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规定“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或并入高等职业院校,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限制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为形成良性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公办和民办的职业院校改换门面、升格提级,几乎成为一种趋势。据统计,仅从去年5月至今,高职大专更名为普通本科,或中职中专升级为高职专科的院校就达到43所。为什么职业院校热衷于升格?对当地政府而言,专升本意味着多了一张城市的教育名片;对学校领导而言,在高校行政化色彩仍然严重的当下,往上升一格,带来的是行政级别的跃升;努力摆脱掉职业技术的帽子,更不啻为迎合社会排斥职教的认知偏见的讨巧之举。

  要看到,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短,办学实力还不强,师资队伍质量也不高,即便升格为本科,恐怕也很难承担起本科教育的重任。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于教育结构优化有益,于经济转型升级亦有利。当务之急,是戒除职业教育办学中存在的功利倾向和面子心理,引导职业院校立足自身特色培养各类技能人才,不盲目攀高,不越位错位。职业教育繁荣了,“中国制造”才能建立起稳固的根基。

新时期推动职教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

各地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热潮

  本报讯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在教育系统和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各地迅速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以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热潮。

  各地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师生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是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张亚军说,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从国家战略和现代化全局高度,指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内涵十分丰富,为我们切实推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海南文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林勇说,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这为我们创新各层次各类别职业教育模式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在今后的办学中切实贯彻落实。河北阜平县职教中心校长李炳亮表示,总书记强调“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作为一名农村职业教育工作者感到很亲切,也很受鼓舞,今后要努力工作,把学校办得更好。

  吉林省教育厅厅长张伯军说,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强调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要用改革的办法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强,对于我们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江苏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校长周俊表示,非常赞同李克强总理提出的“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该大有可为”的观点。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必将得到很大提高。

  各地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师生一致认为,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促进就业创业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北京市教委副主任何劲松说,全国职教会是我国现代化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刘延东副总理的讲话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成绩,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思路、重点任务和具体部署。马凯副总理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统一思想认识、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提出了要求。之前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都找到了答案,我倍感振奋、深受鼓舞。黑龙江省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院长范利仁表示,会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打通人才培养的“断头路”,极大提升了职业教育吸引力,而且将任务分工、时间表、路线图作为文件附件,看得出国务院进行顶层设计的同时,重在落实。中兴通讯江西现代通讯学院总经理黄华说,全国职教会的召开对企业特别重要。高新技术企业最缺的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希望会后出台相关政策,让企业充分发挥“办学主体的作用”。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机电系工程机械化专业2014届毕业生王玉宝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让我们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价值,增强了职业信心,增添了成长动力。我们将立志做技术技能型人才,以自己人生梦、事业梦来助推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

  各地党委政府和职业院校一致表示,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以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实际行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山东省于6月25日召开省政府常务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三项贯彻措施:一是组织好会议精神的宣讲;二是研究制定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政策意见;三是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贵州省于6月27日召开省政府常务工作会议,出台“三个一”的贯彻举措,一是开好一个会,8月下旬组织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二是下发一个文,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由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三是坚持“赶、转、改”并举,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山西、吉林、青海、广西等筹备召开全省(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决定》实施意见。天津市将在目前的10所独立学院中,通过转设或整合,形成3至4所有条件、有基础、符合标准的应用技术大学,重点服务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选定若干所2000年之前成立的普通本科院校,围绕重点专业(学科)群,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办学。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拟定了“制定学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规划和行动方案”等5项措施。

  “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标志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据悉,教育部等六部门日前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划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届时,职业教育将扩展至研究生阶段,职业院校学生不仅可以由专升本,而且还可以考研。

  解决职业教育长期以来最高只有大专层次的尴尬处境,打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沟通的学历“瓶颈”,让职高毕业生拥有深造的权利和途径,顺利完成职业教育过程从低等到高等的过渡,实现与普通教育的平等待遇,这无疑是完善职教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举措。

  然而,任何新的举措也必然带来新的问题。当数以千万计的职业教育学生纷纷涌向本科、研究生阶段教育的时候,这些拥有了本科、研究生学历的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同等层次的普通大学生、研究生们面前,他们是否还能拥有当年中职、职高毕业生的那种“接地气”的压倒性优势?这是当前不能不慎重考量的问题。

  职业教育受欢迎和受认可,就在于人人拥有一门实用和精湛的技术,而并非在于学历高低,这才是职业教育的优势,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色所在。如果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起点之时,不注重坚守职业教育的本色,而片面追求学生的高学历,或者追求学校的级别,不但不能真正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反而可能让职业教育已有的阵地丢失。

  这些问题如果通过妥善的观念引导,通过严格的高学历职业教育规模控制,通过有效的制度执行,如对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加大工作经历和实践时间的要求,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说到底,笔者认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其让目前的职业教育走高大上路线,向层级化的普通教育看齐靠拢,还不如让普通教育多学习学习职业教育的精神,多沾沾基层应用技术和实践的“地气”,变成理论与技术兼精的高水平人才。而此次改革中,部分高校将从学术型转为应用型大学,甚至一些历史悠久的名校也将面临这一转型,也正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举措。当然,这种改革也不能一拥而上,必须做好准备和配套工作,按教育规律循序渐进才行。

  更进一步说,职业本身的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更应该跳出学历教育的固定思维,在终身教育和在职技能培训的众多领域中谋求更大的作为,这也应该是我们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所不能忽视的广阔天地。 

   职教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发言(摘编)

  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职教全过程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署要求,北京市制定了《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整体规划,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一、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育人模式

  坚持推行全员、全程、全面德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职业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初步形成了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德育模式:以活动为中心,以职业指导、职业能力培养为载体,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重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德育与专业结合、与职业能力培养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五育人”的全方位、一体化德育模式。在实践中,强调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具体育人目标:一年级重在“成型”,侧重遵守纪律、学会学习、独立生活、职业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二年级重在“成人”,侧重“八荣八耻”、法律法规、自信自强、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三、四年级重在“成才”,侧重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创业、成才成功等方面的教育。

  二、扎实开展实践活动,构建职教特色学生活动体系

  近年来,各职业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学农、顶岗实习、庭审旁听、志愿者服务、到福利院做义工等,通过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生活动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使他们在实践中懂得正确做人、做事的道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到理实一体、知行合一。学校“月月有主题,周周有班会,人人是主角,堂堂见实效”,使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有的开展贴近学生特点的“青春飞扬——校园之星评比”和“学校吉尼斯”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康情趣,使学生树立信心,找到自信;有的开展“成人、成才、成功”——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各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文明风采”竞赛和校外大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热爱专业、热爱生活,明确发展目标,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此外,还鼓励各校积极培育有本校特色的德育品牌教育活动,如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开展的以“成型、成熟、成人、成事、成才、成功”为育人目标,包含道德养成、兴趣发展、特长展示、自信合作、强健体魄、职业素质养成六个方面的学生“成长桥”模式,培养出了见义勇为的付冬梅等一批优秀学生。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开展的“励志·动车”助学工程,通过实物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国家资助与学校资助相结合、教师捐助与本人自助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数千名学子顺利完成学业,走上服务首都经济建设的岗位。

  三、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德育课程主渠道作用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严格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要求,开足开齐必修课程。同时,各校还积极探索开设了心理健康指导、晨读时光等校本德育课程,组织教师参与德育课题的实验研究,改变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实践为中心、以模块化教学为特点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德育课是有用、快乐、有效的。

  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引导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使师德师风建设有了制度保障。高度重视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每年市教委都开展“紫禁杯”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通过评选、表彰和宣传“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的事迹,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优秀班主任的成长。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市教委要求各职业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首都特质和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不断“认知—实践—养成—巩固”的过程。不能只停留在认识上,而应该落实到实践中;不能仅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具体到明确的“抓手”上;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落实到人人、时时、处处身体力行的系统工程。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职业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开展“1+1+1”工程,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掌握1项职业技能、学会1项艺术技能、达到1项体育锻炼标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技在身,走遍天下;一艺在心,陶冶情操;身体健康,工作生活才有最基本的保障。通过“1+1+1”工程,培养一大批有理想、有文化、有品位、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挖掘湖湘文化精髓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湖南省教育厅

  湖南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精神,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省职教系统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长效机制

  湖南省全面实施教育强省战略,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纳入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2006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职教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求“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委、省政府在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再次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

  二是作为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厅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在《湖南省示范性中、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基本要求》中,明确了“德育工作首要地位”、“德育工作针对性”、“校园文化建设”3项指标,要求职业院校“努力形成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师生认同的价值取向”。

  三是完善全员育人机制。积极推广长沙市中等职业学校辅导员制度。引导学校为每15名学生配备一名辅导员,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教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就业引导”,全体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不断提升教师德育工作能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二、突出课堂教学,改进关键环节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一是出台教学指导纲要。转发了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和《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指导纲要》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共艺术课程均作为中职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并组织编写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共艺术》两套地方特色教材,明年春季投入使用。

  二是设置必修课程。2011年秋季开始,将形势与政策教育列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修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今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和公共艺术课程纳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的理论学习不少于14学时,教学内容分“国家”、“社会”和“公民”3个篇章,并对应12个关键词开设12个专题。公共艺术课程分基础和拓展两个模块,教学时数各36学时。

  三是融入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要求职业院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到专业教学标准、融入毕业生考核评价中。长沙财经学校、湖南铁道职院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作为毕业生首要标准,株洲工业学校、长沙民政职院、湖南科技职院将心理素质和志愿服务活动情况纳入学生毕业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团队协作、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敬业奉献、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等品质。

  三、坚持实践育人,拓展活动载体

  充分挖掘湖南丰富的德育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一是与弘扬湖湘文化相融合。广大职业院校结合时代特征,在师生中弘扬“心怀天下、勇于献身”的爱国情操,“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创新品质,“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顽强风格,“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意识。湖南大众传媒职院与韶山市广播电台共建“韶山之声”频道,弘扬革命传统、传播伟人文化。武冈师范学校坚持倡导“孝”、“礼”文化,激励广大毕业生安心农村、乐教山乡。

  二是与序列化的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积极开展“我的中国梦”、“三湘读书月”、“三爱”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征文、演讲、微电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特别是中职“文明风采”大赛,每年吸引5万余名学生参赛,连续5年荣获全国竞赛组织贡献奖。引导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湖南工艺美院、醴陵陶瓷烟花学校将湘绣、湘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湖南汽车工程职院汽车文化节、湖南商业学校烹饪艺术节等已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品牌。

  三是与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相融合。组织全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典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英雄校长杨建一等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在湖南教育网开展续写雷锋日记活动,在全省产生强烈反响。积极推荐职业院校先进典型,先后涌现了湖南省雷锋式大学生毕哲明、湖南省道德楷模付凤娇等一批优秀学生代表。 

 坚持文化为根 实现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学校紧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以校园文化为先导、以教育认知为基础、以社会体验为抓手,坚持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精神面貌和综合素养明显提高。

  一、以校园文化为先导,将核心价值内化于心

  学校立体打造了“仁、能、勤、正”四大校园文化体系,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和感染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一是强化“仁”文化教育。学校建设了雷锋园,引导师生员工以雷锋为榜样,常怀感恩之心,推己及人,理解他人,善待他人,帮助他人。

  二是强化“能”文化教育。学校塑造墨子像,设置“状元榜”介绍历年技能大赛获奖者事迹,创设了创意生活园,培养学生崇能尚德、劳动光荣的意识。

  三是强化“勤”文化教育。学校以“天道酬勤”为校训,打造“勤园”文化区,让学生自主参与管理、劳动实践,增强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感受。

  四是强化“正”文化教育。学校提炼“据正治校”理念,倡导“品行端正、老实做人、踏实工作、认真做事”的做人原则和“理想正、目标正、做人正、干事正”的教学育人准则,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共同理想信念。

  二、以教育认知为基础,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从语言学习、知识掌握、内涵理解、思想认可、观念建构、实际运用等多个层面,强化教育认知,让学生时刻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

  一是编读本。依据年级间的差异,编写了内容各异而又互相衔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读本,已投入使用《诗词赏析》、《职业学校学生礼仪手册》特色读本,正在开发《墨子文化读本》、《职业学校“仁”文化教育读本》等。

  二是课堂学。学校把抓好德育课、语文课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阵地,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逐步开设了古诗文赏析、民俗文化赏析等选修课,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是重实践。学校以社团为载体,举办古诗文诵读竞赛,定期评选“孝星”,并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五会”为目标,开展素质教育活动。

  四是崇创作。学校围绕核心价值观、相关传统文化主题,在校报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栏,鼓励师生进行诗词创作,开展专业誓词的提炼和评选活动。

  五是集中读。设立20分钟早读课,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自身需要,集中诵读古诗文、专业誓词等,在诵读中加强感悟、认同,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养成、践行。

  三、以社会体验为抓手,推动核心价值外化于行

  一是实现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学校将践行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开设“学习雷锋”专题网站,组建“小红帽志愿者”团队,开展“学习雷锋,德润商校”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结合专业、依托技能、服务社会,并将学雷锋活动纳入行为百分考核细则,促进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常态化,近60名“小红帽”志愿者获得省市优秀学生、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

  二是多途径开展社会实践。学校依托节假日、国际爱心节日等契机,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社会实践,义务帮助社区绿化家园,向居民开展安全卫生知识和普法宣传,主动服务市民、慰问老人、帮扶残疾儿童,涌现出三年如一日照料空巢老人的钱诗宇同学以及5年无偿献血2000毫升的刘桂玲同学等一批先进典型,引发社会良好反响。

  下一步,学校将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进学校发展的重要引领,把德育工作有机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方方面面,争做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排头兵。

 践行核心价值观 成就职教强国梦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一、加强顶层设计,确立目标任务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凝练“德业并进,自强不息”的学校校训,使校训内涵和校本精神成为学校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载体,进一步明确“德业并进、学思并举、手脑并用”的人才培养目标,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促进学生做人为本、进德修业、全面发展。

  二、实施文化育人,创新模式机制

  制定和实施学校《文化育人实施纲要》,倡导“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中心,以文化素质、职业素养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框架;探索以学院文化建设为主体,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为三翼的“一体三翼”模式;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教书与育人结合,政校行企协同、校内各方协同的“两结合、两协同”育人机制。

  三、深化产教融合,探索特色路径

  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深化产教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职业素养要求相贯通,与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相融合,推进“工业文明进校园,产业文化进专业、企业文化进课堂”,将学校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产业文化有机结合,实现学校文化和职场文化、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培养立体推进,探索职业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路径。

  四、打造志愿者之校,搭建践行平台

  2011年,学校颁布《关于建设志愿者之校的决定》,在全国率先打造志愿者之校,开发全国首个“志愿服务储蓄银行”,创办文明出行、公益服务、爱心传递等100余个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建立了“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目前,全校注册义工达18437名,占在校生总人数的80%以上,志愿者之校建设已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五、开展主题实践,探索社区共建

  近几年先后组建440多支社会实践队伍,3万多名学生参加,深入50多个省内外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和街道社区,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走进”活动,完成考察报告2万余篇;先后有2000多名学生党员挂职街道,实现“校区共建”;推选47名毕业生奔赴西部,服务祖国建设。事实证明,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已经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抓手。

  六、加强辐射示范,聚焦素质教育

  学校是全国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单位,已举办4期“职业院校文化育人高端论坛”,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十大最具创新力高职院校”等称号,这些荣誉激励着学校继续做好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让每名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为推进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技能创造未来 奉献成就梦想

  全国劳动模范 孔祥瑞

  我是天津港煤码头公司孔祥瑞操作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孔祥瑞。1972年,我成为天津港一名码头工人,至今已有42个年头,在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关心下,先后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高技能人才十大楷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这是对我的鼓舞,更是无限的动力。

  在此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不断创新,立足岗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岗位奉献、报效国家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党中央提出,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我在港口生产一线工作了整整42年,见证了天津港的发展变化和天津港产业工人队伍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1952年天津港重新开港时,年吞吐量仅74万吨,到2012年,天津港吞吐量实现了4.7亿吨。60年来,天津港的吞吐量翻了600多倍,成为世界一流大港。在这个进程中,天津港产业工人的劳动从最初的人拉肩扛到熟练地操纵先进的机械设备,再到自主创新,成就了岗位建功的梦想。就拿2001年天津港冲击亿吨大港来说,我和大家创造了门机星型操作法,使每台门机操作效率提高了15.8秒,每台门机平均每天多干480吨,18台门机全年完成生产任务2717万吨,为公司创效1600多万元。天津港当年吞吐量突破1亿吨大关,创造了中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辉煌业绩。

  42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港口工人可能没有文凭,却不能没有知识,更不能没有技能。在我们孔祥瑞操作队,最为重视的就是对员工的技能培训,我们通过“自助餐式”培训、诸葛亮会等形式,不断提高员工技能水平,职工结合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编写了两本《系统设备维修指南》。几年来,我们用技术创新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获得了14项专利,全队形成了“只要钻研就能有收获,只要熟练就一定会精湛,只要不满足就一定要创新,只要去追求就会卓越”的职业理念。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我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立足岗位,结合实际,主动作为。为了树立员工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奉献岗位、报效国家,2010年,我们孔祥瑞操作队与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开展共建活动,弘扬大庆“铁人精神”和天津港“发展港口、成就个人”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在劳模精神的感召下,全队员工岗位争先,建功立业,2012年,我们孔祥瑞操作队仅用8年时间就实现了装船1亿吨的成绩。多年的实践经验,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在日常工作中每天都可以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具体来说,就是我们要用责任心和良心,诚实地在岗位干好每一分钟,去掉“差不多”“还行”等工作态度,认认真真做好每一项工作,把好质量关、效率关,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工作态度,为企业的发展,发扬“你出一把力,我出一把力,我们的企业才能有活力;你解决一个问题,我解决一个问题,企业才没有大问题”的敬业奉献精神。港口是员工的家,岗位是员工的根,敬业是员工的魂,干就要干出样子。

  2011年,我们创建了孔祥瑞劳模创新工作室,今天已经成为员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和舞台。3年来,我们完成技术创新127项,数量居天津市十佳劳模创新工作室之首。我们充分发挥劳模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开展了“大型散货智能化码头规划研究”等多个建设项目,帮助企业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新的转变和发展的提质增速。

  我之所以能够从一名普通工人成为高技能人才,就是赶上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好时代,得益于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不断创造;来源始终扎根岗位,时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今后,我将更加努力,为2014年天津港完成5.4亿吨的生产任务,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努力奋斗,弘扬劳模精神,做时代领跑者。

  见义勇为尽职守 弘扬社会正能量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邓琼月

  我是来自于陕西省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的邓琼月,很荣幸能够作为职业院校毕业生代表参加本次座谈会。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护理工作者,我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却得到社会各界给予的诸多荣誉,我深知,这是对我学习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要实现中国梦就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行动起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是:做好一名护士,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勤奋学习、勤于实践,不辜负伟大的时代和宝贵的青春。

  我感谢母校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在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下,我掌握了医学护理知识,同时还通过青年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等培养了阳光乐观、积极奉献的性格,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小女孩成长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白衣天使。我入校不久,就报名加入了青年志愿者队伍,凡是学院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我都积极参加,主动为玉树灾区、庐山灾区等捐款捐物,用微小的爱心为同胞送去了一份真情,奉献了一份力量,同时也收获了内心的充实和愉悦。我切身感受到:付出比收获更能够让人快乐,奉献比索取更能够使人充实。

  在一年的医院临床实习中,我每天与生命打交道,尽忠职守地践行“呵护生命、忠于职守、认真负责”的护士准则,坚持细心开导患者,想方设法帮助患者应对病痛,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虽然非常忙碌但也非常充实,我深深感受到医务工作者是生命的守护神、是健康的捍卫者,我非常自豪地体会到了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职业神圣感。

  我也永远难以忘记2013年10月31日那一天。那天晚上,住院部骨一科病区的病人们基本都休息了,病区过道里一名患者跟陪护人员在说话,一切就像往常一样平静。然而,到了凌晨,这名陪护人员突然拿出一把菜刀,对着病人头部一阵乱砍,病人受伤无力反抗,大呼救命。听到病人的呼救后,我的带教老师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冲向行凶者抓住他的手,但因力气小被甩开,她又冲上去紧紧地抱住行凶者的腰用力地往后拖;我闻声赶来,想也没想就冲了过去,死死抓住行凶者的手,虽未马上将歹徒制服,但有效阻止了他继续行凶,在随后赶来的病人家属的协力帮助下将菜刀夺下,将其制服送往派出所。这件事情,我觉得是职责所在,却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事后,许多人问我:你见义勇为时是怎样想的?其实,那一刻,我没有“要不要”的犹豫,也没有“值不值”的权衡,我什么都没有想,只是一种救人的本能和责任感,保护正面临生命危险的病人,救人是我脑海中唯一的念头。我的行为发生在一瞬间,但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出自内心的自觉。孔子说过:“见义不为,无勇也。”我们试想,如果在救人的危急时刻,大家都袖手旁观,或先想清楚是否值得,那么,越来越多的人会对他人的求助视而不见;如果在歹徒的屠刀面前,人人都选择后退,那么,下一个受到伤害的,也许就会是我们自己!危急时刻,生死关头,挺身而出,舍我其谁?我深信,见义勇为不是写在书面上的慷慨壮举,也决不是少数英雄人物的专利,它是社会的正能量,是时代的正气歌,是一个人超越生命的价值追求,是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接力,它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共同行动。

  事后,社会各方给予了高度赞誉,我先后被授予“三八红旗手”、“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以及第九届全国年度大学生人物等荣誉称号,还受到刘延东副总理的亲切接见,这是党和政府对社会善举的肯定和褒奖,是广大老百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自内心的赞成和呼唤。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顽强拼搏的青春、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一个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作为新时代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和年轻的医护工作者,我知道,平凡的工作要用不平凡的态度来完成,未来的理想要靠现实的努力来实现。今后,我仍会坚守护理工作岗位,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人民服务之志,努力增强本领,将所学运用到工作实践中,用细心、爱心、耐心服务患者,为患者排忧解难,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把个人的追求和价值观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去,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用无悔的青春谱写更加壮丽的人生乐章!

 突出三全育人 构建长效机制

  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三全育人,狠抓精细管理,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成长成才。

  一、加强制度规范建设,将德育工作精细化

  学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结合起来,确立了“三全”教育理念:即通过“全景规划”,实现文化、技能、实习多角度育人;完善“全域覆盖”,实现教室、寝室、车间多维度关爱;追求“全员成才”,让有差异的个体实现共同发展、多元发展、充分发展、全面发展。

  学校以思想品德建设为重点,以教学系、宿舍建设为基础,以班主任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保障,对德育工作各个环节制定规范要求,严格执行,量化考核,力求精准。制定《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具体规范》等德育制度60余项,力求管理目标精细化、管理过程精细化、管理队伍精细化。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设立“家长开放日”,注重加强国际合作,拓宽育人渠道。社会、企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共同参与;学校党团工、系部、教工结合,老青结合,专兼结合,课堂内外结合,共建共育,形成合力。

  二、加强特色文化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记录学生成长点滴,浸润学生心灵。将学生的成长历程、悲喜瞬间收集整理,在班级活动、毕业典礼等场景予以展示,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

  二是鼓励精彩纷呈的社团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现有注册社团78个,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技能训练、就业比赛等活动,展示学生才华,在寓教于乐中得到锻炼和熏陶。

  三是加强主题教育,塑造健全学生人格。在全校开展“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学生思想,健全学生人格。

  四是积极融合现代企业文化,培育职业素养。学校推行“思想意识员工化,班级文化企业化,日常行为职业化,专业训练标准化,身体素质适应化”,“五化”教育成为推动校园文化与产业文化融合的生动实践。

  三、关注学生个性和差异,让每个孩子都成才

  一是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成立学生创新工作室,与西华大学合作组建学生智能机器人比赛集训队,在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等大赛中多次获奖。

  二是以技能大赛为抓手,着力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3年来,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级技能大赛共计获奖近100项。

  三是关注“9+3”学生,加强民族融合。针对学校学生来自18个民族的情况,学校实施“七个到位”管理模式:即意识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感化到位、教学到位、关爱到位、引导到位,实现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习惯的学生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四是高度关注学习困难、生活困难、心理困难、就业困难的学生。充分发挥奖、助、补等奖励资助制度的教育引导作用,鼓励学生携手共进。近3年,学校组织师生为困难、灾区学生捐赠近80万元,培养学生仁爱之心,涌现出三救落水姐妹的马军等德育标兵。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工程,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工程,作为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命脉工程,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内容形式、抓小抓细抓实,努力让每个孩子通过职业教育找到成才成功的道路,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栋梁之才。

  纳入课程体系 筑牢学生成才的思想根基

  大连市女子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大连女子职业中专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中国梦宣传教育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纳入课程和学生素养指标体系,为学生全面成才筑牢思想文化根基。

  一、树立梦想引领,打造成才目标

  一是寻梦,坚定理想信念。学校以“中国梦·女专梦·我的梦”为主题,建立健全学校、行业、企业、家庭结合的育人网络,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国旗下演讲、主题班会、红色微博、业余党校学习、自编自演短剧、观看视频短片等,引导学生寻找自我梦想,坚定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二是追梦,提升技能水平。学校定期开展校园文化月系列活动,举办日语单词录入比赛,软笔、硬笔楷书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外语书法大赛,读书之星评选、三节小能手评选等二十余项赛事评比活动,共有3000人次参加,极大地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激励学生用艺术表现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抒发追寻中国梦的豪情壮志。

  三是筑梦,助力职场发展。学校注重体验式活动的开展,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党史、立德行、树信念”活动以及“我的人生,我的职场”模拟演练,邀请辅导员、优秀毕业生代表到校讲座,让学生熟知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感受产业文化、工业文化、企业文化的魅力,进而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筑梦实现职业发展。

  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觉

  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体系。学校推进德育课程改革,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开设了礼节礼仪、插花茶道、绘画书法、乐器棋艺、形象设计等必(选)修课,并将体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国学经典、优美篇章汇集成册,编写晨读读本,供学生每天诵读,浸润传统文化思想,以高尚的品德做积淀,在未来发展中走得正、走得宽、走得远。

  二是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品德修养。学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举办国学进校园、德育讲师团评选、国学情景剧比赛、文明风采活动等,以文化精髓提升职业道德教育;每年还举办礼仪大赛,将行业企业职场礼仪标准纳入比赛规则中,使礼仪训练职业化、行为训练标准化,并独创兼具民族特色和女性特点的“女子韵律操”、“校园礼仪操”等,以丰富多彩的人文素养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意识。

  三是着力开展道德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学校评选每月之星,鼓励学生争做示范生、先进生,涌现出在公交车上拾金不昧的张玉瑶同学等先进人物,在“万卉丛中竞锦标”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榜样典型,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另一方面,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参加“夕阳微笑,关爱空巢老人”、“美化社区,我在行动”等实践活动,送关爱进社区、与空巢老人们结成对子,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教育管理结合,养成良好习惯

  一是规范制度建设,引领价值导向。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红线,贯穿于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中,据此制定了学校章程,完善了学校制度汇编,下发了学生教育管理手册,在规范管理中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文明有礼。

  二是强化诚信教育,实现学生自律。学校在教学楼设立了全天候开放、无人值守的读书驿站,由学生集体推荐、自行购买、自行借阅、自我管理图书杂志,以“寓管于不管之中”的模式强化了学生的诚信意识;学校乐队训练室等免费开放场所,从登记使用到卫生打扫再到乐器摆放等,均由学生独立承担、自主完成,通过学生自我管理工作的逐步推行,使学生完成了由他律到自律的华丽转变。

  三是发扬勤俭的传统,注重细节育人。学校按照“节粮、节水、节电”的要求,发扬学生的创造精神,将卫生清扫大物件改成小工具,培养了女生勤俭持家的“小抹布”精神。学校从细节处入手,鼓励大型活动的标语由师生刻制,边角余料做成幼儿教具、几何模型等,注重校园资产的日常养护,15年来没花一分钱维护费,至今完好如初,使得节俭成为学生的一种品质、一种美德、一种责任。

 创新育人方法 用核心价值观滋润学生心灵

  山东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以育人为核心,紧密结合残障学生身心特点,创新育人方式方法,完善校本德育工作模式,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德育工作的引领,积极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化、特色化和科学化,为学生点燃希望之灯,照亮人生之路。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校长负责下的五级管理机制。学校推行校长全面负责,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中层干部、班主任、教职工和物业员工齐抓共管的五级管理机制,落实岗位责任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坚持全面辅导和分类辅导相结合,上下联动,内外配合,全员协作,形成“教师为主、全员参与,教学为主、全面渗透,学校为主、多方配合”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师德建设,实行第三方评价。学校重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定期进行对师德师风第三方评议,做到问题早发现、处理要及时、反馈到个人,落实关怀学生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进一步促进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的整体提升,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师德师风标兵和德育工作先进个人,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良好的师德示范作用。

  三是建立全员育人制度,凝聚德育合力。学校成立德育教研室,定期培训专业教师型班主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工作中,实现课堂教学与课下指导相结合,主动抓住学生工作的新特点、思想观念的新变化,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对策,增强工作针对性。

  构建形成了“教师教书育人、行政管理育人、后勤服务育人、校园环境育人”的全方位育人机制,从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入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指导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

  二、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渠道

  一是发挥德育课的主阵地作用。学校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编写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和要求、适合学校残障学生特点的德育教材,积极改进德育课教学方法和形式,注重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品格法制、职业道德等的道德实践和习惯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行为养成相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建立学生信息库,丰富教育途径和形式。一方面,开展新生摸底调查工作,建立学生信息库,及时掌握不同类别学生的思想动态,关爱问题家庭、离异家庭和单亲家庭学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提供心理咨询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引导工作。另一方面,从日常学习生活入手,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举行文明班级评比、演讲比赛、传统美德黑板报等活动,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景,对残障学生进行富有启发性、实践性的教育,不断增强学生道德判断和行为抉择能力,培养其乐观健康的情操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建设远程家庭教育平台,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校园网络和传统书信等形式,方便家长及社会及时了解、参与和监督学校工作;同时,建立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聘请校外专家到校讲座,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正面价值导向作用,在实践中塑造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格。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凝练出“厚德自强,修技立身”的校训,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师生竞技、文明礼仪月、校园安全月、文明风采大赛等多种活动,寓教于乐,培养学生以德立身、以技自强、多行善举、回报社会的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渗透到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中,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二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针对残疾学生沟通不便、思想简单、容易偏执等实际情况,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人际关系培育,倡导师生坦诚平等、亦师亦友的关系,学生之间学会人格独立、互相关爱的帮扶关系,学生与社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关系,使得学生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观,残疾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2005年以来,毕业生连年供不应求,对口就业率超过92%。

  今后,学校将继续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为帮助残障学生自立自强、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打下基础,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强化思想引领 让核心价值观深植学生心间

  赤峰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赤峰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秉承“素质为本,技能优先”的办学理念,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加强学生思想引领,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凝聚、激励学生,取得良好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学生思政教育体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学院党委整合学院思想、政治、文化教育条线骨干力量,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入学院党政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指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途径和方法。

  二是完善工作体系。成立由学院党委成员为主要负责人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研究、指导和检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课堂”“进公寓”“进社团”“进班级”,与学生日常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形成完整工作体系。

  二、丰富教育模式,多途径提升学生职业修养

  一是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推动教学改革,把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内容细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质和学业质量标准,采取“以赛代考,以赛代练”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观察事物、辨别是非、把握方向的本领,让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深植学生心中,转化为崇德向善的实际行动。

  二是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学院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生涯规划相融合,引导学生从所学专业的角度,进行职业发展和成长成才的自我规划,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邀请企业家开展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找准自我定位和努力方向。

  三是实践教学对接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并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通过“订单”式培养等,先后与100余家大中企业建立了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建有6个院内实训工厂和3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下得苦功夫,提升自身职业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推进活动育人,引领学生自觉立德修身

  一是创新活动形式,注重寓教于乐。开拓网站、微博、QQ、微信等活动阵地,进行线上教育互动活动,并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大富翁”游戏、“掷骰子—跳格子—答问题”、歌词大接龙等形式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游戏、互动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兴趣关注结合起来,主动掌握党团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要求。

  二是充实活动内容,注重活动育人。学院长期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及“文明活动月”等主题教育活动,定期开展校园文化节、舞蹈展演、街舞大赛、心理剧大赛、“校园好声音”歌手大赛等文艺活动,将其打造成学生第二课堂,开展诚信教育、勤劳节俭教育、尊师重孝教育等,唱响时代主旋律,传递时代正能量。

  三是开展社团活动,注重社团建设。目前学院有近30个学生社团,涉及文学、音乐、舞蹈、体育、礼仪、历史、心理等多个人文领域。各社团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与玉龙社区等多个单位和集体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在扶贫济困、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等方面,面向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开展了志愿服务,“立德修身”已然成风。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我们将不懈努力,以实实在在的育人成效,助力实现职教立德树人的目标。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推进职教改革发展

2014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闭幕

  本报天津6月27日讯为期1个月的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天津闭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出席闭幕式并宣布大赛闭幕。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张榕明出席闭幕式。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出席闭幕式并讲话。

  袁贵仁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李克强总理接见与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此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成功举办,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重要精神的具体行动,向社会各界、家长学生、国际友人展示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对于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进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袁贵仁就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希望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制定发展规划,创新管理方式,激发办学活力,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步伐。二是希望各职业院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希望广大职业院校的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夯实知识基础,增强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精神,提升创新能力,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伟大实践之中。四是希望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提供实验实训平台,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共同书写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这篇大文章。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主持闭幕式。国务院扶贫办公室、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天津市等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出席闭幕式。

  此次职教大赛在天津主赛场及北京、江苏、山东等12个分赛区举办了12个专业大类的95个比赛项目,来自全国的逾万名选手参加比赛,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观摩比赛,多个赛项举办了国内外选手友谊赛。大赛期间,还举办了全国职教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中英职业教育“影子校长”圆桌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艺表演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招聘会等系列活动。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议精神工作部署会召开

  6月27日下午,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工作部署会在天津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并讲话。 

  鲁昕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专门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李克强总理接见会议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刘延东副总理、马凯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这都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会议的任务就是学习领会中央领导重要指示和讲话的精神实质,全面部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把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策要求落到实处。 

  鲁昕就理解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会议精神谈了五点体会:第一,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是教育自身改革的问题,更是重大的经济和民生问题,必须纳入现代化建设的总体部署,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切入点、突破口和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支点。第二,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时代重任。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第三,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努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四,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支持重点。要坚持促进公平,注重发展面向农村、贫困和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第五,明确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 

  鲁昕指出,《决定》主要创新点可归纳为十个方面:一是创新了职业教育理念;二是明确了一个发展目标;三是明确了多层次多类型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四是打通了“人人皆可成才”的上升通道;五是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六是提出了多元化办学的新格局;七是确立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原则;八是明确了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九是推动了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创新;十是建立了督导评估机制。 

  鲁昕强调,职教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会议精神,要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紧制定出台配套政策;二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三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用改革的办法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五是加快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国家制度体系建设;六是加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七是督促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八是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会议期间,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和行业代表共7家单位进行了典型发言和经验交流。天津市委常委朱丽萍,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等出席会议。全国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部分职业院校负责人和行业企业代表约200人参加会议。

    聚焦中国职教之一:顶层设计职教大国

    职教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劳动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应该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当成一次机遇,为相关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鸣锣开道。

    文/《瞭望》新闻周刊 记者

    职业教育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提供重要支撑,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连日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津、川、粤、鄂、辽等数十省市展开调研,把脉职业教育现状,找寻发展症结,问计改革方向。

    广大师生和学者官员认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职业教育建立了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基本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探索了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培养了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职业教育也面临巨大挑战。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人口结构变化等压力之下,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政策体系、顶层设计等根本性问题需要破解,校企合作、师资培训等现实性问题有待解决,职教园区“大跃进”等苗头性问题应当关注。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基层师生和干部、学者建议,职业教育应该把握机遇加快发展、直面问题持续改革、统筹兼顾保证落实,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优先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

    又到一年毕业季,800多万学生将从中职、高职、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毕业,在获得相应学历文凭以及职业技能后走向社会,进入生产和服务部门第一线,成为支撑实体经济持续发展和战略转型产业大军的主体力量。

    经过“刘易斯拐点”,维系我国三十多年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慢慢消失。得益于职业教育的优先发展,“人才红利”正加速释放。2002年以来,职业院校毕业生已经累计超过8000万,还有每年达1.5亿人次职业培训的学员。他们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作用,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共建共享,在服务农业现代化中实现自身增值,在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中提升能力。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太仓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内,院长魏晓峰介绍,学院与德国企业共建培训中心,合办“订单班”,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出众,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目前,由于健雄学院的人才培养优势,合作基地内的德资企业持续增加,已经从最初的40多家增长到现在的两百多家,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职业院校主动对接产业,有效助解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瓶颈。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有近六成,成为推动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发展的生力军。

    在推动科研创新技术突破上,职业院校在技术转化、生产工艺创新等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登万给本刊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南海油气钻探开采需要特殊钻头,研究院设计完成后如何生产出来却难倒了不少大专家、大教授。全四川不管是知名大学还是大型工厂至少需要半年,而这个学校的老师学生研究一个月后搞定,为重大国家项目赢得了时间。

    弥合社会分化促进教育公平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扬长补短的教育,在弥合社会分层、促进教育公平上意义重大。

    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是一所中等职业院校,目前有在校生7000余人。院长宋春林说,目前上中职的学生,一般都是学习成绩上的“弱势群体”,存在家庭问题和心理问题的比例较大。“我做过一个统计,全校学生父母没有一个科级以上干部的,有一个班里三分之二的学生家庭不完整或者存在问题,还有一些学生有不良嗜好或者心理问题。”

    职业教育使毕业生提高了就业能力,获得比较好的收入,有利于打断贫困“继承”,弥合阶层分化。据统计,2013年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6.81%,超过四分之三的毕业生就业起薪在1500元以上。高职毕业生情况更为乐观,有关机构统计表明,2012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90.4%,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2731元。毕业后工资涨幅为120%,整体上在毕业三年后就实现收入倍增。

    “职业教育为‘低分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畅通途径,使其掌握一技之长立足社会,过上体面生活。个人命运得到改变,社会因此更加和谐。”宋春林说。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其社会意义更加显著。尼玛德吉来自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边耳村,是“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的首届毕业生。“9+3”免费职业教育,即在国家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藏区孩子提供3年的免费中职教育。尼玛德吉从成都市礼仪职业中学毕业后,平均月薪已由实习期的800元升至5000多元。如今,他已是一家六口的经济支柱,家里老人看病、修房全靠他。

    四川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处长罗大宪介绍,通过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开辟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培养了大批对党有感情,基层需要的人才,形成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为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强有力支撑。

    “办一所职业院校,就少建一座监狱,这句话说得有些绝对,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职业教育不可取代的社会功能。”北京市商业学校党委书记史晓鹤说,“超过95%的中职学生和20%的高职学生得到国家各种资助,88%的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他们的命运得到改变,国家教育公平得以实现。缩小阶层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发展职业教育是不折不扣的善政。”

    办学活力进一步显现

    通过十多年的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各地在发展职业教育上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在推动校产融合校企合作、注重质量提升实现内涵发展、建设职教园区实现组团共进、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动地方新建本科转型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把加强校企合作,服务企业发展创新作为学校的战略选择。据其院长张兴会介绍,得益于深入的校企合作,中德学院为中国及天津支柱产业和滨海新区企业提供了大量高技能人才,目前已经与中广核风电项目合作,服务空客项目发展航空航天专业,还为长征火箭落户天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教育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天津、河南、四川等地建设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办学规模稳步扩大,职教资源得以盘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职教内涵质量得到提升。同时,各地的职业教育园区也开始显现出优势。在天津海河教育园区、辽宁鞍山职教城等地,理顺管理体制,实行统筹管理资源共享,规模化优势开始显现。

    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最近几年的主要工作,就是如何从注重规模扩大过渡到谋求内涵提升,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此,他主导建设实训基地,完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鼓励科研创新,实现开放办学。“盖楼容易,立德树人不易。把教育做精,提高培养质量,才能实现内涵发展。”董刚说。

    近年来,社会资本大量进入职教领域,办学活力进一步显现。教育部职成司办公室主任刘宝民介绍,从山东蓝翔技校,到成都新东方厨艺学校,一批民办职业院校全国闻名,一大批毕业生因此受益。在广东省清远市,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正在加紧施工。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告诉本刊记者,学院以“办慈善高校、助贫困学生、育精英人才、为社会服务”为办学宗旨,为学生提供全免费的职业教育,使学生达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顶层设计亟待完善

    2013年,欧盟各国在柏林召开首次青年就业会议,形成了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共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3年国情咨文中专门提到学习德国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以及俄罗斯、巴西等“金砖”国家,纷纷增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改革力度。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振实体经济、重塑国家竞争力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大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不约而同的战略选择。

    面对外部竞争压力之时,来自国内的巨大需求则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近年来,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频现,技术工人常年供不应求。全国总工会预测,我国技工缺口至少在2200万到3300万之间。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加速进行的背景下,提升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使他们能够带着知识技能转移为新市民、新产业工人,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时不我待,党和国家应该以更大的力度发展职业教育,以更大的魄力推进职教改革。”杨国强说。

    一些职校师生和官员学者认为,明确建设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如何加强顶层设计等问题,是下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

    孟庆国认为,现在职业教育还存在两种办学思想,一种是把职业学校办成普通学历教育,校领导从普通高校任命,老师招毫无实践经验的硕士、博士,这条路有现成的模式,领导、老师也省心省事,但培养不出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另外一种思路则是按照知识加技能的教育方法,从职业能力训练出发教育学生,这样做要求领导教师从内而外加以改变,还有可能吃力不讨好,但符合职教规律。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理事、首都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善学表示,不能像原来那样,用办清华、北大的标准办职校,要真正从产业分工和企业需求出发培养学生。

    法律政策顶层设计不完善、主管部门分割难协调,也是困扰职业教育的“元问题”之一。专家表示,在法律体系上,职教法律法规在结构内容和立法技术上存在问题;在部门分割上,不同行政部门各管一块,协调工作量和难度较大,相互掣肘现象严重。

    这些问题从职业教育法修法过程中可见一斑。一些专家指出,1996年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存在上位法定位不规范、原则性条款过多而规范性操作性条款不足、法律规则要素不全等问题,迫切需要加以修订。教育部职成司综合处处长刘宏杰告诉本刊记者,修法规划在十一届全国人大时已经被列入规划。但由于教育部和人社部在一些问题上未达成一致,修法被长时间搁置。

    投入不足与“校热企冷”

    在法律法规缺失、顶层设计不完善的情况下,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也长期困扰着职业院校,亟待通过加快制度建设和政策落实来加以解决。

    首先,投入不足使很多职业院校生存困难。德阳安装技师学院副院长李选华告诉本刊记者,不同于归教育部门管的其他中职学校,办学经费除了中职生国家资助学费和一些培训项目外,其他都需要自己去挣,可是,市场“揭不开锅”。“本来德阳类似我们这样的技师学院有四个,现在其他三家都关门了,只有我们还在苦苦支撑。”

    由于缺乏长效投入机制,职教经费占比始终低位徘徊,总投入不足。2012年职教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的12.1%,无论与有关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历史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

    没有钱办不了职业教育,但缺钱并不是职业院校普遍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校热企冷”困扰着许多职校。魏晓峰说,很多企业缺乏配合意识,没有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学校只能是“单相思”。他希望能够出台相应的鼓励性或者强制性政策措施,把校企合作变成“法治推动”。

    同时,尽管国家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多年,但师资力量仍然是职业教育的短板。天津市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郝德礼说,现在学校进老师必须先笔试再面试。但笔试只考理论却考不了实践,还有可能把很多懂理论会操作的人才挡在门外。现在学校缺编很多,但不敢轻易招人。“想要的人才进不来,在职的老师培训难,兼职教师不好用,师资成了制约我们的最大难题。”

    另外,一些苗头性问题在近年来开始出现,应该及时关注。比如,近年来江西、辽宁、广东等多地都在建设职业教育园区,但一些职业园区只是把职业院校“物理集中”,专业共建资源共享的平台却没有建立起来。孙善学对这种现象提出了尖锐批评,认为这种远离产业、远离社区的职教园区不利于职业院校发展,其实是违背职业教育规律的,应该加以规范。

    加速政策落实完善配套改革

    一些官员、学者和职校师生建议,应该统筹谋划加速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确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并严格实施。同时,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际,在更大的范围内推进工资分配体制、人事制度改革等,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发展。

    中国教科院研究院研究员孙诚对本刊记者说,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已经确定,实现路径和具体步骤也形成共识,应该在落实上下功夫,把此轮职业教育改革落到实处。

    “其实,现在职业教育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法律法规落实不力造成的。比如,如果落实了法律规定的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或者2.5%的比例提取教育培训经费,职业教育经费问题肯定很好解决。”教育部一位工作人员建议,“要在落实上下功夫,把重点任务和进度安排分解下去,做好监督保障实施。”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杨国强认为,职业教育要想发展好,法律法规要落实到位,必须跟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挂钩。“通过国家的宏观指导和监督考核,各地政府才能够真正重视推动加紧落实。”

    受访专家表示,改革过程中不能就职教看职教。职教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劳动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应该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当成一次机遇,为相关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鸣锣开道。

    聚焦中国职教之二:破解“招工”“就业”两头难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行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显,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和高等教育“千校一面”的现状,令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势在必行。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近年,大学生“回炉”现象增多。去年以来,武汉铁路桥梁高级技工学校重开“大学生班”,不少大学本科毕业生因就业不理想而选择自费“技校深造”。

    中铁大桥局第七工程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雷政全告诉本刊记者,“回炉”大学生相比中专生来说,用起来要“顺手得多”,他们综合素质比较高,包括创新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突出,更容易脱颖而出。普通中职生要成为技工王可能要上十年的时间,他们可能三年就可以了。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很多企业对招聘来的大学生不尽满意,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培训。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说,现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但工作机会大量存在。由于中国大学的培养都是一种模式,大学所学的专业只是学到了一个概念,职业性的东西缺乏了,来格力的本科大学生都必须经过系统的企业培训才能上岗。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行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显,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和高等教育“千校一面”的现状,令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势在必行。一些产业集聚和活跃地区的地市级本科院校已经感受到生存发展压力,正在寻求服务地方经济的结合点,谋求转型之路。

    产业需求迫“转型”

    中国教育科学院提供的大学生就业调查显示:“985”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最高,其次为高职高专院校和“211”院校,独立学院、一般本科院校、科研院所和军事学院的初次就业率相对较低。与此同时,众多企业又难以找到所需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

    广东省教育督学钟院生认为,这一现象说明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人才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人才的大量需求又得不到较好的满足,其主要问题不是人才培养的数量,而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出现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而制度性根源来自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广东省教育厅规划处处长欧阳谦说,新建的本科高校定位模糊,“985”、“211”高校定位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职高专定位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新建本科院校“两头不靠”,它们一味追求硕士点、博士点,往研究型大学上奔,但学科建设不足,特色不鲜明,盲目扩大规模依靠学费生存,毕业生不受市场欢迎。

    目前,我国有1055所非“211”地方本科院校,包括本科办学历史长的地方本科院校、部委或行业转制地方管理的本科院校、新建的本科院校。新建的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以来新设本科学校,共有647所,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数量的55.3%,占非“211”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的61.3%。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诚说,这些新建本科学校学术积淀较弱,不适合走研究型大学路线,必须及早转型。在本科院校中,这些学校的就业率最差,急需改变人才培养方向。这些学校数量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总量的55%,它们的成功改革将极大改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实现向本科层次的跃迁和转型,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

    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教育部将引导支持部分有意愿、有条件的本科高校转型,推动它们更多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

    鲁昕说,转型发展工作自2013年初启动以来,得到了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广泛共识。基于这样的共识,地方政府正在行动起来。如上海市建立了高校分类管理体系,重庆市政府组建了由市直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联盟,河南省安排了2亿元专项经费,山东省政府安排了1亿元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专项经费,广东省专门设立了“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程”支持转型发展。

    部分高校备“转型”

    目前,教育部已经成立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联盟,有150多所地方院校已经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

    改革先行先试的广东省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有了一揽子安排,已经确定33所本科院校作为转型对象,2所高校进入教育部首批转型联盟,制定了《广东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实施方案》。

    作为首批转型联盟的小组牵头高校,东莞理工学院早在2012年就确立了学校走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办学理念。该校校长李琳说,学校在办学之初基本参照传统研究型大学进行学科、专业设置,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东莞双转型和应用技术人才短缺等情况的出现,学校意识到,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以及提升势在必行。

    目前该校引入华为、中兴、微软、西门子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每年新生中约45%来自东莞市,毕业生约80%在东莞就业创业,迄今已培养各类人才8万多名,学校与当地12个镇街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230多个校外单位部门和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

    2013年由沈阳理工大学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的沈阳工学院的副院长刘文波介绍说,“现在证明我们之前走的转型的路是对的。”学校2004年开始招收三本的学生,发现如果以校本部(二本高校)课程标准授课考试,学生来了之后教不会,一些课程甚至60%的学生不及格。为此,学校2005年就提出了“校企融合、学用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多年来通过项目教学、订单式培养、加强学生顶岗实训等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成才。

    当然也有一些院校,特别是由以前地方师专“专升本”而来的本科院校,面临着转型压力,正在寻求突破。如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的黑河学院,2004年专升本,前身是黑河师专,教职工780人,具有正式编制人员仅600人,专任教师中有8人具有博士学位,占1.61%。学校的院系设置完全是师范院校的构建,仅有语言文学系、英语系、教育系、体育系、美术系等。这类学校与产业对接的基础相当薄弱,如何探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成为待解之题。

    高教改革“深水区”

    本刊记者近日在国内部分省市调研了解到,基层学校普遍看到转型的必要性,它们认为本科转型将大幅度畅通职教毕业生上升渠道,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但转型同时面临社会观念、师资、教学模式改革等多重掣肘,尚待统一协调解决。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洪一说,地方本科转型应用技术大学十分必要。“瑞士80%至90%的高等教育是职业类的,这有效提高了国家竞争实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都把研究型大学作为学校发展目标,这并不正确,除了保留必要的研究型大学外,其他院校都应该下大力气转型。”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兴会说:“现在我们整体教育结构的设计出了问题,缺乏系统研究,缺乏高水平的顶层设计。现在的本科教育体系是重理论,中高职培养产业需要的动手能力强的那些人,二者之间,就有一个夹层,本科工程师是一个空缺,如何培养这批人就是应用型本科要解决的问题。这是职业教育的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部分,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的高职不能,现有的本科也不能。”

    “转型对我们来说是好事,我们支持转型。”鞍山师范学院高职院院长宋辉说,现在学校每年有15%的学生可通过“专升本”进入高校,但普通本科接收学生之后意见很大,觉得学生文化课水平不好,很难教。“这是因为两类教育对学生评价体系不一样,学生不适应本科理论比较多的教学模式,老师觉得学生文化课基础太差。”

    “而通过学校转型,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宋辉说,“将来我们就是同类教育的不同层次,即‘高职—应用技术大学’,我们的学生实践能力强,应用型本科延接我们的体系继续提高,能够给学生更多发展空间。”

    宋辉说,转型也会对社会起到较大带动调节作用,中、高职毕业生还能考应用技术大学,对促进职业学校的招生和提高生源质量,都很有帮助。

    重庆市教委副主任牟延琳表示,转型可极大地推动教育结构的优化进程,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我国目前还缺乏清晰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将高等教育系统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大系统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水区’。”

    “降格”之忧

    一些学校负责人同时表示,转型面临社会观念、师资、教学模式改革等多重掣肘,应加强顶层设计,试点逐步推进。

    广东东莞理工学院校长李琳坦言:“自从提出转型和分类高考以来,我接到很多学生家长的电话和邮件,都问学校是不是要降格了?事实上,我们学院一直在提倡转型,这个转型的意义不是说与中高职一体化了,我们的转型是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我们不希望降格,而是要在转型中谋求机会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引导北京普通本科院校转型,我们在此之列。说实话,我们肯定是不喜欢转。”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李宇红说,“所有的家长、学生,甚至老师,都会认为职业教育是一个层次,专科就是一个低层次,为什么?因为你的小孩考不上本科才进的职业教育,如果考的分高,一定都进好的学校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职业教育如果想真正地做好,首先要从层次转变为一个类型。”

    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吕杰表示,学校虽然不在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之列,但也思考过转型的问题。“我们现在定位就是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但我们不想变成应用技术类的大学。一个是容易让社会产生歧义,认为好像是不行的学校才转型,才培养应用型的人才,这会造成学校声誉的问题。此外,如果参与转型,我们担心下一步的拨款制度、科研项目、教师职称评聘比例可能都会出现问题。”

    “转型决策方向是正确的,但改革道路是艰难的。”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教务长许劲松说,应用型大学实验实训设备投入容易解决,但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师资选拔无法一蹴而就。此外,原本科院校“转型”后专业设置、课程标准、培养模式均要有大幅改动,办学定位、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均应重新定位。社会是否能形成尊重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社会环境等问题也需要重视。

    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夏敏也表示,学校文理经管法专业俱全,师资转型是很困难的问题,“学校绝大部分教师都是学术性教师,没有实践,只能讲理论。促进学科专业和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对接,也是问题。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教育系统之外有大量的问题,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全局推进。”

    扶持之盼

    高校转型能否迎来职教春天?一些学校负责人认为,即便下一步这些学校顺利转型,职教体系的专科、本科、专业硕士等层次衔接仍有大量工作需要理顺。同时,所谓“学术型”和“应用型”也绝非非此即彼的对立面,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承担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转型高校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地市一级财政办学,财政投入单一,需要多渠道的扶持,尤其是灵活的体制机制。

    李琳说,在广东,像东莞理工学院这类院校,多是当作事业单位来管理的,财政依赖本级政府投入,学费和创收的大部分还要上缴财政后返还一部分,“国家让我们创新思路办校,争取社会资源,但对我们又用传统体制管得过死,我们期待更多渠道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

    如何让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区别于中高职的培养模式,成为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也是待解之题。国家级重点中职大连电子学校校长于龙水说:“我们学生升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都很不满足,认为教师能力和我们学校差不多,现在计划转型的学校的实训条件、教学理念和方式大多还比不上全国百所示范高职,它们是否有能力培养比较好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像‘985’的高水平大学也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它们为什么不能向优秀职教毕业生放开?”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熊仕涛说,职业教育未来通道可能大部分要通过应用本科来完成,国家现在给予政策、增加投入等引导转型,这些在转型名录之列的学校是否有积极性,是否适应职业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通过改造的骨干高职院校有这个积极性,也足以承担这个任务,应该给予同台竞争的机会。

    在本科和专业硕士层次同样存在衔接不畅的问题。沈阳工学院副院长刘文波坦言:“一些目前办学较好的高职,如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比我们毕业生的收入都高,这样的学生愿不愿来我们学校是个问题。但在我们学生的上升通道上,由于我们是民办学校没有专业硕士点,要到其他学校去读。”

    “我们的数控专业毕业生已经是三级数控工,而一些地方院校的专业硕士点,数控车床没有我们学校先进甚至都没有数控车床,实践环节也很少,那么你让孩子学什么?每一个教育层次都应该给接收的学生提供继续发展的空间,否则变成了学生就是为了去拿一个学历证,没有实际意义。在完成了教育分类后,职教各层次如何衔接,国家必须统筹考虑。”刘文波说。

   聚焦中国职教之三:“宁波校企通”突破瓶颈

    中小微企业在宁波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发展受高技能人才短缺等因素制约。2009年,宁波在全国率先出台《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并于2012年出台《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实施办法》,以完善地方法规为基础,通过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成立校企合作促进会、搭建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宁波校企通”等方式,以“组合拳”突破校企合作中的瓶颈问题。

    校企合作开展不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校企双方对彼此的能力、需求不了解,缺乏沟通对接的平台,导致资源较为分散。为解决这一难题,宁波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宁波校企通”于2012年9月上线,政府搭台为学校和企业当起了“红娘”。

    本刊记者了解到,“宁波校企通”集中了当地70余家中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几十万毕业生、6000多家企业、50多个行业协会以及200多家培训机构的信息,自开通以来促成了不少职业院校与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合作。上海大众公司这样的大企业也到这个平台,为即将开工的杭州湾生产基地寻找人才。

    “宁波校企通”只是宁波出台《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后的成果之一。本刊记者了解到,《条例》还解决了校企合作中以下的几方面问题:

    一是理顺体制。校企合作因为牵涉部门多,管理的责任主体并不明确,政府层面推动校企合作往往处于散乱、无序的状态。《条例》及实施办法规定,宁波市和下辖县(市)区分别建立由教育、财政、科技、农业等部门参加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并在教育行政部门设立联席会议办公室。如此一来,校企合作有了明确的政府责任主体,真正成为了政、校、企三方共同承担、合作履行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二是明确权责。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不明晰,往往让本有意向的企业也望而却步。以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为例,《条例》及实施办法明确要求职业院校为实习学生统一办理意外伤害的保险。对于支付保险有困难的院校,政府可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解决了后顾之忧。

    三是资金保障。在“校热企冷”的现状下,让企业投入真金白银参与校企合作并不现实。资金不足是校企合作存在的普遍问题,缺乏资金保障成了阻碍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原因之一。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的设立,健全了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在宁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推进中,政府“看得见的手”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宁波市的40余所职业院校与15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宁波市教育局发布的《2013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3年,宁波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8.4%,平均对口就业率为84.2%,有68.9%的毕业生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微企业技能型人才缺乏的困境。

    聚焦中国职教之四:问症“校热企冷”

    “带实习生没有政府补贴还要担责任、给学校的设备和学生的补贴得不到税收减免、担心培养的人才流失‘为他人作嫁衣裳’”等因素,制约着企业的积极性。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被称为企业的“吸铁石”:在江苏太仓80平方公里的高新区里有200多家德资企业。学院院长魏晓锋说,很多企业都是2004年有了学校之后聚集过来的。由于园区内很多是小企业,没有能力自建培训中心,于是找到了学校。现在学校能起到一个“跨企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在当地颇具影响力。

    可即便如此,说起校企合作,魏晓锋的话还是让人大跌眼境,“和企业的老总感情好,喝几杯酒,就能校企合作,总要想办法和企业的一把手维系感情。如果企业的负责人换了,原有的合作关系就难以维持;想谈个新合作,但与对方不认识,对接也难以开展。凭学校领导个人拉关系这种非制度化的模式,让校企合作处于非常脆弱的地位。”

    我国一直有鼓励工学结合的传统。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置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然而,“校热企冷”的现象仍然制约着合作的深入开展。

    专家认为,校企合作是关系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个社会公共命题,亟需引起重视。

    合作不稳难深入

    企业没动力,学校“上赶着”,前述魏晓锋院长的情况绝非个案。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在2011年牵头组建了湖北省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在2012年牵头组建了湖北省焊接职业教育集团,开展各类产学研合作。

    该校校企处处长陈欣说:“我们职教集团的优势是实现优势互补和优质资源共享。但在实际运行中,多是由院校牵头,企业参与职教集团的积极性不高。除了用人需求高峰期,平时多半是学校主动找企业。院校归属教育部门主管,企业又隶属于各自的归口部门,几乎没有关联,也没有足够的政策促进企业主动参与院校办学。”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在地铁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招生就业可谓“进口旺、出口畅”,与北京地铁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数十个订单班。但校长胡定军还是担心,“现有的合作模式不稳固,对行业企业依赖性较强。一旦地铁建设放缓,人才需求下降,我们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恐怕就要冷下来。”

    长期以来,构建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校企合作对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制造业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和震认为,“十一五”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各地不断探索实践,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成就。各地很多学校与企业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校企合作,取得了诸多积极进展。但是,校企合作中的“校热企冷”现象,依然是制约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普遍问题。

    企业也有难处。一些企业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说,“带实习生没有政府补贴还要担责任、给学校的设备和学生的补贴得不到税收减免、担心培养的人才流失‘为他人作嫁衣裳’”等制约着企业的积极性。

    2013年,一项对我国部分地区80余家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积极性最高的是员工培训、技能鉴定和继续教育,这些都是与企业现有员工的培养切实相关的内容,其次为接受学生实习、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与学校开展订单培养等,建立技术创新机构的积极性最低。

    2011年7月发布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显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仍不充分,据抽样调查,仅有17.5%的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实训教材。”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兰小云2013年的研究显示,行业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以学生顶岗实习的比例最高,其次是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室或生产性实训基地等。

    兰小云认为,单纯的订单培养等形式受企业用人需求影响较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随意性,校企之间尚未达到共存共生的关系。对职业院校来说,还应探索更深层次的合作模式,如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等多方面、一体化的合作。

    多重因素制约

    目前,由于学校与企业性质差异、目标差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项目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的层次较浅,可持续性不强。

    而另一方面,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引导、鼓励和扶持缺乏有效的措施保障,校企合作协调运行机制不够完善。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够明确,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并直接影响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和震认为,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学生等五个层面的问题。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具体而言,学生权利缺保障。陈欣说,职业院校的学生顶岗实习基本都在生产一线,但凡有安全事故发生,企业的责任缺乏明确界定,使部分企业由于担心而不愿意接纳高职院校的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或就业见习。

    此外,院校服务企业能力较弱,合作形式单一。目前,校企合作大多以人力资源为合作基础,合作基础较为单一,导致大多数合作要靠人情关系维系。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能直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部分学校因学校教师水平有限等原因,这方面的校企合作未能有效开展。

    企业与学校权、责、利不明确,企业感到责任和义务多、利益少。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认为,育人是学校的天职,盈利是企业的天性。我国普遍是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学校处于校企合作的主体位置,企业只是在辅助地位,因此缺乏积极性。

    广东省教育厅高中职教育处处长邵子铀认为,校热企冷现象也是由市场配置决定的,企业追求利润,因此,在校企合作方面,不可能约束所有企业家,要使企业看到显性和隐性的利益才行。校方应通过种种办法,找到与企业利益的结合点。

    行业协会作为平台的作用不明确,也是一大问题。和震认为,我国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限,行会难以起到平台的作用,这使得校企对接缺乏支撑。

    政府主导有待加强,法律制度有待完善。天津职业大学讲师张俊玲认为,政府部门“该出手时必须出手”。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表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如果没有政府职能的发挥,将会出现供需脱节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认为,职业教育法的强制性不足,缺乏实施细则和配套的下位法,导致很多规定无法落实。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方式,但一直没有单项法支持,只有地方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以及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力度不足。

    顶层设计与机制建设

    基层院校和企业普遍希望通过政府统筹规划,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

    邢晖建议,应从法律保障、建立协作制度、给予财政和政策支持、建立高效的信息服务制度等方面,以制度建设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相关专家建议,宜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推动校企合作形成长效机制、稳定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震建议,由国家进行顶层设计,尽快制定国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围绕关键问题实施制度创新,系统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国家制度和机制,完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制度。

    姜大源认为,职业教育法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责任义务方面,所使用的几乎都是“可以”、“应该”等表述方式,不具有约束力,建议明确表述。邢晖建议,职业教育法、教育部门主导的专门性法规一定要与劳动法、税法等相互衔接、保持一致。

    二是相关行业与地方政府须改进制度,出台法规搭建平台。邢晖认为,校企合作不能单靠教育部门推动,政府内部多个部门的协同问题是较大难题,应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尽其责,相互沟通的良好机制。对于学校与企业,地方政府可适当发挥统筹引领作用,解决校企合作信息不对称、沟通对接难等问题。此外,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法律地位还不明确,应让其起到一定的指导、协调作用。

    三是明确企业主体地位,给予企业鼓励措施。姜大源认为,我国普遍是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学校处于校企合作的主体位置,企业只是在辅助你,企业自然没有积极性。校企合作要想做得好,应明确界定企业的主体地位。在校企合作项目中给予企业税收等相关优惠措施,调动企业积极性。同时,明确企业、行业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责任和义务,避免企业因担心“责任义务多、受益少”而缺乏合作积极性。

    四是引导学校发掘优势,服务行业企业需求。学校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意义,努力与企业找到契合点。学校和企业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科技创新研发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具有共同点的。学校应换位思考企业的需要、经济社会建设的要求,培育和发掘自身优势,吸引企业合作对接。

 聚焦中国职教之五:变“断头路”为“立交桥”

    虽然高中有一半的学生选择了中职教育,高考也有近一半的学生进入高职,然而当前从中职、高职到本科及研究生的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建立,职业教育仍然是“断头路”。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广东省从化县鳌头中学是一所农村初中,这里的学生都来自周边的农村。校长曾健智告诉本刊记者,去年700多名毕业生中,仅有30%选择读高中,大多数的农村孩子选择了职业教育。

    本刊记者走访发现,广东农村地区家长的观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他们不再要求孩子一定要上大学。鳌头中学初三学生邱楚君告诉本刊记者,父母可以接受她初中毕业后读中职,“如果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话,还不如选择读中专或技校,因为更容易就业。”

    然而在不少地区,由于中职到本科的上升通道不畅,大量选择走职业道路的学生最多读到高职就没有了深造机会,导致很多适合走职业教育的学生被迫去挤高考“独木桥”,成为“陪考”。

    据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郑文介绍,作为全国第一职教大省,近年广东每年高中毕业生70多万人,其中被录取的50多万人中,有20多万人进入高职院校,大约占一半。而每年约150万的初中毕业生中,也约有一半选择了中职学校。75万左右的中职毕业生中,有机会升入高职的学生只有5万左右,年均比例不超过10%。这一情况,在本刊记者走访的北京、天津、湖北、辽宁等多个省区市普遍存在。

    重庆市教委党组书记赵为粮说,按照普高与职高1:1的比例,中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后已被分流一次。而由于上升通道不畅,中职教育成了断头教育,这也是不少中职学校长期缺乏吸引力的一大主因。

    与此同时,从高职到应用型本科的上升渠道也非常狭窄。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招办主任李红说:“我们学校在校生1.2万人,每年报考专升本的学生有500人,能考取的仅200人。”

    事实上,我国已经显现出普通高校大学生数量过剩,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郑文说,国家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对学术型人才需求相对有限,我国每年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约1700万人,呈现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职业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

    一些地方试图通过行业办学打通中高职的通道。天津从2003年开始,就在全市办学条件好、社会影响大的职业院校开展“三二分段”中职接高职试验,2011年开始,又在天津百利机电职业教育集团和天津中环电子信息公司职业教育集团,打破中高职界限,进行5年制系统化培养改革实验,三年来共招生近1500人。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天津机电工业学院院长宋春林说:“因为我们是行业办学,行业分中职和高职,并且中高职要系统化培养。我们学校现在是五年制,前三年教学大纲由我们学校制定,后两年由高职制定,最后发大专毕业证。这在天津市是先河。这个叫五年一贯制。”

    还有一些地方是通过招考改革的办法延伸职业教育上升空间。大连电子学校校长于龙水说,“现在‘3+2’中高职连读对学生吸引力不大,因为高职现在入学很容易。而如果选择较好学校开展试点,比如在现有应用型本科高校之外的二本甚至一本学校,部分专业少量计划开展‘3+4’入学,对学生就很有吸引力。”

    辽宁省从2013年开始打开了中职上升本科的通道,中职学生不再是仅可以考专科,还可以考本科。鞍山市工程技术学校校长孟静说:“我们学生通过知识加技能的考试到沈阳农大、辽宁工程科技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录取率也很高。比如,我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考试,全省给本科计划500多个,报考的中职生有1500余人,录取率三分之一。我们学校的房地产营销、畜牧、园林都可以考本科。我们今年毕业生300余人,其中79人报名‘中职升本’考试。”

    湖北省是全国首个通过开设技能高考拓宽中职升高职渠道的省份。湖北教育厅职成处处长邓世民说:“我们原来中职升高职,以笔试为主,这个与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办学要求不相符,职业教育最核心的是职业技能。因此,我们从2011年开始技能高考,到2015年所有中职类别都可以通过技术高考升学,取消以笔试为主的统考。目前已有将近二万中职生通过技术高考进入到高等学校,以前是专科,现在一本和二本院校也开始招收了。”

    从2008年开始,广东省通过在部分高职院校部分专业进行自主招生考试,建立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生的单独考试,即“3+专业技能证书”考试,部分中高职学校“三二分段”培养以及五年一贯制的高职班等多种模式构建现代职教体系。2013年,广东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规模达到4万人,被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仅仅延伸职业教育的道路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建立职业教育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到研究生的体系,并且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能够互通互融,才能使职业教育更具吸引力。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教务长许劲松说,应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不是职教层次,一个孤立的教育层次是很难具有长期活力的。要想让高职教育总是具有新鲜的生命力,就必须打通职业教育从中职到高职,再到本科与研究生的办学体系,建立职教学生的上升通道。目前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已出台“专转本”、“专接本”等专本衔接政策和“中高职教育衔接试点项目”等中高职衔接项目,但整个职教体系还没有形成,这是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点,也是职教能否得到社会认可的切入点。


    本报天津6月28日电(记者 陈杰 靳博)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7日在天津落下帷幕。 

  本届大赛,逾万名选手参加了12个专业大类95个项目的角逐,共决出一等奖1111人、二等奖2189人、三等奖3222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选手获得多个一等奖。大赛赛项设置突出与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发展同步的特点,比赛内容直接与产业前沿技术对接,开设了三网融合、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飞机发动机装调与维修等32个赛项。

    

    26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及有关部委负责同志介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鲁昕说,职业教育在改革中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建立健全制度标准方面,免除中职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19个省区市全部免除中职学费。20个省区市制定了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

  鲁昕:职业教育在改革中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一是基本完成顶层设计。 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标志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

  二是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机制。教育部会同有关行业组建了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门类的59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专项政策,形成了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组织机制。推进集团化办学,全国已建职教集团700多个,覆盖所在行业90%以上的学校,完善了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和政府决策机制。

  三是整体推进职教体系建设。编制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统筹设计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目标,着力解决中职和高职脱节、重复、交叉的问题,推动中职和高职科学定位、有机衔接、协调发展。我们提出了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理念,开展了相关实践,通过系统研究国外经验,有计划地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拓宽高职院校招生渠道,为学校招生和学生学习提供多样化选择。

  四是建立健全制度标准。职教法的修订正在进行当中,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也在制定,还有学徒制指导意见、集团化办学意见、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等正在制定。免除中职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19个省区市全部免除中职学费。20个省区市制定了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

  五是全面提高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保证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注重全面育人。修订中职和高职专业目录,颁布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和首批95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100个对接国际水平的专业标准,这些标准都是针对现代产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同时,每年发布职业院校年度质量报告。此外,还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推动,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六是改善办学条件。“十二五”以来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50亿,地方也投入大量财力,实施示范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中职基础能力建设,打造具有较高水平的示范学校、重点专业和“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教育办学面貌为之一新。

    日前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刚刚闭幕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将全社会的关注焦点集中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6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就大家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解读。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继续教育沟通,学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搭建人人皆可成才的“立交桥”。

  打通职教生上升通道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老百姓心目中总有“低人一等”的感觉。究其原因,在于以往的职业教育缺乏必要的上升通道:接受了职业教育,就意味着只能拿到中职或高职学历。

  现在,封闭的“天花板”即将打破。鲁昕表示,教育部正在抓紧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把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落实到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过程、课程教材创新过程、实习实训过程、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培养过程。

  同时,一批本科高校也将转型发展。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表示,将逐步推动部分现有本科高校更多地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同时,鼓励新设高等学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学校。“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使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葛道凯说。

  激发企业办学活力

  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将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拓展更大空间。鲁昕认为,建立多元化办学格局,首先要多元主体办学,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都可以办职业教育;其次要多种形式办学,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第三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包括政府资金、企业资金、社会捐赠,以及民间资本等兴办职业教育。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王凤玲介绍说,近10余年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数量在减少。一些地方也存在着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现象,校企合作也存在“一头热、一头冷”问题。职业教育要促进企业参与,既需要外部社会环境支持,也需要激发企业内在动力。

  实现资金持续投入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以来,中央财政每年投入约150亿元,实施示范性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中职基础能力等重大项目。

  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刘新安表示,从2006年到2012年,公共财政在职业教育上的拨款年均增长28.3%,其中中央财政投入的增幅更高,年均达到50%以上。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的职业教育补助经费高于中央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增幅,“应该说职业教育在财政预算中的战略地位在财政预算安排中得到比较好的体现。”

  在积极投入资金的同时,我国还与国外的职业教育机构开展积极的交流与合作。葛道凯表示,未来将逐步规范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标准的研究制定,参与国际上相关课程、相关专业的研究与开发。

    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闭幕式今天上午在天津海河教育园体育馆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张榕明,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出席闭幕式。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主持闭幕式。

  本届大赛由教育部联合天津市人民政府、工信部、人社部等30家部委、单位共同举办。大赛共设12个专业类的95个比赛项目,于5月31日至6月27日,在天津主赛场和北京等12个分赛区举行,其中天津主赛场举办35项比赛,12个分赛区举办60项比赛,逾万名选手参加了比赛。

  大赛期间,天津主赛场还举办了“全国职教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中英职业教育‘影子’校长座谈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艺表演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招聘会”等活动。

  与往年相比,今年大赛赛项设置强调与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发展同步。开设了三网融合(4G网络)、云安全、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智能家居、飞机发动机装调与维修等32个赛项,占全部比赛的34%,体现了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结合的办赛理念。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2008年创办以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参赛规模、覆盖面和影响力逐年攀升。2008年至2014年,大赛主办单位由11家增加到30家,承办地由天津一市扩增到12个分赛区,赛项由24项增加到95项,参赛选手从1862人增至逾万人,参与企业从近百家增长到近千家。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我国目前已基本构建起国赛、省赛、校赛的全国职业院校大赛体系,“人人都参与、专业大覆盖、层层有选拔”的局面进一步形成。

    6月25日早上5点半,吉林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大二学生李硕就起床了。穿好白色的护士服,又整了整衣领,小伙子对着镜子微微一笑,对自己说,今天要用最好的状态迎接人生的第一次大赛。

  炎炎夏日,来自全国各地职业院校的优秀选手集结天津,向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一块块“技能金牌”发起冲击。

  作为检验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交流的最高平台,每年一度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吸引了国内外职校的顶尖高手。

  引领教学的风向标

  “今年赛项的设置融合了物联网、互联网的最新技术。选手们要利用安卓程序控制嵌入式小车,完成赛道上的无线局域网通讯、二维码扫描等任务,这些内容都是现代信息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与之相对应的岗位也十分缺人。”6月25日上午,在高职组嵌入式应用开发赛项的教师休息室中,记者遇到了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嵌入式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刘正。

  刘正说,研究大赛是学校每年的重点教学任务之一。仅这一个赛项就有好几位老师参与,赛前要吃透赛项说明,赛中要观摩学生的表现,赛后要进行总结。“研究既是为了比赛,更是为了教学。从这几年看,赛项设置的水平一年比一年高,越来越贴近行业企业,对学校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另一间休息室,来自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张灵光老师正紧盯着电视画面,里面同步播放着选手们的比赛情况。“物联网技术对于新疆来说有点超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的需求一定会快速增长。去年,我们学校开办了全疆第一个物联网专业,这次参赛就是来学习的,根据赛项要求、获奖选手的操作示范,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大赛赛项的变化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是大赛的目标。今年的比赛内容强调与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同步发展,涉及战略新兴产业的赛项有32个,占全部赛项的1/3,目的就是带动一批新专业的开设,为行业企业培养急需人才。”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说。

  历练精英的舞台

  下午3点,李硕走出高职组护理技能赛项的赛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就相当于足球的世界杯、田径的奥林匹克,职业院校的学生们都想来参加一次。”李硕这样总结自己的参赛感受。

  为了大赛,这个大男孩准备了几个月。静脉输液、头部外伤包扎、单人徒手心肺复苏等项目重复练习了上万次。李硕说,从刚开始的小错不断,到现在对这几项技术烂熟于心,备赛让自己对从事护士这个职业更有信心。

  李硕的收获当然还不止这些,据他的指导老师王老师介绍,学校历届参赛学生都会被三甲医院抢走,大赛经历是他们就业时的金字招牌。

  这样的成功范例每年都在招聘会上重复上演。去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的起薪高达每月六七千元,最高的超过了一万元。今年,这一数据还有望刷新。

  王萍是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三学生,正在南开医院实习的她,也赶来参赛。“我参赛并不是为了就业和高薪,而是为了能在技术上更进一步、精一步。我实习的医院也特别认可大赛,非常支持我参赛。领导还说让我回去后把比赛规范教给同事。”

  多年来,大赛遴选出的一批批技能精英得到了社会、行业和企业的认可。最初各地只是给予获奖选手高薪职位,7届下来,现在已有不少省份在制度上进行了创新。比如,江苏省规定,中职选手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即可获得保送升学的机会;天津市给出了落户的诱惑,以留住获奖的外地优秀职校学生。相信未来几年,选手们还会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校企对话的平台

  晏志民是高职组“飞机发动机拆装调试与维修”赛项的裁判,这位高级技师来自凌云集团。企业来的裁判,在比赛中最看重的是选手的职业素养。“你不能把飞机发动机看成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要看到这背后的几百条生命。工人一个螺丝拧不紧,就可能带来致命的灾难。我们希望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有最基本的责任意识。”

  德国奔驰集团技术培训部主任布鲁诺对晏工的观点非常赞同。“职业教育不仅是教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出色的员工。他们要对企业有认同感,要有持续工作的热情,这些都是教育的内容。”

  如何能让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布鲁诺认为,一方面,企业要尽早和学校合作,参与到职业教育之中,把自己的需求融入到学校教学;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要更加开放,接纳企业的加入。

  中国企业如今也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企业里的工作很忙,一分一秒都在算效益。但我们这次还是抽了几名骨干技师参与大赛工作,毕竟参与职业教育也是为企业的未来培养人才。”晏志民说。

  作为德国职教专家,布鲁诺对大赛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大赛由企业员工参与设计和担任裁判,这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我觉得,开放力度还可以更大一些,让更多的企业承担更加重要的组织角色。”

  事实上,近年来,大赛的组织者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今年,有80%以上的赛项吸引了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参与,企业的许多理念通过大赛传递到全国上万所职业院校。

    昨天,中英职业教育“影子校长”圆桌会议在海河文华大酒店召开,近百位中外职业院校校长及相关人士汇聚于此,共同就如何“深化交流,相互借鉴,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行深度探讨。

    据了解,中英职业教育“影子校长”项目始于2012年,中英双方互派人员到对口学校跟岗体验和交流。中方在英国为期三周,英方在中国为期10天。具体任务是参观职业学校、企业及职业教育相关机构,参加专题讲座,在对口相关岗位体验工作环境、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开展交流研讨等。

    此项目旨在深化中英职业教育交流,相互借鉴办学和管理经验,深入开展校际合作,加快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际化要求的职业学校骨干校长,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办学质量的提高。目前项目已完成两期,双方各互派校长22名。今年还将有9名英方校长和22名中方校长互派交流。

    “这些人现在从哪来?什么人都有!对车一窍不通的大量存在!” 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称“技能大赛”)中职组汽车营销技能赛项上,北京现代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客户服务室室长孙宏宇这样感慨。他所针对的,是目前专业汽车营销人才的紧缺。

  “我们公司在全国大概有900家4S店,全国其他品牌都算上的话大概一万多家。每家4S店销售顾问岗位至少要20人,可见需求量有多大。”孙宏宇说。

  与人才需求不相匹配的,是人才供给的巨大缺口。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应用与服务分会秘书长赵丽丽说,近二十年来,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涌现,产生了许多维修以外的需求,汽车营销才逐渐成为独立的专业,学科起步较晚,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还有待提高。

  这也使行业企业不得不自己培养人才。“企业每年花大量资金投入到内部经销商网络的培训上,有的培训费达到每年几千万元级,因为社会上很少有这样人才的培养机构。”孙宏宇说。

  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推动下,本届技能大赛首次增加了中职组的汽车营销技能赛项。

  “我们的赛项会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希望把赛场的优胜人才直接吸引到企业。” 赛项执行委员会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认为,行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良好的体制机制来保障。“通过学校、社会力量培养一批人才;通过组织大赛,优秀的人才在大赛中冒尖,发现一批人才;之后输送这些人才到所需要的行业企业,在企业中积蓄人才;形成研发团队、营销团队或者管理团队,才能为我们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作出贡献。我们的每一个项目设计,都要符合这四个阶段,经过这四个阶段的培养再输送到企业,从而实现人才的积蓄和使用。”

  在技能大赛比赛期间,有10多家模具行业企业不约而同地来到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这里参加高职组CAD/CAE注塑模具与主要零件加工赛项的同学成为他们的追逐目标。

  在观摩了实时赛况后,一名企业的负责人当即向组委会询问选手的联系方式,希望能将他们“打包带走”。“据我观察,他们已经具有实际操作能力了,再给个三个月到半年,他们就可以直接上手了。就算选手不愿意来,也希望拿到他们联系方式,跟他们学校联系。”他笑称,“来一趟费用也不少,总得有点收获。”

  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行业发展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校企合作办学成为为企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们合作了12年。”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段部长向笔者介绍。这家业内发展势头良好、技术领先的企业,自2003年起就和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公司派遣技术人员到学校将企业需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安排学生到公司参观、实习。“轻院的学生到了企业以后,缩短了过渡期,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而且他们出来以后直接掌握的是行业最先进的技术。”段部长说。

  学院和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更为深入。2012年,教育部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大连机床集团联合授牌全国二十家职业院校为区域共建服务中心院校,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其中之一,双方合作开设了大连机床工程系,把企业先进的工艺理念、先进的工艺方案和职业院校合作编制成教材。

  “原来的教材和企业实际的工艺方案结合得不是很多,现在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把我们的生产工艺拿出来和这些院校联合编制成教材,很有针对性,学生学习之后更容易接受。”大连机床集团总裁助理张帅介绍,“这也是行业里最先进的标准。”

  “现在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相比前几年,无论是能力还是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方向性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张帅认为,目前校企合作育人很大一个问题是师资力量跟不上,“现在存在断档,虽然在大力发展应用技能型人才,但应用技能型人才得有教师教,目前只有企业有这样的师资。他们很多也都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只能进行实践教学。另外,行业每一年都在进步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原先老的东西可能还没吃透,更新的东西又上来了,教师怎么去适应市场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效果。所以师资是瓶颈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采取了和技能大赛一样的思路——“以赛代练”。学会每年都要举办课程设计大赛,将行业急需的课程作为大赛项目,由学校选送一些年轻优秀的老师参赛设计,优胜的教案就成为学会向全体职业院校推广的教案。“这些教师将成为学校的教学业务骨干,用这种方式去提升我们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闫建来说。

  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扶持,换来的是优质职业技术人才的输送和行业整体制造水平的提升。“我们的专业跟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提高了自己对行业最高标准技术能力的把握。反过来,因为轻工行业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学校和一流企业合作,掌握先进的技术,为区域经济行业内的中小微企业技术进步提供服务。学校这种对行业内部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针对性非常强大。”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戴裕崴说。

  “我们组织了59个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共计2600多人,其中600多人是行业内的,关键的行指委主任是行内人。”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认为,成立行指委的目的是,教育部可以将自己的一部分权力让渡给行业,“这等于是组织了一个队伍来专门制定行业专业标准、调研人才需求、指导教育教学,促进校企合作。”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产教的深度融合,要求以行业需求为引导,将专业培养与行业资源紧密对接,这种发展模式无疑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形式,也是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共识。

  

  (原标题:专业培养与行业资源如何紧密对接)

 

   6月26日,参加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比赛的选手紧张地进行设备安装与调试。三网融合、云安全、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等,一年一度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紧跟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发展。本报记者 郑萍萍摄

  “再有10分钟的话,我们肯定能完成全部装调任务。”比赛现场响起结束哨声,与机器“鏖战”4小时的参赛选手陈军有些依依不舍,过了好一会,他想起来从地上拿起一瓶矿泉水,狠狠地灌上一大口。

  考虑到4个小时的漫长赛程,承办方特意给选手们配备了面包和水。不过,整个比赛过程中,它们几乎被所有的选手忽视了。

  6月21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首次设置的“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赛项在安徽芜湖开赛,由于比赛地点设在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该校2012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生陈军觉得,“如果在家门口拿不到好的名次,愧对学校”,因此,他和队友压力倍增。

  直到下午比赛全部结束,一直忐忑的心情才平复下来,陈军和他的搭档戴大桂一起,通过机械装配、电路连接、PLC程序设计和联合调试等一系列操作,完成了赛项90%的任务,最终荣获团体一等奖。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姚本先认为,大赛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评选出多少一等奖、二等奖,而在于对现代装备制造行业起到的引领作用,“最重要的,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如何才能与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结合起来,这才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新增赛项符合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

  记者在现场观摩时了解到,每组共有两名选手,他们在4个小时内,需要完成可发出脉冲信号的PLC编程,排除机械装备模型“预设”的故障点,最后加工出高精度的产品。因为该赛项的难度和复杂程度,46支代表队中,很少有人能完成任务书规定的全部内容。

  赛项组专家、江苏震旦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周荣俊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说,机电一体化是未来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项比赛的核心是,结合了行业要求和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建设标准,把机械装备技术和电气自动化两个考核要点的考察内容合二为一,结合在一个设备上,可以说是赛制的一个创新。

  “比赛不仅考核的是最终的产品,操作过程中每个节点都要进行打分。”在他看来,更重要的是,“比赛所用的教具把机械装备的多种典型传动模式整合到一起,考察的技能要点基本上达到了工厂工作的要求。”

  周荣俊曾在江苏的一所高职院校任教,在他印象中,过去的一些职业技能比赛主要是教师命题,命题方向和考核重点放在教学上,偏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不是现实工作中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比如说对电工的考核,只要把线路恢复正常就可以,体现的只是电方面的技能,然而这脱离了工厂机电结合的真实环境,因为‘机’和‘电’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周荣俊说。

  “过去的教学中,‘机’、‘电’经常是分离的,而现在的设备都是机电一体的。”对此,安徽工程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高洪也深有感触。早在上世纪80年代,高洪在技校读汽车维修专业时,当时在汽车构造的教程中,不仅“机”和“电”互相独立,理论和具体操作也完全是“两张皮”。

  “从大赛来看,一套机械设备由很多部分组成,要装配起来并不是把螺丝拧上就行,装的时候还要考虑位置和顺序。”他认为,以前考的只是装配,现在比赛要求改成了装调,不仅要装配好设备,还要进行相关测量,通过改变参数调整机械和电气,把设备调整到最佳性能。“因为在工作中,一台设备的‘生命’就是它的性能”。

  对此,周荣俊也有同感,机械强调过程考核,电气以结果作评判,新赛项综合考察的是学生对产品和设备运行“性能”的理解。“这样一来,现在的考核标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据他介绍,本次大赛,机械、电气所占的分值不相上下,如果“机”、“电”两个工种协调不同步的话,最后的成绩肯定不理想。

  “机械装备装调与控制技术赛项在全国高职赛事的历史上首次设立,综合了多种技术应用,涉及机械零件结构、传动装置、装配技术、连接控制电路、程序设计等问题。”机械装备装调与控制技术赛项执委会主任、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认为,这项赛事不仅考察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也可以带来很大帮助。

    职业素养要从一颗螺丝的归置做起

  “高职教育教学和产业技术发展要求存在着脱节。”作为国内机械行业的教育专家,陈晓明认为,究其原因,宏观方面存在需求的结构性失衡,毕业生不愁就业,但是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职业院校供应不足,比如装备领域的铸造、热处理、轴承和焊接专业,越来越呈现“萎缩”的情况。

  在他看来,在教育质量上,以前突出强调技能的培养,但是通过近几年调查发现,很多企业招人,对技术水平的要求往往排到了后面,第一位的要求还是人的品质和素质。

  周荣俊将这种“品质”归纳为学生的“职业素养”。他认为,产业升级最终是人的升级,如何让现有设备的性能发挥到最佳,需要人去调整,让它发挥更好的性能。

  “在学校里,学生每门课考过了60分就可以毕业,但在企业里,成为一个合格的工人,必须是满分100分,从60分到100分,这是一种升级。”据他介绍,从这赛项的要求来看,学生必须在态度上做到一丝不苟、基本技能不能丢分,还得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比如创新意识、耐力、定力、协作能力、心理素质等。“所以从备战起,就必须以工厂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魏平是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的指导教师,他介绍说,在职业技能大赛的所有项目中,该项赛事用到的工具和零件是最多的,仅大大小小的螺丝就有上百个。

  记者在现场还发现一个细节,该校代表队的选手还配置了一个“神器”,就是一副机工腰带,队员可以把手头常用工具插到袋里,随用随取。

  “我们一再向学生强调,比赛时一定要正确摆放工具和零件,用后一定要归位,否则找一个螺丝都要耽误很多时间。”魏平说,通过规范训练,一方面明显提升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营造了整洁的工作环境,而后者也是赛项考核的内容之一。

  此外,该赛项对选手的协作能力也是一种考验。虽然两名队员各自负责“机”、“电”的操作,但是为了统筹时间,往往需要先完成的一方来帮助另一方,如果一方停下来,就会造成“误工”。

  让魏平感到同样重要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平时训练,他注意到,如果听到别人的机械先响起来,有的队员手立刻就发抖。“特别是最后半小时,遇到的故障都排除完了,机器还是动不了,这时候情绪最容易失控,变得急躁不安”。

  对此,心态不好的学生会被告诫:“别人的机器转起来也不一定是对的,他可能只是为了启动,打乱你的阵脚,只有他打扫干净离开考场,才能证明他做出来了,在没有交卷之前,对方不一定能超过你。”

  在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教授罗建华看来,比赛所需的这些职业素养其实在学生实习期间就应当养成。在与德国同行交流中,他发现,像奔驰这样的企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机械装备工作的计划能力、学习能力、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学生在汽车工厂实习,不到规定时间不能随便点燃发动机,原因是“尾气排放会污染空气”。

  而周荣俊对比中外装备技术工人时曾发现,中国工人非常勤奋,但在敬业和职业荣誉感上与外国工人有差距,“国外企业通常把设备和产品看作自己的脸面,而中国企业仅仅当作工具”。

  令他感触最深的是,有一次他的同事在一家外企调试设备,工作完成后准备离开,这家外企负责人提出一个建议,“能否打扫干净你们的工作区域?”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职业技能大赛开始关注学生‘动手’能力之外的职业素养,这是方向上的引导。”他说。

   大赛推动了专业的深度融合

  和很多高职院系的老师一样,魏平感受到了技能大赛给自己所在院系带来的变化。对每一所高职院校而言,从院级比赛到省赛,再到国赛,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与的同学和教师越来越多,技能大赛所起到的示范效应愈来愈凸显出来。

  为了备战“国赛”, 魏平所在的学校必须遴选两名指导教师作为教练。但是,对于仅有的两个名额,学校的很多老师“谁都不服谁”,为此他们不得不进行一场PK。

  起初,学校教务处准备为老师出一套试卷,后来考虑到,这种考核方式过于片面,因此,PK方式改为“约谈”——系主任通过对比每位教师提出的训练方案,评出思路最新颖、方法最高效的两组,以此选拔出相应的两名教师,最终魏平和年轻教师王亮胜出。

  大赛推动了专业的深度融合。记者了解到,虽然不少学校很早就设立了机电一体化相关专业,但授课老师还是“机”、“电”分开的,电气系教师和机械系教师根本不了解对方的专业。

  “想要指导参赛学生,必须‘机’、‘电’都要懂。”魏平发现,教电气的老师重新拿起了中学物理上使用的游标卡尺等测量工具,教机械的老师开始学习电路。“为了互相取长补短,以前没有共同语言的两个专业的教师,在课下走到了一起”。

  5月初开始准备,每天训练10多个小时,并且多次与兄弟院校举办对抗赛,魏平几乎所有时间都和学生泡在一起,几乎在每个操作细节上都要研究一番。为了练接线,学校买了成圈的电线。魏平和同事自己先动手做,然后总结出好的“秘诀”传授给学生。“5根线一把抓到手,不能一根根地剪,太浪费时间,要学会一刀剪,全部剪开后,跟洗牌一样一把展开,撒芝麻似的全部插到接口上。”

  每次训练,魏平都会根据比赛任务的难易程度提醒学生调整比赛战略,“题目难要注重结果,题目简单则注重过程,每一分都要争取。”

  “通过技能大赛,高职院校将竞赛内容、技术规范、评价标准融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和评价,在真实企业项目、真实工作内容、真实环境中,进行岗位实践技能训练,从而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

  在姚本先看来,技能大赛中的项目设置、设备采用、技能评判代表着行业、岗位需求和先进水平,它将促使高职院校主动按照大赛导向进行教学改革。 

    26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说,高考改革非常复杂,是一个系统工程,总体方案据我了解教育部和有关方面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和制定之中,可能会择期对社会公布。去年教育部发布了一个文件,叫做《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在这个指导意见里,对高等职业学校招生明确了六种途径。

  葛道凯: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高考改革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高考改革非常复杂,是一个系统工程,总体方案据我了解教育部和有关方面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和制定之中,可能会择期对社会公布。高考改革里有一部分是关于职业教育的,这部分的政策去年已经有了,去年教育部发布了一个文件,叫做《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在这个指导意见里,对高等职业学校招生明确了六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现在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传统高考,不过通过这种方式录取的数量会逐步减少。第二种途径是单独招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考试方式来进行考试。举个例子,去年我到广西出差,正好赶上广西一所职业学校组织单独招生,去年他们安排的单独招生名额计划是1000人,8900人报考,考试通过计算机的方式进行。第三种途径是综合评价考试招生,大家知道我们高中有学业水平考核,这种方式是学业水平考试就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录取的依据,同时再加一个依据,加一个职业倾向测试。这三种途径主要是面向高中生,但是如果中职的学生愿意参加也是可以的。

  另外三种途径,一种是对口招生,是专门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招生考试,它的考试内容主要是技能然后再加上文化素质考核。第五种方式,就是面向中职学生的第二种方式,叫做技能拔尖人才招生,就是对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如果在岗位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比如拿到高级工证书、技师证书,或者是拿了全国比赛的奖,或者是省级比赛一等奖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向高职学校提出申请,经过相应的面试,免试录取。第六种是对某些专业,比如护理、幼儿师范等,实行面向初中毕业生的长学制的培养。

  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去年高职总共招生是318万,其中144万人是通过非高考形式录取的,非普通高考学生占到43%,所以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考试招生改革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下一步改革的措施要继续推进,有两个明确的方向。第一个方向就是专科层次的职业高等学校要逐步扩大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招生比例,本科学校要逐步扩大面向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比例。第二个方向是要逐步扩大面向在职人员的招生比例,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两种选择,你愿意就业可以去就业,如果愿意升学也有升学的基础和有学习的能力,也可以继续升学。

招生通道·巩固生源·就业准入——聚焦职业教育改革热点 

  日前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刚刚闭幕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将全社会的关注焦点集中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26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针对中外记者的提问,解读了大家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

  高职院校六种招生通道

  根据教育部去年下发的《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高等职业学校招生有六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传统高考,不过通过这种方式录取的数量会逐步减少;第二种是单独招生,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来进行考试;第三种途径是综合评价考试招生,即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职业倾向测试同时作为高职院校录取的依据。这三种途径主要面向高中生和中职生。第四种途径是专门面向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对口招生,考试内容主要是技能加文化素质考核。第五种方式也是面向中职学生,叫做技能拔尖人才招生,已参加工作的人在岗位上取得很好成绩,比如拿到高级工证书、技师证书,或者摘取全国或省级比赛奖项等可向高职院校提出申请,经过相应的面试,免试录取。第六种是对某些专业,比如护理、幼儿师范等实行面向初中毕业生的长学制培养。

  据统计,去年全国高职院校共招生318万,其中144万人是通过非高考形式录取。今后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要逐步扩大中职学校毕业生招生比例,本科学校要逐步扩大面向高职学校和中职学校学生比例。同时还要逐步扩大面向在职人员的招生比例。

  降低职校学生流失率

  当前,我国和世界很多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都面临同样问题:学生流失率相对于其他教育要高一些。我国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即便在同一地区,城市和农村发展也不平衡,所以学生的流失率在区域间、学校间也存在差异。比如东部,像浙江、江苏、上海这些地区,职业院校的学生巩固率接近百分之百,几乎没有流失。而在西部地区,比如陕西、新疆、甘肃的职业院校学生流失率稍高一些,第一年的流失率在5%到6%的水平。当然,也有一些农村贫困地区,因为办学条件的限制,或者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流失率可能更高一些。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国不断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职业教育不仅能够学到东西,而且能够有兴趣学到东西。近年来,职业教育教材改革的原则就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让学生看了以后愿意看、喜欢看,真正能够学到东西,流失率就会减少。

  坚决杜绝乱考试、乱发证

  我国从1993年开始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劳动者自己得利、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了客观公正高效有用的评价手段,这也是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近年来不少行业和单位从维护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角度,一直要求增加持证上岗比例,但是有些行业缺少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无法实行准入。根据这种情况,我国将加快制定《职业资格设置管理条例》,研究制定职业资格目录,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要予以取消。对于那些社会通用性强、专业性强、技能要求高的职业,今后将进一步减少资格许可和认定工作,加大职业资格清理力度,坚决杜绝乱考试、乱发证的现象。对少数社会公益性强、有职业标准的确有评价必要的,有关部门将建立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制度。

  近年来,国家依托符合条件的企业、职业院校在全国设立1万多个职业鉴定站,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

探索中国特色职教发展道路

  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职教改革与发展情况。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发布会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服务国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改善民生,服务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国务院新闻办今天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相关负责同志向中外记者介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介绍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时代重任、发展方向、支持重点、各级党委政府职责。李克强总理在会前接见全体会议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产业升级,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要深度融合,要用改革的办法发展职业教育。刘延东副总理、马凯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这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决定》分6个部分,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28条政策措施;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分6个部分,对体系架构、重点任务、制度保障和机制创新进行了总体部署。

  鲁昕指出,这次会议意义非常重大。国家的重视前所未有,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部门的协作前所未有。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服务国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改善民生,服务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职业教育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数据表明,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发展实体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据统计,“十一五”以来职业院校累计为国家输送了近8000万名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口60%,成为我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以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民航、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信息服务、汽车维修等行业为例,近年来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职业院校毕业生占七成以上。

  鲁昕表示,职业教育在改革中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坚持服务大局;二是坚持就业导向;三是坚持育人为本;四是坚持多元办学;五是坚持分类指导;六是坚持示范引领。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举行,印发《决定》和《规划》,标志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

  在产教融合机制构建上,教育部会同有关行业组建了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门类的59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了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组织机制。全国已建职教集团700多个,覆盖所在行业90%以上的学校,完善了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和政府决策机制。

  职教体系建设整体推进,编制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有计划地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拓宽高职院校招生渠道,为学校招生和学生学习提供多样化选择。

  在建立健全制度标准方面,免除中职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19个省区市全部免除中职学费;20个省区市制定了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

  据介绍,“十二五”以来,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50亿元,地方也投入大量财力,实施示范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中职基础能力建设,打造具有较高水平的示范学校、重点专业和“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教育办学面貌为之一新。

  职业教育改革呈现六大创新点

  《决定》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鲁昕指出,《决定》的创新点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是创新了职业教育理念。《决定》在指导思想中明确,职业教育要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第十四条提出,要强化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作用。这就明确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是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也包括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办学的基本定位是为国家进行技术技能积累。这与以前相比,是一个全新的理念。

  二是明确了一个发展目标。到2020年形成适应事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是明确了多层次多类型职业教育科学定位。《决定》明确,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任务;其中,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改革创新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

  四是打通了“人人皆可成才”的上升通道。打破制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天花板”,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通过深化考试招生改革,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加快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的开放衔接,为受教育者在职场和校园流动转换提供便利。

  五是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指示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要任务是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基本特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培养目标是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高度融合。

  六是提出了多元化办学的新格局。多元主体办学,引导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公民个人积极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多种形式办学,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政府建立与职业教育特点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多种来源的教师队伍,学校编制内教师、政府购买服务岗位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社会聘用教师。多种分配形式,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落实改革部署,提升职教影响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如何把中央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到职教改革发展中去?

  鲁昕强调,需要重点做好八项工作:一是抓紧制定出台配套政策,重点抓好关系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就业创业创新等系统性制度建设;二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搭建人人皆可成才的“立交桥”;三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对社会、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力;四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用改革的办法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五是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国家制度体系建设;六是加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七是督促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八是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就如何落实好《决定》,鲁昕表示,具体要做好四件事:

  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加强与各地方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发挥好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的作用,推动形成发展职业教育的巨大合力。同时,部际联席会将适时对各地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开展目标考核,实施绩效奖励,以工作落实的成效作为中央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的重要依据。

  二是落实条件保障。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推动地方政府依法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同时,通过综合运用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三是推动先行先试。依托天津、广西、黑龙江、沈阳、潍坊、宁波等10个试验区和56项改革试点,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引导其聚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努力先行先试,提高试点和试验区对整体改革的贡献率。

  四是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校企合作条例,制定实施22个配套文件。大力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贡献和典型案例,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26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及有关部委负责同志介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鲁昕说,这次《决定》中提出我们要建设一个多元化的办学格局,这个多元化的办学格局是这次一个重大亮点。在回答记者有关校企合作中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教育质量的问题时,鲁昕说,现在跟教育部合作的企业还没有看到要追求利润降低的现象,从合作的实践中看,企业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他们把职工的成长作为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会把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对职工的技术进步的培养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位置。

  鲁昕: 这次《决定》中提出我们要建设一个多元化的办学格局,这个多元化的办学格局是这次一个重大亮点,我们怎么去做好多元化办学呢?第一要多元主体办学,刚才点到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都可以办职业教育,企业办的职业教育在每个省都能找到。第二是多种形式办学,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第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多渠道包括政府的资金、企业的资金、各个部门的资金,还有社会捐赠的资金以及民间资本来办职业教育。

  怎么解决企业内生动力的问题?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企业要履行社会职责,企业的社会职责就是按工资总额每年要提取1.5-2.5%的职业教育培训经费,这是企业履行社会职责的一个财力来源。二是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重视高素质劳动者的技术技能培养,企业和教育的合作有很多案例,比如说我们和腾讯、华为、中国铝业、中国远洋集团、北汽集团、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合作,从合作的实践中看,企业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他们把职工的成长作为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现在跟教育部合作的企业还没有看到要追求利润降低的现象,我们想通过这些文件出来之后,用政策激励它的内生动力。三是只要有长远发展战略的企业,想建百年的企业,不想退出市场的企业,都会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所以我相信这个会议之后,企业和用工单位会把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对职工的技术进步的培养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位置。

   “十一五”以来,职业院校累计为国家输送了近8000万名毕业生,约占新增就业人口的60%,成为我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6月26日,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近年来,一线新增从业人员,职业院校毕业生占七成以上。鲁昕说,党中央国务院将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指导和帮扶力度,“十二五”以来,中央财政每年投入约150亿元,使职业院校办学能力大幅提升。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