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至此,我国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学位制度。在《学位条例》中明确规定,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三级学位制中,本科对应学士学位,研究生对应硕士和博士学位,而忽略了高等职业教育能否授予相应学位的问题。

  其实,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位问题,早在2004年,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就曾经提出过。2004年2月28日,周济部长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作了题为“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讲话,他说:“我国高等教育的学位体系是不完整的,有博士、硕士、学士,但高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学位。我们的初步设想是,今后只要高职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毕业要求,就可授予一个学位。这样做的目的,可以促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更加健康发展,并且使学位体系更加完善。”

  对高等职业教育学历的学生授予学位,在发达国家或地区是有先例的。1873年,英国达勒姆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对完成两年学业的学生授予自然科学协士学位,但之后未能继续实行。2000年2月,英国正式公布的新高等教育资格计划,提出在保持传统三年制荣誉学士学位教育规模不变的基础上,拓展高等职业教育,增设两年制职业性的新学位——基础学位。美国学位是四级制:副学士(或协士)、学士、硕士和博士。副学士学位制度是随着社区学院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1899年,芝加哥大学设置了副学士学位,授予完成初级学院(即大学一、二年级)学习的学生。至20世纪中叶,初级学院逐渐发展成为社区学院,成为美国授予副学士学位的主体。1991年,日本修订《学校教育法》,规定授予两年制短期大学和五年制初中起点的高等专门学校毕业生以准学士学位。2004年,澳大利亚在其学历资格框架中新增了两年制高等教育副学士学位,这是与高级专科文凭并列的学历资格。2000年,香港特区政府引入副学士学位制度,授予对象一部分相当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者。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学位划分和规定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位建设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美国当代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克拉克·克尔说过:“在某种意义上,学位就是红绿灯,使得学生的车流通过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从副学士到博士学位,各级学位都起着测量和奖励学习成绩的作用,它们影响着录取政策、课程内容和年轻人在大学中的学习期限。”我们不能否认,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样也需要被测量和奖励,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也应当有自己的学位。

  那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授予什么样的学位呢?我认为,相较于目前许多学者提出的诸种学位名称,“工士”学位更能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和人才培养目标。“工”,最初的器物含义是“工匠的曲尺”,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善其事曰工”,“工”进一步被引伸为含有技术、技术修养、擅长、善于等含意。由此可见,“工”与职业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若以“副学士”称之,则脱不了学科、学术的窠臼,易走上压缩本科的老路,故以“工士”学位定性为妥。同时,不能望字生意地把“工士”理解成只适用于工科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达到一定水平,擅长、善于从事某个专业或职业,不论是理工科专业还人文社科专业,都可适用于“工士”学位。

  我国现行学位制度将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拒之门外,既不利于合理的人才层次的形成,也不利于国民的终身学习,更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在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亟须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增设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特点、反映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相应学位,以便让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有机会进入学位通道,参与终身学习,满足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而有效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目前正在修订之中,希望通过法律形式,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位制度建设推向更前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李梦卿 作者系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安信证券发布职业教育研究报告。报告称,职业教育将步入快车道,迎来黄金发展期。职业教育改革主题将有望继教育信息化和在线教育之后,成为智慧教育板块中一个新热点,其发展潜力可观。

    以下是安信证券报告全文:

1、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 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此次职业教育改革政策,有三大特点:一是领导层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二是改革力度 前所未有,三是部门协作程度前所未有。习主席和李总理均给予了重要指示,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有 59 个国务院部门和 9 个行业组织参会,各方将协调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我国职业教育正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

职业教育步入黄金时代 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管理


2、职业教育体系规划确定

这次会议要求职业教育承担更为繁重的时代使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提出到 2020 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 2350 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 148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 3.5 亿人次。《规划》还提出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3、我国职业教育继续改革

我国职业教育市场供需错位,改革需求迫切。上世纪90 年代,为了使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我国开始了本科扩招的进程,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招生人数从 1998 年的 100 万人上升到目前的 600 多万人,由于高等教育偏向于理论教学,导致我国出现了职业教育市场供需错位:一方面,理论型人才供给充裕,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应用型人才匮乏,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企业面临“技工荒”。数据显示,我国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要远远高于高等教育就业率,但是职业学校高就业率的背后却是招生难,例如,2013年与 2010 年相比,中职教育招生就减少了 172.1 万人。应用型人才的匮乏,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了制约,职业教育改革需求迫切。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一直非常重视:

德国:从小学四年级就根据各自的特长分流进入不同学校,其中 60%的青少年都会进入职业学校,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另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工作,并由企业承担大部分的开支;

瑞典:每年都会根据最新的市场情况灵活设置新的课程,请行业和企业的人员参与到培训体系中,学生入学后在工作场所进行了培训学习会占到总课时的四分之一;

英国:大学技术学院为 14 岁到 18 岁的少年提供全日制的免费专业技术培训,学生毕业后即可选择上大学,也可以经过学徒计划成为技术工人,为了鼓励企业招青年职工,近年来政府还推出了全国学徒服务计划,为招聘 18 到 24 岁青年学徒的单位提供每人 1.5万英镑的招聘奖励;

日本:文部省为职业学校毕业生颁发相关称号,相当于准学士学位,在学生继续深造和应聘国家公务员(微博)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

职业教育步入黄金时代 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管理
职业教育步入黄金时代 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管理

4、职业教育将步入快车道

职业教育改革是下阶段智慧教育新主题,将对行业造成深远影响。此次职业教育改革的 力度前所未有,预计未来将有政策落实细化,包括法律体系、考试制度、办学类型、课程设计等方面。职业教育改革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教育体系改革的主旋律。

此次职业教育改革要求企业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职业教 育的基本特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想做得好必须是学校和企业都有积极性,因此,这个决定做出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就是说职业教育办学不仅学校是主体,企业也是主体。相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项最能体现职业教育特征的改革在今后会更加全面地展开,我国职业教育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此次职业教育改革还提出要建设一个多元化的办学格局,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 职业院校,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市场化改革将激活职业学校的发展动力,为股东提供更合理的盈利机制。

5、职业教育市场空间巨大

学历职业教育市场空间在 3000 亿元左右。我们对学历职业教育市场进行简单测算,按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给予的职业教育人数指引,预计2015 年 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市场规模分别为 675 亿元、834 亿元、1450 亿元,整个学历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合计约 2959 亿元。

6、投资建议

进入 2014 年以来,领导层对职业教育改革一事连续表态,我们预计后续具体措施将陆续 出台,职业教育改革主题有望接力教育信息化和在线教育,成为智慧教育板块中下一个 热点。重点关注博通股份、科大讯飞、立思辰、软控股份、新南洋等。我们还汇总了其他行业的相关公司,包括洪涛股份、棕榈园林、金螳螂、金智科技、武汉凡谷、绵世股 份等。

7、风险提示

职业教育改革不达预期风险。

附录:A 股上市公司持股职业学校情况概览

职业教育步入黄金时代 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管理

除下表以外,其他旗下持股职业院校的上市公司还包括:立思辰、中国国航、南宁百货、 勤上光电、天源迪科、冀东水泥、柳工、同方股份、棕榈园林、史丹利、申华控股、曙光股份、华发股份、辽宁成大、宁波港、长城汽车、康耐特、国药一致、豫园商城、交运股份、隧道股份、大连国际、凤凰传媒等。

 

  7名执行主席的合影。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 庞伟杰摄

  本报讯(实习生曹英群)6月24~27日,50名来自全国职业院校的学生记者参与报道了在天津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技能大赛”)。期间,举行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记者团第四届执行主席的换届选举。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周晓红(女)、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余捷、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张露露(女)、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陈上、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刘瑶(女)、开封大学秦纪栋、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贾文艺(女)7名学生记者当选新一届执行主席。

  这是中国青年报社第四次从职业院校选拔50名学生记者进入技能大赛现场。身着鲜红色服装的学生记者再次成为大赛现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获得赛场上职业院校师生的更多认可与赞扬。

  今年,学生记者以更加多样化的新媒体手段传播了技能大赛,学生记者还对话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企业家、院校长,参加了大赛闭幕式等活动。举办方认为,通过学生记者手中的“笔”,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技能大赛的社会知名度,在更大范围内营造了“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改变命运”的社会氛围。

  此次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记者报道技能大赛活动得到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的指导,由中国青年报社和天津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举办,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联合承办。

    ■通讯员 张志成

    日前,国际注册会计师综合能力资格认证在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挂牌。这是该资格认证自2013年年底正式登陆中国后,首次走进国内的高职院校。

    国际注册会计师综合能力资格认证是国际职业资格协会根据当今世界会计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的最新理念和最新研究成果,开发出来的一套国际先进的会计从业人员从专业知识到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系,是会计从业人员从单一专业技术人员向综合管理人员转变的有效途径。

    据了解,国际注册会计师综合能力资格认证教学体系的相关课程,将从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出发,重点关注技能实践,并融入大量的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以促进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引入该资格认证后,将在英国原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加入“中国税法”等本土课程内容,并为师生量身定制相应的培养方案。

    据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院长朱懿心教授介绍,今年9月学院将在会计专业的大一新生中挑选约50名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其他学生也可通过选修的方式在校接受国际注册会计师综合能力资格认证项目的培训。“我们希望借此契机促进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并带动其他专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通讯员 许建国

    2014年中国报关协会报关水平测试日前开始网上报名。报关水平测试采取自愿参加的原则,对象主要为拟从事报关职业的院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已从事报关职业但未取得“报关员资格证书”的人员。

    2013年10月,海关总署发布公告,改革报关从业人员资质资格管理制度,对报关从业人员不再设置门槛和准入条件,自2014年起不再组织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为落实海关总署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要求,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自律规范的作用,中国报关协会决定从2014年起开展报关水平测试工作,为企业选人、用人提供基本依据,同时也为院校培养报关后备人才提供客观标准。

    与报关员资格考试相比,报关水平测试具有如下主要特点:注重突出技能操作,测试内容除包括从业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外,突出进出境现场报关、保税加工报备报核、商品归类、报关单填制、报关核算等基本操作技能测评;注重测试成绩分析,向参试人员出具“报关水平测试证书”,对参试人员报关基础知识及报关业务技能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定量分析;注重发挥行业主导作用,专家队伍以报关行业专家为核心。

制图 中国教育报 李坚真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职业教育全面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持续深入地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和《决定》内涵,深化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充分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贯彻落实中守正出新。

    ■李进

    深化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认识,着重领会三个方面的重要思想

    一是关于职业教育的战略发展,具体有“四个明确”。

    明确教育地位。职业教育承载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开发人力资源、优化人才竞争素质、提供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保障的重要职能,同时肩负着推动社会经济稳步发展、推进社会环境和谐优化、传播崇技重德文化的历史使命。在国家创新发展中,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必须科学地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

    明确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接受教育的每一个年轻人在离开学校时,都能达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水平,都能学会生存并能够有效地参与国家的创新建设。

    明确发展环境。通过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基本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更加健全政策法规,更加科学规范相关标准,更加完善监管机制,使全社会人才观念显著改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职业教育的制度创新,既反映这一类型教育及其院校自身的发展状况,又反映其与时代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互动结合的特点,从操作层面看,对内处理职业院校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外处理职业院校与政府、社会之间以及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形成协调、规范职业教育组织的各种行为,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有效地适应环境、提升实力。

    明确培养规格。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功能取向非常明晰,培养和培训处于社会总体劳动链环终端的、直接参与社会运行过程的第一线的劳动者,造就和维持一支有生产活力的、灵活的劳动大军。从人才规格上说,就是能动脑、能动手,掌握一定现代科学知识又有较高操作技术技能的符合国际化行业标准要求的企业适需人才。这一过程不仅是劳动者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育成和养成他们的应变、生存和发展能力,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必定是围绕这一功能取向而展开的。

    二是关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具体有“四个协同”。

    政府市场协同。在政府方面,发挥好保基本、促公平作用,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在市场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

    产业教育协同。要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教育内部协同。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主要措施是,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

    全国区域协同。全国职业教育发展一盘棋,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动建立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工作机制,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

    三是关于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具体有“四个创新”。

    教育结构布局创新。职业教育首先要瞄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其次要瞄准技术技能人才规格,再其次要瞄准职业岗位群的技术提升和技能升级。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目标不相同,社会岗位及其技能要求也有差异。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必然要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区的实际需求,考虑区域分工中的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确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目标。在总体思路上,必须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

    人才培养水平创新。衡量职业教育的质量有三个指标:教育队伍质量、教育过程质量和教育对象质量。教育队伍的质量,既要看学历、职称、行业经历与背景,也要看结构和来源,更要看师魂、师德、师能,以会教学生为评价标准。教育过程的质量,既要看教学环节,也要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更要看教学效果,以教会学生为最终目标。教育对象的质量,既要看总体素质,也要看获得各类考试竞赛奖项的能力,更要看就业率与行业适应程度,以社会接纳学生为基本判断。要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必须加强改善办学条件,使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显著,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更加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开放、规范。

    教育教学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源性动力,职业教育发展必然伴随着教育教学制度的创新,遵循着现代学校制度的价值取向。制度是理念的载体,教育教学制度创新是达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办学理念、履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使命的关键。因此,必须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职业院校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尤其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

    教育发展模式创新。职业教育发展可首先在区域突破,形成区域特色,我国的西部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东北振兴战略、东部腾飞战略,在东部腾飞战略中又有珠三角发展战略、长三角发展战略、海西区发展战略、环渤海发展战略,构成了职业教育多元发展态势的区域生态。职业教育必须瞄准社会经济的生长点并与其相伴生而发展,必须融合社会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充分强调建设主体作用,同时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

    从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在三个方面深入贯彻落实

    一是要落实“同担社会责任,共谋职教发展”。教育与外部社会要各居其位,明确在协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共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教育内部同时要各居其位,明确在现代职教体系中的定位,共同提升职业教育内涵水平。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从区域与全国的关系看,区域要有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形成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制高点。从区域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看,学校必须明确各自的办学定位,形成办学特色,在总体态势上,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一流职业教育体系和一流职业教育内涵,实施职业学校整体实力提升计划,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要落实“发挥政策导向,凝合办学力量”。教育振兴,全民有责,要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担负培养下一代的责任。而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就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

    三是要落实“加强基础能力,创新体制机制”。《决定》提出,要充分认识“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的问题,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各地区必须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尊重和敬畏职业教育的价值和规律,明确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具体指标要求、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以及其实施步骤与时间节点,并把实施指标分解到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部门。政府依法宏观调控,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以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和特殊贡献力,真正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和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作者系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上海杉达学院校长)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赵为粮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突出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地位,突出中职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中的战略地位,实施面向未成年人的学历与职业生涯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基本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能力,为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但一些地方把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片面理解为重点发展普通高中,使中职成为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的短板。因此,必须扶正纠偏、固本强基,把巩固提高中职教育发展水平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础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要着力落实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目标和要求。一是加强职普招生统筹,做到统一制定政策、统一工作部署、统一组织生源、统一利用资源、统一组织实施,实现职普招生基本信息采集和共享、招生宣传发动、志愿填报和录取上的协同协调。二是加强中职招生统筹,做好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招生计划编制、生源配置、信息发布、志愿填报、新生录取和学籍注册,做到招生计划向中职教育资源富集地区倾斜、向优质中职学校倾斜、向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倾斜。三是加强督导检查纠偏,根据国家规定的合理班额核定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计划,严格执行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把职普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纳入地方政府实绩考核,列入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

    要着力优化中职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一是整合办学资源,加强省级层面的统筹协调力度,对定位不明确、办学质量低、专业能力差的学校实行兼并重组,推动中职教育加快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方向发展。二是优化学校布局,既要尊重历史和现实,又要顺应产业发展需求,还要关照学生就学便利,实现空间布局和需求结合的最优化。三是优化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有效对接。

    要着力提高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加强技术技能教育,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等教学方式,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建设现代化技能教室、实训教室和职场化教学环境,推行仿真实训、案例教学等方法。二是加强文化基础教育,重点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对课程进行分类分层设计,把企业和岗位的标准嵌入到课程,做到企业要用的就是学生要学的,同时教学内容保持与高职的连贯、延续和衔接。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诚信、敬业、乐业,培养德技双馨、身心双健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要着力提升中职学校服务能力。一是提升服务高等职业教育的能力,推动中职教育自身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内容、教学方式、招生考试、质量评价、师资建设、实训条件、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有效衔接。二是提升服务普通教育的能力,统筹高中阶段学籍管理,建立职教与普教互相承认、来去自由的互通交流机制,增加高中阶段学生升学与就业的多选机会。三是提升服务职业培训的能力,完善以中职学校为主要载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以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合格证书为主要依据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推动中职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有效联通。

    要着力加强中职教育条件保障。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制定实施中职学校编制标准,制定扩大学校招聘教师自主权、鼓励招聘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政策,落实好教师到企业参与专业技能实践制度。二是提高投入保障水平,各级政府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地方政府要依法制定并落实中职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财政、税收、信贷、担保等多种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中职教育。三是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引导全社会树立劳动光荣、技能成才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建立技能人才待遇保障制度,鼓励各级各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在一线岗位建功立业。

    (作者系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


  新华网北京7月4日电(记者 徐博)人力资本质量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推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技能人才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作为培养技能人才主阵地的技工院校在职业教育中又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瓶颈又是怎样?记者就此专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 

  技能人才短缺 必须加强职业教育 

  “从现实需要来看,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是解决就业总量矛盾、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最有效的举措。”张立新说,未来二、三十年,我国劳动力规模都保持在8亿人以上,就业总量压力长期存在。与此同时,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愈加凸显。 

  “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1.5个岗位对应1个求职者),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1以上的水平。”张立新说,“技工紧缺现象逐步从东部沿海扩散至中西部地区,从季节性演变为经常性。” 可见,无论是解决就业总量矛盾,还是结构性矛盾,最根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 

  “从国家发展层面来看,我国要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也要抓住职业教育和培训这个关键。”张立新说,“只有全面提升广大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才能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从劳动者自身利益来看,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实现生活改善最现实的途径。“我国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30%,缺乏技能成为影响他们融入城市、成为新型产业工人的重要障碍。”张立新说。 

  他认为,加强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把农民工打造成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对于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都极具促进作用。 

  贯彻职教会精神 技工院校大有可为 

  近期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昭示着职业教育近年来的加速发展。人社部在职业教育领域主要负责技工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的管理。其中,技工院校以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工人为目标,是我国培养技术工人的主阵地。 

  张立新介绍,截止2013年底,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882所,在校生386.6万人,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一大批骨干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技工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是将农村转移劳动力培养成为新兴产业大军的摇篮。 

  他表示,人社部将按照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 

  “首先是大力推动多元办学,拓展技工院校发展空间。”张立新说,“也就是指导和推动技工院校开展非全日制学制教育和职业培训,由注重学制教育向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转移。” 

  他认为,要深化校企合作,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基本制度贯穿在招工招生、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等院校工作方方面面,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此外,人社部门要将管就业、职业培训等工作与管技校有机结合,及时将就业需求传导到技工院校,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形成适应需求、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张立新说。 

  缺乏吸引力 亟待提升收入、促进公平 

  “技工教育缺乏吸引力,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工人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不高,导致人们不愿意当工人,不愿意从事生产和服务一线工作,进而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张立新对此直言不讳。 

  他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着力提高一线技术工人的待遇,用较高收入水平、稳定和高质量的就业等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青年人选择职业教育。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张立新说,“鼓励企业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 

  他表示,一方面,督促企业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责任,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重视一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能要求高、实训耗材多、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其中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比例不低于60%”的要求。 

  他说,同时,落实好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和劳动预备制培训生活费补贴以及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免学费、助学金政策。 

  “再有就是要促进公平就业。”张立新说。 

  要参加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公务员考试,考生往往被要求必须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很多技校生只能尴尬地被“挡在门外”。 

  “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开招聘制度,使更多的人乃至于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本事、自己的职业来获得相应的岗位,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张立新说。

    中新网青神7月3日电 (刘刚 吴红莉)3日,记者从四川青神县获悉:该县竹编艺术职业学校93名首届“竹编工艺”专业学生顺利拿到了他们的中职毕业证书。据悉,这些毕业生中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18岁,都是来自全县各乡镇在家务农做工的农家学生。他们是四川全省首批“竹编工艺”专业学生,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培养的第一批有中专学历的传承群体。

  据了解,“青神竹编”创造性地将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融为一体,堪称传统手工艺、竹篾用品与文化完美结合,目前已经形成数千种产品体系。2000年,青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中国竹编艺术之乡”,2008年,“青神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介绍,首批毕业的93名“竹编工艺”的专业学生,三年前进入刚成立的青神竹艺校学习。三年来,学校开展专业建设、教学环节、生产实训等“校企深度合作”,企业的一批“能工巧匠”担任实训课程指导。教学形式采取“集中知识理论学习、企业班组分散跟师实训”的方式,在探索职业教育“弹性学制”、“现代学徒制”等方面进行了非常有成效的尝试。2013年4月,竹艺校被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等三部委确定为“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

  41岁的马立群是青神南城镇红桥村人,没有一技之长,又有瘫痪在床的婆婆和正在读书的女儿需要照顾,不能离家,丈夫一个人养家困难,她就一直想找一份能在家里做的工作,既能照顾家人,又能赚钱养家。3年前,她进入竹编艺术职业学校学习,学会了竹编手艺,现在可以自己在家边照顾孩子边工作,一天还有不少收入。

  “三年里我学会了竹编技术,用我的双手编出了成绩,走上了竹编就业之路,改变了我们的人生。”马立群在毕业典礼上说道。

  成都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刁纯志教授介绍,以前的竹编工人,都是纯粹的“工匠”,而现在通过“学制”的正规培养,打通了竹编人才通往更高层次的培养通道,让学生具备了更高的文化素养,提升了竹编传承人的整体素质。

 

陕西省教育厅厅长 李兴旺

    推进管办评分离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管办评分离特别是教育评价改革,进一步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一、客观认识评价现状

    管办评分离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管是基础,办是核心,评是导向。但客观地看,目前教育评价明显滞后,存在自上而下的综合性评价多,分维度的专业性评价少;结果性评价多,跟踪性评价少;硬指标评价多,软指标评价少;纵向评价多,横向比较少等问题,已经成为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的瓶颈制约。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客观清醒的认识,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尽快把这个短板补齐,凝聚起推进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准确把握评价内容

    评既包括评管,也包括评办。具体讲,评管就是评政府,通过社会参与评价,推动政府由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防止决策、执行、监督一体化,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还当解说员。评办就是评学校,对基础教育主要是通过评价学校办学行为、办学条件、课程设置、教育质量等,实现社会参与、监督办学的目的;对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评价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引导学校依法依规自主管理、自主办学,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治校水平。

    三、科学运用评价原则

    如何评价才能做到科学、全面、可行?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分级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分级办、分级管、分级评,各级负责各自的评价工作,培育评价机构和力量,制定评价体系。二是分类评。对各类教育必须按类别、分层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让评价更有针对性。三是分区域评。应依据区域和城乡发展现状,以问题为出发点,设置评价指标权重,体现宏观导向,促进均衡发展。四是综合评。目前仍更多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但不过多参与具体工作,形成以政府组织为主,专家、社会、学校多方参与、自主开展的多元评价模式。五是分专项评。针对一些社会广泛关注、代表一定办学水平的专项,如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生论文质量等,可适时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委托社会机构开展专项评价,提高社会认可度。六是相互评。组织各地督导机构和专业评价力量开展相互交叉评,形成相对独立、公正的评价体系。

    四、有效解决评价力量

    一是加强督导力量建设。加强督导机构建设,充实督导力量,重点通过建设刚性的督政制度和实行督学责任制,严格落实问责制度,督促指导地方政府履职尽责,各级各类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二是加强专家队伍建设。要广泛吸收各方面专家,吸纳社会各层面知名人士和家长、师生代表,建立专家库和督学组,形成督导部门统筹管理、专业机构提供服务、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专业化教育评价监测体系,强化教育评价力量。三是大力培育评价机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培育,形成具有一定数量、有竞争、可选择的社会自主评价市场。

    五、充分运用评价结果

    教育评价具有重要的分析评判、引导激励作用。发挥好这些作用的关键,在于运用好评价结果。要强化评价结果公告、反馈与整改等制度,作为宏观指导、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建立多渠道应用评价结果的有效机制,更好地把评和管、办紧密结合起来,增加教育透明度和社会知情权,促进教育质量和满意度的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才有实际意义,也才能抓住教育体制改革与提高教育治理能力的“牛鼻子”,支起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杠杆。


    本报杭州7月3日讯(记者 朱振岳 通讯员 韩昱)今天一早,杭州中策职业学校学生张婷、杨康来到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领取全省首批高考录取通知书。他们放弃本科大学录取机会,毅然选择了高职院校,而且都是异地高考的受益者。

    张婷是湖南人,在今年高考单考单招的全省旅游类2400余名考生中排第85位,总分599分,完全可以上省内本科院校,但她却选择了职业院校。杨康来自江苏宿迁,单考单招597分被浙江旅职会展专业录取。同样放弃就读本科院校机会的他笑着说:“一次偶然的实践机会让我爱上了会展专业。”

    据介绍,根据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进程安排,7月2日晚8点半,高职院校单招单考率先完成平行志愿投档,整个录取工作将在7月6日结束,而普通本科院校文理科提前批次录取将于7月9日开始。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调动多元办学主体积极性,特别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大胆试验,已经取得较大范围的成功经验,初步形成协调用人方、学习者、办学者等职业教育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了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对于职业教育的公共参与制度。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原有政策效果反馈、现有各项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项目试点和各地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又做出了实质性突破。

  要调动职业教育民办主体积极性,就必须解决好其遇到的办学门槛高、难以享受政府购买服务、参与不了课程教材开发等问题。《决定》在继续强调民办与公办主体同等法律地位、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出台了新政策,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决定》提出在办学模式上给予更大创新空间,如可以独资、合资、合作多种形式办学;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的权利,为此鼓励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在优化机制和参与管理上,一是提出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对已有成功做法给予认可;二是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打破了这方面进入的所有制门槛;三是健全了政府补贴、政府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等制度;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

  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是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关键。《决定》根据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付出给予合理的税收优惠,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通过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使企业和学校做起来更加名正言顺、责权对等,获得激励。《决定》重申了行业指导作用并增加了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提出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明确政府如何实现职能转移并在给予政策支持的同时强化服务监督;明确行业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这一规定解决了原有政策停留于一般号召,无法落地的尴尬局面,同时开创了政府引导行业组织发挥作用的现代治理新局面,提升了民间社会的自组织能力。

  职业院校作为重要的办学机构,关键是要形成现代学校制度,形成可靠的治理结构,解决好权力简单下放收不到实效的问题。《决定》从制度建设层面,提出了职业院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求。这一要求有利于完善现代职业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和教师管理制度,它既坚持了一般现代学校制度的共同原则,同时也强调了职业院校特色,为提高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奠定了制度基础。如,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从基层学校组织上落实了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管理。又如,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有望改变中等职业学校照搬普通中学模式带来的一些不符合职教规律的负面效应。(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 余祖光)

呼唤响当当的职教品牌

  对于长期遭受歧视的职业院校来说,刚刚出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将极大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规划提出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可以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学习者可以通过考试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沟通的立交桥……这一系列措施,打破了以往职校学生向上流动的“天花板”和左右衔接的“隔离墙”,职校对青年学子的吸引力将大大增强,随着大量优秀职校毕业生不断涌现,职业教育的“二流”地位将随之终结。

  不过,加紧搭建人才流动立交桥,应细细思量、科学谋划,避免可能带来的人才挤出效应。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共同构成四大教育板块,但在“一流学生进重点,二流学生上大本,三流学生进职专”这一普遍的社会抉择下,职业教育无疑处于弱势地位。在力量不均衡的情况下,如果职校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高,高校学子往职校流动的意愿不会太强,所谓的双向流动极可能演变为职校生往普通高校“攀高枝”的单向流动,人才立交桥也会异化成普通高校的人才吸铁石,增强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良好愿望难免落空。

  因此,建立双向沟通的桥梁,迫切需要职业院校强起来,真正发挥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增强自身吸引力,让职教成为每个人职业生涯更加出彩的重要通道。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其实有径可循。首先,应转变职业教育就是技能培训的认识误区。从广泛的意义来看,所有步入社会的成年人包括硕士、博士,都将从事某一项职业,都应接受一定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应是分类不同,而非高低之别。

  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指出,人们把高等教育看作是使个人生活及为某种职业或专业做好准备的一种机会。这实际上点出了高教与职教的一致性。在我国,本科教育中的医学类、师范类、农林专业、财经专业、艺术专业等,也都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理当属于职业教育范畴。从这一角度来说,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将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型、技术型专业纳入职业教育范畴,形成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自然变得更丰富更全面更高端。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需要进行全国统筹整合,根据不同的职业类型,搭建几所类似于北大、清华这样的职业名校。现实生活中,由于缺少家喻户晓的职业名校,很多从高等院校毕业的优秀青年想继续接受职业教育却找不到合适的教育机构;有的在工作后发现对所学专业缺少兴趣,想换个行业却没有新职业的领路人。而现有的职业教育,仍陶醉于技能大赛比拼和简单技能培训上,一些院校甚至连实训的基本要求都未达到。如此低水平运转的职业教育,吸引力必然大打折扣。试想,有了职业名校的标杆和示范效应,有了优秀学子的踊跃报名,全国老百姓在心中树起了几个响当当的职业教育品牌,谁还会再歧视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变高端,还需要大量优秀教师参与。唯有一大批高端人才投入职业教育工作中,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级技术人才。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晏阳初的倡导下,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包括留洋归来的博士们,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农村,形成了“博士下乡”的平民教育奇观。当今社会,高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分工不断精细化,更需要具有充足实践经验和各行业中的优秀人才致力于职业教育工作,来提升整个国家的人才素质与综合实力。这需要国家通过正确的政策导向和相应的制度保障,改善当前职校的教师队伍结构。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进一步实施,随着职业教育被正名,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会越来越成为更多从业者的渴求——这一天,指日可待。

    编者按:2014年7月2日下午14:00,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做客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解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下为本次访谈精彩摘要。

    主持人:我们再请葛司长给我们介绍一下本次全国职教会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葛道凯:好的,这次会议的内涵非常丰富,会前出台的文件,就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有28条,将近7000字,字数很多,对于很多朋友来说这些记不住啊,说有没有可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次的会议精神。根据我们的学习体会是这样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这个表述是非常严谨的。

    主持人:而且非常精辟。

    葛道凯:对,非常精辟。这是与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这三个要素相适应的;后面是产教深度融合,这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具有这些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当然,这对于不搞职业教育的朋友们来说记起来还是难一点的。

    我的体会,如果通俗一点说,用老百姓的话来描述这次会议的精神,就是要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就是这么一句话。那你就会问了,什么叫同步发展呢?我的体会所谓要推动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第一层意思,就是要推动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

     主持人:规划上就要同步?

    葛道凯:对,规划要同步。

    第二层意思就是,职业教育要和产业升级同步实施。第三层意思就是,职业教育和技术进步同步升级,如果技术进步了,我们的产品升级了,职业教育也要同步。

    那么大家就会问了,为什么要实现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呢?这是因为职业教育是教育,很多传统的观念当然认为职业教育是教育,没有问题,这到现在也是正确的,但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更是经济,还是民生,所以说要实现同步发展。

    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同事来说,我们要建立这么一个观念和理念,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职业教育才有生命力。但对于从事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同事们来说也要确立一个观念,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社会进步要想走得稳,要想走得远,必须要有同步发展的职业教育相伴相随。

    所以这一次我们体会,用通俗的话来描述就是,这次会议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推动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 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达到80%以上

  ○ 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对接”

  ○ 教育部联合有关行业组建了59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行业所有门类

  现代职业教育不仅是办学条件和水平的现代化,还是办学理念、体制机制的现代化,不仅是加快发展的结果,更是改革创新的产物。

  企业、行业是我国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的重要力量,通过健全企业参与制度,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已经成为共识。

  产教融合齐行动

  校企协同共育人

  职业教育是“落地”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繁重任务与严峻挑战。职业教育如何突破瓶颈,聚力发展与升级,回应时代发展给出的题目,找到着力点?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坚持产教融合发展。《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通篇贯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线,凸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

  2008年以来,每年在天津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赛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所有赛项全部由行业牵头设计、企业深度参与实施。

  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强调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赛模式,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动态调整竞赛项目,对接行业标准和企业技术水平确定赛项内容和裁判标准,体现了与产业发展的同步性,有力引导了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改革。

  职业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企业的事。《决定》首次提出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达到80%以上。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牛鼻子”。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指出:“办学不等于举办学校,它同时还有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的含义。”只有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体制机制,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对接”,教育链与产业链、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才能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才能提升。

  扣准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扭住发展职业教育的“牛鼻子”,需要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行业积极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使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教育界和产业界的共同行动。

  健全制度有动力

  企业价值能彰显

  “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一招,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着力领域。但是,如何扭住校企合作“牛鼻子”,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新格局,凝聚发展合力,需要找准着力点,更需找好切入点。

  《决定》提出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锁准了深化产教融合,鼓励企业行业参与的关键。

  葛道凯介绍,《决定》从三个方面对企业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进行了规定。第一个方面是鼓励;第二个方面是激励;第三个方面是社会责任,这实际上解决了产教融合的问题。

  我们看到,《决定》明确将企业定位于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明确了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地位,使企业做起来更加名正言顺。

  值得一提的是,《决定》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再泛泛要求,而是区分企业具体情况,对小企业不作具体要求,对规模以上企业恰如其分地提出明确要求,即“要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对企业办学或参与办学要求过于笼统,不分规模大小、实力强弱一刀切的问题。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决定》根据企业接受实习生的付出给予合理的税收优惠;对符合要求的办学企业,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使企业责权对等,获得货真价实的激励。

  举措越给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越有力。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只有“顶层设计”,也不能只盯着“政策末端”,更要注重制度完善、实施的“中间环节”。近年,教育部推动《职业教育法》修订和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制定工作,落实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以及有关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激发了企业参与活力,增强了职业教育内生动力,提升了企业价值。

  主体多元聚合力

  合唱激活大棋局

  近年来,我国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进一步密切与企业、行业的联系,深度构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机制,汇集多领域特别是企业、行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

  201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支持行业举办职业教育,并对本系统、本行业的职业教育发挥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作用。

  2012年,教育部、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发布《关于提高职业教育支撑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能力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推动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的21条政策。

  目前,教育部联合有关行业组建了59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行业所有门类,汇聚专家2600余人,形成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有力载体。

  引人关注的是,《决定》提出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改革没有旁观者,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多元主体形成合力。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与政府、学校同心同德“大合唱”,才能激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大棋局”。 

    编者按:2014年7月2日下午14:00,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做客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解读全国职业教

育工作会议精神。以下为本次访谈精彩摘要。

    主持人:首先请葛司长给我们分析一下,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批示传递了一个什么样的信号?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又在哪里?

    葛道凯:这次会议在会议总结的时候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用三句话概括。

    第一特点是,领导重视前所未有。因为在会议召开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指示,会前李克强总理接见了在主会场参加会议的所有会议代表,差不多有700人,并且发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讲话。这次会议的第一次全体会是电视电话会,这个会议一直开到了有条件的县,所以估计要有几万人同时在线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刘延东副总理和马凯副总理做了重要讲话,第一天下午分组讨论,第二天上午是第二次全体会,有10个单位做了发言,最后是袁部长代表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作了一个总结。所以说应该说这次会议领导重视前所未有。

    第二个特点是,改革力度前所未有。这次在会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配套这个决定,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农业部和扶贫办联合印发了一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把决定的各项政策进一步落实在下一步的发展规划里面。

    第三个特点是,部门协作前所未有。我们粗粗统计了一下,参加第一次全体会的国务院部门有59个,另外有9个行业组织,加起来60多个,可以说几乎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参加了。这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教育是要和社会方方面面都发生联系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帮助和参与。

    新华网北京6月22日电(记者施雨岑、吴晶、刘奕湛)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2日发布,标志着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也开启了职业教育发展又一新起点。

  回首过往,硕果累累。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不仅为我国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千万家庭送去解决就业、增加收入的民生福音,更为“人人成才”的教育梦想筑就基石。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做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引擎

  2012年春天,河南省灵宝市焦村镇南上村村民朱赞平成了灵宝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进乡入村”的第一期学员。他和200多名同乡一道,利用农闲时间学习苹果和食用菌种植知识。几个月后,朱赞平凭着学到的技术,投资20余万元建立制菌种站,一年后便顺利收回成本。

  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的职业教育,正在为朱赞平这样的农民开通致富路。

  据统计,“十一五”以来,近500万农村劳动力接受了职业院校的送教下乡和实用技术培训,迅速成为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生力军。

  同期,我国职业院校年均培训进城农民工2000多万人,累计有4000多万农村新生劳动力在接受职业教育后进入城镇工作,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带技能转移。

  “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引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说,在国家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过程中,职业教育还应发挥更大作用。

  “十一五”以来,职业院校累计为国家输送近8000万名毕业生,成为我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以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民航、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信息服务等行业为例,近年来一线新增从业人员,职业院校毕业生占七成以上。

  打造高技能人才:做教育民生的助推力量

  “我已经顺利通过1年的顶岗实习,并且晋升为工艺组组长,每月工资5000元左右,还有很多进修机会。”谈起自己的工作,冉光华尚显稚嫩的脸上写满自信。

  冉光华出生在贵州省开阳县宅吉乡保星村冉家寨,父母务农一年的收入只有一万多元,大半都给大姐交了大学学费。初三毕业时,他决定入读当地职业技术学校的电子专业。

  “事实证明,人生并不只有考高中、上大学这一条路,只要拥有一技之长,就能自食其力、成长成才。” 冉光华说。

  葛道凯指出,教育连着就业、牵系民生、关乎公平。职业教育每培养一名学生,就缓解了一个家庭的就业压力,这也是教育为改善民生做出的独特贡献。

  教育部数据显示:近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持续向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高于90%,自主创业比例和就业对口率均有不俗表现。

  为了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公平、保障民生方面的作用,从2007年起,国家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目前中职免学费政策已覆盖全部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9个省区市全部免除学费。

  “中职国家资助体系不仅帮助寒门学子上学成才,也为西部地区增强了教育扶贫的造血功能。”葛道凯说,近两年来,中职毕业生的本地就业率持续上升,每年约有500万农村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到城镇就业,而且西部地区正有越来越多的技术技能人才留在本地,直接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搭建人人成才“立交桥”:做改革创新的开路先锋

  进入六月以来,一场场热火朝天的“职业技能大比拼”正在全国各地上演。从2008年起,各地职业院校都要派优秀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比拼,不少佼佼者还未等比赛结束就接到企业伸来的“橄榄枝”。

  “大赛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葛道凯说,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订单培养等职业教育倡导的理念,正在让职业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

  据了解,教育部联合有关行业组建了59个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所有门类;2010年以来,教育部与有关部门、行业组织联合举办30多次产教对话活动,分行业召开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分类制订相关政策;目前全国已组建职教集团约700个,覆盖100多个行业部门、近2万家企业、70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逾七成中职校和九成多高职校。

  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余祖光指出,近年来职业教育在调动多元办学主体积极性,特别是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大胆试验,已经取得较大范围的成功经验。如,初步形成协调用人方、学习者、办学者等职业教育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对于职业教育的公共参与制度,这些都为涉入“深水区”的改革积累了足够的“正能量”。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8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一个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立交桥”终将建成。

  透过这样一幅蓝图,人们可以想见:改革创新的活力将不断迸发,人人成才的教育梦想将不再遥远。

发展职业教育不是新话题,但今年的情形大为不同:一是国务院在9年之后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出炉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二是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拟将全国1200所高校中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部门协调力度与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备受诟病,可谓“历史欠账太多”。仅就此次将从本科转向职业教育的600多所地方院校来说,多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产物。冲动之下,很多学校都“升级”,但师资力量、专业设置等都存在问题,导致招不满学生、招来的学生不少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此次再“转型”,也将面临同样问题,改革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深究下去,这种窘境的“病灶”还在于落后的教育理念。通常来说,普通本科高校培养目标侧重于学术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侧重于技能型人才。这两种人才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但在目前的招生体制下,重点院校“掐尖”,职业院校“掐尾”,所以大家习惯以上本科院校为荣,把职业院校看成是落榜生的无奈选择。受“劳力者地位不高”“蓝领待遇比白领低”的观念与现状影响,我们往往把学术教育看成是“精英教育”,而把职业教育培养的“蓝领”排除在“精英”之外。其实,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就有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早在五年前,“中国工人”曾作为群体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入选理由是:千千万万个勤劳坚韧的中国“蓝领”,不仅为中国经济,也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外尚且如此,我们有何理由轻视、歧视“蓝领”阶层?

不过,这种局面有望改变。当前,职业教育被赋予更加重要的职责与使命。“为强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为国家进行技术技能积累”,让“中国制造”走向“精品制造”等,都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关键词”。教育部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义就在于 “服务国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改善民生,服务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与以前相比,这是一个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与定位。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培育出的“蓝领”同样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英”。

根据《决定》,今后的职业教育将包括高中、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几个阶段,还有与职业教育特点相符合的学位制度。这就从制度层面打通了职教生从高中到研究生的 “上升通道”,架起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能出彩的“立交桥”,不仅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将增强职校生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以及对“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的培养。

我国调整高校教育结构的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强化对职业教育的重新认知,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克难攻坚,稳步推进,早日迎来中国职业教育的春天。

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

  ——本报专访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

  6月22日,职教界期待已久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称《决定》)正式面向社会公开。以此为先声——6月23日至24日,业内万众瞩目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同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称《规划》)。

  中国职业教育以一连串的大动作,拉开又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帷幕。在职业教育改革加速的这个关键时刻,本报记者专程采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请他就当前中国职教改革的重大问题给予深度分析。

  职教改革落实

  国家战略需求

  光明日报:葛司长,国务院《决定》正式发布、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成功召开,您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定位《决定》和这次会议?

  葛道凯: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每个关键时期都做出重大决策和部署。

  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就职业教育作出417字重要批示,他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李克强总理接见会议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刘延东副总理和马凯副总理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参加会议的人数达到了数万人,中央部门有60多家。

  在这个背景下来理解《决定》发布、职教大会召开、《规划》出台,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领导重视前所未有,改革力度前所未有,部门协作前所未有,意义重大而深远。

  光明日报:的确,这一阶段的职教改革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感。

  葛道凯:是的。这次职教改革应该准确地理解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战略举措,是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创业的重大举措,更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举措。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历史新阶段,必须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这离不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改革必须为落实这个战略任务服务。《决定》和《规划》就为职教改革明确了方针政策、目标任务、重要举措,完成了顶层设计。

  《决定》十大创新点

  更是十大新起点

  光明日报:您认为这次的《决定》,我们职教界应该集中关注哪些内容?有哪些创新点是尤其要认真理解的?

  葛道凯:作为会议精神的集中体现,《决定》的主要创新点可归纳为十个方面:

  其一,创新职业教育理念。《决定》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是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要为国家的技术技能积累服务。

  其二,明确一个发展目标。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意味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涉及理念转变、制度创新、体系构建、政策配套等方方面面,是一项目标宏大的系统工程。

  其三,明确定位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型职教使命。同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要相互沟通,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

  其四,打通“人人皆可成才”的上升通道。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加快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的开放衔接,为受教育者在职场和校园间流动转换提供便利。

  其五,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确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基本特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培养目标是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高度融合。

  其六,提出多元化办学的新格局。多元主体办学,多种形式办学,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多种来源建设教师队伍,多种分配形式完善管理考核,并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其七,确立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原则。要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与产业建设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发挥教育和产业两个领域、学校和企业两类主体的积极性,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管;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其八,强调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中的重要作用。用加大中央教育资金倾斜力度,通过对口支援机制,以奖代补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投入等方式,加快发展面向农村、民族、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并建立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其九,推动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创新。提出要减少政府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推动职业院校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推进集团化办学,完善决策机制,提升治理能力。

  其十,建立和完善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同时,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

  职教改革首要问题:

  落实责任

  光明日报:谢谢葛司长如此详细地解读了《决定》的十大创新点,也是中国职教改革的十大新起点。目前,我们有了一个体系化的设计、顶层的制定,关键是如何落实。您怎样看这个问题?

  葛道凯:的确。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繁重、艰巨,必须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全力落实。

  《决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任务分解到部门、地方,明确各方面的职责和时限要求。

  从中央层面来看,明确具体任务的部门有20个。从地方层面来看,省级政府是重要责任主体。在实践中,山东等地已经开始了探索,建立了28项配套制度。

  光明日报:责任到位各地方各部门,落实还得充分沟通合作,教育部将如何作为?

  葛道凯:落实《决定》《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我们将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是加强与各地方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发挥好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对各地落实情况进行督察,以工作落实的成效作为中央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的重要依据。

  二是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推动地方政府依法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同时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三是依托天津、广西、黑龙江、沈阳、潍坊、宁波等10个试验区和56项改革试点,推动先行先试,引导其聚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四是推动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加快制订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制订实施22个配套文件。大力宣传,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上下贯通,现代职教

  体系才有望建立

  光明日报:建设现代职教体系,是《决定》和《规划》中的关键词。既然是体系,就得在上下贯通这个层面下功夫。

  葛道凯: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程中,我们把推进中高职衔接作为体系建设的切入点。当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但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断层或重复等问题。为此,教育部已经组织制定了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以学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以课程衔接为重点,全面推进中高职在招生考试、学制、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十个方面的衔接。

  我们拟通过三年的努力,形成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调发展、衔接贯通的职教人才培养体系。

  光明日报:说到上下贯通,前一段时间,有媒体解读的“600所地方高校转职教”,还让人记忆犹新。

  葛道凯:那是部分媒体的误读。

  《决定》明确提出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将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此举的核心思想是要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现分类管理,也就是通过招生、评价、投入等机制,引导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在现有情况下,这些学校可以是历史悠久的,也可以是新建的。在具体做法上,是试点推动、示范引领。

  而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或并入高等职业院校,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以此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光明日报:社会普遍关注“高考分类改革”的情况。这个可有时间表?

  葛道凯:高考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关方面正在深入研究之中。201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与普通本科考试分离,重点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逐步形成省级政府为主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社会有效监督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可以从6种招生方式着手:基于高考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对口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等。在学前教育、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健全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招生制度指明了方向。

靠技能获得市场青睐

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专场招聘会举办

       6月27日,作为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天津主赛区重要活动之一的获奖选手专场招聘会,在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实训中心举行。获奖选手们用汗水和努力获得的证书换来了市场的认可,实现了奖项与就业的“双赢”。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虽然“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等是今年新增加的竞赛项目,但是这两个赛项的获奖选手尤其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这两个项目上设置的岗位就达40个,给出的月薪也高达8000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人事教育部副部长史智德说,“通过技能大赛这种形式,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选手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去年我们就从招聘会上‘抢’到了一些获奖选手,现在很多已经成长为部门骨干了,这也是我们下大力气招聘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不仅是有实力的大企业,许多中小企业也给出了3000—5000元的月薪标准,这普遍高于大学毕业生招聘起薪点。为了将本届技能大赛优秀获奖选手招至自己的企业,不少用人单位在比赛期间就已经举起了高薪诚聘“高级蓝领”的牌子。 

  除了直接招聘的方式,招聘会还设立了校企对接区,为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搭建平台。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已经和国内外上百家知名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与企业建立订单试培养、学生顶岗实习的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把行业内最先进的技术引入到学校,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学习到行业内最前沿的技术”,有关负责人说。 

  据悉,本次招聘会由天津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承办,共有64家招聘单位参加,共提供就业岗位625个,用人单位招聘需求也涉及本届大赛的全部参赛项目。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