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10月20日消息,职业教育作为实现技术技能人才有效供给的重要一环,在制造业生产方式的更新迭代、产业的技术革新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是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公布2020年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高职院校和专业名单的通知》,通知显示,江苏省教育厅于日前组织了2020年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高职院校和专业的遴选工作,

  共确定参与招生院校81所、招生专业点342个,11580个招生名额向社会公布,并启动招生报名程序。电气自动化、建设工程管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热门专业均出现在招生专业中,引起普遍关注。

  此次面向社会人员开展的全日制学历教育招生,鼓励社会人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就近报考就读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院校几乎囊括了江苏省内所有重点职业技术院校,其中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等高职院校具备颁发本科学历学位资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抢占制造业智能化先机的重要保障,此次面向社会人员招生,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助力。

10月20日,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宣布,河南高职院校扩招10月21日8:00至23日18:00进行补报名,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办法。

  根据相关要求,参加报名的考生须是河南省户籍。在2020年9月前已经取得毕业资格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学校毕业生(含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以及其他同等学力的社会考生(含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企业员工、基层农技人员、村“两委”干部等群体)均可报名。

  已参加2020年普通高招报名(含对口招生)但未被录取的考生不再重复报名,原报名仍然有效;已参加2020年“专升本”报名的考生,如有意愿参加高职扩招,需重新报名。

  据悉,补报名实行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办法,补报名时间为10月21日8:00至10月23日18:00。高职扩招体检工作由招生院校自行组织,执行普通高校招生体检标准。考生原已参加高招体检的,河南省招办将原体检信息提供给招生院校。

  近日,多位湖北武汉市网友反映,在武汉市不少家长群中流传着一张照片,内容为“武汉新中考方案确定”。

  10月20日查询发现,网友提供的这张照片显示:“从2020年初一年级新生开始,武汉全面推进新中考改革,2023届初三毕业年级正式开始第一次‘新中考’。我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共15科。”

  上述照片还显示,所谓武汉新中考方案总分由550分增至680分,音乐实行笔试测试(音乐素养)、实践测试和平时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式。音乐纸笔测试60分(含视听测试30分)。

  根据网友提供的截图显示,不少家长据此认为武汉市新中考已经将音乐笔试纳入总成绩,“立刻要给孩子报音乐班”。

  对此,10月20日下午,武汉市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上午网传消息并非武汉市新中考方案。对于音乐进入中考一事,这名工作人员表示,音乐一直都是在武汉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里面的科目之一,但仅作为等级考试科目,并不计入总分。

  根据上述武汉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在武汉市教育局官网上查询到了该局今年8月公布的《武汉市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试行)》和政策解读。

  根据这份试行的实施方案: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下简称“新中考改革”)是教育领域的重点改革。根据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经武汉市委、市政府同意,武汉市从2020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新中考改革。

  对于武汉市新中考总分计算方式,上述方案介绍: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的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和化学(合卷)、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合卷)、体育与健康、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理化生实验操作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但作为一个科目进行考试并计分),总分680分。其他科目,含地理、生物、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只进行学业水平考试,不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其结果以等级形式呈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并作为初中学生毕业及普通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

  方案还透露,从2020年初一年级新生开始,武汉市全面推进新中考改革。2023届初三毕业年级正式开始第一次新“中考”。

  10月15日,教育部公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支持河南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建议”的答复。教育部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紧密围绕推进新时代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战略,进一步促进河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与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同向同行,实现“输血”“造血”并重发展。

  《答复》中指出,教育部暂不支持关于引导京沪等部属优质高校在河南设立分校、研究生院、特色学院等实体机构,建议河南创新体制机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提升区域内高校办学总体实力。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221号建议的答复

教发建议〔2020〕265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支持河南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经济大省,也是高等教育生源大省,支持推动河南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对于探索推进新时代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构建形成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持续加大对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支持河南省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十三五”以来,教育部对河南省审批和备案设置高等学校共34所,其中设置本科学校12所、专科学校22所,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入选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试点并更名为河南科技职业大学,高等学校设置数量均居于全国首位,与区域人口结构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形成。

  二是支持河南省提高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引导优化专业结构,近三年来,支持河南地区高校新增本科专业点396个,其中备案类专业374个,审批类专业22个。加快急需领域专业设置,增设了物流工程、考古学、人工智能、应急技术与管理等一批与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密对接的专业。加强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先后将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纳入省部共建高校,将郑州大学纳入部省合建高校。“十三五”以来,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7亿元支持包括河南在内的中西部高校提升基础能力,其中,河南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10所河南院校被纳入“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支持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河南大学、郑州大学2所高校列入首轮“双一流”建设范围,在2017年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河南省新增博士点37个、硕士点89个,倾斜支持河南省新增河南工业大学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南阳师范学院为硕士授予单位。支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在中外合作办学行政许可中适当降低准入基线、建立部省联合审批机制、精准对接地方发展需求等政策倾斜,近年来河南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数量不断提升,目前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37个,其中本科层次116个,占全国本科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十分之一。

  三是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深入推进部省合建项目,支持郑州大学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筹)、现代分析中心等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建设;以郑州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两个学科为主,组织物理学、机械等学科有关力量配合,共同支持河南省新材料产业发展;以考古学为主,组织中国史、新闻传播学、世界史等学科有关力量配合,共同支持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协调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和南京大学5所直属高校加强与郑州大学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考古学、临床医学等优势特色学科群方面开展对口合作,辐射带动学校整体学科水平快速提升。强化高校科研平台和基地建设,依托河南大学等6所河南高校立项建设了“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等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河南理工大学等5所高校立项建设了“煤矿灾害预防与抢险救灾”等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依托河南农业大学,认定了“河南粮食作物”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四是加大对河南高等教育发展投入支持力度。中央财政设立“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包括河南在内的省份改革完善地方高校预算拨款制度,逐步提高生均拨款水平,推动地方高校深化改革和内涵式发展。在资金分配上,采取因素法以省为单位进行分配,通过引入贫困因素、财力困难因素等指标向包括河南在内的中西部地区倾斜。在资金使用上,赋予地方较大的自主权,河南省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五是支持扩大河南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指导部属高校合理安排分省招生计划,持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持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河南省专项计划实施区域覆盖包括集中连片特困县、国贫县等农村和贫困地区。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紧密围绕推进新时代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战略,进一步促进河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与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同向同行,实现“输血”“造血”并重发展。

  一是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科学指导河南省编制好本地区“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引导河南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存量、做优增量,不断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或并入高等职业院校,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关于河南部分高职升格为本科学校和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高专问题,与政策导向不符,建议有关学校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从我国历史上产生的异地校区办学情况来看,由于异地办校会稀释高校原有优质教育资源品牌,导致学校规范管理呈现效应递减,难以形成与本校一体化的校园育人氛围等,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管理的通知》(教发厅〔2017〕12号)中也进一步明确规定,审慎决策建设新校区,原则上不支持、不鼓励跨城市跨省建设新校区,故教育部暂不支持关于引导京沪等部属优质高校在河南设立分校、研究生院、特色学院等实体机构,建议河南创新体制机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提升区域内高校办学总体实力。

  二是增强高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引导河南高校转变科研理念,围绕“转学风,提质量”,改进科技管理模式,建好建实科研平台,并在现有教育部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国家级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河南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支持河南高校聚焦河南发展规划,引进境外知名高校优势专业,加强急需学科建设,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培养行业紧缺人才。

  三是继续支持河南省各高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根据条件和程序申请新增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点。继续通过合建共建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包括河南在内的中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地方高水平大学、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指导,精准对口支援学科建设。积极鼓励黄河流域高校联动发展,充分发挥河南高校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作用。我国中央部属高校格局是历史形成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省级人民政府教育统筹,完善以省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也要求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原则上由地方管理,中央保留少量承担全局性、战略性、示范性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教育部将加大部省合建力度,支持郑州大学发展,在服务区域发展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中央财政将按照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充分考虑代表所提建议,结合包括河南在内的中西部地区实际困难,通过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继续倾斜支持中西部教育发展。

  四是进一步指导教育部直属高校持续完善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办法,促进高考入学机会更加公平。在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中,进一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合理确定区域协调因素权重,综合考虑河南省经济发展情况和河南高校基本办学条件等因素,继续支持河南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同时也建议河南省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师资水平,为进一步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创造条件。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9月25日

  今年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情况如何?10月19日,在国新办就2020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表示,高校毕业生9月份就业状况压力减轻,就业形势趋好。外来务工人群的调查失业率也逐月下降,农民工就业趋于好转。

  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8%。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比8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8%,低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0.6个百分点,与8月份持平。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7952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384万人,同比下降2.1%。

  刘爱华表示,从国家统计局监测的数据来看,高校毕业生9月份就业状况压力是减轻的,就业形势是趋好的。今年前期在疫情冲击下,很多企业停工,招聘活动也暂停,所以带来毕业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比较大。到了9月份,毕业季已经逐渐过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明显好转。9月份,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调查失业率比上个月下降了2.4个百分点。

  关于农民工的就业,刘爱华表示,三季度末,外出务工劳动力是1.79亿人,和二季度末相比增加200万人,说明外出务工劳动力是在增加的。从国家统计局监测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来看,外来务工人群的调查失业率也是逐月下降的。所以总体上来讲,农民工就业也是趋于好转的。

  “我们还要看到,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刘爱华表示,9月份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调查失业率尽管比上个月下降了2.4个点,但比去年同期还是上升了4个百分点,说明今年的就业压力对高校毕业生来说还是比较大的。

  外出务工劳动力虽然三季度末比二季度末有所增长,但是和去年同比是减少380多万人,下降2.1%。“所以,还需要进一步通过保市场主体、助企纾困、鼓励灵活就业等措施,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缓解这些重点群体的就业压力。”

  日前,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应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10月15日,教育部在公开答复中提到,中央政策要求各地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坚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严禁随意扩大免费教育政策实施范围。

  严禁随意扩大免费教育政策实施范围

  教育部表示,高中阶段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2015—2019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共计28110.51亿元,其中2019年6512.12亿元,比2015年增加1728.92亿元,年均增长率8.02%。

  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明确始终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要求各地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坚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严禁随意扩大免费教育政策实施范围。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领域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精神,高中阶段教育,实行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

  保障高中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为保障进入高中阶段受教育的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现阶段,国家通过多方面政策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是普通高中免学费政策。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学杂费,对在依法批准的民办普通高中就读的符合免学杂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公办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标准给予补助。

  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2009年起,经国务院同意,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经过多次调整,目前政策实施范围为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民族地区学校就读学生和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其他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

  三是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15年,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标准由年生均1500元提高到2000元,具体标准由各地结合实际在1000至3000元范围内确定,可以分为2至3档。目前资助面为东部10%、中部20%、西部30%。

  四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政策。2007年,中央财政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由每生每年1500元提高到2000元。国家助学金范围调整为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央财政按区域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西部地区20%,中部地区15%,东部地区10%。

  五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政策。从2019年起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每年奖励2万名,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

  教育部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会同财政部等相关部委,进一步加大学生资助资金投入力度,并指导、督促各地统筹中央资金和自有财力,切实落实高中阶段学生资助政策,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教高函〔2020〕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有关单位:

  经全国教育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通过,现发布以下30个教育行业标准:

  JY/T 0565-2020电热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通则

  JY/T 0566-2020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方法通则

  JY/T 0567-202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方法通则

  JY/T 0568-202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方法通则

  JY/T 0569-2020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方法通则

  JY/T 0570-2020紫外和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方法通则

  JY/T 0571-2020荧光光谱分析方法通则

  JY/T 0572-2020圆二色光谱分析方法通则

  JY/T 0573-2020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方法通则

  JY/T 0574-2020气相色谱分析方法通则

  JY/T 0575-2020离子色谱分析方法通则

  JY/T 0576-2020氨基酸分析方法通则

  JY/T 0578-2020超导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测试方法通则

  JY/T 0579-2020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分析方法通则

  JY/T 0580-2020元素分析仪分析方法通则

  JY/T 0581-2020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方法通则

  JY/T 0582-2020扫描探针显微镜分析方法通则

  JY/T 0583-2020聚焦离子束系统分析方法通则

  JY/T 0584-2020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方法通则

  JY/T 0585-2020金相显微镜分析方法通则

  JY/T 0586-2020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析方法通则

  JY/T 0587-2020多晶体X射线衍射方法通则

  JY/T 0588-2020单晶X射线衍射仪测定小分子化合物的晶体及分子结构分析方法通则

  JY/T 0589.1-2020热分析方法通则第1部分:总则

  JY/T 0589.2-2020热分析方法通则第2部分:差热分析

  JY/T 0589.3-2020热分析方法通则第3部分:差示扫描量热法

  JY/T 0589.4-2020热分析方法通则第4部分:热重法

  JY/T 0589.5-2020热分析方法通则第5部分:热重-差热分析和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

  JY/T 0590-2020旋转流变仪测量方法通则

  JY/T 0591.1-2020物性测量系统方法通则第1部分:直流磁性测试

  以上标准自2020年12月1日起实施。

教育部

2020年9月29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之后,近段时间国家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又一份重磅文件。不少业内专家以及基层学校的校长、体育教师在看到文件之后的最大感受是,学校体育真的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了。对于家长们来说,他们最关注的是文件提到的中考体育增加分值和体育可能进入高考的表述,但这也引起了一部分家长的忧虑。其实,以中考、高考为导向,对学校体育评价机制的加强,只是学校体育进入新时期的变化之一,“意见”赋予学校体育在理念、策略、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要求,可能将给中国学校体育带来深远影响。

  湖南省长沙市高新区虹桥小学校长周琳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我看到文件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文件终于下来了,它给我们这些中小学校长进行学校体育改革指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副校长赵莉表示,“中华民族要发展,学生的身体是第一位的”。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认为,“意见”说到的是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那么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应该怎么加强和改进?就是要体现出体育面向所有学生的属性,即“全覆盖、保底线、促均衡、扶弱势”。

  “意见”的指导思想里关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的表述令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毛振明印象深刻。他认为,“立德树人”体现了体育在锻炼身体之外的教育功能,“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则指出目前学校体育的两大参与人群都在很大程度上遇到问题,“大部分人,只顾着文化学习,体育锻炼的不够,另一部分人只注重体育锻炼,文化学习又有很大欠缺”。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意见”给出了学校体育改革的三个原则,也就是改革方向。即:“改革创新,面向未来”、“补齐短板,特色发展”、“凝心聚力,协同育人”。

  所谓的“改革创新,面向未来”,“意见”指出,使学校体育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同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体育资源的期盼相契合,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匹配。毛振明解读道,“使学校体育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是指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大国,但体育是一个薄弱点,体育必须在教育中有地位。中国教育的发展,不能缺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同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体育资源的期盼相契合”,毛振明认为,这是指广大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是有期待的,不是学生们不喜欢体育,而是因为受方方面面的制约,我们一直以来没有给学生提供很好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匹配”,毛振明表示,是指体育作为五育之一,需要与德、智、美、劳一起并进发展。

  正如“意见”的标题里用到了“改进”的字眼,这在国家以往发布的学校体育文件的标题里几乎从未出现过。“改进”二字表达了“改”的含义。

  我们之前对学校体育的理解,还未能充分体现出体育育人的全面价值。周琳回忆,2016年,当她开始在虹桥小学做体育改革的时候,也曾受到过外界质疑,认为她只是想利用体育给学校弄一个特色,这实际上也是很多人过去对学校体育的理解——品牌工程、形象工程。但周琳希望推进的学校体育改革却并非如此,她在专家的帮助下,从全员运动会和体育教学走班制入手,试图打破学校体育曾经的两大怪圈——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运动会、上了十几年体育课却不会任何一项运动技能。

  全员运动会通过改变运动会的举办理念和方式,让所有学生都能参赛;体育教学走班制则打破了行政班级的局限,让所有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从学校开设的体育专项课里选择中意的课程。

  从2016年以来,长沙市高新区虹桥小学的体育课教学和体育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增强了,连带着学校成绩也有提升。周琳介绍,“去年、今年区里的两次教学质量抽测,我们学校都是全区第一,所以,体育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还会促进它。”也是因为虹桥小学的体育改革,让当地很多人看到了学校体育更全面的价值。曾以为周琳只是为了创学校特色而搞体育的人士也终于改变了学校体育只是形象工程的偏见。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民族体育开展的有声有色。此次“意见”里提到 “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赵莉认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对于学校推动体育工作非常有效,“这个‘一品’或是‘多品’不仅是一个学校品牌,而是调动了所有人去重视体育工作,是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抓手,比如,我们推进以民族体育为载体的多课程联动等工作。”

  但是在学校最初开展“一校一品”的工作中,也有家长们不理解。赵莉回忆,“甚至有家长打电话到教委投诉,认为学校的体育活动太多,担心影响孩子学习。我当时也挺有压力,毕竟小学有教学质量的抽测、中学有中考,如果真的因为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影响到孩子学习,这项工作确实很难再得到家长们的支持。”但是几年下来,学生们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赵莉介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成绩都有提升,家长们因此不仅不再反对学校开展民族体育活动,还在学校需要家长协助的时候积极参与其中。

  像长沙虹桥小学、北京二外附中这样的学校,已经在学校体育改革上进行了几年的实践,有些实践的内容在此次“意见”里也有体现。比如,“意见”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在毛振明看来,帮助学生掌握1到2项运动技能的具体措施就是教会、勤练、常赛,而“要想教会、勤练、常赛,就必须打破现在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体育教学方式。尽快探索走班制的体育教学。”毛振明认为,“学生可自选的、专项化的走班制体育教学(小学高年级以后),可以促进我们的学生一生一长,教师一师一专,学校一校多品。”

  正如周琳所说,“此次‘意见’的发布,给了我们这些比较重视体育改革的中小学校长一个指导性文件,让我们更加坚信(学校体育改革)这个事情是对的。”

  此次“意见”还有很多亮点。如提到“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毛振明表示,这个说法也是以前没有过的,“这就为很多想多开体育课的学校给了一个政策支持。注意,还不是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而是鼓励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可以预见,将来,国内很多学校每天都会有体育课。”

  “意见”提到,“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认真梳理武术、摔跤、棋类、射艺、龙舟、毽球、五禽操、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在王宗平看来,这是“坚持了文化自信”。“意见”还提到,“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王宗平表示,之前说的都是每天锻炼1个小时,那是把体育课、课间操、课外活动都加进去了,现在说的是除了校内的体育活动,还有1个小时的校外体育活动。他说,根据相关研究,学生的户外活动每增加1个小时,近视率会下降10%。

  对于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存在的追责问题,“意见”给出了解决方向——试行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机制。毛振明认为,“学生的安全事件处理引入第三方,可以在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发生意外事件时,让学校往后撤一步,由第三方来判断是不是学校有责任,以及承担多大的责任,并给出处理建议。这将有助于给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减压’‘松绑’。”

  当然,此次“意见”只是给出了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方向,许多具体工作还有待后续文件、政策的跟进。

  比如,关于体育师资的补齐,王宗平表示,“体育老师怎么配齐?怎样才叫配齐?文件没有明确。如果学校的体育老师应该达到什么比例和数量不明确,学校可能还是不招体育老师,那么体育老师又怎么能配齐?”

  还有广受关注的体育中考的增加分值和体育进高考的问题,“意见”也只是给出了方向性的意见,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在10月16日表示,中考体育分值将逐渐提高到与语文、数学等主课相同的分值,很快就引起了部分家长的疑虑,认为孩子的负担会更重。而关于体育进高考的话题,也引起了一部分家长的质疑。王宗平认为,按照中国的教育评价机制,也只有体育进了中、高考才能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可以先试行将体育纳入高考的选考科目,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毛振明认为,“国家对体育课程的评价机制肯定会加强,包括在探讨怎么把体育加进高考里去,但应该不是像中考体育那种方式。高中的体育测试、体育课成绩、体育评定等可能会加进对学生的评价里,对学生的高考产生影响,但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非常敏感,具体的办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据10月16日《封面新闻》报道,10月15日,全国首批“外卖运营师”“酒店收益管理师”获颁认证,成为数字化新职业走向专业化、标准化的重要节点。活动现场,美团大学正式发布10个数字化新职业人才成长体系,并联合20家生态合作方启动开放伙伴计划,助力生活服务业数字化人才培养。

  数字化新职业人才,是一个不太常见的名词,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伴随生活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每年都会有新职业诞生,比如大数据分析师、外卖运营师、人工智能训练师等。他们与传统的服务业从业者的显著区别是“技术股”,更多的是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效工作。

  当前,我国服务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服务业数字化仍不够充分,数字化人才短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服务业GDP占比达53.9%,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根据一些发达国家发展历程,当国家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由于人对人、点对点,难以使用高效率的设备,所以劳动生产率偏低,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率将下降。

  提升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向数字化转型是必然出路,而服务业人才的数字化更是关键所在。近年来,人社部每年年初都会公布一批新职业,如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连锁经营管理师、全媒体运营师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是“数字化”。而这些数字化新职业中,服务业领域占相当一部分比例。可见,服务业已经越来越呈现出转型阶段的新特点、新需求和新挑战,这要求与之配套的各个环节同样提速升级。拿人才培养来说,保证数量和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相关职业、行业的发展进程。比如,外卖运营师,可以更加专业和高效地为相关行业提供智慧和决策依据。这显然比传统发展模式更具有优势,也是服务业细分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

  如何让新职业从业人群向数字化进阶,推动行业日臻成熟,重要的是行动。有专家指出,“高校是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和文化第一软实力的重要结合体,应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撑。”培养高技能、数字化人才,同样需要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除了职校这一路径外,社会、企业也应合力而为。比如,有的企业办起培训学校,将老板、从业者和专业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从业者拥有更好的职业生涯进阶。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在行业竞争激烈、面临转型的路口,人才意味着技术,而技术意味着核心竞争力,有竞争力才有无限可能,甚至引发现象级变革。迎风而进,有时取决于一种眼光、一个决策、一招布局。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不仅催生各种新型产业形态,也使就业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昨日,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雇佣关系趋势报告——新格局下的新就业形态》显示,雇佣行为正趋向短期、项目制,企业采用“共享员工”“直播平台”等新型方式推动灵活就业,灵活化办公吸引力大,智能化渗入考核机制。

  疫情加速企业内部由科层制向扁平化管理的改革,不少企业开始把组织目标的工作进行科学归类,找出哪些能够外包,哪些需要内部精英团队,让相应的人承担相应工作。根据智联招聘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对疫情期间闲置员工的管理上,企业一方面精简员工,缩减部分传统全职人员,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雇佣灵活用工人员,实现低成本、短期性人力资源调配。调查数据显示,在后疫情时代的人力资源改革方面,不少企业开始尝试实施内部转岗调整、雇佣灵活就业人员。

  在对外招聘方面,面对人手紧缺的燃眉之困,招聘全职员工已不是企业的唯一选择。调查结果显示,有53.2%的企业选择招聘兼职、临时性员工,25.3%的企业借用其他企业的员工,另有少数企业运用AI技术实现人力成本替代。当复工复产的不确定性撞上用工缺口的矛盾,“共享员工”模式大行其道。在多种新型灵活就业的形式中,共享经济、直播经济、数字经济的表现尤为亮眼。根据智联招聘大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直播平台”以347.8%的增速强势领跑灵活就业招聘需求,知识服务、自媒体、生活配送分别增长75.6%、65.1%、35.4%,是人才招聘市场中珍贵的“晴朗”板块。

  用工成本低、政策补贴好,使灵活用工形式的认可度大幅提升。相关数据显示,目前,灵活就业的总体招聘人数同比增长76.4%,而传统就业的招聘人数同比下降13.8%。灵活用工的形式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形成以劳务派遣公司为主,以雇佣线下兼职、临时性工作人员,通过互联网平台社会化用工等方式为辅的用工形态。

  教育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实践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能力,“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实践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社会性。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方式,影响着教育评价结果的社会效应和效益,影响着教育评价发展性导向的实现和整个教育的价值追求。《总体方案》提出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目的是确保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营造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健康生态;提出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选用机制,目的是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改变用人单位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的选人用人现状,优化评价结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实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扭转了育人偏向,回归了育人初心,瞄准了顽瘴痼疾,扭转了功利导向,内涵精深。在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找准能使《总体方案》落地生根且务求实效的着力点,使我国教育步入更加健康发展轨道,需要政府、高校及教师个体等各方共同发力、共同落实。

  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组织《总体方案》的有效实施。印发《总体方案》体现了党和国家改革教育评价的坚定决心,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其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开展相关教育工作的重要行动纲领。要使《总体方案》有效实施,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主动担负起监督落实的责任,力求在全国均能落地生根。具体来说:首先,将教育评价方案的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其次,根据各区域实际情况积极研究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比如一定的激励与惩罚机制、工作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相对应的人财物保障措施等;最后,还要及时开展《总体方案》实施成效的评估和经验总结,对于好的实施经验及时宣传推广,存在的问题也要及时整改完善。

  各层次类型高校要切实担负落实《总体方案》实施的主体责任,以落实文件相关规定为契机,实现学校办学方式的科学转型。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首先,要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各类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本次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战略性意义,认识到是我们党和政府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其次,要强化组织领导。各高校要积极行动起来,以落实《总体方案》为抓手,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各高校要强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组织管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研究成立专事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工作组,形成学校统筹领导与基层学术组织及行政服务机构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最后,要积极推动实施方案落地生效。各高校在充分领会《总体方案》精神及具体举措后,要积极行动起来,强化学校相关政策文件的修改完善,加强教育评价实施人财物保障,注意积极正面引导并注意改革风险评估和防控。

  教师要主动转变观念将潜心教书育人作为自身行动准则。《总体方案》正式颁布后,各高校一线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将潜心教书育人作为自身行动的基本准则。首先,学校要为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职称评审、薪酬待遇、荣誉奖项上作出实质性改革,扭转过去过度重视科学研究而轻视教书育人的状况;其次,教师要主动转变观念并积极行动起来,从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对学生关心关爱程度以及自身品德修养等方面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最后,还要进一步严格对师德师风的监督管理,对于有损教师形象和行为不端的教师给予更严厉的惩处,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办学氛围。

  随着武汉高校的陆续开学,记者从各个高校了解到,2020年武汉高校开设了不少新专业,新专业的开设是为适应时代进步,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

  “人工智能”“大数据”应时代要求而生

  华中科技大学2020年新增人工智能和智能建造两个专业。人工智能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具有扎实数学基础、人工智能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面向实际应用的“智能算法-智能芯片-智能系统”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科学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能够快速学习前沿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并开拓人工智能新边界。

  智能建造专业是面向未来工程科技、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升级转型,以工程科学知识体系为基础、融合土木工程、力学、机械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与自动化、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发展而成的新工科专业。

  记者从武汉大学获悉,今年,武大新增四大热门专业: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西班牙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武大作为主要力量参与建设国家网安基地网络安全学院、和小米共建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大数据研究院、成立微电子学院等,发力芯片、智能制造等卡脖子技术,与城市经济同频共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今年新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合并为计算机大类进行招生,在大学一年级基础学习完成后开展专业分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金大卫表示,当前科技发展已将人类社会带入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渗透到社会活动、经济运行和政府管理方方面面。他介绍,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主要研究大数据分析理论和方法在商业、工业、政府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大数据管理与治理方法。

  “酿酒”“书法”培养专业人才

  武汉商学院新开设了马业科学本科专业,并正式开始招生,该校也成为全省第一个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据介绍,这一专业是在学院休闲体育(马术运动与管理方向)专业的基础上新增的本科专业,每届招生40人,培养的学生兼具马夫、骑手、伯乐等多重身份,可适应现代马产业多样性的人才需求。马业科学将培养学生掌握马产业、马文化、马术运动管理等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具备运动马匹繁育、科学饲养、医疗护理及马术竞赛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在马业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运动马匹繁育、马匹调教、科学饲养、医疗护理及马术竞赛管理等工作,还可从事与马业相关的研究培训、商贸服务、经营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相应工作,几乎涵盖了现代马产业管理的所有领域。

  2020年,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新增酿酒工程专业,重点培养具有酿酒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基础实验室操作技能,工程与机械知识,微生物基础知识与技能,酒类品评检验,企业经营与经济分析等基本能力,具备从事酒类酿造、品评、管理、营销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侧重培养白酒方向的调酒师及酿酒工程师上岗技能训练。该校粮食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刘齐介绍,新增的酿酒专业课程设置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发酵工艺及设备、酿造酒工艺学、酒类理化检测技术等。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与黄鹤楼酒业有限公司深度融合,开展产学研合作、订单式办学、打造示范性实习基地等模式,精心培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武昌工学院从今年开始,新增书法学专业,录取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共69人。武昌工学院也是湖北省民办高校中唯一获准培养书法学本科层次人才的高校。学校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王赟介绍,学校书法专业将在常规培养的基础上,注重继承中华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采用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书法艺术创作、书法教学、书法研究、书法应用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日前,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两个意见),对此教育部将如何落实?10月16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将从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做好组织保障等方面,做好新时代学校的体育、美育工作。

  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的试点工作

  两个意见在改进教育教学方面明确提出,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展)。

  对此,王登峰表示,推进教改首先要转变观念,让全社会认识到体育和美育对一个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全国推出体育、美育方面的典型学校,让社会了解,加强学生体育和美育工作,并不是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担,更不会影响文化课学习的成绩,反而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其次,要求各地从现在开始就要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的试点工作。同时,教育部教材局、基础教育司等会一起对体育、美育的课标、教材以及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培训等开展一系列的工作。“课标的修订已经启动,教材的编制也即将启动,所以说很快就会有体育和美育的新课标、新教材,同时我们会加强对体育、美育教研员和体育、美育教师的培训,推进整个体育、美育教学的改革。”王登峰说。

  制定体育、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设施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师资队伍和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美育的重要办学条件。

  此前,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没有上升到如此重要的地位,相应的编制也存在不足。对此,王登峰表示,将按照两个意见的全新要求,制定和出台国家关于体育、美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标准以及学校体育和美育场地设施器材配备标准。

  “我们还要尽快制定体育、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设施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好明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希望各地都要把体育、美育师资和场地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纳入到十四五之中,确保实现2022年的目标。”王登峰说。

  尽快推广美育中考

  体育纳入中考考核,要如何考核才更加公平?体育未来是否还要纳入高考范围?

  在新闻发布会上,王登峰表示,“我们已经成立了体育中考的专家组,正在进行全国各地体育中考工作的系统梳理。也即将启动体育素养在高考中应用的研究,我们会尽快在总结体育中考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体育高考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体育中考,王登峰表示,增加过程评价不仅仅是一个过程评价加结果评价的尝试,而且它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要加大推广云南省的经验。因为云南将体育中考分三年进行,最后三年的成绩累加,这种做法符合‘增加过程评价’的要求。”

  最后,王登峰表示,目前有4个省已全面启动美育中考,6个省、12个地市启动了美育中考,“我们会加大试点的工作推进力度,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美育中考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争取尽快推广美育中考。”

河北教育考试院发布关于2020年河北省成人高考重要提示,考试将于10月24日至25日进行,自10月19日起,考生可在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自行打印《准考证》。考生凭《准考证》和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按规定时间、地点参加考试,证件不全者不予入场。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提示,提早出行,切勿迟到。按教育部规定,考生在开考前40分钟开始进入考点,开考15分钟后不允许考生再进入考点参加考试。因今年疫情防控要求,部分学校实行封闭管理,不能设为考点。由于报考人数较多,在主城区考点容纳不下的情况下,为保障考试顺利进行,部分市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在县(市)政府所在地设立了考点。具体考点安排由市级招生考试机构统筹确定。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特别提醒,考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及时打印《准考证》,了解考点考场安排,提前到达考点所在地,熟悉考点环境、安排好食宿,以免因雨雾天气、道路交通维修或其他不可预测的原因影响正常考试。

同时,按照疫情防控要求,继续在河北健康码“打卡”。每次进入考点时,须佩戴口罩,进行体温监测(须低于37.3℃),出示“河北健康码”、提交经本人签字的“打卡”记录截图。对持“河北健康码”非绿码的考生和来自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考生,须主动提供7日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否则不得进入考点。提倡考生全程佩戴口罩参加考试。

据了解,按教育部规定,入场时,监考人员要对考生进行违禁物品检查,考生要主动配合,将手机等规定以外的物品放置在考场指定位置,避免无意识违规。考试安排在标准化考场内进行,考场内安装有视频监控系统,考试期间将全程监控录像。考试结束后,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将对考场录像进行回放倒查,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考生违规行为,涉及违法犯罪的,移交有关部门处理。对此,河北省教育考试院提醒考生,自觉遵守《考场规则》,兑现诚信考试承诺。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学会,行业高等教育学会,各分支机构,有关高等学校,航空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和教育部《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教职成厅〔2019〕3号)等文件要求,探索高等航空职业教育发展,经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航空学会决定举办“中国高等航空职业教育发展论坛”。该论坛是2020年11月8-10日在长沙举办的第55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2020)组成部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举办单位

  (一)主办单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航空学会

  (二)承办单位

  中国航空学会产教融合工作委员会

  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司

  (三)协办单位

  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民航人才中心

  航空工业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航空工业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会议主题

  深化产教校企融合、推进航空职业教育发展

  三、参会人员

  1. 教育部相关司局领导;

  2.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航空学会领导;

  3. 地方政府领导;

  4. 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专家;

  5. 有关企事业单位相关负责人;

  6. 高校相关领导、一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

  四、时间和地点

  报到时间:2020年11月7日

  论坛时间:2020年11月8日14:00-17:00

  (备注:11月8-10日可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其他活动)

  地 点:长沙国际会展中心

  地 址: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国展路118号

  五、报名及缴费

  1. 根据防疫要求,本届高博会会议论坛将进行人数限制,会议需提前报名缴费,网上在线缴费为880元/人,报满即止(以线上缴费人数为准);报到现场缴费为980元/人(仅限于线上未报满)。

  2. 已经缴费参加论坛的观众,在其他论坛会议室不超过防疫要求最大承载人数时,可进入参会,否则不能入场,请各位谅解。

  3. 在线注册及缴费于11月5日20:00全部关闭。

  4. 参会观众可选择以下方式之一报名:

  (1)方式一: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官网(www.cahe.edu.cn)点击“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或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官网(www.heexpochina.com)点击“会议注册”选择“中国高等航空职业教育发展论坛”进行在线报名注册会议。

  (2)方式二:扫描以下二维码在线报名注册。

  注册成功后将自动生成注册ID,注册ID是缴纳会议费的唯一凭据。会议费可以通过注册网站在线缴纳或报到现场缴纳。如果参会代表在线报名注册及使用公务卡在线缴费,那么支付完成后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打印交易明细,其中商户名称显示为“首信易支付”“易智付科技有限公司”或“北京智彗科技有限公司”,此为第三方收款平台单位名称。

  会议费发票实行电子发票,由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司开具。电子发票将于10月12日至11月30日期间开放下载。发票事宜咨询电话:010-84556560、010-84556675。

  六、食宿安排

  根据防疫要求,为避免人员过于密集,本次论坛无接送服务,食宿交通自理(11月8、9日中午,大会组委会安排在展馆就餐区就餐),组委会推荐协议酒店,线上缴费完成后即可预订。各省团联络员提供电话咨询服务。

  七、防疫要求

  为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广大参会代表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本届展会将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政府最新疫情防控政策和要求,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特制定展会应急和防控预案,请您予以配合。具体要求如下:

  1.进入展馆、会议区域的所有人员需配合查验身份证、健康码(或国家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码)、国务院客户端行程卡并全程佩戴口罩。

  2. 验视健康码(或国家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码)、行程码后,前往登录测温点完成体温测量。

  3. 报到地点为组委会推荐酒店或长沙国际会展中心。

  4. 展馆、会议区域、餐厅将根据情况进行限流,如需排队,请您谅解。

  5. 各展厅、会议室内有工作人员实时巡查,遇有体温异常、明显咳嗽等症状的及时送至隔离点并将联系医务人员。

  八、联系方式

  1. 中国航空学会

  联系人:杨 亮

  联系电话:13581552432

  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联系人:洪 佳

  联系电话:010-82289985

  电子邮箱:gbh@zhculture.cn

  附件:1.中国高等航空职业教育发展论坛日程安排(拟)

     2.观众服务工作组联系方式

     3.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简介

  关于举办中国高等航空职业教育发展论坛的通知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理解智能、理解我们的大脑一直是一个被不断追逐的梦想;而自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如何创造一个“大脑”,如何自己创造出智能更是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竞相比拼。用机器模拟生物神经网络的结构和信息加工的潜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类脑计算,也叫神经形态计算。

目前的类脑计算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际上还没有形成公认的技术标准与方案。清华大学一项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提出“类脑计算完备性”以及软硬件去耦合的类脑计算系统层次结构,填补了类脑研究完备性理论与相应系统层次结构方面的空白。10月15日,清华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这一类脑计算体系结构领域的重要突破。而在成果背后,这一场源自于新兴研究领域的科技成果发布会也为我们带来三点启示。

新兴研究也许并不“新”,要学会从科学进程中寻找方向

近年来,从AlphaGo战胜人类顶级围棋选手,到人工智能系统预测、缓解人流拥堵,人工智能不再是一个新鲜词语。但在清华大学精仪系教授施路平看来,这些突破大多是从智能的某个领域接近或超过人类智能,是一种“窄化的人工智能”:“这些系统无法将这种能力从一项任务转移到另一项任务。作为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通用人工智能’应该是一种可以执行人类能够完成的所有任务的人工智能,即‘类脑’。”

在施路平看来,与外界对新兴研究领域的某些认知不同,发展人工通用智能不是一个新的想法,而是随着科技发展需要紧紧把握住的“关口”:“如果我们看一下过去图灵、冯诺依曼这些大科学家早期的文章,会发现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梦想。现在为什么是发展人工通用智能最好的时机呢?因为随着精密仪器的发展,我们对脑知道得越来越多,我们似乎到了一个理解脑的关口。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可以使我们进行很好的模拟仿真,省钱、省力、省时间。大数据、云计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像脑一样复杂的系统,和脑交相呼应,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互相促进。另外,纳米器件已经可以使我们去发展像人脑能耗水平一样的神经元和突触这样的电子器件。科学家要学会借助时代发展寻找课题。”

新兴研究不要过度逐“新”,更不能放松对基础问题的关注

这场发布会带来的另一个启示是,某些时候,新兴研究不要过度逐“新”,更不能放松对基础问题的关注。

记者了解到,现有类脑计算系统研究大多聚焦于具体的芯片、工具链、应用和算法的创新实现,而忽略了从宏观和抽象层面上对计算完备性和体系结构的思考。类脑计算软硬件间的高度耦合阻碍了它们在独立发展的同时互相兼容的可能性,如何突破这一局面,扩展类脑计算系统的应用场景?这成了上述团队下决心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通用计算领域的图灵完备性和冯·诺依曼体系结构都是非常基础、大家也非常熟悉的概念,以至于很多人都不会意识到,对于新兴的类脑计算系统领域,这是一个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研究员张悠慧说。

施路平也认为,当前类脑计算的某些研究走向了一个极端:过度关注技术应用,而忽略了对最基础问题的研究。“这是需要注意和警惕的。很多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基础的标准、方案,只追逐最时兴的应用层面的东西,并不足以支持一个领域的发展。”施路平说。

新兴研究要关注新的科学点,还要融合出“新团队”

而在科研攻关的过程中,让团队成员感到压力的,不是科学问题上的挑战,而是来自于如何融合出一个“新团队”。这也是当前很多新兴研究领域面对的困境。

“发展类脑计算和人工通用智能,真正的挑战既不是科学,也不是技术,而是我们的学科分布使得我们没有合适的人做这样的研究。而且,脑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一个探索自然世界,一个更关注应用,它们有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目标也不一样,所以多学科融合尤为关键。”施路平告诉记者,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由精仪系、计算机、电子、微电子、自动化、材料系和医学院7个院系组成:“我们7个院系的老师在一起反复讨论,每周半天的时间,最后我们7年只做了一件事情,叫‘融合、融合再融合’。”

但这位科学家也坦言,当前困扰不少科学研究的关键点也就在于“融合”这两个字:“但在很多时候,跨学科交叉坚持起来很难,因为不同团队有自己各自的诉求,短期或长期的。这时就需要探索一种机制能够将人有效地结合、团结在一起。”

回忆起今年实习、找工作的经历,家住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老君乡谢梗村的李娟觉得“一波三折”。
原本,根据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安排,李娟需要在今年2月开学前赶赴北京一家幼儿园实习,但在当时防疫形势下,不要说出省,就连出村,李娟都做不到,这让她有些措手不及。
李娟父母在家务农、哥哥务工,一家人咬紧牙关,好不容易培养一个大学生,眼看就要找工作了,忽然“出了岔子”,李娟和家人都很着急。
同一时间,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国际会计与财经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何雯莉也遭遇烦恼。宅家期间,她没少担忧就业的事。“今年实习、找工作时间被大大‘压缩’。用人单位比较看重应聘者的实习经验,我在找工作中没少碰壁。”
今年3月开始,她在各大招聘网站上“疯狂”投递简历。看到一次次简历被查阅,但因“相关经验匮乏”被拒绝,她越来越焦虑,甚至怀疑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工作。
好在学校及时开设职前培训课程,教师线上线下指导修改简历、模拟面试过程,经过4次一对一课程,何雯莉熟悉了找工作的技巧。今年5月,她终于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顶岗实习是职业学校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实现与岗位要求之间“零”距离的重要途径。往年3月4月,职业院校学生一般都在顶岗实习,这也是企业招聘的黄金时间段。今年,由于疫情,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暂停”,部分企业岗位需求减少。
再加上学生对疫情下的就业形势认识不足、个人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就业竞争激烈等因素,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实习、就业压力。疫情对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影响几何,师生如何应对破题,实习模式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进行了深度采访。
紧急调整:线下应变与补救
据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李建成回忆,疫情伊始,学校便紧急召开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毕业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确保“一生一卡”台账和“一对一帮扶”机制不间断。
经沟通,学院招就处干事童昕知晓了李娟的情况,她一方面安抚着李娟的情绪,同时又将李娟的情况反映给了学院。老师们当即联系了一家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的幼儿园,确定开园后接收李娟实习。如今,李娟已在此就业。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实习指导老师侯伦元介绍,根据疫情形势,学校首先确保2017级学生健康安全,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实习指导教师采取“人盯人”措施,摸排实习动态。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今年即将实习的444名2018级学生,面对比上一级多出近一倍的学生数,要遴选优质的实习单位、岗位,时间紧、任务重。“一些合作企业产量下降,用人需求减少,这也给工作开展带来困难。”侯伦元介绍,5月返校后,学生还有一个月的综合实践课要上,学生容易产生急躁、焦虑情绪。
该学院及时应变:扩大合作范围,举办线上宣讲及小范围线下面试,均安排在晚上或周末进行,根据学生时间“错峰”面试。有时,一场面试持续几个小时,教师们放弃休息,一直陪伴、答疑解惑。最终,15家大型制造型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契合度较高的实习岗位。
连日来,侯伦元一直叮嘱学生:“调整心态,抱着学习的态度参加顶岗实习,增加对企业的认同感,争取实习后留在企业。”
今年,甘肃省平凉市轨道运输职业培训学校轨道专业学生的实习也遭遇困难。该专业学生大部分在地铁或高铁实习。这些地方人员集中且人流量较大。校长王繁荣坦言,顶岗实习能帮助学生增强对社会现状的了解,激发对从事职业的热爱,但考虑学生安全,疫情期间,学校对实习工作做了不少紧急调整。
该校及时调整实习地点,避开疫情高风险地区,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前往新实地点考评,打磨应急预案,并向家长解释情况。“一些实习单位效益受损,提供给学生的实习薪资较去年要低,我们也反复沟通。”他同时意识到,未来要建立更多的实习点,将实操训练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中。
线上突围:云招聘成了香饽饽
6月,随着一辆辆满载学生的大巴车驶离学校,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毕业生顶岗实习招聘结束,来自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三个专业的423名学生前往50家企业的932个专业岗位实习。
“真是打了一场漂亮仗!”该学院实习指导教师张志刚感慨,疫情主要影响2018级学生实习进度,相比去年,他们实习时间延迟了一个多月。
该学院果断采取线上招聘,对参与企业资质进行审查,最终敲定长期合作的50家企业在钉钉上直播。“教师提前和学生沟通,告知线上求职的要点和沟通技巧,指导学生PPT、简历制作。”张志刚感慨,企业也很负责,线上和师生一起商讨实习待遇、培养计划。
“云招聘”也给张志刚带来新启发,“教师一定要学习互联网思维。就拿汽车检测专业来说,车型更新换代快,新技术不断涌现,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在线学习和教学能力,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才能主动引导学生适应变化”。
疫情发生至今,很多职业院校寻求线上“突围”,“云招聘”“云就业服务”成为新选择。
旅游业受疫情冲击较大,影响了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经贸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实习安排。
“去年,学院新增了长三角地区的酒店作为实习点。近段时间,我们一直了解酒店行业复工情况,派教师上门,或是线上通过视频、照片了解。”该学院院长赵红介绍,2月初,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全部到岗,和班主任、辅导员一起线上搜集学生学习情况和实习、就业意愿,线上开设116门课程。
学院同时引导毕业班学生参加“云宣讲”,在线上和企业先接触。赵红观察,好几回“云宣讲”时,出现实习单位“抢人”的现象。很多企业抛出奖励条件来吸引学生,还有企业在面试时就拉了QQ群,邀请学生进一步沟通。
“旅游业遭遇寒冬,同学们一定要练好内功。为有序参与顶岗实习做准备,成为企业有力助手。”疫情期间,学院老师还在线上开讲座,讲解就业形势及政策。抓住一切机会,在线上做文章,“抢”时间保实习、就业。
赵红介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班所有学生已经找到实习单位,和安徽饭店合作的校企“订单班”学生也已上岗。
创新思路:线上搭起“仿真操作”课堂
同时,也有不少职业院校试水线上实习教学。
多亏了线上培训,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谈孝栋“宅”家期间也没落下实践学习。企业文化、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施、幼儿园体智能课程设计……2月10日,他就与其他4名同学,接触网络实习课程。还未入职,他对今后工作内容就有了大致了解。6月幼儿园开学后,正式开启顶岗实习的他由于业务熟练、表现出色,顺利入职。
谈孝栋的经历,与不少学生如出一辙——因疫情被阻碍的实习脚步,借助互联网踏了出去。
受疫情影响,内蒙古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顶岗实习时间推迟了近3个月。3月到6月,该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白黎明每天要在线上学习6小时的顶岗实习课程。他说,线上平台通过3D虚拟技术对场景和设备进行还原,他可以在线进行仿真操作。
线上上课时,白黎明能看到模拟的工作场景,他首先选择穿戴好劳保用品。随后,课程会弹出“任务清单”,白黎明需一步步完成操作,如检查泵运行状况、冷物流罐运情况。紧接着,界面会显示具体要进行哪些操作,还会评估学习收获。
当前,白黎明在呼伦贝尔金新化工有限公司实习。他告诉记者,“进厂实习时,每个机器我都比较熟悉。”通过反复观看线上课程进行仿真操作,白黎明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流程。
但白黎明也觉得线上实习有“距离感”。此前上实训课时,同学们有不懂的地方会随时提问,老师立即解答。“但是线上上课和老师的互动比较少。”他表示,屏幕里的设备看得见摸不着,因此在线下操作中,还是遇到很多不明白的地方。
该校化学工程系教科研办主任于彭介绍,学生不仅线上实习,还利用暑假去企业参观学习。“我们还推进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工作,与企业签订协议,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需求。8月中旬,两个专业共52名学生已陆续到对口企业实习。”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也采取线上“急救”。该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孔健介绍,顶岗实习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前往幼儿园或幼教机构担任实习配班老师,协助保育员工作。因为疫情,幼儿园、教育培训机构停业,学生在家干着急,还有一些原本有签约意向的用人单位无奈“反悔”。
对此,该校联合相关公司搭建线上教育平台。“日常教学中,我们就尝试线上、线下结合,因此,常规课程资源都是现成的。我们专门增加顶岗实习模块,上线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课程,模拟讲解在幼教机构、培训机构的工作职责、过程,让学生跟上进度。”孔健介绍。
“由此看来,推广‘全实践’理念很重要。我们学生从入校起到毕业,至少前往幼儿园60多次,每个阶段实习侧重点都不同。在顶岗实习阶段,多侧重如何和家长沟通,把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融入常规工作。”他呼吁,高职院校应推广更加合理、灵活的顶岗实习模式,毕业生也应调整心理预期,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考虑通过多种途径完成实习、就业及学历提升。
要想习得技能,还得“真刀真枪”
后疫情时代,对于顶岗实习“触网”的优缺点和前景,多方各有见解。
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田朝晖支持线上实习。他认为,借助线上平台技术手段,更好地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之前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如何高效监督管理学生一直是困扰教师们的难题。现在通过线上平台,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管理变得便捷、科学、有效。”
他补充道,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需要在平台上完成签到打卡任务,老师可以查看学生的签到情况、实习实训作业完成情况。此外,平台还会根据学生实习的综合情况进行评分。
重庆师范大学职教师资学院副教授袁潇有不同看法。她认为,线上指导学生实习,难以完全达到实际效果,犹如“黑板上开汽车”“隔着屏幕学实操”。她表示,线上教学的新做法可以探索,值得鼓励,可作为辅助手段,但真正的技能习得,需要线下“真刀真枪”的练习、摸索、试错和手把手传承。
她还建议,高职院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的线下实习实训平台,再辅之一线上实训及管理、教学、反馈、追踪系统,将学校、企业、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全方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实操水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能力,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教育部网站10月16日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

教学厅〔2020〕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是高校考试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工作要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统筹做好考试招生和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一步健全制度、严格程序、规范管理、强化监督,确保特殊类型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安全有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1.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各地各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特殊类型招生工作中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选拔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进一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把特殊类型招生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范畴。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要,坚持正确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完善考试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品德修养、综合素质等方面考核,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


2.严格落实高校主体责任。高校是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主要负责同志要对有关工作亲自把关、亲自协调、亲自督查。高校党委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压实校内党政部门工作责任,坚决杜绝简单下放、层层转交。各高校特殊类型考试工作方案和招生办法须经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审定。要健全校内自我约束、监督机制,强化监督管理,保障招生政策、纪律的执行。要严格执行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和程序,坚持“集体议事、集体决策”,会议记录须存档备查。


3.认真履行属地监管责任。高校特殊类型招生工作实行属地化监管,各省(区、市)高校招生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级招委)是组织和监管本行政区域内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和招生考试机构主要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属地高校制定特殊类型考试工作方案和招生办法并严格审核把关,统筹指导在本地设考点省外高校制定本地考试工作方案,监督管理相关高校考试招生组织实施工作。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省级特殊类型统一考试招生工作,协助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监管属地高校和在本地设立考点省外高校的校考工作,配合相关高校复核本地考生高考报名资格。


二、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科学制定考试工作方案

4.科学制定考试工作方案。各地各高校要在省级招委统一领导下,认真落实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国家教育考试组考防疫工作的有关部署,统筹考虑当地疫情防控要求和学校实际,科学制定特殊类型考试工作方案,包括招生专业、考试时间、考试地点和方式、考试科目、防疫措施等有关要求。要为考生提供更多考试便利,尽量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增设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科类,鼓励省际间联合组织省级统考,扩大省级统考专业范围。鼓励高校进一步减少艺术类校考专业范围。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要加强沟通协调,科学合理确定省级统考和学校校考对应科类、专业范围,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5.积极采取线上考试方式。2020年部分高校在艺术类专业校考中,结合专业考试内容和特点,试点了线上考试方式,取得积极成效。有关高校要认真总结2020年试点经验,进一步完善线上考试工作方案。相关考试可采取“全程监控、现场录制、提交作品、考评分离”的方式(即现场录制本人作品并提交,考后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集中评分),也可通过实时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考核。高校要认真制定考试期间突发情况应急预案,确保考试安全平稳。


6.严格控制现场考试规模。高校部分艺术类专业确需组织现场考试的,应使用相关专业省级统考成绩或采取线上考试等方式对考生进行初选,对通过初选的考生再组织现场校考,严格控制现场考试规模。鼓励高校在初选时加强考生文化综合素养考核。有关高校现场校考规模及其他考务安排要严格遵守当地疫情防控工作要求。


三、严格考试组织管理,确保考试公平公正

7.严格考生报考资格审核。高校是特殊类型招生考生资格审核的责任主体。要根据教育部有关特殊类型招生基本要求,结合学校选拔定位,研究确定本校校考报考条件、资格审核程序,并及时公布审核结果。要加强对考生校考报名信息和高考报名信息、人口信息的比对,加强对考生所持相关证书真伪的鉴定,不得降低报考资格条件,不得放宽资格审核标准,严防报考资格弄虚作假。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应积极配合高校复核考生报名资格。


8.严格考评人员选聘管理。各地各高校要严格考评人员遴选标准,选聘政治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专业对应且考评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在编人员参加命题及评分等工作,不得选用以往考试招生工作中有不良记录的人员。要加强考评人员业务培训,强化安全保密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增强采用新技术新手段选拔人才的能力。要探索建立特殊类型招生考评人员信息库,扩大评委遴选的地区和高校范围。高校要积极落实校外评委制度,校外评委所占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三分之一,有条件的可扩大到一半以上。每组评委人数原则上不少于5人,有条件的高校可进一步增加评委人数。考评人员要签订考试安全责任书,严格执行考评人员回避制度,凡与考生之间有亲属关系、指导关系及其他利害关系的考评人员,须在考前主动报告并申请回避。高校领导干部若其子女或其他直系亲属报考本校特殊类型招生,须向学校报备,并全程实行回避。高校要制定本单位回避制度实施细则,对未按规定报备回避的人员,学校应依规依纪严肃处理。严格执行违规评委“黑名单”制度,对于瞒报或弄虚作假的考评人员,将列入违规评委“黑名单”,不得再参与特殊类型招生考评工作,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严禁开展特殊类型招生的高校、内设学院(系、部等)及教职工组织或参与考前辅导、应试培训,或与社会培训机构勾连牟取不正当利益。


9.严密考试过程组织管理。各地各高校要按照国家教育考试安全保密工作规定,参照高考考务有关管理规定,细化完善安全保密、命题制卷、考试组织、阅卷评分、监督管理等办法,确保试题试卷的绝对安全,确保考试选拔的公平性和科学性。要认真落实诚信考试制度,在考前与考生逐一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确保提交作品真实和考试过程诚信。要严把考试入口关,通过“人脸识别”“人证识别”等技术措施,严防考生替考。要建立健全考生、评委、考场随机编排的“三随机”工作机制,考试过程要全程录音录像,严查考试作弊。要科学制定相关专业评分标准,考评人员据此进行现场独立打分。采取考生提交作品或线上考试等方式进行录取或初选的高校,要选用技术成熟、功能完善的软件平台,强化技术保障,提前组织考生模拟,确保考试过程平稳。


特殊类型现场考试一般安排在标准化考场进行,确需安排在室外或其他场所的应配备身份识别、防作弊、考试监控等设备。严禁高校委托个人或中介组织开展特殊类型考试招生有关工作,严禁高校通过“只报名、不考试”等虚假考试方式圈定合格生源。


10.严格规范录取管理。各地各高校要严格执行招生政策,严格遵守高校招生“十严禁”“30个不得”“八项基本要求”等规定,进一步完善特殊类型招生办法,其内容不得与教育部招生政策和学校招生章程相违背。执行中不得调整已向社会公布的录取规则。要按照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进一步提高相关考生的专项测试要求和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及合并本科批次的省份,有关特殊类型招生录取文化课最低控制分数线不得低于改革前的相应要求。中央部门高校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逐步提高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高校要加强对特殊类型录取新生入学资格的审查和专业复测,对审查或复测发现问题的,要组织专门调查,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四、健全监督检查机制,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11.深入落实招生信息公开。各地各高校要严格执行国家、省级、高校、中学四级信息公开制度,认真落实招生信息“十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要及时公布有关特殊类型考试招生办法和相关考生信息,未经公示的有关特殊类型考生一律不得录取。各地各高校要畅通社会监督举报渠道,完善特殊类型招生专项测试申诉仲裁机制,及时回应处理各种问题。高校要成立仲裁小组,成员不得少于5人,原则上由学校聘请相关领域的校外权威专家组成。


12.开展特殊类型招生监督检查。各地要建立健全省级招委统一领导、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协调、招生考试机构组织实施、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的特殊类型招生工作机制,积极协调本地区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特殊类型招生监督检查工作组,对本地区和相关高校特殊类型招生的报名、考试、录取等工作进行全流程监督检查,严防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各地要建立特殊类型招生监督检查情况通报制度,积极推广相关高校严格规范特殊类型招生管理的经验做法,对管理不规范、风险隐患大的高校要及时指出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各地各高校要主动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推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协同发力。


13.严查违规违纪行为。对在特殊类型考试招生中有违规违纪行为的考生、高校、工作人员和公职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等规定严肃查处。对相关作弊考生,取消特殊类型考试报名和录取资格,并通报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取消该生当年高考报名和录取资格。对相关高校,将视情节轻重,暂停或取消其相关特殊类型招生资格。对相关责任人员,将依照相应法律规定和管理规定追责问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保送生招生工作应严格按照本通知要求执行。教育部授权各地各高校组织的单独招生、强基计划、高校专项、综合评价等类型考试招生工作应参照执行。本通知未尽事宜按照当年有关招生工作规定执行。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速将本通知转发至本行政区域内有关高校。

10月16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目前全国已经有4个省开展美育中考计分,同时还有6个省、12个地市已经开始了中考美育的计分,分值在10分到40分之间,云南省从今年开始要增加到40分。这个试点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下一步我们要把美育中考的工作做得更加扎实,到2022年力争全覆盖,全面实行美育中考。”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王登峰指出,这两个文件第一次清晰界定了学校体育和美育在整个教育乃至每人的成长和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


王登峰表示,“我们长期以来对学校体育和美育存在着一些忽视的倾向,这里面原因非常复杂,包括评价体系的影响,但是更重要更深层次的可能还在于我们很多人对体育和美育的价值缺乏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把体育的价值和体育要发挥的作用高度概括为“四位一体”的目标,即通过学校体育包括体育课、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王登峰说,跟体育、教学革命性的观念变革一样,美育未来的教育应该是要教会学生美育的基本知识,教会他们去欣赏和体验美,欣赏和体验艺术作品,同时要教会他们专项的、专门的艺术特长。而这样的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可能是这两个文件在界定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王登峰还提到,“昨天媒体报道两个文件的出台后,有很多朋友留言说,‘体育和美育的文件发了很多了,真正落实好像总觉得差那么一口气。’”


怎么才能够让这项工作真正落地生根,真正见到实效?王登峰认为,这次中办和国办印发体育和美育的文件,在评价体系方面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并提出了更加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