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10月23日,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发布《2021年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简章》,美术类专业统考时间为今年12月19日,音乐类专业统考乐理、练耳测试时间为今年12月30日,舞蹈类专业统考今年12月28日开始测试。

艺术类专业考试分三种形式:一是河北省统一组织的专业考试;二是高校联合组织的专业考试;三是高校单独组织的专业考试。其中,美术类、音乐类(分声乐类和器乐类)、舞蹈类专业实行统考,分别由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保定学院具体组织实施。2021年继续组织四类专业的校际联考,河北大学承办戏剧与影视学类、书法学测试;河北地质大学承办播音与主持艺术测试;河北科技大学承办服装表演类测试。对于,经批准在河北省设立校考点的高校,其专业考试统一安排在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进行,高校组织校考的专业,其考试时间、地点等由高校负责公布,考生可直接向高校咨询。

据了解,所有艺术类专科专业、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艺术类本科专业及省内高校的艺术类本科专业,属统考类别涉及到的,录取时必须使用河北省统考成绩(教育部另有规定的除外)。2021年1月20日前公布美术类、音乐类和舞蹈类专业省统考成绩并确定专业统考合格标准。

同时,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均须参加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包括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满分750分。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使用原始成绩计入,每门满分150分。选择性考试科目为思想政治、物理、地理、历史、化学、生物6门,考生根据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和自身的兴趣特长,在物理和历史中选择1门,再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选择2门参加考试。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应在相应科目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合格的基础上报考选择性考试科目。考生报考艺术类专业须符合高校相应招生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

10月23日,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公布《2021年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体育类专业招生简章》,普通体育类专业包括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一般要求男生身高170cm以上,女生160cm以上;任何一眼裸视不低于4.70。

据了解,符合2021年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条件、年龄不超过22周岁的考生均可按普通体育类报名。教练员、体育教师、优秀运动员(指省级以上优秀运动队的队员)可放宽到28周岁。

凡按普通体育类参加高考报名的考生均须参加河北省统一组织的专业考试和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专业考试时间为2021年4月份,具体考试安排另行通知。考试内容包括100米跑、立定三级跳远、原地推铅球、800米跑四项。考生每完成一个项目,现场公布该项目成绩,并由考生本人签字确认。如对成绩或判罚存有异议,考生须当场提出书面申诉,过期不再受理申诉。

报考普通体育类专业的考生,均须参加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文化考试,包括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满分750分。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使用原始成绩计入,每门满分150分。选择性考试科目为思想政治、物理、地理、历史、化学、生物6门,考生应在物理和历史中选择1门,再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选择2门参加考试,物理、历史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按等级赋分后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应在相应科目合格性考试成绩合格的基础上报考选择性考试科目。考生选考科目符合高校相应招生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的,方可报考该专业(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其中,营销员、保洁员、餐厅服务员、保安员、商品服务员、家政服务员、客服人员、房地产经纪人、快递员、车工等位于“最缺工”职业前10位。

  据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介绍,这一排行是人社部组织102个定点监测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收集汇总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有关招聘、求职需求等信息基础上,形成的100个招聘大于求职的“热门”职业,具体名单可在人社部官网进行查询。

  卢爱红表示,与二季度相比,本期排行招聘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呈现“双下降”。100个职业的招聘需求人数环比下降11.6%,求职人数下降33.8%。求职人数下降更明显,缺口人数有所扩大。缺口数从二季度的74.6万人上升到了82.4万人。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二季度复工复产带来的需求反弹出现回落,市场供求开始恢复常态,但‘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供求关系仍然比较紧张。”卢爱红说,这里头,生产制造及相关人员、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涉及38个职业,专业技术人员涉及18个职业。

  三季度排行还显示,制造业需求复苏明显。新进排行的28个职业中,仪器仪表制造工等19个职业与制造业直接相关,占比是67.9%。短缺程度加大的15个职业当中,装配钳工等5个职业与制造业直接相关,占比是30%。同时,中学教育教师、小学教育教师也首次进入100个“最缺工”职业的排行榜。

  大学生就业方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和智联招聘推出的报告显示,三季度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指数环比有所回升。企业招聘需求逐渐增加,而求职投递人数逐渐下降。

  分行业和职业看,新基建行业人才缺口较大。中介、销售、服务类招聘需求环比增幅较大,就业市场相对宽松;教育培训、保险、房地产及建筑工程、互联网及电子商务、通信及网络设备、银行等行业的就业景气也较高;IT管理、硬件开发类求职竞争激烈。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26日上午在京召开。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来源:新华视点

每年的最后一季度,各级考核都会接踵而来。对教师而言,面临的考核包括教育人事部门组织开展的名师工作室考核、首席教师考核、骨干教师考核,等等,一茬接着一茬。开展教师考核工作,一般会下发考核细则,对工作计划、总结、论文、课题、讲座、教学、送教等提出明确要求。名师或骨干教师须依据细则,认真准备材料,逐项接受考核,考核结果则决定着名师荣誉是否能够保留。一些名师为了迎检考核,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人力与物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


名师、骨干教师是教师群体的宝贵财富,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与促进作用。为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往往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及评选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方式,选拔一批优秀教师,作为专业发展的领头人。为充分发挥名师的作用及价值,相关部门还要按照年度对其考核评价,以督促其专业发展,并带动更多教师成长。但是,对名师的考核不宜过于频繁,也不宜做过多的材料要求,否则会增加教师的负担。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考核评价名师,重在价值引导,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人事部门不能为了考核而考核。名师考核的关注点与落脚点不在于档案材料,而在于其履职情况。档案材料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专业引领的痕迹,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静态化的资料难免会失真。


有的教师善于积累留痕,精于档案材料建设,肯于钻研考核细则,准备的档案材料详尽细致,为了获得高分,甚至不惜杜撰虚假材料。比较而言,有些教师不善于资料的积累,或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材料,提供的材料不如前者工整美观,在考核中难免会失分。通过检查档案材料的方式评价教师,显然存在弊端,在加重教师负担的同时,可能还会造成一定的不公平。


名师考核不能仅靠查阅档案资料,还需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


将考核评价与项目资金管理相结合。名师工作室、首席教师等大多都有相应的资金支持,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核资金项目支出,切实做到项目资金管理与实际专业活动有机结合。名师项目资金支出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活动开展的频度,强化名师专业支持的过程性管理,首先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将认定评价与同行评价有机结合。名师工作室、首席教师是区域教师发展的专业引领者,考核评价名师还要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其服务对象上。为此,在名师考核过程中,要将名师工作室成员、名师服务学校等的满意度作为重要指标,促使名师将工作重心放在服务学校、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以及带动发展上。


充分发挥名师作用,带动更多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提高区域教育质量,这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所在,优化名师管理方式则是激活名师潜能的必要举措。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这里的学校、老师特别好,很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今年毕业于苏州市吴江区同里中学的倪佳诚9月初来到嘉兴市嘉善信息技术工程学校就读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倪佳诚很快适应了这里的学习和生活。


统一招生、学分互认、跨校选课、毕业互通……今年8月,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两省一市教育部门,发布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由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三地合力推动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在打造跨行政区域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的同时,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出新步伐。

示范区内7所中职学校率先尝鲜,统一开展跨区域招生,其中青浦3所、吴江2所、嘉善2所。倪佳诚幸运地成为首批跨省域上中职学校的学生之一。

打破壁垒
让人才培育与区域发展全面对接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布局中,产业转型创新是重要一环。而产业转型创新,迫切需要职业教育的转型创新与之相适应。也因如此,长三角职业教育的优化布局和资源整合,显得尤为迫切。

三地教育部门频频互访交流,完成了一份引人深思的调研报告。调查显示,青浦、吴江、嘉善三地产业特色明显,技术工人需求量大,但示范区内中职学校缺乏互动,存在专业重复设置、专业空白等现象,人才培养结构和层次水准与示范区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职业教育是重要切入口。《方案》像一场及时雨,打破两区一县资源壁垒,将示范区的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起来,引导中职学校动态调整专业方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毛丽娟举例,物流是青浦区的特色优势产业,青浦区内职业院校的物流相关专业在全国有着较强的竞争力,未来这一产学优势可以供区域内职校共享,避免因专业重复设置而造成资源浪费。

嘉善县中等专业学校和嘉善信息技术工程学校是嘉善此次参与试点的两所中职学校。对接长三角整体规划,两所学校进行了专业调研。嘉善中专新设机器人技术应用、商务助理、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打造以智能制造为主的专业特色群;嘉善信息技术工程学校把旅游服务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会计等专业列为着力打造的优势特色专业,同时将示范区内其他职校更有优势的物流服务与管理、家政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予以弱化。

“嘉善县只有两所中职学校,之前开设专业,考虑更多的是全面。”嘉善信息技术工程学校校长杨剑峰说,“现在有了跨区域招生机制,三地职校可以加强沟通、集中力量、各展所长,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

今年9月,嘉善县迎来了14名跨省域就读的中职学生。为了以最好的面貌迎接首批跨省就读的学子,两所学校从年前就铆足了劲,纷纷加紧实训室建设、引进技能大师等。“两个多月时间,我不仅学习了旅游服务与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进行了形体礼仪等实操训练,学校的硬件设施、实训场地、校企通道都很棒,周末坐汽车回家也只要一小时车程,未来有可能的话我会选择留在嘉善工作,做一名全陪导游。”跨省就读的经历,让倪佳诚更坚定了自己的职业选择。

“跨省域招生使得学生在专业选择、工作就业等方面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希望招生同城最终换来技术和人才同城。”对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杨剑峰充满了期待。

融通共享
让优质教育资源“活”起来

前往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考察学习,与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同台竞技,与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开展教学互动……一体化带来空前的发展利好,一连串的区域协作动作开始在嘉善中专扎实推进。

在嘉善中专校长韩明星看来,三地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推进,可以最大限度让优质教育资源“活”起来,以教育资源的融通共享,建立起各具特色、共同发展的“教育生态圈”。借力长三角,学校开发了涵盖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的600多门优质网络课程,与吴江3家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与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形成了“1+2”联合培养新模式……

让优质教育资源“活”起来,这也正是《方案》发布的重要初衷。《方案》立足示范区、服务长三角,按照“信息共通、资源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原则,构建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通过建立跨行政区域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动机制,合力打造高质量的区域职业教育协作典范。

今年6月,嘉善信息技术工程学校80多名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走进上海杉达学院嘉善校区,感受高校实训文化和高端服务氛围,开启了专业认知的另一扇大门。“这标志着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定位下,学校拉开了跨省和本科院校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序幕,两校将在专业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培养、国际化办学等方面展开合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培育与产业发展同步的‘未来工匠’。”杨剑峰说。

据悉,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嘉善信息技术工程学校将组织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到本科院校、合作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围绕师资常规培训制度、定期讲座制度、挂职学习制度、教科研共研制度、资源共享制度等“五大机制”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在学生培养上,上海杉达学院指导嘉善信息技术工程学校优化课程结构,对较薄弱的高端服务课程提供技能指导并共享教育资源,同时指导专业教师开发校本教材;在国际化办学方面,上海杉达学院将积极利用自身国际化办学优势,为嘉善信息技术工程学校国际化课程建设、教师国际交流等提供资源……

“上海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走在长三角前列,江苏职业教育的产教深度融合,这些都是值得浙江职业教育学习借鉴的,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学校可以站在更高的视野取长补短,实现教育资源、产业资源、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势互融。”杨剑峰说。

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言:“一体化不是同质化,而是通过区域合作,把各自的优势放大,把特色做亮,更好地激活示范区内的强大活力和发展空间,从而获得‘溢出效应’。

来源 :浙江教育报

据媒体报道,最近,某网校以提供200万年薪(上不封顶)的待遇,招聘在线教育的教师。一经发出就引起热议。在招聘的宣传语中写着:“200万年薪招聘网课教师,上不封顶!”“‘高中大班课主讲教师’职位年薪50万起,优秀者年薪可超过百万”……

前不久,另外一家企业发布了2021届校园招聘,主要应聘职位为教师,并表示岗位提供首年年薪40-100万元,其中“高中大班课主讲教师”职位首年年薪50万元起,优秀者年薪可超过100万元,另外,优秀者可解决北京户口。


而10月21日,优胜教育培训机构被曝多家门店关门。作为国内知名的教育培训机构,这一消息让很多人都吃了一惊。


同样都是与培训机构有关的消息里,我们可能也会有困惑,动辄百万年薪,从事网课教学真的能挣这么多钱吗?互联网时代不断发展,打造一个年薪百万的网红教师是轻而易举的事吗?在激烈行业竞争中,有哪些突出问题值得再做思考?


记者采访了武汉从事培训教育6年的陈老师,陈老师曾在某中学担任高中数学老师,从教10年后离开学校,成立了教辅培训机构,目前机构开设网上课程培训已经2年了。对于成为年薪百万的网红教师,陈老师说这不是没有可能,但是更多只存在行业的头部机构中。


陈老师说:“第一,你要是机构最优秀的教师;第二,机构可能把你所有的时间全部都排得满满的,让你的学生量也达到最大容量。招聘画的就是一个饼,是在你把自己的能力最大化的情况下,能够达到的一个目标。你是可以达到这个程度,但是你一定要在满足什么条件的情况下,才能达到这个程度。还是要看毕业的学校、专业对不对口,因为毕竟机构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培养师资,所以机构一般招聘的教师一定是‘熟手’。”


以某平台开出的招聘条件为例,开出的50万年薪,首先建立在高学历之上,要求教师毕业于清华、北大、复旦、上交、南大、浙大、中科大、人大以及“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前50的学校,这就将很多普通学校毕业的教师排除在外。陈老师说,除了应聘者的个人条件,机构和平台的资本实力也是能否成就“网红”教师的关键。


陈老师说:“要么就是你10年前就已经开始从事这个行业,已经在这个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你是近几年开始投入,要能够占有一席之地,那就必须要有一个大资本在背后做支撑。毕竟,要在线上有大量的生源,需要靠大量的网络推广,需要投放更多的广告,投放的成本会比较高。”


陈老师坦言,网课教师年薪十几万是正常的,百万级还是凤毛麟角,20万的工作时间绝对都是排满的,周一到周五三次左右,周六日全天。


今年的疫情让更多人认识到在线教育的发展空间,不少企业也加大了投入、抢占市场,机构发展明显活跃,陈老师也感到了竞争压力和行业发展中的良莠不齐。


陈老师说:“疫情期间,很多学校都开设网课,有一些学校或者教师在开设网课的过程当中能力有限,上了网课之后,有些孩子可能碰到一些良莠不齐的老师,就彻底对网课失去了信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培训本身是一个知识的教学,把它变成一个资金运作的平台,这种方式定位的改变,是让一些机构走到末路的主要原因,现在有培训机构要出多少高薪去招聘教师,一些机构依然还是把教师当成一个工具,而真正的教育者不会成为一个工具,他是一个自主的人。课程“模式化”、教师“工具化”是网上培训发展至现阶段呈现出的现象,对此,行业内部和从业者应理清思路,作出客观评判。

来源:央广网 作者:孙鲁晋

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这是继《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之后,国家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又一份重磅文件。


意见提出:“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则进一步提出体育中考最终的目标是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同时要研究在高考录取中,体育素养如何评价、如何计分。


强健的体魄是学习的基础,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更需要注意身体健康。近年来,青少年体质问题广受关注。社会各界历来重视体育工作,但在教育实践中,体育课仍难以开足开齐,经常被占用的情况突出;体育老师仿佛“低人一等”,经常成为被调侃的对象。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所面临的严峻现实以及紧迫性。


而通过将体育纳入中高考,并逐步提高分值,以评价指挥棒倒逼学校和家长重视体育,从根本上解决体育不受重视的问题,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也就成为改革方向和重要抓手。


不过,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和质疑。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是要破“五唯”的顽瘴痼疾。用提高分数的方式倒逼社会重视体育,会不会带来“应试体育”的新问题。如此,不仅可能违背加强体育工作的初衷,还可能刺激校外体育培训需求,进一步增加师生负担。


此外,当前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体育教师缺乏和场地设施不足等问题还有待解决。截至2019年,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高达15万,这也是基层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不力的原因所在。


所以,体育走进中高考,逐步提高体育分值,相关的教育配套必须先行,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改善办学条件、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


相关方案的制定,也必须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青少年成长规律,科学设计、循序渐进。另外一方面,重视体育还需要教育界乃至全社会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体育课、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对于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积极意义。

文章原标题:《普职融通实验班来了 中职学生成才路径更加多元》

近日,绵阳市教体局印发了《关于推动普职融通育人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一举措是我市探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衔接、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全市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的关键一步,同时也意味着中职学生有机会就读普通高中。

《意见》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衔接、互相贯通、多元立交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生多元成才”为总体要求,积极探索普职融通育人模式,完善课程实施、学籍管理、考试招生等方面支持政策,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机制,构建普职融通的育人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


《意见》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开设普职融通实验班



支持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相互借鉴育人优势,采取结对方式举办一对一普职融通教育实验班。每年3月底前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按程序上报开设普职融通教育实验班请示,报市教体局审核批准后,列入对口普通高中普职融通实验班招生计划,注册中职学校学籍,在中职学校就读。实验班既开设普通高中文化课程,又开设中职学校专业课程及专业实习、实训等,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优质发展。


支持普通高中学生自愿转入中职学校就读



严格执行教育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学籍管理规定。普通高中学生可在高一或高二上学期结束前,申请转入中职学校就读。经转入、转出学校同意并报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上报市教体局,市教体局按学籍管理规定为拟转入的学生办理中职学生学籍注册手续,注销其普通高中学籍。普通高中学校要尊重学生及家长的意愿,允许符合条件的学生自愿选择职业学校,不得限制学生自主选择到职业学校就读,也不得强制学生转学分流到职业学校就读。


支持职业学校学生选择接受普通高中教育



普职融通教育实验班学生在达到相应条件且表现良好的情况下,可在参加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全市教学质量测试成绩出来后,5个工作日内向学校提出申请,申请转入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须达到以下条件:参加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全市教学质量测试,测试总成绩进入B优段,或者总成绩进入该校普职融通实验班全部学生的20%以内。根据学生申请及教学质量测试成绩,由中职学校会同对口普通高中学校共同研究、确定转入对口普通高中就读学生名单并通过学校网站、校园公示栏等公示至少5个工作日后,无异议后报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后,报市教体局核准同意。中职学校学生转入对口普通高中后,由市教体局注销其中职学籍,纳入对口普通高中学籍管理,转入对口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一律不再允许转入其他普通高中。普职融通教育实验班学生未达到转入条件的,可继续参与普职融通教育学习,并以职教对口升学教育为主。


严格执行资助政策



学生学籍在中职学校期间享受职业教育免学费等相关资助政策,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擅自设立的校外教学点(班)学生不予资助。未按相关要求开设中职学校专业课程不予资助。学籍转入普通高中后按照普通高中的相关政策执行,不再享受职业教育相关资助政策。


严格执行高校招生政策



普职融通试验班学生转入普通高中学习后,必须参加信息技术科目高中毕业会考;民族地区考生,在报考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时,必须严格执行四川省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我省2017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

来源:公众号  绵阳教体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李娟,本该在大三下学期由学校安排去北京一所幼儿园实习,但在当时的防疫形势下,出省实习成了泡影,最后连就业也因“缺乏实习经验”而屡屡搁浅。最终还是在学院招就处老师的大力帮助下,才成功应聘到兰州市七里河区的一所幼儿园就业。《中国青年报》报道,受疫情影响,职校生实习遭遇困难,进而影响到求职就业。

疫情突如其来,令人猝不及防。毫无疑问,今年的新冠疫情属于典型的“不可抗力”,所以即使因疫情耽搁了实习,影响了就业,人们也大都以包容的心态来对待这种“出了岔子”。但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学校,面对疫情的不期而至,不能任由疫情影响实习,给学生的学习“打折”,给毕业就业带来困扰。否则我们很难回报家长们含辛茹苦多年的殷切期盼,也对不起学生们十年寒窗的艰辛付出。对此,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线下应变与补救,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的线上突围,内蒙古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的“仿真操作”课堂,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线上“急救”等,都充分展示了广大高职院校在突发情况下应对疫情的聪明才智。

诚然,不难看出,上述举措大都只是疫情突来时的临时应对,属于应急状态下的被动处置,这对于逐步进入“常态化”的疫情来说,显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我们迫切需要针对疫情常态化的客观实际,科学调整学校的教育教学策略和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以使疫情、灾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对教育教学的负面影响能够降到最低。

其一,强化职业教育依赖地方、服务区域的办学理念。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为紧密。职业院校只有依赖本地企业、地方政府,才能有效破解校企合作、师资建设、招生就业等现实难题;而且也只有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职业院校才能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其二,加大高职教育工学交替“柔性化管理”的改革力度。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是职教办学行之有效的战略选择,已成业内共识和公众认知。如果学校能够对教育教学实行“柔性化管理”,打破传统的“2+1”固定模式,创新尝试“1+0.5+1+0.5”学期分段模式,甚至在同一学期内以“周”为教学单位灵活分段,则可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同时也可最大程度地减小疫情等不可控因素对教学的冲击。

其三,整体推进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今年年初新冠疫情突然降临,线上教学成为不二选择,虽然勉强缓解了燃眉之急,但总体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从标本兼治的角度出发,精准做好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已然成为学校亟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在疫情进入常态化的背景下,整体推进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广大职业院校时不我待,尤其是对于那些承担“百万扩招”任务的高职院校来说,更是破题在即任重道远。


来源:中国教育报

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中央军委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决定》。


《决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全面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着眼加快推进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健全与人力资源政策制度改革相契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加快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有力人才和智力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决定》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主席在全军院校长集训时重要讲话精神,以强化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为牵引,以发挥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特色优势为重点,以健全政策制度为支撑,明确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重点和运行机制等,为推动全军办教育、全程育人才提供了依据。


来源:人民日报

近年来,在各地的努力下,校外培训机构日趋规范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涉及中小学生校外培训的消费投诉呈上升趋势。教育部表示,为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合同行为,化解校外培训合同纠纷,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教育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对校外培训机构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开展集中整治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部署了为期一年的集中整治工作,重点针对各类中小学校外培训服务机构利用合同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要求各地教育、市场监管部门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于培训机构利用格式条款免除自身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排除消费者法定权利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具体时间安排为:2020年10月—12月期间,各地教育、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工作机制,制定本地区集中整治工作方案,收集、评审不公平格式条款;2021年1月—8月为实施阶段,综合运用行政指导、执法手段,针对校外培训行业中存在的合同违法行为集中进行整治;2021年9月—11月,各地进行总结并上报书面材料。


《通知》明确要求,各地教育、市场监管部门要站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健全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综合运用各种监管手段形成执法合力,努力提升整治效果,确保高质量完成集中整治。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将集中整治工作与推行《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工作结合起来,引导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签约履约行为,提升工作效能。



来源:未来网 作者:张冰清
近日,宁波高校首个直播学院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该校直播学院一期投入近100万元,建成8个直播间和1个摄影棚,可同时满足100名师生的教学需求。学院将形象设计、服装表演等专业进行有机整合,构建与直播产业链相匹配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并引入专业人士担任讲师。(10月21日《宁波日报》)

“小龙虾学院”也好,“直播学院”也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来源于强烈的市场需求,也有助于塑造更加务实的社会心态。直播行业方兴未艾,属于有潜力的市场富矿;通过“直播学院”,能够让更多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培养更多契合市场需求的劳动力资源。

伴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一些技能型劳动者不仅收益更多,也迎来了声誉和社会认同的拐点。李佳琦、薇娅作为直播带货的佼佼者,生动诠释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通过直播,他们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存生态、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也影响和改变了许多人。在就业观念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直播也成为一种“人生出彩”的路径。

直播看似没有门槛,实际上要做到出类拔萃却并不容易;“直播学院”通过系统化、专业化教育,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如果每一位从“直播学院”走出去的毕业生,都能找到价值实现的舞台,都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这样的职业教育显然是成功的。

同样是做直播,有的越来越红火,名利双收;有的越来越萧条,难以为继。直播不仅是一个体力活,也是一个技术活;直播不仅要求主播们深谙传播规律,能够吸引注意力,还要能够触动围观者的心灵、情感和欲望。要做好直播,需要掌握多种技能与素养;那种通过直播轻轻松松名利双收的想法,很多时候只是一厢情愿。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直播领域中脱颖而出,不能靠运气而是要靠实力。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类型,二者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让毕业生能够过上体面、有尊严的日子,职业教育才会有吸引力。“直播学院”办学特色鲜明,紧密地对接了市场需求,显然找到了职业教育的立身之本。

要想提升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价值认同,关键在于让毕业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从而实现优质就业,让毕业生得到物质、精神层面双重的激励与回报,让他们过上美好生活,甚至比普通白领过得更好。虽然不是每一个毕业生都会成为李佳琦、薇娅,但直播依然大有可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还很短缺,职业教育有广阔的前景;“直播学院”作为一种积极尝试,应该给予点赞。


来源:东方网
江苏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路径,积极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着力发展质量高、贡献度高、社会认可度高的现代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持。


抓制度建设,彰显职教类型特征。出台《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建立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国家、省、市三级学徒制试点,研制推广学徒制工作规范和教学标准。建立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共生共长机制,全省13个设区市中9个建有职教园区,60%以上的县级职教中心建到产业园区,实现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成长。建立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对接机制,省教育厅和发改委以每2—3年为一个周期,发布《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情况预警报告》,对各地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吻合度作出基本判断,并就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各地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专业结构调整思路和策略,引导职业院校根据产业需求设置或调整专业。

抓体系建设,完善现代职教体系。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形成“对口单招”、五年制高职、直通试点项目三个中高职贯通主渠道,2019年全省中职应届毕业生升入高等教育阶段的比例占60%以上。在中职阶段实施“领航计划”,创建50所一流中等职业学校;在高职阶段实施“卓越计划”,争创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出台专项激励政策,选择10所左右学校开展职业型本科和应用型本科试点。探索“职教高考”制度,出台《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职院校招生考试有效接轨,同时将技工学校学生纳入中职学业水平考试范畴。

抓标准建设,发挥基础保障作用。坚持标准引领,兼顾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职业学校实际情况,在办学基础设施、专业建设、实训基地、信息技术应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明确的标准。通过实施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智慧校园、现代化实训基地等创建工程,全面推进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职业学校教学标准和教师教学行为,与国家教学标准互补融通,省级层面出台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106个、专业技能教学标准140个、中高职衔接的校本教材和课程标准763门,专业覆盖率90%以上。全面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均实行全省统考。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学校为主体、相关部门指导、第三方有效参与,学校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发展评价体系。

抓队伍建设,锻造一流师资力量。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双师型”教师联合培养培训机制,全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70%。开通职业院校教师引进“绿色通道”,对世界技能大赛前三名选手、全国一类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选手、“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江苏技能状元”和“江苏工匠”等,可由招聘院校自主考核录用入编。建立独立的职业学校教师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实行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单独评审,启动中等职业学校特级教师评选、正高级讲师评审。完善激励机制,学校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在校企合作中合法取得的兼职报酬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单位工资总额基数。

抓能力建设,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服务国家战略,与新疆、西藏、青海、陕西、贵州、云南、辽宁、海南8省(区)开展对口协作,高质量落实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服务产业升级,对接全省“1+3”主体功能区部署,打造一批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智能制造、新材料、能源环保、健康、现代农业等重点专业集群。在先进制造业等快速发展的行业中,70%以上的新增人员来自职业院校。在完成“高职百万扩招”任务的同时,围绕产业企业需求,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区域发展,2019年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97%以上,70%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县市就近就业,90%以上职业院校毕业生在省内就业,推动江苏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从616人提高至827人。



来源:江苏省教育厅

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进入“倒计时50天”

新闻导读

10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倒计时50天”启动仪式在广州举行,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简称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各项筹备工作进入冲刺阶段。

启动仪式上,大赛组委会通报了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基本情况。据介绍,经国务院批准,从今年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致力于打造全新的、综合性的国家职业技能竞赛品牌。

据悉,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由广东省承办。大赛将于12月10日开幕,10日至12日为比赛日,13日举行闭幕式。共设86个比赛项目,分为世赛选拔项目、国赛精选项目。届时,将有来自全国36支代表队2500多名选手参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竞赛项目最多、人员规模最大、竞赛规格最高的一次全国性职业技能赛事。

启动仪式上,发布了体现“新时代、新技能、新梦想”主题、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时代风尚和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全国技能大赛标识,同时发布了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吉祥物“扬扬、悦悦”及口号“技行天下,能创未来”,公布了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竞赛设备设施支持单位。

来源:人社部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近日,山西省印发《关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的实施意见》,从培训需求、比例、模式,技能评价,就业形式、渠道等9个方面构筑完善了扶贫培训政策体系,进一步提高贫困劳动力的“取证率、就业率、增收率”。 

精准培训提升取证率。《意见》要求,要依托全省已经建成的159万贫困劳动力建档立卡数据库,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在做好贫困劳动力普惠制培训的同时,突出抓好“菜单式、订单式、项目制”培训,做到应培尽培。要实施职业技能线上培训“512”工程,劳动者根据线上培训时间、培训技能理论考核等获得相应线上培训合格证书,可在全省范围内参加相应职业工种线下技能实操培训。 

“512”工程即征集遴选5家面向全省的优质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筛选推出100个左右职业(工种)的数字培训资源,全年开展不超过20万人次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到2021年,山西将进一步健全“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管理服务工作模式,扩大线上培训规模,提高线上培训质量,推行职业技能提升线上培训。 

今年,山西大同市、吕梁市、晋城市被确定为职业技能电子培训券试点市。为提高培训质量,山西对培训机构的选择转换为通过公开招投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在全省范围内择优确定。支持企业、职业院校、第三方评价机构完成评价机构认定备案,逐步有序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目前,已向人社部备案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企业、技工院校173个,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161个。 

推进“两站”建设,扩大就业率。《意见》提出,要以“两站”建设为牵引,强化易地搬迁就业扶贫。探索培训就业一体化新模式,提高培训后就业率。 

今年,山西在全省800人以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就业创业服务站”和“公益事业服务站”各100个,用来开展搬迁劳动力信息管理、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服务。贫困劳动力有一定的特殊性,挖掘就地就近就业潜力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该省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和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开发新职业新工种及相应评价规范,开发符合地方特色产业需要和就业创业需求的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 

山西探索整建制购买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构建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制管理新模式。以就业为目的的培训且就业率达到80%的重点群体培训,可根据职业工种合理确定培训时间,补贴额度最高每人不超过4000元。 

加大劳务输出,提高增收率。构建“全劳动周期、全工种门类”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强化产教融合、供需对接,并持续打造劳动力品牌,扩大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为贫困劳动力争取国内国际劳务市场的份额。 

在培育打造劳务品牌上,进行省市县三级劳务品牌建设,围绕“一县一业”打造培训劳务品牌,提升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增强就业创业能力。目前,全省已培育发展了94个地方特色劳务品牌,认定10个省级劳务品牌。 

在扩大劳务输出上,扩大区域性劳务协作,积极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用工较多的地区开展省际间劳务协作,在贫困劳动力输出相对集中的区域,设立劳务服务工作站,为贫困劳动力异地就业提供精准化、专业化服务。实施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以来,山西贫困劳动力省外就业增收率达30%以上,吕梁山护工、天镇保姆等品牌在北上广等省外城市就业数量大幅增加。 

同时,山西实施“走出去”战略。省人社厅牵头印发《关于做好对外劳务输出工作的通知》,劳动者参加培训的费用和出国费用共计最高2.1万元由政府承担,对相关机构实施对外输出1人最高6000元奖励。目前,已确定25家对外劳务输出机构为合作伙伴,91家院校为组织单位。吕梁、运城等市已先行开展对外劳务输出培训工作。(晋仁轩)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探索新时代教师发展的变革路径,10月20日,以“课堂革命中的教师蝶变”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未来学校大会在京启动。


本届大会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委员会和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主办,来自各地教育科研院所、高校、地方教育局和知名中小学校的专家、校长30余人参加了线下启动仪式,全国近万名校长教师通过线上直播全程观看。


此次大会在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加速,教育教学改革走向深化,以及新冠疫情给教育带来重大影响的背景下启动。新冠疫情触发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加速了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变革,让未来教育的图景更加清晰,也给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教师是课堂革命的关键变量,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指导下,本届大会以“课堂革命中的教师蝶变”为主题,旨在突出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教师的成长推动面向未来的教育形态和学校形态的革新。

殷长春书记致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殷长春向大会发表致辞。他指出,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作为推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肩负着撬动先机以争取主动、应对风险以护航大局的时代使命。他同时强调,大会一要面向当今时代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终身化的发展趋势,努力探索教师角色转型的方向,发掘出适应新时代、匹配新格局的教师发展优化路径;二要着力推动探索成果在教师身上的扎实落地,有力有效地实现教师的真正获益与看得见的成长;三要不断总结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升级为发展思路与指导理论,辐射带动全国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宗凯通过连线致辞,对此次大会的召开寄予厚望。他强调,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由教师决定,特别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本届未来学校大会全面聚焦教师队伍在教育事业中的主导作用,着力探索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之下系统升级教师素养的发展路径,将为新时代新教育的铸就贡献智慧和力量。


王素主任介绍大会形式

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王素研究员介绍,在形式上,本届大会创新性地引入了线上线下融合和教师深度参与式的组织流程。大会设置了数学建模、语文学科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项目式学习、“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教学设计和混合式学习五个主题。在三个半月时间内,通过四轮挑战任务对教师进行培训和筛选,最终选出50位“未来种子教师”。大会除了提供学习资料供教师自学完成挑战任务之外,还邀请了多位知名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组成“导师团”在线上和线下对晋级教师进行指导。任务全程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团队拍摄和记录,并将在明年2月的大会闭幕式上进行展演和颁奖。当天启动仪式上,导师团的五位代表分别对大会五大主题的任务流程、参与要求和评选标准等做了详细介绍。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级综合性教育智库,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2014年成立未来学校实验室,启动“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并成功举办了五届未来学校大会,从实践和学理层面对未来学校和未来教育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产生了广泛影响。未来学校创新计划自2016年起被连续列入教育部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并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动学习最佳实践案例。


北京教育考试院日前发布消息,从2021年起,北京市中招(中考)体育与健康学科过程性考核成绩将实行新方案:满分10分不变,在原有学习态度和学业水平考核基础上,新增体质健康分(满分为1分)。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其中明确提出,体育科目将被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同时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北京体育中考的考核改革,无疑是贯彻落实《意见》的一次积极实践。

中办国办此次出台的《意见》,就如何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并阐明了中长期工作目标:到2022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等部门的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注重顶层设计的开创性与脚踏实地的可行性相结合,实现顶层设计开拓与基层探索创新的良性互动,推动学校体育不断改革发展创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合格率不断提升。


不过,困扰我国学校体育进一步向前向好发展的短板依然突出。


“目前国家对青少年体育投入力度很大,但学校体育仍然是教育的一个明显短板,学生身体素质仍然是综合素质里的薄弱环节。”近年来一直积极倡导“体育入高考”的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宗平,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王宗平对于现阶段学校体育课的现状有一个形象总结:文件里很重要、平日里被挤掉、升学时被砍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教育评价导向有待改变。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的顽症,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


着力解决体育课被挤占等学校体育开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正是此次《意见》出台的初衷所在。


对于体育课如何开展的问题,《意见》有明确规定:要求各地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刚性要求;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学校课程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要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等。


如何改变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评价导向,近年来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此,《意见》专门就如何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参与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具体举措:一是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二是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评价,畅通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三是健全教育督导评价体系。


对于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师资、场地、器材等条件保障方面的不足,此次出台的《意见》同样有具体可行的明确规定。


例如针对体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意见》要求各地加大力度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大中小学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等。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加强组织保障是确保将《意见》落到实处的根本。”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相关职能部门要在组织领导,制度保障,经费保障,氛围营造等方面切实促进学校体育发展。

近日,陕西省教育厅、省委组织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出通知,明确提出:保障教师依法执教的权利,支持教师履行管理教育学生的职责,保障教师对学生的正当惩戒权。引导家长和社会正确看待教师的履职行为,对学生、家长及其亲属等因为教师正当履职行为而对教师进行侮辱、谩骂、肢体侵害,或者通过网络对教师进行诽谤、恶意炒作等行为,相关部门和学校要积极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追究相关人员侵权责任。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可是,长期以来,教师依法执教的权利没有保障,执教的权利边界、方式与方法不明确,导致教师教育学生存在风险。为了规避风险,有些教师选择只教书不育人。
依法执教的权利没有保障,教师就无法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无法真正落实。保障教师依法执教的权利,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则,保障教师依法执教的权利,要依法赋予教师惩戒权。没有教育惩戒权,教师对违规违纪学生实施惩戒,可能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指责,甚至受到社会的谴责。保障教师依法执教的权利首先要依法赋予教师惩戒权。教师拥有惩戒权,才能对违规违纪的学生进行教育并依法实施惩戒,帮助学生收回迈错的步子。
《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已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教育部也正在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赋予教师惩戒权是保障教师依法执教权利的必要举措,有助于教师履行育人的职责,也有助于违规违纪的学生迷途知返。
二则,保障教师依法执教的权利,要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式、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合、适用之别。然而,有的学校违背了教无定法的原则,要求教师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严格按照模式化的流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俨然成为了机器人,失去了教育教学自主权。
保障教师依法执教的权利,要尊重教师的教育教学自主权,少一些干预,给予教师自由选择的空间。赋予教师教育教学自主权,有利于因材施教,进而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再则,保障教师依法执教的权利,要切实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在执教的过程中,家校意见总会出现分歧,甚至产生矛盾。在此过程中,有些学生、家长甚至对教师进行侮辱、谩骂、肢体侵害,或者通过网络对教师进行诽谤、恶意炒作等。面对家长的负面情绪,一些地方和学校为了息事宁人,往往刀刃向内,不分青红皂白,从严处理当事教师,导致教师身心受到伤害,声誉受到损害,不仅令当事教师伤心,也让其他教师灰心,从而放弃对违规违纪学生的教育。因此,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司法部门要依法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防止教师伤心又伤身,更要防止教师的声誉受损。

如果违规违纪行为不能及时校正与纠正,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保障教师依法执教的权利,要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不会受到不法侵害,广大教师才能安心从教,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有效落实。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今年874万高校毕业生面临较大就业压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层层压实责任,综合施策,积极开辟新空间、做实做细困难毕业生帮扶工作。

  目前,各项稳就业促就业政策逐步落地见效,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局总体稳定。

  开拓岗位,人岗对接

  扩大就业渠道和岗位供给

  保就业、稳就业,开拓岗位是重中之重。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实现人岗精准对接,提高求职效率,成为各地各部门的工作重点。

  教育部创新思路,首次联合9家社会招聘机构推出“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活动,千方百计为毕业生开拓就业渠道,扩大岗位供给。

  考博失利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生卢辰昊,今年3月才开始找工作,他坦言,“心里有点慌”。收到辅导员推送的“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航天科工、中建、中铁……卢辰昊在与自己专业相匹配的“重点领域专场”投递简历,陆续受到3家公司青睐,最终选择了心仪的岗位。

  据了解,“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上已有669万毕业生注册,简历投递总量达3736万人次。“24365平台联合智联招聘等9家社会招聘机构拓宽就业渠道,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的合作,挖掘岗位供给潜力。”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平台共提供岗位信息1522万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商务行业、重点领域等40个专场招聘活动中,提供岗位信息540多万条。

  政策性岗位对“稳就业”“保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扩招’是今年落实政策性岗位的关键词。”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特岗计划”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招募17万余人,扩招1万人;事业单位空缺岗位主要招录高校毕业生;国有企业已录取高校毕业生64.6万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已发布岗位50万多个;扩大大学生应征入伍规模;开发10万个科研助理岗位;鼓励城乡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吸纳毕业生……各类政策性岗位(含升学)已吸纳毕业生280多万人。

  “疫情对中小民营企业、外向型企业影响较大,这些企业减招明显,国企在特殊时期必须挺身而出!”中建二局人力资源部经理于震介绍,中建二局今年共招聘毕业生2800余人,扩招300余人,比往年增加12%。

  各地积极行动。落实“城乡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吸纳毕业生”政策,7月初,天津市已有1389名高校毕业生踏上基层服务岗位,新增1528个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岗位,157个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的招录工作也在同步推动中。落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扩招”,7月中旬,广西全区补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2.1万余名,2000余名定向师范毕业生重点补充村小、教学点、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大幅提升。

  “我们必须创新方法,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化岗位,大力挖掘政策性岗位潜力,能用尽用,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创造条件。”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帮扶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各方千方百计促进52个未摘帽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

  7月21日,山东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李吉轩来到位于云南巧家县的三峡集团白鹤滩工程建设部报到。他为自己能够参与重大工程建设而自豪。

  李吉轩来自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柏杨坝镇龙门村,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他自幼丧父,家庭收入靠爷爷奶奶的低保和种地。“现在工作稳定,爷爷奶奶特别高兴!感谢学校的‘一生一策’精准帮扶政策,不仅解决了我的就业难题,也为我们全家带来希望。”李吉轩高兴地说。

  响应国家号召,三峡集团今年招聘毕业生1744人,比去年扩招200%。其中200个名额定向招录湖北高校毕业生、50个名额定向招录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子女、100个名额定向招录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

  据了解,2020届毕业生中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53万人,其中52个未摘帽贫困县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4.5万人。教育部、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聚焦52个未摘帽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出台促就业举措、实施“专升本招生专项计划”、举办专场招聘,基层项目、教师招聘等政策性岗位也都予以倾斜。

  各地各高校也积极创新举措,全力保障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毕业生尽早就业:

  安徽要求各高校建立完善两级就业工作领导机构,构建党员干部及教师“一对一”帮扶责任制,形成规范化、全时段、全方位、全员化的帮扶体系;陕西组建督查组深入高校,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情况开展实地督查;云南加强兜底保障,向全省7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每人发放1000元求职创业补贴;广西对有就业意愿但尚未落实就业岗位的贫困家庭毕业生,提供不少于3个薪酬2000元/月以上的工作岗位信息……

  清华大学举办在线招聘活动80余场,累计提供岗位5万余个,约为往年同期的1.5倍;中央音乐学院大力完善“主科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四位一体工作机制;沈阳工业大学设立一批科研助理、公益岗位,确保贫困家庭毕业生全部就业……

  “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直接关系着家庭脱贫、生活改善,必须用心用情、出真招实招做好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工作。”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超说,要在全面掌握毕业生实际困难和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实效性。

  今年湖北高校毕业生求职受到疫情影响。4月份以来,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高校与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帮一”行动,两批共124对高校结对,双方共享就业岗位信息、共同开拓就业渠道、共同加强就业指导等。截至目前,“一帮一”行动结对高校召开远程会议近400次,共享专题培训1000余场,举办联合网上招聘活动3000多场,共享岗位信息300多万条,已累计帮助1.3万多名毕业生签约。

  目前,2020届高校毕业生已基本离校,但毕业生就业工作还在继续。

  “只要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岗位还没有落实,教育系统就要持续提供扶持,要让他们成为不断线的风筝。”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各地各高校应与本地人社部门做好信息衔接,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全面纳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严格落实按规定将毕业生户口、档案在校保留两年政策,持续举办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专场网络招聘活动等。

  开拓思路,精准指导

  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分析,当前,招工难与就业难叠加的结构性矛盾仍未缓解、“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的现象并存,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还未能根本改观。引导大学生合理预期,理性就业,特别是建立理性的就业观念,还需形成多方合力。

  康芳是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班辅导员,她对招聘单位逐一筛选、精准推荐,同时引导学生们转变就业观念,合理确定求职预期。截至目前,康芳所带的班级,有8名学生升学、3人参军、29人成功签约并陆续上岗、2人备考事业单位考试,就业率超过95%。

  就业指导,精准才能有效。教育部下发通知,搭建全国高校毕业班辅导员就业工作平台,要求全国6万余名毕业班辅导员全力做好就业“云指导”“云服务”“云管理”,为毕业生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各地各高校也开拓思路,积极行动:黑龙江将全省100余门就业精品课程共享,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和业务能力在线培训22场,累计培训师生7000余人次;江西通过精准对接和智能匹配推荐毕业生就业,全省高校共举办网络招聘会250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137万余个;天津投入“真金白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对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给予最长3年社保补贴和每人1000元就业补贴,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最高50万元免息贷款。

  西藏大学开展“就业老师带你读政策干货”“行业专家指导求职道”“援藏干部助力就业行”等活动,创建西藏大学就业创业网上直播平台,帮助毕业生准确判断形势、合理设立预期;天津医科大学推出“学生自助求职辅导系统”,提升学生求职择业能力。

  今年3月初,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协议就业率还不到2%。学院党委书记苏益南说,“全校总动员,实施了深度挖潜就业岗位、开展困难毕业生帮扶等举措。”学院“一对一”调研学生就业问题,全力帮助学生积极就业,最终,全校就业情况与往年基本持平。

  当“垦荒者”,做“螺丝钉”

  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希望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今年以来,“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继续实施并扩大规模。其中,“特岗计划”增加5000人,总量达到10.5万人;“三支一扶”增加5000人,规模扩大到3.2万人。2020—2021年度,还将招募选派2万名“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志愿者到西部地区基层工作。

  7月12日一大早,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许亚伟就抓紧往银川市赶,作为选调生,他周一就要到宁夏组织部报到。9年前,许亚伟从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白阳镇周沟村考入清华,毕业后,他选择建设家乡。

  “我是学动力工程的,想发挥专长,离一线、离业务更近一点,组织需要我去哪儿就去哪儿。”许亚伟说,他填报的志愿都是基层岗位。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人文学部毕业生董佳娴报名“西部计划”,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一名记者。董佳娴说,她很荣幸能够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奋斗中,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将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中,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教育部出台一系列举措,积极引导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任教:“特岗计划”优先满足“三区三州”和52个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县的教师补充需求。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县乡任教的毕业生,适当放宽年龄、学历、专业等要求。

  “基层是大学生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大舞台,中央基层就业项目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希望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拼搏奉献、成就梦想!”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