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CFP供图

  周云(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近日,有学者撰文指出,一本院校有沦为职业培训所的趋向,教育部门和社会都用就业率来评价所有大学,于是,家长们关注的还是好就业的专业,导致大家在追逐热门专业过程中,变得盲目而功利。

首先必须指出,就我国的情况来说,大部分的大学就是应该办成职业培训所。高等教育应该分层培养,一部分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一部分培养研究型、通识型的精英人才。但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自身,长期以来混沌不清,一锅乱炖。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四不像”,说是研究型人才吧,却是大面积的质量下滑,无法胜任研究工作;说是应用型人才吧,却顶着大学生的头衔,不屑于到一些技能型岗位上去,即便是去了,也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也正是如此,教育部目前正在酝酿将600余所高校转型为职业教育,而其余一部分高校实行精英教育,通识教育。毫无疑问,这是正确的方向。

那么这小部分的大学,主要是一本院校的大学,进行的所谓精英教育、通识教育应该教什么?我想这里的精英,不应该是时下社会上盛行的成功学意义上的精英,不是说掌握更多的资源就是精英,而是说,能够承担起专业责任之外更多的社会责任的人才,才是精英。一本院校,应该成为培养这一类的精英的机构。当然,专业知识仍然应该是首位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大学的教育,就到此为止,专业、技术、技能的教育几乎占据了大学学习的全部时间,其他方面的教育,则付之阙如。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说是高级技工人才;而这样培养人才的高校,只能说是高级技工培训班。

因此,作为精英教育,在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有通知教育,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合理的价值观以及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方面的教育完全可以与专业教育并行不悖,大学的学制,本来就有为各种教育活动预留的时间。

大学对于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教育,并非不能为,而是不作为。这部分原因是大学面对全社会的功利化氛围,没有超脱,而是曲意逢迎乃至合为一体。此外,也有一些难言之隐。著名的根叔校长不久前刚说过,“我也曾希望我们的人格教育、公民教育不要被淹没和遮蔽,也曾想过能不能稍微改变一下。然而,作为校长的我却胆怯了。如今只能徒有遗憾了!”个中滋味,值得细品。

 坚持两不误两促进 大力推进职教改革

本报评论员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职业院校参加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职教系统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党组部署要求,精心组织,分类、分层、有序推动,认真学习,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查找“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目前,职教系统各单位即将进入“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这是整个教育实践活动承上启下、真正取得实效的关键步骤。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按照中央确定的程序步骤扎实做好每项工作。

抓作风也是抓工作。这要求各单位要始终坚持两不误两促进,既要防止借口工作忙而放松教育实践活动,又要防止就活动抓活动、让活动与实际工作脱钩,真正做到教育实践活动与职教工作相统一。

要进一步理清办学理念。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在“办什么样的职业教育,怎样办好职业教育”上凝聚共识,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系统培养,整体推进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要进一步转变治理方式。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和治理转型,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行业要继续推进产教对话协作机制建设,企业要发挥好职教举办主体的作用,院校要组成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同时进一步深化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

要进一步大胆改革创新。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增强进取精神和担当意识,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和指导,鼓励各地在改革中先行先试,为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提供更多实践经验。

要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公平。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推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完善东中西部合作机制,加强民族地区和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推动有关地区制定和完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标准、生均经费标准,引导社会加大投入。

职业教育联系群众最广泛,服务群众最直接。职业院校“为民”,就是要服务师生;教师“为民”,就是要关爱学生。职教系统的各级干部要虚心倾听群众呼声,放下身段听取群众意见,真心回应群众期盼,认真解决突出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严格规范 务实创新 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海南省琼海市教育局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高度重视,不等待、不观望,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结合实际,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严格规范的标准、求实创新的举措,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抓实学习,夯实思想基础

以“双向结合”(结合行业特点,结合活动要求)、“双向负责’(领导审阅要负责,自己学习要负责)为原则,以辅导报告、集中学习、专题讨论为主要形式,认真展开学习教育活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印发了《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等5个专题学习材料。

二、开门纳谏,广泛听取意见

通过公开电子邮箱、开通热线电话、设置意见箱等方式,把“请上门”、“走下去”、“发出去”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问行风作风之症,求推动发展之方。

我们共召开座谈会40多场,个别访谈500余人次,发放意见征求表(函)600份,收集意见建议200多条,其中对班子“四风”方面的意见43条,对班子成员“四风”方面的意见30条。

三、边学边改,突出自身特色

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我们将教育实践活动与推进当前工作有机结合,寻找两者的融入点,形成了“八个围绕、八条问题”:一是围绕“四好”班子建设,认真解决领导班子及成员的问题;二是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认真解决机关作风问题;三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解决教育行风问题;四是围绕教师行为世范的根本要求,认真解决教师权益保障和师德师风问题;五是围绕促进公平,认真解决有碍教育公平的问题;六是围绕规范办学行为,认真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七是围绕创建和谐平安校园,认真解决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问题;八是围绕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认真解决基层党建问题。

同时,我们坚持把边学边查边改贯穿其中,努力提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进一步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

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按照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坚决克服“四风一顽症”,努力在全市教育战线形成和保持“精神振、干部干、作风实、进步大、群众喜”的良好态势。

 

理清思路 真心诚意 实现教育实践活动良好开局

江苏省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精心谋划、扎实推进学习教育、听取意见各环节工作,呈现出“思路清、认识深、心意诚、效果明”的特点。

一、活动部署思路清

按照“理论学习提认识、情景学习增感情、经历学习重实践、体会交流互促进、听取意见找问题、即知即改获民心”的主线来展开学习教育,明确“四个重在”的阶段目标:一是重在统一思想形成浓厚氛围,二是重在深入学习确立群众观点,三是重在领导带头转变作风,四是重在师生参与密切党群关系。

二、学习到位认识深

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组织开展了16次中心组学习、9次集体学习、25次走访参观调研活动。一是通过理论学习晓之以理。二是通过情景学习动之以情。三是通过经历学习导之以行。四是通过交流互动持之以恒。把学习教育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和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三、听取意见心意诚

为切实找准找实问题和瓶颈,我们全方位开门纳谏。目前,中心机关已召开座谈会43次,个别谈心谈话听取意见560余人次,向各区寄发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表100余份,向社会公众寄发满意度调查报告及意见征集表1200余份,共征集各类意见建议137条。

坚持及时整改。对意见建议认真对照、逐条分析,主动把自己摆进去,把“症结”找出来,做到立学立行、边学边改、边查边纠、即知即改。先后10余次走进市属院校召开现场办公会议,为学校现场解决发展难题,先后落实了“取消家校通收费”、“提高学校食堂伙食质量”、“机关干部下基层锻炼”等9项整改工作。

通过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我们中心和所属院校呈现出上下思想统一、师生广泛参与、家校密切互动、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改的良好开局。

下一步,我们将学习教育贯彻始终,认真学习习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组织教育思想、教育改革大讨论,更加坚定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追求活动实效 打造示范品牌

天津市红桥区职教中心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红桥职教中心党委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坚持用学校发展成果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效果,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党组织建设、推进示范校建设的强大动力,促进学校工作再上新水平。

一是广开言路,从严律己。我们精心制定了听取意见环节工作日程安排。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征求意见箱、组织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班子成员全员全程参加座谈会,认真听取师生意见和建议。会后认真分析、集体研究、查找对照,初步归纳出领导班子在“四风”方面的问题48个,在改革发展方面的问题62个。

二是转变作风,边查边改。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学习理论、带头签订党风廉政目标责任书、带头进行党员承诺。坚持每天校长带班巡查,坚持与干部教师谈话交流制度,走进年级、处组,深入班级、课堂,掌握日常动态,了解师生所思所想,目前已解决师生反映的突出问题十余件。

三是示范引领,扎实推进。我们是首批国家中职示范校,示范校项目建设成果运用成为意见建议比较集中的问题。领导班子确立了将后示范校建设与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工作思路,整体设计、相互促进,以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成果拓展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近期,我们参照示范校重点项目建设程序,推进其他专业的课程调整及教学资源整合:基本建成了专业校本教材体系,充分利用实训模拟软件开展实训教学,组织信息化教学资源研发应用培训,并配备交互式触摸一体机,推进信息化教学平台升级。

我们坚持“用学校发展成果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效果”的工作思路,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党组织建设、推进示范校建设的强大动力,不断增强干部教师的示范意识,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在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继续在改进作风、提升能力上下功夫,在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上下功夫,突出教育实践活动实效,努力探索后示范校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机制。

 

塑造职教师生“新形象” 搭建职教为民“连心桥”

河北省阜平县职教中心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以“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为主要内容,按照“衡量尺子严、查摆问题准、原因分析深、整改措施实”的要求,认真开展学习教育、听取意见,努力探索职业教育为群众谋福利、靠群众促发展的新路子。

一、强化学习教育,塑造职教师生“新形象”

我们坚持“校领导先行,教师做表率,学生树形象”的活动路径,全面塑造职业教育新形象。

一是完善班子学习制度。按照“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的要求,把学习作为一种觉悟、一种责任、一种境界和一种能力,在常学常用上做文章,不断拓宽视野,增强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和战略思维,打造艰苦奋斗、团结协调、勇于创新、敢于胜利的班子形象。

二是启动“三个当成”师德教育。通过在全校教师中传承“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来管”、“把教书育人当成事业来做”的好传统,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把师德建设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帮助教师锤炼师德修养,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三是树立学生良好形象。我们秉持既授业之“技”、又树人之“魂”的教育理念,把技能技术培训与综合素质培养放到同等位置,把老区人民实在本分、勤劳踏实的优良传统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塑造有团队精神、本分实在、勤劳坚强、奉献感恩的阜平职教学生形象。

二、聆听群众所求,搭建职教为民“连心桥”

我们坚持“俯下身子”、“迈开双腿”、“敞开胸怀”,通过在校门口设立意见箱,向学生、家长、合作企业、当地知名人士发放征求意见表,公布专线电话,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共收集各种意见建议100多条,并且立行立改。

三、形成长效机制,坚持一抓到底

下一阶段,我们在按照规定动作抓好教育活动,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入查摆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同时,还将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开展面对面、走走亲、晒晒短的“三会三进三找”主题活动。

 

突出问题导向 边学边查边改

山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坚持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导向,征集了241个问题和意见,梳理出发展思想不科学、工作作风漂浮等6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在动员大会上“晒”出来,组织党员干部带着问题学习,围绕问题讨论,紧扣问题整改,保证了活动不“散光”,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做到“三个摆进去”。要求党员干部带着深化问题意识的目的,带着破解问题的目标去学习思考,把自己摆进去,把分管的工作摆进去,把学校的发展摆进去,边学习、边思考、边寻求破解办法。

二是突出学习重点。在全面完成规定学习内容的同时,班子带头,分群众观点、廉洁自律、艰苦奋斗、党章党纪、职教发展等5个专题进行了集中学习,特别对习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焦裕禄精神、张伟同志先进事迹、师德师风有关规定,组织深入学习,有针对性地谈认识。

三是党课教育引导。党委书记、院长以及班子其他成员和处室的党组织负责人联系各自实际,分别为党员上一次高质量的党课。

四是突出教育实践特色。邀请专家做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素质专题报告;赴莒县“本色精神”党性教育基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到鲁南监狱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接受警示教育。

五是组织开展大讨论。围绕“我与焦裕禄精神有多远”等主题,组织了两次集中讨论活动,从班子做起,层层开展。

六是把整改贯穿始终。经过反复查摆,归纳出71个问题。对这些问题,召开专题党委会研究,建立了整改台账,明确了整改任务、措施、时限、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及时跟踪督办,一件一件抓好落实。

由于坚持问题导向,我校教育实践活动既较好地完成了规定动作,又贴近学校办学和干部思想实际,取得初步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研究现代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明晰学校发展定位,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

 

“五诊七听”把脉问诊 “三种时态”落地有声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学校以“务实清廉正作风,服务师生创一流”为主线,聚焦“四风”问题,通过“五诊七听”把脉问诊,“三种时态”立行立改、落地有声。

一、“五诊七听”把脉问诊

“五诊”把脉查找问题。一是自诊。领导干部聚焦“四风”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面向师生主动“亮丑”,解除师生提意见的顾虑。二是问诊。领导干部主动与师生谈心谈话,请师生帮助查找问题。三是互诊。领导干部之间通过谈心交心,互提意见。四是求诊。领导干部“一对一”,深入教室、宿舍、食堂征求意见。五是会诊。校院两级班子通过班子会议会诊分析,找准问题及根源。

“七听”问诊征集意见。一是座谈会听意见。二是问卷调查听意见。三是“访师生,问作风”专题调研听意见。四是设意见箱听意见。五是设网上意见箱听意见。六是校领导接待日听意见。七是个别谈话听意见。

通过“五诊七听”,征求到校领导班子意见721条,校班子成员意见234条,二级领导班子意见225条,中层领导意见749条。

二、“三种时态”落地有声

我们对征求到的意见通过梳理归纳建立整改台账,按照“完成时、现在时、将来时”的“三种时态”,分时推进,落地有声。目前整改工作已完成127条,正在进行82条,将要进行21条;其中“四风”问题整改已完成67条,正在进行46条。

对问题动真,立改“完成时”。对能够立即完成的整改,马上整改到位,毫不含糊。清理超标办公用房135.5平方米,做到零花费。规定公务用餐统一在食堂用工作餐,公务接待费同比下降30%。学校各类会议、文件、活动同比分别减少26%23%31%

对问题开战,立行“现在时”。对能够现在启动的整改,立即启动整改,毫不迟疑。已汇总制度133项,修订86项、保留8项、废止2项。

对问题叫板,力推“将来时”。对需要一定时段整改的,制定计划,加强监督,按计划推进。建立健全党组织的服务机制。持续推进联系基层“一对一”工程、青年教师关心工程、经济困难师生关心工程、就业困难学生关心工程等四大工程。

 

   5月17日,由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第二届“校企合作论坛”暨全国高职电商物流产教联盟成立大会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深入推进校企四合作、共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旨在进一步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专业与产业(行业、企业)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教产合作处处长林宇、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徐曙光等领导、40余家知名企业及近20家联盟高校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职业教育重校企合作 实现产业与专业无缝对接

海尔集团

  会上,来自海尔集团、银座旅游、心怡物流、山东商职学院食品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的代表分别分享了校企深入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情况和成果,对下一步继续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产业与专业的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展望。

职业教育重校企合作 实现产业与专业无缝对接

心怡物流

   会上,来自海尔集团、银座旅游、心怡物流、山东商职学院食品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的代表分别分享了校企深入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情况和成果,对下一步继续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产业与专业的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展望。


职业教育重校企合作 实现产业与专业无缝对接

银座旅游

  会上,来自海尔集团、银座旅游、心怡物流、山东商职学院食品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的代表分别分享了校企深入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情况和成果,对下一步继续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产业与专业的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展望。

职业教育重校企合作 实现产业与专业无缝对接

山东商职学院食品学院

    会上,来自海尔集团、银座旅游、心怡物流、山东商职学院食品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的代表分别分享了校企深入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情况和成果,对下一步继续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产业与专业的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展望。

职业教育重校企合作 实现产业与专业无缝对接

山东商职学院信息技术学院

  会上,来自海尔集团、银座旅游、心怡物流、山东商职学院食品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的代表分别分享了校企深入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情况和成果,对下一步继续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产业与专业的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展望。

 

   “你们没有辜负职业教育”


  “很多人不愿当职业学校老师,觉得低人一等,腰板都硬不起来。”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举行的座谈会上,凤凰县职业中学常务副校长龙玉花有些哽咽。从贵州到湖南,每所调研组走过的学校,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心酸故事。5月15日,距调研行程结束还有1天时间,连日来基层教育工作者发自肺腑的汇报,让调研组成员的心情有些沉重。


  调研中,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华士飞一再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毕业就容易找到工作,解决就业,这关乎千家万户、关乎社会稳定、关乎地方经济发展,是一项民生工程。
 
  然而,调研组看到的现状却是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招生“吃不饱”、生源萎缩问题突出,高就业率和入学率反向赛跑的境况日趋明显。
 
  “一高一低”背后的问题何在?调研组认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起步晚、水平低,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有歧视倾向是主要原因。一位贵州当地负责人向调研组举例,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中职意愿调查显示:50%家长坚决不让孩子上职高,40%家长是因孩子要求才让其读职高,真正对学技术感兴趣,认为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学生不到10%。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起步晚,资金少,要发展起来太不容易了。”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感慨地说。不过,令调研组倍感欣慰的是,民族地区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办好职业教育的愿望越强烈。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没有一点牺牲精神是不行的。”回首20多年来的建校历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职业中学校长百感交集。建校以来,资金、设备、师资、生源对他来说都举步维艰。如今,学校逐步摆脱困境,培养了上千人美容美发专业学生,几乎覆盖整个黔西南美容美发行业。
 
  在怀化万昌中等专业学校,调研组了解到,学校创办初期以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务输出为主,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后来转变思路,把目光瞄准当地,努力培养当地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王伟表示,职业教育确实需要一些新思路,职业学校不能完全成为发达地区劳务输出的“中介”和“二传手”,要注重研究本地经济结构特点,调整专业结构,努力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差一点,穷一点,精神不穷,为了职业教育发展,我们要苦干更要乐干。”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县长张远松充满自信的话让调研组深有感触。委员们认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发展好,非一朝一夕之事,建议将职业教育作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统筹考虑,纳入到国家关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重大决定部署中去。
 
  “你们没有辜负职业教育。”每到一处,调研组成员总会紧紧握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一线工作者的手,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

“亚伟杯”文秘速录专业技能赛项说明会在京召开

  本网讯 近日,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亚伟杯”文秘速录专业技能赛项说明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47所学校的95名老师参加了此次会议。据了解,今年已有16个省市举办了选拔赛,参赛学生数量、覆盖影响的学生的数量均已超过去年。

  本次说明会上,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唐可为先生致辞,介绍文秘速录目前的行业状况,分析未来文秘速录人才培养的方向。文秘速录专业技能赛项专家组组长张玲莉女士,解读竞赛制度汇编。同时,还分享了昨日(5月15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的“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筹备工作会”最新工作要求及工作部署。赛项专家廖清先生针对赛项规程、命题形式、评判规则等竞赛核心内容进行了深度的解析。赛项专家王芳老师针对竞赛中选手容易出现了专业技术问题、心理状态调整及其他注意事项等进行了专业的讲解。竞赛平台开发团队在会场中搭建起了竞赛环境,从早上8点半开始进行了竞赛平台模拟体验活动,最大程度的使参赛院校对竞赛环境体验了解。

  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文秘速录专业技能赛项内容在2013年大赛赛项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更注重对文秘、速录等人员办文、办会、办事能力的考查,赛项内容包括:文字校对与文本创建、实时记录与会议纪要整理、蒙目速录、模拟办公管理、办公自动化流程任务操作。

  文秘速录专业技能赛项专家组组长张玲莉表示,大赛对文秘速录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专业建设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借助职业技能竞赛这个平台,还要进一步促进比赛资源向教学资源的合理转化,进一步促进高职高专院校文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真正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促进就业满足人才市场需要。

    本报讯(记者梁国胜)近日,2014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记者团活动选拔通知发出,通知指出,将从全国高职院校选拔50名学生记者,学生记者将会运用多媒体,以学生视角报道和传播6月底即将在天津召开的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本次活动选拔将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即日起至6月10日)为初试阶段,参选学生须登录中青在线活动报名页面按要求填写信息,并提交展示稿件;第二阶段(6月6日~6月14日)为复试阶段,通过初试的同学需要得到学校宣传部的确认推荐,同时提交一篇采访院校领导的报道稿件;第三阶段(6月15日)为最终名单公布阶段,组委会将在活动官方网页发布最终入选学生记者名单。

  届时,学生记者将在中国青年报编辑记者的培训下,以多媒体(报纸/网络)传播渠道,从学生视角观察、报道和传播大赛。其间,还将竞选产生第三届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记者团执行主席、组织“学生记者对话部长”、“学生记者对话企业家”、“学生记者对话院校长”、“学生记者对话技能明星”等活动。

  据悉,此活动是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支持下,由中国青年报社、天津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举办,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联合承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过三届。


  职教成就“致富梦”

——湖南省资兴市实施“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纪实

 

  果农大户王三军(右一)现场教授村民罗汉果栽培技术。(资料图片)

  在湖南资兴,不管是学生还是劳动力,工人还是农民,健全还是残疾,只要想学技能长本事、想创业就业,政府就会全方位全过程搭建平台。

  读中职,免费;所有培训,免费;培训后想就业,推荐;创业没资金,免息贷款。在湖南省资兴市,不管是学生还是劳动力,工人还是农民,健全还是残疾,只要你想学技能长本事,只要你想创业就业,政府就会全方位全过程搭建这样的平台。

  55岁的东江街道铁厂村农民李海平,向记者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时,几次眼圈泛红。因小儿麻痹症落下终身残疾的他,学过裁缝种过西瓜开过小店,最终选择办养猪场,目前年出栏生猪800多头,年收入十几万元。成就李海平致富梦想的,正是资兴市“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

  资源枯竭,库区移民,中职难发展——“倒逼”出来的模式

  资兴是湖南的一个县级市,37万人口,其中约6万人是上世纪80年代修东江水库的移民,约3.5万人是煤矿工人。曾经,煤炭资源是该市的经济发展支柱,但多年开采后的今天,资兴已成为国务院认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移民要生存致富,煤矿关停压产后近3万工人要再就业……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如何转?“转”的人从哪里来?2011年底,44岁的陈荣伟调任资兴市委书记,摆在他面前的资兴,就是这样一个现实。“人才聚集才能聚集一切。”两年后的今年4月,陈荣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而当时资兴是个什么样的人才状况呢?全市20多万劳动力,专业型、技能型的不足10%。自己培养培训?市里唯一的公办职业中专,才从私人老板手上收回不久,在校生三四百人;各种形式的成人培训,大多或者是纸上谈兵,或者是学员们打个转签个字了事,或者是“撒胡椒面”,基本没有效果,“因为好多培训项目是上面布置的,并不是老百姓真正所需的”。

  “如果每个家庭都有个拿工资的,职教发展和群众致富就不是一句空话了。”陈荣伟告诉记者,自己来自农村,当年在外打工的乡亲们现在年纪大了成批返乡,但因为没手艺,种田也不大会了,成批返贫。“改变现状的唯一办法,是让他们学手艺、长本事。”

  资兴市“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应运而生。2012年3月,市委、市政府正式下文,明确规定,发展中职的同时,整合全市所有的职教培训资源,市财政每年再安排1000万元,共计5000万元,力争为全市每个欲就业创业的家庭,免费培养一名产业技术工人或致富能手。“初步统计约8万人,3年完成。”为实施此项工程专门从市教育局副局长调任市职教中心主任、市职业中专校长的邓化平说。

  但要将十几个部门一年约2000万元的培训经费整合“充公”,并不是件易事。资兴市委、市政府一是将农广校、农机校、劳动技校等7家小单位合并到中职校成立职教中心;二是明确29个市直相关单位和20个乡镇(街道)的行政“一把手”亲自抓,明确各相关单位的培训计划、基地建设、资金管理、考核考评等,全部统一;三是部门及乡镇(街道),分别就此与市政府签订责任状,每年一考评,2013年就有5个工作不力的单位被通报批评;四是举办职业技能大赛,以乡镇(街道)为单位,优胜单位奖励,优胜个人提拔。现任市旅游公司副总经理巩子天胤,就因在2013年导游比赛获得第一名而走上如今的工作岗位。

  农民点单、政府开班,边培训边拿证,技术培训送上门

  橘花飘香的4月,记者穿行在资兴的大山里采访,碰到的每个人,都能熟练说出7个字——“一户一产业工人”。

  原来,为了摸清群众的就业意向和培训要求,资兴在下发文件的同时,组织了几百名干部,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像搞人口普查一样,深入20个乡镇(街道)35个社区260个村的3000多个组,收集了解每个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和培训需求,并投入40多万元建立起专门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记者采访时看到,已录入的数据是81686户、194322人。

  “全免费?还发误工补助?”最初,几乎没有人相信还有这样的好事。在一次次的宣传发动、一期期的培训班后,报名的农民越来越踊跃。44岁的焦志当是蓼江镇大坪村村民,搞了一二十年建筑,还在沙特阿拉伯、越南等国打过工。可是在4月16日刚刚开班的砌筑工培训班上,记者居然看到这个“海归”的名字。他说自己才从马来西亚的工地回来,“主要是想拿证”。之前尽管技术比较好,但没技术等级证,到哪都拿不到高工资,听说市里的培训既能学到东西又考试发证,所以他一回家就报名了。

  种植、养殖、竹木加工、电工焊工、乡村旅游、家政服务……整整17大项,两年多来,每项都有政府组织开办的培训班——最新统计数字是共办班542期,培训27299人。政府为此投入1200多万元,提升各乡镇(街道)职教中心的基础设施,建立了以职校为主,包括果树研究所、驾校在内的20个培训基地,并特聘了48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师。

  黄静,清江乡青草村村民,记者从县城驱车几十公里到他家时,他一下子拿出了5个培训证:乡村旅游、果树栽培、残疾人实用技术、中式烹调师,甚至还有三文鱼料理。“有的进城学,有的就在家门口学。”黄静说,这些学习和培训让自己找到了事业方向。利用自家面朝东江背靠果园风景极美的优势,去年他办起了“农家乐”,专门接待到乡村休闲旅游的客人,年营业额20多万元。尝到培训甜头的他,动员妻子也参加培训并拿到了中式烹调师证。在资兴,像黄静这样通过培训开办的“农家乐”,已达到110家,已培训旅游从业人员3600人次,农民华丽转身为“导游”。“要休闲到资兴”,已成为周边10多个县市居民的共识,为东江湖创建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增加了新亮点。

  “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陈荣伟介绍说,比如三文鱼,本是沿海地区的食材,东江水库建成后在资兴试养成功,但当地没人会做。于是“一户一产业办”从广东请来名厨手把手教,43岁的程水镇农民谢华坤免费学了半个月后,用到自家开办的“农家乐”上,收益比上年翻了一番。又如才结束的“家政护理”,培训班没结业,就有人从英国打来电话要“毕业生”。

  “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徐仲潮说,培训完全是“村民点单、政府开班”。大山深处的连坪乡,盛产楠竹,但以往成竹最多每根也才十几元,“附加值太低了”。村支书冷湘林说,他申请要办一个竹雕培训班,没有教师,“一户一产业办”硬是从江西请来两个专家,付了2.5万元的高薪,50名村民学了整整一个月。乡政府又投资40多万元建起了一家竹木艺术品加工厂,主要生产竹笔筒、竹简等艺术产品,学员们可自主创业也可进厂当工人,“现在一根楠竹的价格就值百八十元了。”徐仲潮高兴地说。

  “吸引老百姓的还有最关键一点,培训后现场考证拿证,培训后想创业,政府提供免息贷款。”市残联理事长瞿文平介绍,这两年仅仅残疾朋友就有1100多人参加培训,有160多人自主创业,仅2013年政府就提供无息贷款410万元,年贴息31万元。

  农民学了技术,企业解决了用工荒,职业教育更强大了

  7年前,陈仕平走马上任资兴市教育局长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职中被私人“领办”,“半死不活的,在校生才200多人”,老百姓意见大,上级部门也多次批评。几经努力,2008年,职中被收回“公办”,情况有所好转,但仍然不太景气。

  好机会来了。2012年,“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实施后,“几大校”的师生整合进来,财政先后投入3200万元改善硬件,市教育局副局长邓化平兼任校长,“一户一产业办”组织的所有培训,大多放在职中进行。更重要的是,为发展职教,从2012年秋季起,所有在校生学费、生活费由政府全包;而且“一户一产业办”每月为培训学员举办一次招聘会,职校毕业生找工作也基本不愁。“上职中的人数一下子就增加了。”邓化平说,目前在校生已达3020人,成功跻身于“国家级重点”。

  而在资兴经济开发区主任黄星看来,“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让园区企业很容易就能招到技术工人。“园区300多家企业,用工近3万人。”黄星说,资兴不是沿海发达地区,也不是大城市,要吸引外省市技术工人,不易。但“一户一产业办”近两年针对园区的企业培训就做了134期,培训人数6345人次。而且每次都事先征求企业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无缝对接”,有的还是“送训上门”。“经过了培训又在本地打工,工人安心,企业放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园区约有资兴籍员工8000多人。

  “还有大学毕业生来参加培训的。”职中副校长齐振煜开车一个多小时,领着我们来到偏远大山里的清江乡。这里有个年轻人叫李世孝,是湖南农业大学2005届毕业生。“开农家乐,还得学做大厨。”我们在山里的果园找到了这个不做“白领”甘当“果农”的小伙子,说起培训时这样回答。李世孝说,学园艺的他打理家里的50亩果园游刃有余,但后来政府号召开发农家休闲旅游,他和父亲想到要办“农家乐”,“知识明显就不够用了”,于是他和妻子先后报名参加“一户一产业办”的培训,现在最多一天能接待客人200多人,“好多大学同学都羡慕我”。

  发展职业教育使资兴的经济成了湖南的一张名片:2013年,全市GDP突破247.4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28.54亿元,跻身湖南省经济强县第五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8966元提高到12970元;提前一年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当初实施‘一户一产业’一年要投入5000万元,有人担心回报率,现在看来,综合叠加效益,5个亿都不止。”夜色中,陈荣伟领着我们参观美丽的资兴文化广场,高兴地说。 

   编者按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引导一批普通院校建为应用型大学”的课题摆在了中国职教界面前。在这个课题面前,一些地方院校为即将进入职业教育体系而疑虑重重。而重庆科技学院已经在推动学校向应用型大学发展的道路上,探索了整整十年,其成绩得到了同行和教育部门的认可肯定。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学校党委书记魏世宏。


  转向应用型,并非简单“高职化”

  记者:对于应用型大学发展道路,有一些普通本科院校仍心存疑虑。重科在10年前就明确要建“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重科为什么将“特色”确定为“应用型”?

  魏世宏:确定应用型大学发展道路,主要是针对最近10多年来新组建的普通本科院校。部分高校心存疑虑,有的是不知道该怎么转,有的是担心“高职化”。所以确定应用型大学的发展道路应该做好战略研究,做好顶层设计。要科学制定办学方略、健全办学机制、营造办学环境,“三位一体”推进发展。

  重科在办学目标和定位的设计上,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适合自身发展,既不丢弃传统另起炉灶,也不与成熟的本地高校同质发展;二是坚持发展新的具有多元生长潜力的主打学科专业,促进自身裂变;三是坚持目标定位对汇聚社会资源、拓宽发展空间产生导向作用。

  重科的前身分别是建于1951年的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两校于2004年合并之初,就确定了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确定了“建设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的发展目标,学校将“特色”牢牢定位在“应用型”上。

  记者:应用型大学与高职有何不同,发展的重点任务有哪些?如何确定发展路径?

  魏世宏:转向应用型大学建设,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高端部分,是加快、提升现代职业教育层次,而非简单“高职化”。

  立足于“行业性、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重科探索校企、校地协同培养人才,共建培训中心、专业甚至二级学院,共建教学科研平台,深度合作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着力打造产学研合作特色。我们与中石油共建了石油工程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与重庆市科委、美国卡万塔能源公司成立了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与重庆市安监局联合举办了重庆安全工程学院。

  过去10年中,重科紧密跟踪“两业两域”当前急需、焦点重点和发展趋势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建成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4个重庆市重点学科,石油工程和冶金工程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实现重庆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突破。我们与200余家行业协会、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及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几年来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3项,国家专利107项。我们全力提升人才队伍档次,已经柔性引进石油学科、材料学科、安全学科院士各一人。

  理顺办学机制,高质量向应用转型

  记者:什么样的办学机制,最有利于推进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发展?

  魏世宏:如果说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是目标方向,那么运行机制是重要保障。实践探索中,我们认为“小”“快”“灵”的办学机制,更有利于促进向应用型转型发展。

  记者: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小”“快”“灵”的机制。

  魏世宏:重科在3年前着手按照“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原则,确立了校、院、系“两级管理、三级运行”的办学机制。在学院制改革中,赋予学院自主发展权、自主理财权、自主用人权、自主支配物资资源权,学院办学活力明显增强,已经为成为独立运行的办学实体、合力干事的专业团队、维护稳定的坚强堡垒。

  作为办学机制的顶层设计,我们强调:以民主集中制解决决策问题,以党政分工负责制解决效率问题,以岗位责任制解决运行质量问题,以定期交流沟通这一举措解决党政、部门整体协调问题。

  2010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称重科为“发展最好、最快的新兴本科院校之一”;2011年,重科成为教育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2012年,成为首批国家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试点高校。几年时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证明“小”“快”“灵”办学机制有利于加快新兴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

  记者:在“三位一体”总布局的设计中,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办学环境?

  魏世宏:办学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在内部环境建设上,十年来,我们下大力气改善教职工办公场地设备条件、工作学习环境以及住宿、餐饮、交通、就医等生活条件,加强学生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完善各类文体设施,全体师生员工安居乐业、安居乐教。学校逐渐成为优美如画的校园、桃李芬芳的乐园、温馨幸福的家园。这为凝神聚力促进转型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校内环境。

  同时,学校应用型大学发展道路上也遇到了一些制约因素,尤其是在“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外部也应赋予这些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地方政府应依法让渡并保障应用型高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建立促进地方高校应用型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参照欧洲举办应用科技大学的方式,建议政府在更高层面上,主动促进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业主管理部门共同作为,实质性地促进校企合作。这样,内外兼顾,才更能够保障地方普通院校高质量地向应用型转型,从而提升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成效。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13届大学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多出19万人,2014届将达到72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据统计,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都将保持在700万人左右。与之相对的是企业人才缺口较大,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高技能人才短缺,人才供需的严重不协调,暴露出我国高等教育机制与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发展需求不配套的问题。


  这些问题体现在:1.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毕业生有文凭无能力,根本原因是高等教育重学术、轻实践。一些老师、学生对待毕业实践的态度很不严肃,基本上是老师和学生互相应付,盖章了事。

  2.我国职业教育身份尴尬。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大学地位悬殊,招生录取排在本科后,社会上形成只有考不上大学才上职业学校的状况,造成了职业学校生源质量不佳。同时,职业教育定位不清,专业设置仿照大学,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发展缓慢。

  3.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片面,轻视技能操作,热衷于虚拟经济岗位及管理岗位,面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普遍认为“不稳定”、“薪水低”、“没发展”。

  4.民营和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着招工难,特别是技术操作工。有的后继无人技术断档,有的关键技术岗位如电焊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等,尽管月工资近万元,仍然不好招工。

  面对企业招工难、毕业生就业难这对矛盾,必须提升职业教育水平,进行职业教育改革,适应社会需要和企业需要。为此建议:

  政府应提高职业教育地位,择优提升部分职业大学为本科,与普通大学同批次招录。要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使职业教育上水平,必须要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使之与本科教育有同样地位,这样在招生时才能与普通大学平等争取优质生源。

  政府应明确职业大学与普通大学关系,使职业大学与普通大学各有所长。教育主管部门应整理学科门类,职业大学应侧重开设应用型、技术型专业,普通大学应侧重开设科研型、学术型专业,使职业大学、普通大学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各有所长。

  政府应把掌握专业技术操作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应提高专业实习在学生培养计划中所占的比例,专业实习不低于总学分的四分之一。应增设专业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要由有业界实践经验的老师或工程技术人员讲授。(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

    13日至1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率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在我省视察,就“深化产教融合,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征询省内各方意见和建议。

视察团视察了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职业学院和两所独立学院、一所技师学院,与10多个企业的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20多所院校的师生代表进行了座谈。17日,视察团与我省交换了意见,通报了视察情况,并对我省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提出了建议。

杜青林在交换意见会上充分肯定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他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使职业教育能够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发展,努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湖北是近代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人力资源大省,近些年湖北着眼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楚天技能名师”成为亮点,校企合作成绩明显,积累了很多经验。

杜青林说,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关键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这次视察的情况看,要着重从三个方面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第一,要着眼全局和长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握我国经济特别是产业升级的大势,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高职特点的新模式,推动实现由职业教育大国向职业教育强国的转变。第二,要突出改革和创新,增强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改革创新,健全体制机制,加大扶持力度,优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强化服务保障,不断推动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引导全社会更新就业观念,形成崇尚合作、尊重技术、尊重技能、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第三,要注重质量和效益,切实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注重思想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加快特色学科建设,办出特色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

省委书记李鸿忠在交换意见会上汇报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情况。省长王国生主持,省委副书记张昌尔等出席。

李鸿忠说,高等职业教育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教育改革发展,事关民生就业。湖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当前,湖北改革发展的良好态势,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杜青林副主席此次率团亲临湖北视察,就深化产教融合、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作了重要指示,全国政协各位常委、委员也结合视察情况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重要意见。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贯彻杜青林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继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的同时,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湖北高等职业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湖北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跨越,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支撑和保障。

交换意见会后,杜青林在李鸿忠、张昌尔等陪同下,在省政协机关与住武汉全国政协委员座谈,看望了省政协机关干部。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何丕洁,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等参加视察。

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傅德辉,副省长郭生练、梁惠玲,省政协常务副主席范兴元,省政协副主席刘善桥、田玉科,省政协秘书长刘安民等出席会议或陪同视察。

    “转型升级”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在此背景下,建设“技工大国”成为迫切的现实要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我国当前的技工队伍无论是数量、结构或质量上,都难以满足产业升级和工业强国建设的需求。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显示,目前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有7000多万,初级工占60%左右,中级工35%左右,高级工仅占4%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30%以上的比例相差甚远。


  造成我国技工队伍发展速度缓慢,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技术工人的经济社会地位不高、职业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脱节。加速职业教育体系转型发展,需要从社会、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着手,为此建议:

  切实提高技工队伍的经济社会地位。政府应从战略层面推动技工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加快统一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制度,缩小不同群体的待遇差。通过强化职业资格准入,将收入与职业资格挂钩,提高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通过舆论宣传倡导科学的人才观,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参与的格局,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

  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把“建设人人有技能的社会”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加快职业教育体系转型,改变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补充地位,建立面向全社会的、持续有效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

  构建终身教育理念下的职业教育体系。探索面向全社会的职业教育,时间上融合职前教育、在职培训;空间上融合学校、企业、社会及各类合作教育机构所开展的职业教育及培训,打破学历与非学历、正规与非正规的界限,为参与不同渠道的职业教育的人设计不同的向上通道。

  同时,融合多种社会资源使职业教育更贴近企业需求,更适应产业发展。借鉴国外经验:企业为职业教育提供实践平台和资金支持,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校企联合,采用定向培养或委培形式,提高企业人才的品质和有效性;增加制造业相关专业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创造性。
    职业技能培训只传授给受教育者生存和发展的技能,解决人“怎样活”的问题,而人文精神的培育才能解决人“为何活”的问题。

    ■夏淑华 禚丽华

    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唯经济功能和唯技能教育的观念占据了一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使职业教育出现了功利化倾向。

    随着我国专业化分工愈加细化,就业形势愈加严峻,一些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不再以人为本而是以需为本,一切向企业需求看齐,过于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仅仅把受教育者作为满足社会需要的手段和工具,不注重其主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其教育目的偏离了职业教育的本意。于是,一些职业学校变成了制造标准劳动力的“机器”,通过职业教育这道工序,将学生加工成适合不同岗位需要的“智能产品”。

    由于现实功利目的的理性主义教育模式使职业教育背离了“成人之学”的存在根基,造成职业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使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面临困境:专业设置的细化确实培养出技能型人才,却难以培养出具有高远眼光的高精尖专家;技术工人标准化甚至产业化使我们在劳动成果的数字上沾沾自喜,但他们同时也成为职场中整齐划一的机器零件。职业学校不能被降格为仅仅是职业养成所在,还应承载人格养成之人文教育的重要使命,坚守“求真、向善、寻美”的人文担当。

    人文精神是人之为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能促进人自身素质的提高,更能促进人的心智成熟和丰富想象力的产生,使受教育者具有知、情、意统一的完满人格。古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把学生训练成职场中的“利器”,还要注重其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是最高的“道“,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未来。但当实用性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当职业教育被定位于专业教育后,自然会过度强调谋生技能和功利需要,背离教育过程中人格养成之根本宗旨。

    教育要以提高人的素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关注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培育其人文品性、塑造其健全人格,这决定了人文精神应成为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一维。追寻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以人文精神作为价值导向。一方面,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其目标定位的功利性,职业教育更需要人文精神的价值引导。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对受教育者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通过人文精神的价值引导,才能使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社会和人类发展。

    中西人文精神并重。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人们都具有一种家国情怀,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更注重人的群体性价值。西方的人文精神主要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的人文精神,高扬“自由、平等、博爱”等人文理念,注重人的个体性、自主性价值的实现。我们在人文精神的培育中,要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西方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使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都得以实现,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求真、求实是科学精神的目标,创新是灵魂;人文精神是求善的,对科技发展有推动作用和引领作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社会进步的两翼,不可分割。职业教育要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把人文精神渗透进科学精神,使学生除了掌握全方位的科学知识外,还要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提高人文素养,树立尊严意识、诚信意识、岗位意识、创新意识,在不断自我认同、自我超越中实现人生价值。(作者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吉林省委党校)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专业链建设方面的实践,不仅解决了跨类别专业群建设的瓶颈问题,而且带来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体现了在现代网络技术环境下全新的生产、经营、服务方式,呈现了高职教育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改革方向。


    ■贺星岳 汪焰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如何从满足产业链需求的视角,以品牌专业为龙头,改变专业群建设内生动力不足,实训室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跨界合作不够等问题,促进相关专业协同发展,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走出—条“建设科学专业链,服务电子商务产业链”特色化专业群建设之路。

    路径设计

    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明确建设思路。通过对区域产业结构、劳动就业结构、岗位技能结构进行调研分析,系统梳理学院已有专业的分类组合和品牌专业,确定以电子商务产业链生产经营环节为主线,探索构建包括市场营销、设计(艺术设计、鞋类设计)、图形图像制作、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计等相关专业构成的专业链,实现关联专业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开发项目课程,实现教学做合—。针对电子商务产业链主要工作岗位,关联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并开发项目课程,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实施项目课程教学,满足用户真实需求和项目真实需要,将职业资格标准和商业实战的成绩纳人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使教师真教、学生真学。

    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满足不同岗位需求。建设以温州名购网为平台,由调查策划、产品设计、图文处理、网络营销、物流、客户服务、会计等生产性实训室构成的“链式”实训基地。基地对外承接业务,对内为相关专业对应的不同岗位提供生产性实训项目,实现专业之间、专业与产业关键环节的有效对接。

    组建跨界教师团队,满足项目真实需要。鉴于“链式”实训基地项目实际操作和真实运营需要,组建了分别由市场营销、设计(艺术设计、鞋类设计)、图形图像制作、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计等不同专业教师和企业关联部门骨干构成的教师团队,促进教师对关联岗位知识的理解、能力的锻炼,提升跨界合作能力,提高技术研发水平。

    整合社会资源,形成良性循环。作为浙江省特色专业、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电子商务专业率先发起成立温州市网络经济促进会并担任常务副会长单位,通过为温州中小企业进行电子商务产业链相关培训、承接产业链相关企业外包项目、建设温州市电子商务技术支撑与人才培养公共平台等多种途径,以服务和贡献形成专业链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键环节

    建设温州名购网电子商务平台。温州名购网是围绕“温州名品购物中心”战略建设的—个专业性的温州名品购物平台,主要销售瓯绣、瓯塑等温州传统文化产品和轻工产品,其目标是通过网络平台的整合推广,促进温州名特产品的销售,提升温州区域品牌竞争力。该网站由学院投资建设,相关专业师生根据对应的工作岗位和任务进行运营,既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商战能力,又促进温州名购网经营目标的实现。

    构建基于电子商务产业链需求的专业链。通过调研,依据电子商务产业链产品研发设计(生产)、产品网络化、网络营销、物流配送、售后服务、财务核算等主要经营环节的需要,温州名购网设置了企划部、产品设计部、美工部、推广部、配送部、呼叫中心、财务部等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职业岗位群中的每个岗位都有相关专业对应,从而形

    成以岗位任务为驱动,市场营销、设计(艺术设计、鞋类设计)、图形图像制作、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计等专业协同的专业链。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关联专业开发实施了“现代市场调查技术”、“瓯绣产品设计与制作”、“物流配送”等◇4门项目课程。

    建立专业链运行管理机制。为了保证专业链的持续正常运行,学院建立了由专业带头人担任温州名购网法人,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企业员工共同参与运营,实施“双岗、双薪、双师”制度和对专业、企业、教师、学生进行多元考核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了适应跨类别关联专业发展的矩阵制管理模式。温州名购网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组建不同的项目组,如瓯绣瓯塑项目组由市场营销专业师生进行需求调研,艺术设计专业师生设计制作瓯绣瓯塑,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师生负责产品网络化,电子商务专业师生负责受理订单和客户服务,物流管理专业师生负责配送,会计专业师生负责核算,最后根据课程标准、项目实施成效进行项目课程成绩的评价和业绩考核。

    实施成效

    提高学生就业质量。通过该项目基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市场化运作,既给学生带来创意、创新、创业的动力和压力,又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业态、最新技术和最新产品,激发了学生的创意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明显提升。据麦可思调查,近3年学院关联专业的就业率和平均月薪持续上升;关联专业学生创业效果显著,多名学生获得浙江省大学生“成功创业之星”、“最具潜质创业之星”、“十佳职业规划之星”等称号,参加竞赛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等奖。

    提高教师技术研发能力。学院不同专业的教师通过真实运营温州名购网的相关项目,真正了解到行业企业发展的生态和所面临的问题,提高了专业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专业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专业链教师多次受邀在中国电子商务高峰论坛上与百度、腾讯、凡客诚品等知名企业高管同台演讲,被温州市政府、市商务局、市网络经济促进会列为电子商务行业培训师,并多次受邀到绿森数码、中国眠镜网、中国开关网等企业开展咨询诊断工作。企业在接受专业链教师团队的管理诊断和咨询后,销售额大幅提升。专业链教师团队还开展了温州电子商务现状调研并提出发展对策,承担了温州市鹿城区、永嘉县以及温州市网络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增强关联专业的建设成效。通过该项目的建设,电子商务专业被评为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专业被评为浙江省特色专业;计算机类实训基地、电子商务实训基地被评为浙江省高职高专第—批示范实训基地;电子商务实训基地被温州市政府列为市级电子商务技术支撑与人才培养公共平台;“皮鞋结构设计”、“网络营销策划实务”、“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轻工产品设计”等被评为国家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同时,由于该项目实施注重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培育了相关专业的特色和品牌,如鞋类设计专业将学生设计作品通过温州名购网进行网络营销,制鞋企业不仅购买了设计作品专利,还主动与温州名购网和设计者洽谈,开展委托设计和网络销售,推动了鞋类设计专业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将自己设计制作的瓯绣瓯塑作品通过温州名购网进行推广和销售,传承和发扬了温州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设计专业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作者贺星岳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汪焰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学院院长)

    破解千校一面的利器

    ■邱开金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是一个冗杂的系统工程,涵益着新专业培植和孵化、跨类别专业整合、师资匹配和课程建构、学生创业创新基地及平台搭建、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建设等诸多工作。

    专业群建设没有捷径可走,而且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出牌”,因为专业群承载的社会功能、学校责任、学生诉求各有不同。

    就社会看,职业的分化不断加剧,专业的边际J益模糊,跨业界的技术交融已经成为普遍。更值得关注的是现代职业虽有类属,而内部的职能、技术要求、资源配置都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社会是高职教育的“出口”终端,传统而封闭的专业理念显然已经滞后。

    就学校看,专业是人才培养的依托,更是联系社会的纽带。专业设置既顾上兼下还要“量体裁衣”,意思是既要参照教育部的专业标准,还要对接地方社会人才需求及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因此,学校专业设置必须体现和适应现代职业环境下学科交互、知识包容、技术多面的特征,这也正是专业群生成的内在“基因”和成长的生态条件。

    就学生看,在高职教育职业定向影响下,专业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学生就业创业的方向。专业群宽阔的职业空间,跨学科职业文化和职业技术的广泛交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创业创新的热情。

    专业群建设的水平折射的是一所学校特色化办学的能力。一定意义上说,高职专业设置要破解“千校一面”的瓶颈,学校自主定制和打造校本式的专业群无疑是“利器”,专业群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专业本身。(作者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曾照香入选“万人计划”,同行笑称她已是高职界的“大满贯”获得者,而她觉得自己只是做好了一名教师的本分而已。她说,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时刻站在学科和行业发展的前沿,才能够坦然地面对青年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使命。

    ■通讯员 陈江宁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条源源不断的溪流。”这是山东省淄博职业学院教师曾照香常说的一句话。

    曾照香刚刚首批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亦称“万人计划”。曾照香入选的是“万人计划”中的第一批教学名师,全国共101人。而在此前,她已是国家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二级教授。作为一名教师,她认为自己如果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一直在不断努力着。

    为了学生的成才而奔忙

    见到曾照香时,她刚从外地看望顶岗实习的学生回来。尽管工作越来越繁忙,她还是尽量抽出时间与学生们在一起。这一次,她不仅对学生的实习生活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与企业达成了新的校企合作意向,收获不小。

    曾照香于1982年考上原山东工业大学首次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开设的专业——电气技术师范专业,毕业后踏上职教讲坛。她一直视教学为生命线,有些课反复讲过不止百遍,但每次上课前她还要精心准备,为的是能把本专业最新的知识、技术和成果讲给学生,让每个人都能听懂,并产生兴趣。曾照香认为,高职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掌握相对欠缺,但他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因此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做到因材施教。

    为了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曾照香先后到德国、新加坡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到北京、上海、香港、深圳等地的高校去学习,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研究产品升级和技术改造,为教学储备了大量的知识和能量,这让她讲起课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从无到有打造电子学院

    除了教学,曾照香还先后负责过成教、培训和教务工作,为日后独当一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04年5月,淄博职业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决定成立电子电气工程系,曾照香受命筹建。

    于是,相关的专业师资和学生从原来的系中剥离出来,共有8名教师、45名学生,这就是电子电气工程系的雏形,可谓“一穷二白”。恰好正值学院开始实行院、系两级预算管理,每年考核之后给所有系排名,办学经费与学生数量直接挂钩,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这个新建系究竟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发展?曾照香带领团队认真分析摆在面前的种种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缺少经费就寻求校企合作,寻求行业和政府部门的支持;新建系没有知名度,就靠参加技能大赛去打拼、靠技术服务来提升。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电子电气工程系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00多名学生的二级学院,高职专业拓展为5个,连续7年在淄博职业学院年度考核中名列第一。在2006年迎接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2007年争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过程中,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都被列为重点剖析专业。

    名师带出的是整个团队

    曾照香清楚地知道,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团队的力量才是无穷的。她从建系伊始便与大家共同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鼓励教师多参加实践锻炼和进修学习,激励教师开展互动教研活动、上好每一节课,适时地给青年教师“压担子”,指导他们参加项目申报和研究,尽快挑起大梁。

    如今,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资源库核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个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以及19门山东省精品课程、3个淄博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师主编、参编教材30余部,完成厅市级以上教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6项,经鉴定多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除了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外,曾照香带领的团队还密切联系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先后多次组织民企技术人员培训、进网电工培训,开展国家电子信息与自动化类师资培训,并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先后参与企业横向研发项目30余项,同时与西部多所院校的相关专业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
    近日,一则“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的消息,引起网民高度关注。一石激起千层浪,职业教育改革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

  笔者认为,在现行用人机制、就业观念以及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影响下,关于“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的质疑、担心不是多余的。比如,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就业与职位升迁中的无形歧视,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对职业选择的自卑意识等等,这些实际上在现实中变成有实际等级区分的障碍。

   以现有职业院校数量及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要来说,需要下大力气突破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三大障碍,才能保障职业教育得到良好发展。

   首先突破办学质量障碍。应该说,中国十分需要发展职业教育,只要看看最近10年来“珠三角”、“长三角”企业招聘员工的情况便可知。最新公布的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监测报告显示,居民服务业、制造业等用工缺口较大,其中装配工、机械操作工等工种更为紧缺。但问题是,不少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也就不了业,原因是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学术型不学术”,“应用型不应用”,这些职业院校自身存在着与社会需要脱节以及办学质量差的问题。

   其次是突破用人机制障碍。在“蓝领”职业与“白领”职业间很难有转换平台,导致不少人认为:一入职教深似海。事实上,许多家长了解的情况是,上了职业院校,就基本上决定了一生的职业定位,很难打通一个人在更广阔领域里的上升空间。在现在职业身份界限越来越清晰的情况下,进入企业的高校毕业生,特别是进入民营企业工作,基本上难以有一个“干部”的身份;而相当多的国有大型企业,在招聘中也青睐重点本科高校毕业生。

   最后是突破就业观念障碍。据国家老龄办透露,目前我国专业家政服务师缺口达1200万,而各类院校里这样的专业近于空白。一方面,是大量的就业缺口,另一方面,却是社会对相关职业缺乏应有的认知和尊重。因此,需要突破全社会对不同职业的认识差异,增加人们对不同职业的自豪感,转变就业观念,在社会上逐步形成“职业教育不仅能学到有用的知识,还能干出一番事业”的观念。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 首次突破700万人 就业压力持续增 根据统计发现——
    金融、网络人才抢手工资高
    法制晚报讯(记者 李文姬 王婷婷) 今天,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了《教育蓝皮书》。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首次突破700万大关,冲到727万。201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99万,相当于香港地区的总人口。
    昨日,北京市高考志愿填报正式启动。首次实行了“大平行”的志愿填报方式,填报选项增多。毫无疑问,专业的选择关乎未来就业,今年的考生在填报时需要多次“打草稿”,才能最终定稿下笔填报,可见态度是慎之又慎。
    然而,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供给持续增加,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却难以同步提高,许多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窘境”。
    数据显示,金融专业毕业生仍然抢手,而管理、艺术类则遇“冷板凳”,风光无限的演员已不再吃香。而高职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最高,远超211、985等重点大学。
    专家表示,学校的专业设置应当与市场需求和就业前景相结合,压缩表面热门、实际上就业难的学科,补充相应的实践性辅修课程,培养知识技能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就业针对性。
    金融、网络人才抢手 薪资最高
    《教育蓝皮书》显示,从就业的角度看,经济学、工学就业前景较好。而管理学、艺术、文学就业相对难。
    过去十年间,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增加了7208万人,其中吸纳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如批发零售业、金融业从业人员数量增加了3321万人,占第三产业人员增加数的46%。换句话说,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均是新增就业空间的最大行业,由此促进了经济学、理学、工学的就业。
    例如,去年厦门市总需求3.8万高校毕业生,其中工科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占比过半,远远高于财经、管理等学科。此外,麦可思研究院所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3年)》显示,在15个本科、专科绿牌专业中,除本科中的审计学,其余均为工科类专业。
    据前程无忧统计,今年第一季度网上发布职位数前三位,包括互联网、电子商务,金融证券。而涨幅最大的行业为金融证券、互联网业。
    金融服务业对民间投资开放,短时间内涌现了众多第三方理财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公司,参与财富管理业的黄金十年。未来,同时掌握互联网、金融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未来市场必然走俏。
    此外,收入作为反映就业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也可说明问题。据《教育蓝皮书》显示,在19个热门行业中,金融、计算机、软件业的平均薪资是4501元为最高,超出2013年高校毕业生月起薪平均值上千元。
    表面热就业难 管理学科排第一
    据《教育蓝皮书》显示,在表面热门实则就业困难的学科中,管理学排名第一。庞大的毕业生人数与所需岗位严重不匹配。麦可思研究院针对2012届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专科里面的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被纳入黄牌专业之列。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方建锋也表示,高校专业设置应当与市场需求和就业相结合,及时对学科专业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对财经类、电子信息类、文化教育类和制造类专业,要进行相应的警示提醒。
    此外,及时压缩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等表面热门实际上就业困难的学科。对艺术类专业的发展还存在部分专业专科层次应退出招生的问题,如美术学类专业毕业生更多的是面向教师岗位,其主要吸收的是本科及以上文化层次的人员。
    此外,编导专业面临的岗位多半要求是本科,甚至很大比例要求是研究生文化层次,但这些专业在专科层次依旧还有招生。这些专业本、专科招生重合很多,毕业生的就业较困难。
    艺术类供过于求 演员不再吃香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艺术类招生人数,从1998年到2010年的十几年间,从4.1万人增至46.3万人,增长超过10倍,是所有学科大类里增速最快的。
    而这十余年间,与艺术学科对口的岗位补充人数不足100万人,即年均补充人数不足10万人。
    以音乐与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为例,两类专业普通本专科的招生数在2010年合计高达17万人。而与这两类专业对口较高的岗位——演员,在过去十几年间,在岗人数仅增长了2万人左右,年均需求数甚至不足5000人。
    上海教育科学院原院长胡瑞文主持的一项研究指出,对明显供过于求的专业,如艺术类的学生,可以在中期进行培养目标的调整,可加强一些教育内容的辅修,为未来从事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行业平均起薪(前十)
    (单位:元/月)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 4501
    金融业 4181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 3770
    房地产 3590
    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 3576
    文化、体育、娱乐 3469
    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 3310
    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 3285
    采矿业 3221
    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 3109
    资料来源:《教育蓝皮书》
    今年全国十大热门行业网上发布职位数
    排行
    行业
    同比涨幅
    房地产开发
    互联网/ 电子商务
    金融/投资/证券
    计算机软件
    食品、饮料、化妆品
    教育/培训
    建筑与工程
    机械/设备/重工
    服装/纺织/皮革
    贸易进出口
    其中,金融证券类职位,超过17万个;互联网、电子商务类职位超过22万个。(资料来源:前程无忧网)
    注:由于发布单位不同,行业名称稍有不同
    教育类专业学生 “前途有忧”
    同时,虽然教育培训行业也在人才需求涨幅高的排行榜第6位,但是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却没有因此“前程无忧”。教学人员是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岗位,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教育培训行业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转而往线上发展。
    据第三方机构IT桔子统计,2013年,平均一个“日出日落”就有2.6家在线教育公司诞生。在2001—2010年间,教学人员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提升了25个百分点,而大专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仅提升了5个百分点。可见,该岗位在过去十年间对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的吸纳度远高于大专文化程度人员。中文、英语等相关学科和专业,也均成为就业困难的领域。
    胡瑞文指出,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应及时进行调整,应与行业学科相结合,补充相应的实践性能力辅修课程,培养知识技能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将来就业的针对性。比如,财务会计专业可以适当增加工业、建筑、教育、卫生等行业的相关知识。
    普通高校就业率
    不如高职院校
    记者注意到,蓝皮书显示,高职大专院校的初次就业率最高,甚至高于“211”、 “985”等重点大学,达到78.1%。而普通本科院校初次就业率为75.4%。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初次就业率最低,仅为44.3%。
    而公办与民办高职招生专业相比,公办高职院校在财经类和医药卫生类专业上竞争力强,民办高职在水利类、材料与能源类、资源开发与测绘类、土建类等专业方面,招生数增长幅度远高于公办高职,高出幅度均在20%以上。
    同时,民办高职在其他大类专业中,下降幅度均高于公办高职。其中,环保类、医药卫生类、文化教育类、生化与药品类、法律类、旅游类专业的下降幅度高于公办高职10个百分点以上。
    胡瑞文的研究指出,预计2010至2020年,中国将新增大学毕业生9400万名,由于同期市场提供的白领岗位只有4600万个,无法满足就业需求,将有一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入职“蓝领行业”。
    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应由原来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转变为培养高、中、初各级人才和部分高技能劳动者并重,其中高职(专)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初级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防止社会人力资源供求的结构性失调。
    与招生专业变化情况相适应,公、民办高职在文化教育类、电子信息类、制造类、公安类、法律类、轻纺食品类等专业方面在校生下降明显,在校生数缩减的数量为440473人,占全部在校生数的4.59%。公安类甚至减少 22991人,下降幅度达到38.63%。
    此外,高职院校毕业生平均工资也高于211重点校毕业生。这一结果说明,学校层次高并不能够给毕业生直接带来高收入。
    记者林世宁,通讯员陈东明报道:大学期间交换出国,在本科院校已经非常普遍,而高职类院校与国外展开类似合作的还非常少。13日,广东—加州职业教育报告交流会在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双方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未来高职学生也有望直接交换出国,学分互认。

    加州前教育厅厅长David Long博士介绍了加州社区学院的情况。他表示,广东与加州未来有望在教师培训、师生交流等展开合作,在普通交流的基础上,未来双方还有望制定深入的学时、学分互认政策,开展人才交换培养。

    据悉,加州职教代表团此行与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省内职业院校签订了合作备忘录,相关合作即将展开。

 

        南都讯 据媒体消息,教育部酝酿启动高校转型改革,全国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这或将逐渐终结“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的反差格局。过半本科院校将转向职业教育,会带来什么影响?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家长和学生愿意选择哪一个?

        日前,南都民调数据实验室联合大粤网推出网络问卷调查,截至昨日中午共计248名网友参与调查。结果显示,逾7成受访者支持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并对职业教育的学生未来就业表示乐观。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选哪个,5成多受访者表示“视情况而定”,35 .7%表示会选择“本科院校”。

        简析

        约2成受访者认为需政府扶持

        在此次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有34.5%为企业人士,近3成为普通市民,学生和老师占了2成多。对于目前的职业教育受重视程度,近9成受访者认为不够,同时有71.66%的受访者支持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

        过半数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会带来什么影响?受访者认为首要是可以解决企业技工人才缺乏的问题,占了近3成。其次,则可以优化人才的培养结构,并一定程度解决大学生过剩的问题。对这样的高等教育转型改革,约2成的受访者认为首要是政府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其次,17.3%的受访者认为应调整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

        至于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选择哪一个?5成多的受访者表示“视情况而定”,3成多表示将选择本科院校,选择高职院校的仅1成多。若选择职业教育,受访者首要考虑的是可以“学好技术,将来好找工作”,而选择本科院校则主要是因为“未来发展空间更广阔”。

        学校

        “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好事”

        “这对于学生来说肯定是一个好事,我认为这个改革还改晚了。不可能每个学生都适合做学术型人才,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性来培养。”中山纪念中学副校长吴新华对改革非常支持。

        “我们现有的大学模式都变了味,一味地求大求全,不断合并,学校的特色都没了。国家还是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社会上的舆论导向也有问题。”吴新华说,“在发达国家,上职业技术院校和上学术型院校都是一样值得高兴的,都是上大学,只要适合自己就好。”吴新华认为,改革的关键是现在的社会对于职业教育有偏见,首先老师和家长的态度要摆正。“如果现在班主任跟某位同学的家长说你的孩子适合上职业院校,家长不跳起来才怪。”

        中山中专校长朱家良也认为,这对中职院校的学生是好事,“如果应用型本科也使用高职类高考招生的方式,中职生就有机会直接上本科,而现在只能进入高职学校。”

        高职院校优质生源竞争会加剧

        如果本科院校开始转型职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优质生源的竞争会很激烈。不过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李微波认为,相比现在的很多本科院校,他们做职业教育的经验和师资强很多。“因为我们最开始就是做职业教育,跟企业接触比较多,很多课程都是跟企业联合开发的,所以我们更接地气。”

        据悉,成立于2006年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开设有33个专业,这些专业均与中山本地的产业密切相关,形成了“一镇一品”的专业布局。该学院开设的电梯维护与管理、灯具设计与工艺、创业管理等专业,是全国高职高专首开专业。该校的就业情况一直较好,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98%,居省内高校前列。而一些人才紧缺的专业,不但就业率达到100%,甚至企业要提前到校要人。

        人社局

        企业对技术人才需求量大

        中山市人社局副局长黄志国昨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这一高校转型改革真的实施,首先是国家层面重视职业教育的一个重大决策。从中山的情况来看,随着企业转型升级,中山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是相当多的,尤其是具有高端项目、技术、领军的人才等。“从企业招工来看,技术类人才的需求占比越来越大。”

        若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黄志国认为无论是对培养生产一线技工,还是高级技能型人才都会有帮助。“目前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时注重理论教育更多一些,动手能力则需要加强。”黄志国说,“而从实际需求来看,学理论的要求高、精、新,学应用的话,在掌握基本理论后,更要加强具体操作。”他指出,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但实际上岗位却是足够的,“问题在于双向选择上,毕业生需要改变就业观念。”

        黄志国还指出,高校转型改革如果真的实施,改革不能只是改形式,换个名字,更重要的是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这样才能对培养技能型人才起到促进作用。而至于社会和家长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的问题,黄志国认为随着经济和产业发展,这种观念肯定会改变,“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按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山的中职、高职培养了大量学生,就业率都很高,也没有出现饱和的迹象。”黄志国表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不会出现技能型人才过剩的问题。

        [声音]

        “这(高校转型改革)对于学生来说肯定是一个好事,我认为这个改革还改晚了。不可能每个学生都适合做学术型人才,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性来培养。”

        ———中山纪念中学副校长吴新华

        [观点]

        用人方 职业教育应从企业角度出发

        “今年我们新开了一个厂,希望能引进更多的技术人才。”东成红木家具企划部经理管启富表示,其所在公司有400多名员工,其中技术类占了5成以上。据悉,目前整个红木家具行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针对红木家具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很少。“中山、顺德的一些中职、高职学校开设相应的课程,但总的供应量比较少,很多毕业生还没有毕业就被企业预订了。”管启富说,“现在有点技术都比较好找工作。”

        管启富告诉记者,为了培养后备人才,东成红木家具自2012年开始与华农林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从该校引进家具设计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在大一时就会组织学生到东成实习,大三则会来见习。“毕业生到企业都需要一个磨合期,通过这种前期磨合,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上手会更快。”

        对于教育部提出的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管启富认为这将会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人才供应。但他指出,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培养,应从企业角度出发,并与市场紧密结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操能力。

        人力资源专家 需调整教学模式和专业设置

        中山智通人才市场总经理饶德军表示,半数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是个好消息,对于解决企业缺乏技能型人才将会有很大帮助。在他看来,职业教育一直以来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目前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层次相对偏低,“毕业生多是在基层,同时由于基础理论一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难当大任,这会打击到学校和学生信心,认为没有未来。”同时,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缺乏,“这类人才在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度更高。”再就是,目前的职业教育与企业、市场的连接不够紧密。

        如果改革一旦实施,饶德军认为,转向职业教育的院校要在教学模式、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调整,“改革前期,应深入企业和市场了解和调研,在教学和专业上更贴近它们的需求,专业设置可以有前瞻性。”同时,他认为学校还需多主动和企业合作,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从现在情况来看,这些还比较缺。”

        在学生的教育方面,饶德军认为学校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尤其要训练学生的实操、实战能力,这样学生到企业后才能更快上手。要做到这些,饶德军认为学校要完善专业及课程设置,加强师资的培养和梯队建设,“现在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没有多少是在企业工厂呆过,可能理论没问题,但实际运用就不一定了。”对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未来发展,饶德军认为是“挺乐观的”,而且不用担心出现技能型人才过剩。

        问卷设计/制作:南都记者 储诚松

        采写:南都记者 储诚松 曾常敏

        南都制图:林军明

中国网513日讯 13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研讨暨《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了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教育蓝皮书》中指出,在此情况下,高校招生数并未有明显下降,而是仍然保持平稳增长,但高职招生规模下降,本科与专科招生之比由2011年的52:48调整为2012年的54:46 

《教育蓝皮书》指出,高校招生的增量主要由一般本科院校承担,专科招生规模下降:2012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数达到688.8万人,比上年增加7.3万人,增长1.1%,增幅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985工程”院校普通本专科招生19.6万人,招生数量与上年基本持平;“211工程”院校招生56.1万人,比上年略有增长(1.3%);一般本科院校招生370.5万人,比上年增加11.2万人,增长了3.1%;高职(专科)院校招生255.0万人,比上年减少2.9万人(1.1%)。 

《教育蓝皮书》指出,公民办高职在校生数、招生数全部开始下滑,其中在校生数公办下降幅度大于民办,招生数民办下滑速度高于公办。2009-2011年,全国高职在校生数减少了59558人(-0.62%)。其中,公办高职在校生数下降了53440人(-0.68%),民办高职在校生数下降了6118人(-0.33%),公办高职在校生的下降幅度是民办高职在校生的2倍。在此期间,全国高职招生数下降了22273人(-0.71%),其中公办高职增加了12847人(0.51%),民办高职减少了35120人(-5.51%)。19大类专业中,有14类开始下降。其中电子信息类(-73619)、文化教育类(-33541)、制造类(-14237)下降的绝对数都超过1万人;只有土建类(85371)、医药卫生类(51312)和交通运输类(18800)增长超过1万人。 

从学科专业的角度来看,在公办与民办的招生专业比较上,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公办高职院校在财经类和医药卫生类专业上竞争力强,民办高职在水利类、材料与能源类、资源开发与测绘类、土建类等类专业方面,增长幅度远高于公办高职。 

从不同省份来看,2009-2011年,全国有15个省市高职招生数保持了增长,另外16个省市全部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在15个保持高职招生数增长的省市中,有6个省市的增长幅度超过10%,分别是宁夏1558人(17.10%)、重庆9833人(15.33%)、四川19360人(14.57%)、安徽16188人(11.26%)、青海533人(10.09%)、辽宁8634人(10.00%)。在16个出现高职招生人数下降的省市中,有9个省市下降幅度在6%以内,分别是福建(-0.61%)、云南(-0.65%)、山西(-1.71%)、吉林(-2.46%)、陕西(-2.84%)、江苏(-3.75%)、甘肃(-5.51%)、山东(-5.62%)、江西(-5.80%);有7个省市接近或超过10%,分别是河南(-8.41%)、上海(-9.18%)、湖南(-11.05%)、海南(-11.33%)、北京(-13.98%)、贵州(-14.50%)、黑龙江(-20.42%)。 

此外,《教育蓝皮书》还指出,高职专业重置率较高,财经类、电子信息类、文化教育类等重置率在60%80%2011年,全国高职院校中开设专业重合最多的分别是财经类、电子信息类、文化教育类和制造类,分别达1623所(78.90%)、1601所(77.83%)、1399所(68.01%)和1239所(60.23%);开设专业最少重合的分别是公安类、水利类环保类,分别是47所(2.28%)、74所(3.60%)和269所(13.08%)。近年来,学校新设专业最多的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类、土建类、旅游类和艺术设计传媒类,分别达85所、70所、55所和51所。开设法律类、文化教育类、电子信息类和公共事业类专业的学校不断减少,分别减少了89所、49所、37所和16所。《教育蓝皮书》建议,与市场需求和就业相结合,高职院校需及时对学科专业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

□全国政协民宗委“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问题”调研系列报道

“调研一定要务实高效”

  “整个黔西南州职业学校师资情况如何?缺口有多大?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是否达到国家标准?”59日下午,一场调研组与黔西南州州委、州政府及有关单位负责人面对面的座谈会在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会议刚开始,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华士飞没有客套,一口气抛出几个问题。

  “就以现在这所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仅专任教师就缺105人,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离国家合格指标还有很大差距。”黔西南州州长的回答,让调研组成员脸色凝重。连日来,调研组每到一处,总会询问当地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学校特色专业和学生就业情况?目前还存在哪些困难?调研组发现,缺、小、散、差是民族地区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现状,另一方面,部分地区积极新建职业院校的热情也引起调研组的担忧。

  “搞职业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需要经验积累,民族地区可以让一批已有发展基础和经验的学校去扩大教育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去辐射、去影响整个地区的职业教育,避免同质竞争。”华士飞直截了当指出,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发展职业教育更需要统筹规划,千万不能一哄而上。

  一些职业院校负责人反映,目前许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一头热”,这其实也是调研组一直探讨的问题。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杜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算不上真正的职业教育,企业缺乏相关激励政策正是阻碍校企深度合作的“硬伤”,为此她建议出台相关奖励政策,对接收学生实习或工作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在专业设置、学生实习、教师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早在调研前,他就阅读了大量相关资料,提前做足功课。会上,他提供了一组数据,目前我国工艺美术行业年产值已超过6千亿元,产业潜力巨大,而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所占比例却很低。

  “民族地区为什么不能办好一批具有区域经济特色和民族产业特色的职业院校,将地缘劣势转化为优势?”潘鲁生反复强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应承担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的传承使命,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各方应支持民族地区建设一批面向民族优秀文化、民族传统工艺的特色专业,帮助促进其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时钟指向晚7点,会议仍在继续。临结束时,杜鹃委员不忘补充道,“今天没有发言的学校,希望你们把汇报材料给我们,以便我们好好研究,如果有问题,可能还会联系你们。”

  调研组务实高效的参政议政新风给地方有关负责人留下深刻印象,黔西南州州委书记张政忍不住称赞说。其实,连日来,调研组这种认真扎实调研的场景并不少见。汽车里、餐桌上、路途中,委员们讨论不停,思索不止,除了白天抓紧时间走访座谈,更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内部座谈,结合当天的调研情况建言献策。

  “大家讨论问题都一针见血,直奔主题,而且能相互启发,要不是工作人员提醒,估计会议能开到半夜。”全国政协委员王伟打趣地说。

  “这次调研很受益,政协委员的专业背景不同,大家从不同角度剖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对关键性问题讨论得很深很透,对我们将来的工作很有启发。”第一次参加全国政协民宗委调研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巡视员何文芳也深有感触。

  “调研一定要务实高效。”华士飞委员的话,道出了调研组成员的共同心声。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献计出力。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