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河南宣讲大会昨日在郑举行 

  据河南省教育厅网站消息,近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精神河南宣讲大会在郑州举行,教育部职业和成人教育司刘建同副司长,省教育厅朱清孟厅长、尹洪斌副厅长,省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各省辖市分管教育副市长参加了宣讲会。省教育厅尹洪斌副厅长主持了宣讲会。参加会议的还有省教育厅全体机关干部、直属单位(学校)负责同志,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教育局局长及分管副局长,各职业院校主要负责同志等。

  朱清孟厅长在会议上指出,这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是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各项部署专门组织了宣讲团宣讲会议精神,河南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工作,专门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全省教育系统一定要理解好、领会好、把握好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推动全省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刘建同副司长分析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的经济社会及教育背景,讲解了深刻领会习总书记重要批示和全国职教会精神的重要性,介绍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主要政策和制度,从六个方面系统全面地宣讲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刘建同指出河南省是职业教育的大省,在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将推动河南职业教育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尹洪斌副厅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全国职教会的召开,《决定》和《规划》的发布,进一步突出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时代重任,明确了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支持重点,强调了各级党委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全省教育系统要认真领会辅导报告中提出的新见解、新观点、新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扎实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进程。

    本报北京7月18日讯 今天,教育部召开2014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座谈会。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7月1日,2014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70%,与去年持平。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林蕙青对各省市高校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她强调,要准确把握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密切协调,强化督查,落实重点,完善机制,一是抓好政策措施落实;二是以强化就业服务、引导基层就业、激励自助创新为重点,建立健全就业创业工作长效机制;三是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四是发挥典型经验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就业创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林蕙青特别指出,要在第一轮总结宣传工作的基础上,以促进高校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为根本目的,以健全就业创业机制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主线、着力在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切实做到“已选促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个方面取得新成效,有效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据悉,结合第二轮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教育部将启动“示范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建设项目,并以此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全国高校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新机制,有效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随着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民间组织都在整合各种资源寻找生态文明建设的捷径。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根据中国绿色建筑产业战略发展推出的重磅职业——全国绿色建筑工程师甫一出世,便成为中国建筑产业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关注的焦点。

  20131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面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转发发改委和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标志着为彻底改善生态人居环境,全面推进绿色建筑产业发展成为了我国建筑行业从业人员面临的一件大事。20132月,人社部根据我国绿色建筑产业市场人才需求,委托百高教育集团全面负责新职业教育项目——绿色建筑工程师的知识体系建立、职业培训等工作,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市场迎来了第一场高端专项技术人才培养的热潮。

  2014823-24日,全国绿色建筑工程师将迎来秋季统考,本次统考将会在全国大约30个城市设立现场考点。百高教育集团根据人社部全国绿色建筑工程师职业培养方针和考务政策,已经在201456月份做好了本轮考前培训的全面准备,并决定在201478月份全面开展全国绿色建筑工程师考前培训工作。

  据负责本轮绿色建筑工程师考前培训的工作人员透露,从2014710日开始,百高教育集团分别在北京、青岛、深圳、南京四个城市安排考前培训。在8月期间,百高教育集团也将在上海、西安、重庆、武汉等城市安排课程培训,具体时间将在近期公布。

  本轮考前培训授课老师阵容强大,专业性强,绝大多数授课老师都是中国绿色建筑产业知名教授和尖端技术专家,不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是中国绿色建筑产业前沿的理论和实践专家,他们分别由中国建筑业知名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以及中国建科院上海分院、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机构的专家组成。

  在本轮考前培训中,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绿色建筑研究专家刘烨老师主要负责绿色建筑能耗管理和合同能源方面领域的授课;北京建筑大学张国伟老师负责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和绿色建筑结构体系的授课;北京建筑大学节地与室内环境研究专家俞天琦老师主要负责节地与室外环境领域的授课;北京建筑大学节能与能源利用专家那威老师主要负责节能与能源利用和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领域的授课;北京建筑大学室内环境质量和建筑技术研究专家刘博老师主要负责室内环境质量和绿色建筑技术案例分析方面的授课;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绿色建筑技术研究专家晁军老师主要负责美国LEED评价体系案例分析方面的授课;中国建科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绿色建筑咨询部主任孟冲老师主要负责绿色建筑施工案例分析方面的授课;中国建科院上海分院绿标项目负责人、中国绿委会青年委员冯伟老师主要负评价标识案例分析方面的授课。

  本轮考前培训课程设置除了安排名师对学员进行专业课程辅导外,还分别安排了摸底测试、考前冲刺、技术答疑、实操演练等方面的考前辅导,保证各地学员从实践到理论、从模拟到冲刺全面攻关;能有效保证学员通过考前系统培训全面实现理论技术与实践知识的全面突破,并最终顺利通过考试实现绿色建筑工程师持证上岗之梦。同时,培训学员也可以通过本轮考前培训系统性掌握中国绿色建筑产业前沿职业发展理论和相关绿色建筑产业关键性绿色节点革新技术,真正实现绿色建筑高级专项人才的发展之梦。


空军军事职业大学利用教学视频系统组织“空军大讲堂”授课辅导。
    
    空军军事职业大学从2008年6月30日成立以来,在遍布全空军的12个分校、200多个学区,开设了课程1200余门,先后从军内外聘请了100余位知名专家、院士进行讲座,组织专家、技术骨干讲课3000多场次,数十万官兵从中受益。6年来,空军军事职业大学建立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模式,使官兵的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跟上了空军战略转型和发展的需要。(图片由各空军部队提供)

空军军事职业大学利用教学视频系统转播“空军大讲堂”授课辅导。

空军航空大学考场考生在认真答题。

空军某部组织教学辅导。

空军某部组织官兵集中观看教学辅导光盘。

网上组织学习。

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学习。

空军女歼击机飞行员针对军事职业大学学习课程进行学习讨论。

机务官兵参加学习。

雷达兵参加学习。

列车上组织学习。

空军某部组织教学辅导。

    ■系统培训助推个人成长

  ■培训费用工会可予报销

  ■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技工

  ■工会推动职教有优势

  6月底,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召开,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人都有出彩机会。此次会议,职业教育的发展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何发展职业教育,让员工出彩,是企业和工会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探访:

  李建平:个人成长受益工会助推计划

  今年3月,国网北京海淀供电公司配电运维三班班长李建平获得了变电站值班员高级技师技能鉴定等级。作为一名技工,获得行业内最高技术等级无疑是莫大的荣誉。李建平第一个要感谢的就是工会。去年年底,李建平参加了高级技师的技能培训,并获得工会在职职工职业发展助推计划资金支持,培训费用全额报销。

  李建平1995年从清河供电技工学校毕业后就来到国网北京电力公司工作,近20年来,他一直从事配电运维工作。工作期间,他参与了大量大修技改、业扩发电等工程。在两会、十八大、奥运会等重要保电期间,他总是冲在前面,坚守工作岗位。

  在这个技工岗位,技术就是生命。每年公司组织的职业培训,李建平都一个不落地参加。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技术。通过工作和学习,他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曾获得海洋王杯全国QC发表赛一等奖、配网状态检修调考北京市电力公司第一名。2013年获得国家电网公司优秀班组长称号。

  高级技师的证书,对于李建平来说,不只是一个名号。通过参加这次培训,他学到了很多宝贵的技术,对之后的工作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无止境,对于技工来说更为重要。李建平表示,借助工会推出的在职职工职业发展助推计划,职工们将在培训中得到进一步成长。目前,新一轮的技师培训,已经开始报名。

  任玺华:系统业务培训助我职业发展

  任玺华,52岁,是北京丰台医院护理部主任。30年前,刚从北京丰台卫生学校助产专业毕业的她,还是妇产科的一名护士。

  在护理部的举荐下,1985年,任玺华参加了成人高考考取了北京职工医学院护理专业,脱产学习三年。回到医院,任玺华得到了护理部主任的重用,被派往北京安贞医院心外重症监护室进修三个月,学到了护理管理的相关知识。进修结束返回医院,任玺华得到了参加北京护理学会举办的护理管理学习班的机会,两周的学习,她学习了护士礼仪规范、护士长的素质规范、如何当好一名护士长等管理知识。

  19889月,任玺华当上心外科护士长,与科主任共同研讨制定科室医务人员的培训内容。在专家的指导下,制订了心外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用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19922月,由于医院工作需要,她被分配在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担任护士长,将心外科掌握的护理专科知识带入重症监护室,制定护士的培训计划。

  2002年,任玺华通过竞聘当上了护理部主任。为了尽快进入角色,她快速翻阅相关的护理管理知识书籍与杂志,随时请教老主任,每年外出参加护理管理学习班。连续两年,她们护理部被评为丰台区卫生局先进职能科室。

  2010年,任玺华开始参加北京市卫生局、北京护理学会与北京市护理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的组织会议与培训,开始在医院组织护士长们的培训,使护士长们的专业技能得到了不断提升。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护士长们的积极配合下,从20114月医院第一个科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房,到现在,90%的病房及门急诊系统均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

  2012年始,任玺华依据《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及三级综合医院的等级评审标准,借鉴三甲医院的制度与标准,重新修订了丰台医院的护理规章制度与标准。

观点:

  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培养技工

  在北京市电力公司“2013-2015年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工作规划中明确提出,2015年要实现职工素质建设工程覆盖面不断扩大,基层单位参与率达到100%,职工参与率达到100%;建立涵盖13个专业共680人的三级四类专家人才队伍;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达到82%;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占比达到72%;生产技能人员中,技师、高级技师人员占比达到36%双师型人员占比达到3.3%;建立10个省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每年产生具有影响力的职工优秀创新成果不少于100项,申请专利不少于100项。

  从这个职业素质提升目标可以看到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技能、技师、创新、专家……等关键词提示,培养技术工人对企业的重要性。

  上文提到的李建平所在的班组一共9个人,而真正学习电工的人却不到一半,技工缺口可见一斑。技校输送的电工越来越少,电力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却很少分到一线班组。技工难招,为了适应技术岗位的人员配置,企业的技术培训则必不可少且迫在眉睫。

  现实情况下,职业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它的重要使命就是培养技工。

  完善的职业培训让企业、员工双双受益

  北京丰台医院护理部主任任玺华30多年的职业历程见证了职业教育如何让员工受益终身。一路走来,任玺华感慨:从一名普通的护士,到护理部主任,可以说,我的成长离不开医院里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职业教育。持续的职业教育对医护人员来说太重要了,因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才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丰台医院对护士有一套系统、完整的职业培训。新入职的护士,会有岗前培训,岗前培训的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医院规章制度、护理安全教育、护士礼仪、沟通技巧、如何化解医患矛盾、如何成为一名护士等等。

  入职后有护士分层培训,根据护士工作年限、职称、临床工作能力等分为N1~N4层级。由护理部制定计划,每周进行不同层级的人员的护理专科知识的培训。此外每周组织区级继续教育学分授课、每月组织护士长护理管理培训、每年组织4次丰台区护理管理培训、每年全员护士考核心肺复苏技术操作,人人必须通过。

  通过完善的职业培训,一批批优秀的员工成长起来。他们将优质的业务素质用于工作中,让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

    军事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实用性,学用结合,即学即用。军人的职业是打仗,加强军事职业教育,就是在学习打胜仗的能力。多参加军事职业教育,多投身军事职业教育,在军事职业教育中使长劲、当标兵,军人的职业意识就会增强,当兵打仗、练兵打仗、带兵打仗的本领就能提高。

    精通手中武器,精学本职技能,是实现强军梦的基本要求。如今,我军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在加快,高学历官兵也越来越多。有知识缺能力、装备等人才的现象在一些部队还比较普遍。四总部前不久颁发《关于加快发展军事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对发展军事职业教育作出全面部署,给了全军官兵一双助力强军梦实现的“隐形翅膀”。

    推动军事职业教育深入发展并非一日之功。各级只有把军事职业教育当做基础性、战略性、经常性工程来抓,在“常”“长”二字上下苦功夫、慢功夫、细功夫,才能使军事职业教育的效果显现。尤其是制胜机理发生改变的信息化战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初战就是决战,没有前后方之分,无形战场处处存在,单兵技能影响全局态势,作战体系链条上不能有“七寸”……这些,都要求军人必须具有过硬的本领。开展军事职业教育,各级必须统筹解决思想认识、软硬件配备、工学矛盾等遇到的各类问题,花更多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让军事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而那种对军事职业教育漠然不顾、不冷不热的态度,必将贻误部队建设,耽误战士成才。

    军事职业教育大受官兵欢迎,在于它与官兵的成才、成功紧密相连,在于它与官兵的训练生活保持零距离。各级应用前瞻的眼光看待军事职业教育,用求知的心态投入军事职业教育,用满腔的热情推动军事职业教育,做到远学近学一样亲、先学后学一样爱、老兵新兵一样待,激发官兵的学习热情,官兵就会主动参加军事职业教育。这样,军事职业教育才会真正成为助力强军梦实现的“隐形翅膀”,也才能使更多的官兵实现军旅梦、成才梦。

    初夏时节,成都军区第二期清华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在驻滇部队紧锣密鼓地进行,旨在依托国内名校培养打造信息化专业人才,这是军区深入推进军事职业教育、辐射牵引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3年前,某装甲团在战术演习中,一辆新型坦克火控计算机突然失灵,无法对目标进行火力打击。该团5个技术能手一齐上阵,忙得团团转,却始终找不到症结所在。厂家人员到场检测后,才发现原来是火控计算机的“工况开关”出了问题。该团领导感慨地说:“信息化战争就是人才的较量,小小开关难倒英雄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因人才资源紧缺引发的尴尬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军区针对多样化军事任务日益繁重、特殊岗位人才紧缺、驻地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实际,针对部队训练和执行任务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采取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引导官兵岗位成才——

    依托社会资源补充人才。与清华大学签订军民融合培养人才协议,开办信息专业研究生办,为部队培养信息化建设骨干人才。同时,依托武器装备生产厂家和科研院所培训专业技术人才。

    借助军校资源培养人才。与国防科技大学联合开办3期团职干部信息化建设培训班,与第三军医大学联合开办5300余名心理服务骨干培训班,依托重庆通信学院组织12批次新装备信息化培训,提升了部队信息系统装备综合集成建设水平。

    盘活自身资源用好人才。军区推行政工网进边防计划,打造远程网络教育平台,充分发挥各级各类训练机构军事职业教育主渠道作用,采取以考代训、研练结合等方式抓好官兵岗位任职培训,形成全员学习、全程参与的良好氛围。

    5月上旬,兰州军区军事职业教育座谈会在黄河之滨召开。一部《MOOC:开展军事职业教育的重要平台》动漫专题片,吸引了众多与会代表的目光。这部反映部队开展军事职业教育的专题片,挂到网上不到一周时间,点击和下载数就突破8000人次。

    部队士兵文化层次差异较大,学习需求、学习方法以及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新年伊始,军区政治部对部队网络环境、官兵素质、成才发展需求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依托塔城军分区、某步兵团和某机步旅3个单位展开先行试点,协调国防科技大学开发了一批贴近部队需求的课程,同时整合军区院校教学力量,开发具有自身优势的专业课程。为满足官兵个性化学习需求,他们引导官兵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课程,同时各单位按照不扰乱“两个正常秩序”的要求,注重利用业余碎片时间学习,保证官兵人人能学懂、人人有收获。

    军事职业教育为官兵放飞梦想搭建了信息平台。参军前只有高中学历的修理营士官刘纪农,一入伍就参加函授教育,虽然取得法学本科学历,但与从事岗位和专业关系不大。MOOC教育一展开,他就注册选学了《信息技术新发展及影响》和《军事通信系统》两门课程。他边学边用,收获很大,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还能与专家、同行在线交流。他说:“MOOC圆了我多年的名校梦、成才梦。”

    开展MOOC教育试点以来,军区先后有2.7万名官兵注册学习,3400名官兵取得1门以上合格成绩。某机步旅政委朱焱告诉我们,现在,部队官兵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可喜变化——周末上网学习的人多了、请假上街的少了,平时讨论专业问题的人多了、吹牛聊天的少了,在线学习的人多了、上网看电影打游戏的少了。

    近日,根据教育部等9部门公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我国将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鼓励引导高校设置康复治疗学、护理学、应用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等养老服务相关本科专业,开设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护理、老年人保健与营养、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生命伦理学等课程。

    由上海市教科院和麦可思研究院编写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自2012年首发以来,每年从学生发展、学校工作、政府引导、服务地方四个维度,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状况进行分析,客观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就和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教改革发展最活跃的部分和职教改革发展的牵引力量,近一年来在上述四个方面表现如何?编写组通过对全国1139所高职院校公开发布的质量年报进行汇总分析,结合约9万份2013届高职毕业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形成了今年的质量年度报告。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李进这样评价报告:“从价值层面讲,报告记录了高职的改革和发展,那就是实践、探索、理论提升。从文化层面讲,报告记录了高职改革发展的集体记忆。这份集体记忆,记录了奋斗历程,创造了共同经验,也反思了相似失误。”

  维度一:学生发展

  “计分卡”指标持续增长 课程评价高于新建本科

  在去年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培养质量“计分卡”,设计了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月收入、理工农医专业相关度等5项关键指标,以回应学生、家长和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今年的报告继续沿用了这一设计,对指标持续跟踪。

  麦可思调查发现,2013年“计分卡”的5项指标,相对于前两年有4项呈现增长态势,只有专业相关度一项保持稳定。

  报告显示,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上升,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9%,比2012届上升0.5个百分点。月收入持续增长,“跑赢”通货膨胀,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为2940元,比2012届增长7.7%。自主创业比例为3.3%,比两年前的2.2%提高了50%。毕业生专业相关度为64%,与前两年基本持平。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持续上升,2013届的满意度为85%,比2012届上升2个百分点。(见表1)


    除“计分卡”外,麦可思还对2013届高职毕业生的在校情况进行了调查,包括教学活动、生活服务、学生工作和社团活动等。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对母校各项工作的满意度均有提升。对于师生交流程度的评价,毕业生选择“每周至少一次”的比例为29%,明显高于全国新建本科院校(19%)。对核心课程有效性的评价,高职毕业生也高于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认为核心课程的重要度为80%,满足度为65%,而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这两项指标分别为78%和64%。价值观提升方面,有95%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在校期间价值观得到提升,呈现较稳定状态。社团活动参与度是所调查各项指标中唯一出现下滑的,2013届毕业生社团总体参与度为70%,比2012届下降5个百分点,比2011届下降6个百分点。这种现象值得高职院校关注。(见图1)


    麦可思对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能力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三年后收入翻了一番,增速高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平均水平,六成左右实现了职位晋升,呈现出较为强劲的职业发展能力。(见图2)


    今年的报告,对于高职毕业生的自主创业进行了区分,分为机会型创业与生存型创业两类。机会型创业指为了抓住和充分利用市场机会而进行的创业,生存型创业指创业者因找不到合适工作而进行的创业。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跟踪调查发现,2011届至2013届毕业生中进行自主创业的,机会型创业的比例占到85%左右,生存型创业的比例只有7%左右,这说明创业主流是机会型创业,而不是因为就业困难。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后进入自主创业群体的比例大幅增加,2010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占2.2%,三年后的比例为6.0%。

    维度二:学校工作

  “资源表”数据整体改善 治理能力成为改革重点

  “资源表”是今年报告新推出的、反映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宏观管理工具,核心内容包括生师比、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校内实践基地使用时间、生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用时间等。与过去一年的数据相对照,可看到这5项教学资源指标都有提升,但不同区域间存在不平衡。

  生师比是评价学校教师充足程度和教师工作负担的重要指标。2013年,高职院校每位教师承担的学生数由上一年的16.21下降到15.99,呈下降趋势,达到了16∶1的优秀标准。但地区发展不平衡,宁夏、广东等地生师比超过18∶1,贵州、安徽、甘肃、四川超过17∶1。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是衡量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指标。2013年,这一指标由上一年的50.9%提高到57.2%,但离70%的优秀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其中,江苏、浙江等地超过70%,云南、内蒙古、山西、甘肃、广东等地低于50%。

  2013年,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的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比上一年均有增加,全面超越教育部2004年文件中提出的优秀标准。其中,艺术类院校增长幅度最大(16%),增长1170元;理工类院校绝对值最高,达10411元;财经类院校最低,但也达到6372元。这一方面说明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教学条件改善成效显著,另一方面也说明该指标的评价标准未能根据发展水平及时动态调整。

  生均校内实践基地使用时间反映的是学生参加校内实习实训教学的状况。报告显示,这一指标由上一年度的214学时增至230学时。中西部院校增幅达10%,是东部地区增幅的两倍,中西部与东部的院校差距逐步缩小。

  生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用时间反映的是高职院校利用企业场所和设备等开展实践教学的状况。2013年,高职院校生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用时间为70天,其中中西部地区为77天,东部地区为63天。按照在校学习三年时间测算,基本做到了“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的要求。

  报告显示,治理能力建设成为2013年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新重点。一些院校以大学章程建设为抓手,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制度,界定校内组织机构的权责,成为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的先行者。以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为代表的一批院校,主动吸收各方力量参与办学决策与管理,探索建立理事会制度,发挥理事会对学院重大事项的咨询审议作用;探索成立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二级学院或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实践者。

  报告还显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深度和校企合作的广度持续增加,呈现出合作单位多元化、合作模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合作企业达15.6万家,校均100家以上。

  维度三:政府引导

  财政专项杠杆作用显著 地方政府支持政策亮眼

  报告显示,政府引导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在骨干校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中,财政专项的杠杆作用日渐显著。

  例如,在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的验收中,引入第三方评价,把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评价重点,注重过程管理和监控,加强绩效考核,提升了学校的执行力。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中央财政投入40亿元,带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投入和学校自筹共计34.28亿元,惠及全日制在校学生近90万人。验收时,教育和财政部门严格把关,1个省、54所院校、74个专业因绩效不明显而暂缓通过验收,被亮“红牌”,成为2013年财政专项建设质量监测的亮点。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投入26.9亿元,引导地方财政投入16.3亿元,学校自筹7.7亿元,激发了地方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的积极性,有效改善了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提升了实践教学水平,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明显。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围绕重点支持发展产业领域和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2013年新立项建设11个资源库,资源库总数达到39个。高等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强化了动态管理和年度考核,引导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培训项目的统筹规划和监管,推动高职院校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形成了国家、省区、学校三级教师素质提高体系。

  2013年,地方政府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多、有亮点。越来越多的地方出台了高职院校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据统计,北京、吉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陕西、新疆、兵团等15个地区专门出台了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拨款的政策。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有了突破。山东省出台45项政策文件,建立28项制度,出台9项税收优惠政策,破解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各地普遍重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纷纷出台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或规划,加大投入,建立基地,完善分类评价制度,多途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此外,财政对高职的投入力度也在逐步加大,教育经费收入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不断提升,达到54%。但须引起重视的是,高职院校的生均公共财政经费明显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公共财政对普通本科的保障力度明显高于高职院校。

  维度四:服务地方

  专业产业对接特点突出 校地合作共赢伴生发展

  报告显示,坚持专业与产业对接,服务区域发展,一批专业特点突出的优秀高职院校群体正在形成,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高职服务产业的能力也得到了行业企业的认可,作为中央企业的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了中国通信服务职业教育联盟,建立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合作平台,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

  根据区域差异提供不同服务,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重要特点。东部地区院校积极服务区域转型发展,中部地区院校主动为当地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西部地区院校不仅已经成为当地人才的培养基地,而且开始发挥区域文化传承中心的作用。麦可思调研数据显示,中西部地区2013届高职毕业生本地生源在本地就业的比例达到67%。

  此外,高职院校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深化校地合作也取得明显成效,逐渐形成了校地合作共赢、伴生发展的多种模式,技术服务与产学研一体化能力稳步提升。

  【访谈】

以第三方视角看高职发展

  采访人:本报记者 翟帆

  受访人:《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主编之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

  记者:今年是高职质量年度报告编写发布的第三年,作为报告的主要编写者,您能否描述一下今年报告的主要特点?

  马树超:在7月1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李进把今年报告的特点概括为“一稳定、二出新、三突出”。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反映了我们编写者的初衷。

  “一稳定”就是反映学生发展指标的体系保持稳定。今年我们继续采用了2013年推出的“计分卡”,通过稳定的指标来反映问题。

  “二出新”,一是我们用了新的质量管理工具。今年的报告推出了反映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资源表”。从这些指标我们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水平在提高。二是积极回应新的社会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教育领域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的报告也体现了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的趋势,体现了管、办、评相互分离的需要。

  “三突出”,一是突出了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以财政专项引导高职改革与发展、通过项目管理模式创新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二是突出了一些通过专业对接产业、服务区域发展所形成的专业特点突出的优秀高职院校群体;三是突出了第三方视角,力求直陈事实不修饰,言之有物不夸张。

  记者:能否给我们的读者列举一下今年报告的主要亮点?

  马树超:今年的报告,我觉得至少有十个亮点。第一个是在“教学资源”这一节,阐述双师素质教师比例时,用了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两所学校的例子,他们的做法和李克强总理在全国职教工作会前会见代表时提出的要求相一致。第二个是在“专业结构调整”这一节,写了一些高职院校率先改革、率先探索的做法,说明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到的“五个对接”是有实践基础的。第三个是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节,全国1139所发布年度质量报告的高职院校,据我们统计,合作企业数量达15.6万家,应该说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已经打通了,这里我们也给出了一系列的案例。第四个是“信息化建设”这一节,高职院校已经进入到提高信息化资源应用水平、推进教学改革的新阶段。第五个是在“国际化办学”这一节,一批高职院校率先探索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相配套的发展模式,尤其令我们高兴的是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高职院校服务“走出去”的成效非常显著。第六个是在“院校治理”这一节,高职院校积极探索股份制办学,创新混合所有制教学实体,例如南通航运职业学院与新加坡海员联合会等联合共建股份制国际海事培训中心,开展航海中高端技术培训取得显著成效。第七个是在“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这一章,我们看到教育管理部门强化了财政专项的问责机制,给一批项目建设单位亮“红牌”,成为财政专项建设质量监测与管理的亮点。第八个是在“招生制度改革与成效”这一节,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人数已经占到了高职招生计划总量的43%。第九个是在“质量监测与保障”这一节,我们对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布高职教育质量报告的情况做了综合评价和分类点评。第十个是在“服务产业”这一节,介绍了作为中央企业的中国通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中国通讯服务职业教育联盟的情况,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鼓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精神相一致,适应了企业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双重需要。

  记者:报告对于发展中的问题也没有回避。

  马树超:是的,作为第三方,我们指出了高职教育质量方面或者说发展方面的十大问题。第一个是发展环境问题,政策不落实、不落地。报告中有多处反映,比如在“生均经费”一节我们专门指出,一些骨干校在建设中,有关部门对建设初期的投入承诺落实存在差距。第二个是财政经费得不到保障。我们在“生均经费”一节专门做了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的比较,从全国来看,普通本科是高职院校的1.78倍。第三个是中央财政专项预算约束还没有全面实现。如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在验收中,有1个省、54个院校、74个专业暂缓验收,反映了预算约束存在问题。第四个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虽然生师比都有所下降,但是部分省份仍高达18∶1。第五个问题是一些办学资源水平评价标准调整滞后的问题。第六个是学生社团活动参与度下降的问题。第七个是高职考试招生改革的规范有序问题,有的省份步子太快,配套措施难以跟上。第八个问题是部分地方教育部门和院校对管理制度的落实存在偏差。比如在本地和本校质量年报中,没有按照要求公布“计分卡”和“资源表”的相关内容。第九个问题是高职院校质量年报中,超过60%的院校没有反映技术服务性收入,近40%的院校没有反映社会培训规模相关情况,不知道是没有开展呢,还是没有填写。第十个问题是我们在最后一章专门指出的升本的“五大诱惑”和本科转型带来的“五大压力”。

  【微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贤土:报告从四个维度客观论述了2013年高职教育的成就、问题和挑战,对于进一步发展好高职教育具有参考意义。

  ■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报告不仅体现了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也使社会其他专业人士和机构独立评价教育成为可能。在提高职业教育地位方面,高职人有着自己的努力,这既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承诺。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任刘康:报告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做出的全面、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内容翔实、关注点准、可信度高,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第三方机构评价职业教育质量,对促进职业院校重视办学质量以及受教育者选择职业教育具有重要价值,也是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积极尝试。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报告客观分析和评价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值得肯定。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凸显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报告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全国高职情况,促进高职进一步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习总书记,阐明了职业教育在中国经济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发展路径,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的高度,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更为当代青年成功成才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不过,在一些考上及家长每年中考、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大多选择普通教育的高中和普通院校,不愿报考职业教育为主体的中、高职院校,有些考生和家长内心看不起甚至歧视职业教育,一些用工企业、单位也只招录“985”、“211”或其它一本、二本毕业生,把具有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中职、专科、三本院校学生拒之门外。实际上,从人才需求看,大多数企业、单位不一定需要太多的高端技术人才,而最需高科技的转化与生产工艺的掌握,有实际操作技能职业技术型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最对“胃口”。

  近年来,无论是北上广还是长三角珠三角的沿海地区,“光膀子”的农民工遍地皆是“找工难”,而有技能的熟练工凤毛麟角“招工难”。一些企业为了招到技术熟练的电焊工、纺机技师等急需人才,轮番竞价,有些行业技术工人的月薪甚至高达数万元。表明一个原因是技术工人奇缺而“翘得很”,实质是结构性用工紧缺,表明职业教育的紧迫性。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培养的是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主要是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也是广大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能就业、就好业、有奔头、快致富的有效方法,更是人尽其才、让广大青年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重要途径。

  “职业有分工,地位无高下”。事实上,职业教育的核心,不在学历,而在技能。劳动力尤其是技术熟练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必将得到更好的体现。“行行出状元”相信依靠自己每个人都能赢得人生出彩的机会;“劳动最光荣”拥有先进技能,无论哪类劳动者都能赢得社会的尊重,都获得应有的社会认同。更应该相信,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培养起千千万万技能型的现代劳动力大军,中国制造”很快实现向“中国创造”的飞跃。

  职业教育真正迎来春天之日,就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成功之时。希望千千万万“职教生”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莫让出彩人生错失追梦圆梦的大好良机。

    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市场的教育,是就业教育。因此,一所好的职业院校应该是学生就业率高的院校;一个好的专业应该是社会有所需、与产业对接紧密的专业;一门好的课程应该是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能、学有所长,能够在就业中对接精准的课程;一个好的职教毕业生,应该是掌握技术技能,用得上、用得着,能够就得了业的学生。

  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职业院校内部来说,它既与就业部门的工作有关,更与学生的就业观念、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专业设置密切相关。因此,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主要应做好如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结合学生现状,按照职业发展需求开展就业指导。全程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帮助端正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关键。目前,一方面高级蓝领奇缺,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还有待提高,这跟学生观念的转变有直接的关系。要做好就业这一系统性的工作,首先,要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队伍和机构,实现就业教育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实施就业全程指导。其次,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开设就业指导课,并明确目标,分段实施。大一开展职业认知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树立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概念和就业意识。大二进行初步的职业定向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规划,并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择业观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择业技巧,了解择业过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三开展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教育,给学生提供就业途径、就业咨询和就业心理辅导,使学生及时掌握就业信息,以帮助其尽快就业。

  二是结合职教特点,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提升教学质量。面向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促进学生就业奠定基础。目前,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办学体制机制缺乏活力,“双师型”教师数量和素质有待提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完善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就业率。如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就业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第一,要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通、爱岗敬业、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应采取“培养中青年教师”“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构建留人机制”“聘用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等措施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二,要加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职业院校应先确定职业或岗位要求,然后选择和突出主干课程,优化课程体系,理论课要适度、够用,服务于实践教学。第三,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职业院校不但要依托和借用企业优势,在校外每个专业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稳定对口的实训基地,而且还要把重点放在校内,建好突出职业性、技术性、开放性、共享性的实践教学基地。第四,要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办学体制机制。职业院校应从依靠企业、服务企业、融合企业、引进企业这四个方面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三是结合院校实际,依据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构建特色专业体系,是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核心,是决定学校办学特色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就业的前提。目前,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因素,如盲目跟风,各校间专业重复设置问题;特色专业与其他专业关系的处理问题;在专业管理上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没有健全科学系统的评价和退出机制的问题等。因此,职业院校应立足实际,既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需调整专业结构,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社会与学校、特色与一般的关系,准确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加强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衔接,使院校毕业生适销对路。如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的“错位设置、非均衡建设,星级管理、专业群发展”的专业建设策略,构建了以传统优势专业为重点,相关专业为支撑气象、采矿、地质、水利等9个特色骨干专业群,覆盖专业达42个,这些专业都是甘肃省及西部大开发急需的紧缺专业,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就业。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大批实用人才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就业才是硬道理,”持续健康地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以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为前提和保证。同时,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是个系统工程,尚需要高职院校、社会和学生的共同关注。

  (作者系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慎海雄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在中国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阶段,习总书记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看,经济结构的调整,本质上也是人才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我们劳动力的素质、结构等都要同步调整、与之匹配,而职业教育对此责无旁贷。可以这样认为,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抓紧培养一批又一批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课题,也是事关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可否持续、我国的核心竞争力能否不断壮大的长远之计。

  国际竞争力强的国家,一般都有着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其中职业教育占整个中高等教育以及研究生阶段教育的比重都在70%左右。德国前总统赫尔佐克曾指出:“为保持经济竞争力,德国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博士,而是更多的技师。”半个多世纪前,德国就出台了《职业教育法》,明晰政府、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上的职责。

  我们一定要以人为镜,增强使命意识、危机意识,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培养起千千万万技能型的现代劳动力大军,使“中国制造”尽早实现向“中国创造”的飞跃。可以说,职业教育真正迎来春天之日,就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成功之时。

  (据新华社电 原载2014年第29期《瞭望》)



焦海洋 绘

    编者按

    教育部日前出台了6条禁令,其中严禁教师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这体现出了教育主管部门对这类不良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在教育界引发热议。如何正确理解这6条红线,怎样落到实处?针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如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本期话题就此进行探讨。

神圣职业需要高尚道德支撑

    ■张志勇

    近年来,极个别教师被金钱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所浸染,置淡泊名利、为人师表等职业道德要求于不顾,师德滑坡,见利忘义,应允家长吃请、收受礼品礼金、参与有偿家教等,损害了教师形象,带坏了社会风气。

    谈到当前个别教师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往往有人说“教师也是人”。对教师职业的这种“泛职业化”理解,与人民群众对教师职业角色的高期待之间产生了巨大反差。教师这个职业,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追求精神生活幸福的职业。全社会之所以要对广大教师提出“淡泊名利”这样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是因为教育行业的特殊性:教育一旦与“名”和“利”紧紧地挂在一起,教育本身就被异化了,教育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

    今天,让我们的教师们对“名”和“利”持这样一种情怀,是基于现实的、不得不提出的一种非常高的道德要求。因为教育是以心灵唤醒心灵,以精神引领精神,以生命温暖生命的神圣事业。所有的从教者,都应有崇高的生命取向、价值追求,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着你的教育对象——学生。而学生终将成为这个泱泱大国的公民,他们的道德水准、精神质量,定会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文明进程,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精神气质。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人都是社会性的人,都是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的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师德高尚的教师是幸福的,幸福是建基于物质基础的,但它又是完形于精神的富足。或者说,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原本就不是通过教育来获得物质意义上的富足的,而是在保障其基本的社会、政治、物质等方面地位的基础上,通过育人而获得心灵意义上的幸福。 

    近年来,社会上各行各业的请客送礼现象泛滥,攫取个人利益或好处的行为越来越多。在这种形势下,有一些教师开始耐不住寂寞,从事有偿家教,收受家长的钱财,请家长为自己办事,接受家长的宴请……以至于这些现象在一些地方已呈蔓延之势,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越来越大。可怕的是,有不少人认为教师工资那么低,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挣点钱甚至捞点好处,无可厚非。不能不说,这种错误认识助长了教育系统“向钱看”的歪风邪气。到了教育系统对这些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利益的种种行为说“不”的时候了。

    今天,贯彻落实6条禁令,解决有损师表形象的问题,无疑是师德建设的“及时雨”和行风建设的“清新剂”。笔者认为,关键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以张丽莉为代表的成千上万优秀教师甘于奉献、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二是要坚守底线,广大教师要向全社会公开承诺严守6条禁令;三是要实行教育局长和中小学校长负责制。(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教书育人是教师天职

    ■黄希庭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一直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尊崇教师是因为教师以行动实践了“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向学生传授有关宇宙人生的基本规律,传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宇宙人生,正确为人处世;“授业”就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使他们能够在走向社会后具有谋生和创造财富的本领;“解惑”就是帮助学生解除其身心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使他们能够成为幸福的进取者。因此,教师应该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代表,具有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素养,同时也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这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天职,何必非要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呢? 

    然而,当前有些学校存在着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不正之风,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学校、教师身上,却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形象。为此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问题的规定》,笔者坚决拥护。这个规定进一步规范了教师的行为,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助于风清气正的校风和学风的建设。 

    教师要想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修炼,刻苦钻研业务,精通教学方法;还要淡泊名利、言传身教,静心教书,潜心育人,这样才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爱戴和尊敬。当然,学生和家长以适当方式对教师的辛勤工作表示感激之情也无可厚非。但是像“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各种宴请”、“参加家长安排的旅游健身”等行为,确实是不可取的,也有损于人民教师的形象。其实,教师最看重的应该是学生的成长、进步,因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作者系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西南大学教授)

以严格规范提升教师专业精神

    ■吴颖民

    在中央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大背景下,各个领域都结合行业实际提出了清风正气的工作要求。对于承担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神圣责任与使命的学校教育来说,当然不应也不能置身事外。

    过去一段时期,在教育领域曝出了不少师德问题,教师收受礼品礼金、接受请吃、推销商品拿回扣等不良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比如教师节等节日送礼现象就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原本可以增进师生感情、亲情的节日,如今却成为诱发家长在送礼方面进行不正当攀比的角力场,师生间纯洁的“教——学”关系也异化为“送礼——回报”式的利益交换关系。此外,有的学生及家长以谢师宴为名,极力争取教师在教学辅导、考试、考核评价等方面的重点优待机会。还有些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师身份暗示或直接要求家长支付报销应由教师个人或亲属承担的费用,等等。

    虽说以上这些现象不能反映整个教师队伍整体的师德状况,但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部分教师的不当行为,往往会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动摇了教师作为道德榜样的正当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身份认同的焦虑。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贯彻执行6条禁令的要求时,要做到把处理和宣传区分开。一方面,对于一些无视教师伦理规范、见利忘义的无良教师,要依据6条禁令的要求对上述突出师德问题,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监督检查,及时处理违规行为。特别是在教师节、学生开学、毕业等节点,对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于违规的教师,做到有诉必查,有错必纠,避免不良风气的扩散。另一方面,也要特别注意呵护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加大师德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充分展现当代教师的良好精神风貌,增强正能量。还要善于运用媒体力量,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积极争取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倡导学生及家长通过文明健康的方式向教师表达感恩之情,引领社会新风尚。 

    教育是关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事业,它需要广大教师以专业的精神奉行职业道德准则,自觉从职业特殊性和教育对象特殊性着眼,以专业的态度和行为投入到复杂的教育事业中去。201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了“三个牢固树立”的重要指导思想,其中,第一个牢固树立就是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于奉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职业标准的教师来说,更需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构建有效评价体系、提升专业精神,推动教师真正做到自尊、自强、自省、自律,用专业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以高质量、公正的教育赢得学生爱戴、人民满意。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此决定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开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新篇章。随后,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决定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决定》和《规划》的突出亮点有两个:一是坚持职业教育兜底、保基本、促公平的核心,继续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支持力度,重点加强农民、农民工和困难家庭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二是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职业教育,包括中职(中等职业)教育、高职(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承担部分社会培训功能。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群体是农民,将会有更多农民从现代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春风中与全社会分享“成才红利”。

 

  职业教育是农民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个现实途径。由于受城乡诸多差异影响,职业教育的主要生源来自农村,而其中的中职教育(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又因其涉农人数大、国家政策财政支持力度强、就业率高、实用性强等特点而成为大多农村孩子职业教育的一个首选,也成了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发展重点。以技工学校为例,2013年我国技工学校共有在校生386.6万人,其中70%270万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首次大发展始于2007年,因为从当年开始国家层面实行了中职学生资助政策,到目前,中职学校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免除了学费,还有约20%的学生每年享受1500元国家助学金。同时,高等职业学校也纳入了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近些年来,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高职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高于90%,每年约有500万农村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了到城镇就业。《决定》再次强调了职业教育向农倾斜的精神,这对农民和农民工来说是个福音,同时也是“让人人都有出彩人生”的制度保障。

 

  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为接受职业教育学生再成长和再发展提供了可能。以往的职业教育理论上并没有堵住职业教育学生继续深造的通道,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衔接不够、高等院校里缺乏可直接选择的对口专业等原因,降低了学生继续提升的成功率。但从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角度考虑,全面贯通这个通道是十分必要的。未来,我国将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30余所高校提出了由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的试点申请。教育部方面表示,转型可以是大部分专业,也可以是一部分专业。同时,国家层面还正在制定职业教育扩至本科的政策,未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从高中和大专拓展到包括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

 

  职业教育向农倾斜不仅是惠农之举,更是强国之政。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拥有足够数量的产业工人队伍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特别是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选择,以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人才和技术竞争优势。而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产业技能人才,其人才类型覆盖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从国家教育层面,未来我国要将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放在中职教育上。最近3年,高职教育使近850万户家庭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中职教育包括高职教育,对提高我国国民整体文化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职业教育被认为是考不上大学的一种无奈选择。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了个人成长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如果说2007年我国开始大发展的是职业教育的话,从现在开始的再次发展的职业教育则在前面加了“现代”二字,“现代”的含义包括许多方面,但惠农、强国、继续教育、终身发展无疑是其最闪亮的时代印记。

总书记批示,总理接见,时隔8年之后,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再襄盛举。

    国家的战略与企业的关注汇合在一起,这轮职业教育改革有两个重要的背景:一是工业化,中国的产业升级需要更多技能型人才;二是城镇化,美好生活也得有专业靠谱的服务业。

    职业教育与人事制度、劳动用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是相关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大抓手。

    3个月前,新华社瞭望智库和《财经国家周刊》,就启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未来”专题调研。联合了北京、天津、四川、广东、湖北等8个分社记者,集纳了教育、经济、产业等方面的专家,调研了中职高职、民办公办、东中西部一线的院校、相关企业与地方园区。

    希望与读者分享这轮国家战略出炉的过程、亟待突破的现实困局、一线职教人的奋斗创新、海外经验在中国的本土化、以及产业界的需求和雄心。

 

    图为《财经国家周刊》2014年第14期封面。

    职教决策出台幕后

    形势尽管严峻,但中国职业教育正在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机。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刘琳 翟永冠 于春美

    623~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与以往年度工作会议不同,此次大会因总书记和总理的特别关注,以及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基础性战略规划,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最高领导人之所以聚焦职业教育,有深刻的国内外背景。

    201373日,欧盟各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柏林召开首次青年就业会议,对加强职业教育形成共识,强调要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3年国情咨文中,专门提及要学习德国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俄罗斯、巴西等金砖国家,也纷纷加大对职教的投入和改革力度。

    中国周边国家也在调整有关政策。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下称“职成司”)巡视员王继平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去年参加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论坛,听泰国教育部部长说东盟在明后两年将形成自己的职业证书框架。”

    各主要经济体发力职业教育,背后是全球人力资源竞争的游戏规则正在变化。

    未来,一个国家能否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最关键的指标不再是简单地看毛入学率、高校毕业人口或是教育投入的GDP占比,而是看它的劳动力在世界范围内是否得到认可,看它的人力资源在全球的流动程度。

    例如,德国有诸多职业资格认证在欧洲甚至全球范围内都被认可,其技工可谓一证在手、走遍全球。一个产品如果是由德国专家与技工参与生产,就是可靠的代名词,就能得到人们的青睐。

    这一趋势令教育部人士深感忧虑。“人家‘新丹’已经出来了,我们不能再炼‘旧丹’。”王继平说。

    目前,中国不少地方还只重视学历教育。如果再不转变观念、加快改革,中国的职业标准与劳动力流动将趋于被动,甚至会被东盟赶超,“这是国家战略问题。”王继平表示。

    决策始末

    形势尽管严峻,但中国职业教育正在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机。

    “在改革开放以后,这可能是职业教育第一次获得最高领导层的长篇专门批示!”教育部职成司相关人士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高层领导的关注,是针对教育部日前就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份“上书”所言。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教育部此前成立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课题组,撰写了一份报告提交至党中央和国务院。这份报告提出,就业热与招生难并存、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大与参与程度低并存、职业教育投入增量大与长效机制缺失并存,是当前中国职教改革的三大矛盾。

    该份报告引起总书记和总理的关注,并给出明确的指导意见。此后,意见迅速转化成决策和行动。

    5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下称《决定》),共计28条,从加快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入手,明确了具体任务分工和改革时间表。

    623 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参加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代表时指出:“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

    在教育部职成司综合处处长刘宏杰看来,高层的关注,使职教改革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中国职业教育迎来重大机遇期,产业发展蓝海在前。

    作为后继政策安排,教育部职成司办公室主任刘宝民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目前教育部已形成2014 2020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

    改革导向

    教育部相关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职教改革未来将围绕三大部分展开——

 一是职教体系的完善,包括中职与高职的衔接、部分高等教育学校转型两个部分;二是探索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深度融合的机制,提升培养质量;三是推动配套政策,包括推动立法进程、推动财税支持以及深化高考分类招生制度改革等。

上述改革方向实际上已经超出了职业教育的范畴,瞄准的都是目前教育系统里的“长期顽疾”,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痛点。

以招生为例,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招生之难,很大程度是因为职业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属“断头教育”,读到中职或高职就基本“到头”,职教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割裂,学生很难有机会更上一层。

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郑文表示,作为全国第一职教大省,广东每年约有75万左右的中职学生毕业,其中有机会升入高职的学生年均比例不超过10%。而这一情况在北京、天津、湖北、辽宁等多个省区市普遍存在。

从高职到应用型本科的上升渠道则更为狭窄。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招办主任李红说,“我们学校在校生1.2万人,每年报考专升本的学生约有500人,能考取的仅200人左右。”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目前,一些地方上已有中高职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与本科院校合作开展的“3+4”入学、职教大赛优异者免试入学等探索,通过拓展招考方式,拓宽职教学生的升学途径。教育部下一步想将这些试行的招生方式在全国推广。

但教育层次的上升之道打通,在教育部看来,并不是衡量职教改革成功的标志。

“我最担心的是职业教育又会走到学校、学科、学历、学位的传统路子上,好像是越高越好。”王继平表示。读完高职读本科,读完本科读研究生,最后成为职教博士。“这个导向我们不赞成,也救不了职业教育。”

对于开拓职教上升通道,刘宏杰用更为明确的词汇来描述,即“搭建立交桥”。

未来我国大部分职教学生的成长路径是在中职或高职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并在工作后根据职业和自身发展需求,选择接受学历或非学历继续教育。“搭建立交桥”并非升学导向,其主要意义在于学生和社会成员在学习和工作的不同阶段,都有途径继续学习、提升能力。“路径更宽广,流动更灵活,选择更多样,这是立交桥的真正含义。”刘宏杰说。

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例,其毕业生相当于专科学历,毕业5年后有60%的学生通过边工边读或辞职再读的方式,获得本科学历。

企业归位

让行业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重新归位,是本轮职教改革的另一重点。

多年来,校企在合作过程中“校热企冷”现象十分突出。很多企业缺乏职教配合意识和内在动力。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往往“单相思”。

江苏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魏晓峰十分期盼改革能尽快推进。“校企合作若能从‘喝酒推动’变成‘法治推动’,不仅保了校长们的胃,更保了职教的根。”

在《决定》中,专业设施与产业发展对接、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三项“对接”,被定位成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

“李克强总理对发展‘学徒制’非常感兴趣。”教育部相关人士透露,在《决定》草稿中,涉及“学徒制”试点的内容,原文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总理看后加上了‘完善支持政策’这句话。”

“学徒制”作为一种劳动制度,使学徒具有企业职工和在校学生的双重身份,最起码有一半时间用于企业实践。在欧洲国家,“学徒制”往往是学生先找到愿意录用自己的企业,成为企业职工,而后企业出面为其寻找学校,再将这名职工送入学校学习。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目前我国学徒制试点意见和实施方案已由教育部职成司拟定。

此外,教育部正在拟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草案。按照规划,该办法将对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举办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权责利,以及各主体之间的联接方式、运行机制予以明确。预计今年或明年进入立法程序,或将以国务院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

博弈之难

职业教育虽然属于教育体系中的一支,但其发展所需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却经常超出教育范畴,其难度之大教育部也经常望之兴叹。

《职业教育法》的修订之难便为一例。1996年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存在上位法定位不规范、原则性条款过多而规范性操作性条款不足、法律规则要素不全等问题,迫切需要加以修订。

《财经国家周刊》了解到,相关修法事项早在十一届全国人大时就已被列入规划,但因相关部门在一些问题上未达成一致,导致长期搁置。

有专家表示,职教法律法规在结构内容和立法技术上存在问题,不同行政部门各管一块,协调工作量和难度较大,相互掣肘现象突出。

据记者了解,人社部认为,职教法修订不宜由教育部门承担;而人社部制定的职业培训条例,教育部也有不同意见。

“国务院法制办对修法很支持,全国人大也找相关部门协调过,但了解情况后感觉很难推动。这需要从更大的范围来调整,也需要早下决心。”相关人士表示。

职教改革所需的财政支持,同样需要部门合力以及地方政府配套。

教育部职成司资料显示,从“十一五”以来,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超过了500亿元,但是大量资金以专项拨款的形式体现,而按年拨付的、以每校每年学生数量为基数的生均拨款机制,一直落实不下去,而后者才是支撑职业院校稳定发展的资金基础。

“目前,有的高校生均拨款能近万元,到了专科学校就只有三四千,有的中职学校根本没有,只能靠项目经费和其他一些收入过日子,非常艰难。”刘宝民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事实上,在1996年版的职教法中,关于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确定生均拨款标准便有明确规定,但截至目前只有大概20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落实了这一规定。

据悉,为解除其企业关于学生安全方面的后顾之忧,教育部目前还在牵头对企业办学所需税费优惠进行调研,并牵头推动实习责任保险纳入工伤保险范畴,这需要包括人社部、财政部、保监会等多部门的联动机制。





    
    就业压力之下,一些本科毕业生为增加求职筹码,“回炉”职业院校学技能。

  人才供需矛盾如何破解,职业教育路在何方?

  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看来,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与经济、市场联系最紧密的,教育要突破,职业教育或许是突破口。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李政

  案例

  A

  本科生“回炉”中专学技术

  陈思远曾是省内一所师范类院校学生,本科毕业后,本以为凭学历在老家能找个不错的工作,没想到像他一样的本科毕业生太多,“没关系,根本进不了好单位。”

  思考一段时间后,陈思远决定,到南阳一所中专类建筑工程学校“回炉”,学习建筑施工专业。“之前学的理论知识太多,现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吃香。”

  如今,陈思远还有一年毕业,对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他很有信心。

  据河南商报记者调查,大学生毕业后“回炉”职业院校学技术的现象确实存在,河南省水利水电学校、河南新华电脑学院、许昌市高级技工学校等中职、中专学校均有高等院校学生“回炉”。

  对此,有学者提出,无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有一点是相通的—培养的学生都应被社会需要。

  方向

  B

  国家引导普通高校转型

  鉴于自身经历,陈思远一直在关注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情况。

  近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引起他的注意。

  “现在的大学教育太偏重理论,即使让学生去实习,也是自己找实习单位。学生基本处于‘放羊状态’,很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陈思远说。

  河南商报记者注意到,《决定》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发展本科职业教育。

  《决定》还提到,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在一些选择“回炉”的学生看来,《决定》的出台很契合如今人才培养的实际,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希望。

  担忧

  C

  高校教师担心“一刀切”

  前几天,陈思远在与原来的大学老师通话时,老师对于《决定》的出台表示忧虑。河南商报记者联系到了陈思远的老师李先生。

  “前一段媒体报道,1999年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都要转型,这让我想到十几年前大学扩招时大批本科院校成立,结果现在培养的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种‘一刀切’是否对教育有利?”李先生说。

  对此,省内一位教育界人士表示,1999年大学扩招后,大批本科院校成立,当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高校建设能够拉动内需,符合当时公众迫切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在缺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要大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李先生还担忧,让高校向职业教育方向转,给人的感觉是变回了低层次教育,学校乐意吗?省内一所老牌本科院校的刘老师认为,职业教育要打通“瓶颈”,设立硕士、博士学位,但现有的教师对技术、技能的实践能力很有限,如何保证更高层次的学位或者学历的质量?

  转型

  D

  新老院校都可参与

  陈思远注意到,李老师的疑虑与一些媒体的报道有关。据媒体报道,今年3月22日的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到,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

  随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在新闻发布会上澄清,一些媒体的报道并不准确。葛道凯说,转型的这些学校可以是新建学校,也可以是老牌本科学校,可以是学校里的大部分专业转型,也可以是一部分专业转型,其中包括2000年之后新设立的高等院校,鼓励它们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学校。

  河南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副处长董玉民在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称,鼓励一些有基础的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不是硬性要求所有高校都转型、不是一刀切。转型的目的是为建立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对高等学校实行分类管理。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孙留欣分析称,产业结构转变带来人心需求变化,未来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大势所趋。

  试点

  E

  河南已有两所院校试点转型

  近日,河南商报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河南省有两所本科院校正在试点转型。董玉民介绍,2013年教育部启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黄淮学院成为国家试点院校之一,也是省内两所试点高校之一,另外一所省内试点高校是黄河科技大学。

  试点院校与其他本科院校有何不同?

  董玉民说,以黄淮学院为例,这所学校由原驻马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原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而成。试点前可谓历史短、底子薄、基础差、社会认知度低,招生非常困难。黄淮学院校长介晓磊认为,学校走学科建设的模式是没有出路的,唯一出路是要面向市场,突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特色。

  介晓磊说,学校走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差异化道路,如今与160多家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成立了合作发展联盟。

  董玉民透露,今年河南省计划再增加三所地方本科院校作为转型试点。

  未来

  F

  打通职教上升通道

  “本科院校转型是好,可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却上不了本科。”陈思远表示,身边的职业学校学生在技能和实践能力上确实比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强,但综合素质和学历却是短板。

  省内一位教育界人士对此也有感触。“按照国家原来的制度设计,职业学校特别是中职学校学生的上升空间很有限,到了大专基本上就到顶了。虽然可以通过3+2等模式考取更高学历,但还是比较窄。只有一些三本院校会设立职业教育学科,但专业很少,不能满足需求。”该人士说。

  这位负责人谈到,针对这一现象,国务院于2005年印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河南省从2008年开始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几年下来,取得了成绩,但还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该负责人说,《决定》的出台,就是要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的上升通道。

  难题

  G

  很多人不是万不得已 不会选职业教育

  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以往,企业将一些员工送往省内一些高校进行专业再培养,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如果将来高校转型,特别是地方高校转向应用技术类型,主动对接企业,定向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肯定是一件好事。”该负责人说。
    
    然而,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尹洪斌认为,河南省的职业教育,还有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

  在尹洪斌看来,尽管国家和我省出台一系列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老百姓心中,很多人不是万不得已,不会主动选择职业教育。”另外,职业教育服务企业、市场的能力有待提高。

  一组数据显示,2013年,与我省4大传统优势产业、4大战略新兴产业对应的职业院校专业毕业生比例分别只有3.95%、7.59%。

  尹洪斌还说,目前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这影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质量。

    近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联合在京召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机构、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与会专家认为,尊重劳动和劳动者,是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重要前提。

 

    “从社会舆论层面看职业教育,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大家谈起来都认为很重要,现实生活中又离不开,打心眼里却瞧不上。”中国职教学会会长纪宝成讲道,这些年来整个社会精英教育氛围过于浓厚,而且愈演愈烈,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中专院校要升为大专院校,大专院校要升为本科院校,每所大学都希望成为一所精英教育的大学。与追捧精英教育态度截然相反的是,“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态度,是漠视、轻视,甚至歧视,从一定程度上导致职业教育被边缘化。要改变社会舆论对职业教育的看法,把‘劳动光荣’的重要性宣传好至关重要”。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仍不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原因就是劳动和劳动者在当前焦躁的社会风气下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挫伤了人们对接受职业教育的选择。

 

    “发展职业教育的核心动力,是用市场的力量让学生在市场实现自身价值。如果一个混日子的公务员、白领就不如一个优秀的车工、焊工挣得多,人们自然而然就会转变对劳动者的态度。希望用市场的力量对应上层建筑的调整,使劳动变得更光荣。”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杨农这样表达自己的期盼。

 

    杨农认为,对劳动的尊重事关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所以职业教育不仅仅是“用”的教育。人们若不尊重劳动,就只能对投机尊重,对机会尊重,对机会主义的胜出者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就不容易提升。要让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感觉幸福,不仅要挣到工资,还要做一个快乐的劳动者,一个有尊严有体面的人,如黄炎培先生所言,职业教育的根本特色在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需要职教人,乃至社会各层面都做出不懈的努力。

 

    与会专家认为,职业教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选择起来次要。追求学历教育,轻视技能教育;追求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以及公众对一些职业教育学校的调侃揶揄,反映出社会的普遍心理。职业教育发展遇到如声誉低、社会认同度低、生源差等种种困境,尽管原因众多,不过其中“三低一高”政策难逃其咎。1999年的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其核心内容是对高职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发教育部印制的毕业证内芯,不发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教育事业费以学生缴费为主,省级财政补贴为主(实质就是按教育成本的高收费),此即“三不一高”。

 

    “不能因为它姓‘职’,就继续延续这样有失公允的政策。”杨进呼吁,要大力加强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纪宝成也认为,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不合理,需要做出较大调整。

 

    除了呼吁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大家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从不同角度探讨交流了在新形势下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发展保障水平的思路,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专家认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当务之急是转变观念,打破职业院校“低人一等”的形象。


    杨进认为,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定位。从制度层面打通职教生从高中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架起人人皆可成才“立交桥”,打破个人发展的天花板。二是要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改变歧视性政策。其次要深化办学方向和课程体系改革。职业教育需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让职业教育发展更加“职业”、更有特色。

 

    纪宝成则表示,除了要增强社会舆论对职业教育的美誉度、在宏观制度上对职业教育保驾护航之外,职业教育还要给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职业院校需要‘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纪宝成对前几年一些优秀高职院校忙着升格提出批评,“不要总想着培养拔尖人才,要忠心、忠诚于职业教育,努力培养一流劳动力大军,职业院校要有这样的志气、志向,才能越办越好”。

   “二楼”、“挤挤”、“抢三楼!”近日,在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平职学院)的贴吧里,“鹰巢首领”刚刚发布《近期几项工作的报告》,不到10分钟,帖子的前排“地盘”就被学生们迅速“抢占”。

  “我的工作汇报刚刚落音,掌声还没有响起来呢,你们就来抢楼了?”“鹰巢首领”幽默地回复道。

  “鹰巢首领”是平职学院学生处处长匡予生的网名。自1988年开始从事学生工作以来,今年54岁的他为学生答疑解惑,坚持晒电话、登QQ、上贴吧,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了学生们眼中最贴心的人。大学生不仅将匡予生推举为网络“首领”,不少人还亲切地称他为“匡爸爸”或“匡伯伯”。

  “首领,你怎么看?”

  “听说昨天又有爱情表白,而且很隆重。遗憾的是听说最后不成功!作为资深老男人,我谈谈我的看法吧。”近日,在“鹰巢首领”的“首领科普”时间,他就“表白的学问”谈了自己的看法。

  “鹰巢首领”的科普语言形象又通俗,并对表白方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展开论述。

  最后,他还不忘“吩咐”说:“希望小的们能去研究爱,学会爱,找到真爱!”

  帖子一出,很快被“小的们”顶到学校贴吧首页。两天不到,“小的们”已经回复帖子281条,“盖楼”盖了196层,纷纷与“首领”交流看法。

  除了不定期贴出“首领发布”和“首领科普”,“首领”更多的时间用于解决“小的们”提出的问题。

  不仅有贫困生如何贷款、宿舍如何安装网线、普通话等级证怎么考等类似的咨询,还有不少的“问责”:“打个篮球,连个照明灯都没有,安几个灯泡会跑几度电?”

  匡予生说,他之所以如此懂这些“小的们”,还来源于一次“被教育”。

  有一次,一名学生在专业课上看诗歌,书被老师没收了,学生不服,便与老师顶嘴。到了匡予生那里,本来他还打算长篇大论,哪知还没张口,先被学生教育了一番。

  “你懂文学吗?你懂诗歌吗?你不懂!”说罢,学生扬长而去。

  自此以后,匡予生开始意识到,要想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光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真正“懂”学生。

  2000年,已经40岁的匡予生申请了QQ号,通过QQ和学生交流。一些学生平日里不敢说、不愿说的话,通过虚拟空间向匡予生倾诉,匡予生与学生的信任逐渐建立起来。

  2007年,他又开始登录平职学院百度贴吧,将“鹰巢首领”作为自己的网名,和学生互动聊天。从此,每天除了正常工作,匡予生还花费大量时间在贴吧与学生交流。

  匡予生说,他之所以取名“鹰巢首领”,就是希望平职学院这帮像小鹰一样的“小的们”经过磨炼,能成为翱翔天空的雄鹰,而他愿做为小鹰们看家护院的“首领”。

  “至少还有匡爸爸”

  休闲的运动装、黝黑的皮肤、微胖的身材,已经54岁的匡予生并不像一所高校的学生处处长,更像是一个粗犷的美国西部牛仔。

  一声“报告”响起,有学生来找他办事,匡予生笑容可掬的样子,又像足了一个邻居“老爹”。给学生办完事,匡予生不忘交代,“有事就给我打电话”。

  在平职学院1.5万多名在校生中,几乎每名学生手机通讯录里都存着匡予生的电话号码。

  “不是啥秘密,就为了学生需要时,能有个人快速出现在他身边。”为了能让学生随时联系到自己,匡予生在办公室门口和学校贴吧里,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张榜公布”。

  2011年12月底一天晚上11点多,匡予生正在家中上网,突然手机响了。

  一名男生颤抖的声音传来:“我是学校的学生,我叫吴克爽,坐车回学校时,下了长途车,图便宜坐了辆三轮,谁知是辆黑三轮车,司机把我扔在路上了,行李还在车上,我不认识路……我该怎么办?”

  “别着急,看看附近有灯光没?”匡予生一边劝慰,一边想对策。

  “有,有家小商店。”抓住了稻草,男生激动起来。

  “我是平职学院的教师,咱这里在哪?那是我学生,麻烦您照看,不要让他离开,我立即赶过去。”匡予生用简短的语言,与电话那头的商店老板交待完毕。

  披上棉袄下楼,匡予生坐上出租车急急忙忙赶去。很快,他找到了那名学生,学生抱住匡予生就哭。

  外面寒风刺骨,学生又冷又饿,匡予生把学生领到自己家中,让妻子给学生做了点热饭,又让学生住在自己家中。

  当学生知道匡予生至今没有孩子时,激动地喊出了三个字“匡爸爸!”此事传开,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称呼他“匡爸爸”或“匡伯伯”。

  现在,提起这件事,吴克爽仍记忆犹新,他说:“当时看到电话就存了,没想到果真派上用场。茫然不知所措时,至少还有匡爸爸!”

  匡老师,也谢谢您

  匡予生很健谈,他的幽默也让学生感到轻松惬意。

  一次,一名男学生感叹说:“生活不易、学习不易,当男人活着太不容易了。”

  匡予生则回复称:“什么是男人?男人就是要应对所有难事的人,就是一辈子都要‘作难’的人!‘活’就更简单了,‘舌’头上有几点‘水’就够了,但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水’变成奶、变成XO,就要大大努力了。”

  这些话,引得贴吧中“小的们”捧腹大笑,却更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一些细心的“小的们”把“首领”的经典语句进行了整理。

  匡予生的用心呵护,学生们都看在眼里,他们的“反哺”也不断给“首领”带去了感动。

  2005年,平职学院举行30周年校庆晚会,匡予生对进场、活动中、退场每个环节都仔细检查。灯光亮起,节目开始,匡予生退到幕后,“终于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了”。

  一个个节目先后登台,当诗朗诵《老师,谢谢您》进行时,有个弱弱的声音飘进匡予生的耳朵:“匡老师,也谢谢您。”

  匡予生愣了几秒,眼泪却刷刷地流了下来。

  付出努力,收获回报。匡予生25年的学生工作不仅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成了学生的贴心人,也先后获得河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我只是平职学院众多尽忠职守的老师之一,只是像很多人一样尽心尽力贯彻‘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的思想,好好地做了一点点应该做的事情罢了。”匡予生说。 

   本报北京7月15日电 (记者董洪亮)“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15日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2013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9%,其中,中西部地区毕业生本地生源在本地就业的比例达到67%。2013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为2940元,分别比2012届、2011届毕业生增长7.7%、18.5%,毕业生3年后收入翻番,增速高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平均水平。

  报告显示,2011届至2013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上升50%,2013届高职毕业生毕业自主创业比例为3.3%。调查发现,高职生毕业时自主创业的主要动机是为抓住机遇,而不是因为就业困难,其中机会型创业占毕业生创业的比例为85%,生存型创业的比例只有7%。

  在高职院校经费来源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到54%,但高职院校的生均公共财政经费明显低于普通本科院校,从全国情况看,2011年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是高职高专学校的1.78倍。

  该报告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上海市教科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