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以及实现途径,指明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道路。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是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和多元立交。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作为突破口,建立多层次结构,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重点,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建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实现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各类教育灵活沟通。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坚持服务发展和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为“四化”同步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不仅要有先进的技术设备,更要有大批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大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也必须依赖于现代职业教育,加强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失业转岗人员的培训。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也需要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职业教育要在改善劳动力结构、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和促进民生改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失业、待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有利于拓展其就业空间,提高其就业创新能力。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完善体系建设、管理、运行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制度。通过立法和激励政策,形成社会各界尤其是行业企业持续有效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建立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建立健全职教质量保障体系。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创新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必须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来实现。行业企业必须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校企之间达成深度合作,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才能为学生提供工学结合的实践机会,才能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通过探索校企合作有效路径、方法与模式,开展教学、实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创新发展模式,推进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将只争朝夕、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化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决定》突出强调现代职业教育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在三线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方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资源上具有相对优势,应从本区域出发充分发挥地方高职院校的服务与引领作用。

    发挥在专业服务产业布局上的引领作用,专业设置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服务产业布局,地方高职院校要立足区域经济,围绕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社会发展人才紧缺行业设置专业,对接产业链形成专业链;面向新产业、新行业、新领域、新技术和新职业,引领区域职业教育整体专业结构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相适应。

    发挥地方高职院校在技术研发和服务功能上的引领作用。《决定》指出专科高职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与产业的紧密对接关系将有利于地方高职院校牵头建立区域性的研发中心、实训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服务平台,从而强化推动区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发挥地方高职院校在继续教育领域的优势和引领作用。《决定》强调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并进一步明确企业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应该说这为高职院校的职后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关键还是要强化地方高职院校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的双重教育功能,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对接企业需求建设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面向更加广泛的社会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建立更加灵活的学习制度和模式。

促进学生成长

    《决定》重点确立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结构。在新的体系中,高职教育下连中职教育,上接应用技术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居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中、高端。在区域职业教育格局中,地方高职院校既承担着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又分别为中职学校毕业生和专科层次高职生学业成长提供接收和输送的通道。因此,地方高职院校需要在“两头衔接”上发挥重要的桥梁和引领作用。

    首先,在中高职衔接教育上发挥引领作用。注重与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完善中职学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的招考制度,形成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中高职教育无缝衔接的职业教育格局。发挥地方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探索带动区域中职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如以地方高职院校为主体,作为“总校”统筹区域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建设,按照县域经济的特色来差异化设置和发展专业,解决中职学校之间专业重复设置、同质化发展的问题。在“总校”的框架下提高中职升高职的入学比例,真正将中高职衔接落到实处,提高区域内中职、高职的整体吸引力。二是主动衔接应用性技术本科教育。尤其对于一些专业技术含量较高、职业岗位层次性比较明显、社会需求量较大且需求较为稳定的职业领域,要站在新的培养定位上来审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本科层次教育的衔接。由于目前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有一个改革和改造的过程,高职院校应在工作过程课程、行动导向教学等方面发挥具有良好的改革与实践基础的优势,通过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与本科院校一道开展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和课程建设,开通学分互认,在知识、技术、技能、素质等方面实现层次和要素的上下衔接。同时,积极探索与本科教育贯通的多元培养方式,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分类培养、分流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探索产教融合

    《决定》提出要坚持产教融合发展。地方高职院校大多属于跨行业办学的类型,产教融合还面临诸多阻碍性因素,利用好政策机遇,需要在三个层面的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突破和引领,从而激发区域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办学体制机制层面。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重点鼓励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产教融合。比较可行的做法是依托自身办学基础,针对区域优势发展、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或产业链,以市场供需为杠杆吸引骨干企业参与办学,以学校为“母体”先试行局部性的“一校两制”,建立人事、财务、教学等方面的灵活机制,逐步成熟后再走向完全的“两校两制”,在区域层面形成职业教育的多元办学格局。校企合作机制层面。校企合作是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国家推动健全企业参与制度,要求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并提出了校企联合招生等具体的举措,这将进一步优化校企合作的外部环境,地方高职院校要以此为契机推动校企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在教学改革与建设机制层面。产教融合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要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同步实施,需要落实到更为微观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上。地方高职院校要发挥与区域行业企业“网状”合作的优势,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实习实训、课堂教学等方面建立起联动建设、开发和组织的有效机制,比如企业项目的教学化改造、课程的二次开发、信息化的校企互动课堂等等,从而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更为开放的人才培养机制,如针对企业分布的区域性特点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实践,在分散与集中、课内与课外等方面建立起灵活多样的学制管理模式。

    (作者:王振洪系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育学博士)

编者按: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称《决定》)的发布,是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环境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建设职教强国、成就中国梦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事关广大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整个中国社会如何把握这个机遇,中国职业院校怎样把握这个机会,现代职业教育该从何做起?这些问题是现实的,而对这些问题的实践解答,则是建设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得以实现的起点。

现代职教的两个历史坐标

    从横向看: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一线应用性技术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难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结构不尽合理,职业教育的发展通道还没有打通;二是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三是办学条件总体还比较薄弱;四是体制机制不畅,政府、学校、企业、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优势还没有很好发挥,等等。因此,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从纵向看: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经济关系市场化、宏观调空间接化、经济管理法制化等市场经济的特征日益彰显,迫切要求调整和理顺政府与市场、学校的关系。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发展需要,政府统得过死,学校办学与社会需要脱节现象严重。因此,从纵向来看,是社会改革深入发展倒逼职业教育改革。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建立接地气的服务型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决定》把政府推动、 市场引导,服务需求、就业导向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并贯穿整个《决定》的全篇,强调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调适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就抓住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目标是要把职业教育办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接地气的服务型教育,这是符合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

    建立适合人才成长的可持续教育,从而形成终身教育理念与体系。《决定》明确“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中关键是要做到纵向衔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横向贯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

    建立引领改革的先进性教育,开启了“突破计划经济堡垒”的攻坚战。《决定》明确提出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来开启“突破计划经济堡垒”的攻坚战,这是《决定》一个重要的创新点,意义十分重大。

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深职院将结合深圳经济发展、产业需求和学校发展实际,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这次会议和《决定》精神,在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中,继续保持排头兵的地位,不辜负全国人民的厚望。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轴,创新育人模式提升服务能力。目前,我们与商务印书馆、中华职教社合作成立了中国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中心,设立产教合作的专门机构——产学研用促进处和产学研用指导委员会;学校现有校企合作企业数达2000余家,市区级以上公共技术平台有30个;由我校主持、参与的首批4项印刷加工类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实施;组建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教育基金会。可以说,“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办学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下一步,我们将以产教融合为主轴,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完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专业与产业的对接。与行业企业联合,加快开发新职业技能标准,推动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和职业标准的衔接。加强与华为、华强等企业深度合作,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进一步提升服务特区产业的能力。

以上下衔接左右贯通为目标,构建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通道。近年来,我校一直在努力探索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学校与深圳市第二职业学校等6家中职学校实行三二分段联合培养,打通中职与高职的通道;与深圳大学联合,在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四个专业招收应用型本科生;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外应用性技术大学开展3+12+2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学校还先后与国内108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探索过程中,我们既积累了丰富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经验,又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迫切希望教育部尽快出台和完善高校分类设置条例和标准,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尽快进入科学有序的快车道。

以探索多元办学混合所有制为突破口,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圳作为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具有资本、知识、技术、管理和市场配置资源等要素领域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运行和管理体制。为此,我们计划把占地1000余亩的学校新校区——宝安校区,作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实验园,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建设模式,为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作出我们的贡献。

以内涵质量发展为主线,增强职业教育生命力竞争力。《决定》和《规划》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和核心任务。为此,我们将继续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文化育人,适应社会转型期对技能型人才全面发展的新要求;以高度的教育自觉推进复合育人,建立“主干专业+拓展专业”的学习平台,培养复合式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适应产业升级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以高度的创新自觉推进协同育人,建立健全“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运行机制,探索形成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深职院模式,为全国高职院校发展提供示范。

    以“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为杠杆,撬动教育改革,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社会满意的教育。为此,我们要加快专业设置、招生考试、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探索联席会、董事会、理事会等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使深职院成为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典范。 

    (作者:刘洪一 系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出台,以及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成功召开,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供了行动指南。要实现《决定》中提出的发展目标,目前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要解决“断头”问题。长期以来,在职业教育的学历设置上,高职专科就到头了。人们因此戏称职业教育走的是“断头路”,这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决定》提出“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空间,解决了长期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振奋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应用技术大学及本科职业教育发展,将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光明的未来。今后需要做的是把具体工作落实到位。

    二是要解决“断尾”问题。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断尾”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职业基础教育的缺乏。从目前的情况看,职业教育的内容在中小学阶段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劳动技术课基本上有名无实,职业教育内容成了无根的“浮萍”。要实现“质量中国”、“技术中国”,必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基础的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教法抓起,因材施教,从教育科学的层面上下功夫,分类、分层、分阶段实施。

    三是要解决“断粮”问题。长期以来职业学校的办学资源、教学资源、实践实习资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断粮”现象。在国家财政有一个基本的标准保证的同时,职业学校也应努力探索自我发展、自我“筹粮”的长效机制。职业学校要处理好与政府、市场的关系,多方争取资源,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长效发展机制,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可向学校开放,协同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化,形成新的集团“筹粮”机制和社会多元“筹粮”机制,以保证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要解决“断链”问题。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政策供给、制度供给、机制供给、战略保障供给、战略发展资源供给方面存在着“断链”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人才成长过程存在“断链”。迫切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行弹性学制、学分银行、学分互换,通过远程教学、自学考试,形成自主成才的教育机制。二是人才评价存在着“断链”现象。要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持管、办、评的分离,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的评价作用。三是人才使用存在“断链”现象。长期以来,社会在用人方面存在过度消费高学历人才的现象。国家迫切需要建立就业服务体系,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大的平台,为人人出彩提供机会。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一种职业文化、职业精神的建设,更是民生长效机制的建设。如果我国多数高校实现了特色发展,创造性地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轨,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就可实现链条式发展,形成强劲的动力机制,那么我国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崛起就有了雄厚的人才基础。这将有力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实质性转型,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式发展。

    据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天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会议指出,要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鼓励各地改扩建面向农村招生的职业、技工院校,努力让未升入普通高中、普通高校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要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开放。

    据新华社北京730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天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会议指出,要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鼓励各地改扩建面向农村招生的职业、技工院校,努力让未升入普通高中、普通高校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要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开放。

    本报杭州7月30日电 全国中职共青团工作研讨会日前杭州召开。会议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共青团工作和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精神,并就发挥中职共青团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作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大力推进中职团的组织和工作创新,切实加强中职共青团自身建设进行研究部署。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出席研讨会并讲话。

  研讨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介绍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形势,对共青团组织在中职教育中发挥作用提出了希望。团浙江省委、团天津市委、团上海市委、团鞍山市委、浙江物产集团公司团委、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团委、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团委等8家分别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团组织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新媒体运用等进行了工作交流。

  各省级团委分管副书记、学校部负责人,部分地市级团委负责同志,部分行业企业团委书记和参加首届“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决赛的中职学校校长、团委书记共2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今后,大客车驾驶人培养将被纳入国家职业教育体系,我国高素质客运驾驶人短缺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日前,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大客车驾驶人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决定在江苏、安徽、云南三省各选取一两所具备资质的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开展大客车驾驶人职业教育试点工作。

  根据《通知》,试点院校应具备经公安和交通部门审验合格的大客车实际操作培训场地、设备和人员。招生对象须年满18周岁,具有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及以上文化程度,身体条件符合相关要求,并通过驾驶适宜性测试。

  《通知》明确了试点院校课程安排,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安全第一理念,训练扎实过硬技能。在第一学年专业基础课应注重道路交通法规、安全文明节能驾驶、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驾驶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并组织学生通过考试取得小型汽车驾驶证。在第二学年进行大客车驾驶操作培训,要安排足够的山区道路、雨雾天气及夜间等实际驾驶教学培训,教学培训驾驶里程不得少于5000公里,第二学年后期取得大客车驾驶证。第三学年进入道路客运企业,进行一年跟车驾驶实习。

  试点省份将注重学生跟车驾驶实习管理。跟车驾驶实习总里程不得少于2万公里。学生实习鉴定合格,并经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考核合格的,核发道路旅客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证;鉴定不合格的或经运管部门考核不合格的,跟班实习期延长半年,再次鉴定考核。

  “崇尚一技之长,不凭学历凭能力”,“同圆中国梦想,共创多彩人生”。在首届“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以下简称“职挑”)现场,许多参赛选手都以这两条标语为背景,拍下了难忘的照片,留下了珍贵的回忆。

  没有人相信他能做出一辆方程式赛车

  自己竟然做出一辆真正的方程式赛车,这让周子恩觉得“一切皆有可能”。“运费太贵,来回得两三万块钱。”他念叨着,“车要是运过来了,我们这儿肯定围着好多好多人。”

  周子恩是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大三学生。从小,他就特别喜欢汽车。高考时,周子恩决定报考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把爱好变成专业。

  2012年12月,第一次听说FSAE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周子恩就决定报名参加。他开始在学校里“招兵买马”,寻找到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

  谁会相信一群专科生能做出一辆“能开会跑”的方程式赛车?“太难了,真担心他们做不来。” 指导老师张华磊没什么信心。

  连周子恩自己都没底。“别人说我操之过急,应该多积累些经验。我在网上看了其他学校车队的视频,也觉得赛车离我们还很遥远。”周子恩说,“可是,我们还是想做一辆属于自己的赛车!”

  他给车队取名MAX,寓意“追求极限,追求速度,永不停止”。为了实现梦想,他和伙伴们四处拉赞助,同时拼命恶补理论知识。距离比赛只剩下3个月时,他们终于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为了不耽误比赛,周子恩干脆住在车队,“一天掰成两半用”。“车身都是我们自己做的。一开始根本不会,做出来的车身跟坦克一样大。”周子恩笑道。

  MAX-1正式落地时,所有人都争着第一个上车,最后还是让周子恩“得逞”。他心里打着鼓,踩下油门。“虽然有一些小问题,可它还是跑起来了。”那一刻,周子恩觉得像在做梦,“当时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觉得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

  经过无数次改进,周子恩终于带着他的爱车踏上了FSAE赛场。和清华、北航等高校同台竞技,周子恩心里有点虚。在60支参赛队伍中,他们的成绩排在中上等,这个成绩让周子恩十分开心。“以前觉得高职专科没多大发展,去比赛才发现,我们不比那些名校的学生差。”周子恩说,“虽然他们理论方面确实很厉害,但我们在动手方面比他们强得多。各有各的优势”

  现在,车队正在制作MAX-2,周子恩“抽空”带着MAX-1来到“彩虹人生”挑战杯赛场。“希望和其他学校的学生来进行交流,成绩不是我们最看重的。”周子恩说,“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有我们这样一群人,在为自己的梦想奋斗着。”

  参赛项目“接地气”

  “你们的餐厅主打情侣,不是情侣就不能去吗?”“你们有自己的菜谱吗?”“你的报表有点粗略,选址选材有些便宜,开餐厅,不在餐厅打上一两年的工,你没功底!”这些聊天式的“秘密答辩”,让来自山东省鲁中中等专业学校的刘越和刘菊有点“短路”。参赛前,他们按照中考复习政治课的模式准备着“职挑”的答辩,没想到,评委老师提出的问题落点这么“低”。

  在评委肖昌松看来,注重实用性,关注项目的市场前景,强调成果落地,是本届“职挑”的最大亮点,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所以,我们会提很多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和建议,也会适当地鼓励他们,这是对内容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

  “接地气”是这次“彩虹人生”挑战杯的一大特点。同学们带来的项目大多源于生活。

  女生穿超短裙出门时,常常遭遇坐靠不方便的尴尬。吉林省磐石市职业教育中心的仇雪在一次看父亲拧铁丝的过程中找到灵感,用钢管效仿弯曲的铁丝,加以固定,就是一把实用、美观的景观椅。

  有人喜欢种花,却不知该怎么浇水。杭州市旅游职业学院的俞舒婷等人开发了智能化喷灌系统,根据水分检测探头的数据变化,测算出土壤中的含水量变化,然后系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智能化喷灌,适量后,自动停止浇水,此外,还能根据气温、天气等因素的变化,进行作业,实现植物浇水的“私人定制”。

  作为四川省泸州职业教育的“老字号”,四川省泸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本次的参赛项目是一本关于情感服饰加盟店的创业计划书,就是这本计划书背后,藏着一个现实的痛。“作为中职生,我们深切了解到中职生的情感世界。”孔德枰说,很多中职生家庭生活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父母离异、自身是弃儿、留守儿童等,这些因素都间接或直接影响到大家的心理,一些人无心学习,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5个女孩决心为改善这一现象出一份力,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她们想到了创办一间情感服饰店,“忙碌的家庭,妈妈很少有时间带孩子出去买衣服,即使买,也是单独买的,但如果能穿着家庭装,一起走出去,感情就会增加不少。”经过调查,他们决定开一家服装加盟店。

  针对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出行需求的增长,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戴之幸设计了一款智能轮椅。用户可通过手机客户端实时掌握轮椅行驶的位置。车上还装有报警系统,一旦遇到危险,轮椅后侧的LED显示屏会显示出紧急联络电话,用户的手机同时会收到短信通知。下一步,他们打算让轮椅学会“爬楼梯”等高难度动作,甚至自动识路回家。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科普活动处负责人介绍,职业教育注重和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创新研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这就决定了本次参赛的项目大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大挑”高精尖,“职挑”更实用

  “FSAE方程式赛车设计与制造”,“电脑清洁组”,“乳糖生物转化反应器的开发”。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三个参赛项目各有特点。团委书记张晓刚对学生们的表现充满期待。

  以前参加“大挑”时,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成绩并不理想。“职业学校学生在创新、创效、创业方面有特点,但和普通高校相比,科研能力不足。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比赛,我们没有优势。”团委书记张晓刚说。

  区别于“大挑”,“彩虹人生”挑战杯为职业学校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的创意,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形成应用成果,并最终回归生活。

  “职业学校的挑战杯,比‘大挑’,似乎更重要一点。”评委沈伟然说。“大学生的挑战杯,更侧重在理论方面。而‘职挑’的项目以设计、创造还有技术改进为主。”沈伟然曾经担任挑战杯评委,在他看来,职业学校更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而普通高校偏重理论或实践。

  “挑战杯对职业学校的教育具有促进和启发作用,对于职业学校学生今后实际投身到工作当中去,对于怎么能够设计出更好的产品,怎么能够采取工艺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有直接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沈伟然觉得,“彩虹人生”挑战杯需要常规化,与学校教学内容相结合,在针对各种实际问题进行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注重创新。

  肖昌松认为,相对于“大挑”的“高精尖”,职业学校学生的参赛项目实用价值更高,许多项目的产业化前景、市场十分可观。“这是第一次举办’职挑‘,相对不是很广泛,但是这次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如果做下去,影响越来越大了,参赛的选手会越来越多。”

  改变社会偏见,从挑战自我开始

  “小时候不爱读书,高中后期才后悔,可是来不及了。” 刘曜沂来自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刚进学校时,她总有种“不上不下的感觉”。

  为了做好“光纤照明灯”这个项目,刘曜沂学习了很多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学习的内容真的用上了,而且还不够,我们会主动去找老师‘要’更多知识。”

  现在,刘曜沂觉得,虽然走了一条“和本科学生不一样”的路,有时会有点遗憾,但她还是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有价值。”

  和刘曜沂不同,戴之幸主动在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之间选择了后者。“感觉早一点接触专业技术,对就业会很有帮助。”职高毕业后,戴之幸进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学习。“和从前的同学聚会时,他们有些还很羡慕我。”戴之幸说。

  “在北京,很多家庭条件不错的孩子,原本有机会到国外读大学,最终却选择到职业技术院校掌握一技之长。”张晓刚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和社会关注度的提升,能明显感觉到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也在提高。”

  从大一下半学期开始,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黄鑫就和同伴一起,在湖南省内的20多所高职院校进行调查,通过对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完成了以湖南省高职院校为例的“高职院校自我发展创新的调查研究报告”。在他看来,高职院校的学生一样可以“很优秀”。

  浙江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方展画认为,从前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仍以应试教育为核心,大众对在文化课应试方面属于“短板”的职业学校学生存在误读。“职业学校学生参加挑战杯,首先在挑战自我。他们希望通过创新创效创业,找到自己的成长的价值。这也有助于改变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偏见。”

  在参加评审的过程中,方展画发现,许多学生的作品、包括中职学生的作品,其实非常有潜力,有实力。“这次大赛,我们并不是非常关注结果,而是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找到了自信和人生的方向,反过来也会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来参加挑战杯本身,也说明职业教育的导向正在发生重大转折。”


    本报北京7月29日讯(记者 刘博智)今天,行业协会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在国家开放大学召开。财政部、工信部、卫生计生委、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和机械、石化、商业等行业协会的同志参加了会议。

  参会的各个行业就本行业贯彻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的思路和做法进行了交流。参加座谈会的代表们表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一是召开本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本行业职业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推进本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二是根据本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趋势,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加强本行业相关专业建设和动态调整;三是发挥好行指委对本行业职业教育的指导、评价和服务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

  参会代表还对职业教育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一些行业协会希望教育部门加强发挥行业作用的政策研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专业评价、教师专业素养评价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的作用。

   本报杭州7月28日电(记者董碧水)2014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首届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决赛今天在杭州闭幕。

  经过决赛答辩评审和公开展示环节,有343项作品进入决赛终评,其中中职作品140件,高职作品203件。经评委会评议,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广场口香糖残渣清除机”等25件作品获特等奖,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乳糖生物转化反应器的开发”等88件作品和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智能声控家居控制系统”等230件作品分获一、二等奖。

  在公开答辩环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作品“便携式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仪”获最佳创意奖,衢州市残疾人职业技术学校作品“绿之源园艺创业计划书”获最佳表现奖,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品“钛合金整体叶轮数控加工工艺改进”获最具投资潜力奖。

  大赛期间,有20余项参赛作品被签约转让,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洪佳磊的“圆盘注塑机取模专用执行系统相关专利”及使用专利技术对圆盘注塑机进行安装、调试、系统升级、系统维护服务的全套技术以人民币20万元价格转让给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逍林创美鞋厂;浙江信息工程学校的“智能节能窗”技术以人民币10万元价格转让给湖州旭伟节能门窗有限公司。

  “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首届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决赛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本报参与协办。在今天的闭幕式上,大赛组委会还表彰了19个在此次大赛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省级团委学校部。中国科协、团中央学校部、团浙江省委领导为获奖选手和团队颁奖。


    一名中专毕业生可以做什么?流水线上操作员?普通汽修工人?还是机械修理师?在7月26日上午举行的全国中职共青团工作研讨会上,多所走在中职教育发展前列的学校给出了一个听似“另类”的答案——中专生也可以创业,中专生也可以搞研发。

  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的裘文意,至今仍对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派出到本公司实习的一拨儿中专生记忆犹新——这群学生进行一个工艺流程优化设计,使得该集团下属200家4S店每店每年能省下20万元的开销,“汽修专业的学生,实习一段时间后,发现可以改变4S店汽车清洗的某个流程,改变后洗车更干净、更高效。”

  这样的中专生,正是裘文意中意的人才——他们具有英法教育家所说的“潜质”,有德国学者所关注的“关键性能力”和“可迁移能力”,还具有美国人所说的“多元智能”。裘告诉记者,在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的眼中,所谓“高技能”更多是指“综合能力”。比如一个学习汽车营销专业的学生,他除了要懂卖车外,还应懂得汽车装潢、清洗、保养、维修、事故处置等一系列的事情。

  记者了解到,在职校界,加强对此类“综合人才”的培养如今几乎已成为一个共识。很多学校都开始调整原本仅培养普通技能人才的方向,开始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创效能力的人才上“发力”。

  在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全校每一个专业都被要求有“一个项目、一个品牌”。由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战”,品牌项目入驻校园内的中策创新创业园内办公运营。最新的“战绩”是,电气工程专业的公司今年已实现销售收入80万元,烹饪专业的公司已将自主研发的烘焙设备卖到了杭州美食节上。

  在厦门工商旅游学校,这里生活着一大批看似不起眼的“校园小老板”。例如“校园格子铺”社团,它用商业地产的运作模式,向喜欢卖东西的同学出租“格子铺”。同学们利用格子铺开展线上、线下互动经营,做得最好的格子铺每月平均盈利超4000元。

  “不是为了培养老板,圆大家的发财梦;而是为了培育诚实守信、有明晰市场意识、具备初步经营和管理能力的普通中专生。”杭州中策职业学校团委书记陈英把“中策创新创业园”看做为一个“人才孵化器”,而不是“创收盈利示范点”。他对有些学校刻意“制造繁荣”的做法嗤之以鼻,“我们是要‘孵化’中职生正确的价值观、方法论和实践能力。哪怕不赚钱,哪怕亏本,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收获、一种成功。”

   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全国首届“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决赛7月25日至29日在杭州举行,与面向普通高校本科、大专在校生的“挑战杯”不同,“挑战杯——彩虹人生”首次面向高职、中职在校学生。

  但在浙江,职业学校学生6年前就开始了自己的“彩虹人生”。2007年起,浙江每两年举办一次“职挑”,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四届杯赛,有524件作品进入省级决赛,吸引了近7万名学生参与,是目前浙江职业学校中级别最高、普及面最广、参与学生最多的竞赛。

  团浙江省委书记周艳认为,“挑战杯”培养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在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组织才能的同时,也扩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视野、科研技能和综合素质。

  为职业学校“量身定做”

  浙江现有独立建制的职业学校492所,其中高职48所,中职444所,在校学生规模128万人。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后出现的毕业学生就业难问题,也影响到职业学校毕业学生的生存和发展。

  2007年,借鉴普通高校本科、大专在校生“挑战杯”的成功模式和竞赛经验,被称为“彩虹人生”面向职业学校学生的“挑战杯”赛在浙江正式启动。

  为使竞赛在职业学校得到有效的延伸与拓展,努力凸显职业学校重应用重实践的特色,在以专业技能为基础的同时,竞赛强调实践的操作技能,突出创新创效创业主题,“这样既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现代知识体系和技术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也体现出竞赛参与的群众性要求。” 团浙江省委学校部负责人说。

  基于这样的考虑,团浙江省委把竞赛分为产品创意设计竞赛、生产工艺革新和工作流程优化、创业计划、社会调研论文等类别,其中,产品创意设计竞赛、生产工艺革新和工作流程优化竞赛是完全为职业学校“量身定做”,“因为高职学生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在生产一线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优势,一项生产工艺的革新,一个岗位流程的优化、一个创意思维的产生,都能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彩虹人生——挑战杯”一经推出,即受到各个学校的欢迎与重视,各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部门联合组织,许多学校都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筹备竞赛,并抽调最强大的师资力量组织辅导,选拔最优秀的项目参加竞赛。

  团浙江省委副书记朱斌称,“挑战杯”面向职业学校搭建的舞台,为职业学校学生设计出了适合他们参与的竞赛项目,同时也为职校共青团工作找到了一个新抓手。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张涨告诉记者,团的工作在学校的牵动力明显增强,党委行政对团工作也更加重视,学校共青团工作也多了全新的方向。

  事实上,开赛以来,“彩虹人生——挑战杯”已成为浙江共青团配合职校培养人才的有力抓手和成为广大学生展示才艺的舞台,也成为职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品牌。

  不是本科院校的简单翻版

  牵头竞赛的组织部署,工作中的宣传发动、赛事安排,浙江面向职校学生的“彩虹人生——挑战杯”,切实做到了依靠职业学校自身的力量自主运行。

  在实践探索中,为体现职校特色,团浙江省委专门邀请专家进行辅导培训,在各类别赛事规则的制定中,突出职校创新创效创业的导向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注重评审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结合,努力切合职校实际,使赛事尽可能符合职业学校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而不是本科院校“挑战杯”的简单翻版。

  为推动竞赛成果的转化,在竞赛中,主办方一方面对学生的创业计划进行提升和包装,同时对参赛创业计划作品,通过导师指导、专家评审和竞赛锤炼,让创业计划付之实践。

  对创新成果,主办方则引导参赛学生围绕地方产业发展,收集生产实践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组织集体攻关,开发新技术、新工艺,通过校企互动,促进成果转化。

  不仅如此,为更进一步地推动职校学生创新创业理念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赛还搭建平台,举办学生科技成果转让洽谈等,邀请风投、创业园区、孵化器等参加,让优秀学生项目与企业“供需对接”,也有的通过“赛内培育”、“跟踪孵化”,促进项目成果的落地。

  据不完全统计,开赛以来,有近千项浙江职校的学生获得专利,其中500余项成果转化运用。有超过300个学生创业项目顺利孵化。通过“供需对接”,向企业转让成果百余项,成交额突破3000万元。

  在团浙江省委看来,竞赛契合了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使一大批职业学校毕业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尤其是现代制造业、服务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从“纸上谈兵”到“真刀真枪”

  如今已是杭州易族电脑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王晶,他的创业就源于当年的挑战杯项目。2007年,当年还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二学生的王晶,萌发了自主创业的念头,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易族电脑创业计划》项目,并付之实践。到目前,易族电脑已发展到7家直营店、加盟店,年销售超过7000万元。

  不只是王晶,许多学生把参赛项目作为人生新的起点,把“纸上谈兵”的参赛项目转向了“真刀真枪”的人生创业。

  朱斌看来,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只是简单的求职者,也要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贸116班学生郑晓霞带领的团队,定位“跨境电子商务中的服装贸易”,通过自建平台和第三方平台,聚合了全球比较项尖的20余个潮牌服装品牌,日访问量超过2000人次,累计访问量达到300多万,季度营业额200多万元。他们的《SWGA潮牌网络创业计划》,获得了浙江省第四届职校“挑战杯”赛特等奖,带领的创业团队也成为学生中不多见的“百万富翁”。

  郑晓霞说,接下来,他们还将成立自己的公司,建立自己的品牌,目标是成为国际潮牌服装跨境电商领域内有影响力的顶尖服务商。

  随着大赛的进行,职校学生们的创意也五彩纷呈,许多学生的参赛作品从埋头搞科研,转向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更多地考虑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从社区废品分类回收、全自动宠物厕所到单车生活、主题餐厅等等,参赛的展品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

  《智能婴儿摇篮》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研发的项目,它利用电子件驱动,靠磁力和重力的相互作用摆动,由于没有机械装置,因此完全没有震动,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播放音乐、进行远程监控、报警。项目一经推出,即被企业看中,不仅补偿项目研发费用,还与团队签下合同,进行合作生产。

     40岁的王卫东办了18年的职业教育。环顾合肥目前的民办中职学校,办学超过10年的,已为数不多。

    22岁那年起,这个从大别山走出来的年轻人就坚信,职业教育可以改变人生,尤其是家贫的农村学生。

    为此,大学毕业刚两年,他就带着根深蒂固的理想主义情结,踏上了职业教育这条“不归路”。从当初带着一个班的学生四处“打游击”,赁屋上课,到今天拥有了占地130多亩、20000多平方米建筑,并且属于自己的校园,个中的辛酸苦辣,他体会很深。

    早在10年前,就有身边的人不断地作出善意的提醒,“为什么不去办普高,只要升学率高,就不愁生源。”现在,王卫东所在的安徽省肥东县的民办普高非常红火,在招生数量和教学质量上完全可以和公办学校相“匹敌”。

    但是,对于这样的建言,固执的王卫东总是置之不理,他甚至感到,“如果自己放弃了职业教育,就是一种耻辱。”

    可是不久前,王卫东似乎做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他在自己的校园里又创办了一所新的普通高中——合肥艺术中学。

    “难道他真的扛不住了?”面对外界的质疑,不惑之年的他解释道,“这不是放弃,而是突围,还是为了回到职业教育”。

    “办学18年了,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到底在哪里,将要去哪里。”王卫东坚定地说。

    曾经是生源大战的旁观者

    王卫东创办的安徽华夏旅游学校没有“招生办”,一度让很多职教界的人“摸不清头脑”。

    众所周知,对于民办中职学校的发展来说,生源压倒一切。华夏旅游学校一直拥有稳定的生源,这归因于学校创办之初就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把职业教育当作公益事业来办。

    1997年,王卫东从安徽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随后分配到旅游企业工作。没隔两年,他就下海创办学校。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让他敏锐地意识到,旅游业和职业教育将是未来的朝阳产业。

    在连续两年的招生过程中,王卫东发现,学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农村,但是因为家庭贫困,还有很多学生初中之后就辍学了,他们与职业教育失之交臂。

    “其实,一桌菜,就是添副碗筷的事情。”王卫东决定,采取“添人不添班”的方式,把各个班级空缺的数十个座位留给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减免其学杂费。“其实这样做,办学成本并没有增加多少。”

    因为这项“福利”,越来越多的贫困生被充实进学校的教室,这时,王卫东开始酝酿更大胆的计划,“能不能把免费的范围扩大到全校”,前提是,得有人愿意为学费埋单。

    2002年,王卫东试着和一些旅游酒店进行谈判,没想到对方一口答应,双方达成协议:学生第一年在学校上课,第二年在企业实习,第三年回到学校回炉提高。用人单位只需把学生第二年实习的劳动报酬返还给学校,而学生不必支付任何学费。此后,有60多家知名的旅游企业加入进来。

    据他分析,这样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都划算:企业提前为签订的学生交费,从而解决了招工问题;学生免除了学费,解决了家庭的后顾之忧,同时积累了工作经验,可以直接上岗;学校的好处是,在第二年就可以收回培养一届学生的成本,从而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而这一点,对民办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他看来,这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学生只有真正在企业实习一年后,才知道自己适合不适合这个专业,如果不适合,回来之后还来得及调整专业。”

    直到2006年3月30日,教育部才发出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作为“率先吃螃蟹”的人,王卫东得知消息后欣喜若狂,“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有了政策上的依据。那一天,他逢人就说,“这个政策好像就是为我们定的。”

    谁都难逃“生源困境”的普遍现实

    不过,没有一劳永逸的办学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困人口不断缩减,农村学龄人口也在不断下降,贫困生数量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加上各地愈演愈烈的生源大战,无形中对华夏旅游学校原有的招生模式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我们是不是也要走上‘抢生源’的老路上去?”王卫东无法在办公室里做到超然物外,内心变得纠结起来。

    去年起,华夏旅游学校开始向省内各地派出招生小组,进行招生宣传。然而,在招生市场上,他们必须面对的尴尬现实是,“每个学生后面都是一大堆人在盯着,有的是招生“代理”,有的是学生的初中班主任,有些人甚至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地在农村作宣传。”

    一位安徽教育界人士向记者透露,学校能不能招到生源,不是靠教学质量,而是在于这个学校“讲不讲诚信”——招生“代理”或初中班主任能否拿到中职院校承诺的“人头费”,这已经成了不少地区普遍存在的“潜规则”。他感慨道,“如果这次失信了,今后学校连门都不让你进,你根本作不了宣传。” 

    “招一个学生,有的学校甚至支付1500元甚至3000元的费用,几乎要达到一年的学费。”据他分析,这些学校为招生付出了过高的成本,往往招得越多,负担越重,学校最终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他看来,“生源大战”中,公办中职学校同样也不示弱,“比如,很多县里的职教中心校长兼任县教育局副局长,为的就是通过行政的力量,确保该校的生源。”

    面对“生源大战”,如今的王卫东只能被动地参与其中,在学校生存压力下,他没有充分的选择权,但他心里清楚,“市场规律被无限放大,教育规律不受重视,中职学校在招生上投入如此大的精力,还有心思考虑其他问题吗?”

    为此,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底线,“一定要招真正想来、适合上职校的孩子,让他们上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否则就是昧着良心忽悠人。”

    “‘抓壮丁式’的招生,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意愿,必将导致生源大量流失。”他分析道,其中部分原因在于,很多来自农村的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根本就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他们在强大的招生宣传面前,往往失去了自己的主见。一旦学生入校后,发现专业不适合,为时已晚,进而对职业教育丧失信心,由此作出负面评价。“一传十,十传百,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招生越来越难。”

    上职高还是参加高考,让孩子多一次选择

    为此,王卫东希望,招生之前,能给家长、学生的需求作一个清晰的定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他们的意愿。”

    前不久,华夏旅游学校在安徽亳州举办了一场面向学生家长的“定位辅导课”,当场便有50位家长为孩子预报名。接下来,该校计划和全省各地中学建立联系,以“送定位课上门”的方式帮助学生们认识职业教育,规划自己的成长路线。

    “也就是一节60分钟的课,对家长和学生都有好处,但就是这样的培训,很多地方一直没有人去做。”王卫东有些无奈地说。

    “我们只能用教育的手段,解决教育的问题。”在王卫东看来,这样的培训是当前教育缺失的内容,只有让家长学生深刻地认识职业教育,消除信息的鸿沟,才能解决当前“就业旺,招生冷”的问题。

    “花钱招生的路子,迟早要走不通。”在他看来,在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今天还使用“人盯人”的战术进行招生,实在是有违时代的潮流。日前,他的团队开始了新的尝试——搭建大数据平台,通过网络展示,与目标客户直接对接,“灭掉中间商”,进行精确营销。

    “最根本的,是要重构家长、学生对职教的认识。”在王卫东看来,之所以创办普通高中,就是为了架起一座桥梁,把更多的学生吸引过来,从而让他们接触职高、认识职高,最终选择职高。

    “农村家长对职业教育缺乏了解,加上普通高中扩招,他们往往会随大流选择普高;城市家长要面子,认为孩子读职校,面子上挂不住。”王卫东时常发现,那些成绩后进却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因为没上职校失去了一次“重新翻盘”的机会。

    过去招生中,一听说是职业学校,没有普高,很多家长都不感冒,再好的教育理念也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这让矢志职业教育的王卫东无奈之极。

    “作为学校,必须肩负起引导的使命,现在我们提供菜单式教育,这里即可以上职高,拿到五年制大专学历,也可以上普高,参加高考。”据王卫东介绍,学生进校一个学期后,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估,提出客观的建议,学生可以重新定位和调整,在普高与职高间作出明确的选择。“现在,很少有公办学校可以做到,不过民办教育的优势就是体制灵活。”

    “更重要的是,对于处在未成年状态的学生来说,这等于给他们一个纠错的机会。”他表示,“我们就是在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消除普高与职高的界限,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本报海口7月25日讯(记者 刘见)记者今天从海南省政府召开的抢险救灾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据初步统计,超强台风“威马逊”给该省教育系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3亿元。目前,海南教育系统灾后重建工作已全面铺开,确保今年秋季正常开学。

    据海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廖清林介绍,连日来,海南省教育厅组织指导各大中专学校发挥人才技术优势救助灾区,其中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农业学校分别组织种植、养殖、生态等领域的专家赴灾区提供专业救助,海南医学院派出救灾防疫队在受灾地区开展消杀防疫。受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还组织教师为当地受灾群众提供志愿服务。

    下一阶段,海南将继续对风毁水毁的学校校舍和教学仪器设备及水电管线等基础设施进行抢修,并对受灾学校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严防次生灾害发生。


  本报北京7月24日讯(记者 宗河)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近日发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一批项目学校验收结果,251所项目学校通过验收,正式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另外18所暂缓通过验收、7所未通过验收。

  三部门在通知中指出,通过验收的项目学校要继续提炼和拓展建设成果,创新办学机制和内部管理体制,着力打造职业教育品牌;要按照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在中高职衔接、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等方面主动先行先试,为探索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和办学模式创造经验;要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特别是要加大对薄弱学校的帮扶,推动优质资源跨学校、跨区域共享,达到示范建设以点带面的效果。三部门将对项目学校办学情况进行后续跟踪监测,各学校要按要求填报相关数据。

  通知指出,暂缓通过的项目学校,要对照项目立项时三部门批复的建设方案、任务书和本次验收检查专家组反馈的意见,认真进行整改,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实施质量。项目整改期间,项目学校不得申请中央财政支持的其他项目。吉林航空工程学校等7所学校项目建设不符合要求,未通过验收,取消示范校资格,不予挂牌。

    核心提示:721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达娃应邀来省教育厅,宣讲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会议精神,对会议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解读,与我省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今后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达娃从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召开的经济、社会、教育背景对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做了全面分析,并对习近平总书记为会议做的重要批示做了解读,对2014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的内涵和政策做了全新解析。

  达娃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是要制定学习和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议精神的方案,并通过分解任务开展试点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尽快转变百姓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建立督导检查机制,并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每季度向教育部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主持会议并要求,要结合实际,认真领会和贯彻各会议精神,抓住机遇,主动开展各项相关工作,要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厅领导王智平、陈保平、李晶、张晶、王德安及各处室、省直各职业院校负责人、教育工作者共200余人参加会议。

    中国青年网南昌723日电 7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宣讲报告会(江西专场)在江西教育发展大厦三楼会议室举行,教育部职业和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建同在宣讲会上做了报告。报告会由江西省教育厅郭奕珊副厅长主持。  

    会上,刘建同详细介绍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的经济社会及教育背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会议精神的丰富内涵。重点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主要任务、改革创新、保障措施等重点热点问题等进行了深入讲解。同时也介绍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主要政策和制度。

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厅机关处室主要干部、各直属单位(学校)负责同志,各设区市、省直管县(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教育局局长,在昌各职业院校主要负责同志等。


    ○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

  ○ 形成“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 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的蓄水池、经济发展的内驱力、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关系一国发展力、竞争力和现实生产力。我国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

  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构建注入中国基因、中国元素和中国思维,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促进教育公平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高校转型探路子

  职业成长有层次

  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需要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层次结构,建立起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当前,我国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突破产业和企业升级的人力资源瓶颈,需优化职业教育结构,畅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通道。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

  “通过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引导一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这实际上是要建立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同时表示,“这些转型学校既可以是新建的,也可以是有资历有历史的学校。”

  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不仅适应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而且满足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之需,同时还打破了职业教育存在“天花板”的格局。

  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从而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打通了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搭建了一线劳动者职业成长的立交桥,使一线劳动者成长有通道、有层次。

  成长渠道多样化

  面向人人重内涵

  多元群体,需要通过多元化表达、多样化渠道成长才能实现人人成才出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同样需要从“此处”发力。

  201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高等职业学校招生6种途径,健全了“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促进中高职有效衔接,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

  葛道凯表示:“中高职衔接有利于解决职业教育是‘断头’教育的问题,同时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切入点。”为实施中高职有效衔接,搭建畅通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一些地方进行了实践探索。

  以江苏为例:开展了“中职与高职3+3分段培养”“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等实践;同时,改革普通高校招生制度,完善对口单独招生政策,建立注重技能、综合考试、全面评价、择优录取的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考试制度,建立中职毕业生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制度。

  我们也看到,《决定》提出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15年,继续教育参与人次将达到2.9亿人次,2020年达到3.5亿人次,同时提出重点加强农民工、农民工子女和城市转岗就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不论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还是面向人人服务全民学习,从中不难读出的是现代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致力于人民满意。

  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正从个体试点的一株株“盆景”,发展成引人入胜的一道道“风景”,助推着人人皆可成才的职业梦想。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面向多元主体,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绽放出职业教育姹紫嫣红的美丽,也是对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诠释。

  统筹发展一盘棋

  衔接贯通新格局

  思路决定出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而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盘棋”式思维,进行统筹谋划。

  2011年,教育部在江苏南京召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提出“三步走”战略:第三步,在十年内形成“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4年,《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规划》提出,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下好一盘棋”,把握不同的向度。上海市作为“探索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试点”,在推进职教体系建设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既注重职业教育内部贯通衔接,推动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也重视与劳动就业、企业行业的横向融通,同时强化社会培训,注重职前职后并举、普职渗透,形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框架。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新征程上再出发,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有“下好一盘棋”的宏观视野,加强职业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得之全盘、谋之长远,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才能形成。

    职业院校强化校企合作,形成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产学融合的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模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明确任务,是职业院校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如何打牢校企双主体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不断健全制度、形成深度融合机制,提高合作成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局面,成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大任务,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就职业院校而言,一方面,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有针对性为企业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让学生所在院校与企业岗位实现有机结合,让院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实现育人的针对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面对行业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技术和人才的规格要求,只有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才能主动调整专业设置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出企业岗位所需的人才。

  对行业企业来讲,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转变,只有通过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互动,才能得到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校企双方核心价值的契合和目标指向的一致,成为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

  在实践中,应遵循市场和教育规律,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逐步形成产学联合的循环加速机制。关键点在于专业建设,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产业优化调整的对接,甚至适度超前。核心点在于人才培养,表现为教学科研与企业技术开发、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结合。院校理论教育与企业顶岗实践教育的结合。在这方面,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用了“教科研主动服务、校企交流互动”的方法。

  校企合作的动力,源于高质量人才和高质量产品,通过共同育人,使双方利益形成交汇,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企业在合作中获得人才、人力支持和创新型的关键技术,节省用人成本;院校则得到资金、技术支持,实现内涵发展和育人目标,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则得到全面提高,并拉近就业距离;家长则降低教育投资风险,从而形成多方共赢。

  校企深化合作的关键是模式创新。强化引校进厂、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形式。从生产要素上,可探索信息、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合作;切实推动学校把实训实习基地建在企业,企业把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从合作实现上,可探索政府主导、校企自愿、中介联系等多种形式。从内容上,可探索技术研发、教学合作、咨询服务、共建实体等。从主体数量上,可选择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合作。从合作程度上,可选择紧密型或松散型等。模式的创新应结合实际,遵循市场导向,以目标一致、育人共赢为原则,确定最适合的实现方式与途径。

  深化校企合作、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体现着现代职业教育的类型创新,体现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智慧。校企双方唯有站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站在将对方视为影响自身利益的重要因素和合作伙伴的高度,才能不断创新机制、深化合作,实现发展共赢。

  (作者为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