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在职业教育领域,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当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定的阶段,需要通过质量与比较优势求生存的时候,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朱孝平

    在职业教育领域,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自然,不同的人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回答,职业教育需要从不同的群体中寻找答案,比如在企业眼里、在专家口中、有家长心上。但是职业教育还需要倾听学生的声音、研究学生的需求。

    我们在职校生中开展了一系列调查,让学生们思考并描述他们最想学到的“东西”。在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上,我们进行集体访谈,梳理他们的想法,让他们自己进行归纳整理,最后按重要性与认可度进行排序。我们发现,学生们想学到的“东西”是多种多样的,从具体的学科知识到抽象的素质觉悟,涵盖了各个领域;在不同阶段,学生们想学到的东西表现出层阶性;同时,在不同学生眼里,最有价值的知识不尽相同,甚至是有争议的。但是,的确存在一些类别的知识,是学生们普遍认为需要优先习得的,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可以按序分为六类。

    做事能力。学生们一致认为,他们到职业学校不是来学考试的知识,而是学本事,具体来讲是“操作的能力”、“运用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完成工作的能力”。学生们明白,这些能力是“实实在在的,是与做事有关的”,因为他们毕业以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没有这样的能力,企业就不会要他们,他们就没有办法养活自己,更有学生准确地将它概括为“养活自己的本事”。

    为人素质。包括品行、修养、敬业精神、诚信态度等,学生们似乎难以找到恰当的词来表达准确意思,但是他们相信,在学校光学本事是不够的,因为他们深知企业很看重人的素质,家长也很重视孩子怎么做人,学校的教育中更是把品行放在第一位。有高年级学生总结,“只有素质提高了,才能让更多的人接纳你,也才能做更大的事”。

    自我认识。这是非常出乎意料的一个结果,学生们认为,在学校的学习中,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改变自己”。他们一致认为,初中阶段没有取得好的学业成绩,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与反省。因此,正确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是一种“需要马上学习的能力”,离开了这种能力,在学校就会过得“浑浑噩噩”,缺乏上进精神。

    生活经验。主要是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经验,中职生们已明显感觉到,他们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他们在职校学习,但是很快要走向社会,因此迫切需要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让他们适应,学校的生活不能与社会隔离,不然他们“一出社会就会被骗”。同时他们认为,真实经验的积累,有助于他们提高做事的能力,“不会那么嫩,派不上用场”。

    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包括正在学习的各种文化课、专业课知识,“总之是理论性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是有用的,但是就重要性而言,远不如做事的能力,因此,学生们把它排在第五位。他们认为,这些理论性的知识是“可以大大减少数量与难度”的,而且“要与具体的做事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因为他们明白,这些东西学得快、忘得也快,学会了也不知道该怎么用、用到哪里。

    习惯养成。主要指生活和学习的习惯等。对于习惯养成,所有的学生都认为很重要,因为“习惯决定成败”。有意思的是,他们自己也明白,“这件事本来是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做好的”,到高中阶段再来培养行为习惯“真是太迟了一点”。现在的学校教育中,用了很大精力来补这一课,虽未为迟,但是“影响了他们把精力投入到更重要的学习中”。

    倾听学生的声音,给我们很深的感触。对于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学生们经过思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对比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就会发现,那些指向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的活动,往往受到学生的欢迎,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一般更加投入,感觉更加快乐。相反,背离了学习者的需求,即便是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知识的教学,学生也会觉得无趣、无用,因此会不由自主地离开学习。这些认识与我们先前以为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很可能存在反差,因此对于我们有目标地改进教学可以带来深刻启示。

    培养目标需上移。从学生的需求来看,学习者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集中在能力、素质等领域,反映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本质性的区别。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应上移,定位于“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目前不少职业学校的实际目标定位过低,往往是“技能习得与习惯培养”,如果不把实际的教育教学目标上移,无法与学习者的需求目标吻合,教育与教学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课程需要大变革。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在培养目标上移的同时,课程需要大的变革。分析职业学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清楚地发现,实际的课程中依然存在过多理论性知识的成分,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的实际以及学生生活的实际结合不够,如何通过实际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习得做事的能力与为人的素质,这一方面仍任重道远。

    活动需要多样化。学校的正规性课程,在帮助学生获得“最有价值知识”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职业学校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找寻更加丰富的载体来承担培养学生的功能。学习者的活动必须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价值追求;活动要有一定的社会性,让学生获得生活性与社会性的经验;活动更应该体现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在灵活的互动中积累最有价值的“知识”。(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
     以下内容均来自新东方优能中学发布的《2014基础教育白皮书》,阅读全部内容请关注优能中学官方微信(iucan2013)!

 
 

  原题:《中国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总体战略目标一是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争取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二是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三是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实现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

  四是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五是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为进一步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树立职业教育领域的先进典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联合在全国职业教育战线开展了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评选表彰活动。

    在全国职业院校和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和大力支持下,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经过逐级推荐审核、评审委员会评审和网上公示,最终评选出黄炎培优秀学校奖59个;黄炎培杰出校长奖80个;黄炎培杰出教师奖110个;黄炎培优秀理论研究奖8个;黄炎培杰出贡献奖1个。名单如下:

    一、优秀学校奖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武安市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农业学校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达拉特技工学校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大连市金州区职业教育中心

    敦化市职业教育中心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黑龙江职业学院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

    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南通市工贸高级技工学校(南通工贸技师学院)

    浙江科技工程学校

    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亳州中药科技学校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

    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

    烟台职业学院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工贸高级技工学校(山东技师学院)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信息工程学校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中南工业学校

    怀化万昌中等专业学校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

    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海南省高级技工学校(海南省技师学院)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省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

    四川省宜宾市商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

    云南省财经学校

    蒙自市职业高级中学

    西藏那曲地区职业技术学校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奇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二、杰出校长奖

    武马群 北京信息职业学院院长

    林安杰 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校长

    刘建平 北京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宋春林 天津机电工艺学院院长

    吴宗保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院长

    马魁君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院长

    常新英 河北经济管理学校校长

    韩二刚 石家庄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长

    李丙亮 阜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长

    牛三平 山西工商学院院长

    阎图强 山西省贸易学校校长

    王文臣 扎兰屯幼儿师范学校校长

    张亚军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冯德春 鞍山信息工程学校校长

    刘耀辉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家青 长春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王洪霞 哈尔滨市第二职业中学校校长

    孙绍年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院长

    傅耀祖 上海市南湖职校第二分校校长

    张巨浪 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校长

    王乃国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校长

    姜 峻 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周 俊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校长

    周大农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稼伟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丁金昌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田 敏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怡民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胡列年 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校长

    汤有祥 上墅教育集团董事长

    邹 斌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刘建明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院长

    陈献军 安徽红十字会卫生学校校长

    王源峥 合肥服装学校校长

    张运椅 福建省三明市农业学校校长

    张迅捷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院长

    张玉青 南昌汽车机电学校校长

    王一民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校长

    赵建国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崔西展 青岛电子学校校长

    盛振文 山东协和学院院长

    矫 超 山东科苑职业培训学校校长

    刘玉祥 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

    孙甫杰 濮阳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陈年友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蔡泽寰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胡永强 宜都市职业教育中心校长

    余克泉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长

    杨可以 湖南科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朱厚望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郭正良 湖南省宁乡师范学校校长

    严 振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院长

    陈光潮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李孟强 广州白云工商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吕静锋 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姚立宁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肖开宁 广西经济职业学院院长

    林 胜 海南省华侨商业学校校长

    杨和平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院长

    何仁聘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何 旭 重庆市聚英技工学校校长

    魏庆曜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黄宗良 四川省成都市中和职业中学校长

    马洪江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李 颖 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职业中学校长

    刘崇文 贵阳市英才学校校长

    李华伦 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校长

    廖晓琼 昆明市盘龙职业高级中学校长

    西 洛 西藏林芝地区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张权民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马 宏 陕西省榆林农业学校校长

    刘胜利 甘肃煤炭工业学校校长

    王国强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杨守林 西宁卫生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王 和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汤万龙 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何大同 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院长

    吴占鹏 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校长

    吴梦军 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院长

    杜志忠 厦门市集美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三、杰出教师奖

    陈 济 北京市商业学校教师

    老 青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师

    向 军 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教师

    汪珊珊 北京市外事学校教师

    邓 宁 北京市应用高级技工学校教师

    王汝梅 北京市财会学校教师

    贾海瀛 天津职业大学教师

    杨中力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潘海生 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师

    翟 津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职业

    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杨 丽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教师

    罗 维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教师

    白 洁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李树晗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孙海燕 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教师

    李现彬 河北省武安市职教中心教师

    李文柱 河北省衡水科技工程学校教师

    陈兰云 廊坊卫生职业学院教师

    赵晓芳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教师

    孔 红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黄明河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韩高峰 内蒙古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教师

    王雅莉 内蒙古临河区第一职业中专教师

    张邦建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杨秀双 鞍山技师学院教师

    王素云 辽宁省朝阳工程技术学校教师

    付建玲 吉林女子学校教师

    姜惠民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雍丽英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王素玲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林业学校教师

    冯永谦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教师

    朱 燕 中华职业学校教师

    王培坚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教师

    颜苏勤 上海商业学校教师

    张 斌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教师

    朱照红 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谭燕泉 南京卫生学校教师

    刘克军 江苏省盐城市高级职业学校教师

    赵 杰 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蒋 玲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马 斌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王德堂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周晓峰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教师

    孔德兰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师

    姚志恩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教师

    韩慧琴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朱耕深 浙江省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凌 静 杭州市乔司职业高级中学教师

    贾海峰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教师

    贾 芸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胡常海 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教师

    王海安 宣城市机械电子工程学校教师

    鲍俊瑶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杨 松 福建省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教师

    张源峰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张如涯 福建省大田职业中专学校教师

    张全福 江西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教师

    朱灵通 江西新兴产业工程学校教师

    肖忠优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教师

    崔世玉 山东化工技师学院教师

    刘纪新 青岛黄海学院教师

    明 晖 四方机车车辆高级技工学校教师

    曾招喜 济南职业学院教师

    蒋德志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教师

    任瑞香 青岛市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教师

    刘天真 青岛电子学校教师

    刘振武 湖北省英山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郭承焦 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教师

    关 立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教师

    郭 萍 仙桃职业学院教师

    廖克斯 湖南省芷江民族师范学校教师

    刘信波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教师

    陶 艳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肖新丽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侯建军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教师

    袁 亮 湖南省郴州工业交通学校教师

    佘正德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教师

    王新中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朱方来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余明艳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李旭芳 海南省旅游学校教师

    谢必武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教师

    王瑞敏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向贤兵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马国强 重庆市科能高级技工学校教师

    余欣荣 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教师

    张并劬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蒋道林 四川省宜宾县柳加职业中学校教师

    龚碧玲 攀枝花市建筑工程学校教师

    方 澜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秦政义 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黄 英 四川省蚕丝学校教师

    刘 强 成都铁路工程学校教师

    王成琼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程 辉 贵州省建设学校教师

    黄艳萍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王发高 彝良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教师

    姚滇滨 云南工艺美术学校教师

    洛布桑珠 西藏日喀则地区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张宗民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韩小峰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李雅乐 陕西银行学校教师

    何彦峰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赵忠宪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刘志林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张朝霞 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许 斌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段 平 宁夏海原县职业教育中心教师

    曹兴举 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杨晓红 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四、优秀理论研究奖

    柳燕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吕景泉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陈 衍 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袁向军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

    郭 扬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

    任君庆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宁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李梦卿 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徐元俊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五、杰出贡献奖

    李家杰 香港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副主席

    希望各地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积极宣传受表彰单位和个人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引导本地区广大职业院校和职教工作者向先进典型学习,进一步激发他们深化职教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希望获奖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开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2014年5月6日
    中职学校实行春季招生已有一些年了,客观地说,春招对巩固中职生源、发展中职教育,起到过一定作用。但从整体和长远看,中职春招存在弊端,应该警惕。

  一、操作不规范,义务教育年限缩水。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必须严格履行的法定责任和义务。而在部分地区,中职春招中的不规范做法,把九年义务教育变成了八年半,还美其名曰到职业学校继续完成学业,这不仅涉嫌违反《义务教育法》,还是违规者的自欺欺人。

  二、损害法定受教育权利,伤害未成年人自尊。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初中学校把春招对象划定为所谓的“差生”。有的学校甚至打出“不上500分别想上普高”的标语。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少都背着“失败者”“淘汰者”的思想包袱。

  三、动摇基础,影响公民素质提升。从春招实际情况来看,进入中职学校的一部分学生,在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变成了混年限。他们不是学不会,而是没真学,部分学校也没真教、没真管。

  四、应试教育变本加厉。义务教育学校为了多几个学生考上省示范性高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力自觉不自觉地向文化课成绩优秀生倾斜,放松了对全体学生,特别是所谓“差生”的教育和管理,而春招则直接助长这种“怪胎”的迅速发育和茁壮成长。

  五、市场交换意识侵蚀学校净土。中职春招中的生源交易已成了“秃子头上的虱子”——公开的秘密。特别是一些私立职业学校,由于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名为办学,实为“中介”。而一些生源校的所谓“差生”“差班”简直成了“香饽饽”,一些教师在利益诱惑下,利用家长对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失望情绪、对职业学校信息了解的不对称、特别是对老师的信任,在花言巧语中将学生待价而沽。

  六、教师招生,苦不堪言。每年的春招,对公办职业学校教职工来说,是一场身心俱疲的“苦旅”:为了春招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走遍千家万户。有的学生家长见招生老师像遇见“瘟神”般躲避。有些学生家长甚至拿扫帚将招生者赶出家,斯文扫地。

  七、教育资源严重浪费。春招耗时长,有的一个月都打不住,无论生源校还是招生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均受重创;春招耗物大,耗财多,耗力惨,像赶一场场大集,结果招生成本居高不下,严重挤占本已捉襟见肘的职业教育经费。一个春招季节结束,教职工身心俱疲,教学元气受损。

  八、动摇现代职业教育根基,职业教育体系难以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类型之别,职业教育不是层次教育。而春招恰恰是在不断强化社会和教育体系中早已潜在的普通教育高层次、职业教育低层次的心态。恰恰是在告诉世人职业教育是末流教育。长此以往,现代职业教育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只能是空中楼阁。强国富民梦,伟大复兴梦何时才能实现?

  鉴于此,笔者强烈呼吁,警惕中职春招弊端!真正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统筹教育事业。九年义务教育必须依法高质量严要求完成,这是关乎中华民族基本素质的基础;招生体制必须改革,职业教育要真正放在应有位置;招生市场必须规范,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实行最严厉的问责制;职业学校必须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切实规范职业学校办学;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必须科学实际,法律法规要加快出台实施。 
编者按
 
    今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探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措施,要求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从根本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此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里,我们编发赵志群教授的文章,旨在引导职教界广泛深入地理解和研究这一重要命题。
 
    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探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教育研究者欢呼“职业教育春天”的到来,因为职业教育不再是一条断头路,未来的职业教育不仅会有本科生,而且还会有研究生,职业教育的低位和吸引力将会大大提高;过去只能招到“差生”(仅指学科成绩)的中等职业学校,希望通过“3+4中职本科贯通”学制来改善目前招生的窘境;一些就业不好,与地方经济发展严重脱节的本科高校可能有了新的发展机会;而追求高学历的家长们,也感到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终于有了上本科的机会。
 
单纯的教育模式调整
 
不会满足产业需要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欢欣鼓舞。首先,这项措施直接涉及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很多在观望,他们并不一定明确如何创办高质量的应用技术型高校,这绝对不是发表一个声明那么简单。有些谨慎的学者开始担心,这是否再一次引发本科教育的扩张,因为目前我国一些本科学校的教学质量已经广为诟病,其毕业生就业状况很不乐观。
 
    即便是在最发达的工业化社会中,推行“全民大学生”(college for all)教育政策的国家也一直被高结构性失业率问题所困扰。根据OECD的统计,加拿大和美国就业人口中接受过本科教育的分别占到47%和38%,但是能找到相应工作的仅占22%和18%。也就是说,大约有一半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据美国一些地区的调查,出租汽车司机和超市收银员中本科毕业生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5%和25%。因此,传说中的我国很多移民到加拿大的高学历技术人员从事洗衣店等低技能工作就不足为怪了。
 
    然而另一方面,近年全球竞争力和创新力连续排名第一、失业率几乎倒数第一的国家瑞士,其接受过(相当于)本科教育人口的比例却始终维持在30%以下。欧洲另一个经济发展的明星国家德国的情况也大体如此。这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状况,与(本科)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并没有必然联系,关键还是要看其内涵。
 
    即便是与美国和加拿大相比,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江苏和北京等地的本科教育普及率也不算低,尽管我们的科技发展水平(需求方)与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中,我国“新技术的可用性”指标仅仅排在第107位,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不是量上的,而是质的和结构性问题,即大量本科毕业生满足不了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如果通过简单的“中职本科贯通”学制改革,仅仅出现了一种新的“四本”的话,这样的改革意义很小,而且长远来看,这对解决我国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根本起不到积极作用。OECD发达国家的就业统计数据表明,单纯鼓励追求高学历的教育体系实际上是一个很糟糕的选择。仅仅通过由本科院校和中职学校共同合作办学,或者合作设计课程,是不可能完全培养出满足产业升级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单纯的学校教育模式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职业教育脱离实践的“顽疾”。
 
技能型人才面对更高要求
 
    当今社会,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高度发展,以精益生产和扁平化管理为突出特点的现代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将柔性生产技术、高素质劳动者以及企业内和企业间灵活管理方式集成在一起,传统精细化岗位分工被灵活、整体、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任务所替代,这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类的职业认知只能以整体化的形式进行,在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必须在具体的工作情境和整体化的工作过程中获得,其最重要的成分是带有主观性质的“工作过程知识”。要想发现、评价和促进工作过程知识的学习,单纯的学校教育已经无能为力,只能采用企业和学校相结合、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这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特征。
 
    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提出了“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要求,这正是建立高质量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一个重要条件。
 
    事实上,在学校教育诞生之前,学徒制一直都是人类社会技术传承的主要手段。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后,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逐渐取代了学徒制,但是学徒制并没有完全消亡,而是以不同形式得以保留。事实证明,现代学徒制发展得好的国家,在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有更强的竞争力,其青年失业率也更低。现代学徒制可以更好地协调教育体系和就业体系的关系,由于降低了从学校到工作世界的“门槛”,它可以大大降低青年失业率,并提高中小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国际比较研究证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可以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和(相对纯学校形态职业教育)低投入的双赢。德国巴符州把现代学徒制引入到应用型高等教育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地区之一。最近,备受媒体关注的英国乔治王子的“超级奶妈”保姆玛利亚·波拉洛,就读的也是一种现代学徒制学院。这所著名的家政大学——英国诺兰德学院(Norland College)设立了为期三年的“幼儿早期发展与教育”荣誉文学学士课程,包括两年的课程学习和一年的家庭实习。
 
建立类似现代学徒制
 
职业教育制度
 
    笔者认为,要想建立高质量的应用技术型高等院校,必须建立一种(类似)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制度。在此,应首先开展相关的制度研究和建设工作,包括:一、制定国家、地方和行业协调统一的法律法规,建立对高等学校和企业合作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二、建立跨越传统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经济管理部门的专门机构,承担协调工作,并建立各方认可和参与的协调和实施机制;三、建立专门的学徒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企业培训和实习的质量;四、鼓励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企业)、职业院校和职教研究机构系统化地参与到职业教育政策的讨论和对话中;五、促进职业教育创新战略的发展与研究,尽快开展现代意义上的跨学科的“职业资格研究”,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逻辑基础。
 
    此外,还应从国家层面进行制度设计,尽快确定我国带有现代学徒制特征的应用技术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应确保实现以下目标:一、赋予学生独特的、具有“准员工”和“学生”双重地位的法律身份;二、确保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学习方式顺利获得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如技师甚至高级技师;三、与学术型本科传授学术知识不同,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完成“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并获得工作过程知识。由于现代社会的水平和垂直劳动分工逐渐减弱,应引入“核心专业”理念和开放式的专业标准,满足劳动市场结构的灵活性发展要求;四、引进现代化的职业分析方法,通过分析职业的“次级因素”(如生涯发展和典型工作任务等)开发课程标准,以确保职业的稳定性,并为建立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发展职业承诺奠定基础;五、确保学生在企业停留一定的学徒(实习)期限,满足合作企业对培训投入与产出效益平衡的功利性要求。
 
    笔者建议,首先应在国家法律法规层面确定学徒制的合法地位,通过学徒合同等方式保障应用技术型高校学生的特殊合法身份以及相应的受教育权、劳动保护和社会福利等权益。要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对招收学徒或实习生的企业的“培训资格”进行管理,为校企双方的教学安排提供咨询,协调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应鼓励中小企业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提供学徒、实习或培训岗位,使其了解到,参与职业教育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合算的。可以利用现有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推广基地和相关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进行探索试点。(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职业及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
 
职教打通,要立足实际
 
方言
 
    2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信息,并有了“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和“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提法。随后,关于“600所地方院校转型职教”、“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消息也纷纷传出。这一系列的消息,迅速在高校、职教界和社会大众当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反响迅速,反响巨大,无疑是因为这个问题实实在在是非常重要的。
 
    实际上,职业教育发展至今,的确不易。而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市场融合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等方方面面,已经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并办出了一些业内、行内公认的品牌院校。恰当此时,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已经不同往时,国务院又提出要“打通”职业教育上升通道,那么,从高职中严格筛选出一批院校上升为职业教育的本科阶段的院校,应该说是:恰当其时,恰如其分。
 
    同时,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中,尤其是在扩招和地方院校的增长型发展中,专业集中、与市场脱节、课程老化、就业压力大等问题开始一一爆发,并且有渐行渐重的趋势。地方本科院校不可能再过老日子。转型成为必然选择。而由于紧贴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也成为目前绝大多数地方本科的首选,在这一点上,与高职院校的使命重叠。既然要打通“上升通道”,它们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也顺理成章。但是,一刀切地搬家显然不合理,不合情,也不利于地方本科和职业教育本科阶段的发展。仍然是严格筛选,树立标准,从地方本科中选拔一些院校成为高职的本科阶段,才是理性的选择。
 
    既不能封堵优秀高职院校上升的通道,又要让地方本科转型成功。来自两方面的合格院校共同支撑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这样的通道,才内外稳固,健康持久。
 
    而这,该是打通职教上升通道时,应该立足的实际。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陈晓璇 通讯员 穗教宣


  分类考试、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是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到底如何?近日,广州市教育局组织了多场“广州教育媒体观察团·探营中职”活动。羊城晚报记者随团对中职学生在校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体验。最大的感受是,中职生学的知识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服装纺织学校并非培养流水线女工

  她们玩“私人定制”

  4月25日上午,中央、省、市22家媒体共30多名记者走进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本次探营活动以“私人定制”为主题,以服装项目设计全过程为课程体验主线,记者们在短短180分钟,全方面体验到服装设计、立体裁剪、吊挂流水线、摄影、艺术插画、扎染、面料识别、化妆造型、模特展示等纺校特色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

  这是一所典型的“女校”,在这里上学的都是初中毕业后就考进来的学生,她们的年龄相当于高中生,但她们要学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有一整套有难度的动手实操。

  记者看到,为了制作一套学生礼仪服,学生从设计画图纸开始便要自己构思,还要亲自动手裁布、缝制。在服装实验室里,学生们一个个化身为服装厂女工,在流水线上用缝纫机缝下一针一线(见图)。

  “我们并不允许学生只是成为一个流水线上的女工。”该校的老师表示,会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服装设计、生产、管理等本领。

  电子信息学校理科男不担心就业

  他们玩“视频监控”

  4月30日上午,“探营中职”活动走进的是一所典型的“男校”—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据介绍,该校95%的学生是男生。带领记者参观体验的学生吴梓豪说,上初中时,自己成绩很一般,属于普高和中职的“临界生”。中考时,他觉得,与其考一个升学率很低的高中,不如读一个比较好的中职学校,所以毅然填报了这个学校。

  原以为中职学的都是很小儿科的东西,没想到走进去观察体验,记者们才感觉到自己是个“理科白痴”,“理科男”们玩的样样都堪称高科技。

  比如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基地,学生现场完成广州市中职学生技能(网络综合布线项目)竞赛要求的电信通话,还展示了光纤熔接项目—学生现场制作一对光纤线缆,连接计算机和网络摄像头,最终实现将画面传送至计算机,形成实时视频监控功能。

  在动画制作实训室,学生们熟练地将基本的几何体变成一个动画角色,并设置个性化的动作,现场学生将参与体验的记者设置为游戏主角,让大家体验添加了个人元素的Flash游戏,生动有趣。

  吴梓豪告诉记者,他并不担心找不到工作,因为学校可以对口两所高职院校,通过考试便可就读,录取率达50%。读完高职之后,他们还有对口就业的单位,比如广铁集团。“在我们这里,已经有保送和自主招生了,并不比上高中差很多。”
编者按

  日前,中国高教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高职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成立。来自全国80余所示范性高职院校、骨干高职院校的近200名代表参加成立大会,并就“素质教育与高职使命”这个主题,围绕高职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践行立德树人等进行集中交流。于此,我们编发几位主题演讲者的意见,分享高职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践,希望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有所裨益。

  高职发展的自身需要

  中国高教学会会长 瞿振元

  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正在为我们国家的新兴工业化以及我们工业的升级换代,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确实已经步入了从重数量到重质量、从重规模到重内涵发展阶段,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各高等职业院校推动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追求。所以,重视高职素质教育,也正是基于我们高职院校素质发展的自身需要。这是高等教育再深化的一个标志,也是高等教育质量再提升的一个标志。

  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既要尊重高等教育一般规律的共同要求,又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又要着眼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服务。而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过程中的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特点,使我们更应该突出职业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人文精神。

  目前,我国的职业精神培育和发展是很不够的,因为我们这个社会是从千年农业社会中走来的,人的职业习惯当中缺乏那种从工业社会中酝酿产生出来的职业精神。尽管我们经过改革发展,职业精神有了很大的发展,尽管我们是制造大国,工业化的进程相当快,但是这么短的时间里头,所有劳动者生产形成的与工业化相伴生的那种职业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一定要很好地结合我们职业教育特点,拓展对职业精神与认识,培育学生的诚信、责任、爱岗敬业以及学会懂做人,精专业,会做事。培养他们的人文品格,使他们能为国家作贡献,自己生活幸福。

  职业教育的本义和特色

  教育部职成教司司长 葛道凯

  素质教育是促进品格形成的过程,对教育来说是促进优质品格的形成。这种优质品格是基于社会共同价值观,被我们绝大部分人广泛接受的优良品格。关于素质教育,我有两点体会:一是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题中之义、重要贡献和基本责任;二是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着力点。为说明这两点体会,我讲一个小故事。

  北京劳动关系学院的一位老师从学生的视角,对一个“90后”的孩子进行了多次访谈。这孩子在北京上了完整的普通高中,没考上大学,然后到中职学校读一年,这位老师记录了该过程,写成了文章。我看了以后,概括了三句话。

  职业学校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用这个孩子的原话讲:“在普通高中里,学习成绩在中等以下的同学被排除到学校组织的活动以外,而在职业学校里,每个孩子都是孩子,每个学生都是学生。”在普通高中里,学习成绩差只能低头做人,不敢参与活动。而在职业学校里,老师动员参加,不会、不敢,没关系,试一试,获得了成功,找回了自信。

  职业学校是真正实施人人成才的学校。这个孩子读中职,爸妈帮他选了电子工程专业,热门,将来有出息。入学一个月,孩子找老师提出想换专业,老师问为什么换,他说学不会,犯迷糊。老师问那你对什么专业感兴趣,学生说我想试试烹饪专业,老师说可以,现在就带你去。结果这孩子有烹饪天赋,一年还没学完,已经有饭店请他,月薪几千元,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这个专业里是最好的学生之一,家长也高兴,社会也欢迎。

  职业学校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学校。在读普通高中时,逢年过节、家族聚会,都不去,回到家老挨骂。老爸讲,儿子,我养你白养了。他自己不高兴,家长不高兴。经过中职一年,他认识到自己不比别人差,比别人还好呢。家长也问:“儿子,今天学了什么,明天要学什么。”逢亲戚朋友红白喜事,家长还问:“要不要请我家儿子过去给您帮忙。”职教成就了这孩子和他的家庭。

  我对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着力点有三层理解。

  第一层,职业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精神。

  第二层,增强信心、信任和诚信是职业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和起步的地方。

  第三层,加强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课程、课堂的活动或者言教,更要重视实践的身教和养成。

  做人做事的有机统一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周建松

  高职同仁们普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和重视素质教育非常必要、需要加强、十分期待。

  非常必要:高职教育已占据半壁江山,处在内涵建设阶段,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既重要又必要,更是贯彻立德树人的重要行动。需要加强:经过了30年发展,增规模、设专业、铺摊子,任务基本完成。主要是内涵建设,而素质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内涵。十分期待:素质教育的命题会议和组织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希望多开展综合性和专题性的交流活动,有必要再拓展。

  我个人认为,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是借鉴通识教育、学会文化素质教育、分享博雅教育、遵循思想教育规律基础上的创新型教育思想,其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思想十分深刻。

  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既是作为高等教育一般所需,也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目标所应,更是针对应试教育的补偿,带有综合性、立体性,要围绕就业导向,增强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充分应用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积极创新载体,正确处理今天明天和未来的关系。着力在六个维度上下功夫: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做人的高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做人的厚度;重视业务素质培养—培养做人的深度;重视身体素质锻炼—培养做人的长度;注重身心心理健康—培养做人的宽度;注重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做人的强度。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坚持“以生为本”理念,践行“特色鲜明、人民满意、师生幸福”的宗旨和价值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坚持“三个一切”指导思想,深化“三关”工作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学生“千日成长工程”,在着力构建多样性、立体化素质教育体系上下功夫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探索和实践。

  基于顶层设计的制度

  成都航空职院党委书记 杨建国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65年,是原航空部所属十所航空院校之一,为航空、军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3万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是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早在1998年,学校就将文化素质教育引入选修课和二课堂当中。但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构建,整体性和统筹性不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成效甚微。

  我们认为,在人才培养中,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应当重视工具理性,也应当关注价值理性;不仅应当关注受教育者对增加未来财富的技能开发,也应当重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不仅应当重视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也应当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通过两年多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应当从人才培养目标、系统管理、体系架构三个角度进行顶层思考。在准确的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能力提升为核心,构建文化素质教育“语言与文学”“历史与文化”“哲学与人生”“艺术与审美”“社会与职场”模块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以三大保障为着力点,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系统支持。这三大保障是:以体制机制建设为着力点,为素质教育提供组织保障;以学分认证体系建设为着力点,为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以目标评估体系建设为着力点,为素质教育提供质量保障。 
    近日,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分别在学校网站发布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对各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进行了链接发布。这是教育部首次组织编制和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针对部属高校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21世纪教育研究院对照去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的《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的要求,对报告内容完备性、信息公开化及公信力进行了测评。测评结果并不乐观,此次部属高校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综合平均得分为56.8分。

  根据教育部的通知要求,高职院校应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本校首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工作,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貌似还有很长时间,不必着急,但是,从75所部属高校编制出的水平欠佳就业质量报告看,高职院校应该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在笔者看来,以就业为办学导向的高职院校,就业质量报告的重要性其实要高于其他院校。

  高职院校在编制就业质量报告中,至少要从部属院校的首次就业质量报告中,吸取以下教训——

  首先,必须避免低级的疏漏,这需要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一起努力,明确基本的编制规则。编制高校就业质量报告,除供高考办学参考外,还有一个重要意图是,供受教育者选择高校,以及社会机构选择与学校合作所用。因此,就业质量报告编制不能各说各话,在数据统计口径、统计时间节点上必须保持一致,这就如GDP的统计,不能各国、各地区不同,否则,就失去比较的价值。

  这次部属高校编制的就业质量报告,就在数据统计口径和统计时间上存在不一致的问题。这一问题,是高职院校在编制就业质量报告时必须要避免的,为此需要教育部门明确编制的基本规范,统一统计办法和统计时间。

  其次,必须在发布基本就业情况基础上,重视就业相关分析。此次部属高校编制的就业质量报告,在“就业基本情况”一项上完备性高,达100%;而得分率最低的为“相关分析”一项,报告中提到用人单位评价的仅36所高校(占部属高校的48%),提到公众关心的月收入、就业现状满意度(签约满意度)、专业相关度(专业对口)或离职率(违约率)等任一关于就业质量指标的仅48所高校(占部属高校的64%)。此外,高校年报在就业对专业设置(得分率48.0%)和招生(62.7%)的影响,以及就业趋势研判(64.0%)等内容上较为欠缺。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高校并没有做进一步的跟踪、调查工作,比如用人单位的评价,这需要跟踪、调查,学生对就业现状的满意度、工作之后的变动情况等,这需要学校把就业工作延伸到学生毕业之后。做好以上这些工作,需要长期的积累,部属院校拿不出这些数据,很可能这之前根本就没有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毕业生的工作,也从来没有结合就业情况,分析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专业设置等问题。高职院校在两年之后,发布首次就业质量报告时,要拿出这方面的数据,交出一份像样的答卷,必须从现在开始就着手准备。

  如果准备不足,很可能到时不但没有上述报告内容,还有可能连报告也难产,这次只有60%的部属高校于《通知》要求的2月底前进行了公布。

  第三,要把学校自主编制与第三方独立调查结合起来。笔者一直认为,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要有较高质量,应该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编制,而在目前,要尽可能提高质量,高校应该采用第三方数据,教育部在通知中也提到,“有条件的地方可委托第三方评价”,但这次部属高校仅有11所高校使用了第三方数据,大部分高校未注明、介绍数据来源,甚至有高校在年报中引用未经查证、来自网络博客上自称来自专业第三方薪资排行榜的数据。这需要高职院校在编制就业质量报告时引以为戒。

  编制就业质量报告,对于以就业为办学导向的职业院校来说,有很重要的价值,各校应把这当做一项大事来抓,而不是以应付上级部门的态度对待。真正对办学质量、学生就业前景负责的办学者,是会主动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跟踪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并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
    青岛日前正式出台《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融合贯通试点方案》,意味着延续多年的普职教育间的壁垒将被彻底打通,普职学校间学分互认、学籍互转正在成为现实。2014年秋季新学期市属学校将先行试点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融通,2015年试点将扩大到部分区市,2016年在全市推开。

  学籍互转有“门槛”

  尽管《方案》打通普职教育间的壁垒,但学籍互转并非零“门槛”。

  《方案》规定,学籍互转申请须在高一第二学期初、高二第一学期初提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将要组织对申报本校的品行合格学生进行有关科目测试考核,达到相关要求的学生,报市教育局审批后转入普通高中学校学习并注册学籍。转入普高的学生在原就读学校修习的学科和技能课程学分计入转入学校学分,免修转入学校相关学科和综合实践类课程。而转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原就读学校修习的学科课程学分计入转入学校学分,免修转入学校相关学科课程。

  对此,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认为,现在普通高中里确实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学生,而学生和家长碍于面子不愿意转到中等职业学校,有的选择出国来逃避现实,学籍互转就为孩子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二次选择有机会

  高中阶段教育改革最引人关注的应是普职学校间的学籍互转,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转入普通职业学校。

  市教育局副局长王铨告诉记者,目前中考招生格局是普职兼报,导致高分考生流向普通高中,而职业学校接纳的多是低分考生,从这点来看,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转入普通高中难度更大。此次教育融合贯通试点最大的好处是给学生提供二次选择的机会。国外许多大学在大一都开展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平台,大学尚且存在职业选择的不确定性,何况初中生。目前相当数量的初中生的确对人生规划不清晰、不理智,过早地划分职业倾向存在弊端。

  优质教育能共享

  《方案》还有一大亮点:普通高中学校和职业学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开设适合学生需求的跨校选修课程,允许和鼓励优秀教师分别到普通高中学校和职业学校相互兼课。王铨介绍,下一步我市将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并通过共享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和教育设施等形式实施普职融通教育。普通高中学校学生可选修职业学校技能类课程,职业学校学生可选修普通高中学校学科类课程,选修课程实行学分互认,纳入学生总学分。

  此外,《方案》还明确我市将加强普通学校生涯规划和技能课程建设,初二年级每学年开设6课时、初三年级每学年开设30课时的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课程,举办职业认知相关讲座和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初中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做好进入高中阶段普职分流的指导。 
    本报讯(记者 董少校)制作创意点心,观摩汽车保养,亲手做盆栽……一个个新奇的体验项目,吸引着孩子们的关注。4月中下旬的3个周末,上海市首届学生职业体验日活动举办,3万名中小学生走进50所中职学校,体验实训项目,了解职业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活动期间,上海中职学校的66个市级开放实训中心、35个校级实训中心向中小学生开放,涉及财经商贸、交通运输、文化艺术、信息技术、加工制造等14个专业大类,提供212个职业体验项目。
    聚焦新型职业农民

  “人口大国无人种地”,这个论断绝不是危言耸听。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家和各部委都在行动——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解决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2011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意见》。同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共同召开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推动落实文件内容。

  职业院校成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地。

  4月3日,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联合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培养方案》),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向广大农民敞开了大门。

  “新型职业农民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培养方案》中这样表述。

  教育部职成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区别在于: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加快去除“农民”的身份属性,使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具有相应社会保障和社会地位的职业化路子,实现从身份向职业的转变;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经营为目标,实现从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转变;引导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家庭经营+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组织化路子,以解决保供增收长效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从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

  农业人才的培养以往依赖于应用型教育培养相关专业学生,通过政策引导其毕业后进入农村工作。让农民“回炉”职业学校,培养职业农民,农业职业院校能否承担重任呢?

  农业职业院校困境

  全国农业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组最近发布了《2013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年度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课题组选取了全国182所农业职业院校(农业高职院86所、农业中职校96所)作为样本,样本分布于我国东、中、西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内容涉及办学基本情况、涉农专业情况、服务三农情况以及具体办学成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较为翔实地反映了2012年全国农业职业教育资源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端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全国兴办的一批农务学堂,如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然而,近两年来,我国农业职业院校因生源严重不足,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开办的涉农专业数量锐减,在一些农业高职院校中涉农专业学生比例甚至不足20%。教育部等五部委的一项联合调查也显示,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共有各类农业中等职业学校530余所,而到目前为止,农业职业院校和涉农的职业院校仅剩237所,十余年间锐减近300所。此外,“农”字头的职业院校中非农专业强于涉农专业的现象也不鲜见。

  “86所农业高职院校生师比平均值为22.5∶1,96所农业中职校生师比平均值为21.4∶1”,课题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而农业高职院校生师比的合格标准为18∶1,可见农业职业院校教师总量不足,部分教师仍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课题组的调查发现,农业中职学校2012年平均每校拥有双师教师职数75个、正高教师职数1个、副高教师职数47个。我国大部分农业职业院校的师资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成绩尤为显著,各农业职业院校均拥有一批双师型教师。但值得注意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师资队伍建设仍不尽如人意,人员编制的不配套,造成了师资队伍新的断层。

  《报告》指出:师资力量并不是农业职业院校发展的主要问题,农业生源劣势、专业结构弱化、农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导致农业职业院校招生难。我国农业职业院校近年来招生数呈逐年减少态势,且生源多以农村为主,涉农类专业的招生尤为困难,涉农学生仅占182所农业高职院校在校生总数的33.3%。而在部分农业职业院校内部,非农专业比重有所加大,涉农专业数量逐年减少,涉农专业数不足10个的农业高职院校有55所,农业中职校达81所,甚至有个别院校涉农专业开设职数仅为1个。

  “有些农业职业院校因发展定位不明,原本条件较好的专业不能做大做强;有些农业职业院校由于农业类专业招生困难,被迫开办了与自己原先专业无关的新专业;有些农业职业院校对实习、实训场所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就业竞争力弱,反过来制约了学校的招生;有些农业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趋同化,造成了农业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的弱化,人才培养方案也严重滞后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该课题组负责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吉文林为记者历数涉农专业发展的问题,他对此不免担忧:“农业类高职院校对普通高中毕业生缺乏吸引力,部分农业职业院校还陷入办学困境,有的已经转行,有的被兼并,极少数甚至有倒闭的风险。目前,社会对涉农毕业生有需求而无供给的问题已经出现。”

  课题组认为,农业职业院校困境的背后,反映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尚未形成,农业职业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且配置失衡。目前,经费投入的短缺依然是制约我国大部分省份农业职业院校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所在,政府职教经费对农业职业院校没有倾斜政策,国家财政没有支持农业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虽有时从其他部门获取少量资金,但常常是临时、偶然、非机制性的投入。

  农业职业院校能否破局

  面对农业职业院校如此窘境,有学者提出所有中职学校可以以培养求学者的职业技能为出发点,不设年龄限制,宽进严出,向具有初中毕业学历者全面开放。政府必须给农业职业院校拨付职业农民培训的经常性经费,对学校提出培养人数、专业、质量要求。

  而此次《培养方案》所设路径即是如此。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在2~6年内分阶段完成学业。共设置了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和经济管理五个专业类,累计修满2720学时、获得170学分即可毕业,获得国家承认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历,由学校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

  教育部职成司有关负责人在相关政策解读中指出,农业职业教育不单单包含以往侧重于技术和技能的职业培训,而是从观念、理念、道德、技术、能力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农民素质的系统教育。

  国家承认的公办、民办涉农中、高等职业学校,如果具有连续10年以上的涉农专业办学资历,具备相应的基层办学能力,能够进村、入社、到场,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学习,具有相应专业及课程开发的能力,具有相应的农民教育培训经验和师资力量,都拥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办学机构资质。

  这无疑给农业职业院校提供了发展的新方向。农民居住分散、学习要与生产兼顾,这就需要农业职业院校适应实际,主动帮助农民做到集中学习与农业生产交替进行,将教学班办到乡村、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村社区和家庭农场,重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这种做法解决了招生难的问题,同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的推动国家建立出资购买农民学习成果的公益性经费补偿制度,将给农业职业院校增加制度性的经费支持。

  对农民来说,老师就在身旁,可以边学边问边干,容易取得学习效果。农民一旦尝到了致富的甜头,就会产生接受教育的自主积极性。长远来看,帮助农民走上职业化教育道路,农民便不再是一种身份印记,而是一种新型的职业选择。

  这似乎是一条双赢的道路,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我们知道的是,职业教育全面向农民和农民工开放,将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力量;政府花钱购买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是关键环节。
    教育的信息化应该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补充与拓展。对于主动学习者,可以提供便捷、丰富的学习资源,为终身教育提供平台;对被动学习者,可以通过可视、形象的学习资源,可占领玩游戏的时间。对于实现教育信息化最后一公里而言,设备可分为课堂多媒体教学、电脑、手机等;途径可由课堂多媒体系统、网络(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进行电子课件、在线课程、慕课学习等。同时需要建设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教育产品,这是庞大的工程,需要从上至下立体行动。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傅德月

    关于职教信息化,本人觉得是个系统工程,从基层学校的角度看,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要统筹考虑,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与做为重点,做好前期的论证设计。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学习也是关键一环,教师的思维方式、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当然也要下大功夫,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下功夫开发教学资源,内容为王,没有好的内容,魅力全无!

    ——北京市商业学校党委书记  史晓鹤

    我每周都有一次以上与我以前毕业的学生和现在在读学生的创业沟通。学生们也很愿意来找我。我还有一强烈的、非主流的观点,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我对他们的告诫是不要去创业。因为创业成功所需要的几乎所有的要素学生都不具备。学生自认为的有激情和他们自己可以每天工作到半夜不需要工资,是和成功不关联的: 所有的创业者都有激情,在市场流动性这么强的情况下,学生的个人工资值不了几个钱。在一个日益市场化的环境中,成功要素都不具备的创业是没有多少机会能够成功的。

    ——贵州盛华职业技术学院执行院长  孙伟

    我们以前经常整齐划一地设计教育模式,而且是以设计者的角度考虑多一些,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要关注不够,这可能也是导致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之一。我这里引用一下原来一老领导的观点,他认为以就业为导向不代表所有人都是职业取向,允许少数人,例如百分之二十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去发展。这样不影响整体的办学方向,也兼顾了分类发展。同理,重点本科大学也不应该是一种培养模式,可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允许学生有不同走向。

    ——教育部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原副主任  李志宏

    高考改革的核心恐怕不仅是分类,而是给学生有多次机会选择、公平竞争,学校拥有自主权,建立依法招生的机制。同样,把打通职教“断头路”作为转型目标也是不合适的。现在搞的整体一个专业、一个班的中高职衔接、高职本科专本衔接,实际上容易搞乱学校自身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系统设计。给学生或部分学生深造、上升、转换渠道的途径多样化很必要,但要靠“立交桥”的制度设计,而且要个性化、弹性要求,学生个体自己可以并有机会选择。但学校为这些学生的服务不能影响总体培养目标和定位的设定。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郑卫东

    我并不认为高职、特别是示范高职面临本科转型的压力。原因一:高职最了解熟悉职场对中层专业人才的需求,它们和产业在中层人才培养上高度融合合作,课程体系也逐步适应职场对人才能力大纲的要求,已摆脱压缩饼干的历史。这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受企业欢迎程度就可证明。所以,不必担心本科或谁来和高职竞争这个人力资源市场。原因二:只要高职真正弄清是什么使自己在人才培养中成功,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模式,利用你们已经建立的和产业的良好合作关系,深入研究职场对工程师的要求,在资源允许的条件下,培养产业需要的合格工程师,高职一定会超过还没能彻底转型的本科,占领一部分工程师人才培育市场。所以,坚守阵地,你们不会失去什么;伺机出击,会有所获。前提是头脑清楚,看清战略,不要乱了方寸。千万不要迷恋“学术型”本科,丢了自己的根本。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查建中

    目前高职学生5%升入本科学校的比例不高,这是两种教育类型的冲突!如果省属多数本科高校转型,高职学生升应用本科的比例应大大提高,要让有愿望的学生都能实现他们的梦想。

    ——四川绵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何礼果
    5月3日,2014年青岛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咨询会在青岛旅游学校举行,33所职业学校在现场摆起“大集”,吸引了1万多名初中毕业生及家长参与。家长和考生们更看重专业培养计划和就业前景 。据了解,今年又有多所中职学校加入“3+4”本科项目的行列,但是因为招生简章还在审核,因此现在招生专业和人数还无法确定 ,家长和考生还需要再等等。 

  职校招生“大集”成生源争夺地 

  “请问我中考模拟考400多分能报我们学校的哪些专业?”5月3日上午,青岛旅游学校的操场上人头攒动 。岛城的33所中职学校在这里纷纷“设摊”,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 ,今年职业学校不再以热闹的特长展示吸引家长的目光,而是更专注于介绍学校的特色招生专业和就业前景。而随着中职教育的免费以及春季高考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职业学校。而这些家长和考生也成为中职学校纷纷争夺的对象。记者在现场看到,各个学校基本上都是全员出动 ,一队人马发放宣传单页,另一队则走出展台,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招生情况。 

  记者在现场看到,前来咨询的学生并不算多,许多都是家长代劳,“马上中考了,孩子们都在家紧张备考呢,这些事我们就替他办了,不过来了才知道有的学校还得现场面试。”一名家长告诉记者,他的手里已经收集了十几所学校的招生简章,“我今天就准备挨个打听一下哪个专业现在比较好就业,同时还比较稳定收入又高。” 

  “3+4”本科项目成咨询重点 

  而从去年开始在三所学校进行试点的“3+4”分段培养本科也成为考生和家长最为关注的项目,尤其对于许多成绩游离在普高线上下的考生来说的,先在职业学校读三年,然后绕过高考进入一所不错本科学校就读是最好不过的选择。而且今年“3+4”分段培养本科项目放在提前批次录取,即使考生没有被录取也不影响报考其他学校。因此,在咨询会现场,这也成为众多考生家长热问的重点。 

  青岛交通职业学校的邮轮游艇管理专业作为岛城职业学校中的独一份,一直是考生家长咨询的重点,不过,今年学校也将新增一个“3+4”本科专业项目,也吸引了不少考生和家长前来咨询。“我们学校是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就汽车维修工程教育本科专业开展合作,但是具体的招生简章现在还在审批,近期内才会公布。”校长牟善伟告诉记者。 

  同时,而除了众多与省内外高校进行合作之外,今年岛城的中职学校中还首次尝试“跨国3+4”。青岛电子学校今年开始招收物联网管理专业“3+4”中加国际本科班。学生在青岛学三年后,直接进入加拿大院校继续进修,到时候可以取得本科证书,也能直接在当地就业。 

  今年可免学费读中职 

  在招生咨询现场,记者也注意到,不少中职学校的招生简章上都赫然印着学费全免的字样。据了解,从2013年秋季新学期起,青岛市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全免费政策,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所有在校生免收学费,对经政府依法批准、符合国家标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其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收费标准免除学费。新政策实施后,财政每年要投入资金约2.2亿元,受益学生约14万余人。 

  近年来,本市大力推进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2010年,将中等职业学校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免学费政策范围;2012年除执行已实施的减免政策外,又对全部农村学生免收学费;2013年9月,实现全市“一、二、三年级全额财政补贴,公办、民办学生同等待遇”的中等职业教育全免学费资助政策。 
 

    “3+4”是中职3年毕业后不用参加高考直接上本科高校吗?毕业证跟普通本科毕业证有一样的吗?昨天,青岛市中职学校招生咨询会在青岛旅游学校举行,33所参与中职招生的学校为考生和家长提供现场咨询,“3+4”中职本科分段培养、新增专业、就业去向等成了家长考生关注的焦点话题。

  吸引家长学校频使招

  与普通高中,家长关注成绩和升学率不同,中职学校招生需要给家长展示的东西更多,昨天的咨询会现场,参会的33所中职和技工学校使出浑身解数,以吸引家长和考生的目光。一名家长说,“我今天一大早就来了,看了十几个学校的招生摊位,就是想多了解一下现在的专业情况,这不,现在我就请教一下教育局的专家哪个专业现在比较好就业,同时还比较稳定收入又高。”

  “3+4”成咨询焦点

  从去年开始,青岛市首次试点“3+4”中职本科分段试点培养,青岛电子学校等3所学校成为首批吃螃蟹的学校,今年局属学校中“3+4”招生学校增加到了5所学校,分别是青岛电子学校、青岛交通职业学校、山东轻工工程学校、青岛华夏职教中心和青岛旅游学校,其中山东轻工工程学校有数控技术、机电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3个“3+4”专业,青岛电子学校则有计算机应用、电气技术应用等。除了招生专业增加外,去年本科高校只有青岛科技大学校一所,今年与中职学校合作的本科院校也增加了多所,其中青岛交通职业学校合作的本科高校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青岛旅游学校合作的高校为山东师范大学,让“3+4”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新专业备受考生青睐

  记者采访发现,家长和考生对新增专业也确实更加关注,“青岛啤酒是青岛的名片,能进入青啤工作当然好了。”在青岛商务学校摊位前,考生家长杨先生对学校新增的“啤酒酿造与包装专业”很感兴趣,“青岛啤酒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孩子能进这样的企业,最起码不用考虑会下岗的问题。”

  在外事服务学校摊位前,校长褚维东仔细地给家长们介绍学校新增设的“海乘专业”,青岛市将建设北方最大的邮轮母港,这无疑将给青岛带来巨大的就业机会,而海乘专业人才就是邮轮母港紧缺的人才。同样是服务邮轮母港发展,青岛交通职业学校将前年开设的帆船游艇专业,又增加了邮轮方向。青岛城管职业学校今年新增设了智能楼宇技术同样是一个极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家具、家电楼宇智能化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智能楼宇的设计、维护、销售等人才缺口巨大,学校招生处主任李政勋告诉家长,新专业还没有招生已经有海尔等企业到学校要人,也提出了联合育人的计划。

  今年录取专业优先

  招生咨询会现场33所学校参加,其中最火爆的莫过于市教育局的政策咨询摊位,青岛市教育局招办和职成处的负责人在解答考生和家长关于政策方面的问题。青岛市招办中招处处长朱海峰告诉记者,今年青岛市中职录取分为5个批次、从往年的学校优先变为专业优先,因此考生在选择志愿时要注意。
    中职生开店当老板,校方不仅提供免费的门面,还给了启动资金,这是发生在武汉市财贸学校的新鲜事。昨日,开店学生盘点,首战告捷,五一小长假营业额近千元。

  学校负责人介绍,学校上学期开始策划创业街项目,面向全校“招商”。各专业结合各自特长拿出创业方案,经过选拔和可行性论证后,最终有3家店获得评委青睐,学校还为每家店提供2000元启动资金,并由各系部老师组成“智囊团”,贴身指导。

  学校负责人介绍,“创业街有十几间门面,只要学生有合适的创业方案,可随时进驻。”据了解,为学生如此提供创业实战服务,在武汉中职学校中目前还是第一次。

    中国新闻网讯 据澳洲网报道,据澳洲国际教育中心(Australia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29日公布的一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作为澳洲第一大海外学生生源地,2013年共有11.9237万名中国学生来澳学习,其中61.9%的人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只有8.2%的学生选择的是职业教育与培训。


    澳洲第二大留学(微博)市场在印度,其对于澳洲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不过与中国不同,2013年印度来澳学习者中,职业教育与培训占比最高,达到3.6208万人,占到总人数的49.8%,而来澳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次之,占总人数的41.8%。

    韩国和越南并列成为澳洲第三大留学市场。2013年来澳韩国学生数量2.0078万人,其中高等教育领域总人数占比达31.1%,职业教育与培训占比32.4%,英语语言课程则为26.5%。与此同时,2013年来澳越南学生同为2.0078万人,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占45.5%,英语课程人数占29.1%,职业教育与培训者占15.5%。巴西属于第八大市场,其中57.1%(1.2634万)来澳参加英语语言课程培训。

    调查研究显示,澳洲高等教育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主要因为澳洲政府的一系列改革及刺激政策,如简化的审签流程以及允许毕业后留澳工作等。

    【编者注】早晨看到这篇文章,或许很多人觉得这跟教育不沾边,但不知怎么,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正保远程、万国司考和IT达内。大家都埋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慢,个人感觉根源在于最好的律师并不会站在讲台上,最牛的会计一定不在讲报表,他们都是这一行的精英,无时无刻学习和吸收营养。那么跟他们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借鉴社交思路,然后再去谈“人人皆老师 人人皆学生”的互联网分享,所以我认为Doximity在职业领域做垂直社交的很多东西能够对我们的从业者有所借鉴,不要让你的学生毕业就离开你,职场的专业交流才是最好的教育。 

   
  Doximity,一个垂直职业医师的"LinkedIn",最近再获5400万美元投资,公司估值可能已经达到 6.5 亿美元。此次投资方主要有Draper Fisher Jurvetson (德丰杰投资,投资 Tesla 那个)、 T. Rowe Price以及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 (Morgan Stanley Investment Management),并且公司还获得了 LinkedIn 联合创始人 Konstantin Guericke 的支持。
 
  目前,美国有 4 成、超过 30 万的职业医师通过 Doximity 进行病案交流、结识同行或是拓展工作,他们每天在 Doximity 上分享超过 2 万条信息,其iOS与Android也已上线。
 
  根据Forbes的估计,Doximity 的估值已经达到了 6.5 亿美元,很可能就是下一个 10 亿美元独角兽俱乐部成员。一个创立不到三年的创业公司能够屡屡受到投资界的关注,并且估值以一种惊人的速度不断增长,这背后究竟有哪些因素呢?  
 
  首先,Doximity 是一个垂直社交领域的绝佳范例 (也难怪它老被拿来与 LinkedIn 对比)。传统的社交平台信息多、杂、高质量的内容含量低,并且不适合分享专业度较高的内容。而医生之间的交流,包括对病案的讨论、尖端医学知识的分享都更需要一个专业的氛围,这是其他社交平台无法营造的。
 
  并且 Doximity 目前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用户量,全美超过 4 成的医生都已经使用了 Doximity,这个社交平台的马太效应已经开始生效,后续已经很难再有第二家公司赶上 Doximity。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只有一个 LinkedIn,只有一个微信。
 
  除此之外,美国医生属于高收入群体,每个 Doximity 的用户都有相当充裕的经济条件,这就意味着即便 Doximity 的总用户量可能无法超越 LinkedIn,但它所蕴含的盈利能力未必会弱于 LinkedIn,而众所周知的是,LinkedIn 市值已经超过百亿美元。并且 Doximity 的 CEO Jeff Tangney 已经确定 Doximity 最终会 IPO,但不会着急这个进程,避免一些上市过早带来的麻烦。
 
  总的来说,像 Doximity 这样一个前途明朗、吸金潜力巨大的垂直社交平台,投资人会普遍看好也在情理之中了。
 
  反观一下国内的状况,执业医师的多点执业才刚刚开放,单就这一点,医生之间协作完成一个疾病的治疗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再者,国内医生的信息交流手段还相当之落后,连传真机用的都不怎么多,通过社交网络什么的走得也快了点。并且国内的医生真的都非常的繁忙,处理自己的病人都已经焦头烂额,应当也不会在一个社交网站上跟别的同行交流心得吧。
 
  但是,即便如此,医生之间的垂直社交依旧是我认为切入互联网医疗一个最好的点,Doximity 也算佐证了我的想法,但国内与国外情况差异大,"用户习惯"以及"痛点"都还不甚明晰。也希望国内能早一点拥有类似靠谱的项目,给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一剂强心针。
  温州某网站一份帖子的“说法”惹怒一名中职教师,于是,温州市教育局“局长信箱”便有了一封来信。牵动家长和教师敏感神经的关键词是—中职学生是不是“素质低下”的群体?中考项目计分,可否交给“职高学生”完成?

  4月27日,本版刊登题为《职高学生是素质低下的群体吗》的专题报道。之后,我市部分家长、一批从事中职教育的老师纷纷发表观点。

  值得思考的是,温州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吴建军提出了另一个命题:可以将高考作文题命题工作交给学生吗?

  职教界

  素质=分数?让社会改变陈旧过时的观念

  蒋念文@市职专:素质=分数?走入老眼光看问题的误区,舆论导向让社会改变陈旧的过时的观念。建议您来职高校园走一走:看看主动向你问好是普高的多还是职高的多,说不定 还是职高的多呢。今年以来大家都关注上面的一系列的讲话与文件,普遍感受到:职教的春天已经到了。

  其实眼下一个“坎”就是老百姓的思想意识跟进:读职高照样可以有前途,甚至更好的前途。这的确需要一个过程。

  潘荣@温州建校:人们的意识还停留在N年前,认为“白领”才是成功,殊不知,现在白领过剩,已开始贬值。

  宗@温州技师学院:应试教育种下的果!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根源。短期内不容易改变。不在乎别人怎么说,重要的是教出有用的人才,逐步改变。

  市民

  有良好素养并被社会接纳,才算高素质

  1978恢复高考那年,大批知识青年重新复习终于挤进理想的大学,但其中也有人非常自信地考取了职业性很强的中专学校。陈先生是其中一个。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低调先生,后来成为全国闻名的业界翘楚,是文革之后该行业温州第一个教授级高工。他认为,“素质的养成是很综合性的。一个有良好道德素养,又被社会接纳能力的人,才算是高素质的人。这样说来,职业学校还是不错的育人之地。”

  家长刘女士的孩子目前正在上初中,她认为,从孩子目前情况来看,确实需要根据孩子的读书状态来选择是上普通高中还是上职业中专。“对孩子的区分,并不是如发帖家长所理解的那样。不论哪个群体都是由不同品质的人所组成的,你以为你的孩子读上了最牛的好学校就代表这孩子品质高尚吗?你以为素质极差的孩子都被赶到职高里去了吗?”

  与此同时,本报教育群的家长纷纷议论:读职高和普高其实都可以上大学,只不过大家走的路不同而已;应该这么问,中考项目计分,可否交给“高中学生”完成;换位思考一下,你的孩子成了职高生,你会如此胡言乱语吗?

  常识与教养 可以将高考作文题命题工作交给学生吗

  吴建军(温州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处长)

  近日,某一网站发表一家长帖:近些天永嘉各中学九年级学生都在不同的时间参加中考体育考试,永嘉教育局把决定孩子前途的重大事情居然交给了一群素质低下成绩极差的未成年职高学生去监考记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此帖所指对象有二:一是政府部门,二是职高学生。部门的回复是:“为公开、公正、公平地组织体育考试,我局近几年均外聘省外专业体育教师参与评委工作,其中跳绳项目每位考生由三位评委进行裁判,并没有出现像这位网友所说的误判情况。”职高教师的回复是一封致市教育局长的信件,并由局办转交商报,教师的护犊之情溢于言表:“每年的区运动会、高三体检等一些大型活动,我们的学生都无怨无悔去当志愿者,最后居然换来这样的评价!难道我们老师愿意让我们的学生去日晒风吹给别的孩子服务?”

  此帖引发热议,反映了当下常识的缺乏和教养的缺失。

  应该由谁来负责和参与体育中考的监考工作?这是常识问题。常识告诉我们,负责裁判的人员必须是专业人士,所有参与工作人员都必须是第三方。外聘裁判担任专业评委,至于记分、勤杂等辅助性工作吸纳学生志愿者或家长义工参与,只要属于与考生及考生所在学校无关的第三方就可以。所以,记分等其他辅助性工作由职高学生志愿者参与,不仅合乎常识,而且是国际惯例,也是我国教育为之努力的方向。

  监督批评政府部门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及时回复公民质疑则是政府的职责义务。但是,指责职高学生是一群素质低下成绩极差的未成年人,可能就属于教养问题了。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有一个相似的美国俗语说:犯过错不是稀奇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去讥笑他。“别去看他”和“别去讥笑他”就是教养,这在中国叫作“厚道”。

  职高学生是素质低下的群体吗?这位家长是有教养的人吗?这样的提问本身也许就是不够厚道的。所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谁是素质高上的群体?是不是只有北大清华的学生?

  中考的确事关学生前途,但“非常滑稽”和“超级搞笑”的是,今天美国越来越多的大学竟然将自主招生的高考作文题命题工作交给了学生。如果这事搁在我们这,家长会有什么样的中国式反应?

  譬如美国西北大学的作文题是: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芝加哥大学的作文题是:想象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呢?他们将什么样的素质传给了你?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作文题甚至是:你刚完成了300页的自我介绍,请交出第217页。

  这些作文题都是学生志愿者自己设计,并交由教授们组成的招生委员会选择出来的。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这都是这些大学上届毕业生留给自己学弟学妹的“恶作剧”式的作文题。这与我国知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盘锦实验中学教语文时要求学生自己命题并交换考试批改的做法极为相似,他们都把注意力聚焦于学生的自我教育。

  对比起来,我们今天的中考高考命题组的专家们还得享受关“禁闭”的待遇呢!这不仅是成本差异,也是观念区别,也许还是常识和教养的问题。

  >>>记者手记

  一则洗涤灵魂的好文

  好文无须多,一篇足已。

  何为仁慈、何为尖刻;何为大气、何为狭隘。吴建军先生的文字让我们豁然开朗。

  可怜的我们很多时候在为人、在行使所谓的话语权上,总是站在自我立场,不知不觉中“与人不艺术”。读罢此文,不免为曾经的狭隘与不仁感到惭愧,以期多少自责均化为解药注入血液,清除我们灵魂深处的污垢。心,净化了,做家长的无须“戏前准备”,随时是子女的好榜样。亲子沟通真切了,我们的孩子不再因一时的成绩起伏而悲惋自卑,不再为无处倾诉而年少反叛。

  无须过多地谈论一个冲动的帖子的是是非非,吴先生在转换我们狭隘的思路,告诉我们如何做“厚道”之人。能成这样的人,很多纠结问题会顺应自解,视野日益开阔。
    南方日报讯 (记者/毕嘉琪 通讯员/穗教宣)广州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上又摁下“加速键”。29日,广州成立了首个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及其下设的15个专业大类指导委员会。据悉,这个由政、校、企共同搭建的新平台,将开展职教专业办学政策研究、教产合作、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共研。

  记者看到,本次建立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由市教育局组建和管理;在该委员会的统领下,还设有土木水利、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卫生、财经等专业的15个指导委员会,囊括了目前广州中等职业教育的所有专业大类。

  而具体职能方面,市专委将在市教育局的统筹管理下,开展中职专业办学的调查和研究,为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大型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和专业意见的咨询和服务。

  “以往产教合作、校企合作一直有做,但由于没有教育部门的统筹组织,各中职教育专业的发展水平有参差,总体推进比较慢。”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吴强表示,建立后将加快全市中职专业建设的规划,“一些新专业的建设、专业的调整改造等,都将在这个平台上由部门、学校、行业等多方共同研究,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成员单位将在产教合作、专业设置、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训中心建设、师资培养、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进行研讨合作。吴强说,中职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构建,将与教育城的建设相互促进,推动广州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摘要] 30 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经历了恢复、发展、滑坡、重振四个阶段。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职业教育政策符合社会的要求,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发现,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取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曾发生过数次重大的转变,同时由于政策工具不充足、价值冲突、政策目标与手段不对应等问题的存在,影响到政策实施的质量。 

[ 关键词] 职业教育政策;职业教育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波澜起伏,通过快速发展,初步建立起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回顾三十年来职业教育政策的变迁,对于深入认识中国要不要发展职业教育、中国需要发展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教育、中国应该怎样发展职业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历史回顾 

(一)恢复阶段( 1978-1984 年) 

文革期间,我国整个职业教育体系被破坏,其中,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倾向尤为明显。到1976 年,中等职业学校主要由中专和技校构成,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含中师)共计3710 所,在校生91 万多人,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重由1965 年的52.6% 降至6.1% ,高中阶段普职比为15.4  1 . [1] 因此,本阶段国家职业教育政策重点是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建立职业教育体系。 

1 .确立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目标并初见成效。 

1978 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应该考虑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专、技校的比例。由此,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被提到政策制订的日程上来。 1980 年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以下简称《改革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中职教育的倾斜政策。到1985年,高中阶段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农业职业高中的在校生分别比1980年增长了26.4%  9.1% 4.8 倍,总人数达到415.6 万人。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35.9% ,1980 年提高了17.2 个百分点。 

2 .形成了多部门、多行业共办职业教育的途径与格局。《改革报告》提出,要将一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这项政策的一个明显效果在于,在促使中专、技校数量增长的同时,促成了一种新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由普通中学改办而成的职业高中。 1983 年教育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计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途径,并提出对教育部门主办的职业教育每年追加一次补助。至此,我国形成了行业企业、劳动等部委、教育部门共同举办中等职业学校的格局。 

3. 疏通办学主体渠道,允许社会力量办学。值得注意的是,《改革报告》还强调“,集体和个人也可以办”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并在以后的政策中得以延续。这一突破对往后的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阶段职业教育的恢复发展奠定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基础,这个基础也成为我们今天职业教育取得成就的基础。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把发展职业教育的任务主要赋予正规学校;对发展职业教育必需的外部制度的建构考虑不足;行业参与机制缺失;办学多头并缺乏统一协调;国家能力标准、统一职业资格制度与学历职业教育之间的匹配不完善;在薄弱高中基础上改建的职业高中低标准办学;等等。 

(二)发展阶段( 1985-1996 年) 

本阶段从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颁布至199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实施,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政府推动、外部驱动、规模发展迅速等特点。 

1 .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确立。 1985 年《决定》发布,标志着包含职业教育在内的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思路已经初步形成。《决定》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发展路径以及相关政策进一步系统化,提出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明确要求各单位招工应优先录用职教毕业生的倾斜政策,并且确定了学校教育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的方针。《决定》肯定了“社会力量办学”,为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办学提供了政策基础。《决定》中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确定了基调。这一时阶段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1996 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比例分别为57 . 68% 56 . 77% ,达到了新时期的最高点。从1987-1992 年,职业教育经费从0.603 亿元上升到14.21 亿元,年平均递增18.7% ,在全国地方教育事业费支出中的比重由3.05% 提高到3.65% ;职业教育基本建设投资从1.27 亿元上升到736 亿元。 

2 .职业教育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并重。 1991 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继续扩大招生规模,使全国中职的在校生人数超过普通高中的在校生人数。在扩大招生的同时,主要走内涵发展的路子。其中包括:( 1 )有计划地建设骨干校、示范校。从1991 年起,推动建设一大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扩大对职业学校的投入来提升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 2 )提出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要求制订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的任职条件,采取措施逐步提高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待遇。沿着这一政策方向, 1995 年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职教师资班学生享受师范生待遇的通知》,其中规定,职教师资班的学生可享受师范生待遇,免收学费,并实行专业奖学金制度,以保障职教师资队伍有稳定的来源。 

此外,中职生继续教育通道宣告开通。 1991 年国家教委在《关于推荐应届职业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的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推荐报考的职业高中毕业生与普通高中会考合格的考生具有同样的资格和权利,录取时应同样对待。”这一政策打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鸿沟,意义重大。 

3 .职业教育办学引入市场机制。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目标确定。 1993 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继续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首次提出今后职业学校要走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产教结合的路子。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即“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职业教育举办者主体由原来的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辅的政策取向转变为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来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逐步在职业教育的招生和就业、教学设施、专业设置和课程等方面逐渐减少政府的计划控制和支持。显然,全国开始了引入市场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探索。 

4 .职业教育立法。 1996 年实施的《职业教育法》是职业教育政策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它确定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规定了政府、社会、企业、学校以及个人在职业教育中的义务和权利,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方法途径,规定了职业学校的设置标准和进入条件等。虽然该法基本属于“宣言性”立法,但它基于新时期职业教育的经验,特别规定了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责任。 

[2] 职业教育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标志着职业教育开始走上依法建设的轨道。简言之,从1985-1996 年,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一个上升发展期。职普招生比例首次超过了一。三个因素促成了这一局面的形成:( 1 )计划经济的惯性。由于实行统包统配,职教的出口稳定,良好的就业前景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专学校、技工学校。( 2 )迅速发展的城市服务业客观上推动了按照市场需求、实行自主择业的职业高中的发展。( 3 )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如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的中等职业学校、鼓励普职沟通、优先对口就业、加强职教立法等,促成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这一时期,以外部驱动为主带来的外延发展的繁荣暂时推迟了职业教育中潜在危机的显现。 

(三)滑坡阶段( 1997-2001 年) 

本阶段是职业教育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引入市场驱动机制的转型期,职业教育矛盾重重,中等职业教育出现困顿与危机。 

1997 年起,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招生的比例不断下降,招生数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下降,被认可度降低,中等职业教育处于一片悲观和迷茫氛围之中。 

1. 生源减少。进入“九五”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职业教育原有的计划培养模式的基础逐渐丧失。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企业转制及关停并转,使得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幅减少。中职毕业生就业困难所释放出的信息,开始对初中毕业生对职校的选择产生抑制效应。 

2. 自身改革滞后。职业教育计划培养的社会经济基础变了,培养模式却没有相应地转变。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就业关联性不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不强,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3. 国家支持力度下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家财政投入的减少,①中专和技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享受的很多优惠政策被逐步取消,这些优惠政策包括学校招生靠国家计划、学生上学既转户口又拿人民助学金、学生毕业国家包分配工作等。这样, 1995 年开始实施的中专学校毕业生逐步实现缴费上学、自主择业的政策效力显现,使占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数1/3 以上的中专学校失去了对初中毕业生低收费、包分配的巨大吸引力。 

4. 高校扩招。同期高校扩招带来了普通高中热。鄙薄职教“、抑职扬普”观念升温,普高在校生数1997 年较1996 年猛增14 %,中职生源数则相应锐减。 

5. 政策信息不确定。此时,宏观政策层面对是否继续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问题释放出不确定的信息。例如,教育部领导在1998 10 月的一次座谈会上讲到:“到下世纪初,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从以数量发展为主转移到以巩固提高为主。” [3] 翌年《决定》又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先是说“以巩固提高为主”,后又提出“大力发展高职”,措辞用语的变化,使得中等职业学校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另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的开始,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受到更多重视,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却没有被明显突出和强调,相反,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在政策的支持下,纷纷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 

6. 世界银行意见的干扰。 1998 年世界银行在《中国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中建议中国修改既有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高中阶段60 %的政策,降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在未来20 年里,把中学阶段的纯职业学校数量按照地方的条件进行缩减,逐渐以2 年制中学后职业教育机构来取而代之。 

[4] 基于上述多种因素,从1997-2001 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从520.77万人减至397.63 万人,中职与普高的招生比从62.15  37.85 降至41.58 58.42 .为给“普高热”降温, 1999 8 月,教育部下发文件《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处理好普通高中的发展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但它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四)重振阶段( 2002-2008 年) 

本阶段在于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不动摇,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 

1 .国务院召开三次职教会议。从2002-2005 年短短几年时间里,国务院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先后作出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2 )、国务院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2004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05)。三个会议文件的特点分别是:原则宣示、原则细化、确定发展目标、措施和投入。会议的高层级、高频度,是中国职教史上前所未有的,充分表明了中央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迫切心情。尤其是2005 年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到2010 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 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在内涵发展上,引入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提出了职业教育要适应人们终身学习需要、与劳动就业密切结合、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 .重振阶段的三个思路。总起来看,2002年以后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思路包括三方面: 

一是增加职业教育的入学机会,扩大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在2005 2006  2007 连续三年中职每年扩招100 万名学生。目前,中职、高职的在校生数分别占高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数的一半,即“两个一半”的规模。

二是发展有质量的职业教育。一方面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确保职教质量所需的硬件条件,实施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另一方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不仅要确保更多的人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而且还要确保提供达标的、有质量的职业教育服务。 

三是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中来自贫困家庭的比例远远高于高等教育贫困学生所占的比例,急需得到资助。 2005 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首次决定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建立贫困学生助学制度,成为政策亮点。 2006 年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随后予以落实,要建立贫困家庭学生助学金制度、学费减免制度、助学贷款或延期支付学费制度。

这样,经过1997-2002 年的滑坡和此后的政策重构,职业教育走上了理念明确、支持系统逐渐成型的发展道路。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