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527-28日,由中国职教学会农村与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全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主办、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全国农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课程设计大赛在苏州圆满落下帷幕。

本次比赛得到教育部职成司、农业部科教司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大力支持。大赛由课程设计方案评审与现场说课比赛两个阶段组成,通过第一阶段课程设计方案专家初评,来自全国36所农业职业院校的134名选手参加现场说课,进行精彩激烈地角逐。参赛选手说课材料准备充分,课堂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教学方法新颖独特,出了课程教学的精髓:以学生为本,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创新、着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讲学生听得进、用得上的课。

现场说课按种植、养殖、农业经济、机电与加工及中职五组同时进行,经过专家公平、公正的评审,共评出一等奖25名,二等奖35名,三等奖48名,优秀奖若干。

大赛颁奖仪式暨闭幕式于528日上午在苏州农业职业学院报告厅隆重举行。江苏省农委副主任蔡恒、教育部职成司农村教育处处长刘杰,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教育处处长张景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李祖平、中国职教学会农专委主任、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原院长王振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院党委书记徐向明、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王建军、江苏省农委科教处处长姜雪忠出席闭幕式。学会常务副主任王福海主持仪式。

中国职教学会农专委主任、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原院长王振如宣读了比赛结果。与会领导随后向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教师颁发了奖杯和荣誉证书。

大赛承办方苏州农业职业技术院党委书记徐向明代表学院对前来参加、观摩比赛的领导及老师表示欢迎,对获奖选手表示祝贺,同时简要介绍了学院近几年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绩,他希望通过这次赛事能够使更多人关注苏农、了解苏农,也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一如既往的支持苏农的发展。

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李祖平强调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指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她认为本次比赛是一次创新思维的大聚会,通过比赛,各位选手展示了教学特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今后开拓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业部科教司张景林处长代表农业科教司向参赛的全体教师及大赛主办、承办方表示祝贺和感谢。他强调了新形势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重要性,要求在座教师牢记使命,注重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出更多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提高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教育部职成司刘杰处长分享了近期有关农业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和精神,介绍了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新趋势、新要求。他指出,知识和技能使用者的水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希望各位选手以此为契机,相互切磋交流,对课程设计进行精雕细刻,同时注重自身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应用;各院校也要增强合作,协同创新,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国际水准、中国特色”的品牌专业。

江苏省农委副主任蔡恒认为,全国农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课程设计大赛是农业职业教育的“嘉年华”和“奥斯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他希望各农业职业院校和选手通过此次比赛积聚正能量,期待再出发,充分适应当前“大数据时代”对农业及教育领域的冲击,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不断在人才培育模式改革、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教师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上做文章。

本次大赛组织周密、赛程严谨,集中展现出农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素养和能力,使大赛具有不同凡响的影响力。为热爱农业职业教育事业的专业教师提供了展现才华的舞台,对鼓励广大专业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思路、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教师整体执教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全国职教系统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一周年综述



宁波甬江职业高级中学服装专业的同学,学习“江姐”绣红旗,把对祖国的爱和对中国梦的憧憬绣进五星红旗里。孙海岩 摄

        2013年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2013年4月,鲁昕副部长主持召开职教系统“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座谈会,部署推动职教系统全面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提出“职教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年来,职教系统创新载体、丰富形式,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
        全面部署 示范引导
        2013年和2014年,教育部职成司连续两年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列入年度工作要点,明确要求各地各职业院校全面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各地积极响应,精心组织和部署推动各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教育部职成司联合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举办“中国梦—人人皆可成才”职业院校系列宣讲。邀请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先后赴江苏、广东、浙江、湖北、云南等地职业院校为师生作报告。
        联合团中央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遴选了10位师生代表,在技能大赛期间进行集中展演。联合中央文明办、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中华职教社共同举办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第十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举办职业院校“中国梦”宣传教育研讨班,指导编写了《图说中国梦—职业院校学生读本》。读本以“中国梦”为核心,立足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实际,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中国梦”的精神内涵,将思想品德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
        创新载体 形式多样
        各地各职业院校结合实际举办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是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与日常德育工作相结合。广东省将“中国梦”有关内容融入中职德育课、高校思政课与其他学科专业课的教学中。江苏省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情况纳入全省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专项视导,每校形成一篇报告,逐校予以反馈。温州市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纳入学校、家庭、社会和企业四位一体的德育网络。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中国梦”为主体,通过日常管理渗透、校园文化升华、文明礼仪涵育的德育工作网络,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
        二是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与特色主题活动相结合。贵州省结合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和民族团结教育实际,开展“我的贵州‘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云南省把“中国梦”主题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有机结合。大连市把“中国梦”主题教育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进,使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开展志愿者“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专长为民服务,累计开展活动100场次、2万多人次参与。湘潭市工业贸易中等专业学校挖掘“中国梦”的历史深度,开展“韶山红杜鹃、追寻伟人足迹”、“韶山下的成人礼”等主题教育。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鼓励近期新入党的学生党员在寒假期间做一件服务家乡、服务人民有意义的事情,在服务家乡中托起“中国梦”。
        三是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大连女子职业中专举办“校园文化月”活动,开展“我的未来不是梦”职业规划讲座、“讲礼仪、展风采、诵国学”礼仪礼节大赛等,以“优美、优秀、优雅”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宁波北仑职业高中建设校园广场、创业街和星光大道、职业大道、健康大道,构建室外励志教育空间。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把教育内容融入“五个主题月”(1月为“中国梦、青春梦、我的梦”活动月、3月为文明礼貌活动月、4月为法制安全教育活动月、5月为弘扬民族精神月、6月为学生社团展演活动月)、“十个主题周”(开学教育、安全教育、行为养成、心理健康、主题班会、中华传统美德、技能体育艺术活动、职业指导与就业推荐、岗前培训教育、电影节暨经典影片播放)系列活动。北京市商业学校积极通过“学雷锋为民服务”、星光大道表彰仪式等,激发学生对专业、对职业、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幸福生活的热爱、向往与追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把“中国梦”融入文化校园塑造中,建设主题文化雕塑、书法艺术石刻、创意作品文化展示区等,打造生态化、园林化、人文化、国际化的校园环境。
        四是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与先进典型引领相结合。河南省开展以优秀职业学校毕业生事迹为主题的“三个一”工程(出版一本优秀职业学校毕业生文集、举办一场优秀中职毕业生创业事迹报告会、制作一套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光盘),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实现自己的梦想。苏州市组织国家、省技能大赛金牌选手到各职业学校和初中校巡回演讲,以选手追梦、圆梦的亲身经历宣讲奋斗的青春最精彩的人生主题。张家口市职教中心开展“学习身边好榜样,点燃青春正能量”活动,在全校师生中推选出道德榜样、技能榜样和师德榜样。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开展“我的中国梦—青春激励”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发挥榜样的力量,放大立德树人的正能量。
        五是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河南省结合职业技能大赛、双师型教师、职教专家评选认定等,引导师生练本领、比才艺。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围绕专业和综合技能开展“博学追梦,魅力中职”为主题的“博学节”,让学生在你追我赶的活动中练就过硬本领。
    六是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重庆市通过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学生面向的职业岗位特点,开展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进一步增强学生胸怀远大理想,获取职业信念,把实现“我的中国梦”与成为行业企业满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达到成人成才的目标。
        升华信念 提升素质
        通过全面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职业院校师生受益匪浅。
        一是使得学生理想信念得以巩固升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普遍确立了自己的梦想,并把个人成长成才成功和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结合起来。二是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参加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才艺和技能,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展现了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发挥了德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的独特优势。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得以强化,推动了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营造了培养学生、凝聚学生、激励学生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四是推动了师德师风建设,帮助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明确了职业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使命,凝聚了师生共圆职教梦的力量。
        据了解,教育部还将深入挖掘教育梦、职教梦的思想内涵,进一步凝聚战线共识,突出职教特色,用先进的职教文化育人,形成“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将启动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大纲和规划教材,推进“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融入日常德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和职业理想,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贯彻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创新教育载体和方法,引导师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成立大会现场


 

2014510,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江苏无锡召开。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副司长王扬南,中国职教学会顾问刘来泉、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占山,无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华博雅、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吕景泉、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等领导出席会议。教育部职成司教产合作处、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委相关处室、行业企业负责人以及广大职业院校代表共计260余人参加会议。


   

华博雅副市长致辞



吕景泉副主任主持



杨湘宁副厅长主持  


59晚上,召开了筹备会和常务理事(候选人)预备会议。会上,筹备会秘书长白汉刚就筹备工作情况做了汇报,并讨论确定了会议日程安排、会议主持人人选、通过选举办法和推荐了监票人等有关事项。510上午,召开了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天津教委副主任吕景泉主持。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筹备工作情况》、《工作条例》、《会费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制度》等4个文件。按照选举办法,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组织机构:理事会主任由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王扬南当选;王丰、吕景泉等11位当选为副主任;职成司教产合作处处长白汉刚为秘书长,副秘书长由马元兴、李刚等4位担承;大会选举产生了丁跃华、王鲁等37位常务理事,于建平等254位理事。第二阶段,由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主持。由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占山为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揭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教司巡视员洪净宣读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发来的贺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军伟致了贺词。会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主任、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王扬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占山、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三位领导分别作了重要讲话。510下午,召开了第一届第一次常务理事会议,会上,理事会秘书长白汉刚谈了竞赛工作委员会的主要工作设想,各位常务理事对秘书长提出的八项重点工作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最后,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主任王扬南作了总结讲话。



王扬南副司长讲话 

 

成立大会上,新当选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主任王扬南讲话指出:成立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一是落实大赛三年规划的客观需要,二是执行三年规划,维护规划严肃性的具体行动。提出了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要加强技能大赛规划的编制研究;要健全技能大赛制度,促进技能大赛规范管理;要完善竞赛委组织机构和专家队伍建设;要加大赛项的开放办赛,促进赛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刘占山副会长讲话


中国职教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占山在讲话中希望: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要认真调查研究,为宏观决策提供咨询与服务;积极搭建研究交流平台,促进大赛规范有序;积极探索国际交流,推进技能大赛国际化;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与工作能力。



葛道凯司长讲话  


最后,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在大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他从国家发展到了需要社会组织发挥作用、中国职业教育进入又一个春天、技能大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要我们充分提高对成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重要性的认识。对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提出:要加强组织建设,能够尽快承接全国技能大赛赛事;要加强科学研究,推动技能大赛科学长效发展;要加强协同协作,聚集技能大赛各类资源,推动技能大赛又好又快、创新发展。



揭牌仪式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秘书处


             2014年5月12日                

 

附:成立大会照片

 

 

 

罗伟其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

    推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面临诸多现实难题,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是关键。在现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以突破的情况下,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模式。近年来,广东省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在依托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改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

    推进“广东教育视频网”建设,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到每一所学校。早在2005年,广东就实现了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互联网接入。针对农村学校不能上网、上不起网的问题,广东省教育厅积极争取社会投入,按照三个免费的原则(即免费建设“广东教育视频网”,免费升级省教育骨干网带宽和为符合条件的学校带宽提升至10M,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农村中小学提供免费服务),与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共同推进“广东教育视频网”建设,解决农村学校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实施“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使用效益。我省实施“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推动校际合作,开展“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建设,不仅要推进信息设施建设,更要把推进应用的关键放在教师上,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率。

    利用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教育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变革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广东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探索互动课堂、“翻转课堂”、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电子书包智能课堂等课堂教学新模式,推动课堂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从“知识为重”向“能力为重”转变,加快课程改革进程。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以教育部信息化试点、省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为龙头,大力发展网络主题探究、项目式学习等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全球意识为核心,开展教育远程合作。与美国、瑞典、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建立“国际学校联盟”,开展视像辩论赛和网络主题探究等活动,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全球视野和文化传承能力。

    运用信息化创新教育管理模式

    提高治理能力

    就广东而言,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大力破解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体制束缚,以及由此带来的管理方式落后、管理能力低下等困局,强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能力,建立统筹推进机制,实现科学决策。

    强化统筹规划,重视顶层设计。教育信息化被纳入广东经济社会信息化、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统筹。省教育厅成立教育信息化办公室,促进教育信息化推进方式向行政统筹、长效机制建立为重转变。

    推动管理信息化,提高教育管理能力。目前,广东已经拥有教育信息门户、电子公文、移动办公系统、网上考试招生等一批教育信息平台,基本实现了以电子化、网络化方式实现教育管理和网上事务处理。

    今后,我们将以教育协同管理、教育均衡监测、教育质量监测以及趋势预测等为重点,推动教育大数据建设和应用,建立广东教育基础数据、教育数据模型,加强教育数据共享、整合和管理流程再造,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提高教育科学决策水平。


——云南省曲靖农业学校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纪实


 

曲靖农业学校领导走进田间地头察看高原特色菌菇示范基地

什么是涉农教育?什么又是构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到2020年,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正如纲要所阐述的那样,云南省曲靖农业学校就是这样一所高举“农”字旗、扬起“农”字帆,唱响“农”字歌,打好“农”字牌,办好“农”字校,念好“农”字经,走好“农”字路、做实“农”字事,结出“农”字果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121227日,本报曾以“凤凰涅槃彩云舞、大爨之邦写辉煌”为题,对这所学校进行过深度的介绍。2014年仲春,我们又对曲靖农业学校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他们的经验对全国同类学校的创新发展具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意义。今天,我们将这所学校的做法再一次推向全国,以飨广大的读者——

再次走进云南省曲靖市,亲身感受曲靖农业学校的每一步变化,聆听一个个与时俱进的创新举措和感人瞬间,品味学校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成果盛宴,领略这所学校浑厚的办学底蕴和先进的治学之道……

不论是市里各部门的肯定与好评,还是来自于农村口口相传的赞誉声;不论是县乡村示范基地、种养殖合作社、经济联合体、党员示范户;还是学校派出的大学生“村官”、巡回田间地头的科技指导老师;不论是经常深入农村的学校领导,还是示范乡村的干部、少数民族示范户以及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们;从他们身上折射出了曲靖农业学校在创建国家示范校的进程中,所形成的“意义深远、功勋卓著;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立足曲靖、服务三农;示范带动,辐射全国”的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

这些创新体系可归结为“十四大”教育品牌:构建“廉洁学校”,廉洁从教,求真务实;建设“廉政学校”,人道敏政,高节清风;践行“责任学校”,惟民所止,邦畿千家;创建“绿色学校”,福缘文化,生态摇篮;发展“民生学校”,服务三农,情系百姓;抓好“数字学校”,全新育人,治理一流;打造“和谐学校”,严谨治学,发强刚毅;深化“特色学校”,立志勤学,继承创新;创新“文明学校”团结奋进,文明求是;立足“安全学校”,幸福学园,笃行博学;成立“培训学校”,创优培实,知能并济;健全“法制学校”,遵纪守法,修身以道;成就“品牌学校”,特色发展,辉煌鼎承;建成“示范学校”,立足曲靖,辐射全国。

正是这些品牌的形成,从而使曲靖农业学校实现了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先后荣膺“国家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全国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全国科研兴教先进单位、国家重点课题优秀科研学校、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先进单位、亚洲博鳌·中国最具综合实力百强中等职业学校之一、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文明单位、省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基地”等多项称号;被国家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第二批建设学校。解读曲靖农业学校的发展秘诀,就从“五四三二一”的创新治理体系开始——

“五大专业”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走涉农教育示范发展之路”奠基

20106月,国家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等联合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曲靖农业学校就是这一计划中为数不多的涉农学校之一。几年间,学校以此为契机,不断抢占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制高点,在“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道路上,使老牌涉农学校焕发了青春,创造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示范:催生“五四三二一”的科学发展新机制。曲靖农业学校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是紧紧围绕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中国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发展战略和曲靖市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核心战略开始的。创建之初,学校就以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打造了“畜牧兽医”、“园林技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农产品保鲜与加工”、“建筑工程施工”等5大国家重点专业群;实施了“引导性培训工程、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等“4大工程”;探索了“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乡合作”3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学校生态园林文化”、“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两大特色项目;实现了1个“立足曲靖、面向云南、辐射全国”的宏伟办学目标。

目前,这所学校在培养模式、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内涵发展、服务三农等多个领域实现了新的跨越。尤其是学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以农为主、多专业综合发展的现代化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成为了一所享誉全国的先进典型。

以五大专业为例,是这所学校精心打造的国家重点专业群。这些精品专业的形成,沉淀了学校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深厚的职教文化底蕴。特别是自2012年以来,学校以创示范为契机,五大专业按照“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五对接”这一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构建起了适应社会和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出国家重点建设的专业群。

目前,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畜牧兽医、园林技术3个专业已经成为省级骨干专业;农产品保鲜与加工和建筑工程施工2个专业成为市级骨干专业。同时,畜牧兽医、园林技术、农产品保鲜与加工3个专业,还成为了世行贷款云南职教项目重点支持建设的特色专业。

深度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路径。近几年,学校积极探索校内深度模式,利用云南宣威火腿的优质产品,走“特产+品牌”的校企合作之路,打造“农校月饼”品牌。2011年曲靖福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由这里生产的“农校月饼”,已进入昆明、广东、上海、青岛等市场。20143月学校又成立曲靖瑞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合作,采取“教学训做评”一体化培养舌尖安全技术技能人才。园林技术专业与云南华海城市景观工程、曲靖开发区昌茂农业科技进行合作,培养园林、石斛组培技术人才。建筑工程施工专业,采取工学结合的形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畜牧兽医、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两个专业,采取校村(户)合作,大力培养农庄经济、庄园经济技术技能人才和复合型领军人才。

通过校内深度校企合作,探索出了“企业办在学校,专业建在企业”,“产业链、效益链、教育链”三链相融合,“校企零对接,定岗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示范:助推高原产业结构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走进茨营乡,这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沃土、良田,将一排排植根于田野中银白色的蔬菜大棚推向极致。这就是曲靖农校和曲靖市有关部门倾情打造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由这里生产的高原无污染绿色蔬菜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极为可观,直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深受市场的欢迎。

信步在示范区的田间,校乡领导讲,现在有了高原特色农业种植,农民早已经摆脱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作方式,向着“集约型、产业化、高效化”的现代农业转型。而实现这一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曲靖农校在科技创新、示范引领、特色推广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乡领导富有诗意地说,“山上绿色银行,山腰烤烟蚕桑;山下鱼米粮仓,村庄文明漂亮;科技示范带动,共同建成小康。”就是对农村、农业、农民的真实写照;这与曲靖农校长期服务“三农”是密不可分的。

为深入解读曲靖农校所做的贡献,我们走进罗平县鲁布革乡进行全面的挖掘,这里是典型的布依、苗、彝、汉四种民族的集聚区,也是曲靖海拔高度最低的地方。自然资源、气候、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负氧离子平均在10000/立方厘米以上,堪称我国珍稀植物的“基因库”和“天然氧吧”。

近年来,农校与该乡实行校乡合作,携手推进新农村建设及科技推广,先后建立两个示范基地,100亩多依河绿色蔬菜栽培示范基地和乃格铁皮石斛栽培范基地;农校每年还投入资金20多万元用于科技发展。目前,已建成“多依河经济林木苗圃项目”、“多依河腊者生态鱼苗培育项目”等多个示范基地,形成了“杉木经果一片林、高原生态一条鱼、冬早生态一棵菜、旅游休闲一幅景、商贸物流一条街”等五大产业群。对此,乡党委书记寓意深远地给引进原产于非洲的“罗非鱼”,起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叫“东方罗非”,使这一低海拔的特色产品,推广全国、走向世界。

现在,这个乡又将发展的触角伸向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借助滇、桂、黔三省交界的特殊位置,成立了“滇桂黔跨省区联合党工委”,确立了“三省通衢,生态之乡;人文质朴,民族和谐;党政引领,协调联动;建成小康,造福百姓”的发展新战略。他们的这一做法引起了国家组织部门的高度赞誉……

——示范:为学校的内涵发展打造一流的团队。行走在曲靖市各县乡之间,总能见到曲靖农校专家、教师、领导的身影。他们走进田间地头、深入示范农户、融入企业车间、沉在教学一线、潜心教学育人,使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了最大化。打造出了“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教育质量、一流的毕业就业”的竞争实力,跻身于全国的先进行列。

走进该校,这里的专家型团队构成了曲靖农校发展的中流砥柱。据统计,学校现有“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高达84.1%,研究生教师为10.2%,具有高级职称的占专任教师32.5%,省级学科带头人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5人,3人享受市政府部门特殊津贴。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绍坤成被云南省批准为“省委联系职业教育的专家”;还分别被聘为“云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农业类专业委员会主任”和国家教育部门、农业部门“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就是这样一批专家型的队伍,为示范校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专家治校”的道路。

深入挖掘,曲靖农校在示范校建设以前,就已经建设了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2007年学校就向社会公开聘请了一批专家,共有57名兼职教师。同时,学校还特别邀请了清华大学、国家教育部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的多位教授专家作为学校顾问和培训专家,有的专家还作为PDC活动指导教师。目前,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0.2%,企业和单位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9.7%。就是这批专家队伍,成为了学校创建国家示范校的宝贵财富。 

“四大工程”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走涉农教育示范发展之路”建功

那么,曲靖农校的示范校建设是依靠什么来支撑呢?学校党委给出的答案是:观念是做大的关键,规模是做活的基础,质量是做强的保证,专业是竞争的核心。作为涉农学校只有全力打造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品牌,变“管理”学校为“经营”学校,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此,学校创造性地实施了“引导性培训工程、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等四大工程,为国家示范校建功立业。

——“引导性培训工程”助推国家示范校发展。曲靖农校被列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后,就实施了“引导性培训工程”,助推了示范校发展。这个工程,主要依托曲靖市劳动部门展开工作。在市人社部门就业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学校与曲靖市商务部门组织全市“生猪屠宰加工”就业培训,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全部安置到各县(市、区)生猪屠宰场就业。2013年学校又与云南东恒经贸集团合作,在全市开展了“饲养工”、“动物疫病防治员”等就业能力培训,为企业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人才。

以陆良县绿源康生态养殖产业专业合作社为例,就发展农户达197户;富源县富宏魔芋专业合作社,投资1000万元开展示范带动。陆良县召夸镇冷水沟村朱富平,种植食用菌6万包,年获利近20万元;还有,马街镇湖海村钱乔华制作的菌种,年产值达到了50余万元。用干部群众的话说,科技示范进万家,农村结出富裕果。

——“职业技能培训工程”为示范校建设锦上添花。这一工程也是紧密结合国家示范校建设组织培训的。两年来,对农村兽医、生猪养殖、种植大户普遍开展了“动物疫病防治员”、“果茶桑园艺工”等专业技能培训。经考试合格,颁发《曲靖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学校结业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如,林果种植户,通过技术培训生产效益成倍增长。他们逢人便说:“一把小小剪刀,掌握的是技能,结出的是硕果,收获的是金钱。”

在炎方乡麦地村委会,这里有一个生猪养殖大户叫胡中文,他带动乡亲走共同发展之路,由5户发展到18户;胡中文也成了当地远近的名人。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程”为示范引领平添活力。近年来,学校党委不断夯实基础、强化服务、健全机制、规范程序,对全市农村示范户、种养殖户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学校服务三农的工作又向前延伸了一大步。

例如:葡萄种植大户季金花,原来亩产只有840公斤,通过培训她学到了实用技术,亩产提高到1500公斤,经济效益翻了1.5倍。还有蔬菜种植户陶小建,通过培训引进了先进的病虫害防治、喷灌技术,每年节省资金120万元。据统计,自开展培训以来,每个种养殖户吸纳了1020名农民到种养殖场工作,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使示范校建设如虎添翼。这个工程是依托云南省“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项目进行的。自2012年开始,培训创业型农民共240人。“扶上马送一程”是农校服务三农的重要宗旨,今年,学校对225个学员进行跟踪调查,种植养殖大户9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74个、农业龙头企业31个,技术推广、服务管理人员23个。发展种养殖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202个,带动了7.2农户、21.6万余人发展,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增收。仅97个种植养殖大户中,年产值10万元至50万元的就有63户。 

据统计,通过四大培训工程,曲靖农校在农村中架起了一座金桥。麒麟区珠源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户672户;会泽县大桥乡获丰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有227户农民实现捆绑发展;还有麒麟区越州镇汇源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年产值实现了9000万元。这些都是曲靖农校四大培训工程创造的丰功伟绩……

“三大模式”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走涉农教育示范发展之路”导航

有人不禁要问: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走涉农教育示范发展之路到底创新一种什么样的模式?长期以来,曲靖农校探索了“校政合作、校乡合作、校企合作”三大人才培养模式,并由此延伸到“校省合作、校市合作、校县合作、校地合作、校所合作、校村合作、校户合作”等多种模式,构成了涉农教育的创新发展之路。

——“校政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农村、服务农民,开云南省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之先河。这个模式是曲靖市组织部门依托农校率先创办的云南省“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学校”。成立之初,就得到了市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它的特点是:把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农民不需花一分钱,就能学到相关的致富技能。这一举措,开创了云南省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先河。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学校,以村“两委”干部、农村实用人才、农村管理人才为主要培训对象;目的是通过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目前,曲靖农校开展的“校政合作”模式,引起了云南省财政部门、云南省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培训范围延伸到了云南省和曲靖市财政、农业、共青团等多个领域。

以汇风食用菌开发为例,这家在宣威市规模最大的龙头企业之一,是曲靖农校合作的典范之一。仅这一家企业就带动4万多农户从事食用菌产业种植,年产值达1.12亿。还有,富源县满地金食品开发公司,从事辣椒产业经营达到了4000多亩,带动2万多农户发展,年产值达到了500多万元,为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直击市场、高位嫁接,实现人才培养的高效化。以培养一线中、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与省内外知名大中型行业企业合作,创建“产学一体,工学结合”、“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曲靖农校“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

多年来,学校按照“2+1”、“10.5+10.5”和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校县乡村户等多种合作模式,探索出了一条“订单培养”、“高位嫁接”、“买断学生”的新路子。他们的做法是:学校按照“订单培养”要求,与企业共同确定培养计划,采取联合招生、联合培养,部分核心专业课程由企业派专家讲授。然后,企校双方形成“企业冠名班”,把新知识、新技术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最后,按照企校合作实施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和平稳就业。

在这一模式的带动下,学校还与国内50多家学校、企业、政府部门组建办学联合体,形成了中职、高职、成教、网教和岗位培训等多元发展的局面。学校先后与江苏、上海、云南、山东、福建等30多家企业合作,人才就业比例高达98.6%。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近10所高校还纷纷与学校建立合作机制,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在麒麟区越州镇我们见证了这样的场面,一个年轻的农校毕业生创建了万头规模养猪场,年产值达到了3000万元。现在,已吸纳几十户养殖专业户组成发展共同体。邓绍纲说:“自己的成功算不上成功,带动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成功。”

——“校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根植农村、情系农民,把科技致富送到农民的心坎里。“曲靖农校的创新做法,是一座通往百姓的连心桥;是服务三农的播种机;是传播科技的孵化器;是培育人才的领跑者。”这是曲靖市第六纪工委、曲靖市农业部门、曲靖市教育部门对农校作出的评价。 

为探究竟,我们走进曲靖市偏远的地方寻找答案。来到鲁布革乡,村里有一个不是很大的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青铜雕塑,上面挺立着一尊当地称之为“吞神”的雕像,这就是布依族十分崇拜的“守护神”。在广场的对面,挂着一块:“云南省曲靖农业学校校乡合作基地”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驻足凝视,临街而立,大门敞开,三三两两的布依族农民,走进这里咨询科技信息。见此情景,我们在想:开门办公、植根农村、面对农民,把科技送到百姓的心坎上,在这个古老的大山深处得到了验证。这就是由曲靖农校派出的“村官”黄凯、吴圆圆、王学双三名大学生,传播科技的地方。

由学校公开选聘大学生“村官”派到农村去,这还是一件新鲜事。曲靖农校的这一创新,不仅在云南省绝无仅有,就是在全国也是极其罕见的一种新生事物。据村干部讲,为推广科技致富,三名“村官”自己拿出3万元钱,对当地山上一种叫“石斛”的珍惜植物进行人工培育获得了成功,其经济价值昂贵,市场前景广阔。

为实现规模移植,他们将幼苗免费发放给村干部进行试点,然后,再推广到农户,深受少数民族乡亲的欢迎。当我们见到“村官”黄凯时,他说,两年来,他们这个团队不仅从事着“石斛”的培育,还成立了“罗平县生态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30多户农民共同发展。面对这名来自于河南省的小伙子,令人们竖起了大拇指。他引用伟人的话说:“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当初,他们三个队友就是抱着这样的理想,走进大山深处,植根于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中。

蒙蒙细雨,润物无声;冬早蔬菜,郁郁葱葱。望着美丽的多依河畔,由他们亲手传授种植的一片片“绿色冬早蔬菜”,仿佛,一种希望从这里点燃……

“两大特色”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走涉农教育示范发展之路”扬帆

文化是什么?作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曲靖农业学校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文化是一种思想,文化是一种引领,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是一种生命。由此,学校依托“学校园林生态文化”和“人才培养机制”即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两大特色,建成了一所在曲靖有贡献、在云南有优势、在全国有影响的现代化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示范学校。

——打造绿色生态文化园林,为人才培养提供优美环境。走进该校,一所极具现代化的校园矗立在人们的面前,一座高大的大楼坐落在校园中央,“云南省曲靖农业学校”几个大字熠熠生辉;这就是学校标志性建筑“褔缘楼”。沿文化广场拾级而上,好似万千学子投入母亲的怀抱,从这里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沿“环福路”前行,校门正中是“福尚池”,左侧是教学区,“立志勤学,继承创新;注重实践,培养能力”金色大字,闪闪发光。右侧便是“曲靖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学校”;与其相连的是学校精心打造的“生态文化园林基地”。在“曲靖市珍稀植物园”内,不仅有珍稀树种,还有恐龙时期的“娑罗树”,成为了学子们了解我国植物变迁的学园。再往里走,有驾驶基地和福圆食品实训基地;左面是一个蜿蜒曲折的湖泊——“褔雅湖”。它预示着走进学校的学子,信手拈来激情之笔,吸满求知的墨砚,书写完美的人生。

整个园林生态文化,围绕着“立德树人、德育为魂、明辨笃行”的育人思想,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校文化的每个角落。信步校园,先进的文化思想无处不在: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方针和“面向市场、服务社会、以农为主、综合发展”的办学思想,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2009年曲靖市为打造农校教育品牌,投资4.5亿元建设了这所“科学化、园林化、数字化、生态化”的新校区,成为了一所“云南省一流、全国中专一流”的现代化学校。2012年,学校一跃成为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学校,办学规模连续五年保持在万人以上,一所特色鲜明的品牌学校由此诞生……

——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满足社会需求扬帆远航。近年来,这所学校按照 “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育人方略,健全了“三全”、“三守”、“三会”的人才培养机制。“三全”即全面发展、全员育人、全方位服务;“三守三会”即守时、守规、守信;会理财、会感恩、会扬长”的育人模式,形成了“优良品德+突出技能=职业理想”的育人格局,兑现了“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庄严承诺……

走进组培中心,一群学生在无菌实训室全神贯注地进行着菌苗繁育工作;驻足学校文化广场,上万名学生整齐划一观看着“青春5.4”特别节目;走进珍稀植物园,一个个园艺专业的学生,为珍稀植物乔装打扮;走进“青春驿站”,一群学生忙碌着收发邮件和包裹。这是学校与云南省邮政公司曲靖市分公司合作的邮政人才培养“冠名班”。 

来到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这里为全市新型农民掌握先进的致富技能带来了福祉。据统计,学校先后举办全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10期,培训1648人次。2013年举办了5期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778人,有769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就是这支新型的农民职业技能队伍,为新农村建设和建成小康社会奉献着力量……

“一大辐射”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走涉农教育示范发展之路”远航

总结曲靖农业学校取得的累累硕果,核心是学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走涉农教育示范发展之路”,为国家示范校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全国中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辐射和示范效应。

辐射之一:曲靖农校的创新发展对涉农教育产生的影响。曲靖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几年来,曲靖市政府部门充分肯定了曲靖农校的创新做法,是把农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的必由之路。近3年,学校累计向省内外合作企业输送合格人才10236名,学校因此被确定为“云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基地”、“中国·上海校企合作·人才对接·工学交替上海实习就业基地”。特别是学校每年都要委派教师作为乡镇长助理、经理助理、挂职村(办)主任,实行挂职帮扶,提升了科技示范的辐射能力。

坚持走好“农”字路,实行校校联合拓展非农专业;启动校政合作加强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创办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学校;强化校企合作确保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曲靖农业学校做强、做大、做好职业教育的制胜法宝,也成为了全国涉农学校的一面旗帜。

辐射之二:曲靖农校的创新发展对职业教育产生的影响。多年来,曲靖农校为实现“培训一批农民、推广一批技术、发展一项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发展目标,为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提供了新鲜的经验。走进农校“福圆食品实训基地”,一群身穿白大褂的学生在无菌车间紧张地忙碌,由这里生产的“靖福圆”农校月饼,在全国有名。王佳老师说,自己就是农校的学生,毕业后留到了学校专门向学生传授“食品加工制作技术”。每当一批批学生学业有成或自主创业,自己就充满了欢乐。

据统计,到2013年学校校外实训基地达到了20家以上,校内建有9个实训基地。据学校领导讲,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加强“舌尖上的安全”,学校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进行“校所合作”共建食品检测中心,对示范基地、校企合作生产的蔬菜、肉类进行安全监测;还以“舌尖上安全检测中心”为依托,培养一批“食品安全检测员”广泛就业于服务产业;同时,学校还将高原特色种植、养殖产品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推向全国与世界。

辐射之三:曲靖农业学校的创新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近年来,学校在示范校建设中,与全国40余家兄弟学校合作,共同开发完成园林技术、畜牧兽医、农产品保鲜与加工、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建筑工程施工五个重点专业30余门网络精品课程,开发校本教材15门,每个专业完成了3门核心课程标准,开发了4套多媒体教学课件,建设了20门核心课程试题库。还编写了国家教育部门规划教材6部、农业部规划教材15部。学校还先后在曲靖各县市区及周边地区的20多个乡镇开展技术服务,承担农业部门基层站(所、中心)技术人员新技术培训;为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来到陆良县清河村菌菇种植基地,村支部书记黄世东介绍说,“清麒菇”繁殖场自创建以来,规模已达到2000多亩,由合作社生产的菌菇直销到广州和香港,为乡亲增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走进示范户刘正凤的家中,屋里挂满了少数民族工艺刺绣制品。提起刘正凤可是全国有名,得到过全国妇联的表彰。她从2008年起带动上百户布依族农民发家致富,由她们生产的刺绣产品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韩国及香港等36个国家和地区。对此,刘正凤满怀信心地说,为传承民族瑰宝,她要成立“多依淑娅·刘正凤”网站,将布依族的民族智慧,传遍世界更多的地方……

到底该怎样评述曲靖农业学校为职业教育发展所产生的示范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职业教育,促进农科教结合,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这就是对曲靖农业学校最好的肯定和总结。

引用任绍坤校长的话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走涉农教育示范发展之路,为发展现代农业出力,为建成小康社会给力,为服务三农接力,为职业教育助力,为培养人才增力,为学校发展加力,为示范建设添力,就是曲靖农校人始终不渝的追求;就是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根本所在。

实践再一次证明:曲靖农业学校不愧是一所理念先进、办学一流的典范学校;不愧是国家和区域产业建设、改善民生的一支重要力量;不愧是一所享誉全国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示范学校。它所产生的辐射和影响,在全国涉农学校和职业教育中,犹如一朵奇葩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全国政协3日在京召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协商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并讲话。记者从专题协商会上获悉,“自2006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去年,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达到78%,这一数据高于211重点大学的75.5%和普通本科院校的75.4%”。

  在专题协商会上,委员们热烈探讨靠什么打造适应社会需求的升级版职业教育。

  供不应求:月薪近万 技工难招

  委员们指出,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迫切需要大量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技术人员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缺口大,严重供给不足,且存在断档,职业教育毕业生行情见涨、供不应求。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显示,去年有缺工情况的企业占四成,并且缺工岗位主要集中在‘生产工程岗位’,从企业的招工计划看,近半数企业表示计划招收‘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毕业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兰委员指出,“这说明,目前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存在结构性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的人力资源与企业用工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民建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孙太利委员指出,许多民营和中小企业面临招工难,特别是技术操作工,“有的后继无人技术断档,有的关键技术岗位如电焊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等,尽管有的月工资近万元,仍不好招工”。

  缺乏前瞻:课程设置 存在问题

  与此同时,目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又存在各种挑战,需要解决系列问题。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钟章队委员指出,职业教育存在先天不足,无论从生源、培养、就业,还是社会认同,一直处于弱势,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三低”特点,即社会地位低,入学分数低、毕业收入低。

  另外,职业教育本身存在具备先进知识和技术的“双师型”教师奇缺和专业设置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等问题。

  有的职业院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不完全适应。“存在着许多职业院校毕业生学的专业到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专业,又没有毕业生。职业院校定位不清,专业设置仿照大学,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发展缓慢。”孙太利委员指出。

  未来方向:能文能武 产教融合

  委员们认为,加快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一年比一年迫切,一年比一年重要。

  关于如何打破观念的制约,加大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方面,民生教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学春委员建议,制定吸引优秀学生就读应用技术型大学和吸引优秀教师到应用技术型大学任教的政策。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晓委员建议,应开通学分互认,探索构建以技能和专业素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与区域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关于如何增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时,北京技术交流培训中心主任杨文良委员建议,构建一种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有效机制,以“校中企、企中校”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

  对于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问题,孙太利委员认为,职业教育应立足培养“能文能武”复合型人才,学生既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也要能够实际动手操作,毕业时既可以拿到技术员资格证书,又可以拿到技师资格证书。

  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委员指出,“双元制”(即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办学)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为“德国制造”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被誉为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这启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加大战略投入、加深社会认识、加速体系建设、加强对外合作等。

   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不高,先天不足,成为学生考不上高中和本科的备胎。政协委员建议: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学生可试行学籍流动、互修学分并颁发双文凭;鼓励企业通过“委托培养”等与院校合作,深化校企互动的“现代学徒制”;行业组织应预测行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制定行业职教准入标准和发展规划。

  ——编者

  “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一边是企业招工难,人才供需不协调,一定是职业教育出现了问题。”6月3日,全国政协在京举行专题协商会,主题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说。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有1300多所,在校生人数超过1000万人,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职业学校有着骄人的就业率:2013年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达到78%,这个数字高于211、985重点大学的75.5%和普通本科院校的75.4%。数字亮丽尽显职业教育的就业优势,却难掩其发展困境。

  打通职教“断头路”

  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高,是许多委员都提到的问题。刘敬民委员说:“技术技能性人才‘上升通道’狭窄,职教被称为‘断头路’。大学本科文凭在许多场合是不可缺少的资格合格证和社会生活的通行证,职业教育毕业生缺乏可期待的上升前途。”

  社会评价机制和社会观念的偏差,让职业教育先天不足,成为学生考不上高中和本科的备胎选择。徐辉常委认为,根本在于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安排的问题:普通学校为升学做准备,基本上不学职业技能;职业学校为就业做准备,很少学普通知识。

  现代教育倡导人人都应该具备普通知识与职业素养的教育理念,在这种学校制度安排下根本行不通。“职业教育被看做是一个层次,而不是一种类型。中考、高考招生都分先后,且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和收费标准都明显低于普通本科。”

  走出闭门造车窘境

  推动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搭建起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成为共识。为此,委员们提出一系列建议措施:在高等教育本科阶段增设“专业学士学位”,设立职业教育学院;提高中职升入高职的比例;允许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学生可试行学籍流动、互修学分并颁发双文凭。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如果不以需求为导向,人才供给必然出现问题。”孙太利呼吁,应以政策安排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让职业教育走出“剃头挑子一头热”“闭门造车”的发展窘境。

  “从世界经验看,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模式,其成功的核心都是行业主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刘春平委员说。

  李卫东委员建议,应“鼓励企业通过‘委托培养’‘定向培养’与院校合作;鼓励学校教师以投资或技术入股的形式进入生产第一线,鼓励企业经营生产人员以‘技能导师’的身份进入学校教学第一线。以此,深化院校与企业双向互动的‘现代学徒制’。”

  朱永新常委则强调行业组织的作用:“职业教育要有生命,必须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中介、协调、组织和服务作用。”

  在朱永新的设想中,行业组织应预测行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制定行业职教准入标准和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源自行业的优势,真正代表行业的长远利益实施或参与职业教育。

        日前,欧特克软件(亚太)有限公司(Autodesk)与人社部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欧特克将向中国有需求且符合相关要求的技工院校捐赠正版设计软件,并开展技工院校管理人员和专业师资培训。同时,中国职协将依托有意愿的技工院校,建立欧特克软件专业实训工作站和应用特色示范院校。据介绍,双方的合作将覆盖制造业数控加工、模具制造、机电一体化、建筑、工程管理和城市规划、工业设计、多媒体和动漫游戏等目标专业。今后,双方还将共同建立联合协调委员会,以推动互访交流,总结和评估合作成果。 
    何谓高职院校跨界文化 

    高职院校跨界文化是个富有创新的本土概念。跨界文化的意境体现了创新,是推进校企合作向深度发展的内在力量。跨界文化揭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本质和办学规律,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属性和品格的高度融合。跨界文化必须从“跨界”说起,有学者把“跨界”概括为两个“融合”:一是跨越了企业和学校的疆域,表现为现代企业和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融合;二是跨越了工作和学习的界限,表现为“做中学”与“学中做”的学习路径的融合。由此判断,“跨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它的实现路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笔者认为,跨界文化就是把企业文化的核心元素和高职院校文化的核心元素进行有效融合,形成一种跨界的文化生态共同体,或者说是高职院校师生“生活样式”的文化。这种文化生态共同体的核心是合作育人。在对跨界文化含义认识的基础上,进而凝练高职院校跨界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即跨于“融”、基于“爱”、赢于“合”、兴于“和”。“融”是跨界文化的基础,“爱”是跨界文化的目的,“合”是跨界文化的本质,“和”是跨界文化的境界。 

    概言之,跨界文化需要正能量。正能量的释放需要法律的引领,需要重建新型的校企合作联盟,需要双师型教师能力的提升,需要科研的支撑。 

如何培育高职跨界文化 

    法律法规加以引领。企校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模式特征,也是高职院校跨界文化培育的主要路径。为此,建议尽快出台《职业教育企校合作发展条例》,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在两个法律文本中,增加关于跨界文化培育的相关条文。通过法律的手段明确企校合作的法律属性,确立企校合作的合法身份和地位,并将其纳入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使高职院校企校合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使之有益于跨界文化的培育和创新。 

    重建新型合作联盟。新型的校企合作联盟是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的重要选择,旨在进一步加强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构建政校行企四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政校行企之间搭建高职院校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跨界文化培育的制度框架,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双方向“和”的方向发展。新型的校企合作联盟是以文化为基石,是培育跨界文化的有效载体,以此寻求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共性。 

    加强教师能力培育。高职院校跨界文化的培育,双师型教师是最重要的智力资源。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把双师型教师培养看成是学校发展的重头戏,坚持以教师为本,着力建设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在我看来,我国高职院校与国外同类院校相比,差距主要不是学生生源,也不是财力和物力的投入,而是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面对这个现实,高职院校要明确教师的人格精神、道德伦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目标要求,强调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和谐发展,“为人”重于“为学”,“做人”重于“做事”,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师首先要德高身正,一身正气,文化育人;教学生掌握技能,教师必须有技能,会操作,能示范。因此,教师在教学、育人、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中,要把培育跨界文化作为一种教学责任和使命。 

    需要科研作为支撑。高职院校跨界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从概念到形成文化共识再到指导发展实践,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为此建议,有条件的高职院校成立跨界文化研究所(室),积极吸纳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跨界文化的研究,组织跨界文化论坛、校企名家论坛、校企合作创新论坛等,建立跨界文化网络交流平台,不断深化跨界文化的内涵,逐步形成师生认可、企业认同的跨界文化核心价值观,以此引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向深度发展。 

    (作者系江苏理工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所所长)

    新华网北京6月3日电(记者谢樱、袁汝婷、杨玉华)随着“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政策导向的出台,目前我国上海、安徽、北京等地的职业教育改革已经闻声而动,启动改革步伐的中国职业教育似乎迎来了春天。然而,一系列的改革能否改变职业教育“二流教育”的现状?职业教育又该如何破解招生和培养困境?

招生改革:解决生源问题

“对于擅长动手的孩子,一张卷子定终身的应试教育显然不公。”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指出,在现行高考制度弊端下,高职教育的窘境也由此可见一斑:高考录取顺序排在最后,生源、师资、科研经费垫底,教学差距越拉越大……在此背景下,“双轨制”(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高考分开)下的职教高考创新也备受社会期待。

今年,上海率先推出“中本贯通”培养模式,中职生的出路不再只有上高职或当一线技工,中职可考本科的改革。教育界人士指出,该项改革,实际上就是“双轨制”高考的先行先试。

据介绍,首批“中本贯通”在上海的3所中职校和2所本科院校试点,“中职+本科”学习年限为7年,试点的招生计划数将在200人以内。试点学校和专业分别是: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和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对口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机械工程专业,对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过去培养中职学生,更侧重技能方面。对于 中本贯通 的学生,培养方案将推倒重来,文化与技能并重。”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说。

前不久,安徽省已有3万多高三考生拿到继续学业的通行证,他们不需要再参加高考,就能直接进入心仪已久的高职院校。记者了解到,这是安徽省职业院校升学考试改革试点方案出台后的首次招生。相比以往,自主权的下放,让考试、选拔更加透明、公正。

为了更好地吸引考生注意力,不少院校纷纷创新工作形式,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定位,采取灵活的考试方法。“职业院校的考试不是把学生考倒,它的培养不以成绩为目的,分数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公室一名张姓工作人员表示。

记者发现,不少高职院校的选拔已经呈现出分类考试的特点,面向中职学生,实行知识加技能的考试办法;对普通高中毕业生,实行以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基础的考试办法。

除自主招生形式外,今年北京在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和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校试行“有条件注册入学”,打破了大学“凡进必考”的录取规则。两所试点校共计划招收200人。

社会认同:让职业学院获得与大学平等的地位

就读职业学校,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备胎”选择,职业教育成为落榜生的“收容所”,生源质量堪忧。从层层筛选变为平行选拔,提早“分流”的高考模式,是否意味着职业院校不再“捡漏”?被本科院校“筛过一遍”的生源窘境,会否成为历史?

“连三本都没考上,就去读职校,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是这样的心态。”湖南铁道职业学院院长姚和芳告诉记者,中国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很低,所以很难招到好生源,学生很少怀着主动、自愿的心态入学。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尽管创新不断,但“新政”前景仍不太乐观。“如果现实中观念鸿沟和酬劳体系难以突破,那么高考 双轨制 也无法真正打破生源困境,生源结构不会发生本质改变。”储朝晖认为,要提升生源质量,关键在于提升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力,“要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只有让职业教育获得平等的地位,才能真正实现分类高考。熊丙奇认为,在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没有得到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没有得到认可的现状下,“双轨制”高考并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不少受访专家指出,赋予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破解“二流教育”的现状,取决于一个“可期待的前途”。如与能力高低相匹配、正相关的薪酬收入,社会与企业的尊重和认同、与大学毕业生同等的福利待遇等。然而,这样全方位、多元化的改变,显然并非教育部门一己之力可以完成。

教学提质: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即使 双轨制 高考能解决职校人才选拔上的问题,但目前普遍偏低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如果得不到明显提升,职业教育也难以有大的发展。”姚和芳说。

记者了解到,上职校学不到真本领,是许多学生和家长的担忧。广州某课题组对制造业企业中已经工作了三年以上的2502名职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5.06%毕业生认为职业院校缺乏实验、实训设备;20.67%认为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去甚远;15.56%认为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盲目、陈旧,13.01%认为教师大都“纸上谈兵”。

同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空心化,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培养等方面都与社会发展脱节,很多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用人需求不匹配,高素质的职业教育人才普遍匮乏。

储朝晖指出,参照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真正的职业教育,应该与产业密切联系,无缝对接市场,以行业的需求来决定培养模式、内容,“政府应该放手管理,让职业教育与市场、企业充分互动。”

姚和芳告诉记者,让职业教育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利好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从而提高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另一方面,市场也能给职业教育院校提供指导作用,有利于学科发展和教学模式的完善、教学质量的提高。

然而,“校企合作”的模式,在中国推行起来却显得步履维艰。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国的企业似乎并不热衷于与职业院校合作。姚和芳建议,要解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政府应该给用人单位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和鼓励政策,让企业在合作中得到应有的利益。“企业享受到参与职业教育的利好,才能有校企合作的意愿,给予职业教育的就业帮助也就会因而增加,教学质量提高后,学生出路才能得以保障。”

    编者按: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而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早在2005年,就提出“建设应用型大学”,并作出了10年努力。对于处于转型期的部分本科院校,也许是有益的参考。 

“应用型”是对人才需求的积极回应


    记者:怎样理解“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概念?“应用型”大学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有哪些? 

    邹广严:我们谈论教育问题,往往习惯于从教育内部出发,有些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认为讨论“应用技术型大学”这个概念,需要有“跳出教育看教育”的眼光,也就是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人才培养要求的角度来审视当下的教育。 

    “应用型”大学首先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一种积极回应。人类社会不但需要牛顿发现力学定律,还需要钱学森把火箭送上天。正是由于应用型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缺口很大、需求旺盛,才会有“应用型”大学的兴起和发展。应该说,“应用型”这个概念诞生之初,就与社会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现阶段中国教育的语境下,应用型大学是区别于研究型大学以及当前高职院校的一种办学类型。应用型大学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于研究型,理论基础和专业能力又强于高职院校。 

    这就构成了“应用型”大学的内涵和要求:第一,培养目标应以能力而非以知识为核心;第二,专业设置应从社会需求而非从学科自身出发;第三,课程体系应该突出实践环节,加强实习实训;第四,应采用问题导向、案例分析、项目驱动等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教学法;第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学质量的关键;第六,应不断深化产学合作,吸引大中型企业参与是成功的根本。 

    因此,我们可以说,“应用型”大学是一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并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以及办学规律的大学。 

    记者:教育部提出一批地方本科院校要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怎样理解这一要求,目的何在? 

    邹广严:首先,这项改革决策是十分正确的。 

    当前,国内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定位模糊,往往在追求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花很大精力,但实际能力确实较为薄弱。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推动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既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又是对一些地方本科高校的“再造”,应该说是正确、必要而且及时的。 


落实“应用型”,分层次分步骤 


    记者:您觉得这个过程如何落实? 

    邹广严:对于这次重大转型,不能靠行政力量,搞“一刀切”,要区别情况,分步实施,做好“顶层设计”。我建议: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着眼,稳定一批、支持一批、转型一批。 

    记者:请您解释一下这个概念。 

    邹广严:所谓“稳定一批”,就是要在一定时期内,“冷却”一下专科学校的“升本热”,以及中职院校的“升高热”。按理说,职业教育的体量是不小的,可为什么技能型人才还是如此短缺呢?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部分高职、中职学校不甘于自身定位,热衷于“升格”,而在人才培养上偏离了合理的定位。 

    所谓“支持一批”,就是对于那些本身定位就很准确,办出了一定成效和特色的本科院校,应该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使其成为这次转型的“排头兵”,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我认为,这个支持范围不必局限在地方高校,不少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因其自身对市场相当敏感,办学思想较为解放,体制机制束缚相对较少,更适合做改革的先锋。对于这类学校,国家给些支持,一来体现对公办和民办的一视同仁,二来能花小钱办大事。教育主管部门如果引领这股潮流,统筹兼顾,无疑会增加转型成功的几率。 

    所谓“转型一批”,就是对于那些自身定位不准确的地方高校,应该逐步、分批地引导其转型。有条件的先转,条件不足的可以创造条件后转,有的也可以调整它的办学方向和办学层次。 

    记者:怎样实现应用型大学的转型?政府应起到什么作用?学校应做哪些准备?或者说,怎样把转型做实,怎样算成功? 

    邹广严:我的建议是,政府可以借鉴经济改革“放活”的思路,大力支持、大胆放权,尤其是办学自主权,充分尊重高校的主体性,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对于学校自身来说,办应用型大学,有三个重大问题肯定绕不过:其一,如何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充分体现市场需求导向;其二,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关键;其三,如何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尤其是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的合作,使其成为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参与者、合作者。 

    记者:在社会层面以及职业教育层面应起到什么作用? 

    邹广严:显然,应用型大学应该处在整个职教体系的“顶层”。它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端应用型人才,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横向可迁移的适应能力。举个例子说,会计毕业的可以搞会计,也能搞审计,可以到银行,也能去企业,也就是说学生的适应面比较宽广。二是纵向可提升的专业能力。毕业生可以从初级会计做到高级会计,从普通财务人员做到财务总监,也就是发展有后劲。 

    同时,应用型大学应该承担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任务,例如工程硕士等“专业硕士”,使应用与研究结合起来。 


从需求出发,落实应用型建设 


    记者:锦城学院的“应用型”建设对于其他院校,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内容? 

    邹广严:锦城学院在建校伊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兴办应用型大学的主张,明确“学校错位竞争,人才分类培养”的竞争方略。近十年来,学校不跟风、不攀比、不动摇,可谓一以贯之。 

    记者:十年一直如此? 

    邹广严:是的。我们具体“落脚”实际上是三个环节: 

    第一,从社会需求出发,以岗位调查为起点,进行具有颠覆性意义的专业设置“逆向革命”,变传统“学科→专业→专业方向→就业”的专业设置为“就业岗位→专业方向→专业→学科或跨学科”的专业设置。 

    第二,据此设定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包括:把“做人第一,能力至上”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标准;把“三讲三心”明德教育、“一体两翼”知识教育、“三练三创”实践教育为核心的“三大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相结合的“三大教改”作为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法途径;通过突破学生实习实践环节,深化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和国外高校的“四大合作”,建立近600家稳定的“教学实习就业根据地”,以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接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双向进修制度”,使业界精英熟悉讲台,科班教师熟悉业务,打造应用型大学的“王牌”等。 

    第三,毕业生能否为社会需要并认可,是检验应用型大学办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所以,锦城学院实现了“高就业,就好业”的目标,蝉联省教育厅授予的“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创造了连续六年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的“奇迹”。 

    记者:需要是“应用型”的基础,也是破题的入口。 

    邹广严:是的。我们这“三个环节”实际上是一个“无缝闭合”,一切从社会需求中来,到社会需求中去,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满足社会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这就是锦城学院落实“应用型”大学建设取得成功的秘诀。 

    本报北京6月2日电(记者金振娅)2日,来自全球工程界、产业界、研究机构以及政府的1500多名代表齐聚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ICEST)上分享工程科技前沿新知,探索未来发展方向,为应对未来人类所面临的挑战聚集智慧。

        ICEST2014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CAETS)主席周济在会上表示,科学技术新发现层出不穷,成为工程科技飞速进步的推动力量,但是人类社会仍面临众多尚未能解的问题。工程科技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大的动力和保障。

        瑞典创新署署长、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布罗根(Charlotte Brogren)发言认为,现在全球500强企业,10年至20年后或许将消失25%,原因多为没能抓住机遇。当前整个社会都要投入到创新中来。成功的创新就是将技术进步、专业知识与具体的社会需求、消费者需求结合起来,推出新的产品、服务和流程。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工程科技与未来”,会期为6月2日至3日。大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CAETS与中国工程院共同举办。这是工程科技界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国际会议。
    编者按:随着教师专业化的持续发展,职业教育领域教师专业化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化和制度化,美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出台了以教师素质和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和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这些国家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上的专门化、标准化的经验很值得研究和借鉴。  

  职教师资标准有待明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实质上就是锁定了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化方向,以往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不顾职业教育特殊性、一概“参照普通高中或大学执行”的政策处理方式即将终结。通过在宏观政策制度上建立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方式将成为实现职教教师专业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我国现有的教师资格制度,还没有明确设置职业教育教师资格,随着现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突出。建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和资格制度,需要继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和专业标准方面的经验。

  美国细化职教教师标准

  在美国,有四大国家层面的教师资格认证机构,即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NCATE)、美国洲际教师评估与支持联合会(InTASC)、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美国优质教师证书委员会(ABCTE)。在上述美国四大机构中,NCATE和NBPTS均设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

  NBPTS的生涯与技术教育教师委员会1994年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生涯与技术教育专业标准:面向11~18岁左右学生的教师》,于1997年批准实施,2001年进行修订。《标准》制定的原则为五条:第一,标准必须包含本行业的一些基本的、连贯的重要知识;第二,每一专业标准的设置主体必须为经验丰富的教师;第三,专业标准不能过于宽泛,以免有些专家不能做出正确的评判;第四,每个专业标准都能很容易地与其他专业区别开来;第五,当前的生涯与技术教育的教师必须能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很好地发挥作用。基于此,生涯与技术教育标准委员会制定了八个专业集群的优秀教师标准。申请者可以根据《标准》中对八类教师的专业描述申请与自己专业教学最为相近的资格证书。

  在《标准》中,从纵向看,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生涯与技术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是根据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归纳为四类专业行为:教师能够建立高效的学习环境;教师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过渡到工作场所;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专业发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职教师资标准制定严格

  各标准委员会是NBPTS标准的制定主体。NBPTS共有25个标准委员会,通常情况下,每个标准委员会均由15名委员组成,一名主席,一名副主席,其余均为某一领域的教师或者学者。生涯与技术教育教师标准委员会则由17人组成(包括生涯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的学者以及家政学、农业、科技、工商业等专业的教师)。

  在NBPTS董事会确定成立一个标准委员会并指定标准委员会成员后,标准委员会根据NBPTS的五项核心建议拟定标准。初稿完成后,委员会将初稿分发至各教育团体征求意见,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修改。最后,委员会将拟定的标准提交至董事会定稿,若没有问题,则董事会采纳并发表此标准。定稿后的标准会定期进行更新修改,保证标准的动态性、实时性。

  申请优秀生涯与技术教育教师资格的教师需要提交一个由四个条目组成的档案袋。前三个条目内容主要为教师教学行为的记录,包括教学录像、学生的学习产品等。最后一个条目内容主要是教室外的活动记录,记录教师与学生家庭以及社区团体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的。

  此外,为了保证资料来源的多样性,NBPTS设立了评估中心评审这一环节,可以说评估中心评审是对档案袋评审的补充。经过档案袋评审和测评中心评审两个环节之后,则进入综合评分环节。评审人员根据提交的材料来了解申请者分析问题及反思教学实践的能力,并根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生涯与技术教育专业标准》评分。

  对我国职教师资建设的启示

  重视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性和制度化建设。我国现行的教师资格制度将教师资格分为七类: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这七类都纳入统一的认证框架内,很难照顾到各级各类教师的专业性,尤其是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性被忽略了。

  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未将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独立出来,对于政府而言,可以节约制度成本,但是忽视了职业教育的专业性诉求,会造成职业教育领域教学工作的低效化与浪费。

  建立合理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层级体系。我国现行教师资格制度的特色为“一考定终身”,教师拿到教师资格证就安枕无忧。通过优秀教师资格评选的方式,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积极性,提升职业教育教师技术技能的积累创新和专业归属感,进而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对教师、学生以及学校而言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逐步建立职业教育优秀教师评选的体系,将获得优秀教师称号的教师纳入到职业教育教师资源库,充分发挥优秀教师资源价值。

  制定操作性强的、分专业群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为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师专业教学标准在我国已相继出台,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教学标准也在研究制定中。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生涯与技术教育专业标准》在制定和执行中操作性强、分专业群设置职教教师专业标准的成熟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复杂问题和困难,通过认真研究,不断改进与创新,是可以解决的。(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德国科隆大学)

    近日,北京竞业达沃凯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承办“德国巴符州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教学发展研讨会”,并宣布启动“中德汽车维修机电一体化专业胡格模式教学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德国德中职教友协整合巴符州最优秀的职教资源与北京市及全国其他地区职业院校参与合作,让中方合作院校及教师接触到代表德国最高职业教育水平的教学模式及服务于教学实践的高强度的教学理论和实训课专业教学能力。优秀的毕业生更有机会进入德国品牌汽车维修企业就业。 

    “我们很多人毕业都去了一汽工作,也有很多人提前去一汽实习,工资待遇都不错。”陈祥坤是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的学生,学习的是汽车电子专业。自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与汽车企业集团化办学后,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实战”的机会,不但就业率一直攀升,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的融合度更高。

“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与华阳集团股份制共建了汽车分院,华阳集团以奥迪等8个汽车4S店、资金、设备和技术入股,学校出办学场地、师资和技术,共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6个专业,实行股份制办学。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了开放式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了股份制办学、校企共建办学、机制健全、互惠双赢的办学平台。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院长刘金华说,“企业资源的引进使得学校的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有了快速地提升。以华阳集团为例,这家企业有8家4S店,这些都成了学校的实训基地。”刘金华说,有实训基础的学生非常受企业欢迎,因为到了企业“上手”快,一汽大众公司前几天到学校“要”走了350名左右的2015年才毕业的学生。

实训教学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是长春市教育局所属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2009年,学校牵头成立了长春市机械制造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共吸纳全省37家大中型企业,18所中高职学校,发起成立了长春装备制造校企就业联盟,创立了长春市第一个中职学校技能导师工作室。

从2012年开始,“德尔邦”与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具生产线,实现了企业生产项目与实训教学项目的有机融合。“我们企业是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以前,一些工种不太好招人,也就是说,企业需要这种人才,但是学校没做这方面的培养,现在我们把一条生产线搬到了学校,学生采取的是实训教学,培养出来后都是企业需要的人。”长春德尔邦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志辉说。

我省已成立10个行业指导委员会

据了解,2013年全省有职业院校492所,在校生33.8万人,其中有高职高专21所,在校生10.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71所(含技工学校134所),在校生23.6万人。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点从两个方面抓好落实。首先是加强行业指导,目前,我省已经成立了汽车、机械加工、电工电子、农产品加工等10个行业指导委员会。

省教育厅副厅长战高峰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要是要体现‘三个对接’: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他说。他具体解释,高素质技术技能职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职业院校要“对接”地方现代产业,另一方面是行业企业要“参与”职业教育。二者合一就是“产教融合”。 

    天健网消息(记者 金东淑)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得到了四项实用新型专利和两项发明型专利,新型搅拌机专利模型代表学校参加了中国国际第八届专利产品与技术交易会,车用启动发电一体机被评为全国重点科技创新成果……大连技术学院汽车工程院汽车与维修技术专业2011级学生骆启良被同学们称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家”。

上大学就不再向家里要钱了

今年23岁的骆启良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家中5口人,生活比较困难。“我小学5年级走上工地,搬砖头,初中学了物理,就开始做电工。”骆启良用朴实的语言描述着他的童年。

念完初中的骆启良曾经想过辍学打工,多亏亲戚相劝,才继续求学,骆启良利用中考后的夏天,到工地把高中学费赚了出来。到了大学,骆启良希望能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当交了学费的时候,骆启良告诉家人,不会再向家里要钱了。

义务送报“赚”来专利申请机遇

酒店服务生、搬运工、传单派送员.....骆启良为生活费四处奔波,终于有一天,骆启良意识到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我不想三年前一无所有的来,三年后还是一无所有的离开,不应改把精力用在无意义的事儿上。”骆启良说。

改变从身边的小事儿做起,骆启良开始义务帮老师送报纸,这个时候,他引起了汽车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唐成人得注意。“无论刮风下雨,他都能准时把报纸送过来。”在一次送报的过程中,他听见唐成人和辅导员在讨论给学生申报专利的事儿,他鼓起勇气将已经够构思好的多用圆规创意说出来,最后该专利申请成功。

多用圆规是骆启良第一个成功申请的专利,其实这个创意并不是突然冒出的,早在初中时,他就想到了改进圆规。“其实很多创意都来自学习和生活,看到一个问题,想着用更好的方法解决,创意就出来了。”骆启良说。早在初中做电工时,骆启良的动手能力就得到了开发,但家里的经济条件让他无力申请。这么多年,当时的设计图纸还好好的夹在书本里。

一直对发明创新情有独钟的骆启良发现了科技创新协会这个平台,便第一时间选择融入其中,曾经申报专利7项,授权5项,其中发明型专利两项。由他担任会长的科技创新协会,两年来,会员共申报专利100余项,已授权56项。

2012年9月,他带着新型搅拌机的专利模型代表学校参加了第八届中国国际专利产品与技术交易会,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赞扬。

和本科生同台竞技冠军 

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给了他更多提高、展示的平台。因为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做后盾,他担任了汽车技术联盟学习部部长。组织、策划并参与了两届职业技能大赛;代表学校参加2012年“辽宁省汽车诊断与故障排除技能大赛”的团队成员,获得了辽宁省团体第二名的成绩。

2012年11月,他组织团队代表学校参加大连市英特尔杯趣味机械大赛。虽然是专科生,他们不惧那些来自本科院校的对手,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了大连市总冠军。

2013年12月,骆启良参加了大连市大学生标兵的评选,骆启良又一次证明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输于别人,最终成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历史上首位大连市大学生标兵。

近三年间,骆启良还先后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二等奖学金、三等奖学金、单项优秀奖学金、专业优秀奖学金、创新技术奖学金、创新技术团体奖学金、校自强之星,大连市自强之星、大连市优秀毕业生、大连市三好学生等荣誉......

从“骆工”晋级“骆总”

敢于挑战的骆启良用自己的勤奋和信念谱写了一个让同学们信服的励志故事。他说,“大学这个舞台足够大,能不能跳出一段优美的舞蹈,这完全看你自己这个舞者。”现在的骆启良已是一家公司研发部的设计师,几个月前,他还成立了一家专利申请与推广公司,从“骆工”晋级为“骆总”。公司还起了个颇有深意的名字:火箭般有限公司,“这个名字意味着走在科技前沿和追求速度。”骆启良解释说。据介绍,他的公司主要从事专利推广和市场运营。“我觉得我当年面临的不知道怎么申请专利,无处申请专利的情况很多人都会面临,我想靠我的力量,帮他们完成专利申请。”

   辽宁省机电工程学校作为国家第二批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秉承“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突出机电”的特色办学理念,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以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宗旨,实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校数控专业连续6年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技能竞赛,斩获1金、9银、15铜,6次包揽辽宁省中职学校数控技能竞赛冠亚军,3次获得“辽宁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殊贡献奖”。在多年的实践中,学校不断探索、创新,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现已形成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共生共长的新的办学机制。


  5月9日至6月10日,学校组织4个项目专业与24家合作企业进行工作交流,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使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受益,形成了办学有活力、学生有能力、企业有效益的局面。对学校来说,能进一步实现实训的教学环节和企业生产环节的有效衔接,既解决了实训基地设备不足的问题,也能及时适应企业需要、提高教学质量、拉动招生就业,使办学更有活力;对学生而言,通过到企业实践,对现代化工厂员工的基本要求、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有了较深刻的体会,并能在实践中得到启发,训练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同学之间的敬业合作意识和自律意识,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环境,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对企业来讲,将员工的岗前培训前移至学校,不仅减少了培训成本和时间,也有效地提高了全员劳动生产率。校企合作实现了社会、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学交替是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的共同需要,可实现多方共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学校按照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的目标,实现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因材施教,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工学交替,阶段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四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以“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结合素质养成”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办出了自己的特色。

   为进一步全面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展示北京市职教系统青少年学生的精神风貌和体育教育成果,2014年北京市职教系统运动会日前在北京工业大学通州分校拉开帷幕。

  本届运动会包括学生运动会和教工运动会,教育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州区政府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出席开幕式。

  据悉,本届运动会是北京市职教系统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盛会,首次将技校、职高、中专、高职等职业院校的师生汇聚在一起,共有39所院校的2000多名师生参加比赛。而68名校级领导参赛,充分体现了他们对体育的重视和支持。

  紧张、激烈的比赛,展示出北京市职教系统师生们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竞技水平,更体现出阳光体育进校园的教育成果。

  本次运动会东道主北京工业大学通州分校的志愿者们各司其职,兢兢业业,有条不紊地为本次运动会提供服务。 

    职教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已成企业“香饽饽”

日前,在连参加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论坛的中国职业教育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马树超说,国家提出要“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很多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技能为何成为升职重要指标?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学生王仁目前就职于大连一家汽车销售公司,作为校企合作的订单生,毕业不久就成为区域经理。他说,和同时进公司的同事相比,他起步快,对各种事项能轻松应对,“技能成为升职的首要指标。 ”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提供的资料,学校与英特尔、固特异、通用汽车、埃森哲等数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大商集团、奇瑞汽车、东风日产、格劳博机床、大众汽车自动变速器等数十家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与近千家企业建立了以“共同培养、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合作关系,累计组建订单班224个,2014年订单班有35个。每年订单班毕业人数占当年毕业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在很多普通高校毕业生还在找工作的路上,高职和中职学生已经在适应已久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企业为什么中意“订单生”?

埃森哲大连董事总经理马兴吾在发言中提出,对校企合作培训生毕业后第一年绩效分析发现,88%的毕业生工作能力满足岗位需要,36%的毕业生达到良好以上水平。“我们将继续扩大专科生培养规模,2015年大连地区预计培养100人。 ”他们发现,职业教育背景下的学生踏实敬业,耐心细致,乐于不断学习和提高。

而马树超对此的评价是,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比较稳定,而企业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具有这种素质的员工。

家长们究竟在纠结什么?

2013年,中国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1.9%,远高于普通本科毕业生77.7%的就业率,也高于80.5%的重点本科高校的就业率。同时,高职高专毕业生在薪酬上,还表现出“起薪偏低、但两三年内升职率高”的特点。凡此种种,都极有说服力地表明,职业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合理规划好自身的人生道路和职业前程,脚踏实地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即使这样,面临选择的家长还在纠结:尽管孩子成绩不理想,但念了这么多年书,总该上个大学吧,进了职业院校就注定要做工人。有关人士分析,在我国,职业教育还被作为一个层次,而不是一个类型,在办学者和社会舆论看来,普通大学比职业院校学院好。

但一个消息似乎在让家长们认清一个必然的趋势: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据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这就意味着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

大连一位高中校长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现在中考生也面临这个问题,一些孩子在选择普通高中还是在选择中职学校上游移,其实国内的很多名牌大学包括清华都有针对中职学校招生的通道,很多家长和学生并不了解,作为一名高技能人才,比进入普通高校然后为找工作烦恼更可取。

相关提醒

中高考方向选择从实际出发

目前的大学教育与社会需要存在脱节,这已经是公开讨论的话题。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校外参加一种或几种职业培训。读完大学到职业学校回炉,已经不是新奇的事情。

大连市教育局有关人士认为,大学生“回炉”职业学校学技能的现象首先折射了社会观念问题,就是重学历轻技能。这种观念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他说,大连职业教育的前景非常好,在模具加工、动漫设计、建筑制图等专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大,而且工资待遇也高,一般在毕业两三年后能拿到两三千元,年限越长,收入越高,月收入能达到上万元的很普遍。考生和家长可以考虑自身情况,从实际出发,在高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也可以成才。

升学空间

高职生还可以考取硕士博士

专家认为,在国家高精尖等研发领域,高端技能型人才队伍一向是不可或缺的。高职生倘若想向上发展,就可以继续深造读本科,甚至可以考取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可以成为国家重大科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先进科学仪器制造方面的主力军。这样的技能型人才,可以说“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哪里都能自立和自强,都能找到自己的 “饭碗”,就业或创业自由选择。半岛晨报、海力网记者辛敏娟

 
辽宁中华职业教育社入校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辽宁省政协副主席武献华出席活动,鼓励孩子们要自信自强

  省政协副主席武献华参加仪式并讲话

  ■华商晨报 华商响网记者 邢子慕 摄

  本报讯(华商晨报 华商响网记者 邢子慕)5月28日9点30分,在铁岭市外事学校的礼堂内,全校400多名师生坐在台下认真地听着课。

  在台上讲课的是辽宁中华职业教育社的老师夏经亮,据夏老师介绍,本次为孩子们做的主要是心理辅导,这也是辽宁中华职教社开展的“华美”校园行活动的第一站,在今后辽宁中华职教社还将去其他城市的中职院校为孩子们上心理健康课。

  辽宁省政协副主席武献华、辽宁中华职教社主任、铁岭市外事学校校长出席了活动。在启动仪式上,辽宁省政协副主席武献华发表讲话,鼓励孩子们要自信自强。

  “学校平时就有心理咨询师,但是很多时候不好意思去,怕别人笑话,今天大家一起听课,感觉心里的疙瘩也解开了,挺开心。”外事学校的学生讲。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