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4年6月26日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及有关部委负责同志介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央电视台央视网记者]职业教育对国民经济长期以来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职业教育总给人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这次《决定》中提出了提升教育的吸引力,但是我们仍然有些担心,这能否真正落实?请问如果要落实这个《决定》中的内容,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决定》中提出来要引导企业成为重要的办学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避免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教育质量的问题?

    [鲁昕]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大家知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但是在社会上也确实存在你说的现象,我们认为《决定》印发之后,怎么落实非常重要。在《决定》出台的文件中后面有一个责任分工表和时间表,大家上网搜一下就可以看到。《决定》一共28条,我们细化了32项具体任务,分别由20个部门来落实。从中央层面我们具体明确了20个部门作为落实《决定》的主体,包括今天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四个部门,还有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国资委、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部门。从地方层面来看,省级政府是落实《决定》的重要责任主体,应该说在会议没有召开之前,有的省已经先行先试,已经开始进行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试点,比如说山东省已经出台了28个配套文件。接下来对于教育部来讲,我们要全面贯彻学习和深刻理解习总书记的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在接见代表时的重要讲话和刘延东副总理、马凯副总理的重要讲话,具体做好四件事。

    第一加强组织协调,在中央层面我们利用部际联席会议的载体,协调28条政策,32个要点,还有300多个政策点的落实,我们准备出台22个配套文件。

    第二是落实保障条件,保障条件的责任是政府,我们要发挥政府保基本、促公平的作用,完善经费稳定投入制度,推动地方政府依据1996年通过的职业教育法,履行法律责任,省级政府制定生均经费标准。同时也要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利用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办好职业教育。

    第三是推行先行先试,我们已经确定了天津、广西、黑龙江、沈阳、潍坊等十个试验区,还有全国各地承担的56个试点项目,我们将这些试验区和试点聚焦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上,提高对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贡献率。

    第四是要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一个是大家关心的《职教法》修订。第二要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第三要有配套文件,同时要宣传典型案例,促进社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以此来提高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你问的第二个问题,这次《决定》中提出我们要建设一个多元化的办学格局,这个多元化的办学格局是这次一个重大亮点,我们怎么去做好多元化办学呢?第一要多元主体办学,刚才点到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都可以办职业教育,企业办的职业教育在每个省都能找到。第二是多种形式办学,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第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多渠道包括政府的资金、企业的资金、各个部门的资金,还有社会捐赠的资金以及民间资本来办职业教育。

    怎么解决企业内生动力的问题?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企业要履行社会职责,企业的社会职责就是按工资总额每年要提取1.5-2.5%的职业教育培训经费,这是企业履行社会职责的一个财力来源。二是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重视高素质劳动者的技术技能培养,企业和教育的合作有很多案例,比如说我们和腾讯、华为、中国铝业、中国远洋集团、北汽集团、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合作,从合作的实践中看,企业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他们把职工的成长作为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现在跟教育部合作的企业还没有看到要追求利润降低的现象,我们想通过这些文件出来之后,用政策激励它的内生动力。三是只要有长远发展战略的企业,想建百年的企业,不想退出市场的企业,都会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所以我相信这个会议之后,企业和用工单位会把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对职工的技术进步的培养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位置。

    记者26日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获悉,中国目前共有高等职业院校1321所,年招生318万人,在校生973.6万人,分别占高等教育的45.5%、39.5%。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6日在北京就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举行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介绍,2013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36万所,年招生1016.7万人,在校生2933.8万人。

  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2万所,年招生698.3万人,在校生1960.2万人,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5.9%、44.5%。另外有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5593万人。

  据统计,2006年以来职业院校累计为中国输送了近8000万名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口60%,成为中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以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民航、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信息服务、汽车维修等行业为例,近年来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职业院校毕业生占七成以上。

  鲁昕表示,职业教育已成为中国发展实体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要在全社会倡导尊重职业人才的价值观,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行行出状元”的浓厚氛围。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及有关部委负责同志介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鲁昕表示,新形势下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和刘延东副总理、马凯副总理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决定》《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把中央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重点做好八项工作:

  一是抓紧制订出台配套政策,按照已明确的方向、思路和原则,转化为具体措施,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重点抓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继续教育沟通,学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引导和支持部分有意愿、有条件的本科高校转型等关系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就业创业创新等系统性制度建设。

  二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把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落实到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过程、课程教材创新过程、实习实训过程、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培养过程,搭建人人皆可成才的“立交桥”,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三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对社会、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力,重点放在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创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改革完善社会用人政策,建立完善政府职业教育政策信息平台,保证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家创新政策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

  四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用改革的办法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正确履行政府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的职责。

  五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国家制度体系建设,重点放在总结提炼地方经验,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法规条例。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已形成的59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各方面作用,用政策激发企业兴办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与教育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六是加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动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社区等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健全和完善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形式。推动职业院校依法修订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学校章程,依托企业、贴近需求,突出实战和应用,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活力。

    七是落实总书记关于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的批示要求,督促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放在统一思想认识、创新发展理念,增加投入总量、创新投入模式,加强政府统筹、完善政策措施,实施绩效考核、强化监督检查。

  八是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我们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进展其才的批示要求,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与新闻媒体的密切合作机制,宣传职业教育有利于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成功的各项国家政策措施,动员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大力宣传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典型经验案例。通过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等形式,倡导尊重职业人才的价值观,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行行出状元”的浓厚氛围。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举行

赛项设置强调与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发展同步

     

    高考成绩刚刚公布,技能“状元”们又展开了角逐,今天起,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天津主赛场的赛事全面展开。

  大赛由教育部联合天津市政府、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团中央等30家部委、单位共同举办,设有95个比赛项目,分别在天津主赛场和北京等12个分赛区举行,参赛选手逾万名。大赛期间还将举办全国职教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中英职业教育“影子”校长座谈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艺表演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招聘会等活动。

  作为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之后的第一次技能大赛,今年的大赛体现了职业教育改革“风向标”的作用。与往年相比,今年赛项设置强调与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发展同步,开设了三网融合(4G网络)、云安全、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智能家居等32个赛项,占全部比赛的34%,体现了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结合的办赛理念。

  今年的比赛内容紧密对接行业标准,体现产业前沿技术,据了解,85.3%的赛项吸引了国内外著名企业的深度参与,这些企业为大赛提供了竞赛平台,企业一线技术专家直接参与到赛项的设计、组织和技术服务等工作,使比赛内容直接与产业前沿技术相对接,发挥了大赛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对此,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表示:“大赛既是广大职校学生的节日,更是展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前景的舞台。”

     据介绍,在全国大赛带动下,各地省赛、市赛和校赛广泛开展,全国举办技能竞赛总量超过2000场次。各级竞赛的中、高职专业类覆盖面超过了80%。“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的技能大赛体系基本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所有赛项均一体化设计了现场比赛、技术体验和成果展示环节,并全程摄录,供社会各界特别是家长和学生体验职业教育改革成果。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以友谊赛、对抗赛等形式参与相关活动。反映赛事影响越来越大的一个例证是,境外很多团体或个人也远道而来参观,为筹备当地的技能竞赛取经。

    今天上午国新办召开的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情况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教育部将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国务院发展现代职教的决定,目前全国已确定10个试验区和56个试点项目.

鲁昕介绍说,国务院的发展职教决定已细化出32项具体任务,分别由20个部门来落实,教育部将加强组织协调,利用部际联席会议的载体,协调28条政策,32个要点,还有300多个政策点的落实,并准备出台22个配套文件。

    鲁昕还说,教育部将发挥政府保基本、促公平的作用,完善经费稳定投入制度,推动地方政府依据1996年通过的职业教育法,履行法律责任,省级政府制定生均经费标准。同时也要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利用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办好职业教育。

    鲁昕还进一步表示,目前已确定天津、广西、黑龙江、沈阳、潍坊等10个试验区,还有全国各地承担的56个试点项目,作为发展现代职教体系的试验区和试点。并将修订《职教法》修订,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出台配套文件,并加强宣传典型案例,促进社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原标题:发展现代职教 全国已确定10个试验区和56个试点项目)

 

时隔9年,国务院在2014年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打开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新蓝图,也预示着我国职业教育再掀新篇章。

今年2月,“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被李克强总理点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举措;也是扩大就业、提升就 业质量的重大举措;要发展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人才,形成“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职业教育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国务院22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了职业教育的未来。

《决定》究竟有哪些亮点?日前,记者为此采访了专家、职院院长对其进行解读。

进一步界定职业教育培养层次

《决定》指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指出,《决定》对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进行了进一步界定,重新划分了我国的教育体系。根据决定,今后的职业教育将包括高中、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几个阶段,还要有与职业教育特点相符合的学位制度。“这不仅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层次,也使职业教育培养人的目标发生了变化。职业教育再不是传统观念中的‘断头教育’‘次品教育’。”

 “实现中职高职衔接”“为学生多样化选择搭台”,正是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田秀萍现实中最“渴求”的。

 “根据《决定》,到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为148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这不仅对国家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帮助每个家庭创造更大人才红利。”葛道凯坚定地说。

塑造企业在职教中的主体作用

《决定》指出,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决定》首次提出企业要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并将以政府购买服务或税收优惠等方式给予支持。”葛道凯告诉记者,“《决定》明确了办职业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企业的事。企业办学不应狭义地理解为出资兴办学校,还应包括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如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接受学生实习、派遣技术人员讲实训课等。”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单强更是将“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视为《决定》最重要的亮点之一。“如何才能让企业主动、积极参与职教办学?一靠政策引导,二靠责任明确。企业是向利的,要想调动企业参与职教的积极性,就要有具体的政策条文让其‘有利可图’,实现互惠双赢,否则,企业参与办学就会变成口号,导致说与做不一致的局面;另一方面,企业又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应当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职业教育不仅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密切相关,而且事关民生就业,直接影响到区域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企业有责任、有义务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才智和资源。这种义务和责任也必须要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化下来。”

 “变化喜人,但亮点不仅于此。”单强表示,《决定》提到的“要求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等等,都是在重点塑造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激发职教办学活力

《决定》指出,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职业院校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

“缺乏办学自主权,办事行政化倾向严重”,是记者在采访中最常听职院院长提到、也是摆在他们面前最现实的困难之一。

 “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正是《决定》力图给职业教育院校“松绑”、扩大院校办学自主权的有力举措。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激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不能用行政力量,也不能指望利益因素,而应该改革职业院校的经费保障体系、校长选拔机制、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实现职业教育家办学,让职业教育从教者有对职业教育的高度认同,有教育的理想,安于在职业教育领域办出学校的个性与特色。

单强认为,职教发展改革,需要有一种跳出教育看教育的心态。“除了教育部之外的各部委,像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能够真正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性政策和规定,符合条件的参与企业可以真正得到一些税务的减免,而不只是纸上谈兵。”

    62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召开前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决定》相关解读见6版)。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开启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征程。

    职业教育关系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关系亿万劳动力就业,既是教育问题,更是重大民生问题和经济问题;既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是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支撑。历史和国际经验一再表明,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共生互动,是助推国家经济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完成任务、应对挑战都离不开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应该看到,当前职业教育还存在结构不尽合理、体制机制不畅、办学条件薄弱等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是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的决定,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方向已定,贵在行动,重在落实。具体而言,就是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作为重要改革取向,把落实政府职责作为重要基础。政府应着力发挥好保基本、促公平的作用,积极转变职能,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全社会应坚决破除用人上的各种歧视,转变人才观念,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环境;学校、企业应积极创新机制,不断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保持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青年学生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国家、社会和个人齐心协力,定能推动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共同进步,为改革发展源源不断地创造多样化的人才红利。

 

 让花季年龄绽放出最真诚的美

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艺术专业技能”赛项开赛

  在中职组中国舞表演比赛现场,选手们优美的舞姿博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李柯 摄) 

  中国教育新闻网天津6月24日讯(记者 刘继源)今天,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高)职组艺术专业技能大赛在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开赛。同时,这也标志着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天津主赛区全面开赛。 

  据了解,本赛项包括中国舞表演和键盘乐器演奏2个分赛项,均为个人项目。参赛表演形式分别为独舞或独奏,中国舞表演舞种为中国民族民间舞或古典舞,键盘乐器演奏的乐器种类为钢琴和手风琴。 

  “对于艺术中职、高职学生在内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一定要实行“因材施教”,艺术教育是灵活的,对于不同年龄段就要有不同的培养方式,要让花季的年龄绽放出最真诚的美。”作为本项比赛中职组裁判组组长,解放军艺术学院刘敏教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在她看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对艺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长,让本项赛事的举办显得适逢其时。 

  “通过参加大赛,可以全面考察、展示和提升参赛选手的基本技能、知识应用和拓展创造的能力,还可以引领学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为选拔和推出优秀艺术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厦门艺术学校带队老师张新亭说。 

  据悉,主办方还将把本次比赛选手的音像记录,对优秀选手、优秀指导教师和企业人士采访和评委专家的点评汇编整理,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真实生动的共享性资源。

    新华网北京6月25日电(记者喻珮 廖君 袁汝婷 谢樱)身着学位服,挨个儿走上前台,依次从导师手里接过绿色封皮的学位证书……近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1103位优秀应届毕业生,领到自己的学位证书,成为中国首批“工士学位”获得者。

    这一纸“证书”在就业市场上甚至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裴周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投资理财专业的学生。他告诉记者,他在深圳实习的一家证券公司得知他将被授予“工士学位”后,很快就向他提供了录用通知书。

    尽管教育部明确表示,这项试点是院校自己的行为,“工士”只是荣誉称号,而非学位。但是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此举是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有益探索。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多元化成长的必要渠道之一。对于拥有大量就业人口的中国,更是不可忽视的教育领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也因此在中国受到了广泛关注。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近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据了解,中国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正在努力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4000多所职业院校招生1076万人,在校学生规模已超过3100万人。

    “中央很重视、行业离不开、社会看不起,是职业学校长期以来面临的窘境。”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熊仕涛告诉记者,近年来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体系结构不全,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没有“研究生”等体系上的设置,“上升通道”狭窄。

    教育界有关人士表示,“工士学位”借鉴了国外学位制度中设立第四层次学位即副学士学位的做法,希望借此推进现代职教改革。

    李梦卿是设立“工士学位”的提出者、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他认为,尽管“工士学位”只相当于“副学士”级别,但其意义远远超过这张文凭本身,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营造全社会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同时,中国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业内人士认为,校企合作最大的意义在于能够对接市场要求培养人才。

    无缝对接市场,一些地方已在尝试。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开设有“宝马班”“保时捷班”“通用班”,这种模式形象一点来说就是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企业下订单,学校按具体要求量身定做输送人才。

    教育界人士指出,让职业教育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利好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从而提高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另一方面,市场也能对职业教育院校提供指导作用,有利于学科发展和教学模式的完善。

    “学生需培养自豪感,社会更要建立认同感。”熊仕涛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宣传,用就业质量、学生发展、创业等实实在在的例子引导社会公众对职业和技术教育的看法;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应消除职校毕业生在待遇、职称、职务等方面存在的政策性歧视,让职校生和本科生有同台竞争的机会。

    据了解,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

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从国家战略和国计民生的高度,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作出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职业教育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指示精神是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提供了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机会。目前,全国共有1.2万多所中职学校,1300多所高职学校,年招生总规模1000万人,在校生近3000万人。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具备了满足广大青年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以来,职业院校共培养了8000多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每年培训各类人员1.5亿人次以上,这不仅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支撑了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为广大青年打开了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

  我们同时应当看到,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和惠民生的新形势下,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等突出问题,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领域的短板

  发展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职业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客观要求。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有志于从事技术技能工作的人提供无缝衔接、灵活多样的教育机会,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就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密切。经济社会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提高,就越需要高质量、灵活多样、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我国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大批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革新步伐加快,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将长期存在,劳动力供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也会很突出。离开职业教育,要迎接这些挑战是难以想象的。

  肩负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神圣使命,职业教育必须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产业振兴、区域发展和民生改善,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无论是解决就业总量矛盾还是结构性矛盾,最根本的措施就是促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着力培养广大青年的职业精神、技术技能和创业能力,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把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到2020年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时间紧,任务重,当务之急是解决认识问题。我们要站在党和国家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锐意进取、齐心协力,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示精神付诸行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5年初步形成体系框架 2020年基本建成

  本报北京6月23日讯(记者 宗河)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教育部等六部门组织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规划》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服务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保就业、惠民生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创造更大人才红利,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的总体目标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具体分两步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得到广泛宣传,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更加完备,人才培养层次更加完善,专业结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基本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基本形成,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增强。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包括中职和高职)共同推进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机制基本形成,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更加科学,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运行机制、重大政策更加完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成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各类职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

  《规划》提出,到2015年和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将分别达到2250万人和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将分别达到1390万人和1480万人,继续教育参与人次将分别达到2.9亿人次和3.5亿人次。

  根据《规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终身一体包括职业辅导教育、职业继续教育、劳动者终身学习;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包括政府办学、企业办学和社会办学,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开放沟通包括: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沟通的桥梁,畅通一线劳动者继续学习深造的路径,建立在职人员学习—就业—再学习的通道,实现优秀人才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

  规划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一是优化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提升服务工业转型升级能力,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加紧满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需求。二是统筹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布局,优化职业教育区域布局和优化职业教育城乡布局。三是加快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环境,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达到80%以上,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在职业院校建设股份合作制的工作室。四是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到2020年基本覆盖所有职业院校,初步建成300个富有活力和引领作用的骨干职业教育集团。五是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放在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各地要根据本地产业、人口、教育实际和城镇化进程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规划布局指导意见,指导各地从实际出发逐步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布局和专业。六是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推进高等学校分类管理,探索对研究类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等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实行分类设置、评价、指导、评估、拨款制度。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七是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加强中高职衔接,完善五年制高职,强化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研究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八是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九是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和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到2020年基本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十是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改革教师资格和编制制度以及职业院校用人制度,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专业教师每两年专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十一是加速数字化、信息化进程,推进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到2015年宽带和校园网覆盖所有职业院校,到2020年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十二是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扩大引进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鼓励骨干职业院校走出去。

    身着学位服的湖北职业技术学院1103位优秀应届毕业生,6月20日领到自己的学位证书,成我国首批“工士学位”获得者。经教育部同意,今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内率先试点,为优秀毕业生授予“工士学位”,使高职生有机会进入学位通道,参与终身学习,也让过去只拿毕业证的高职生在用人单位面前,能分出素质高下,让优秀者脱颖而出。(6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

  如今,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高,导致高职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低,而技术蓝领却愈来愈稀缺。设立“工士学位”,或可增添高职毕业生的成就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但要想彻底扭转职业教育的社会偏见,“工士学位”恐难担大任。

  一者,高职毕业生有了“工士学位”,不等于拥有工作能力。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本应平起平坐。然而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将职业教育与“二流教育”画等号,职业院校在招生中居于末端,其生源几乎是中高考筛选剩下的;职校生选择职业院校往往非心甘情愿,甚至因自身是学习“失利者”,或被人贴上“问题学生”标签,进入职业院校后便“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为混一纸文凭。因此有网友说,真才实学最重要,舍此,“工士学位”等一切都是浮云。

  二者,高职毕业生有了“工士学位”,不等于能够消除社会歧视。从学生到家长再到社会,普遍都“崇拜学历、轻视技能”,很多用人单位更是对此推波助澜,招聘职工时“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导致现在的学历越来越贬值,将读研当“镀金”以拓宽就业机会的“考研大军”越来越壮大,“学士学位”都不好意思拿出手,而“工士学位”又有多少含金量?不过成为学位泛滥、唯学位论和学位产业化的社会风气中的一个新元素而已。

  有论者指出:不管什么“士”,找到工作才是硬道理。想彻底扭转职业教育的社会偏见,一要将高职院校打造成“一流教育”,不再有“招生难”之困和“素质差”之责,二要让高职毕业生有光明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前景,有优越的福利待遇;三要修正职业、岗位定位,真正消除“学历高消费”。这些,显然不是设立“工士学位”就能破解的。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简称《意见》)。这是教育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又一重大举措。为此,本报刊发相关专家文章,对《意见》进行深度解读。——编者

做好五个环节统筹 理顺人才培养体制

    ■王湛

    在新形势下,对于如何深化课程改革,《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相关力量和重要阵地进行了总体规划和统筹设计。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五个环节,是“五个统筹”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推进“五个统筹”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落实“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五个环节”的统筹,关键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紧密关联,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新世纪以来,课程改革对加强“五个环节”的统筹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实践中“五个环节”互不衔接、缺少配合的现象依然存在。贯彻《意见》,就要把课标、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等各个环节进一步有机统筹起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设计和实施。做好顶层设计必须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统一按照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进行整体规划,使各个环节有效配合,形成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制度体系,协同推进改革,综合发挥育人效益。

    第二,组织修订好课程标准。从今年开始,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在近十年改革实验的基础上,在顶层设计的整体框架下,将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各学科课程标准将进一步细化学生核心素养,充实有关学业质量的内容,把学习内容要求与质量要求有机统筹,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增强课程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处理好各学科课程标准纵向的有效衔接和横向的协调配合。

    第三,组织好教材编写。教材编写是将国家课程标准具体化的过程。教材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材料,其质量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新阶段,教材编写者应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深入研究并准确理解国家课程标准的新变化和新要求,进一步重视研究各个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好教材在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教育部门应为教材编写者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培训服务,同时做好教材审查和把关工作,确保教材的质量和水平。

    第四,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我国新世纪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教学改革的本质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照教育规划纲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要求,深化改革仍然任重道远。目前,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为教师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一是引导教师充分重视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根本地位,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来组织教学;二是指导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认真研究并严格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三是鼓励教师按照学科特点,把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五,强力推动考试和评价改革。考试评价在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建立一整套科学多元的考试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其正面导向作用,引导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系统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已是当务之急。当前的重点,一是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按照教育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整体设计各个学段和各个层级的考试评价体系;二是依据我国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将考试评价与课程教学放在同一改革系统中进行统筹规划,做到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协同改革,形成合力;三是在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的基础上,重点推进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校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第六,重视发挥专业平台作用。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课标、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又是教育体系中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强化基础研究,加强专业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将强化对立德树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对课程改革工作的统筹协调。正在筹备进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委员会的换届工作,将进一步充实和加强课标、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等领域的专业力量,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专业支持和服务。同时,将筹备建立一批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更大范围地凝聚和培育专业力量,强化课程等专业领域的基础研究,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帮助。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加强学段统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董奇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统筹改革任务。其中,“学段统筹”本质上是强调课程改革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学习的科学规律以及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从目标、内容与方法、以及学制、学校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多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具有良好顶层设计、循序渐进、有机衔接的优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成长,促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立德树人科学、长效地贯彻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

    第一,加强学段统筹,在育人目标上,要切实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学生在德智体美各领域发展的阶段特点,提出适宜标准和要求,并在学段之间依次递进。立德树人,要求学生经历的每个学段都必须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良好发展,成为有用之才。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各学段共同的总体目标。要实现学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各学段需要设立符合学生发展、学习和教育规律的具体目标。为此,要根据学生身体、脑、认知、情感等的成长阶段特点,学生在特定年龄阶段的兴趣、爱好、活动和经验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各学段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各学段具体目标确立后,还要回到立德树人的宏观框架下,进一步建立学段间育人目标的内在逻辑联系,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

    第二,加强学段统筹,在育人内容和方法上,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认知和学习水平、活动和经验特点出发,结合学习内容自身的结构和逻辑,设计各学段课程、教材和各类实践活动,并重视学段间的有机衔接。因此,考虑在不同学段教什么、什么先、什么后、教多少、怎样教的问题,就既要从不同领域人类文明积累、不同学科知识体系的自身结构、内在逻辑出发,又要特别重视从不同年龄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状况、脑活动特点、认知水平、情绪情感的发展阶段出发,充分结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在内容安排上,一方面,结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水平、需要以及知识、技能内在结构和逻辑,精选各学段的具体教育教学内容,合理安排顺序。另一方面,内容跨学段衔接需要引起重视,进一步完善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寻找培养内容的衔接点,找到交叉点,探索构建过渡性课程以及适合学段特点的拓展性课程。

    第三,加强学段统筹,必须深化综合改革,从学段对接、学校评价和招生考试各方面促进各学段协同。首先,学段间在实际操作上的对接需要系统化安排。多年来,幼小衔接、小中衔接、初高中衔接、中学大学衔接都普遍存在问题,学生不适应、教师不适应、管理不适应。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采用配套措施。其次,考试招生和评价坚持育人导向,是统筹各学段、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学段统筹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协调有序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真正实现这个目的,必须高度重视考试招生和评价的巨大导向作用,建立与课程改革学段统筹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注重综合考察学生发展情况,促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查,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作为刚性标准。再其次,对于在学段统筹上存在的各类问题,要强化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改进,必要时应建立问责机制,促进学段统筹和对接的真正落实。

    第四,进一步加强学段统筹的相关研究,基于科学证据不断完善,提高学段统筹设计的科学化水平和实施成效。学段统筹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力推动,又是一个涉及课程、教材、教育活动、教师、学生、学校和区域教育管理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学段统筹的成效首先依赖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和教育教学规律、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准确把握和正确应用,同时也依赖于千百万一线教师的实际操作,依赖于学校、地区和中央的教育综合改革。学段统筹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不断完善、提高和与时俱进的过程。因此,应当从受教育者、教育者、课程、教材、教育管理等多方面开展系统持续的科学研究。特别是需要以课改中各学段统筹的实际问题为导向,聚合心理、脑、教育、管理等不同学科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为学段统筹在目标、内容、方法、综合改革等方面提供基于科学证据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及时解决学段统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提供指导。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统筹五个教育阵地,促进课程共同体建设

    ■尹后庆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作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在“五个统筹”中,除了提出对学段、学科、环节、队伍等领域的统筹,还重点提出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五个教育阵地的统筹,目的在于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级各类学校对立德树人的学科实施有深刻的领会与理解,形成高度一致的认识,并且努力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第一,立德树人是系统工程,其重要的载体是课程。和过去不同,今天的课程具有统整性、多元性、实践性等诸多特征,它已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学科的概念,而是支持学生成长的系统架构,不仅包括体系化的学科知识,也包括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过程的各类实践体系。在组织结构上,学校、家庭、社会都是这些实践学习的阵地;在形态上,学科学习、社团活动、家庭生活以及社会实践都构成学生成长的平台。因此,课程的统整性决定了课程支持系统必须从独立走向融合。 

    第二,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有具体化的表现。作为学校的学科教学,首先需要承担对学生成长过程和成长价值的关注,这便是学科育人的要求。学科育人的主要内涵是关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道德品性、健康人格、社会责任能力、民族与国家情感的养成,以及能够让学习者通过不同知识体系的学习,自我构建起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社会适应,更多地是一种主动参与和规划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责任。由此,在这个意义上的学科教学,需要在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师生关系等方面作更具体化的表现和解释,这种表现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各种校内校外的共同体中。让学习者在更多、更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得到体验,这是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共同责任。

    第三,立德树人最终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真正发展不只是看课程赋予的知识量和认知技能,而且还要看学生能否通过学习,建构起一定的个体与他人、群体、社会乃至国家的关系,在课堂、校园、社团中,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课程载体,与同伴、老师,与相应的组织建立关联。在家庭、社区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群体中,让他们逐步了解自己的身份,以及各自所具有的权利和责任,从个体扩大到更广泛的社会性的关系。只有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才能在更大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潜力。

    根据立德树人的课程要求和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机构和学校,要站在共同认识的基础上,承担各自的责任。 

    首先,作为行政部门,要建立正确的学校办学质量观,要把积极倡导现代的教育质量观作为引导社会大众文化发展方向的任务之一。地方政府不能以单一考试结果衡量学校教育的成效,而要看学校是否能够融合各类教育资源和平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其成长的要素,还要组织相关责任主体共同承担责任,开发多样、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其主动与其他方面形成共同体,从而建设好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网络,形成真正的教育合力。 

    其次,作为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要研究立德树人的课程体系和具体表现性的评价体系。要通过协同创新机制,把立德树人作为系统工程抓;要整合高校和其他研究力量,深入对中小学的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及教师研修作整体的、具体的、系统的研究;要深入了解当前学科育人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生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和学科教学评价体系,提供具体的、有效的研究范式。同时,要指导和支撑基层学校根据学校实际建设校本课程方案,帮助学校建设和维护资源。

    再其次,作为中小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课程要求,主动整合家庭、社区等多方资源,引导师生参加更多的课程实践。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开发学生的学习机会,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开设让学生获得各种发展的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建设家校互动平台,让家长、家庭成为辅助学校教育的积极力量。要合理安排各学科的社会实践课时,有效利用校外各类教育场馆资源和实践基地,使它们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资源。在课堂中,学校要引导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课程内容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精神发展和德性升华的过程。同时,学校要把立德树人要求作为学校重要的教师教研的要求,在教学研究和实施中发现和培育优秀教师,让更多的教师能够成为统筹课程五个阵地的主要力量,也让更多的家长、社会优质资源成为学生课程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  (作者系上海市教委巡视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凝聚各方力量 谱写育人华章

    ■张志勇

    教育部印发实施《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立德树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支力量,共同参与,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统筹各支力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统筹各支力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立德树人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最新要求。目前在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方面,教育系统内外各支力量不但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的合作局面,相反,许多地方处于各说各话、各行其是甚至互相掣肘的状态。教育管理干部关心的如果主要是升学率,教师教书育人必然心有余而力不足;教研人员如果一味忙于组织这考试那考试,按照考试成绩给教师和学生排名排队,想让教师静下心来教书简直就是缘木求鱼;专家学者们如果只站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岸边”,不亲自参与教育变革,不千方百计地帮助广大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再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很难在贫瘠的课堂里长出新课程改革的“嫩芽”;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如果只是对教育忧心如焚,却始终不肯走进学校,了解学校,支持学校,那对当下的教育变革也只能于事无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迫切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使社会各支力量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统筹各支力量的关键是对教育本质的内在认同。凝聚各支力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在教育价值认同上形成共识,做到同心同德。社会各界对学生负担过重、对应试教育及其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后果越来越不满,呼吁回归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所以,凝聚各支力量,形成价值认同,需要统筹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一是在处理育人与升学的关系上,学校教育要始终坚持育人第一,升学第二。二是在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上,教师要始终坚持教育价值高于学科价值,要始终坚持整体育人,要始终坚持全人教育。三是在处理学科教研与学科育人的关系上,教研员必须从学科知识传承本位走向学科育人本位。四是在处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上,专家学者必须始终坚持理论源于实践再回到实践的原则,脱离了实践的理论是苍白无力的。五是在处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上,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必须吸纳社会各界力量走进学校,支持教育。 

    统筹各支力量的落脚点是全面提高合作育人能力。凝聚各支力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上形成合力,做到同向同行。一是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整体育人能力。二是教育管理者要切实转变管理观和管理方式,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尊重和关心师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教师和学生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三是切实转变教研职能和教研方式,建立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教研员兼课制度、教研员与教师同步备课同步教研制度,还要建立教研员国家和省级培训制度,持续提高教研员的业务能力。四是高等院校、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的专家学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增强对课程改革的专业与政策支持,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提供系统的课程、教材、教辅、学业成就评价的“一揽子”服务。五是动员一切积极力量支持学校教育,如建立开放的学校教育人力资源体系,支持社会各界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或者担任学校教育志愿者等。  (作者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加强学科统筹 深化课程改革

    ■田慧生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统筹是五个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意见》的一大亮点。实施学科统筹,关键是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把握好全科育人与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统筹的关系。这些学科与其他各个学科在育人的目标、价值、意义上是高度一致的,也是各有优势的。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既要推进这些学科统筹,更要重视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重点加强这些学科统筹,一方面是因为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另一方面,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体育、艺术教育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必须切实扭转。

    二是切实加强学科的横向配合和纵向衔接。为此,此次深化课程改革,统筹各学科课程教材建设工作,将把跨学段整体育人、跨学科综合育人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努力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从而使各学段、相关学科的育人目标和要求依次递进、有序过渡,教材内容上下衔接、横向配合。

    三是认真做好课程教材的顶层设计。首先是要统筹规划、整体设计高校、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相关课程设置及课程标准。当前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已全面修订的基础上,应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制订,加快修订完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制订(修订)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学大纲,研究提出高等学校相关教材编写、修订和使用意见。其次,要依据课程标准积极推进各科教材的编写修订工作,切实推进各学科课程教材建设工作。

    四是系统开展各学科相关内容的基础性研究。为此,教育部将先期建立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纳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通过集聚和培育一支专业团队,对各科的学科教育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长期专门研究,对国外课程改革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对有关学科课程实施开展跟踪调研,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专业研究机构、大中小学教师、教研人员在各学科建设及研究中的主体作用,合力提升各学科建设水平。 

    五是扎实推进课程的有效实施。首先要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开齐开好各科课程。其次要结合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讨活动,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充分认识各学科独特育人作用和综合育人功能;同时,探索把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强化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再其次,要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管理方式,进一步落实学校在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方式运用和教学评价实施等方面的自主权,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激发教师创新育人方式方法,为教师因材施教创造条件,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便利。 

    六是着力抓好师资的培训工作。强化师资培训,特别是加强体育、艺术学科师资的培养培训,着力解决师资短缺问题。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各级教师培训在以本学科为主的基础上,要适当开展相关学科课程标准基本内容的跨学科培训,提升综合育人能力。 

    七是充分开发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社会各方资源。要建立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汇集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案例,供广大师生使用。要注意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充分利用现有专业组织的力量。在工作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和环节,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特别是学科教育专家、教研员、大中小学优秀教师、社会专业人士等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有关工作。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赵正元)6月21至22日,首次设立的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赛项在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开赛。

  本次大赛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交通运输部人事教育司、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共同承办,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城市轨道运输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南京康尼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协办。

  本赛项紧密对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先进技术、运营需求和岗位目标任务要求,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门系统为平台,选手们在3个半小时的比赛中,通过塞拉门系统安装与调试、控制系统电气设备装配、设备硬件联调、故障排除、通讯与监控安装等项目的实际操作,既考查选手在设备安装调试、故障分析处理等方面的岗位技能水平,又考查选手的团队协作精神、现场应变能力、质量效率意识、安全文明生产等方面的职业素养规范,同时将理论素养水平测试融入比赛,从而达到全面检阅与提升选手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目的。比赛采用模拟仿真设备进行真实操作,以理论实操为一体的方式体现职业岗位要求,将现代职业标准引入评价体系,集中展示中职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改革创新成果。

  据介绍,目前,北京城市轨道运营线路已达17条,运营总里程465公里,预计到2015年达到660公里、2020年达到1000公里以上,五环路内平均步行1公里即可到达地铁车站。

  此次赛项覆盖面广,参与选手多。作为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的29个参赛队87名“顶尖好手”登台竞技。

  经过各队激烈角逐,最终江苏省南京高等职业学校、北京铁路电气化技术学校和宁波市慈溪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分获团体一等奖前三名。

   职业教育是沟通教育与产业之间有效渠道。对接产业,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对接产业,探索高职教育教学新机制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校企合作纵深发展。高职学院要促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深度融人产业链,促进产业、行业、企业和学院共赢发展。组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搭建协同创新联合体,实行人才共育、师资共培、基地共建、科研成果共享,课程体系开发、教学团队共建等领域深度合作,打造“产、行、企、校”四方联动协同创新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构建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推动校企合作纵深发展。

  引入现代企业先进理念,推行实训教学现场星级评价管理。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重要环节,实训教学现场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重要阵地。高职学院应借鉴现代企业先进生产管理理念,引人中国质量协会现场管理星级评价,以现代企业生产现场为蓝本,推行基于6S实训教学现场星级评价管理。将企业生产现场管理要素,转化为素养、工装设备、实训耗材、实训教学过程、现场环境等五大考核评价要素,构建实训教学现场星级评价体系。按照企业标准化作业要求,实现实训要求标准化、内容指标化、步骤程序化、考核数据化、现场管理系统化。

  对接企业职业岗位,推进专业细分细化。随着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现代职场职业岗位分工越来越明细,专业细分细化已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对接产业必然要求。高职学院应严格遵循“对接产业,厚基础、重专业,差异化培养”人才培养原则,对办学专业方向进行细分细化,与此同时,也应与合作企业共同对细分细化后专业进行解剖研究,根据未来就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开发与之相适应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产教融合,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

  坚持服务行业产业,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学院应遵循“对接产业、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坚持走“专业定位与产业需求相结合、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情境与生产情境相吻合、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学校考核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对接企业岗位任职能力,推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对接企业岗位任职能力开展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建设,是职业教育融人产业重要内容。高职学院应联合企业专家成立课程开发团队,对企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按照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解构”和“重组”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共同研究制定专业建设方案,重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行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等,实现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成果为牵引,动态更新教学内容。

  校企深度融合,锻造高水平“双师素质”教师队伍。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保证,高职学院要锻造一支“上得了讲台,下得了车间”的“双师素质”队伍,注重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安排新引进专业课教师到企业下厂见习锻炼,选送专任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到国外培训进修,学习发达国家先进职教理念;选送教学管理干部到现代企业任职交流,学习企业先进管理经验;聘请企业厂长(董事长、总经理)和生产一线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作者系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燕赵都市网讯(记者李会嫔)6月19日,在石家庄市职教中心的双选会上,48家企业为职教中心的200多名毕业生提供了900多个岗位,只要愿意,这200多名毕业生都可以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

    据了解,此次职教中心毕业的学生主要来自数控、电子技术、计算机专业等。双选会上,石家庄某制药厂的招聘人员表示,他所招聘人员不限专业,只要身体健康愿意从事一线工作即可,且人数不限。该招聘人员表示,公司是第一次来职教中心招聘,由于要搬迁扩产,公司急需一线工作人员,但总招不满。

    为君乐宝企业提供包装的某包装公司的刘小姐表示,此次公司计划招二三十人,主要招机电和数控专业的学生,月薪在2500左右,上五险一金提供住宿等,各种待遇对于中职刚毕业的学生来讲很不错的,仍未招满。在北京一个公司的招聘点前聚集了不少学生,记者看到该公司待遇3500左右,电子专业的一位同学表示已经投了简历,但对待遇不满意,在北京这点薪水仅够基本生活费,大多数投简历的同学是抱着到北京闯一闯的心态。 

    西海岸新区一直在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的突破上有所探索,此次上升为国家级新区,并明确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这对新区职业教育发展来说是一大机遇。

职教模式上有创新空间

目前西海岸已成为青岛职业教育院校最为密集的区域,我们可以考虑在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上有所创新,在全国率先引领。比如能否建立一个包涵产业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职业院校的联合统筹机构,在无法改变招生数量和专业设置的现状下,将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方向和模式与新区产业发展方向相结合。对民办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在实训条件、学生就业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来引导他们参与其中。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将本科高校纳入这一机构。

打破职教和产业的围墙

这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产业主管部门能否成为主导力量,而非现在的教育主管部门。

打破职业教育和产业之间的围墙,还要让真正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能够走进职业院校成为老师。在这方面,单靠企业和学校是不行的,同样需要政府来制定政策,或者制定相应的规定,来推动这一措施。

    本报讯 昨日,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智能家居安装赛在锡举行,比赛内容是让参赛选手在3小时内“造”出一间智能家居的样板间。
    在比赛现场,记者看到了一间间“智能家居样板操作间”,里面已经铺设了基本的电源线路。“选手们要在3个小时内,在样板间里安装5种家用电器,并将它们联网实现智能化。”赛事组织方张老师介绍,今年的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的59支代表队共计177位选手,他们将在3个小时内完成这些任务。赛事承办方无锡机电高职副校长莫剑中表示,智能家居虽然现在还未能普及,但在未来将会是潮流所在,包括谷歌和微软在内的一些大公司都对相关的领域进行了投资。他相信在未来会有不少的家庭会对现有的家居进行智能化的升级,因此掌握了智能家居安装调试的专业型人才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据悉,被称为职业教育“高考”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2006年开赛以来,已成为全国职教界每年一次的盛会。江苏省出台了鼓励政策,在校生获得省赛一等奖、国赛二等奖以上,可以直接录取省属院校本科专业学习。

    本报讯(记者李剑平)记者近日从2014全国中职组“雪佛兰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组委会获悉,江苏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选手秦源成为首位女冠军,浙江鄞州职业高级中学选手扎西曲邓成为首位藏族冠军。

  截至去年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5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1.37亿辆,各类汽车、摩托车维修企业44.7万余家,年维修量超过3.32亿辆次。全国近1500所职业学校设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

  为了检验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效果,教育部与交通运输部(原交通部)自2007年开始联合主办“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几年来,比赛项目不断改革,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在团体赛和个人赛中设置定期维护、车轮定位、汽车维修基本技能等贴近生产实际的项目。

  今年大赛由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和江苏省政府共同举办、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和江苏省教育厅、无锡市政府承办。来自全国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7支代表队的417名选手参加了技艺比武。

  产教分离、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

  以及技能人才培养的“断头路”问题,

  不断踩中中国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痛处”——

  职业教育如何与经济转型“对表”

  大西瓜 绘

  从“神十上天”、“蛟龙下海”可以看到,中国顶尖技能人才的“作品”能够与世界强国媲美,但手表、汽车、机床等量产的产品质量却难以与世界制造业强国相提并论。

  有学者提出,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技能人才金字塔的塔基不稳。

  这并非危言耸听。在目前我国2.25亿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仅1.19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3117万人,仅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就高达400余万人。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

  处在经济转型关键期的中国,一个巨大的问号正等待回答——中国职业教育能否挑起培养中国经济转型所需大批高技能人才的重担?

  在6月3日全国政协举办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协商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以及20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检视和探讨建设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边是企业大喊“技工荒”,一边是职业学校社会认可度普遍不高,培养的毕业生能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总量不足——

  别把职业教育又办成“研究型”教育

  “民营和中小企业当前招工难,特别是技术操作工。有的后继无人,技术断档,电焊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等一些关键技术岗位,尽管有的月工资近万元,但企业依然招不到他们需要的人。”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庆达投资集团董事长孙太利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国职业教育与经济转型过程中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现在的职业院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不适应企业需求,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学生就业远离实体经济岗位,我们不能按照办研究型大学的思路,把职业教育又办成了研究型教育。”孙太利举例说,最近两年,天津一家环保企业从天津一所职业学校招了20名毕业生,可一年后只留下2人,其中的大部分最终“跳槽”到虚拟经济部门工作。

  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体量巨大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高技能人才,长期处于产业链条末端。为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但是面临“设备易得、技工难求”的尴尬局面。

  根据人社部2012年对全国100多个城市劳动力供求情况的分析数据显示,各技能等级岗位空缺数量和求职人员的比率都大于1,表明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分别达到2.72、2.31和2.13。这种技能人才的供需现状,为职业教育发展划出了“新跑道”。

  当前的职业教育能否担此重任?“发展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解决职业教育的三个吸引力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杨学义认为,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行业部门决策缺失、证书认证体系脱节导致社会吸引力、市场需求的吸引力、人才成长的吸引力严重不足。

  杨学义委员以国家百所示范校之一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说,2013年录取的6316名高职生中,三本线以上的学生仅360人,只占总数的5.7%。

  “未来中国的职业教育能否比照英国‘普教与职教文凭等值’的理念和做法,明确职业教育体系和普通教育体系相同的地位,实现普教、职教‘零差别’?”杨学义反问道,“现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与学历文凭完全并行的两种证书体制,两者之间无法衔接、转化,而且目前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含金量低、考核认证内容滞后,所反映的能力不能很好地与企业岗位所需能力匹配。今后,能否构建一种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兼顾职业需求和人才发展需求,整合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要求?”

  与之相似的是,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发展通道单一,也被认为是导致职业院校吸引力不足的因素之一。“没有高等教育文凭意味着技工学院毕业生无法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是报考研究生。”专题协商会上,多位委员说,“这等于关闭了技能人才上升的一个重要通道,孩子当然不愿去。”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晓,作为全国政协此次专题协商会唯一一位来自基层的全国政协委员,对于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重学科、轻技能的“研究型”倾向,有着切肤之痛。

  “中职毕业生读本科的目的,是希望专业技能得到继续强化和提升,进一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质量。然而,参与招生的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其不一致、课程体系与其不对口、人才培养基于学科体系,专业教学内容重知识传授,轻实务技能培养,缺乏培养高素质应用性和实用性高端技能人才的体制、机制与环境,造成中职毕业生在本科院校学习四年后就业竞争力很难得到显著提升,极大损伤了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利益。”刘晓委员建议,在当前困局下,国家一方面应开通学分互认,探索构建以技能和专业素养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与区域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应允许优秀公办高职院校特别是特色专业(“断头专业”)较多的学校升格举办高职本科,实现中、高职的无缝对接,确保技能与专业素养培养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与产业高符合度的技能人才,本应与产业紧密结合,但现实是,目前还没有一种动力机制调动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发展——

  产教分离堵住职业教育发展的“命门”

  职业教育问题关系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关系亿万劳动力就业,既是教育问题,更是重大民生问题和经济问题。这是在此次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上来自不同界别、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几乎所有与会委员们的普遍共识。

  这几年,服务业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新动力和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根据有关统计数据,2013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服务业活跃程度连续多年超过制造业,一直处于扩张区间。与此同时,国内产业迁移日趋活跃,这意味着多样化人才需求前景将更加广阔,而且产业区域重组也必将激活职业教育市场需求和人才流动。

  国内产业经济发展的这种新趋势,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在国内,不论政府、学术界,还是职业学校、民间都普遍认为,现有的职业教育还远不能满足我国产业升级和建设工业强国的需求。那么,当下的中国职业教育与中国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究竟在什么地方“走岔了道”?

  据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兰介绍,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显示,去年反映有缺工情况的企业占40%,并且缺工岗位主要集中在“生产工程岗位”;同时,近60%企业表示仍然存在招工难问题。从企业的招工计划看,有近半数企业表示计划招收“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毕业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历。“企业缺工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说明目前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存在结构性失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的人力资源与企业用工要求仍存在差距。”

  “产教分离卡住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脖子。”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王永庆认为,职业教育本应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但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政府办学尤其是教育部门办学,行业企业并没有很好地参与,导致培养的人才难免脱离社会实际需要。

  不单是王永庆有这样的感受。今年5月中旬,全国政协特邀常委视察团调研全国部分地区时发现,由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利益关系尚未建立,导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前面临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主要还是靠熟人、靠关系来维持。

  校企合作中为何会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问题的症结何在?李兰委员认为,从学校来看,部分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设备较为落后,师资、技术力量不强,学生素质与企业要求差距较大,难以吸引企业与其合作。从企业来看,一方面我国企业对员工培训投入有限,另一方面,不少企业认为校企合作耗时费力、投入产出比低,企业聘用学徒工所付薪酬与正式工相近,且花费人力、财力培养后很难长期留住人才。

  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3年至2013年针对每年4000余位企业家的跟踪调查显示,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在2%左右。

  “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是企业的态度,政府应当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学校、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一种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杨兴平认为,当前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仍处于浅层次,缺乏一种有效机制将职业教育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特别是许多公办职业院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市场属性,过分依赖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

  “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命脉之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朱永新建议,国家应通过税收减免、政府配套等政策,鼓励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率先参与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来,国家同时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办学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投入、实训基地、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叠加和溢出效应,让企业进校园、教师进车间、教学进现场,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校企联合培养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在一次招生咨询会上,一位农村学生家长质问一所中职学校校长:“如果你的孩子在读完中职后还想继续深造时发现,很难挤进高职院校,即便挤进去了,也是专业不对口、专业内容重复学习,你还会对读职校有兴趣吗?”——

  职业教育“断头路”何时变通途

  “大部分升入高职的学生非专业对口升学、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部分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文化基础课跟不上教学要求,这都是我们调研中发现的中高职贯通衔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委员高美琴说,以调研的某市为例,进入高职的学生中,所读专业大类与原来中职所学专业大类相同或相近的仅为37%,部分学生所读专业与原专业完全无关。而且中高职院校开设科目特别是财经类、管理类等专业名称相同的科目重复率高达80%以上,知识点和技能点重复率达到30%至60%,“构建一种什么样的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来解决职业教育存在的这种‘断头路’问题,是当务之急”。

  事实上,高美琴所说的中高职贯通衔接上的“断头路”问题,已经从学生及家长报考职校的选择上得到了印证。

  不久前,广东一所中职学校校长告诉记者,现在,读职校的学生90%来自农村,他们大多数都是抱着“三本考不上才去读职校”的心态来的。甚至在一次招生咨询会上,一位农村学生家长曾质问我:‘如果你的孩子在读完中职后还想继续深造时发现,很难挤进高职院校,即便挤进去了,也是专业不对口、专业内容重复学习,你还会对读职校有兴趣吗?’”

  中职高职院校何时告别被普通高中、本科院校“筛过一遍”的生源窘境?职业院校毕业生何时才能走上职业发展的通途?这是横在几乎所有职业院校办学者们心头的巨大问号,也是今年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上大多数与会委员不断追问的问题。

  “在国外,学生上完职校后,可以选择去工作或挣钱,几年后还能继续深造;但在中国大陆,这点目前还做不到。”高美琴委员建议,今后国家应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向上延伸,探索建构职前与职后、中职与高职专(本)科、高职专科与技术本科、技术本科与专业硕士等紧密联系的通道,依据不同专业技能养成的规律,重新修订中高职教育专业目录,明确中高职衔接专业,确定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同时,改革招生制度,使高职院校除了招收应届毕业生外,还可招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中职毕业生,通过往复培训、工学交替,实现高技能人才的非连续性培养。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科技厅厅长洪三国认为,治理职业教育“断头路”还需要正视当前劳动人事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管理职能上的交叉问题,考虑整合教育和培训等各类证书和资格标准,建立一种从新入职毕业生到专家的职业“进阶”结构的国家资格框架,实现学历资格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等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的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的“立交桥”体系。

  搭建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中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也是此次专题协商会委员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据黄元河委员介绍,“双师型”教师短缺是全国职业教育的共性问题。比如,新疆喀什地区“双师型”教师只占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广西全区的“双师型”教师只也占其专任教师总数的27%。

  “国家应尽快建立和规范职业教育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和评价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别的‘双师型’教师应提出不同要求,比如学历要求、所在专业的实践工作经历、实践能力水平、应用技能水平或培训要求,以保证职业教育的教师水平和职业教育的质量。这样,既有了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人才成长通道的贯通,又有了优秀师资作保障,解决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断头路’问题,或许为期不远。”

  一边是国民经济走到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急需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一边是已实施了18年的职业教育法根本无力担负为职业教育提供基本法治保障的重任——

  职业教育不能“缺席”国家的制度安排

  如果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主动找到企业或行业,企业或行业不搭理,学校能怎么办?如果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受到用人单位不公正待遇,学校、学生怎么办?人才培养急需“双师型”教师,但学校面对能工巧匠出不去、进不来问题怎么办……

  这些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下,职业教育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由于部分学校师资、教学质量跟不上市场需求、达不到学生和家长“技能改变命运”的期盼,出现了较高的辍学率。黄元河委员举例说,在新疆喀什地区和广西崇左地区,职校学生流失率高达40%。

  类似的情况,几乎所有职业院校办学者们都曾遭遇过,作为弱势一方的职业院校始终处于“双面炙烤”的境地。

  “我们很缺技能人才,正在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长朱新庆介绍,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但高技能人才却越来越少,长此以往,不要说产品升级换代,就是维持现状都很困难。

  一边是国家经济发展对大批高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一边是职业教育发展路上绕不开的各种路障。职业教育发展的出路在哪?

  实际上,在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规范政府权力边界问题上,不仅法学界一直流行着“私权利的法无禁止即可为”、“公权力的法无授权不可为”两句经典的法律谚语,而且每逢推进一项系统性社会工作遭遇“肠梗塞”时,人们便对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国家制度安排寄予厚望。

  对于社会各界反映出的若干职业教育发展难题,多位全国政协委员提议从国家立法的角度,重新修订完善《职业教育法》。“已经实施了近18年的职业教育法,虽然曾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发挥过教育专门法、职业教育基本法的指引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国家发展新形势下,它是一部典型的‘软法’,根本无力担负为职业教育提供基本法治保障的重任,对于职教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划分不清、执法主体不明,同时对于经费保障、校企合作等事关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制度安排,没有作出具体规定。”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孙惠玲说。

  孙惠玲委员建议,重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既要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又要冲破所有制、办学体制和学制的传统束缚,承认某些职业教育形态具有经营属性,从而完整而具体地定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要直面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确立国家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办学主体、不同学制的职业教育实行分类管理、管办评分离、差别化支持的原则,明确“政府主导”的法律含义,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改革职业技能、职业资格鉴定和认证制度,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和措施,使教育培训市场与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有效对接,同时明确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完善执法检查和督导工作的制度和机制。

  对于现行职业教育相关机制和制度在某些方面的运转“失灵”现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颇为关注。他说,从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到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都曾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应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但截至2013年底,全国只有辽宁、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3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制定实施了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这导致职业教育投入不稳定。

  钟秉林以中职学校为例说,1997年中职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为12.67%,中职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占比为11.61%,而到了2012年,两者分别下降到6.90%和7.02%。

  类似这样的问题,怎么办?从国家层面建立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专门机构,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发展,设计好能适应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与会的政府官员、委员们的共识。

  但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如何从纸面走到现实,将考验各方的改革智慧。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