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李华 绘


        编者按:

        在学校教育诞生之前,学徒制一直是人类社会技术传承的主要手段。18世纪工业革命后,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取代了学徒制,然而学徒制并没有消亡,而是以不同形式得以保留。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其强大的人才培养功能和效率为世人瞩目,因此成为很多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

        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在我国探索和建立现代学徒制,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促进青年就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人才市场错配,何不建立现代学徒制

        ■赵志群

        我国目前存在着较大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新成长失业青年”呈明显增长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教育培训体系不适应劳动市场要求。现代学徒制比纯学校教育能更好地适应劳动市场需求,从而有效降低青年失业率。如2013年德国和奥地利青年失业率为7.6%和8.7%,而希腊和西班牙达到55%,在现代学徒制发展良好的国家,其青年失业率比同一经济发展周期中其他国家始终低很多。

        技能型人才培养遭遇体制性障碍

        我国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应用型人才队伍素质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反映应用型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最新技术的可用性”,我国仅列第107位。一个重要原因是:单纯的学校教育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职业教育脱离实践的“顽疾”。

        当今社会,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极大提高,传统的精细化岗位分工被灵活、整体化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任务所替代,这对员工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工作中的计划、决策和分析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这只能在真实的“工作情境”和整体化的“工作过程中”获得,纯学校教育模式无法独立承担起这一重任,只能采用深入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方式,而这恰恰是现代学徒制最核心的部分。

        校企合作需要制度性保障

        目前各级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校企合作,职业院校也进行了大量探索。然而在实践中,要想实现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却困难重重,表现在:宏观上,缺乏国家层面的校企合作制度和对企业的促进机制,政府文件对学校和企业没有足够约束力,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也没有操作性强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中观层面上,缺乏专业服务机构和稳定的专项资金支持;微观层面上,职业院校缺乏相关管理手段、经验和能力,企业实习缺乏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和指导人员,实习效果差。

        解决这些问题,仅仅靠教育部和人力资源部系统是不行的,应当超越传统的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界限,从更高层面对校企合作制度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

        建立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

        我国是目前世界各大国和强国中为数极少的没有建立现代学徒制的国家,但是有着一定的学徒传统、有过正式学徒体系和相关改革经验,一方面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理念(校企合作)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学徒制也以非正式制度形式广泛存在。因此,建立现代学徒制既有必要性,也是可能的。

        在目前条件下,现代学徒制可以更好整合学校与企业的教育资源,通过成本分担和收益共享实现共赢,具体表现在:1.减小企业追求经济利益与学习者学习需求间的矛盾,实现质量、成本与收益的平衡;2.在不损害各主体利益情况下,减少了所有参与者的净成本,或增加净收益(学徒制成本为职业学校的50%-70%);3.企业分担了部分人才培养成本(分担率38%),学习者还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从而降低直接教育成本;4.与直接招聘熟练工人相比,现代学徒制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回报,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建立现代学徒制的政策建议

        与传统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有很多新特点,如涉及相关利益群体更多,需要建立新型的规范化运作机制,学徒对象扩大(包括在校学生和普通高校毕业生等多种人群),学徒制与正规学校教育相融合,以及第三方培训或中介机构的出现等。建议首先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现代学徒制建设,并开展相关研究和实验:

        (一)确定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性特征

        从国家层面进行制度设计,确保所建立的现代学徒制能够实现以下目标:1.赋予学徒独特的、具有“准员工”和“学生”双重地位的法律身份;2.确保学徒(学生)通过现代学徒制能够获得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3.与传统学徒制操作技能训练和学校教育传授学术知识不同,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是完成“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并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4.由于现代社会的水平和垂直劳动分工逐渐减弱,应引入“核心职业”的理念和开放式的职业标准,满足劳动市场结构的灵活性发展要求;5.引进现代化的职业分析方法,确定职业资格标准,以确保职业的稳定性,并为建立职业认同感和发展职业承诺奠定基础;6.确保学徒在企业停留一定的学徒期限,满足企业对培训投入与产出效益平衡的功利性要求。

        (二)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

        包括:1.制定国家、地方和行业协调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对学校和企业合作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2.建立跨越传统教育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专门机构(如国际普遍采用的学徒中心),以承担协调工作,建立各方认可和参与的协调和实施机制;3.在国家层面组织开发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以保证学徒学习成果在不同地区均得到认可,但是各企业在课程实施和具体培训过程中有相对的自主权,以实现培训企业的利益;4.建立专门的学徒制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企业实习的质量;5.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企业)、职业院校和职教研究机构可以系统化地参与到职业教育政策的讨论和对话中;6.促进创新战略的发展与研究,尽快开展现代意义上的职业研究,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逻辑基础。

        我们建议,首先在国家法律法规层面确定学徒制的合法地位,通过学徒合同等方式保障学徒的合法身份以及相应的受教育权、劳动保护和社会福利等权益,在政策上向社会弱势青年倾斜。要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对可招收学徒的企业的“培训资格”进行管理,为校企双方的教学安排提供咨询指导,协调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利用目前的非正式学徒制,鼓励中小企业提供学徒培训岗位,使其了解参与学徒培训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合算的。设法使学徒在毕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还有继续深造或进入高等教育的机会。由于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与非正式学徒集中在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相关试点工作可以在这些行业开始。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

推进现代学徒制的五大策略

        ■梁幸平

        当下在我国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由于政行企校学还没有形成共识,特别是行业、企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困难。

        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策略的基本思路是:建立三个主体、实现四个融合、做好四个落实,开展六共同育人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岗育人。

        一、校企双元育人策略。学校通过与企业签署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建立双元育人的培养机制。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职业院校的教师完成教授,学生的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则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其中由职业院校教师完成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由职业院校组织考核,由企业完成的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培训则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制订考核标准,并由企业师傅完成对学生的考核,从而实现学生与学徒、教育与培训、考试与考核的“双重培养”模式。

        二、建立三个主体策略。建立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制度,由职业院校与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再由企业与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生签署相应的培养协议,形成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师傅、在校学生三个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三方主体的参与都基于自愿原则,利益追求一致,都是为了培养出符合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合格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利益的一致性使得三方在合作过程中都有动力来履行各自在协议中确定的义务,从而推动现代学徒制在试点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顺利开展。

        三、实现四个融合策略。在现代学徒制试点中,探索新的学时、学制与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教室与岗位、教师与师傅、考试与考核、学历与证书的四个融合。现代学徒制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室与岗位的合二为一(实岗育人),部分课程的完成和学分的取得必须在企业岗位上通过师傅指导与传授获得,同时,职业院校师资与企业师傅的分工与合作是现代学徒制能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保障(“双师”传授)。现代学徒制更注重企业师傅对学生的传、帮、带,以及师傅对徒弟(学生)最终的考核,企业对学生的考核是判定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标准。学生毕业时企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是学生取得职业院校学历的前提,这里的企业职业资格证书不一定是政府有关部门颁发的,但一定是行业内各同类企业所认可的,因而现代学徒制能够有效地实现学生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

        四、做好四个落实策略。校企联合招生招工,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具有企业学徒工身份,企业将落实其工龄计算、学徒工资、社保费用、奖学金(创业)基金。现代学徒制的这种学生在校学习即到企业入职模式,对当前就业比较困难的中高职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因此做好四个落实是实现现代学徒制的重要保证。

    五、建立六共同育人策略。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理论课与岗位技能课教材,共同组织理论课与岗位技能课教学,共同制订学生评价与考核标准,共同做好双师(教师与师傅)教学与管理,共同做好学生实训与就业工作。做好六共同是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成功建立和完善现代学徒制的具体措施。(作者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现代学徒制 企业为何不“感冒”

        ■王国光 殷新红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在如火如荼推行现代学徒制,但也有不少地方推行现代学徒制遭遇了“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

        搞好现代学徒制,必须基于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的实现形式载体,企业和学校之间必须建有深厚的平衡关系,如果这种平衡关系出现倾斜,就容易导致实践中的失衡局面。从现在的校企关系来看,至少存在着两种失衡。

        一是利益失衡,企业处于利少一方。现代学徒制是一个复杂的利益系统,包括政府、职业院校、企业(雇主)、学徒(雇员)等各个利益主体。利益最终决定相关者在现代学徒制项目上的参与意愿。企业作为利益主体,通常用投资与回报的观点来看待现代学徒制,一方面对利益有着内在追求,希望获得政府的学徒制拨款、在学徒制结束后获得所需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还考虑学徒制为其带来的非经济利益,如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获得较好的社会声誉等。然而,在我国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利益失衡的局面。虽然从理论上讲,通过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施,企业能够获得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但是,许多参与项目的企业都表示,现代学徒制项目培养的人才到企业工作一定时间后,离职现象普遍严重,企业的投资与回报不成正比,相比于职业院校的利益回报,企业无疑处于利少一方。

        二是参与失衡,企业处于低权状态。现代学徒制要求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有深度合作,无论是学徒的招聘、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师资力量的提供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都需要双方积极参与。作为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实施者和协调人,职业院校必须充分依托政府与雇主企业,这也就决定了职业院校在学徒制利益相关者矩阵中的权力水平应相对较低,主要引导雇主与学徒签订培训协议,并配合、协助雇主开展教学活动。然而,从当前我国现代学徒制项目实施看,职业院校的话语权往往高于企业,学徒由职业院校选拔,教学计划主要由学校制定,教学实施主要由院校老师承担,教学评估过多地由职业院校主导。这种过高的权力水平无形之中削弱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现代学徒制这种“冷热不均”的现象怎样规避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是注重对企业的经费支持。经济利益是触动企业参与学徒制最敏感的神经,建构科学合理的费用支持体系对学徒制发展至关重要。既要保障学徒制实施的资金支持,又要激励企业参与并达到学徒培训的预期效果,是政府财政支持策略的重要任务。包括:1.建立阶梯式费用投入制度,对学徒的年龄、技能水平进行阶段性划分,据此确定政府经费投入。2.尊重雇主企业学徒制发展状况,根据雇主企业学徒制培训规模、行业培训成本、技能培训在行业中的重要性等进行拨款。3.开拓多元化的资金补助渠道,利用税收扶持、雇主参与学徒奖励等,激发雇主的积极性。

        二是提升企业对学徒质量的满意度。除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学徒最终掌握的知识、能力、技术水平等培训效果最为企业关心。要提升企业对学徒制质量的满意度,就应该鼓励企业参与到学徒质量的保障体系中:1.赋予企业更多参与学徒制项目制定的权力,设计实用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的技能培训项目,以满足不同规模与行业的企业特殊性要求。2.增加学徒制结束后期跟踪服务体系,开发配套的继续培训项目,让学徒在企业中的培训具有连贯性,这也是发挥学徒制长久效应、符合企业长远利益的重要举措。3.严格控制证书颁发,提升证书“含金量”。对学徒培训证书除了在等级、考核上进行科学严格地监督外,还要将证书与学徒培训后在雇主企业表现相联系。

        三是赋予雇主项目参与的相关权力。企业领导机制是学徒制项目的特色,在构建利益相关者沟通机制时,要把企业放在核心位置,维护企业在学徒制项目决策、学徒培训结果评价、学徒选拔等方面的权力,从而通过权力的赋予,激发企业参与学徒制的热情。

        四是学校课程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嫁接。现代学徒制的核心要素,就是帮助学徒通过职业院校的知识迁移,实现知识在工作场所的有效转化。为此,学校应该把企业岗位需求的胜任力、知识和技能等,有效转化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把学校实践教学环节嫁接到企业生产实践活动中,做到学校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标准的有效嫁接。只有这样,现代学徒制才能建设成为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的现代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企业对学徒制培养质量的诉求。(作者王国光,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作者殷新红,系《职教论坛》杂志社副社长)

        【链接】

        欧美学徒制的发展

        学徒制发展得好的国家,在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均有更强的竞争力。

        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后,学校教育逐渐取代了学徒制。1883年,瑞士对当时最发达的工业国家英国进行研究并参照法国行业教育的经验,提出了新型学徒制的概念。后来德国将其发展成为著名的“双元制”。双元制是一种承接历史并较好实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学徒制度。丹麦、瑞士和奥地利等国采用不同于德国的合作式的双元体制,按照统一的法律对企业和学校进行管理,特别是瑞士的“参与式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澳大利亚从上世纪末开始建立现代学徒制,并将其看做在短时间内跻身世界职业教育强国的重要因素。

        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安格鲁文化国家也建有现代学徒制度,只是没有像中欧那样成功,原因主要是政府关注少和缺乏社会支持。英、美在反思其制造业衰退时均将其现代学徒制发展不利作为一个重要原因。作为纠正,英国对学徒制的投入从2007年的7亿英镑增至2010年的13亿英镑,学徒数量也大大增加,2010至2011学年全英学徒数为457200人,比上一学年增长63.5%。

        近年北美的学徒制也呈现出了良好发展势头,主要原因是雇主需要高素质员工,并希望降低招聘和培训成本。由于学徒制降低了普通教育辍学率和青年失业率,因此也极大调动了政府的积极性,“学徒制正在重新赢得过去半个世纪失去的信任”。

        我国学徒制的历史

        学徒制曾经是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后来逐渐被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制度所取代,没有发展出类似德国双元制的校企紧密合作的职业教育体系。

        新中国建立伊始,我国对传统的学徒制进行了全面改造,去除剥削成分,加强学徒基本权利的保障。据统计,新中国建立后的10年间,我国新技术工人中有90%以上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1958年以后,我国曾进行过三次半工半读教育实验,这是传统学徒制的一种变形。这一阶段学徒制运作良好,主要问题是兼顾学徒培养的数量与质量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原国家劳动总局于1981年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徒培训工作的意见》,规定“在整个学徒年限内,要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学习技术理论知识”,把学校因素加入到了学徒制中。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制度,即企业改直接招学徒工为招生培训。原劳动部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将招学徒工改为招定向培训生。这样,技术工人培养逐渐从学徒制过渡到半工半读的培训生制,并最终形成以学校为主的、独立规范办学的职业学校教育制度。至此,学徒制被学校职业教育制度所取代。(赵志群)

 

    点火、踩油门、松手刹……随着“突、突”的发动机声响,一辆钢架结构的简易汽车,缓缓地开出车间大门。

    4月29日,在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即将毕业的机械与电子工程系(简称“机电系”)大三学生张浩奇和申浩,驾驶着他们的爱车,行驶在校园里,车子前行,路边的同学们纷纷驻足。记者登车试驾。“嘀、嘀……”按响车喇叭,车子平稳地向前行驶,第一个路口右转,记者按下了右转键,虽然这个转向灯并不能像平常汽车一样实现自动闪烁,却依然能够提示左右,车辆转弯注意安全。行驶一段上坡路后,记者驾车拐进了教学楼背后的一块平坦的空地,“这辆车是‘手自一体’的,虽然没有离合器,但要加速,就得手动换挡。”副驾驶座上,申浩笑着告诉记者,因为挡位杆在驾驶座的背后,怕记者这个“生手”难以操作,申浩扭身帮忙换挡。

    二挡、三挡,车辆不断提速,大约300米的路程,只用了一分多钟,车子再次驶上路面,前面是一段下坡路,每隔一小段,便有一条减速带,车辆通过时,车后的减震装置发挥了作用,三条减速带,记者并没有感觉到有很大的颠簸。速度四十迈,在初夏的微风中,记者体会到了自由的心情。

  1 从绘图到完工只用了一周时间

    全身钢架焊接,身长两米四、身宽一米二、轴距一米八,身高有一米一,体重接近两百斤,抚摸着“其貌不扬”的爱车,申浩说“别看它长得不好看,构造跟普通汽车是一样的。”

    一旁的张浩奇补充说“这是我们团队三个人合力完成的。”除了申浩,另外一名队友也参与了汽车的制造,她叫宋燕燕,三个年轻人在大一时组成了“兴趣小组”。

    “今年开学后不久,我看到他们在电脑上查看有关卡丁车的视频,才知道他们想做一辆汽车。”机电系教师杨林波说,“这个学期,学生们都要做毕业设计,我也支持他们的想法。”指导老师的肯定,坚定了三个人的信心。

    说干就干,三个年轻人开始了前期的准备,上网查询汽车构造原理,四处寻找原材料,……宋燕燕还把家里的一辆旧摩托车贡献了出来,没费周折,汽车的心脏——发动机便搞定了。

    “那时候是一腔热血,没有考虑困难,但做起来难度却不小。”张浩奇说。由于晋城市区没有合适的设备,三人在网上订购了一套卡丁车的转向机,几经忙碌,已是三月底,马上就是清明小长假,三个小伙伴一合计,就在假期开工。

    随后,他们来到学校的实训室绘制图纸,根据转向机的型号,模拟车架的长度,一天的时间,框架就确定了。接下来,便一头扎进车间,拆卸摩托车。张浩奇和申浩蹲在车间里把机车的每个部件琢磨了个透,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心脏,空滤和机滤都得清洗,汽车需要减震器,摩托车上的前后避震正好用得上了,油箱、链条这些必需的配件全被卸了下来。

    发动机有了,转向机也回来了,经费不够三人只能选择相对便宜的方钢和角铁,配件不够就几次三番跑钢材市场去淘货,“记不清楚跑了多少次,整整四天时间,都泡在加工厂,边加工边调试。”回想起一个月前的经历,张浩奇的心情难以平复。4月7日,从无到有,一辆汽车便有了雏形,总共花费2500元,距离开始制作只用了一周时间。

  2 两次返工后车子能跑了

  “那是我们最兴奋的时候。”申浩告诉记者,车辆成型后天色已晚,但三个年轻人不顾一天的劳累,推着这辆尚不能“行走”的汽车来到一家摩托车修理厂,安装电瓶,调试发动机。

    安装调试很快完成了,油箱里也加满了汽油。一打马达,发动机就开始工作,轻踩油门,车辆缓缓向前驶去……三人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趁着夜色驾车去兜风,然而没走出十步,“咔”的一声,车子趴窝了,原来是链条承受不住强劲的动力,给绷断了,他们只好把车再推回修理厂,换了一个卡扣。

    继续上路,“起初,一路平坦,车辆开得挺稳。但跑了大约四公里,遇上了坡路,发动机就开始猛烈地抖动。”张浩奇说,发现问题严重,他赶紧停车,在昏黄的路灯下,三个人详细查看了,“车后‘机舱’最初是用方钢焊接,设计时就考虑到方钢硬度不够,还特意加固了一条,但还是没能承受住。”

    车子不敢再开了,此时,修理厂早已收摊,只能把车推回学校,而这个地方距离学校有六公里,这一路全是上坡。四月的夜晚,寒风袭人,三个人推着这辆奇怪的车子走了一个多小时,回到学校时已是晚上九点。

    第二天上午,他们冒雨前往钢材加工厂加固车辆。

    车子修好了,当他们把车开回校园里再试车时,问题又来了,车架松了,“不敢再坚持了,方钢铁皮容易松动,只能换成硬度更强的槽钢。”再次返工后,车子终于能稳稳当当地跑起来了。空余时间他们便在校园里试驾,每一次都能引来同学们的围观。“以前是推到哪儿围到哪儿,现在是开到哪儿就围到哪儿……”张浩奇感慨道。

  3 职校学生的“发明梦”

    机电系实训室位于学院教学楼的三层,平时,这里就是张浩奇他们的“家”。实训室很简陋,几排电脑是用于数控加工技术编程的,教室后面的一张桌子上,凌乱地摆放着刚刚焊接好的集成电路板。

    “他们三人代表学校参过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机器人比赛,还拿过名次,做这辆车是‘小儿科’。”指导老师杨林波一边操作着机器人,一边向记者说道。

    据杨林波介绍,2011年冬天,学院成立兴趣小组,准备参加职业院校机器人大赛,当时有100多名学生报名。经过紧张的学习后,最终选出了6名学生,张浩奇、申浩、宋燕燕就在其中。杨林波至今记得当时他们三人做的单片机元件,“让人眼前一亮。张浩奇做了一个电子琴,这是其他人都做不出来的,申浩制作了一个可以用键盘操作的俄罗斯方块,宋燕燕则做了一个密码锁。”

    那次比赛,虽然没能获得名次,但开拓了年轻人的眼界,回到学校后,他们三人天天泡在实训室,申浩制作了可以显示天气、温度的万年历,张浩奇则把奶粉桶变身低音炮……

    2013年,他们再度参加全省职业院校机器人竞赛,斩获了二等奖,随后前往安徽芜湖,与全国其他职业院校的同学们同场竞技,以微弱劣势与奖杯擦肩而过。

 

 “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全国中职学校优秀毕业生校园巡回分享活动启动

  本报北京5月8日电(记者黄丹羽)今天,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主办的“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全国中职学校优秀毕业生校园巡回分享活动正式启动,首场分享活动在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举办。

  宁波港吉码头经营有限公司桥吊司机、高级工、桥吊队副队长竺士杰,江门市新会区方块动漫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刘志方,济南合创天成机械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贾丽元,天津津利华酒店服务员裴娜4名分享团成员分别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向现场300余名学生讲述了他们青春追梦的奋斗历程和故事。分享团成员还走进班级、支部,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

  此次活动通过团中央学校部微博进行直播,许多未能亲临现场的师生通过网络参与了活动。分享团成员还做客中国青年网,与全国各地职业院校学生和关心职业教育的社会人士进行网上交流,并开展了“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活动。

  5月7日,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贺军科和团中央学校部负责同志与7名巡回分享团成员进行了座谈。贺军科对分享团成员精彩的奋斗故事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大家都在普通岗位上作出了优异成绩,是全国青年的榜样。

  贺军科指出,尽管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经济大国,但是距离制造业强国、经济强国还有一定差距。建设创新型国家,在产业领域实现技术创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既需要“戴眼镜”、“做学问”的科学技术原创人才,也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机器终究代替不了人。

  贺军科强调,分享团成员“踏实”、“用心”、“向上”的精神,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要把这种精神传播到广大学生中去。贺军科希望分享团成员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以自身言行为广大青年树立榜样,让更多职业院校学生看到希望,感到力量,受到感召,为更多在校学生注入健康成长的正能量。

  据悉,全国中职学校优秀毕业生校园巡回分享团成员都是来自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优秀中职毕业生典型。即日起,分享团成员将在北京、浙江、福建、重庆、四川等省市开展分享活动。

  近期,团中央学校部还将陆续组织高校学生创业典型和“西部计划”、“西部建功计划”、“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涌现出的优秀典型,以及大学生年度人物、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走进高校,同时,在中学广泛开展“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奋斗精神,树立奋斗成就人生的价值观念,鼓励青年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以实际行动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成员,江门市新会区方块动漫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刘志方写下自己的“价值观体”。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9日电(记者 李拓)5月7日,共青团中央“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全国中职学校优秀毕业生校园巡回分享团访谈活动在中国青年网举行。分享团成员沈鼓集团客服公司配件车间“90后”车工迟振洋,上海柏悦酒店冰雕师李晓君,武汉翰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贤伟等,以“以奋斗圆梦,为青春喝彩”为主题,与广大青少年网友分享了他们的青春奋斗故事,并与线上线下的网友进行了互动交流。
 
  会后,他们积极参与共青团之前发起的“青年好声音——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活动,积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并写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体”。
 
“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成员,上海柏悦酒店冰雕师李晓君写下自己的“价值观体”。 


“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成员,武汉翰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贤伟写下自己的“价值观体”。 


“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成员,宁波港吉码头经营有限公司桥吊司机、高级工、桥吊队副队长竺士杰写下自己的“价值观体”。


“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成员,沈鼓集团客服公司配件车间车工迟振洋写下自己的“价值观体”。


“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成员,天津津利华酒店服务员裴娜写下自己的“价值观体”。


“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成员,济南合创天成机械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贾丽元写下自己的“价值观体”。 


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学生吴佳瑞写下自己的“价值观体”。


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教师胡超越写下自己的“价值观体”。


全体分享团成员和中职学生代表参与了“我为价值观代言”的活动。

    你近视了吗?整个页面却都是字体大小不一的“碳”字。这是一份“低碳出行”的创意海报,海报的灵感来源于平日常见的视力表。

  5月7日,杭州市中职学校素质教育课程研讨活动在江滨职业学校举行。近百名中职学校教育专家、教师围绕公共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进行了研讨。会上还展示了一套新鲜出炉的中职素质教育系列教材。

  杭州市职教教研室周文涌负责编著创新创业教育这块内容,他认为这款海报创意突出。他说,首先,“碳”字右上部分的“山”字,与视力表的符号极为相似。其次,如何选择“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将“视力表”、“交通工具”、“碳”三者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低碳视力表。通过这种表达方式,吸引更多的关注,引发更多的思考——“您低碳了吗?”。

  据介绍,由全国德育专家、江滨职校校长郑效其领衔编著的中职学校公共素质教育系列教材已经出版。此系列教材包括《中职生入学教育指导读本》、《中职生安全教育指导读本》、《中职生心理健康指导读本》、《中职生创新创造指导读本》、《中职生就业创业指导读本》。教材展现案例引导、学生活动、教师指导,贴近学生,切合生活;注重学生自主习得、感悟体验,知识内化,学以致用。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本报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吾道以一贯之”。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间正道的经典解读。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今天,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营养,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化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都有很多经典论述,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如“民惟邦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仁者爱人”、“扶贫济困”“德不孤,必有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瑰丽的宝库,纵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对于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八字要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实际上与传统文化强调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是一脉相承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实际上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如何培养一代青年人才?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智慧。孟子说,有大人之事和小人之事。大人之事为国家民族着想,小人之事为自己谋私利。青年的视野和格局就在此区别。从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到王安石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的牺牲精神;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到岳飞的《满江红》;从戚继光的抗倭到文天祥的《正气歌》,这些先贤哪一个不是历史上的一流人物?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有这么多的杰出人物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践行了时代的理想和历史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今天,我们的青年更应该珍惜今天,敬畏历史,展望未来,有所作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时期,思想多元、利益诉求纷杂的今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深刻领悟,积极践行,为实现中国梦助力。

    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代青年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本报北京5月7日讯(记者 纪秀君)全国大学生“道德力量 筑梦基石”网络主题教育活动今天在京举行。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出席活动并讲话。

    杜玉波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引导广大学生自觉学习、实践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为个人成长成才和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杜玉波指出,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不断增强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他要求,要把广泛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各地各高校要以“三个倡导”为基本道德规范,以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学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提高道德实践能力。他强调,要把加强网络教育引导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网络教育规律,建设好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等网络教育主阵地,充分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方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主题教育活动。
    普通本科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试点工作,2013年在广西启动。这一年,李凤玲从南宁四职校毕业,经校长实名推荐,被择优录取到广西师大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刚入学时,她因为基础相对较差,一度对大学生活产生畏惧。然而,不到一年,她就实现了从中职学生到本科生的“蜕变”,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了,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了信心。她说:“大学生活真美好!” 

  博雅:大学第一课

  “我们的教育不但要让学生能做、会教、善学,还要引领他们的精神成长。”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长文萍说。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院为中职升本学生量身定做大学文化系列讲座“大学生·博雅课堂”,让他们一入学就接受大学精神感染和大学文化熏陶。

  何为大学?大学的精神是什么?开学伊始,学校党委书记王枬开讲“从师大校史看师大精神”,通过讲述学校的发展历程,诠释了师大人一直以来所追求“卓尔不群、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独秀”精神,指出大学生应该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去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黄伟林教授的“天人合一的山水桂林”、张明非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修养”……名师们生动的讲述,让新生们一入学就感受到大学文化的冲击力。

  “'大学生·博雅课堂'这样的精神食粮,正是我们需要的。”会计学专业的张银杏一场不落听完每一堂讲座。

  培育和传承“匠人精神”

  “降低难度,等等落在后面的学生。”基于这样的理念,学院为中职升本生单独编班,一边给他们上大学课程,一边补习高中课程,促使中职升本生主动学习。

  “我们的老师很负责任,从不因为基础差而放弃我们!”会计学专业张银杏同学说,教师们在讲授到比较难的理论知识时,都会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

  这样的“人文关怀”,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设置一些“补丁课程”、做好“加(实践能力培养)减(文化课难度)法”,还创新考核和评价方式,按照相应的学分比例,分理论知识和实训两份试卷进行考试,如此既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又助力学生通过努力顺利“过关”。

  贴身的培养方案、贴心的教育,处处让学生们体会到大学的温情,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

  “有的学生做一个作品,做到第五个,我说可以了,他还是不罢休。他就是具有一种'匠人精神'。”环艺设计专业教师胡澎告诉记者。

  广西师大职师院倡导的“匠人精神”,即是敬业尽责、孜孜以求的专业精神。注重学生“匠人精神”的培养,高度契合该院“能做”“会教”“善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看似教师对学生成长的要求,却反映出教师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展示自我,激发自信

  有老师笑称,如今,在师大校园,一眼就能认出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学生,他们是称呼“老师好”声音最响亮的礼貌青年。

  他们活泼、有冲劲,已把自己真正融入校园,学会规划大学生活,规划未来职业生涯。除了图书馆、课堂,学校运动会,舞蹈、礼仪等技能大赛,“飞扬职师”系列活动,都成为他们展示自我,激发自信的平台。

  “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用来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刘爱花对记者说。与中职相比,大学的学习节奏明显加快了,图书馆是她课余时间去的最多的地方,她还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累并快乐着”的她不但专业技能精进,文化课成绩也进步不小。

  汽修专业学生莫桦来自柳州一职校。初入校时,他见到草地上大家都在学习,立即被大学的学习氛围感染,萌发出很高的学习劲头,半年后即获得广西区级技能大赛一等奖。 
    “变”是这个时代永恒的主题。 2013年8月,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市卫生学校从行业院校转为市教委委属院校。巫向前院长抓住新的改革契机,把“变”的精神注入学校的内涵和硬件升级建设中: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大胆突破创新——在全国首设护理专业专升本联合定向培养项目;上海市卫生学校去年被列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立项学校,今年6月将通过验收;而学校的徐汇和崇明新校区也将进入建设高潮。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记者来到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听这位以锐意进取闻名教育界的职业教育“开拓者”聊聊他的新思路。
  [职教新亮点]
  “点对点”贯通 打通中职-高职-本科通道
  政府相关部门曾在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提出:要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上海市教委日前批准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展护理专业专升本联合定向培养项目(简称“点对点”贯通)。 2014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专升本招收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的50名护理专业高职毕业生,设立急危重症护理和慢病护理两个专业方向。选拔依据主要以专科阶段的专业成绩和外语成绩而非传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打通了高职向应用型本科贯通的升学渠道,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破冰之举”。
  巫向前院长认为:“在职教体系建设方面,目前仅是中高职贯通模式,高职和本科之间其实也能贯通,应加强应用型本科建设。”按照市教委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巫院长独创性地提出了专升本贯通培养模式,他介绍说:“学生经过3年的专科院校学习,熟练掌握护理通科教育的知识,可以凭借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考试成绩来申请本科。通过公开、公平的选拔,将不超过当年护理专业学生10%的优秀毕业生送进上海中医药大学接受本科培养,由中医大单独组班。所有的高职生只要在校成绩优秀,则都有机会。通过这样一种以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贯通的培养模式,学生无论在学历还是技能上都有提高。”这样的培养模式在全国尚属首创。
  据悉,“点对点”后的2年课程设置以护理专项技能为重点,以急危重症、慢病护理为技能方向,由中医大、医院、健康学院三方来培养,2年中长短结合的工学交替,实行“双元制”,理论、技能、实习三管齐下,1/3时间在中医大接受文化熏陶,1/3在健康学院接受专项技能训练,1/3在医院进行岗位实训。巫院长概括该项目有三个唯一:一是以专业技能为延伸;二是点对点的应届护理专业高职毕业生;三是单独组班。成为上海乃至全国职教体系中的亮点。
  巫院长将“点对点”贯通项目与一般的专升本作了一个比较,他指出,一般的专升本体现不出职教的特殊性,而“点对点”贯通项目可谓真正意义上以职业技术延伸为主的“专本连读”。它在专科阶段保证了技能实践和知识储备,在本科阶段接受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本科教育理论体系、学科型为主模式,而是以技能型培养为主的非学科类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贯穿始终,使学生更早接触临床,能力与学历都得以提升,培养被社会需要的职业型人才。他自信地表示,“点对点”贯通项目在两年内不大可能批新院校,有成果后将向全国推广。
  可以预见,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毕业生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国家护士资格证书、大学四六级英语能力、具备护理专门技能和全面的综合素养,真正满足了学生和家长对于升学和就业的需求,也真正满足了医疗卫生事业对于高素质高技能护理人才的需求。
  定向培养项目还可缓解护理专业岗位紧缺技术人才的需求。据悉,该项目的毕业生已被一些三级甲等医院预定一空。
  [改革之举]
  抓内涵建设 育“医者仁心”
  说起学校将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巫院长如数家珍。首先,学校将进行职教体系改革,构建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培养模式。学生可报中高职贯通,也可参加“三校生”高考。护理专业今年首次试点“点对点”贯通。
  其次,依据职业教育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为市政府“5+2”民生工程培养人才。学校将进一步建设中职3个重点专业:护理、药剂、医学生物技术及高职的11个骨干专业,对接卫生事业发展需要。今年学校高职招生计划数将达1500名。
  今年学校共有4个中高职贯通专业:护理、药学、生物技术及应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招生数更从60人激增到300人。贯通专业实施5年一体化培养,做到人才培养方案与思想品德教育融合、岗位技能与实验实训融合、课程设置与以后岗位要求融合。巫院长提醒:如第一学年有2门文化课1门专业课不及格的则需要甄别(即淘汰)。
  第三,学校沿袭高度重视卫生类专业学生思想品德与职业素养教育的传统,通过思想教育、社团活动、卫生行业“爱心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仁爱之心、健全人格。学校教育学生在帮助病人康复的岗位上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与职业道德。为此,学校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以“文化育人”,让学生拥有一颗“医者仁心”,同时让中职生不因中考失利而丧失信心。
  在2014年已结束的高职大专自招中,上海健康职业学院在全市33所高职院校中报名数与计划数之比名列第一,录取分数线也是名列前茅,是历年来最好的。学校的办学质量强烈地吸引着广大学生和家长。而学院和卫生学校的就业率多年来始终保持在98%以上,有几个专业达到了100%。
  最后,巫院长幽默地说:“我为学校打个广告吧,‘要升学、想成才,就找健康职业技术学院’。 ”的确,这一所既成才又育人的优质院校确实倍受青睐。
    
公共财政用在哪?教育民生难题怎么破?发展教育共识如何凝聚?——

一个国贫县的教育突围“三问”


    6年前,湖南省平江县119万平方米校舍,有80多万平方米是危房,这样的一个教育薄弱县,如今却一跃为地区教育先进,他们如何做到的?

    ■本报记者 阳锡叶 李伦娥  通讯员 彭猛兴

    五六年前,湖南平江的教育,还集中了教育面临的几乎所有问题:校舍破烂、教师队伍老化、城乡师资两极分化、城区大班额严重、教育教学理念落后。

    但仅仅几年后,人们发现,习惯于从名单后面找名字的平江教育,却一跃成为岳阳地区先进,教师队伍建设甚至还成为“国字号”的先进。

    不少人说,原因在于这里的人对教育的理念改变了。那么,他们的理念改变在哪里?

    公共财政用在哪?

    财政性教育投入大幅增加

    2008年,从教13年、从事教育管理工作7年的吴定辉,辗转任职多个政府部门后,回到平江县教育局担任局长。

    “刚开始内忧外患。”吴定辉说。说“内忧”是指教育局机关近200人,年办公经费仅17万元,还欠着几百万元的债,干部们两年报不了账;全县119万平方米校舍,竟然有80多万平方米是B、C、D级危房;教师“五险一金”到不了位,再加上不少民办教师不断上访,矛盾重重。说“外患”是教育外部发展环境差,教育没地位,在县里说不起话。

    吴定辉用几个月走遍了全县27个乡镇,心却一次比一次沉。“全县学校校舍破败不堪,随时有可能出事。”坐在办公室,望着窗外,吴定辉担忧地说,“建再多的工厂,修再多的道路,没有人的现代化,没有教育的现代化,经济终归不可能持续发展。公共财政重点究竟应该用在哪?应该用在为下一代人发展奠基础、拓空间上,这才是长远之计。”

    “教育优先发展决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谁停留在口头上,谁就会耽误平江父老乡亲的下一代。”平时谦虚低调的吴定辉在争取教育政策和资金的时候却十分“强势”。近几年,这个财政收入薄弱的国贫县,全县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从2007年的2.36亿元,增至2013年的6.24亿元,增幅达164%。

    据统计,近5年,平江县共整合资金4.8亿元,实施了393个学校建设项目,新增校园面积730多亩、建筑面积30.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5.8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42.6万平方米;更新课桌椅9万套、新增标准图书室81间、装备功能教室234间。

    “最让我安心的是,现在10.5万平方米D级危房和37所学校地质灾害隐患全部消除,400多所学校都能抗6级地震。”吴定辉高兴地说。

    教育民生难题怎么破?

    从“人事改革”抓起

    全乡超编298人,乡中学超编110多人,以致两个教师轮流上同一个班的语文课;而同一个乡较为偏远的清水中学却又缺人。这是2007年,紧挨县城的三阳乡出现的怪状。

    三阳是当时平江教师队伍状况的一个缩影。平江县教育局副局长童怀思告诉记者,平江当时城区教师人满为患,边远地区教师却奇缺。

    如此师资分布,再加上上百名教师在编不在岗,“县领导有意见,编办、人事、财政等部门有意见,农村学校校长教师有意见,老百姓更有意见”,这成了改善教育民生最大的一个难题。

    为此,平江县决定:第一步,实行全员聘任制,清退562名代课教师;第二步,敦促在编不在岗教师返岗,解聘不愿返岗者,第一批就达119人,第二批60人,第三批32人;第三步,轮岗分流400多人到缺编乡镇任教。

    “初战告捷,但也只是初步解决问题。”童怀思说,治本之策是建立起科学管理制度和合理的流动机制。2008年之后,平江县教育局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制度:一是新进教师必须先在农村工作3到5年,3年内不准调动,近5年新进的1364人,除高中教师外,基本都在农村;二是补充教师严格按照“有编才进、凡进必考”;三是选送免费师范生定向委培。

    近年来,县财政千方百计保投入,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基本工资、“五险一金”、绩效工资和第13个月工资等全部按政策落实到位,教师待遇比2008年翻了一番。同时,平江在2008年就争取资金对506名边远教师实行了每月100元至300元不等的山区教师津贴。还充分利用政策,建设校园保障性住房2100套、教师周转房196套,有效缓解了农村教师住房难的问题。

    改革结果逐渐显现出来。原来城区10所学校超编120多人,现在缺编36人。原来缺编最严重、年龄老化的龙门镇,目前不仅不缺人,教师的平均年龄也下降到30多岁;全县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较大提高,由过去岳阳市倒数到近年名列前茅,连续7年被评为全市教育工作先进县;连续两轮被评为全省教育工作优秀县,职业教育与民办教育被评为全省综合先进;被定为全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县。

    发展教育共识如何凝聚?

    教育惠民形成良性互动

    长寿镇毛湾小学位于大山深处,2008年,村里打算征地建新校,但钱不够,200多名村民热情捐款,共筹集到近20万元。一位老支书把5万元存款全部捐了出来。

    像这样的故事,在平江县还有很多。近5年来,平江县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资兴教资金达4500万元。不仅如此,各部门和乡镇对教育支持力度也明显加大,近5年,乡(镇)村两级5年共有3300多万元资金投向教育,为学校解决建设用地734亩,县直部门支持教育资金上亿元。

    在吴定辉看来,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老百姓得到实惠了,孩子有漂亮学校读书,有负责任的老师教,自然会支持教育发展,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良性互动。“我们把学校当做老百姓最信任的平台来建好,当做老百姓的精神高地来建设,我们的教育发展外部环境就会日趋优化,教育就会更有号召力。”

    近年来,平江县大力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树立教育良好形象。县委、县政府先后两度召开教育强县动员大会和推进会,全面实施教育强县战略,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出台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平江县捐资兴教奖励办法》等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和文件。县里召开专题议教会或开展视察教育活动40余次。

    同时,平江县教育局扎实开展“万名教师大家访”、“廉洁文化进校园”、“我的校园我的家”、“警示教育”等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副科级以上干部积极到所联村访贫问苦,发放宣传资料9000多份,收集意见137条,为群众解决难题92个。

 各地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热潮

    本报5月7日综合消息 连日来,全国各地教育系统、共青团组织纷纷举行座谈会和各种活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掀起新一轮学习热潮。

    5月4日,江西青年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在南昌大学召开。江西省委书记强卫与广大青年学生一起座谈讨论,给他们讲自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生动地回答了青年学生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遇到的为什么学、如何学、学什么等关注话题。

    强卫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是一脉相承、高度契合的,其蕴含着民族复兴的使命和担当,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广大青年学子要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来指导学业、指导人生、指导事业。他希望广大青年学生莫负青春年少,勇担历史使命,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实现江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创造更加壮美的青春。

    5月5日,河北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暨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座谈会召开。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本顺与各界青年代表齐聚一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的回信和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周本顺寄语广大青年要志在高远,志在修德,志在奋斗,志在坚守。

    周本顺说,中国梦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青年正值胸怀大志、富有梦想的年华,但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懂得:道正才能梦圆,大梦圆才能小梦成;德高才能功成,大德才有大为。当代青年应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应该坚持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德。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和根,我们必须坚守这个本和根。强调道正才能梦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希望寄托在广大青年身上,我们对青年一代满怀希望,对青年一代满怀信心。

    5月6日,全国高校共青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指出,学校战线各级团学组织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总要求,坚决落实党中央书记处和团中央书记处有关团学工作的总部署,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学校共青团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的地位和作用,将青年学生思想引领、成长服务等方面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5月5日,广西高校工委、教育厅召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专题座谈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广西医科大学专职辅导员栗伶艳说:“习近平总书记给西部支教毕业生的回信,让身在西部工作的我备受鼓舞和鞭策,我要进一步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和辅导员职业技能,努力争取跟学生走得更近一些、把教育工作做得更贴近学生一些,努力引导学生到基层去,为振兴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广西医疗卫生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组7日来到贵州省贵阳市清镇职教城进行调研。
  职教城位于贵阳市清镇市,2012年开始建设。据介绍,贵阳市大力建设职教城旨在探索一条教育引领城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并把其打造成教城互动、产教互动、职教改革、技能培训的引领区、创新区、示范区。目前已有20所职业院校在园区内落户,淘宝商城、西门子等数十家知名企业高科技产业项目入驻。今后,职教城将深度推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教改革,大力推广“产业园区+标准产房+职业教育”的模式,推动政府规划创办园区、企业建设标准厂房、配套发展职业教育。清镇职教城是目前全国规划占地面积最大的职教城,与花溪大学城构成贵州教育发展的两大支点。
  调研组先后走进职教城内的贵州省旅游学校、贵州省建设学校、贵州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等中高等职业学校,就职业教育如何与产业、企业深度融合进行了调研,并听取了政府相关部门、职业学校校长、企业界代表对于职教城发展经验的介绍,以及如何在法律、政策层面保障校企深度合作的意见和建议。
  职教城的发展建设,给委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委员们对贵阳职教城的发展给予肯定。委员们认为,产教融合不仅是产业和教育的结合,更重要的是两者要真正融合,一体化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做到产中有教,教中有产。委员们建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发展过程,形成互动多赢的局面。
    本报乌鲁木齐5月6日讯(记者 蒋夫尔)今天,教育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在乌鲁木齐联合召开内地新疆中职班学生就业工作会议。会议就首届内职班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专题研究推进内职班学生“订单式培养”工作模式,协调落实首届内职班学生顶岗实习岗位计划。

    今年是内地新疆中职班首批学生毕业。为做好其就业工作,新疆各地成立了内地新疆中职班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各地切实发挥该小组的职能,尽快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明确职责、细化分工,制定工作方案,狠抓落实,形成工作合力,全力以赴解决好首届内职班毕业生就业问题。

    据了解,今年全国有2196名内地新疆中职班学生毕业。根据统计,这些毕业生中,共有922名毕业生报名升学,其中111人报名在内地升学,811人报名在疆内升学。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书记崔秋立谈职业教育
  2013年6月25日,人社部举办小型座谈会,邀请6位“专家”参加,其中包括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书记崔秋立。会议之初,晓初部长主要就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先发表了意见,且很有见地。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非常必要。国家每年拿出GDP的4%用于教育,职业教育得到的份额也不少。在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中,应怎样花费国家的教育基金,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在会中,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书记崔秋立发表了以下观点:
  一、国家应当加强教育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和布局。在我国现阶段不能以追求高等教育普及化为目标。中国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仅仅用了7年左右的时间,而美国用了40多年时间。美国在校生翻一番大概用了25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国家仅仅用了5年。需要一个稳定期。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有关联的,也是有自身规律的。美国1947—1995年,日本,1952—1092年,高校在校生与GDP的相关系数为0.97左右。这是一个规律,而我们近十年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远背离了这一规律。我们高校在校生从1998年的300多万,到2011年达到2300多万,增长了6倍多。08年之后,在高中生源大幅减少的情况下,高等教育规模仍在扩张。“十一五”期间,山东高等院校招生计划年均增长5.4%。2013年全国仍批准20所院校升为本科院校。有17所大学更名。本、专科院校招生规模比重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山东为例,2008:78万考生,录取45.16万,其中本科19.6万,专科23.5万。2012年,考生55万。本科录取25.2万人,比08年增加5万多人,专科仍为23.5万人,基本维持不变,有5万多计划没有完成。4年间本科的录取比重由25%左右,提高到45%以上。录取分数已经几乎没底线。因此,要发展职业教育,就应当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停止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一定时期内,停止审批设立本科院校和增加本科招生计划。停止审批设立高职院校和增加招生计划。设立高等教育的基本入学门槛线,不能迁就学校,招不起生来的学校,该撤并撤并,该改行改行。给职业教育留出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把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做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的评价和分类标准。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更重要的是偏重职业活动。因此评价体系应当以职业能力为主要素。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分类主要依据是学历层次。高中阶段被称为中职,专科层次成为高职。而没有考虑和研究与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关系。国家职业资格体系没有起到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引领作用。目前从山东情况看,绝大多数高职仅能培养中级职业资格人员。而培养高级技工、技师的院校则多数属于“中职”。山东目前有技师学院34所,只有5所可以有高职教育资格,74所高职院校中,能够培养高级工的只有部分高职的骨干专业,这种背离本质上是两种办学理念的差异。现有的职教分类不符合技能人才和职业教育规律。因此建议调整职业教育评价和分类标准,依托职业资格体系,划分职业院校的层次。至少不能简单地仅凭学历培养层次来确定职业教育的层次。而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也应当依据职业资格标准体系进行构建。
  三、进一步解决好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待遇问题。目前待遇低,存在差异是影响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树立新的人才观,破除身份观念,继续加强宣传之外,研究政策,在待遇方面取得突破。打破干部与工人、专技人员和技能人才之间的体制障碍,形成通道。技术工人也可以当干部,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等。
  四、发挥技工院校在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技工院校是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就业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形式。应当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办学定位,既要坚持服务就业、“面向人人”,培养普通技能劳动者;又要坚持高端引领,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起示范作用。当前,应当适应新的形势,探索在高知识学历层次上培养高技能人才。提倡与高等院校合作,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给予支持。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不仅是没能考上大学的青年,还包括接受过所谓高等教育,毫无就业能力和生存技能的“毕业即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因此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培养对象,应当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义上的应试教育的失败者。
  五、探索实行双证互通的制度。研究借鉴英联邦国家的做法,研究探索在国家制度层面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体系相互融合,学分互认的办法。
    本报北京5月6日电(记者晋浩天)“我们要不断拓宽职业教育覆盖面,将'两后生'(即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富余劳动力)与新生代农民工、失业人员等群体一起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张榕明在6日举行的“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颁奖大会”上表示,接受职业教育既是这些群体提高技能、获得工作、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更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增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的主要路径。

  她指出,当前的职业教育既存在“重知识、轻技能”的传统理念,又存在强调单一技能的实践误区,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此,我们要全面认识职业教育的价值,并始终以人为本,正确评价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如此,才能正确对待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据悉,“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颁奖大会”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共同举办,本届共评出黄炎培优秀学校、杰出校长、杰出教师、优秀理论研究、杰出贡献等奖项。


 现场体验


    “信息化是我们即将进入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存在状态,而不是简单的手段和工具。”“当前的教学生态是数字移民的一代在教授数字土著的一代。”“信息技术将最大限度地解放教师。”这些观点和言论,是近日在广州的一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变革策略观摩研讨会上,教育专家和校长们达成的共识。会议主办方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学校品牌管理》杂志,邀请了广州市部分学校校长和电教系统、企业界的代表,就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如何变革等问题展开研讨。

    信息技术重构学校教学管理生态

    “信息技术不可能完全取代教师,但它将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改变。”广州市教育部门基础教育系统的一名负责人表示,“现在已经不是讨论信息技术该不该用,而是要探讨信息技术如何用好的阶段。”因此,广州第二师范学院许锡良教授结合自身长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践教育教学的模式与心得,指出当前电信网络、移动互联网对我们的学习、教育、生活与工作方式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将最大程度还原人的最原始的本性,体现为个性化教学、一对一交流并将学习内容与过程完整呈现,这在之前是难以实现的。翻转课堂、可汗学院、慕课课程、云端学校等的出现,将导致现有的师生关系、管理模式、教学方式的改变,进而重构学校的存在方式。

    针对部分校长提出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未来学校和教师是否还具备存在意义及价值的问题,许锡良表示,信息化不是教育的全部,人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体验式的学习与智慧的产生,信息化是不能够完全概括的,所以学校不会消亡,但是会改变存在的方式,学校教育会更加强调个性、体验及感受;教师职业也不会消亡,但是教师的工作内容及方式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将从知识教育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能力和价值观教育。

    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我们准备好了吗?

    面对不可阻挡的信息化浪潮,我们的学校教育究竟何去何从?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我们准备好了吗?这是当前摆在很多校长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广州番禺区南村中学的曹柏生校长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他指出,互联网时代我们要有互联网的思维。观念一变,世界全变。我们以何种观念去面对未来,是教育界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值得思考。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是信息技术手段让我们具有后发优势,实现了“弯道超车”。这其中除了勇气,更多的是智慧。我们庆幸地看到,有如此多的诸如中国电信这样的企业致力于教育信息化,通过他们的优势资源和平台,整合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为我所用。

    广州市蓝天中学的黄校长作为“观望者”,并没有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实验与探索,但是在经历了此次头脑风暴后,他表示,虽然当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还有很多根本性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是趋势所致,我们也会时刻保持关注,择机而动。正如许锡良教授所言,“以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迎接不可遏制的信息化时代潮流,掌握信息化必要的知识、技能并运用到教学中去,借用新的信息技术平台,提升自己,带动学生,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信息化中。”

424日,河北省深泽县铁杆镇杜社村村民张林端一见到县农广校校长刘军峰,就忙不迭地问各种生产上的问题。这位47岁的中年妇女,2012年报名参加了县农广校组织的“送教下乡”涉农专业全日制中专班,成了班里年龄最大的学员,而刘军峰正是她的班主任。 

“上了一年多的课,俺不但知道了怎么种葡萄,还重新学习了文化知识。原来种地是啥都不会,瞎忙乎,现在,俺还能给其他农民做指导呢。”面对记者的采访,张林端颇有感触。 

如今在河北各地,像张林端这样上过中专班的农民还真不少。从2009年起,河北省农广校积极组织实施“送教下乡”涉农专业全日制中专教育工作,免费为农民开展职业教育,把中职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三年来,共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骨干19648人,为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实用人才支撑。 

职业教育办到家门口,瞄准留村务农农民 

“这些年来,涉农专业的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不少问题,一是学生越来越难招,二是很多毕业生不愿回农村务农。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显得越发重要。”在河北省农广校副校长张丽娟看来,要培育出真正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必须依靠职业教育,探索出适合务农农民的职教模式。 

究竟该怎么做?“我们觉得,中职教育应放开年龄限制,面向真正留村务农的、有学习需求的农民,进一步改革教育模式,找到适合他们学习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张丽娟如是说。 

2009年,河北省开始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开展“送教下乡”。长期从事农民教育培育工作的河北省农广校利用自身优势,结合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发展需要,也正式开始了“送教下乡”涉农专业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的创新探索,在多方面进行大胆进行创新和突破,并配有完整规范的教学体系。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教学目标上,中专班坚持与农业生产要求和农民增收致富等紧密结合,贴合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招生年龄上,中专班首次做出较大突破,要求不超过45岁的农民均可报名,同时在建班的过程中,注意生源辐射范围和县域生源规模的适度。而在教学方式上,每个班的开设都是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都把课堂搬到村里的田间地头或者示范园区和试验基地,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在家门接受到良好的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 

而为了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河北省农广校还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要真正吸引我们农民来上课,必须要有好的老师,要有强劲的师资力量。”据张丽娟介绍,多年来农广校系统选聘农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多渠道广聘专家教授,充实和壮大技能型教师队伍。 

一直参与教学管理的刘军峰这样总结“送教下乡”中专班的特色:“过去,农民培训是‘黑板上种庄稼、教室里养猪羊’,现在则是‘家门口学理论,种养场里学技术’,不离土不离乡,学习生产两不误,边学习边实践,边生产边示范,学以致用。而且学完之后,在取得中专毕业证的同时,还能获得职业资格鉴定证书。” 

既学知识又学技术,新型职业农民得成长 

“以前的短期培训只能解决生产上遇到的一两个问题,学到是‘皮毛’,不够过瘾。而长期学习的话,俺就能跟着老师把种葡萄的知识都好好地学一遍,而且还是免费学,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啊?”说到上中专班的学习收获,张林端对记者侃侃而谈。 

承德县农广校在当地开设的“送教下乡”蔬菜种植中专班,可让下板城镇北颧村菜农申振岭乐不可支:“原来,根结线虫每年给我造成的损失不下1万元,可没想到农广校老师到大棚里转了一圈就开出了根治的好方子,帮了大忙又让我们开了眼!这课上得值!” 

中专班的学习学到的可不不仅仅是技术。定州市东亭镇黄家营村42岁的刘洪平则对记者直言,中专学习帮她提高了文化水平。“俺初中毕业后就几乎没写过字,现在上课写作业,字写的也顺溜了,短信电脑什么的都会用了。”刘洪平说,“俺闺女上初中,看到俺每天都在认真学习写作业,这股劲头还带动她认真学习了。想不到俺上这个中专班,还成俺闺女榜样了。” 

2009年第一次办班开始,藁城市农广校已经培养了农民中专学员452人,首届学员已经毕业。在藁城市农广校校长李梦阳的眼里,三年的学习,许多农民发生的变化太大了。“我记得第一堂课,大家都不懂纪律,作业也不太会写。但是毕业时,他们的精气神完全不同。技术不再话下,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也好多了,学员思想认识转变了,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有技术、有文化、有素质、有头脑,这才更符合我们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求。”李梦阳告诉记者,如今,这452名学员大多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和技术顾问。 

“送教下乡”涉农专业中专班让河北各地的留村农民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而他们的成长,也推动了河北各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和提档升级。承德县中专班的学员带动承德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当地新建百亩以上园区8个,新增规模3000万盘,产值2.4亿元,增收9000万元。怀来县农广校在老君庄村结合当地发展冬季大棚果蔬产业,开设种植专业园艺班,从北京三安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有机草莓生产技术项目,如今该项目已在当地扎根,草莓产品一直产销两旺,供不应求。三安科技有限公司表示,之所以将有机草莓生产技术落户到该村,看中的就是这里培养的高素质农民。 

农村职教改革仍将继续,期待培育更多职业农民 

2009年,河北省“送教下乡”涉农专业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进行推广。采访中记者也感受到,“送教下乡”涉农中专班的开办,的确受到了农民们的欢迎。许多没有参加过培训的种养大户、合作社社长都对学习抱以极大热情。

“短期培训肯定跟系统学习不一样。只有有了系统培训的全套知识,我们才能应对生产中的各种情况。”37岁的刘和宾是藁城市南孟镇韩家洼村“丰可得粮食种植合作社”社长,2012年起,他回乡创业,流转1000多亩土地种植小麦。尽管拥有高中学历,但他告诉记者,在创业过程中缺少的就是专业系统的农业知识,迫切需要系统学习来为自己“充电”。同是返乡务农创业的东邑村29岁小伙史文浩也表达同样的看法:“短期培训虽好,不如系统学习来得规范,开新班了,我第一个报名!”

“我们开设的农民中专班,契合了农民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而45岁以下的年龄规定,真正瞄准的是留村的务农农民,培育的也是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些农民扎根农村,坚持务农,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对他们进行中职教育培养,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需求都很大。”张丽娟话锋一转,“尽管我们探索的中专班打破了‘围墙’教学的概念,但仍有局限,比如我们实行的还是全日制的教学管理,这不太符合农民的实际情况,还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改革。” 

今年4月,教育部和农业部联合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施行》,面向50岁以下农民,实行农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全日制中职教学的方式。对于这一改革,李梦阳认为方案出台恰逢其时,她希望国家能加大对农民培训和培育的投入力度。定州市农广校校长郭惠臣则期待,伴随着方案的出台,能给予教学方式真正的灵活,对一些课程进行适时的改革,真正满足农民的需要。 

“方案的出台对我们‘送教下乡’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也是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符合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需要,是一项重大的进步。”张丽娟希望,方案能真正解决好农民中专班的经费问题,早日将农民中职教育纳入到国家教育补助的行列,让更多有需要的务农农民享受到职业教育的阳光。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德文名称分别“Fachhochschule”、“Hochschule”或“Duale Hochschule”等,直译成汉语是“专业学院”、“学院”或“双元制大学”,通常被德国高教界统一归类为高等应用技术大学,与综合性工业大学和中等职业教育一起构成了德国完整的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

    从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宏观角度看,应用技术大学为德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过去5年,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危机四伏,德国经济却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增长。一般认为,工程师在其中作出了最大贡献。德国现有从业工程师161万人,2/3毕业于应用技术大学。因此,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工程师培养的主力军。

    从教育体系本身来看,德国现有大学生260万,其中,综合型大学有167万,占整个大学生数量的2/3,应用技术大学学生是88万,只占大学生总量的1/3,却培养出了2/3的工程师。尽管成立时间短,始创于1968年,但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速度在高等教育体系内是最快的。数据显示,1971年到2000年之间,综合大学增长的幅度是118%,而应用技术大学则高达173%。尤其是近年来,应用技术大学“双元制”高等教育模式,即企业和高校的联合办学发展更快,被认为是德国近年来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内高等教育最大的亮点和增长点。

    从毕业生的社会待遇看,若以工资为主要参照系,最新统计显示,在经济界就业的综合型大学毕业生年薪是50805欧元,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年薪是50234欧元,二者相差无几。当然,二者在进入国家公共机关的起步工资级别还保持着传统上的差距,但目前这一现象已受到广泛批评。

    最新政策显示,应用技术大学在与综合大学协作的前提下可以培养博士生,这将进一步发挥其培养应用型高技术人才和开展应用研究的潜力,使两类大学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协同合作。此外,政策讨论还表明,应用技术大学未来可能有机会和综合大学一样参与德国精英大学建设计划,这将进一步体现两类学校的平等地位。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主要特色是来自实践、面向应用、开放协作、立足本地、面向全球;不是理论联系实际,而是实际联系理论;不是学科通领办学,而是实践和应用引领学科建设;不求知识的全面,而求能力的综合。

    其中,最关键的是师资队伍。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队伍来自实践,面向应用的特征十分突出。首先是教授,法律规定教授要有5年经济界工作经验,而且要有3年承担领导责任的工作经历。其次是有大量的兼职教师,他们本身是企业里面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学校里或在本企业内代课或指导学生,其代课量占整个应用技术大学课程的25%。

    再从学生方面看,应用技术大学要求新生入校前要有实习经历,在校期间有一到两学期的实训经历,这些是教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确保了教学内容和企业实践密切结合。从课程设置看,应用技术大学不求学科全面,而是当地需要什么,就开设什么样的学科和课程,如斯图加特地区汽车工业发达,附近的应用技术大学就设置与汽车相关的专业课程,立足本地。得益于教学各要素来自实践、面向应用,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针对性强、效率高,是高等教育各类院校中“最省钱的”一类。应用技术大学学生毕业率为80%,远高于综合型大学的68%。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也密切联系实际,因为没有博士授予权等限制,教授的科研不可能唯学术、纯理论,学校的科研机构也经常与企业或社会机构联合举办。

    应用技术大学的组织管理也与社会密切融合。法律要求,其高层管理机构必须有来自企业和其他社会各界的人士参与。

    对我国而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有4点启示:第一,制度安排是关键,要体现系统性。应用技术大学要从制度设计上和企业、社会密切结合,贯穿到教学、科研和组织管理每个环节。第二,通过制度限制,促进应用技术大学来自实践,面向应用,与社会经济开放协作的特色,如限制性规定学校监事会成员中的一部分来自企业和社会,以及不授予应用技术大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等,即以限制促进其与高校、企业、社会实现制度性合作,保证了开放性,为应用技术大学与校外机构协同办学夯实了制度基础和保障。第三是灵活性,从制度上确保应用技术大学在招聘师资和专业课程设置上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如可以根据企业需求,以“量身定制”的方式与企业协作开设学士和硕士课程,即“双元制”高等教育课程。开放灵活的制度安排确保了应用技术大学顺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需求,而不是让实际需求适应“教育规律”,甚至是“教育规定”。第四,要避免把各类高校分成三六九等,更不要从制度上固化不同类别高校的高下之分。要校校平等而不论身份,机会均等而不求同质,使综合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在地位、法律上平等,类别上各得其所、各有所长。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与德国在应用技术大学领域开展合作,针对下一步对德教育交流,建议以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为平台,重点支持我国某一省和德国某一州试点结队合作,充分发挥应用技术大学与区域经济关联密切的优势,促进两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的全面合作。在收获教育合作成果的同时,为地方外向发展做贡献,调动地方对教育改革和国际合作的积极性。

    (作者系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原公使衔参赞、现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揭晓


  本报北京5月6日电 (记者潘跃)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共同举办的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颁奖大会6日在北京举行。会上,共有“黄炎培优秀学校奖”59所,“黄炎培杰出校长奖”80名,“黄炎培杰出教师奖”110名,“黄炎培优秀理论研究奖”8名,“黄炎培杰出贡献奖”1名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表彰奖励。

  据介绍,黄炎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始人和近代职业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以黄炎培命名的职业教育奖评选表彰活动创始于2007年,一经推出,就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引起积极反响和广泛好评。

   

 禹天建 绘

 
    随着全球创业经济的崛起,与创业相关的话题备受关注。不久前,中英创业型高校论坛在浙江温州举行,两国学者围绕“创业改变世界”的主题,分别以“创业型城市与创业型大学”和“创业型经济与创业型人才”两条主线,基于不同的文化视觉、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展开对话。

    ■通讯员 邱开金 本报记者 钟伟

    创业型城市和创业型高校的生态和形态,以及内在机理究竟是怎么样的?这是一个内涵十分宽泛、认知又很难统一的问题。不久前,作为中国和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项目框架下的活动之一,由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主办,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中英创业型高校论坛在浙江温州举行。论坛的组织路径可谓别出心裁,先走“广场”再到会场,以中国式的创业型城市温州和创业型高校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案本”,进行感性考察调研后再作理性分析探讨。

    “当人们谈到中国日益发展的社会以及创新,经常被频繁提及的词语就是‘温州模式’,因此我们将温州看成是‘产学研’结合的理想之地。”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领事包迈岫认为,温州是中国最具活力并且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因此在这里举办创业型高校论坛再合适不过。

    与会专家学者认真考察了浙江工贸职院的部分教学科研中心和创业实践的平台园区,对中国特色的创业型高校及创业教育有了更直接的了解。英国华威大学副校长劳伦斯·杨教授认为,考察活动让大家看到了中国的职业学校以及创业型高校在知识产权培训方面所做的出色工作。通过案例的品析,与会者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高校是人才集聚的高地,是创新、创业、创造的发动机,是城市发展和新竞争力培育的重要推手。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最缺乏的就是知识和人才,高校有责任培养这样的人才。

    对话聚焦之一:经济转型与高校办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发展创业型经济,而支撑创业型经济的基础是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这是本次中英学者对话达成的一个重要共识。创业改变世界,在于创业型经济新体系的建立将从根本上改变和重构社会的经济秩序。其中,创业型人才作为第一要素,决定了高校在社会经济转型中的“推手”功能不可替代。据此,吉林大学李政教授提出创业型经济的三种形态和模式:是一种创新经济,是依靠高水平创新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模式;是一种企业家经济,是以企业家的才能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来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创造型经济,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为经济发展原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教授认为,创业型大学跟社会的接触点有不确定性,这类大学具有引领社会的雄心,而不是单纯地适应社会和跟着社会转。劳伦斯·杨教授也支持这个观点,并从华威大学的办学实践作了说明。华威大学办学之初在资金方面确实受到英国经济的影响,但逐步颠覆过来,现在是英国的大学影响到英国的行业和经济,以大学去影响国家经济发展。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院长曹勇安教授认为,从创业型经济的角度来看,创业型城市和大学都是新产业的摇篮,能创造新就业岗位,能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相应的创业型企业也有高端、中端、低端三类,它与创业型大学的成熟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各类人才需要他们培养。劳伦斯·杨教授认为英国值得学习的是学校有开放的创业性文化,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应该为他们提供和创造更多的机会。利兹大学创业创新教育中心主任奈杰尔·洛基特教授则强调,创业教育和创业支持是两个重要的因素,在课程以外还要有创业支持的项目,可以让学生在课程以外去培养能力,两者组合在一起才能给学生有效的帮助,使他们在知识上有提升、在实践上更出色。

    对话聚焦之二:创业型大学的平衡论

    劳伦斯·杨教授提到两个平衡的观点:一是学校定位的平衡,华威大学创建之初碰到建研究型大学还是理工大学的问题,学校科学论证后决定既做基础性研究的研究型大学,同时又做能在商业领域取得成功的大学。二是对于创业型大学如何处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平衡,英国大学的挑战一方面是对研究的理解影响政府的出资,也会影响到大学治学的宗旨和安排;另一方面是大学需要理解应用研究的价值所在去说服出资方,让他们明白很多应用研究的价值来自基础研究。

    中南大学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主任杨芳教授也通过中南大学创业教育模式“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的解说,呼应了英方学者平衡论的观点。她认为,进行创业教育的原则是要面向全体,同时注重引导、分类施教,还要结合专业、强化实践。创业教育要处理好个体发展与共同发展的平衡、课程的平衡、师资的平衡等。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工贸职院党委书记何向荣教授结合办学的探索和实践分析说,有些高校抱怨自己没有办学自主权,其实并非如此,关键是自己怎样建立自主办学的机制体制,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产权+市场契约”。“浙江工贸职教集团”有15家行业协会,有园区企业70余家,校企合作的关键是要建立利益共赢的机制,通过协议、契约来推动机制创新。有了利益的平衡,与高校合作的企业要承担教学义务,参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承担实训指导,要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创业讲师和导师,进而才能推动高校治理模式的创新。

    对话聚焦之三:创业教育与创业型人才培养

    创业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与会者的基本共识是,它是以传授创业知识为内容,以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为重点的特殊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终身教育、全面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征。

    如何培养创业型人才,利兹大学的经验是孵化“学生企业”,给所有学生提供发展创业技能的机会,机会包括学生企业教育、创业支持、课外机遇、实习岗位和学生主导创新等。尤其值得借鉴的是英国推行的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即帮助学生创业是学校长期的工作,学生毕业5年、10年,还能回到学校学习,学校给予两方面的支持,一是提供必要的创业资金做早期的企业投资,二是帮助学生把创业的点子变成现实。

    据奈杰尔·洛基特教授介绍,在英国,企业真的非常喜欢和愿意给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参与到社会企业的实践当中去。这些学生的创业,不仅仅有经济收益,同时还有社会收益——他们会把获得的收益再次投资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社区中去。

    针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和实践是多元的。如许多学者从学术创业、技术创业两方面分别进行探索研究,成果颇丰。其中浙江工贸职院基于专业提出的专业创业范式,即专业范畴的主线创业、多专业交叉的边际创业和跨专业能力迁移的错位创业备受好评。企业家钟俊岭就如何成为创业型人才给学生支出的招略是:找“舞台”表演;开拓视野,想明白要做什么;“多面手”历练和复合型人才“锻造”;务实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中国康奈集团总经理钟普明认为,创业者不妨先体验就业,企业能够为创业者先就业再创业提供很好的空间,创业前先去企业练练手、热热身,这对学生的成长很有益,企业能促进学生从应试向应知应会转变。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