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本报北京7月15日讯(记者 翟帆)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上海市教科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的《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今天发布。报告以第三方的视角,客观评价了高等职业教育一年来的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报告显示,一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高,毕业生收入增长“跑赢”通货膨胀;对母校满意度有所提升,师生交流程度、对核心课程有效性的评价高于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3年后收入翻番,增速高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水平,且有六成左右实现了职位晋升;产教融合的深度和校企合作的广度持续增加,学校合作企业达15.6万家,校均100家以上。2013年,政府以财政专项引导高职改革与发展,财政专项杠杆作用日渐显现;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严格把关,给一批项目建设单位亮“红牌”,成为财政专项建设质量监测的亮点。招生制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人数达到144万名,较上年增加11万名,占高职招生计划的43%。

  报告同时显示,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在新的起点迎来发展新机遇,但也存在着当前就业与生源供需变化挑战办学模式、“升本”诱惑挑战学校层次定位、应用本科转型发展挑战高职院校独立空间等实际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 “学校刚开完转型的会,校长说必须要转(往应用型方向),三本高校没有什么好犹豫的。”武汉一家三本院校老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一个背景是,623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前夕,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下称《决定》),对比2002年、2005年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传达的精神,这一次职业教育改革完成了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而在全球大学生最多的城市武汉,许多高校在这个暑假忙碌起来,许多高校已开始顺势抢占改革先机,也有高校仍持观望态度,还有少数高校因改革“传闻”引发波动。

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积极改革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解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时表示。

《决定》首次提出普通本科学校的转型,明确指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此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本科学校的转型首次提出,涉及面较广,引发热议。

在湖北,顺势改革,促进学校转型发展,抢抓改革先机,代表一部分地方三本院校的态度,一位高校负责人透露,“改革抓得好的话,或有政策优惠”。

 “今年起,学校更名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定位于应用技术型大学。”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原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宣传部部长唐军国介绍。

516日,教育部网站发布了同意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转设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的函。函中明确鼓励学校办学定位于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主要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湖北省教育厅下发开展省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试点通知,要求各学校决定是否进行转为职业技术大学的试点。对此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积极申请了试点。

唐军国介绍称,今年起淘汰掉英语翻译、计算机、数控机床三个就业形势不好、师资也欠缺的专业,增加了优势专业珠宝宝石及材料工艺系等。学校业已将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定位广泛宣传。

武昌工学院一位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跟重点综合性大学相比,在很多专业上,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在政策项目资金和科研经费,以及师资方面,都无优势;往应用型方向转,该是必然趋势。比如他们学校的机械专业,在应用型方面做得比较好,就业形势非常好;目前转型正是他们学校的中心工作。

类似于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湖北省有独立院校32所,在校生24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20%左右。独立学院脱离母体转为民办本科院校成为趋势。很多教育界人士指出职业教育是独立学院发展的方向。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的一位老师介绍,学校谋策已久更名为武昌首义大学的申请已经进入检查阶段。该校招办老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学校并没有参加此次试点。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参与招生的老师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学校一直在往职业教育方向转型,课程逐渐偏向应用技术层面,但职业技术型大学的整体转型还没有开始。

    而对于中高职院校,《决定》提到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搭建“立交桥”。

625日湖北省教育厅发布了《致2014年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和家长的一封信》。信中提到湖北省正在抓紧制定高职和应用型本科衔接制度,从明年开始,采取高职和应用型本科“32”分段培养,学生在高职学习3年,本科学习2年,毕业后颁发本科文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湖北省教育厅了解到,湖北还在探索中职与应用型本科的衔接,采取“34”中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模式。

家长和学生的困惑 :本科变专科?

尽管教育部进行了好的制度设计,但是此次改革到底是干嘛的?改革是否意味着本科变专科?基层很难一时间适应这场变革。这恐怕是学生和家长最关注的议题,也在各地高校间以及网络上引发“某二本或三本要改专科”的传言风波。

 “职业技术型大学是一种本科教育改革,不是把本科降为专科,而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湖北经济学院院长吕忠梅在微博上反复声明。5月中旬,湖北经济学院关于院校转型的讨论在全校师生中持续发酵。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学生王硕(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湖经职改的讨论引发谣言四起,传言湖经将降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担心“红本本进,绿本本出”。今年高考完填报志愿的达雪(化名)则在微博上@湖北经济学院院长吕忠梅,表达自己对湖经变身职业院校的疑惑。

吕忠梅在其个人微博上反复声明,“我国要把教育体系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类,这一次的改革,是要把一部分普通的高等院校转化成为这种职业技术类型的高校。职业技术型大学是一种本科教育改革,不是把本科降为专科,而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湖北经济学院参与招生的一位老师表示学院并没有申请本次转型试点,办学目标依然是教学型大学,作为文科学校不太可能改为职业技术型大学。

“引起热议是因为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长期研究职业教育的天津大学博士后付卫东分析称,应用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对接,是许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重视,部分地方高校,担心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其发展后,前景会受到限制。

湖北省教育系统一位官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什么是职业教育?对于教育系统人士、校长、院长、老师或者学生和家长,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他表示,现在关键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定位;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用人单位对其定位,比如说政府或企业招人、评职称等。

“如果这个社会对工人和公务员的认识平等了,职业教育的认知或会根本改变。”上述官员表述。

事实上,对于什么是职业教育,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湖北当地的多所二本、三本院校老师以及教育系统相关人士,大家理解千差万别,一位三本院校的校长跟记者强调“我们不是职业教育”。

“通俗来说,职业教育就是培养熟练的劳动者,培养掌握劳动技能的技术型人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范先佐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强调熟练的劳动者不是低层次的,这种应用技术型人才也是分类型的分层次的,包括中专、专科层次的教育,也包括本科、研究生乃至博士层次的教育,一定要转变职业教育是低层次教育的观念。

   新华网长春7月14日电(记者张建)第五届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校长杯乒乓球锦标赛暨首届中国高等职业院校乒乓球锦标赛14日在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开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的百余位校长和学生代表参赛。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职业教育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主席陈建民说,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校长杯乒乓球锦标赛是全国高职系统的一项品牌赛事,借此优势,今年首次举办了学生参与的“首届中国高等职业院校乒乓球锦标赛”,目的是以乒乓球为纽带和桥梁,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系统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引领广大师生构建充满活力、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此次比赛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办,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职业教育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协办、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承办,是首次在东北举行,来自17个省市的76支代表队将齐聚美丽的净月潭边、蓝星湖畔参加比赛。

    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作为方向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尽管总体和实质性突破难度很大,但地方探索和局部推进可圈可点。从浅到深,从少到多,从单向到多向,从短期到持久,从实践行动到政策制度,学校和企业、地方和中央,一直都在提升和变化。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过去曾因“小学校对接小企业、服务小五金的大战略”而引人注目,现今又谱写校企深度合作“三部曲”,即“合作育人—引企入校合作生产—合作技术研发”,其实践探索立意更高、视野更宽、内容更广、力度更大、效果更明显。概而言之,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都成为赢家。

    站在职业学校的视角,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是急政府之所急。职业教育首要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希望造就出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地方政府所想所求。通过校企紧密合作,既能解决就业市场的“技工荒”,又能缓解教育市场的“招生难”,一举两得,一箭双雕,政府部门何乐而不为?当然,重要的是政府要帮助学校和企业解决合作中的一些具体难题。

    二是急企业之所需。学校培养人,企业使用人,供需匹配是学校和企业的共同愿望。但目前企业规模和水平不平衡,中职学校牵手的绝大多数还是私营或小微企业,他们与学校合作的动机首先是有利可图,主动服务应该是学校的先导意识和着力点所在,通过先付出、先贡献,再寻求支持和帮助。永康职校就是切实从管理、技术、生产、生活等方面让企业先得到了实惠。企业需要“信得过、用得上”的员工,自然希望介入办学全过程,从招生到培养再到就业,从校中厂到“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在企业自愿下不断升级,学校随之在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积累上赢得便利。因此,互动双赢是校企合作的应然。

    三是借高校和科研院所之力。开放办学、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之势。“精密五金模具研发中心产学研联合体”,就是职校借船出海、借鸡产卵,与大学、行业、研究部门多方合作、深化校企合作的实现载体。中职学校成为科技研发中心,并不多见。

    四是使教师扬长避短,促学生更好更快成长。校企合作是路径不是目标,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是培育人才。首先,优化教师是关键。实践证明,“上挂横联、内提外引”的师资提升模式,是帮助教师走出实践能力困境、主动服务企业的成功案例。其次,促进学生成才是归宿。实习即生产,作品即产品,毕业即就业,这样的校企合作也会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在多方利益主体的对接磨合中,不断前行。

    (作者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李华 绘

    近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有多处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施以重墨,在总结30多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既不是“国进民退”,也不是“国退民进”,而是“国进民进”。这无疑吹响了职业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号角,也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发挥政府“保基本、促公平”的作用

    政府与市场作用的边界是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决定》在基本原则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的作用”,这一表述实际上回答了政府在职业教育这一公共产品中的角色定位。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影响,政府不但是职业学校的举办者、管理者,而且是事实上的办学者。政府举办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不仅对其实施外部行政管理,并且直接干预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如专业设置与调整、育人方式、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职业学校成为政府的附属物,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办学动力和发展活力。

    现代社会政府的定位正在从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也应尽快适应这种转变。由此,《决定》对政府职能做出了具体规定,“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等”。这也就意味着,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虽仍发挥主导作用,但其职能却发生了从“划桨”向“掌舵”的转变,即不再“大包大揽”从举办到办学的一系列权力,也不单局限于市场失灵情况下临时加以干预,而是从职业学校的内部事务中实行战略性撤退,承担起统筹规划、提供愿景和监督指导等职责,用计划、法律、经济、评估、信息服务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职业教育实行组织和领导。

    政府肩负着职业教育“保基本、促公平”的诸多历史重任,一是要保障未成年人接受基础职业教育,保障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等。二是要加快制定和完善职业学校办学标准、教师资格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财政投入制度、质量评价制度、职业教育督导制度等相关制度,并有效地进行监管。三是要继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满足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并充分运用政策手段和经济杠杆引导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特别是要把有限的财力从以往的圈地建校、购买设备等外延扩张转到课程资源建设、师资素质提高和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等内涵发展上来。四是要当好市场运行的裁判员,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如加大对农、林、水、地、矿、核等专业的支持力度,扶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内的初中毕业生接受优质职业教育等。

    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

    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政府的“路径依赖”,对接市场需求的意识和程度还远远不够。

    教育是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特别是面对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全依靠政府是不可能的,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根据市场介入程度的不同,可以采取两种市场化运作模式,即实质性市场化运作和局部性市场化运作。前者,指在诸如成年人高端技能培训、社会转岗培训、提升生活品质培训等准基础性或非公共性教育领域,可完全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后者,如建立区域性的兼具生产和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跨企业培训中心、职业教育集团等新型的职业教育组织形式,在政府的统筹下,支持引导社会力量,特别是发挥企业重要的办学主体作用,通过建立健全联席会、董事会、理事会等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明晰产权和运行成本分担机制,按照市场规则运作,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为激活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双向互动中所蕴藏的资源潜力,《决定》中采取自下而上的改革路径和底层突破的方法,“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以及“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从基层学校和企业中寻求职业教育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生长点。

    发挥行业组织等第三方作用

    作为职业教育第三方的行业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选择。实践表明,在提供诸如职业教育这一公共产品方面,政府常常面临着成本危机、效率低下等问题,而市场机制则同样因“搭便车”问题而失灵。因此,职业教育应该引入非政府、非市场的第三种力量——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它具有非营利性和自愿性特点,可以填补政府不能提供的物品和服务的缝隙。第三方的民间性和草根性,使其更贴近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企业,更了解职业教育服务对象的需求,能够更灵活地对服务需求做出弹性反应,也能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发挥其对企业的统筹、指导和管理作用。

    这次出台的《决定》不仅提出“加强行业能力建设,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还首次明确了行业组织的四项基本职能,即“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定期进行本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发布。二是协助政府开展校企合作的立法咨询。三是在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下制定本行业职业能力标准,并组织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四是联合本行业及教育领域专家共同进行专业技能课程资源开发。五是参与开展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六是组织开展本行业的技能竞赛活动等。

    (作者马成荣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所所长、研究员,陈向阳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所博士、副研究员)

    要引导一批本科院校转型为技术应用大学,纳入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这个话题最近成了舆论的热点,这是大势所趋,不可逆潮流。然而转型涉及环境、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流程、资源、评价各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只是一部分学校的自身行为,也是整个社会、政府、产业、学校、师生和家长的转型。面向职场的现代职业教育,就是要使专业教育摆脱“自娱自乐”,纳入到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所以,尽管转型复杂,涉及方方面面,但它的基调简单,就是引入“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的本质是按照社会需求制定教育目标,实施讲求效果和效率的学校管理和培养过程,最后接受市场的评价评估。这是一个闭环反馈控制系统,教育机构需要持续改进不断更新,才能紧跟社会需求的动态目标。这样一个系统工程,要求政府、学校、产业分工合作,“管评办分离”,但要“按照统一目标协同”。至少需要做好下面的几件事:

    思想奠基。要在社会上发起关于面向职场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大讨论,介绍国内外先进典型,转变全社会的观念,特别要全面总结宣传过去10年政府主导的两大专业教育示范工程(示范软件学院和示范高职)的经验,向所有层次的专业教育推广。把思想先行和转变观念作为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基础,把道理讲透,使转型建立在正确认识和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在市场驱动的机制上。否则,利用行政手段操刀匆忙转型,会引起思想混乱、方向迷失、行动受挫、事与愿违。

    数据引路。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和工程院等政府部门要密切合作,打破部门间的壁垒,立即开展由政府主导、组织、支持,由第三方民间机构实施的中国产业人才需求全面调查,包括目前和未来3~10年人才类型、层次、数量、质量等方面。这是面向职场专业教育决策的基础。中国产业规模最大、发展最快,但是缺乏反映需求的真实准确数据,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培养目标、资源配置等各方面的决策难以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各个学校也应当利用一切资源和手段,深入了解自己服务区域的人才需求状况,作为决策的基础和依据。

    产学合作。建立在法律保障的市场机制下的“产学合作”,这是所有面向职场专业教育应当采用的办学机制,是现代职教的基石。“产学合作”的广泛、稳定、可持续发展,不能只依靠政府的指令和政策,更不能只靠校友关系和感情资源,应当建立在“双赢互惠”的市场原则上。同时,要有一大批熟悉产业和教育的企业作为桥梁和中介机构,一方面联系产业,一方面联系教育,按照市场原则,使他们能够互补互利、双赢互惠,成为市场机制下的紧密合作伙伴,这些中介企业也因此而盈利发展。

    经济杠杆。政府利用“经济杠杆”来引导转型。政府最重要的工作是按照社会的人才需求、培养成本和学校对社会需求的贡献大小来分配教育经费。例如,职场上各层次各类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重要性及学校定位对这一需求的针对性;学生入学时的水平与毕业时比较的增量;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毕业生的社会口碑;学校对社会和产业的其他贡献等。总之,政府对学校的财政制度要建立在投入/产出考量上,要有绩效的概念,变“拨款”为“购买教育服务”,“买”有所值。可以在每3~5年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决定下一周期的拨款。这些原则应当运用到中职、高职、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也应兼顾公办和民办教育。对绩效好的民办教育实行生均拨款制度,是对学生父母作为纳税人的回报,是减轻学生家庭负担的举措,此举会改善民办教育的生源,也是对把民办教育作为国家教育资源一部分的肯定和支持。要在政策和实践中纠正对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偏见和歧视。

    自主办学。政府要退出从学校定位到办学过程的实质性介入,要把办学自主权交还给学校。学校应将眼睛紧盯市场和职场,研究服务区域的环境、经济发展特点、产业人才需求、服务社会产业的各种机会;要研究自身的办学条件、资源,特别是生源、师资和管理,根据需求决定人才培养定位。不要一味追求“高大上”,不要只是眼睛向上盯着政府的指令和眼色行事。须知好的政府的宏观指导也是从研究市场需求而来,但那针对的是一般情况。每个学校的决策还是要在大原则指导下结合具体环境条件而定,这样才能接地气、办出特色。

    公平竞争。现代职教将面向职场需求人才培养的范围扩大到以工程师为代表的高层专业人才层次,这是新事物。有三个途径可以达到这个目标:本科转型、高职提升、本科高职联合办学。国家应当把办学自主权放开,以满足职场对高层人才的巨大需求。本科院校有较好的学科资源和专业教育基础。一批新建本科院校一直保持过去的面向职场需求的优秀传统,已在培养对路的高层专业人才,还有一些在实施“卓越计划”和根据华盛顿协议“专业评估”中正在转向职场需求,但多数院校缺乏面向职场专业教育经验和资源,需要将学术导向转变为职场导向,需要建立良好的深入的产学合作关系,这些都要花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气力;部分高职院校、特别是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具有正确的职场导向办学方针、方向和模式,有很好的面向职场需求培养中层人才的经验,有紧密的产学合作关系和实训实习条件;但缺乏培养工程师等高层人才的经验,学科基础较薄弱,需要提高。这两种途径各有优势和困难,应当在公平竞争中由市场来选择。开展应用本科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优势互补,发扬各自的长处,联合培养符合职场需要的高层人才,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政府应当取消高职、本科院校行政级别或其间的差别,这是去行政化的重要措施,也消除一些高职院校盲目升本的动因。

    市场评价。采用市场机制评价学校的绩效和优劣。过去的高教评估封闭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采用的是学术标准。现代职教要采用市场机制,由关键利益相关者——学生、家长、产业和社会来评价专业教育的结果,要看学校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贡献,对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贡献,学校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贡献。

    总之,构建面向职场需求的现代职教体系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应当建立市场导向的机制,政府、产业、学校和社会分工合作,才能使它健康地发展和成长。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企业应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要“健全企业参与制度”,并完善相应的支持保障性配套措施,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明确并强化了企业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所应发挥的主体作用。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的重要意义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并发挥主体作用是由职业教育的属性、特征、运行机制等所决定的,同时也是企业自身内驱力量及外部推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在相关法律与制度保障下,让企业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投资主体、培养主体、管理主体及评价主体。

    第一,充分发挥企业作为举办主体的优势作用,是增强职业教育活力的重要手段。企业享有办学权利、负有办学义务和承担办学责任,可依据自身条件选择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大型企业可以独立举办职业院校,对于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而言,更现实的是有限地参与职业教育,联合举办或者以其他校企合作的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第二,发挥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是实现职业教育投入多元化的有效途径。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投资方式,既可以单独投资,也可以与其他投资主体联合投资,举办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企业的生产车间可以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学场所,企业的机器设备可以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学设备,企业的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可以作为职业院校的师资。国家要采取多种形式支持企业与学校共建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企业办职业院校给予支持。

    第三,发挥企业的培养主体作用,是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企业要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基地建设、专业建设等具体人才培养环节中,并居于主导地位。在实践教学中,企业可提供教学场所,将生产岗位和企业教育中心组成系统的技能实训基地。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或技术工人的指导下接受岗位技能培训,形成人才培训与使用的高度统一,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

    第四,发挥企业的管理主体作用,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管理主体,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决策、质量与效益评估,以及人才培养等全过程,可以提高职业教育治理的科学化水平。要理顺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与市场的关系,科学界定政府管理职业教育的权限,并推动企业等作为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职业教育共同治理。

    第五,发挥企业的评价主体作用,是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的重要基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应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企业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以及毕业生素质和技能水平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对接,这就决定了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具有主导性的话语权。

    完善企业主体作用的政策保障

    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立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我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中,要进一步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和功能定位,以及权利、义务和责任,为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法律保障;明确企业办职业院校的法律属性,赋予其合法的身份和地位;明确对未承担相应义务企业的惩罚措施;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第二,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激励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明确企业办职业院校的公益性,依法享受相关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优惠政策。一是允许企业办院校按照一般事业单位独立核算,将企业办学的资产给予界定,减轻考核压力。二是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支持学校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完善企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任教情况应作为其业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三是完善土地等优惠政策,对企业承担社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所需建设用地,给予划拨土地等优惠政策。四是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对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建设经费和事业费等给予减免。

    第三,保障企业办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采取政府购买等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一是由地方政府对符合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企业办职业院校,按照公办职业院校的标准拨付生均经费。二是加大地方政府经费统筹力度,发挥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益;对举办职业院校企业所缴纳的教育费附加,按其在校生规模,给予一定比例返还,作为办学补助。三是建立专项资金,对于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较好成绩的企业办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扶持。

    第四,强化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各级政府转变职能,下放权力,督促行业建立职业教育指导机构,赋予其指导监督责任。将行业调研、行业规划、制定职业资格标准、技能等级考核和人才培训等事宜,纳入行业协会的职能范围。指导职业教育的专业布局和专业建设,协调学生实习合作和共享实习基地的建设,制定职业准入标准,审核管理行业资格证书。

    第五,加强宣传激励机制建设,为企业发挥主体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各级政府要设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资质认证制度和企业贡献等级评级制度;设立奖励制度,对于在职业教育中贡献突出的企业予以奖励和大力宣传,激发企业履行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

    (作者高鸿系辽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赵昕系辽宁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杨远航 绘

    “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对于职业学校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天经地义的道理。然而,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校热企冷”并不是个别地方的偶然现象。校企合作过程中,如何吸引企业深度融合、实现“校热企热”?许多职业学校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职业教育肩负着服务产业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因此,职业教育要有更大的作为,就一定要跳出教育看教育。

    近年来,身处全国最大五金产品生产基地与集散中心的浙江省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立足地方经济,努力打造教学、生产、科研三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在人才培养、生产实训、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多赢,走出企业主动搬机器进校、争项目合作的精彩之旅。

    从人才培养中找到结合点

    在永康经济由小五金向大五金转变、由浪潮经济向总部经济转型升级的区域环境下,不少中小企业人才告急,特别是技能人才难招、难留问题,已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永康职校经过广泛调研了解到,这些企业,已不满足于简单地从人才市场招进低廉劳动力,他们希望能招到有技术懂管理的中高级技能人才,他们希望能留住有企业文化认同感的员工。

    一方是培养人才,一方是急需人才,然而双方却没有一拍即合,问题出在哪里?职业学校要找到与企业的结合点,就要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就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利用产业转型升级之机,学校找到“提供企业对口的人才”这个结合点,为企业量身定制大批“永康技工”人才,这无疑激起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兴趣。

    近年来,学校整合永康、武义、缙云等地浙江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资源,联合科技部门、劳动部门、机电行业协会、浙江工业大学、15家制造类企业、8所专业相近的职业学校,牵头建立“金华市机电职教集团”,通过定期开展活动、关注技能教学与顶岗轮训的衔接、促进资源共享,共同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针对永康五金机电产业转型升级快的特点,学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机电、电子电器、数控、模具、汽车等专业为重点,辅之以会计、电子商务、商贸英语、物流等配套专业,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相吻合。同时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教育科研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并取得明显成效,机电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等3个专业已经成为浙江省示范专业。

    与此同时,学校以实施订单班教学为切入点,聘请了50多位企业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培养具有实用、有用技能的学生,让不少企业如获至宝。如与超人集团的合作,校企共同从学习委员会组织架构、教师团队、教学目的、教学形式、教学流程、课程计划、考核评估等方面,为超人机电班制订了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超人集团副总裁金天鸿亲自担任超人机电班的兼职班主任,而潘世勇等6位企业专家组成“超人集团讲师团”定期到学校上课,使订单班学生用起来顺心、顺手。

    “企业的变化很快,而我们的教材往往滞后,一些专业课内容多年不变是常事,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愧对学生。”学校上下形成共识,职业学校要让学生学的东西有用,学习内容必须来源于企业,符合企业需求,与企业发展同步;学习内容必须来源于科技前沿,代表企业发展方向。为此,学校不断总结课程改革经验,聘请课程专家、企业界人士组成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建立校本教材开发办公室,形成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的特色,至今已经开发出60多种校本教材。如学校模具专业,在课程改革中邀请企业全过程参与,编写出7门核心课程教材,在2013年12月由学校承办的全国模具课改论坛上,7本校本教材在全国范围推广,得到企业界的广泛认同。

    从生产性实训中找到切入点

    过去,校内实训由学校独立完成,师生辛苦之余,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校企合作下的“做中学”来实施。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习,使学生的实习实训场所从学校转换到企业,从模拟、仿真的实训场所延伸到真刀真枪的生产场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

    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建立校外企业生产实训基地外,最为有效的便是引企入校,可以直接满足学生生产实训的需求。引企入校的切入点,就是校企共赢,在企业获得效益的同时,师生能顺利参与到设计、生产各个环节,真正取得真经。

    引企入校,将生产车间变成教学实训场所,真正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刚开始,为了充分利用实训场所与实训设备,学校联系了几家模具生产企业,准备引厂入校,但他们以校内设厂没有在专业市场方便接单、企业生产与学生实训难以兼顾、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有冲突为由,不愿意与学校合作。怎么办?作为职业学校,唯有坚信服务企业的理念,想企业所想,出台适合企业发展的运行机制,才能赢得企业抛来的绣球。

    为此,学校专门开辟了1000平方米的场地,提供了包括线切割、加工中心在内的100多万元设备,与企业共用。为了突破传统管理的运行机制,学校聘请入校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白天从事企业生产,晚上给学生上课,学校支付一定的薪酬,打通了制约合作的瓶颈。

    2013年3月,宁波市锋锋模具厂带来塑料机、精雕机、立钻等近80万元设备,精挑细选13名技术人员正式入驻学校,建立了模具生产实训基地。一年多来,学校安排了两个教学班及部分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到模具设计、模具编程、精雕机操作、线切割等工序中,师生在进行了100多套模具的设计与生产后,具备了独立承接模具制造业务的能力。

    学校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生产车间,直接为企业生产产品,真正实现了校企双赢。对企业来说,节约了生产成本,缓解了用地和技术工人短缺等问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其他产品的开发生产;对学校来说,把消耗性实习变成生产性实习,实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不仅节省了实习成本,而且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实践中了解企业,熟练地掌握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未出校门就成为技术熟练的师傅。

    从技术研发中找到兴奋点

    在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学校逐步认识到,教学性实习场所、生产性实训场所的合作,只是初始的、实操性的合作,要使校企合作迈向更高层次、走得更远、更具活力、更具竞争力,就要在技术研发和工艺流程改进等方面进行深层次融合。

    基于这种思考,学校认定“产学研”一体化是最好的模式,并提出“技术突围”的口号,成立了模具产学研中心,下设研发攻关小组与创新实验室。出乎意料的是,“技术突围”的实践,立即吸引了企业的关注目光,让校企合作找到了兴奋点。

    学校完全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建造了一幢占地6000平方米的模具研发中心大楼,建立了模具设计区、模具实训区、模具生产区、精密测量实验区以及模具展示区,形成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职业素质训导于一体的大型基地。

    为了探索校企之间的深层合作,学校以模具研发中心为平台,联合永康市科技局和模具行业协会、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单位建立了“精密五金模具研发中心产学研联合体”,旨在努力攻克一批技术难题,研发并转化一批科技成果,为促进五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五金产学研团队积极为当地企业进行技改项目,今年已经完成7项。在“电动工具压板扳手自动化铆接设备”技改项目中,学校攻关小组改变了20年不变的工艺流程,投入企业应用后,安全性提高,报废率降低,生产效能提高一倍。在“角向磨光机输出轴平面倒角机”技改项目中,攻关小组改变了上料方式,完成送料卸料自动化,提高了近两倍的生产效率。目前,产学研联合体与中小企业开展技改项目对接,承接了浙江三博实验有限公司500多万元的空气清新器技改项目。

    学校创新工作室团队近期有15个项目在申请专利,师生已经10多次获得省市创新发明比赛大奖,企业向学校递交了30多个技改项目。“技术突围”虽然刚刚开始,但已经是风生水起、精彩不断,推动校企合作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作者系浙江省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书记)

    从主动出击到校企双赢

    对于校企合作办学,我们想了很多问题、做了很多事情,于是也就有了很多体会。

    必须坚持校企双赢原则。中职学校面对的企业绝大多数是私营企业,如何才能调动他们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企业在合作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根据校企双赢原则,在合作中不能一味要求企业投资教育,否则企业一听到校企合作就会害怕。

    必须坚持学校主动原则。在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不能坐等企业上门。学校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主动与企业接轨,主动策划,主动出击。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先动起来,以动启动;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先热起来,以热传热。

    必须坚持培养人才原则。校企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这是开展校企合作的出发点与最重要的目标。企业资助经费与设备,只是在学校办学经费不足时的一种权宜之计。学校应该把着眼点放在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上,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真正符合企业的需要。

    职校是鱼,企业如水,中职学校只有与企业实现全方位接轨,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学校自身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有人说“我的学校太弱小,企业看不起我们”,诚然,在自身实力还不强大的时候,校企合作比较艰难,但有为才有位,“在寻求企业合作中找出路,在与企业合作中求发展”,这才是中职学校应有的态度和正确的策略。

    建立现代职教体系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培养、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及社会服务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一项重大国策。国内外经验表明,职业教育总体而言是全体社会成员都需要的一项准公共产品,需要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潜力和积极性,使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四个主体共同受益。

    职业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国家财政要加大力度支持其发展。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准公共产品是社会成员共同受益,但无法以纯粹市场化运作来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必须行使国家权力,通过税收等方式来筹集资金。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提高生产力水平、推进创业和创新,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公共财政支持,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

    现阶段职业教育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国家财政要加大力度支持其发展。调查显示,我国中职学生中超过90%来自农村,高职学生中来自农村和经济困难家庭的比例也相当高,可以说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多属于低中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因此对职业教育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一方面可以减轻这些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相当于针对弱势群体的一种转移支付,符合我国公共财政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于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村适龄劳动力人口带技能转移也大有帮助,因为这些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接受职业教育后,多数留在城市工作,这对于我国平稳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些具有一定技能的学生与上一代进城务工人员缺乏专门技能的状况不同,有利于其实现体面就业、幸福生活。

    职业教育自身颇有特点的办学规律,决定了国家财政要加大力度支持其发展。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其特别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办学模式要求多主体的参与,其中政府居于不可或缺的地位,财政投入十分重要。根据当代公共管理理论和PPP(公私合作伙伴)理论,政府的适当投入能够吸引和动员社会资金投入,包括带动企业、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等主体的资金投入,对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为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在历史新起点上面对国际竞争、打造“升级版”的客观需要,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重要来源,财、税、费和产业、社会、基层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制度体系,促成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整合社会资源,健全多元化经费投入制度,关键在于将相关主体的投入责任和权益尽可能明确,将多重主体投入的资金按性质和特征进行有序规划和有效利用,理顺各项资金投入的相关体制机制。政府可以利用税收、补贴和其他政策安排等支持职业教育;行业企业除资金投入外,还可以采取提供就业订单、资格认证等支持方式;公民个人则主要集中在资金和志愿服务的投入上。从实施运作看,主要是做好投入资金的筹措、合理的比例分担、政策手段间的有效搭配和机制创新等。

    财政和其他方面共同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笔者有如下六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借鉴国际经验,努力使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后教育和终身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贯通,在人才多样化、培养路径多样化格局中构建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教育选择需求。二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财政保障的制度化框架,建立未成年人基础职业教育投入政府主承担机制,建立准基础职业教育投入政府与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共担机制,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政府与社会分担机制,合理确定中央政府、省政府及市县政府的职业教育投入职责。三是有效落实教育费附加的职业教育资金定向政策,建立完善现代企业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的保障制度,制定实施引导社会资金资源进入职业教育的财税政策。四是完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金融政策,通过股权产权合作,建立政府控股、行业企业参与的股份制职业教育,建立政府参股、行业企业控股的股份制职业教育,建立政府产权引导、学校董事会决策的合作制职业教育,建立政府资产租赁或托管、行业企业管理的职业教育。五是探索创立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公私合作机制,尝试运用PPP概念下BOT(建设-经营-转让)、BT(建设-转让)等机制为职业教育项目筹措资金和提升绩效,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整合社会资源,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六是制定实施尊重技能型人才的收入分配政策,完善奖励制度,设立多种奖项,使技能型人才能够拥有较畅通的职业升迁渠道和享有与其贡献相适应的收入水平,对有突出成绩的优秀工人、高技能人才给以表彰和奖励,让职业院校毕业生和技能型劳动者成为大众尊重和羡慕的人才。

    (作者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新华网北京74日电 人力资本质量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推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技能人才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作为培养技能人才主阵地的技工院校在职业教育中又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瓶颈又是怎样?记者就此专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 

  技能人才短缺 必须加强职业教育 

  从现实需要来看,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是解决就业总量矛盾、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最有效的举措。张立新说,未来二、三十年,我国劳动力规模都保持在8亿人以上,就业总量压力长期存在。与此同时,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就业难招工难并存的现象愈加凸显。 

  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1.5个岗位对应1个求职者),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1以上的水平。张立新说,技工紧缺现象逐步从东部沿海扩散至中西部地区,从季节性演变为经常性。” 可见,无论是解决就业总量矛盾,还是结构性矛盾,最根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 

  从国家发展层面来看,我国要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也要抓住职业教育和培训这个关键。张立新说,只有全面提升广大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才能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从劳动者自身利益来看,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实现生活改善最现实的途径。我国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30%,缺乏技能成为影响他们融入城市、成为新型产业工人的重要障碍。张立新说。 

  他认为,加强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把农民工打造成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对于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都极具促进作用。 

  贯彻职教会精神 技工院校大有可为 

  近期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昭示着职业教育近年来的加速发展。人社部在职业教育领域主要负责技工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的管理。其中,技工院校以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工人为目标,是我国培养技术工人的主阵地。 

  张立新介绍,截止2013年底,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882所,在校生386.6万人,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一大批骨干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技工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是将农村转移劳动力培养成为新兴产业大军的摇篮。 

  他表示,人社部将按照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 

  首先是大力推动多元办学,拓展技工院校发展空间。张立新说,也就是指导和推动技工院校开展非全日制学制教育和职业培训,由注重学制教育向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转移。 

  他认为,要深化校企合作,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基本制度贯穿在招工招生、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等院校工作方方面面,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此外,人社部门要将管就业、职业培训等工作与管技校有机结合,及时将就业需求传导到技工院校,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形成适应需求、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张立新说。 

  缺乏吸引力 亟待提升收入、促进公平 

  技工教育缺乏吸引力,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工人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不高,导致人们不愿意当工人,不愿意从事生产和服务一线工作,进而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张立新对此直言不讳。 

  他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着力提高一线技术工人的待遇,用较高收入水平、稳定和高质量的就业等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青年人选择职业教育。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张立新说,鼓励企业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 

  他表示,一方面,督促企业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责任,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重视一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能要求高、实训耗材多、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其中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比例不低于60%”的要求。 

  他说,同时,落实好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和劳动预备制培训生活费补贴以及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免学费、助学金政策。 

  再有就是要促进公平就业。张立新说。 

  要参加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公务员考试,考生往往被要求必须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很多技校生只能尴尬地被挡在门外。 

  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开招聘制度,使更多的人乃至于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本事、自己的职业来获得相应的岗位,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张立新说。


  623日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接见会议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刘延东副总理、马凯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会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教育部、人社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为了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的安排,近日,记者采访了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相关负责人。

  问:人社部在职业教育工作领域主要负责哪些工作?

  答:根据《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确定的部门三定方案,我部在职业教育领域主要负责技工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的管理。与此相关,我部负责统筹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负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政策。

  问:请介绍一下人社部门在上述业务领域工作进展情况。

  好的。技工院校以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工人为目标,是我国培养技术工人的主阵地。依据办学水平和培养目标分为三类:普通技工学校主要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高级技工学校主要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技师学院主要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882所,在校生386.6万人,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一大批骨干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技工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是将农村转移劳动力培养成为新兴产业大军的摇篮。在开展学制教育的同时,技工院校还积极面向各类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13年共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25万人,为促进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职业培训主要是针对有培训需求的劳动者,依据职业标准开展的各类培训。劳动者从准备就业到进入工作岗位,乃至职业生涯各个发展阶段都有不断提升技能、提高职业素质的强烈需求。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要求,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充分发挥牵头部门职能作用,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目前,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初步建立,劳动者已基本享受到普惠性的职业培训补贴和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近年来,全国每年开展政府补贴性培训约2000余万人次,2013年全国共组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2049万人次,为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和促进劳动者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加大培养力度的同时,还从评价、竞赛、表彰激励等环节,统筹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在评价方面,初步建立了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和院校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2013年,全国共有1839万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1537万人获得了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在竞赛方面,初步形成了以企业岗位练兵为基础、以国内竞赛为主体、以世界技能大赛为龙头、国内竞赛与国际竞赛相衔接的技能竞赛体系,每年有1000多万企业职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参加竞赛活动。在表彰激励方面,每两年开展一次高技能人才表彰,每次表彰30名中华技能大奖和300名全国技术能手。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务院特殊津贴范围。鼓励企业把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实际贡献和待遇挂钩,建立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人社部门提出了哪些工作要求?对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有哪些政策利好?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是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之一,在职业教育工作领域负有重要职责。这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也对人社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人社部门的工作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批示中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刘延东副总理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马凯副总理要求各级人社部门发挥牵头作用,与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中央领导的讲话和国务院文件都把人社部门与教育部门并列为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了人社部门在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培训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各级人社部门更好地发挥职能优势,统筹推进职业培训工作。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就业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国务院领导同志讲话、《决定》和《规划》,都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与会代表对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必须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办学导向、把培养职业精神和提高能力作为办学目标等理念形成了广泛共识。这对于强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职能作用,更好地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具有积极意义。

  三是进一步明确了创新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会议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必须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标准,突出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基本制度,把工学一体化教学作为人才培养模式。这与我部多年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也与技工院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探索积累的经验做法是相符合的,这将进一步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决定》和《规划》的颁布,为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首先,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和《规划》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将为包括技工院校在内的各类职业院校提供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规划》提出根据高等学校设置制度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这对于明确技师学院地位、解决制约技师学院发展的突出问题将起到积极作用。第三,《决定》提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进一步明确了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相关工作对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这对于完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发布制度、不断开发和完善职业标准、健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将进一步推动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相关工作。

  问: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经济和民生有何关联?

  答:首先,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解决就业总量矛盾、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最有效的举措。未来二、三十年,我国劳动力规模都保持在8亿人以上,就业总量压力长期存在。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革新步伐加快,劳动力供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就业难招工难并存的现象愈加凸显。特别是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严重不足,仅占就业人员的19%,高技能人才数量还不足5%;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1以上的水平,技工紧缺现象逐步从东部沿海扩散至中西部地区,从季节性演变为经常性。无论是解决就业总量矛盾,还是结构性矛盾,最根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

  其次,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服务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最重要的基础。人力资本质量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国要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也要抓住职业培训这个关键,全面提升广大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

  第三,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实现生活改善最现实的途径。实现农民工就业创业,是农民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30%,缺乏技能成为影响他们融入城市、成为新型产业工人的重要障碍。加强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把农民工打造成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对于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问: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改革部署,马凯副总理在职教会上对职业培训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请问人社部将如何抓好职业培训工作?

  答:我们将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抓好职业培训工作。

  一要健全制度。把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作为今后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从学习到工作的各个阶段,适应劳动者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到2020年,努力实现五个目标任务。一是培训对象广覆盖。把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在职职工、退役士兵、农民工、大学生等城乡全体劳动者全部纳入职业培训范围,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基本消除劳动者无技能从业现象。二是培训类型多样化。改革职业培训模式,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兼顾短期、中期和长期培训,满足劳动者提升职业能力的差异化需求。三是培训等级多层次。完善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不同层次的职业培训,畅通技能劳动者职业发展通道。四是培训载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形成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社会多方参与的大培训格局,动员各类优质培训资源向职业培训集聚。五是培训管理规范化。健全职业培训标准,完善管理制度,改进政府购买成果机制,加强对培训的全方位监管,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

  二要完善政策。要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考核评价、竞赛选拔、表彰激励政策体系。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发挥好就业政策对培训的引导作用,表彰奖励政策对培训的激励作用,技能鉴定政策对培训的促进作用。加大政府对职业培训的补贴力度,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在就业专项资金中的比重,充分发挥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作用,吸引社会力量加大投入,支持各类劳动者参加培训,支持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培训。

  三要提高质量。要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等与就业紧密联系的培训形式,创新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中国特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推进工学一体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职业培训包教学,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着力提升职业培训的吸引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要突出重点。要在统筹抓好各类人群培训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农民工和大学生这两大群体的职业培训。一是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我部已在全国人社系统部署每年开展1100万农民工培训的专项计划,为扩大影响,我们将其命名为春潮行动。下一步,我们将对各地落实情况进行督导,确保农民工培训数量稳步提升,培训质量明显提高,真正将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养成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二是实施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这是国务院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将依托培训实力雄厚的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面向高校毕业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对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重点开展以定向培训为主的就业技能培训。对企业拟录用的高校毕业生,重点开展以定岗培训为主的上岗前培训。对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高校毕业生开展创业培训,重点采用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培训模式。我们将指导各地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高校毕业生需求,创新职业培训课程,提高培训质量,力争使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培训后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技能就业,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走技能成才之路。

  问:技工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下一步如何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

  答:技工院校是职业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按照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决定》精神,针对技工院校发展中重点难点问题,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支持技工院校改革发展。

  一是大力推动多元办学,拓展技工院校发展空间。围绕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制定支持技工院校多元办学的政策措施,建立有利于劳动者接受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指导和推动技工院校积极开展非全日制学制教育和职业培训,由注重学制教育向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转移,进一步扩大企业在职职工学制教育和各类职业培训规模,使技工院校成为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公共实训、技师研修、技能竞赛、人才评价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技能人才综合培养基地。

  二是深化校企合作,推动集团化发展。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基本制度贯穿在招工招生、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职业培训、学校管理、质量评价等院校工作方方面面,推动技工院校扩展校企合作领域、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通过推广技工院校集团化办学,加大技工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力度,提升办学实力。

  三是突出专业特色,适应市场需求。人社部门要将管就业、职业培训等工作与管技校有机结合,及时将就业需求传导到技工院校,通过高端带动和典型引路,指导技工院校把加强专业建设作为立校之本,合理设置专业,并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形成适应需求、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四是坚持工学一体,深化教学改革。技工院校要在新形势下赢得发展优势,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重要措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作为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突破口,前期试点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的进展和成果,扩大试点院校和专业范围,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目前,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教育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对此,人社部门将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举措?

  答: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工人。技工教育缺乏吸引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技术工人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不高,导致人们不愿意当工人,不愿意从事生产和服务一线工作,进而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因此,必须着力提高一线技术工人的待遇,用较高收入水平、稳定和高质量的就业等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青年人选择职业教育。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技术工人待遇。鼓励企业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督促企业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责任,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重视一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能要求高、实训耗材多、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其中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比例不低于60%”的要求。落实好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和劳动预备制培训生活费补贴以及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免学费、助学金政策。

  第二,要促进公平就业。完善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开招聘制度,使更多的人乃至于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本事、自己的职业来获得相应的岗位,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第三,要加大宣传。通过转变社会观念,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加强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营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通过各类新闻媒体积极宣传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董刚:天津职业大学校长,国家督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荣获第三届黄炎培杰出校长奖。

  职教新政要水流到头,落到实处

  教育在线:近日,职业教育利好消息频出,先是《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出台,接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作为一线职教工作者,你如何看待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董刚:首先,对于《决定》的出台我感到非常振奋,我认为职业教育正在开启一段新的改革征程,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意味着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未来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决定》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认为这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也是打开青年人通向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

  教育在线: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哪些首当其冲的问题需要解决?

  董刚:目前,职业教育还是一个断头教育,与普通教育两条腿走路,而且呈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状。我觉得目前最需要提上日程的几个问题包括:第一,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桥梁,为学生成长搭建立交桥。第二,打通人才成长通道,做好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的衔接。第三,加快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等。这些都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成之日,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体系形成之时。

  教育在线:《决定》出台并不意味着政策落地,你认为今后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突破?

  董刚:良策已出,关键是水流到头,落到实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决定》的执行,往大了说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往小了说就是28条规定的分解落地。这28条规定虽简练,但很具体。比如提到课程开发与实施,已经具体到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细节。再比如,《决定》中提到,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对于职业院校来说,目前都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吸引民营资本进入职业教育,这是好事,但关键是如何操作。我想这些政策的落地,都需要系列政策的保障,并非一句话两句话能解决。

  教育在线:《决定》中特别提到,健全企业参与制度,深化产教融合,你如何看待目前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现状?

  董刚:总体来说,目前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浅层次阶段,仅仅是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就业问题,如果从校企深度合作来说,还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比如邀请企业的能工巧匠进入职业院校任职教课,职业学校教师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等等。从宏观来看,校企合作需要政策保障,比如通过减免税收激励企业参与合作,从学校来说,也要提高科技服务社会的能力,更多地体现出校企合作的双赢。

  不惧本科转型、民办升本挑战

  教育在线:《决定》中提到普通本科向职业教育方向转型,这对现有的高职院校来说,是否构成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董刚:现在国家提倡部分本科院校根据办学特色和定位,自愿向职业教育方向转型,我认为这个倡导是科学的。但转型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对于目前发展比较好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太大影响,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科院校面临师资转型。师资是学校的工作母机,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必须具有双师素质,我称之为双教能力教师,不仅能教学生动脑,还得能教学生动手。本科院校的教师,学术水平很高,但实践动手能力相对欠缺。从学术性教师转向双师型教师,需要一段时日。

  第二,课程开发、教学形式转型。职业教育最大的特色就体现在教学形式上,我们叫教、学、做一体,或者理实一体。但是本科不一样,理论和实验是分开的,由理论教师和实验人员分别完成。因此,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就面临着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以及课程的重新开发、教学形式的变革等。

  第三,实训条件的完善。本科院校的实验条件,很多都是基于验证性的基础设备,而职业教育的实训面向现实职业岗位,很多都是生产性的真实设备,这方面也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

  第四,转变办学理念。从学术型向职业教育转型,最大的障碍应该是观念,以前是培养学术性人才,现在要转到技术技能型人才,从上到下都会面临着观念的转变。

  第五,科学研究。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更倾向于顶天,侧重于知识的创新,承担国家纵向课题,而职业院校的科研则趋向立地,即知识的应用,技术的创新,承担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这些都需要转变。

  但无论如何,本科转型,这是顺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做的就是发挥好已有的办学优势,办出特色,以质量取胜。

  教育在线:最近教育部审批通过了20多所民办高职升本,《决定》中也提到现有高职原则上不升本,这是否对公办高职带来一定压力?

  董刚:这是国家的政策导向,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但是对于我们天津职业大学来说,我们并没有感到太大压力。我们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第二产业,即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定位主要是针对第三产业,原因在于,这些专业比如会计、文秘等文科类专业投入少、办学成本低,实际上,我们的招考分数比天津三本分数线还要高很多,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职业教育还是要质量取胜,特色取胜。

  教育在线:您来天津职业大学之前,在天津大学工作过多年,两所学校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董刚:两所学校是两种类型,天津大学培养的是工程科学型人才,是国家高水平大学,而天津职业大学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是我国高职院校中的佼佼者,都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有用之才。但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两所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手段、课程开发等都存在很大不同。其次,学校文化的差异。天津大学给学生呈现的主要是大学文化,严谨的学术氛围,而天津职大,除了自己的大学文化,还具有浓厚的工业文化氛围,比如在学校很多实训基地、教学大楼内,都有明显的工业文化的标志。但无论何种类型的学校,共同的任务都是育人

  董刚的泡菜论

  董刚是职业院校里少有的学者型校长,言谈举止温文尔雅,记者偶尔插话,他会中断回答,让别人先说。

  他学机械工程出身,聊天时思路清晰,逻辑缜密,面对很多现场提问,他回答时不假思索,信手拈来,像提前做足了功课,实际上应该是他平日全方位思考所致。

  他也是少有的既主管招生,又主管就业的全能型校长,他一直有这样的观点,就业兴才能招生兴,才能学校兴,这是一个链条。招生的时候,他也会出动人马到地方集中宣传,聚集人气,更多的功夫做在平时,天津职业大学经常会和地方的一些中职、高中联谊,出资赞助对方的活动,为了未来的生源做准备;为了给学生找寻更多的就业机会,董刚的手笔更大,他推动学校参与政校企联合,在学校与天津港保税区等区域开展的合作项目中,他亲自担任项目负责人。此外,董刚是天津第一所引入第三方评价的高职院校,人才质量如何?学生和用人单位说了算,教育评估应该走向多元,要有第三方评价,这是大势所趋。

  对外要面向市场,对内则要面向学生,董刚说,市场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两者并不相悖。

  招生兴如何达到就业兴,就是教育培养过程。这才是关键。董刚请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做过一项调查,学校70%以上学生来自农村,60%的学生家长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文化基础最差的学生只认得英文26个字母。他不讳言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

  学生输在了高考起跑线上,我们要做的就更多。他按照学生入学的英语水平从高到低分成ABC三个班,分层次施教。学生能上能下,学习的劲头也更足,英语成绩有了明显提升。2006年至2009年,学校组织教师针对市场需求开发了将近500门课程,职业院校的教学必须有职业特色。董刚说。

  听到很多人说职业学校就是培养技工,他不认同:工厂能生产一模一样的杯子,学校能吗,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在他的观念里,职业教育非制器,而是育人。这也是他从天津大学带到天津职业大学最重要的东西,教育就是全面育人,把学生变成他自己。在他看来,除了教给孩子一技之长,重要的就是学校文化赋予他独特的东西。

  他把大学文化比喻为泡菜,不同食材混合发酵形成泡菜汤,这就是大学文化,而泡菜中的黄瓜、圆白菜就是不同的学生,不同泡菜汤浸泡出来的小黄瓜既有个性,也有共性,这就是大学文化,它是润物细无声的。

    中国网7月9日讯 近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做客人民网,就“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话题与网友在线交流。
    
    王继平说,在6月23号-24号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总书记在会议期间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批示。李克强总理在会议召开的当天,接见了全体会议代表,并且发表了讲话。会前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个会议透露出来的重要的信息有三个,第一个就是职业教育在我们国家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第二个,职业教育在我们国家发展中显得更加重要,一个是重视,一个是重要。第三个,职业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觉得透露出这样三个信息。

王继平指出,这次职业教育会议,明确了到2020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其中大家很关注的,就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将会顺着这个类型的教育,有一个上行的通道。我觉得职业教育这个体系当中最根本点,还是体现在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这是根本。通过职业教育,能够实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我们国家的就业,包括个人的就业。这是一个总方向,也是职业教育根本的追求。

王继平表示,过去谈到职业教育主要在中等职业教育这个层面,这一次会议提出来了,要把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乃至于后面专业学位研究生都要打通。这个意义非常之大,对于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对于实现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发展有基础,将会提供更大的帮助。

    观点新闻·唐宁(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常务副院长):

    “学校正在实施的‘云顶人才计划’,是通过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来带领出一批具备多种能力的教师,使得每个专业均能组建出没有短板的教学团队。”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唐宁说,这样的目的是让职业教育从知识储备观转向知识建构观。

  唐宁说,传统教学方式是围绕知识教实践,而现代职业教育给我们提出了要求,必须转变为围绕实践教知识,即从知识储备观转向知识建构观。这就要求彻底打破三段式课程结构,要求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产教融合能力,特别是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等必须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唐宁认为,合乎要求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方面就应具备以下三种能力:一是深入浅出的专业基础知识教授能力,越是基础的教学或面对认知能力不强的对象,越需要具有高水平教学能力的师资;二是围绕实践教授知识技能的能力,即在实践指导教学中将知识技能融会贯通传给学生,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三是与产业、企业行家里手携手合作的能力,具有为企业解决生产、营销和管理等问题的实际才能,与企业行业形成良性互动,使实践教学不会脱离社会实际需要。 

    中国网7月9日讯 近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做客人民网,就“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话题与网友在线交流。

    王继平说,总书记的批示当中,有一个重要的精神,就是涉及到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总书记在批示当中讲到,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总书记的这个批示,核心要解决的就是职业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很清楚,最后落脚落到哪?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个地方,这是我们培养的方向。

    王继平表示,用李克强总理的话来讲,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既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又有精湛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高度融合。我们要理解总书记和总理的指示和讲话精神,进一步端正我们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

    如何来用好企业的力量 跟我们的教学相结合

    王继平指出,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是这次会议,特别是体现在决定当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和政策。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不仅是职业学校,企业也是重要的办学主体,在职业教育方面,要体现出这个双主体办学的精神。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和别的教育不一样,体现在它与经济联系得十分密切。它不简单的是一个教育内部的事情,它是一个跨界的教育。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经济的主体,就是说企业,如何参与到职业教育当中来,发挥好它的作用,这是一个大问题。

    职业教育教师数量不足 双师型教师还很不够

    王继平说,教师是重中之重。我们现在职业教育教师当中,不管是高职的还是中职学校的教师,存在两大问题。第一大问题,就是数量不足的问题。不足150万老师,将近3000万的学生,生师比非常高。

    第二个问题是质量还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双师型教师还很不够。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是从普通教育的教师转过来的,他要直接针对我们相关的职业和职业岗位,包括职业标准,是要对接的。我们的老师可能相当多数的没有在具体的企业和其他的行里面干过,他没有这方面的训练。

   他们,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是职业技能大赛的学生记者,他们从全国25个省市区122所高职院校的649名同学中脱颖而出,成为大赛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他们抢眼。红色的衣着,轻快的脚步,鼓鼓囊囊的采访包,一脸灿烂而阳光的笑容。有人用这样的词语形容学生记者:聚则一团火,散则满天星。在赛场内,记者团的作品墙成为众人瞩目的地方,记者们的每一次出现都会聚拢人们的目光。在赛场外,在职业院校记者官方微信群、学生记者的微博上,你们的光亮、你们青春的呼吸和目光都在向外传达一种积极进取的姿态,以至于学生站在一起以联盟者姿态出现的时候,就成为技能大赛最抢眼的传播者,惊艳所有。

  他们全面。大赛项目很多,选手比拼的是技能,是职业素质,也比拼毅力和眼光。尽管在赛场上,没有人为学生记者颁发金光闪闪的奖杯,然而,作为一批热爱文字的学生对外展示的是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向社会传递着来自职业院校发生的生动活泼的赛事,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观点,更投入了自己的情感。流动的学生记者是我国职业教育形象的微缩版本,是一张张名片,是校园生活的守望者、记录者,更是追梦人。

  他们幸运。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记者团甫一成立,就得到了教育部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从学生的选拔,到平台的提供以及日常维护,从大赛报道的组织到后期稿件的呈现,使得学生记者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次大赛,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特意抽出时间来与学生聊人生,职成司司长葛道凯用一堂课的时间与学生记者进行了交流,坦陈自己对于职业教育的看法。他们的关怀、关切和关爱都给学生记者们带来了鼓励,带来信念,带来不竭的动力。

  我们知道,这些学生记者在征战完技能大赛后,不一定成为职业的新闻人,他们却在体验着一个传媒人所应该具有的职业状态。他们有着不一样的传播工具,有着独特的传播渠道,还拥有一颗不停跳动的青春的心。

  本版稿件是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记者团在2014年天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作品专版,我们特意编发,以飨读者,让我们一起瞩目他们的成长,祝福他们的成功,从他们的文字里寻找不一样的青春。  

 

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联通问题最近备受关注


  编者按:近期,关于是否将有数百个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的讨论不绝于耳。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表示,今后基本走向是将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转型应该避免什么问题?是否会演变为新一轮院系调整?也许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些教育家的声音。

  近来,教育部官员提出,将数量众多的普通院校转为职业教育院校,并且也在考虑把部分“211”、“985”等重点高校包含在其中,“推动他们面向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何要转型?教育部官员表示,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乍看来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实际上并非这样简单。

  在教育史上,早就有教育家提出这种“适应论”,同时也有对此的批判。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提出教育“适应论”主张,而赫钦斯则对这种主张提出批评。

  赫钦斯提出,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使青年一代适应他们的社会,不管环境是好的还是坏的。这是可悲的。

  赫钦斯认为,适应论至少是不适合美国。因为,“美国是一个变动中的社会,而且一直是个变动中的社会。七千万美国人今天所住的房屋不同于他们十年前所住的房屋。美国是技术改革非常迅速的最卓越的榜样。成千工人所从事的职业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消灭,被一天以前还没有想到过的别的职业所取代。”

  赫钦斯提出,适应论的教育倡导教育职业化,但学校的职业教育是没有效率的。“在战时我们了解到,飞机公司能在几星期内培养出飞机技工,比学校几年内培养出的更好。在学校里必然是由过了时的教师,用过了时的机械来训练学生。”

  显然,赫钦斯所想的,是真正的大学教育应该怎样进行。大学教育反对职业化,这是赫钦斯的观点,也是历史上许多杰出哲学家、教育家的共同看法。

  现代大学教育发源于德国。其指导思想,首先是康德哲学。康德提出:“人不应该作为手段,不应被作为一部机器上的齿轮。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决、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义来行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另一位大师费希特也指出:“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去培养人们去适应传统的世界。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的,不是首先要去传递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能在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

  德国教育家洪堡也指出,大学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通识性的修养,这是人作为人应具有的素质,它与专门的能力和技艺无关。

  今天,我们有必要听听这些教育家的声音,不要让这次“转型”成为另一次的“院系调整”。

  (来源:微信号“教育思想网”,作者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唐晓敏,文章为节选)

 

  学生记者在作品墙前留影。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陈上摄

  5个多小时,340分钟,20400秒。

  这是一串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这串数字记录了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神州祥升”杯移动互联技术应用赛项的整个流程。从选手们开始对设备进行点检到整场比赛的全程操作,再到对参赛作品的提交确认,最后到选手退场。

  这串数字记录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经过层层选拔,冲到天津,来到大赛的战场上。他们临危不惧、沉着冷静,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姿态应对大赛。

  技能大赛的磨练让选手们逐渐成长,同时也深深根植正能量。四川现代职业学院该项目的3个参赛选手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正是如此,他们在比赛结束后,一路小跑跑出赛场,满面笑容。

  笔者采访了其中一名学生——冯亚欣。他介绍道,这项比赛主要是考察选手在典型移动互联应用环境下的设计、维护与应用等方面的综合技能,和自己学习的网络系统管理专业刚好对口。他告诉笔者:“虽然这次比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平时训练的80%都已经运用到其中,而且我们已经竭尽全力,不管结果如何,都不会有任何遗憾。”

  回忆集训的1个月里,冯亚欣和他的队友们厉兵秣马,积极备战,每天都待在实训室里,没有周末,没有课余生活。虽然艰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得到更多的锻炼,得到了收获和成长。他笑着说:“虽然我不知道最终的结果如何,但是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是大赛让我变得成熟稳重,有所担当。”

  “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是技术型人才,即使在高职院校,我也从来不觉得自卑。”在谈到职业教育的时候,这个阳光大男孩说。

  该项目指导老师李成谈到对大赛的感悟时说:比赛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学生,通过强化训练,现场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并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自我,为更好的将来打下基础。(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贾文艺)

    从制度层面打通职教生从高中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架起人人皆可成才“立交桥”,才能打破个人发展的天花板,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最近,职业教育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一是时隔9年,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二是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将全国1200所高校中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可以说,“中国职教升级版”大幕已经拉开。

职业教育的发达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水平。在一个职业分工结构合理的社会,不仅需要“学术型”的人才,更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许多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占比都是如此,比如德国就有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对于正在转型升级的中国而言,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重要且迫切。许多地方的技工荒、招工难,都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职业教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选择起来次要。追求学历教育,轻视技能教育;追求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以及公众对一些职业教育学校的调侃揶揄,反映出社会的普遍心理。这也不奇怪,在目前的招生体制下,重点院校“掐尖”,职业院校“掐尾”,高职院校一直被视为高等教育的末端,成为高考落榜生的“无奈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当务之急是转变观念,打破职业院校“低人一等”的形象。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定位。在许多国家,职业教育不但有本科,还有硕士和博士,与普通教育“平起平坐”。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最高只有高职层次,高职毕业生要进一步深造,有诸多现实条件限制。根据此次国务院发布的相关《决定》,今后的职业教育将包括高中、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几个阶段,还有与职业教育特点相符合的学位制度。从制度层面打通职教生从高中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架起人人皆可成才“立交桥”,不仅能够打破个人发展的天花板,也能够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二是要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改变歧视性政策。在选人用人上,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待遇、职称、职务等方面还面临不少歧视,比如,从劳动制度看,“技能型”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一般来说都比不上“学历型”人员。其次要深化办学方向和课程体系改革。职业教育的根本特色在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因此需要更好地打造学生适应就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尤其要摒弃那种简单模仿普通高校的办学思路,改变“在黑板上种田”“在课本上开机器”现象,让职业教育发展更加“职业”、更有特色。

发展职业教育,从个体层面来讲,是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从国家层面来讲,是要为“两个百年”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从改变观念开始,从深化改革入手,我们一定能早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为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与学生记者交流。本报记者 郑萍萍摄

  “咱们是不是不一定都站着,大家放松一下。”葛道凯说。50个红色的身影依言围坐在这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的身边。

  6月26日傍晚,在天津“全国职教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会场外,在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采访”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记者团的学生记者(见本报6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长‘采访’学生记者”一文)之后,葛道凯司长用一堂课的时间与这些学生记者进行了交流。

  葛道凯对学生记者并不陌生。这是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下,中国青年报社和天津市教委第四次从全国职业院校中选拔出50名学生记者,以学生的视角报道技能大赛。

  葛道凯首先表扬了学生记者:“你们代表参赛选手发出声音,和同学最贴近。”

  “今年大赛和前几届有一个很大不同,就是国务院刚刚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是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开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葛道凯向学生记者们娓娓道来。“刚才鲁部长讲,习近平总书记作了417个字的长篇批示。开会的第一天,李克强总理刚刚从希腊回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全体的与会代表,将近700人。第一个半天开的是电视电话会,直接开到了县一级。”

  “国家领导人为什么这么重视职业教育呢?因为中国经济社会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葛道凯从经济、社会两方面和教育改革的角度进行了解释。

  “对经济来说,我们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现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经济下行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很多人要失业,意味着很多工厂要倒闭。”

  “下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下行是因为中国经济到了转型升级的时候。”

  “什么叫转型升级?原来我们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劳动力成本一上升,产品没有竞争力了,怎么办?要么你就降低大家的工资,要么就提高劳动生产率。”

  “那么提高劳动生产率,要靠什么?要靠技术,靠什么把技术用到产品上?靠人。所以说,我们经济要转型升级,就需要每一个劳动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每一个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从哪来,从教育来,主要从职业教育来。”

  葛道凯自问自答,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在场的学生记者听得入了神。

  “目前,我国人口的增幅快速下降。2008年我国18岁人口有2621万人,去年这个数字只有1596多万人。而去年初一只招了1493万人,也就意味着18岁人口3年以后就只有1400多万人。”这些数字葛道凯随手拈来。

  “经济要发展,如果劳动生产率不提高,就需要更多的劳动者,必然的结果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葛道凯打了个比方。“如果企业给员工5000块钱的工资,员工至少要给企业创造6000块的价值,如果只创造了4000块的价值,那大部分企业是不会干这种傻事的。”在场的学生记者闻言纷纷笑了起来。

  “越是人少,从发达国家的历程来看,越会出现两极分化。哪两级分化?一方面,企业非常需要人却招不到人,另一方面大批的劳动者会失业,因为劳动者不足以创造出超过工资收入的价值。大量的失业意味着社会的不稳定,意味着所有人都不可能有好日子。”

  “大家知道教育是民生,关系到千家万户。教育改革,涉及的面很广。教育改革各个领域不可能齐步走,谁走得更快些呢?职业教育。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市场联系得最紧密。一方面国家需要它走得更快,另外,它自身也有这样的基础和条件。”

  “今天的职业教育,比10年前的职业教育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高职是本科的压缩饼干,讲技能不如中职,讲理论不如本科,这是10年前对我们高职的评价。今天没有人敢这么说你们了吧。”

  谈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他向同学们说:“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窗口,第一要展示我们职业教育的精神风貌,第二展示我们动手的才华,第三是要展示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

  “下课”时,葛道凯祝同学们学有所成,对家庭、社会、学校都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