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中国教育报讯(记者 欧媚)近日,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印发《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高中阶段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包括基本军事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两部分,教学时间7至14天,总计不得少于7天共56课时,考核成绩评定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大纲》规定,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内容含必训内容和选训内容。其中,基本军事知识共24课时,必训12课时、选训12课时;基本军事技能共88课时,必训44课时、选训44课时。

在教学科目安排上,《大纲》规定,基本军事知识包含人民军队、现代国防、军兵种知识、现地教学,基本军事技能包含队列动作、轻武器射击、投弹、战术动作、格斗基础与军事体育、卫生与救护、识图用图。

鼓励学校积极开设有关军事知识、军事技能训练教学方面的校本课程,拓宽军事训练教学内容。

在教学队伍配备上,基本军事知识授课教师由学校采取专兼职办法配备,基本军事技能组训教官由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骨干出任,学校可以聘请退役军人参与学生军事训练。

来源:中国教育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推动高校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20〕8号),我部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法治工作测评指标》(以下简称《指标》)。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地、各校要认真对照《指标》,通过测评查漏补缺,以评促建,提高学校法治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

  二、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要按照《指标》组织自评,将自评报告作为年度法治工作报告的内容报送我部(政策法规司)。自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力戒形式主义,不得弄虚作假。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参照《指标》组织地方高校开展测评工作。

  三、《指标》所附的《法治工作成效满意度调查问卷》,用于学校组织师生对本校法治工作成效和法治工作认可度进行主观测评。学校可以结合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满意度测评的内容和方式,以科学、适当的方式对师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作为衡量《指标》测评结果和改进工作的参考。

  四、教育部将适时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高校法治工作自评情况进行复核,复核结果以适当方式反馈学校。

  五、自评和第三方测评结果,不作排名,不上网公示,但可作为对学校开展综合评价、督导评估、专项巡视的参考。


来源:教育部办公厅


    职业教育的发展,体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化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

  如今,我国共有职业学校1.13万所,在校生3088万人,建成世界规模最大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

  从“层次”到“类型”:下活一盘大棋

  长期以来,“低人一等”的偏见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考不上高中去读中职,考不上本科去读高职”的想法根深蒂固。针对这一误区,“职教20条”开宗明义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职教20条”还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为此,2019年以来,教育部批准27所学校独立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21年,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其中设置了247个高职本科专业,并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建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的国家制度。

  从中职到高职专科,再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被打破。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逾300万人,超过高职学校招生总数的60%,缓解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焦虑,促进了教育结构优化。

  分类考试招生成为招生主渠道,“1+X”证书制度试点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落地运行,“三教”改革持续深化……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举措频频出台。

  “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构建起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有关负责同志说,我国职教发展迈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理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人才培养迈向高质量

  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抢手了——这是不少企业的真实感受。

  近年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中,超过10%的专科生进入到华为、腾讯、比亚迪等知名企业就业,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6.97%。海口旅游职业学校与40多家企业缔结校企战略合作关系,争抢进校招聘席位的各类企业达上百家。

  毕业生受欢迎,缘于培养质量的提升。对接重点产业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工学结合、注重实训、模块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系列“组合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在湖南,从2010年开始,按照“标准化培训、高强度训练、程式化管理”的模式,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都需要下到车间,培训完毕之后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调离教学岗位。

  近年来,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服务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职业学校开设1300余个专业和10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有力支撑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完善制度体系:架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

  “十三五”期间,我国建立健全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轨”运行为标志,以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为核心,同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相适应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展望“十四五”,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将加快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要做好制度建设三件大事:一是建立职教高考制度。依托这一制度,把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专科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内容上、培养上衔接起来。二是健全普职融通制度,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资源共享和理念借鉴。三是健全国家资历框架制度,规定职业教育的学生和普通教育的学生学习成果等级互换关系,进而规定在特定领域两个教育序列的学生都享有同等权利。

  此外,“十四五”期间,还要在促进体系有效运行支撑条件方面加以完善,包括搭建产业人才数据平台,及时准确发布人才需求预测,科学引导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完善专业教学标准,深度开发以职业能力和学业水平为核心内容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和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校企合作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建立大学培养和在职教师教育齐头并进的双轨制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培训体系;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

  “我们还要健全公平的升学和就业制度,确保职业教育轨道学生在升学、求职、工作待遇、职务晋升等方面都享有与普通教育轨道学生平等的机会。”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有关负责同志说。


来源:新华网


    不论是今年全国两会,还是前不久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教育领域热议的问题。

  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的我国,对基础学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就业的限制、专业的考量、分数的导向等多种因素影响,基础学科并没有成为很多学生的第一选择。因此,我国基础学科人才紧缺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黑洞”已经产生,那么这个缺口是如何形成的呢?来自中学和大学的不少专家、学者各执一词。有中学专家认为,一些高校为录取分数的好看,放弃了应有的引导与责任;一些大学学者则认为,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不是数量不够多,而是不够强。也有观点认为,拔尖人才培养不仅是大学的事,更应在中小学加大早期发现培养力度。

  高校培养的够吗?

  “基础学科人才不是不够多,而是不够强”

  从2009年启动至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已经走过了10多年历程。今年年初,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表示,用10年左右时间培养数万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此外,要培养能在“无人区”探索、领跑的领军人才,创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形成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

  “我认为,基础学科人才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不够多,而是不够强。”在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李晓明看来,培养基础学科的拔尖人才,应当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是通过培养基础学科人才,推动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科技突破。另一方面,是通过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使更多具有适应性、应变能力强的人才涌现出来。”李晓明说。

  为什么说基础学科的学生应变能力强?李晓明表示:“学好了基础学科的学生有着坚实的学科基础,实际上对于就业和做研究都是有长远效应的。例如计算机专业就很喜欢招学数学的孩子,他们做研究既扎实,又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基础学科是什么体验?

  在中部地区某985高校就读大三的刘宇(化名)是从动力与机械学院转专业到数学专业的。“以前学高数时,经常听到老师说这个不用证明,你们不是学数学的。于是就心生好奇,自学了数学分析的课程,并逐渐对数学有所领悟,于是下定决心转到数院。”

  “在转到数院后的一个学期,我就认识到自己成不了高斯、黎曼,毕竟,数学是天才的领域。这些日子,我学会了阅读复杂的推理过程,提高了审视问题的能力,甚至放弃问题的能力。”刘宇说。

  此外,李晓明认为,如今不少学生和家长对于基础学科还存在观念上的误区。

  “好像我们一说基础学科,就是学好了还行,学不好也不能走应用这条路,最后啥也不会。其实不是这样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就是要打好专业基础。这样的基础对于未来选择做学术,或者转去应用型的专业继续深造就业是很有用的。”李晓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正在某985高校就读汉语言文学的赵莉表示,通过两年的学习,语言学类的课程给她打开了一个新的大门。

  “我喜欢用语言学的知识分析我们平时说话的习惯,甚至包括一些网络用语用词的兴衰,可以总结出各种各样的规律,这是非常神奇的。我发现,我们身边永远有可以研究、分析的东西,有时甚至能发展出一个新的学科,这种思考方式是我在大学最大的收获。”赵莉说。

  那么,高校如何营造一个适合基础学科人才成长的环境呢?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是清华大学“学堂计划”物理班首席教授。多年来,学堂班一直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对于如何为优秀的学生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朱邦芬认为:“首先要把好苗子挑出来,其次要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不拘一格地使得他们茁壮成长,假以时日,再加上一些机遇,会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脱颖而出。”

  朱邦芬表示,自己不喜欢用“培养”,而喜欢用“培育”一词。“培育较之培养,教师的作用相对弱化一些,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清华物理系和物理学堂班这些年来形成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杰出人才并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要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有天赋的孩子在这个环境中自主学习和研究,从而更容易‘冒’出来。”

  此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

  “为什么如今我们对人才培养质量这么焦虑,是因为我国的教师队伍质量建设没有跟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李晓明说,“以基础学科为例,这些专业和学科缺少足够多的优秀老师,在科研和教学的压力下,从事基础学科的教师少了,能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自然也受影响。”

  中学太功利?

  “这个锅不应该只让中学背!”

  无论是“培养”还是“培育”,高校总需要有适合培养的人才。那么,这个适合的人才应该从哪里来?

  无须高考、面向全球招生、初三就可入学……不久前,清华大学发布的“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备受社会关注。

  不少人会问为何要从中学生开始培养?

  丘成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什么要小孩子?因为他没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墨守成规的观念。我发现不少大学生或者研究生,满脑子就是固定地跟着人家走,有一种瞻前顾后的心态:怕交不上卷子、完不成课题、毕不了业。相反,小孩子不会有这些杂念、顾虑,会更勇于在真问题上探索。”

  丘成桐表示,把招生对象放宽到初三年级,除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相较,是一门“早熟的学科”之外,这种“无所顾忌”也是他更为看重的学生素质。

  国际著名数学家把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目光转移到了中学,很多中学校长也赞成这个观点。

  “学生早期创新意识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启蒙、研究志向的引导,既是基础教育学校的使命,更是责任和义务。”东北育才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高琛说,需要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早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贯通培养的有效机制。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英才计划、强基计划等举措,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中学联合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和工作机制。

  不过,也有不少中学校长表示,中学确实肩负着培养基础学科人才的重任,但是这个责任绝不应该由中学独自承担,特别是在人才选拔这个环节上。

  “高考改革出发点是好的,高校根据专业的需求对高考考生的科目提出要求,同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选择,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高校选拔适应自己学科发展的优秀人才,也利于学生择己所长,选择高考科目,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把人只分成两堆:文科和理科。”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说。

  但是,前几年也出现了学生弃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现象,“社会上批评这事因为学生太功利了,我认为并不完全是这样。”唐江澎说,在选拔人才时还有一个核心问题是高校的担当,高校要更加坚定地提出专业的学科要求。

  一位高中校长在采访中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在一次招生会上他曾经对大学招办主任这样说:“学基础学科的人少了,你们不能把板子都打在中学和学生身上,其实高校也是功利的,一些高校图自己录取分数的好看,放弃了高校应有的引导与责任。为什么不理直气壮的提出学科要求!”

  一些中学校长介绍,其实按照现在高考改革的政策,高校对每个专业提出科目要求时,可以提两个三个科目的要求,但是高校可能怕提出科目的要求过多会影响到录取分数而没有这样做。

  “按照现在这种方式,可能会制造很多专业面貌不清晰的人才。”唐江澎说,比如学医,高校就应该非常清晰地提出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要求,现在一些学校只对考生提出了“物理”这一个科目要求,那么很有可能学医的学生选择的科目组合是物理+地理+政治。“这能行吗?”唐江澎说。

  中学选课存在“田忌赛马”现象

  虽然很多中学校长认为基础学科人才短缺现象是中学和高校共同造成的,但是,记者在近几年的采访中确实发现,一些高中学生选科或者老师家长辅导学生选科时,不是先看学生的兴趣和优势,而是把如何避免与“强手”相遇当成了首要任务。选科俨然已经变成了一项大工程,完全是个“技术活”。

  高琛介绍,其实,高考改革从政策的层面看是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让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专业和大学,也为学生进入名校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但这同时也让学生和家长也面临着更多挑战,“从选科到赋分再到志愿填报,都需要学生和家长权衡多方因素综合考量。”高琛说。

  当这种考量放入太多“技术”因素后,就开始有些变味了。网上流传出许多选科“秘笈”,教学生如何避开“强强相撞”,只要按照“秘笈”中的几条原则去做,甚至“‘差生’也可以变‘学霸’”。

  “中学对学生的选课指导,没有搞清楚深层次的本质的意义,只是简单地用哪一个组合能够获取高分,哪个组合能够避免强势对手,这种田忌赛马的方式帮助学生判断对学生进行引导,其实是一种投机。”唐江澎说,“今年投的注,3年以后有变化怎么办?”好在,改革也在不断调整方向。

  高琛介绍,今年,包括辽宁在内的8个省份的考生将迎来“3+1+2”模式的首年录取。与前两批启动新高考改革省份的“3+3”模式相比,“3+1+2”模式将物理或历史作为必选科目,并以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由于等级赋分制导致的选考科目博弈问题。从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8个省市首选物理的学生平均占比近60%,其中辽宁省最多,达到85%以上。

  唐江澎介绍,他们学校把高校的13个专业大类归并为中学生高考选择中的7个大类方向,人文领域、经济与法律、理学领域、工程与技术领域、药学与医学、艺术与设计领域、军事与体育领域,然后对每个领域设置相应的选课要求,比如,医药领域,要求学生都选择物理、化学和生物,“这样分类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我是因为要成为这样的人才选择这样的专业,也因为要选择这样的专业才会选择什么样的科目。’我们称之为五业贯通,高中的课业、大学的专业、进入社会的职业、能够建功立业的事业、立志造福人类贡献他人服务社会的志业,贯通起来,让学生选科‘有一定的道理’。”唐江澎说。

  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绝不仅是中学的事或者大学的事,它既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在招生制度、培养模式上给予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形成合力,正如高琛所说的那样:“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学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引入,同时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基础教育学校联合培养机制,打造优质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联合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整合资源,努力推进基础教育学校积极探索育人方式转变,营造合力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4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刘培俊介绍,全国范围内高校大学生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进展总体来看有序、积极稳妥。    


刘培俊表示,当前,要把疫苗接种作为校园疫情防控的一项重要举措,确保师生安全,确保校园稳定。让学生们在依法依规、知情同意、自愿免费的前提下,提高对疫苗接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接种意愿。“目前宣传引导的力度很大,效果也很好,宣传的方式也比较多样。通过校园网、图片、视频以及板报等各种方式,大学生对疫苗接种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疫苗接种的安全性、有效性的信息掌握越来越多,更多学生消除了疑虑,履行社会责任,形成合理预期,提高了疫苗接种的知晓率和接种意愿,这也是当前高校疫苗接种工作有序稳妥进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为帮助万千家庭解决孩子的升学择校难题,4月10日,由新浪教育、微博教育、博辞教育联合主办的“新浪&微博2021国际学校春季择校巡展”在北京富力万丽酒店成功举办。

  展会当天,北京及周边众多优质国际化学校集体亮相,招生官现场介绍学校特色,解答家长问题;近20位教育大咖、知名学校校长全天不间断分享择校干货、普及国际教育知识;金吉列大学长携海外院校亮相展会;5位行业资深专家现场答疑解惑,规划孩子升学择校之路。

  新浪教育主编雷蕾在现场发表演讲,她提及最近的一个热议话题#你被鸡娃号营销过吗#,话题内指出目前大家熟知的很多账号,背后都是营销公司操控,部分账号通过不断的制造鸡娃焦虑,来达到账号营销转化赚钱的目的。

  雷蕾表示,在充满焦虑的氛围中,家长们应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不被环境裹挟。养一个孩子最少要18年,也就是18*365=6570天,在这6570天中尽量慢下来,遇事不慌,多点耐心,少点指责,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静待花开。


  以下为新浪教育主编雷蕾的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来宾,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与大家相聚在新浪&微博2021国际学校春季择校巡展·北京站的现场,共同聆听专家、校长们的分享。我代表新浪教育,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新浪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网站,不仅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也深度参与其中,用自己独特的声音和视角对教育进行观察和报道,如今也与微博这个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深度融合,媒体形态在飞速的变化,我们的用户也在改变,新浪和微博将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合适的、更优质的服务。

  为了帮助大家解决升学择校难题,新浪教育自2014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8届线下巡展和3场线上展会,邀请了300多所海内外学校,帮助万千家庭解决孩子的升学择校疑惑。今年的春季巡展已成功落地上海和青岛两站,两站聚集优质国际化学校60+所,30+位教育大咖、校长现场演讲;在微博上,国际学校择校展地图即将搭建完毕,将有上百个优质学校入驻,家长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北京优质学校。更多知名院校、校长也会陆续入驻微博,通过直播、视频、图文、问答的形式,分享择校和规划真经。

  就在前两天,我们报道了一个热议话题#你被鸡娃号营销过吗#,里面提到目前大家熟知的很多账号,背后都是营销公司操控,部分账号通过不断的制造鸡娃焦虑,来达到账号营销转化赚钱的目的。

  而在今年两会上,江苏省锡中校长唐江澎回答记者提问,他认为:“一个学校没有升学率,就没有高考竞争力,但是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恐怕也没有核心竞争力。好的教育就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有担当、人格健全,这也是当今的国际教育培养的人才目标。

  相信在座的各位家长,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能成为一个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具备国际格局的优秀人才,在充满焦虑的氛围中,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不被环境裹挟,养一个孩子最少要18年,也就是18*365=6570天,在这6570天中尽量慢下来,遇事不慌,多点耐心,少点指责,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静待花开。

  今天是北京春季展会的第一场,请允许我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本次展会的亮点。展会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国际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国际部)、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人大附中朝阳分校、北京世青国际学校、北京王府学校、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等众多优质国际学校及招生官,在展厅面对面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在一对一专家咨询区,有五位行业专家会为大家解答升学择校规划、留学申请、课程选择等难题;同时,我们和金吉列联合设置的海外中小学专区,将有10所优质海外中小学招生官及专家现场免费咨询,一站式解决海外中小学择校难题;如果您带着孩子一起来参展,儿童互动体验区、非遗文化专区都在等着孩子们去体验和互动,除了近距离感受国际课程的特色和魅力,非遗文化课堂还能让孩子进一步地了解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希望新浪&微博2021春季国际学校择校巡展北京站的第一场展会能够更深度地服务各位家长,真正帮助大家解决择校焦虑。在这里也欢迎各位家长关注“国际学校家长圈”官方微信以及“国际学校圈”官方微博,或者加入我们的新浪国际学校家长群,大家有任何问题也都可以在后台留言,家长圈的小编一定帮助大家答疑解惑。同时也欢迎各位家长在微博上参与#国际教育择校展#话题讨论,与心仪的院校0距离接触!

  最后,感谢今天到场即将为大家分享的学校校长和教育机构的专家们,期待接下来你们对于教育的见解与择校经验能为家长们拨开迷雾,也感谢在座的各位家长对新浪教育和微博教育的支持和信赖。预祝新浪&微博2021国际学校春季择校巡展顺利举行,谢谢大家。


来源:新浪教育


本报北京4月8日电  (记者丁雅诵)教育部日前研究制定《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意见稿共58条,涉及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人格权益、受教育权、休息权利、财产权利等。其中“特别保护”一章明确:学校应当落实法律规定建立学生欺凌防控、预防性侵害、性骚扰等工作制度,建立对学生欺凌、性侵害、性骚扰行为的零容忍处理机制。

针对欺凌,意见稿明确,学生之间,在年龄、身体或人数上占优势的一方蓄意或者恶意对另一方实施前款行为,或者以其他方式欺压、侮辱另一方,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害或者精神损失的,可以认定为构成欺凌。教职工发现有学生实施下列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身体或者恐吓威胁的行为;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抢夺、强拿硬要或者故意毁坏他人财物;恶意排斥、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者错误信息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

针对性侵害,意见稿明确,学校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并制止教职工以及其他进入校园的人员实施以下侵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与学生发生恋爱关系、性关系;抚摸、故意触碰学生身体特定部位等猥亵行为;向学生作出具有调戏、挑逗或者具有性暗示的言行;向学生展示传播包含色情、淫秽内容的信息、书刊、影片、音像、或者其他淫秽物品;持有以未成年人为题材的淫秽、色情视听、图文资料;其他构成性骚扰、性侵害的违法犯罪行为。

此外,未成年人休息权利方面,意见稿提出,学校不得要求学生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前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课程教学活动,不得限制学生课间出教室活动。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生集体补课;不得以集体补课等形式侵占学生休息时间。学校应当加强作业管理,指导和监督教师按照规定科学适度布置家庭作业,不得超出规定增加作业量,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学校应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培养学生良好作息习惯,保障学生在家的睡眠时间。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有网友提出“如何才能推荐出好书”,“如何避免学校和教师不敢推荐书”等问题。对此,教育部做出官方答复。


问题:课外读物那么多,如何才能推荐出好书?

答复:市场上的课外读物种类繁杂,数量庞大,质量参差不齐,为确保给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引导。


一是明确推荐原则和标准。中小学校课外读物推荐要坚持方向性、全面性、适宜性、多样性和适度性原则,要符合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可读性强、启智增慧等标准。明确不得推荐或选用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问题清单。


二是明确推荐把关程序。推荐程序包括初选、评议、确认、备案等环节。学校组织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和图书馆管理人员提出初选目录;学科组按推荐原则、标准、要求全面把关,要提出评议意见;学校组织专门小组负责审核把关,统筹数量种类,确认推荐结果,公示并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同时,考虑到欠发达地区规模较小学校的特殊性,可由上级教育部门为学校推荐课外读物。


三是依据相关目录和教育教学需要选择推荐。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和教师可参考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或所属专业机构发布的推荐目录进行推荐,比如参考教育部定期发布的《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研制并发布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等,教师也可以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和平时的阅读积累进行推荐。(教材局提供)


问题:在加强规范的同时,怎样才能避免学校和教师不敢推荐书?

答复:研制《管理办法》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对课外读物进校园进行规范治理,防止问题读物进入校园(含幼儿园);另一方面是希望推荐出更多优秀的课外读物供学生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从而充分发挥课外读物的育人功能。但正如您刚才所问,《管理办法》的出台,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学校怕担责、怕风险,从而因噎废食,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甚至出现不愿推荐课外读物的行为,这就背离了出台《管理办法》的初衷。因此,为防止此类现象的产生,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


一是用制度规范学校推荐。《管理办法》明确了推荐读物的原则、标准和相关要求,为课外读物推荐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基本遵循,明确了哪些读物不得推荐给学生,相当于设立了课外读物进校园的制度“防火墙”,帮助学校规避了推荐课外读物出现的问题风险。


二是用活动引导学校推荐。大力倡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鼓励学校设立读书节、读书角等,优化校园阅读环境,推动书香校园建设。同时,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发挥家长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积极作用。


三是用机制激励学校推荐。鼓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书香校园建设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纳入相关表彰奖励中,学校要采用适当的形式表彰阅读活动表现突出的师生。(教材局提供)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引发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我国正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大潮。2019年5月,国 务院印发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要求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颁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作用。


随着政府对职业教育产业的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势将迎来一轮重大发展新机遇。作为职业教育行业的龙头,传智教育始终紧跟国家政策导向,服务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输送数字化人才。


深入洞察,传智教育培养新型数字化人才


近年来,我国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物联网等技术不断涌现,为众多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以智能服务机器人(10.170, -0.12, -1.17%)行业为例,市场调研机构 IDC 预计,到2022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 805.2 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38.3%。但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白皮书2020》显示,目前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达30万人。

人才短缺还存在于一直被美国卡脖子的芯片领域中,中国的芯片企业很难招到优质人才一直是业界共识。相关数据显示,芯片领域人才缺口达30万。其实,除了智能服务机器人行业和芯片行业,目前很多数字化转型中的中国制造企业都面临着相同的人才难题。

在数字化技术领域深耕多年的传智教育,一直致力于数字化专业人才及数字化应用人才培养,敏锐洞察到产业发展需求后,早在2019年初,传智教育就适时推出了《智能机器人软件开发》课程,助力打造AI+Robot新型产业互联网人才,弥补行业发展亟需的优质人才。


据记者了解,该课程覆盖了企业所需的核心技术点,课程包括Python和C++应用编程、机器人操作系统、运动规划和机械臂控制、机器视觉、深度学习、SLAM等阶段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传智教育还斥资百万搭建了企业级实操环境-机器人实验室,包括3D点云及应用、工业软件虚拟仿真项目、人工智能与图像识别应用、医药+物流仓储自动化分捡、自动驾驶、机器视觉引导激光加工、室内导航和建图软硬件实战等项目课程。

据介绍,传智教育所培养的智能机器人软件开发方向的人才,主要就职于自动驾驶、扫地机器人、机械臂、工业自动化等领域。传智教育以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为基础,为我国产业升级贡献着自身的力量,并一步步推动着国产机器人操作系统的普及。

践行使命,传智深耕教育助力民族复兴


“数字化人才,将成为下一阶段中国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陈煜波在近日举办的2021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数字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而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质人才的支撑。

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助力早有先例。据了解,职业教育是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曾于19世纪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而近年来美国一直试图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这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领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此时,中国的职业教育理应担负起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助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责任,实现“制造强国”梦。

正如传智教育董事长黎活明所说:“我们必须承担起中华儿女肩头的那份责任,因为中华民族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有领先地位,必须依靠大量的科技人才,传智教育接下来将肩负起民族使命,在三尺讲台诲人不倦,著书立说,为科技行业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促进科技产业发展,促进民族伟大复兴!”

经过15年的发展,传智教育已经拥有2000多人的团队,教研人数约占70%,在全国一线及省会城市开设了19所分校,已经为社会培养了30余万名高精尖IT人才。

2021年1月12日,传智教育正式登陆A股资本市场,成为中国“教育行业A股IPO第一股”,这是国家对传智教育的认可、支持和期待,将来传智教育将继续发力职业教育行业,通过自身实力促进职业教育地位的不断提升,持续践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讲课,为千万学生少走弯路而著书”的新使命。


来源:和讯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为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更好地助力高质量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将以第56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山东•青岛)的举办为契机,以“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为依托,召开以“激活科技创新 打造齐鲁样板”为主题的首届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大会。大会相关信息如下:

  指导单位: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主办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承办单位:云上高博会工作组、中国教育在线

  大会亮点:“1+2+3”(一场成果展、两场主题论坛和三场特色活动)


一场成果展

  在10000平方米的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展上,专门设置了八个主题展区及开篇(时光记忆)和尾声(崭新征程)部分,线上线下同步呈现。开篇部分以历史文献等形式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和丰富的党建成果,同时展示“十三五”以来我国高校取得的辉煌科技成就。八个主题展区紧扣山东省重点产业科技创新需求,包括了中国智造(装备制造)、数字之匙(新一代信息技术)、走进深蓝(现代海洋)、科技抗疫(生物产业)、绿色未来(新能源)、科技兴农(农业科技)、时代引擎(人工智能)、产业基石(新材料)等主题展区,力求促成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高质量落地。尾声部分通过声光电、科幻短片、沉浸式体验等形式对未来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两场主题论坛

  一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委会成立大会。5月20日,将举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委会成立大会。专委会由国家及地方科技、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校,大型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

  二是高校科技创新赋能城市发展论坛。5月22日,将举办高校科技创新赋能城市发展论坛。邀请政府相关部门领导(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等),以及数座城市的市长、高校书记校长、企业负责人出席,探讨城市发展与高校科技创新的互动关系。


三场特色活动

  一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研讨会。研讨会将组织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相关从业人员,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科技项目管理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科技服务及咨询机构从业人员,科技型企业管理人员、园区与孵化器管理人员、创新创业人员、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等,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相关问题进行集中研讨交流。


  二是高校科技成果精准匹配洽谈会。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大会成果展将设置合作洽谈专区,组织与企业面对面——高校科技成果精准匹配洽谈会,组委会将协助企业与高校进行深入的合作洽谈,促进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项目在山东的落地。


  三是高校科技创新助力山东高质量发展签约仪式。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大会将为已达成合作意向的高校与企业,举办“高校科技创新助力山东高质量发展”签约仪式,扩大合作项目的影响力,打造科技创新“齐鲁样板”。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4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孟加拉国联合在线举行九个人口大国教育部长在线磋商会。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出席会议并发言。

钟登华指出,中国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和引领,一直在持续推进。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部署,发布一系列文件,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二是加快普及网络教学环境,全国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100%,95.2%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三是建立多方参与的投入机制,基本建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让偏远地区的孩子、残疾儿童通过互联网也能获得公平优质的教育。四是推动教育创新,注重信息素养培育,构建平等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

钟登华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中国实施大规模线上教学,覆盖全国大中小学近3亿师生,实现了“停课不停学”。中国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疫情,积极与包括非洲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抗疫经验和线上教育资源。

钟登华强调,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教育重任在肩,自身也必将发生革命性变革。中国愿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各国加强政策对话,推动互学互鉴,共同促进落实教育信息化《青岛宣言》、人工智能与教育《北京共识》、慕课发展《北京宣言》,共享技术、教学资源,打造数字教育共同体,推进落实2030年教育议程,携手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贾尼尼,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福尔及E9国家教育部长出席会议。


来源:教育部


各市教育(教体)局,各高等职业院校: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山东省教育厅等8部门关于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的通知》(鲁教职字〔2020〕5 号)要求,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加快培养培训更多安全生产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切实增强一线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夯实安全生产人才队伍基础,服务全省安全生产大局,现就职业院校开展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安全生产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技术技能人才处于安全生产的前沿阵地,是保障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开展安全生产技能培训是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不断降低事故总量、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地、各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和把握加强安全生产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切实摆上突出位置、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对接承担更多安全生产技能培训任务,助力提高一线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安全生产技能水平,持续扩大安全生产技术技能人才供给。

二、加强安全生产培训资源建设。各职业院校要强化市场意识,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施策,紧贴区域、行业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实际需求,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依据国家有关培训大纲和标准,会同行业企业集中优势力量开发建设一批针对性强、务实管用的安全生产培训项目和课程教材资源。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利用3D、VR、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培训资源,建设仿真实训系统。支持职业院校分行业建立安全事故案例库、制作安全警示教育片,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多渠道整合培训资源,实现开放共享。

三、推进安全生产培训模式改革。突出“短平快”等特点,大力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模式,鼓励职业院校通过移动APP、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开展碎片化、灵活性、交互式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鼓励职业院校探索实施安全生产网络培训学时学分制,推动实现学习成果互认、学分积累和转换。鼓励职业院校积极与相关行业部门、产业园区、企事业单位对接,广泛开展“送培训上门”活动,提高受训人员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和现场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各地、各职业院校要结合推进“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鼓励支持参训人员考取安全生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四、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实训基地建设。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与科研院所、产业园区、企事业开展合作,在煤矿瓦斯治理、尾矿库安全监测、危险化学品危害防控、消防应急救援等方面,共建一批专业、一批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或产业学院、一批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基地、一批培训实训基地、一批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中心等。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加强安全培训实训基地的运营模式探索,提高设施器材使用率、资源共享率,形成良好经济社会效应。

五、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各地、各职业院校要统筹用好《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公开招聘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鲁人社字〔2020〕80号)自主招聘政策,根据自身实际招聘安全生产领域的优秀人才。支持职业院校引进经验丰富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兼职授课或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各职业院校要不断健全安全生产培训专职教师考核后上岗制度,保证专职教师定期参加继续教育。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到化工、消防、建筑和矿产类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实践或开展技术研发服务等,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六、扩大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主动对接安全生产实际需求,增设安全生产相关专业,逐步扩大相关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各职业院校要不断健全安全生产专业教学标准体系,促进教育教学标准与行业技术规范紧密对接,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证质量。深化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校企联合开展安全生产相关专业规划、教材开发、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和质量评价,广泛开展订单培养、冠名培养,培养更多安全生产实用人才。

对面向社会开展安全生产技能培训成效明显的职业院校,我厅将在现代职业教育质量项目及资金安排等方面予以倾斜,并面向全省宣传推介经验做法。各地、各职业院校开展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可及时报我厅职业教育处。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省直管县(市)教育局,各高等职业学校,各省属中等职业学校: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推进我省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1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研究,决定开展我省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强化示范引领和资源共享,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协同育人大格局。


二、建设目标

面向全省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院校,选树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全面推进我省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加快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申报条件


(一)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1.课程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或专业考试计划,实施学分管理, 并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

2.课程准确把握“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主线,结合所在学科专业、所属课程类型的育人要求和特点,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3.课程注重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注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科学设计课程目标和教案课件,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4.课程注重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创新,教学内容体现思想性、前沿性与时代性,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互动性与针对性,形成可供同类课程借鉴共享的经验、成果和模式。


5.课程可由一名教师讲授,也可由教学团队共同讲授。入选示范课程相应授课教师、团队自动认定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不需单独申报。

6.课程授课教师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良好。课程负责人具有高级职称,能够准确把握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结构合理,任务分工明确,集体教研制度完善且有效实施,经常性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研究和交流,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水平高。

7.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办法完善,育人效果显著,学生评教结果优秀,校内外同行专家评价良好,形成较高水平的课程思政展示成果,具有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8.职业教育课程要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注重德技并修、育训结合,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等内容;继续教育课程要充分考虑成人在职学习的特点,注重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面向终身学习,培养学习者立足岗位的创新意识与责任担当。


(二)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1.中心聚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发展定位准确,育人理念先进,工作规划清晰,任务职责明确,运行机制完备,建设特色鲜明。

2.中心负责人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良好,对如何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深刻理解,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中心人员配备科学合理,具有相应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基础。

3.中心积极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能够有效指导和有力推进学校、院系、教师不同层面的课程思政建设,并在校内外形成示范辐射效应。

4.中心支持指导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立足专业特色和课程育人特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建成一批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建有宣传展示数字化平台,并开展推广共享。

5.中心开展经常性的课程思政建设教师交流、观摩和培训活动,汇聚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合力,积极推动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整体提高。

6.中心探索建立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推 动学校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院系、教师的绩效考核内容,不断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7.中心在政策、经费和条件等方面保障有力,具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分享、展示、培训、研讨等活动的良好基础和支撑能力。

四、工作要求


(一)推荐限额

1.职业教育项目
(1)课程推荐。国家级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每校不超过4门,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每校不超过3门,其他高职院校每校不超过2门。省属中等职业学校每校不超过2门,各省辖市教育局、济源示范区每地不超过3门,省直管县(市)每地不超过1门。
(2)中心推荐。每单位不超过1个。

2.继续教育项目
(1)课程推荐。开设有高等继续教育的本科高校每校不超过2门、高等职业院校每校程不超过1门。
(2)中心推荐。每校不超过1个。

(二)报送要求

1.高等学校和省属中等职业学校由学校公示无异议后直接报送。地市教育部门所属中等职业学校申报材料由地市教育部门初评审核并公示无异议后统一汇总报送。


2.报送课程应结合本校学科专业特色,突出不同教育类型特点,鼓励适用范围广、共享范围大的课程申报。


来源:河南省教育厅


    近期,多名在校大学生遭遇“注销校园贷”骗局。诈骗分子伪装成银监会工作人员或网贷公司客服,声称国家禁止大学生网贷,需要注销相关账户,诱导学生将网贷平台提现的借款转入所谓的“清查账户”(实为诈骗人员的个人账户),或以“需要将‘学生账户’升级为‘成人账户’”为由,诱导大学生通过支付宝借呗等渠道贷款并向其转账。

    以上新的诈骗手段,请大家务必提高警惕。支付宝等平台均设有官方电话,不会用私人号码或者添加QQ、微信等方式联系用户,更不会让用户添加QQ群。请同学们不要轻信陌生人,更不要向陌生账户转账,避免上当受骗!如果遇到以上情况,又无法辨别信息真伪,要及时报警寻求帮助,也可以向学校和老师反映情况。

来源: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保证中小学生享有充足睡眠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各地各校要把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教师培训内容和家校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班团队活动、科普讲座以及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大力普及科学睡眠知识,广泛宣传充足睡眠对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极端重要性,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引导家长重视做好孩子睡眠管理。

二、明确学生睡眠时间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学校、家庭及有关方面应共同努力,确保中小学生充足睡眠时间。

三、统筹安排学校作息时间。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保证学生充足睡眠需要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中小学作息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学校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对于个别因家庭特殊情况提前到校学生,学校应提前开门、妥善安置;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下午上课时间,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应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寄宿制学校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确保学生达到规定睡眠时间要求。

四、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中小学校要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加强作业统筹管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合理调控学生书面作业总量,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自习课或课后服务时间,使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避免学生回家后作业时间过长,挤占正常睡眠时间。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不得以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作业练习、微信群打卡等任何形式布置作业。

五、合理安排学生就寝时间。中小学校要指导家长和学生,制订学生作息时间表,在保证学生睡眠时间要求前提下,结合学生个体睡眠状况、午休时间等实际,合理确定学生晚上就寝时间,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规律作息、按时就寝。小学生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家长应督促按时就寝不熬夜,确保充足睡眠;教师应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加强学业辅导,提出改进策略,如有必要可调整作业内容和作业量。各地教育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切实加强对辖区内注册登记或备案的线上培训网课平台、网络游戏的规范管理,采取技术手段进行监管,确保线上直播类培训活动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每日22:00到次日8:00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

六、指导提高学生睡眠质量。教师要关注学生上课精神状态,对睡眠不足的,要及时提醒学生并与家长沟通。指导学生统筹用好回家后时间,坚持劳逸结合、适度锻炼。指导家长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就寝环境,确保学生身心放松、按时安静就寝。

七、加强学生睡眠监测督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做好中小学生睡眠管理与指导工作,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睡眠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监督范围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各地要设立监督举报电话或网络平台,畅通家长反映问题和意见渠道,及时改进相关工作,确保要求落实到位,切实保障学生良好睡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来源:教育部办公厅


  3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表示,“十四五”时期将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开放、协同、联动的教师教育体系。

  一是提升层次。实施新时代强师计划,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进一步发挥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示范引领作用。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授予单位及授权点向师范院校倾斜,大力推动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启动国家优秀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高素质农村教师。

  二是协同创新。建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试验区,推动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开展师范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改革等工作,提升区域整体教育水平。鼓励支持高水平师范院校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支持与地方师范院校教育科研合作、课程资源共享、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建。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和“国培计划”,推动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改革。

  三是严把质量。持续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开展全国师范类专业质量监测,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深化师范院校评价改革,引导师范院校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推动师范专业特色发展、追求卓越。

  尊重教师就是尊重知识,就是尊重我们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就是尊重我们国家的未来。请大家放心,在“十四五”期间,我们一定会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定会把教师队伍建设好。来源|国新网
原标题:北京市教委点名通报一批培训机构:线下教学不合规

3月31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近期检查发现校外培训机构存在问题的通报,部分恢复线下教学活动的校外培训机构被发现仍存在不符合工作规范要求的问题,被点名通报。市教委表示,对于存在违规问题的机构,市区相关部门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

近日,各区按“坚持标准、严格程序、规范审核”的基本原则,有序恢复了一批校外培训机构的线下教学活动。为督促指导已恢复办学活动的校外培训机构依法依规诚信办学,市教委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持续深化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治理效果。在近期开展的执法检查中,相关区部分恢复线下教学活动的校外培训机构被发现仍存在不符合工作规范要求的问题。

根据通报,密云区三优课外教育培训学校专职教师数量不符合办学标准,市教委已责成密云区教委暂停该机构线下教学活动,认真整改,并对密云区教委在恢复校外培训机构线下教学活动中审核不严给予通报批评。

在检查中,相关部门还发现其他问题。东城区顺天府学超常教育培训中心、东城区秋之歌培训学校、大兴区北京燕园学程英语培训学校有限公司教师名册与教师公示信息不符,昌平区东沙文化培训学校、密云区龙圣课外教育培训学校总校和教学点存在教师尚未取得教师资格证(已通过考试)提前安排授课等问题。

东城区美克培训学校、西城区传奇美语培训学校、朝阳区北京学优乐培训学校有限公司、朝阳区培英文化培训学校(垡头校区)、大兴区北京聚能星冉培训学校有限公司、大兴区北京沐思睿通培训学校有限公司、昌平区学而思培训学校、昌平区巨人文化艺术培训学校存在未使用或未规范使用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性文本)》等问题。

西城区传奇美语培训学校、大兴区北京沐思睿通培训学校有限公司在印发的宣传材料和微信公众号中存在夸大宣传和不良导向问题。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市教委已责成所在区教委指导督促培训机构迅速开展整改,限期复查,并举一反三,进一步加强对其它培训机构的指导培训。市教委表示,将继续加强对各区教委工作的检查指导,督促各区严格按照标准恢复校外培训机构线下教学活动,全力维护好校外培训秩序。
奥赛成绩曾一度是小升初“掐尖”的参考。近年来经过规范管理,给奥数热降了温,但是在短暂的沉寂之后,改头换面的奥赛在有的地方卷土重来,家长们蜂拥为孩子报名。不少人质疑,这是否代表刚实施一年的小升初全面摇号政策有所松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今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深入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规定和“公民同招”政策,严禁中小学招生入学与任何形式的社会竞赛挂钩,坚决斩断这种利益链。

吕玉刚表示,规范社会竞赛项目的管理,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一项重要举措。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中小学生的社会竞赛管理办法》,从2019年开始审核并面向社会公布竞赛名单,严格控制竞赛项目数量。从原来的105项减至35项,有了很大幅度降低。在这个过程中,全面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竞赛项目,进一步突出了素质教育导向,现有的5项奥赛只面向高中阶段的学生,不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并且特别强调,任何竞赛项目包括获奖成绩,均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

吕玉刚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竞赛项目管理,严格按照竞赛项目管理规范和举办方的承诺,加强竞赛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保障竞赛项目依法依规举行。二是严肃查处违规竞赛。对没有经过审核通过的竞赛活动加大查处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禁中小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参加违规竞赛活动。三是严格执行招生政策。去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了“公民同招”政策,取得了很好效果。这项制度要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不会有任何改变。

来源:新华社
    3月31日,国新办就贯彻“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介绍,在教育部印发的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深度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比如说,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置了集成电路技术、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智能光电制造技术专业。

  陈子季介绍,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非常重要,是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专业目录对职业院校来说,是组织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对用人单位来说,是选人用人的重要参考;对产业发展来说,是衡量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观测点。上一次目录集中修订,中职是在2010年,高职是在2015年,这次集中修订主要是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用“四个紧盯”,紧盯产业链条、紧盯市场信号、紧盯技术前沿、紧盯民生需求。这次的调整幅度很大,中职层次调整了61.1%,高职专科层次调整了56.4%,职教本科层次调整了260%,主要是新设了167个专业。总的来说,将从三个方面来服务对接“十四五”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这次修订突出了“全”。我们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对接现代产业体系,用“三级”分类,设置了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其中中职358个、高职专科层次744个,高职本科层次247个,全面覆盖了国际通行的41个工业门类以及我们国家最新发布的新职业。

  第二,这次修订突出了“新”。深度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比如说,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设置了集成电路技术、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智能光电制造技术专业。比如,对接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我们设置了婴幼儿托育服务和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现代家政管理、冰雪运动与管理等专业。针对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新职业,我们设计了区块链技术应用专业。再比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我们设计了农村新型的经济组织管理、现代种业技术等专业。又比如,服务绿色低碳发展,我们设置了智能环保装备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等专业。

  第三,这次修订突出了“特”。一体化设计培养体系、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旧版《目录》对中职、高职专科层次分别编制,新版《目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坚持系统观念、前瞻思维,第一次一体化设计了中职、高职专科层次、高职本科层次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是逐级递进,课程深度也是逐层增加,人才定位也是有机衔接的。应该说,这样的设计有利于统筹推进职业教育的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也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更好地服务于技能型社会建设。

  陈子季表示,下一步,教育部也将健全职业教育专业随着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一方面,指导省级教育部门结合区域高质量发展需求,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另一方面,指导职业院校用好办学自主权,鼓励灵活设置专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规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决策部署,对标对表《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任务要求,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牵引,综合施策、稳步推进,努力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细落实,引领和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高规格部署推进落实。省委省政府把教育评价改革摆在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在省“十四五”规划草案中作出部署,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别对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各成员单位和各地各校认真传达学习,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上来,加快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省教育厅将教育评价改革纳入年度工作要点,统筹推进实施。

高标准开展宣传培训。坚持领导干部先学一步、学深一层,使改革组织者真正懂改革,切实把握教育评价改革目标要求。召开全省深入学习贯彻《总体方案》专题培训视频会,培训近2万人次,实现省、市、县(市、区)三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各级教育(教体)局、各级各类学校班子成员以及中层负责同志全覆盖。多层次开展培训研讨,省教育厅组织学习研讨“五个一”活动,要求班子成员、处室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每人开展一次学习研讨、撰写一篇理论文章、开展一次基层宣讲、进行一次联系点调研、提出一个贯彻落实建议。同时,将《总体方案》纳入各类教育培训内容,在全省中小学校长、高校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和高校处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轮训中安排解读辅导和专题研讨,累计培训3300余人。广泛开展政策解读,研究制定专门工作方案,在省内主要媒体和各级各类教育媒体开设专栏,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政策解读,采用图解、短视频等形式多方位深入宣传,推动干部师生熟知、广大家长了解教育评价改革政策,切实凝聚改革共识,合理引导社会预期。

高质量制定工作清单。强化问题导向,分领域召开座谈会,分别征求地方党委政府、省直相关部门干部、教育系统干部师生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生家长等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找准找实教育评价改革需要解决的难点痛点和需要补齐的短板弱项。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带动、走在前列”的工作思路,明确改革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时间进度,提出调查研究、文件配套、总结经验、改革试点、督导落实等12方面27项贯彻措施。针对教育评价改革“五类主体”,聚焦总体方案22项任务,相关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发力,形成贯彻落实工作清单,确定“改什么”任务67项、“怎么改”措施154项,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书,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走深走实。紧密结合山东实际,强化目标和结果导向,确定一系列需要建立和完善的制度机制,如将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研究教育工作情况作为年终述职重要内容;分类制定山东省幼儿园、特殊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技工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研制中小学教师述评制度、把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出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下降两年的市在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中降低一个档次等。

高要求做到令行禁止。对照《总体方案》要求,着力在打破思想禁锢、冲破体制障碍、改变行为方式等方面求突破见实效。开展文件清理,组织各地各校对各类政策性文件进行对照梳理,彻底废除或修订与《总体方案》精神不一致的条款,要求2021年春季学期开学前完成清理工作。落实负面清单,要求各地各校从2021年春季学期开始,对11种严格禁止类事项坚决杜绝,对11种克服纠正类事项立行立改,对5种控制限制类事项尽最大可能减少,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坚持即知即改,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立足各自职责,以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从自我改起,以上率下起底沉疴积弊。如整合高层次人才项目,规范人才计划申报、人才称号使用,解决人才“帽子满天飞”的问题;建立职业院校高水平教师引进“绿色通道”,以测试专业技能和执教能力为主,对行业优秀人才采取直接考察等方式组织招聘;修订出台《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明确学校教育教学要求,修订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改革教师科研评价,增设代表性教学科研成果,取消论文收录数、引用率等指标,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