考该校的学生转投其他学校。

    记者在百度搜索中随意搜索一所云南中职学校,结果前8条链接均为固定的几所中职学校,直至第9条才是想要找的学校。点击进入前几所学校的网站,网页上均跳出招生广告及报名电话,十分抢眼。

    一位互联网业内人士道出了其中的玄机:“这是竞价排名在搞鬼。首先,这几所学校向搜索网站购买了‘云南中等职业学校’或‘云南中专’等关键词。其次,搜索网站通过技术手段让所有搜索这两个词的人都可以看到这些学校的链接。再其次,搜索网站会按照付费高者排名靠前的原则,对购买同一关键词的所有学校进行排序。”

    据记者调查,学校为此花费不菲。除了入门费用外,搜索网站还按照链接网站每月的点击量收费,每点击一次,收费0.2元。以此计算,学校可能要支出十几万至几十万元。

    举报教师生气地说:“这样的竞争手段实在不光明磊落。真想找人帮助点击这些链接,让他们交几十万推广费,解解气。”

    学校遭遇“被山寨”的情况,近两年屡有发生。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谭晓玉多年从事教育法学研究,他认为,搜索网站所谓的“竞价排名”是一种侵权行为,“在未征得学校同意的情况下,将该校与其他学校进行捆绑搜索,让搜索人得到完全不相符的结果,这在国外是会被追究法律责任的,但国内的相关法律还是空白”。

    民职校借“空壳”变中介

    李秀云是广东东莞石碣镇一位普通农村妇女。今年,正为女儿闲在家里而焦虑的她,无意间从报纸上看到高科职业学校的招生广告。

    “当时的广告我还留着,上面说这家学校是‘广东省十佳优秀职校’,广东职业教育质量‘优胜单位’,只要参加他们学校的设计专业培训班,入学就能跟大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实习期的工资在2000元左右,正式录用后每月能拿到5000多元工资,而且还给缴纳五险一金。”李秀云说,她当时就相信了这则广告,给女儿报了名。

    女儿入学后才发现,这里只有一间约100平方米的房间,摆放着几十台电脑,20多名学员正在接受“职业培训”。每天只上一节课,所教授的都是最基本的电脑知识,甚至一开始就有学校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学不学不要紧,过两个月就能上班。

    两个月过去,李秀云的女儿得到的工作远非宣传得那么好,“每个月1000多元的工资,这样的工作哪里都能找到。这个学校无非是知道一点招聘信息,就打着学校的幌子当起了职业中介”。

    接到举报后,石碣人力资源分局的执法人员对这所学校进行了调查,并取缔了其办学资格。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每年针对民办职校宣传的检查有几十次,但仍然很难监管。“高科职业学校与具备招生资格、经过合法审批的培训公司合作,披上了貌似合法的外衣,却干着非法的勾当。这种隐蔽的违法手段难以提早发现和防范,而且被查处后还有可能改头换面再招生。”

    行政部门需举起联合监管的“手”

    在就业越来越难的当下,一直备受冷落的职业院校在就业率上实现了连年逆势增长,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今年,仅湖北就有近2万名学生放弃本科回炉职校,职校招生热可见一斑。

    职教“火”了。职业院校借势打起了招生大战,希望招到好生源,实现大发展。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趁机混入市场,不择手段淘金挣钱,搅乱了职教生态。职教发展的大环境得来不易,不能被这些招生乱象破坏。职教人盼望相关部门联起手来,加大监管,共同为职教保驾护航。

    北京市商业学校党委副书记程彬认为,学校做招生广告无可厚非,但如果花费过大,超出学校的承受能力,影响学校正常运转就得不偿失了。更糟糕的是,这种奢侈的方式还会导致业内恶性竞争,一些学校本不想花大价钱宣传,但害怕生源流失,也只得“硬着头皮做”。

    他呼吁,有关行政部门对职校招生宣传中的铺张浪费现象应及时制止,避免宣传中的攀比现象。“行政部门要引导职业院校将钱花在刀刃上,花在提升自身质量与内涵上,毕竟这些才是招生之本。”

    对于“借壳招生”监管难的问题,谭晓玉认为,政府应举起“有形的手”。“近两年,国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简政放权,给了市场更大的空间。以举办民办培训机构为例,在一些部门,可能两天就能获得审批手续。步骤简化了,市场活了,但同时,也让一些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审批的‘手’放下了,监管的‘手’就要举起来。不管是教育部门还是其他部门审批的职业学校,都应该有统一的监管制度,不让其过了审批门槛就为所欲为,要跟踪监督,彻底解决政出多门、相互踢皮球的老问题。”
    “当前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开始聚焦课堂,认为教学改革只有深入到课堂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要让课堂发生改变,使职教课堂成为学得会的课堂、有价值的课堂、有活力的课堂。”

    ■刘景忠

    去过不少职业学校,听过不少课,总的感觉是:职业教育似乎什么都变了,唯独课堂还是老样子。我所领略过的课堂,大多没有“教育”、没有“生成”,很少有智慧的启迪、很少有人格的感染;大多只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更不要说还有照本宣科、干巴巴地满堂灌的;至于学生的状态,就更是五花八门了。

    分析目前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实不少:很多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缺乏实践,只能教给学生自己熟悉的却未必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师又缺乏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和手段,于是课堂上只能就教材讲教材,教学容量太小;多数教师备课的顺序仍然是传统的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而不是倒过来根据职业学校实际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教学做合一的推进非常困难,我讲你听、我做你看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一些教师并不热爱自己任教的学科,把教书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因而也就不能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明显不够,导致学习氛围不浓,学生混日子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在课堂上找不到成就感,教师们说得比较多的是“将来你们参加工作如何如何”,而学生眼下的困惑、彷徨、障碍等却鲜有人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教师们忙于应付学校的各项检查、评估、技能大赛以及写论文、做课题等,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上好每一节课上,课堂教学处于应付状态……

    当课堂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当课堂对学生毫无吸引力的时候,职业教育所有的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因此,如何打造魅力课堂,提高课堂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能效,是当前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紧要问题。

    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魅力课堂,魅力课堂有没有具体的标准?什么样的教师是真正的好教师,好教师有没有标准?这既是许多教师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笔者认为,职业学校的魅力课堂既不能没有标准,更不能由领导或专家“拍脑袋”制定出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一定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这个标准一定要从教师中来、从学生中来;这个标准一定是多样化的;这个标准一定是动态的、不断更新的。

    在每一所职业学校里,在职业学校的每一个专业、每一门学科中,都有少数这样的教师,他们无论到哪个年级、哪个班级上课,都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尽管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充满了紧张感,得不到放松的机会,但学生却感到自己“疲劳并快乐着”。

    探索性、实践性、多样性、动态性,是职业学校魅力课堂的基本特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魅力课堂。正因为如此,魅力课堂不拒绝任何一位教师,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追求属于自己的魅力课堂。但无论什么样的魅力课堂,都应该体现以下共性:课堂成为师生愉快生活的家园,教师倾心于课堂,学生留恋于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高效,学习更加有活力、有动力。魅力课堂一定是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也一定是充满了智慧和情趣的。魅力课堂一定是师生双方都得到了成长,都享受着课堂的魅力的。

    那么,通往魅力课堂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1.一切从职校生的实际出发,找到他们的学习起点,跟他们一起出发,也就找到了魅力课堂的入口。

    众所周知,很多职校生既没有应试教育所需要的考试能力,也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这样的生源,要求教师必须准确掌握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以及他们实际的接受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准确了解学生的起点。在此基础上,教师方能有的放矢地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只有做好了上述基础性工作,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内容才是学生需要的,教师的教学方法才是学生愿意接受的,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才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简言之,教师只有和学生一起出发,课堂才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才会有魅力,才会避免“教师很流畅、学生很惆怅”的尴尬局面。

    2.一切着眼于职校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找到他们的生长点,激发他们的生长愿望,教师也就踏上了魅力课堂的大道。

    相对于普通高中而言,职业学校没有高考的压力,关注职校生的个性化成长也就成为了可能。但目前很多教师更习惯于以我为主,以统一的教材和大纲为依据,按照单一的评价标准,批量地把学生“加工”成同一类型、同一模式的人,同时也就忽略了学生的天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追求。

    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着眼于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长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在当今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已远非课堂和教师所能满足,这说明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但在帮助学生、影响学生、激励学生、感染学生方面的作用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在课堂上,教师的知识、技能和智慧等应该是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服务的。当教师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时,课堂自然会魅力四射。

    3.魅力教师是魅力课堂的第一要素,每个教师都能做最好的自己,魅力课堂就会不期而至。

    学生的学习动力原本是存在的,只有触动了其关键部位,这个动力才能被激发出来。就像一辆汽车停在那里,无论你对它多么爱惜,汽车也不会发动起来,只有用钥匙发动引擎,这辆汽车的发动机才会高速运转起来。也就是说,无论教师多么关爱学生,如果手里没有一把能发动引擎的钥匙,也是无济于事的。反过来说,也许教师没有花时间盯住学生的学习,但只要他手里有这样一把“钥匙”,学生的学习动力照样会被激发出来。这把“钥匙”就是——做有魅力的教师,让学生喜欢你、敬佩你。

    无论是教师的个人魅力还是魅力课堂都离不开有效教学这个根本,因为只有教师从内心深处深深热爱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持久的学习动力。

    4.打造魅力课堂,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高度重视,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励教师回归课堂,潜心教书育人。

    当前,职业学校教师除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大量的诸如参加技能大赛、参与实训室建设、检查学生顶岗实习、准备评估资料、早晚带班跟班、完成论文及其他科研任务、参加各类培训等非教学工作任务,这些非教学工作任务也是对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状况下,教师的确很难把主要精力用在备课上课和教学研究上。这恐怕也是职业学校课堂缺少魅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鉴于此,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应该对教师的非教学工作任务予以梳理,该松绑的松绑、该减压的减压、该减负的减负,最大限度地给教师创造一个“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良好环境。不仅如此,教育行政部门还应该把课堂是否优质、是否具有魅力列入对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之中,对在实现“优质课堂”和“魅力课堂”活动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学校、教师予以表彰奖励。倘能如此,职业学校的魅力课堂将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回归课堂,聚焦课堂,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是职业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绕不开、躲不掉的必由之路。(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图为:救人的9名大学生从左到右分别是:姚作霖、李潇潇、周勇、杨承杰、文德麟、罗权、周雪东、李峰、曹思明


图为:发现女青年异常,姚作霖和周雪东赶紧探身扶住


图为:姚作霖赶紧跑去通知公交司机


图为:大学生们紧急商量对策,李潇潇蹲下帮女青年擦口水


图为:姚作霖用女青年的手机与她的一位朋友通话


图为:急救人员上车给女青年检查身体  

1名女性乘客在公交车上突然昏厥,来自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的姚作霖、李潇潇、周勇、杨承杰、文德麟、罗权、周雪东、李峰、曹思明9名大学生伸出援手热心相助。615,《楚天都市报》“今日焦点”栏目用整版大篇幅进行详细报道。

报道详细还原了发生在613日的那一幕: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的姚作霖、周雪东、周勇、李峰、罗权、李潇潇、文德麟、杨承杰、曹思明等9名同学面试完暑期工回学校途中,在一辆801公交车上突遇一名女性乘客突发癫痫,9名同学立即施救:姚作霖和周雪东将这名女乘客扶住,10秒钟后,姚作霖跑向驾驶台通知司机并报警,文德麟等人一起帮忙扶托住女青年,李潇潇蹲下来帮女青年擦掉她面部的口水,周雪东则一直专注地掐着女青年的人中,同时,姚作霖用女青年的手机与她的朋友、家人联系,大家也一直托着这名女青年。在大家的施救下,这名女青年终于醒来,并被随后到来的救护车送往医院。

报道刊出后,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等全国数十家媒体纷纷跟进。615,中央电视台、湖北经视、湖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专程来到该院,对这9名热心助人的同学进行现场采访,当天晚10点,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间新闻》栏目,以《女乘客突发疾病 9名大学生施救》为题,报道了613发生在801公交车上该院9名学子救助突发疾病女乘客的事迹。报道画面打出“很及时”三个大字,主持人在节目中说“感谢这几位素不相识的可爱的年轻人。”

616凌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以《女子突发癫痫 9名大学生联手施救》为题,对该院9名学子公交上救助突发疾病女乘客再次进行了长达2分多钟的报道。

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网、荆楚网、新浪网、凤凰网、天津电视台《津晨播报》、江苏公共频道《早安江苏》、武汉电视台、武汉教育电视台等国内各数十家媒体,纷纷图文并茂的大量转载、报道该院学子公交救助他人的感人事迹。

为表彰他们的义举,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决定授予姚作霖、周雪东、周勇、李峰、罗权、李潇潇、文德麟、杨承杰、曹思明等9名同学“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群体”荣誉称号,并分别授予九位同学“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称号。

姚作霖、周雪东、周勇、李峰、罗权、李潇潇、文德麟、杨承杰、曹思明等9名同学的见义勇为之举,诠释了该院“厚德、笃行、致用、创新”的校训内涵,彰显了当代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乐于助人的奉献意识、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为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注入了正能量。他们的善义之举平凡而伟大,朴实而崇高。

    该院同时号召全院师生员工学习他们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助人为乐的时代风尚、见义勇为的可贵品德和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操,以他们为榜样,用实际行动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奉献、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船院精神”,团结拼搏,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全国船舶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下简称:船舶行指委)成立大会暨2013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于614在武汉隆重召开。全国船舶行指委主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总经理)黄平涛、教育部职成司任占营副处长、刘俊主任、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张金元、湖北省教育厅职成处副调研员余弢、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易懿、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武汉公司党委书记殷国强等领导出席。参加大会的还有船舶行指委委员以及来自全国船舶行业院校、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代表。 



(出席大会的领导)        

         614上午会议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秘书长金向军主持,船舶行指委副主任、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熊仕涛致辞,熊院长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向与会领导和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船舶行指委秘书长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陈长江做了“船舶行指委筹备工作报告”,介绍了近半年来在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的指导下,秘书处经过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如期完成了各项筹备工作。黄平涛会长、教育部职成司及湖北省教育厅的领导共同为船舶行指委揭牌,黄会长为船舶行指委委员颁发了聘书,最后做了主题为“绿色造船与现代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发展趋势”的学术报告。 



(熊仕涛院长致辞) 


(黄平涛等领导为船舶行指委揭牌)

    下午的会议由船舶行指委秘书长陈长江主持,分组讨论并审议了《船舶行指委章程(草案)》、《船舶行指委2013年工作要点》等文件以及专指委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名单,大会一致通过了各项文件以及行指委下设的各专指委机构组成及人员名单,为今后行指委开展工作确立了制度和机构保障。

为本次大会发来贺信的还有工信部、湖北省国防科工办、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等单位。船舶行指委的成立必将在引导行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指导行业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发挥行业主体资源优势,深化教产结合、校企合作,促进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从而满足行业日益增长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以及服务国家海防安全、海河运输、海洋开发装备制造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与会领导及委员合影)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