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21年春季学期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在2021年3月开展春季学期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


此次宣传教育月活动主题为“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给他们一个光明的未来”,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推动各地和学校全面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营造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氛围。


通知要求,各地和学校要紧扣主题、因地制宜,围绕提高爱眼护眼意识、加强近视监测干预、改进学校日常管理、加强手机管理、有效带动家长参与、宣传有益经验做法等六方面活动内容,针对影响视力的重点因素,采取切实管用的措施方法,利用春季学期开学有针对性地部署本地和学校开展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


通知强调,各地和学校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互动感强的爱眼护眼科普宣传。坚持公益,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借宣传教育月名义搭车开展商业性活动。统筹好教育、卫生健康等方面力量,合力加强近视防控宣传教育工作。

(来源:教育部)

近日,网传“北京继续暂停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线下培训和集体活动”消息,市教委明确表示此消息不实。1月下旬,根据疫情形势,全市暂停培训机构线下培训和集体活动。随着中小学开学,市教委已启动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有序恢复的工作,支持符合办学标准、有益于学生学识和综合素质提升的校外培训机构依法依规开展线下培训。

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培训机构存在疫情防控不到位、虚假广告、退费难、超纲超前教学、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家长和学生对此意见较大。针对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有序恢复中将进一步规范管理。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

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要根据疫情防控、办学标准和行为规范等要求,按照“自查自评、书面申请、检查整改、公开承诺”程序,向各区教委提出申请,经各区教委审核通过后可有序恢复。对不符合要求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要进行整改。

恢复线下培训后,市区将继续依法依规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严格管理,特别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一步加强对教师资质、超纲超前教学、教学质量不高、预付费资金、培训服务合同、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的监管,确保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



北京市教委
2021年3月12日
现在很多教培机构都在做在线教育直播,虽然直播前宣传很到位、直播中互动很精彩,但是对于直播后的视频,教培却没有更多的运营。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就是在线教育直播的视频运营。

目前短视频的用途很广泛,种草、引流、固粉等都是比较常用的视频运营方式。而经过剪辑的在线教育直播视频同样可以进行以上的运营。

1、种草

不要以为只有化妆品、服饰类等产品才能种草,教育课程同样可以种草。教培机构可以将剪辑好的授课视频(最好是知识点类型的)放到抖音、快手、视频号中,通过达人或者网红的种草,就可以吸引到一批新用户。

2、引流

要想低成本的引流,短视频是最适合的。通过剪辑课堂集锦、微型广告、热点结合课程等在线教育直播视频,教培机构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新学员,同时也可以更容易激起学员的兴趣,让招生更容易。

3、固粉

由于有些学员的总结能力和自学能力差,一些课程总结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教培机构可以将直播授课视频的知识总结剪辑拼凑到同一个视频中,通过课程干货、知识总结等短视频来提高粉丝的留存率,另外也可以增加讲师的收入。

总之,做完教育直播之后,教培机构可以将讲师的授课视频剪辑成精彩的短视频,将其放到短视频平台上,让它的价值发挥到最大。除此之外,短视频的广泛传播还可以提高教培机构的知名度。来源}|网络

教育培训制造和贩卖焦虑、909万大学生就业新压力、学生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睡眠问题……今年全国两会,那些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与青年切身利益联系紧密的问题,成了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特别是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对诸多教育难点进行了回复后,教育问题更成了近几天的社会热点。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2021全国两会青年期待”调查显示,在受访者期待的各类两会议题中,教育仅次于就业,排在第二位。受访者最关注的教育问题是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均衡发展(65.5%),其次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61.5%)。


教育部公布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71万所,在校生2.89亿人,专任教师1792.18万人。我国不仅在办大教育,更是在办强教育,公平、质量无疑是做强做大教育的核心,也是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回答“教育的真谛”问题时说:“孩子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的大考;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也不是根本目标。”


不少代表委员纷纷表示,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唯分数论”,追求分数甚至到了以牺牲学生的睡眠和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地步。


这两天,“缺觉成全国中小学生老大难问题”登上微博热搜。民进中央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委员在政协大会上发言指出,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调研发现,高达81%的教育工作者认为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与学业竞争有关系,“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多考一分,干掉千人”这样的口号就是写照。我国学生学业压力大、生活满意度低,外界过度竞争,内卷化带来的焦虑,传递给青少年。


“面对社会竞争、学业压力以及教育不当产生的大量心理高危学生,应协同全社会的力量进行抢救性干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表示,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问题也非常关注,而且指出:“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是比较多的,有的很小的孩子心理问题一大堆。”


“唯分数”问题、睡眠问题的背后是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众所周知,课外培训已经成为中小学课业负担的重要来源,尤其是随着线上教学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广泛运用,以在线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校外培训机构、教育类应用软件呈现出泛滥之势。


不少代表委员指出,一些在线校外培训机构随处可见的、充满噱头的广告语,明星出镜代言等现象正在向家长制造和贩卖焦虑。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供了一组数据:3家知名在线教育机构去年2月至11月的营销费用过亿元。他指出,“烧钱”营销将挤占这些机构在课程、教学及师资方面的投入。


虽然各地正在加大力度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整治,不少代表委员提醒,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强调,可从4项关键治理点着手:严格准入和督查机制,对机构办学条件、培训内容等开展全方位治理;在招生环节加强监督,公办学校严格落实免试入学、就近入学原则;加强对媒体和广告投放平台的监管和问责;加快落实评价改革方案,以彻底改变培训机构对教育资源的“绑架”和“裹胁”。


除了基础教育外,代表委员们也非常关注高等教育。


教育部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


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则代表着该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不仅意味着我国的总体人均文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人们对享受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强烈。


代表委员们的关注点集中在了两点:公平和高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关。我们应该通过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来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教育不平衡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平衡。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加快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调整。


“前些年我在福建、浙江工作时,也经历过高等教育改革。一些地方建大学城、搞合并,都是方面军规模,几万人,都要凑个医学院、美术学院,‘五脏俱全’,但没什么特点,专业优势不明显。这样的方向对不对?值得讨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改革还要继续深入。


这让在场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李晓明印象深刻。“总书记提到了一些老牌大学曾经都有响当当的牌子。而如今,所有学校都在追求‘大而全’,我认为这与我们追求的高质量教育是相违背的。这些年,我国高等教育的量上去了,质还需提升。”


大学的课应当怎么上,上什么?这些话题也成为代表委员与网友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这两天,“建议婚恋教育设为大学必修课”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当前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缺失,对感情和性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生理卫生知识层面,在面对感情和恋爱挫折时,容易出现偏激失控,甚至做出极端行为。”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于欣伟向媒体呼吁,构建和完善高校婚恋教育体系,将婚恋教育设为高校学生必修课,结合实际案例系统编撰婚恋教育课程教材。


“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不少代表委员指出,关注教育其实就是关注未来,因为教育不仅关乎一个孩子的成长,同时也是千家万户的希望,因此提高质量必然是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内容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月9日,教育部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会议强调,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教育系统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迅速掀起学习教育热潮,以扎扎实实的学习教育成效,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部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长陈宝生作动员讲话。


  陈宝生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刻认识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需要,是纵深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升党建质量的内在要求。教育系统要深入学习领会,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陈宝生强调,要准确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和重点内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学出成效,结出硕果。一是准确把握目标要求。把握“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突出行业特点、教育特色,突出以上率下、上下结合,突出机关带动、系统联动,突出融入日常、抓在经常。通过学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悟创新理论伟力,强“两个维护”自觉,守立德树人初心,开教育发展新局。二是准确把握重点内容。深刻铭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系统掌握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学习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三是准确把握活动载体。立足教育系统实际,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要学党史、干实事,把解决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摆在突出位置,让学习教育成为一个思想认识不断深化、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一个出实招见实效、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要学党史、解难事,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要学党史、谋大事,紧跟中央部署,紧贴百姓需求,紧扣质量公平,紧盯师德师风,紧抓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锚定教育强国目标,推动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八大体系,谋划“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改革发展。要学党史、创新事,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学党史、长本事,引导广大干部提升本领素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陈宝生指出,要严格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各项工作安排。一是扎实抓好专题学习。通过自学、集中研讨、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多种形式,原原本本学习指定学习材料,学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文章精神。二是牢牢抓好政治引领。要发挥好课程教材的主渠道作用、思政工作的主阵地作用、网络空间的主平台作用、研学实践的大课堂作用、党史学科建设和研究队伍的支撑保障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和研究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把握好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把党史学习教育、“四史”专题教育作为广大师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机遇切实抓好。要把握青少年特点,贴近青少年需求,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引导他们听党话、跟党走。三是精心抓好专题培训。从举办培训班、组织研学、开展线上培训三个层面积极推进。深挖教育系统红色资源“鲜活教材”,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四是务实抓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大力推进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补齐学科、课程、人才短板,繁荣发展党史教育和研究。引导党员立足本职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师生群众感受到学习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五是认真抓好专题组织生活会。要严肃认真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党性分析,交流学习体会,深化思想教育。

  陈宝生强调,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加强组织领导、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务实作风、营造浓厚氛围,立足实际、守正创新,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扎实推进、高质量开展。


  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直属机关党委书记、部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田学军主持会议。教育部党组成员,在京直属高校党委书记、直属机关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部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出席会议。教育部直属高校,直属机关各单位处级及以上党员干部15000余人在分会场参加会议。各省(区、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处级及以上党员干部在分会场列席会议。

来源:教育部

继续教育是应对职场焦虑的法宝吗

——德国营造学习型社会的探索与实践

【世界教育之窗】

长期以来,德国一直因其职业教育体系为世人所称道。不过,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职业教育只解决了就业问题中的一步,即劳动者从学校迈向社会的这一步。而实际上,对于已经身在职场的人来说,谋生技能的落后和职业前景黯淡才是难以化解的焦虑,并以职场危机等形式呈现出来。想要保持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继续教育。知识付费在全球如此火热正是这一背景下的结果。

德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移民、高失业率、老龄化等各类社会问题,应对这些挑战的办法之一就是“继续教育”。德国的继续教育历史悠久、体系完备、保障有力、覆盖全面,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其相关经验对世界各国的继续教育发展均具有超前的借鉴意义。


1.继续教育:保就业的药方

德国继续教育起步早,历史悠久。早在一战前,德国就有数量众多的业余教育机构。德国的继续教育发展建立在“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础上。1969年德国就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为“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所谓“双元制”,指所有参加职业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为职业学校,参训者学习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指可以为参训者提供实践机会的企事业单位等实训场所。通过“双元制”的培养模式,在打通知识与实践联系通道的同时,一方面降低了企事业单位的选人用人成本,同时也针对性地提升了劳动力素质;与此同时,降低了劳动者就业难度,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德国的高失业率问题。因此,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有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之称。德国优质的继续教育一方面源于其良好的发展基础,一方面则得益于政府与社会的有力保障。


随着社会发展转型速度的日益加快、数字化大潮的日益深化、个体对文化精神层面诉求的日益强烈,世界各国对继续教育的重视都与日俱增。然而,却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这般把继续教育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支持与发展。2019年,德国政府宣布出台“国家继续教育战略”,旨在数字化时代加强人才培养、营造新型继续教育文化。这项国家战略联结了包括德国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商界、工会等各种力量,共同致力于为劳动者提供更加透明且易获得的继续教育机会,通过此项国家战略激发和提升德国未来的国家竞争力。依托该战略,进一步推广普及继续教育,把继续教育作为德国应对数字化转型风险和抢抓转型机遇的制胜之举。


德国向来对继续教育重视有加,现在又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给予极端的重视,为德国继续教育全面纵深、高速优质的发展提供了决定性保障。


2.脱产培训:教育法律支持

德国涉及继续教育的立法众多,历史久远。如前所述,德国的继续教育建立在完备的职业教育基础上,德国的职业教育立法甚至可以追溯到1182年颁布的《科隆车工章程》,这一章程被认为是德国职业教育立法的开端。发展至今,德国已形成了针对继续教育的全方位法律保障体系——不仅局限于一部专门性法律的保障,而是在不同领域、不同主体、不同内容的法律中都有关于继续教育的内容。例如,《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了各类企业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体;联邦政府的《劳动促进法》明确了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的发展目标是改善就业结构,促进经济繁荣;《联邦促进培训法》对参训者的费用做出了明确规定;《高校常规法》规定要对高校师资进行继续教育培训;《高等教育框架法修正案》强制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继续教育;《职业晋升促进法修正案》为学习者工作后获得学校资历认可提供了支持,有效提升了继续教育的参与率;《教育假期法》规定了工作者脱产参加继续教育的具体内容;《国外专业资格的认可法案》使得在国外获得的资格证书在德国得以被承认并具有同等的专业性,德国继续教育的国际性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德国一系列的社会法典改革中也有多处与继续教育相关。与此同时,各州也通常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继续教育的地位、主体、内容、组织形式、保障政策等。


可见,德国在继续教育方面的立法不仅历史悠久,且与时俱进;不仅有专门性法律,且有各类相关法律的支撑相辅;不仅有国家层面的宏观保障,且有切合各州实际的具体方案;不仅有宏观方向的指引,且有切实可行的有力举措。德国完备的继续教育立法是德国继续教育规范发展、有序发展和可控发展的规范性保障。


3.积极充电:企业和个人的内在驱动

德国的继续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竞争和效益机制为驱动,虽然是一项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但无论是企业、组织还是个人,其对继续教育的重视都来自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正是由于这种市场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德国的继续教育呈现出优质与高效的特点。


在德国,企业是法律规定的提供继续教育的主体,在市场的主导下,这种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就企业而言,提升劳动者素质对促进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加之德国政府对企业继续教育方面的政策支持,企业有足够的动力开展继续教育。德国很多企业都设有自己的培训中心,根据自身实际需求设定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评估手段等,培训结果可以得到其他机构或领域的互通认证。这些企业的培训中心也可以向社会提供培训,其收费标准、培训内容、开展方式等都具有自主性。这就使得企业一方面有巨大的积极性开展提升员工劳动技能的培训,同时也有巨大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身培训水平以增加培训收入,既可以进一步加强员工培训,又可以促进企业发展,同时又是一种社会价值的实现。如是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企业主导开展继续教育的意义已超越单纯的企业发展而涟漪式地扩散向社会经济效益的实现。与此同时,法律规定,德国的五大继续教育机构(企业、有关成人教育的各类学校、民办的或独立的继续教育机构、行业协会和国家政府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是互相竞争的关系,这种竞争精神不仅存在于五种培训机构之间,也存在于各类培训机构内部。这种基于制度安排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关系,为德国继续教育注入了动力与活力,驱动德国继续教育呈现出优质与高效的发展导向。


可见,市场主导作用在德国继续教育领域的充分发挥为德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性保障,使德国的继续教育得以持续发展、优质发展、高效发展。


4.职业分析:继续教育的内涵支撑

德国的继续教育研究历史悠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德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技术学校委员会就开始了职业分析的研究工作。1957年成立的德国成人教育研究院是专门从事继续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实体性机构。旨在通过对有效、先进的成人学习和教育手段的研究,改善全体成人的个人发展、社会参与及就业状况。研究院还致力于提升德国继续教育的国际可视度,并将其研究工作置于欧洲背景加以讨论,继续教育的国际化之路早已起航。发展至今,德国不仅将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且聚集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从事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不仅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也培养了相当数量的优质继续教育师资;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德国继续教育的发展,也对全世界的继续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起到了引领作用;不仅逐渐建立起了系统化的继续教育研究体系,也逐步向纵深化的方向发展。


德国的继续教育研究早已超越了目前诸多国家关注于对继续教育本身的意义、价值、发展方向、具体举措等前期研究范围,已拓展至后端研究、提升研究和周边研究。如近几年德国的继续教育研究开始聚焦于其自身的历史脉络的梳理,关注接受教育后的能力提升评估,反思继续教育机构自身的学习提升,探讨继续教育供给侧服务的改革,商探继续教育在人力资源管理、社会问题解决乃至经济学领域的价值等。继续教育向纵深发展的趋势日益彰显。


德国在继续教育研究领域的成果不仅为继续教育自身的发展指明了航向、提供了科学性保障,也为其他领域的现实问题乃至理论研究提供了借鉴。使德国的继续教育呈现出科学发展、理性发展和前瞻发展的面貌。


5.终身学习:保持状态的社会氛围

如果说前面所述是德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有形之轮”,那营造支持职场人突破自我的学习型社会氛围则是其发展的“无形之轮”,然而此“无形之轮”却如同一张“隐形之网”将各种因素有效地联结、融合,并产生了神奇的“加速度”,使德国继续教育这辆“跑车”在世界继续教育大赛的跑道上一骑绝尘。


继续教育这一“无形之轮”,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德国的“国家继续教育战略”目标之一是营造新型继续教育文化。在国家层面把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来打造,德国实为先行者。然而实际上,继续教育文化在德国早已存在,它不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学科、知识或概念,而是一种全社会对继续教育自然而然的认可、践行,并将之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德国,继续教育不唯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工作方式、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就工作方式而言,接受继续教育是德国劳动者工作的一部分,是不被潮流淘汰、紧跟时代大势的必须之举;就发展方式而言,“职前学习是准备,职后学习是发展”已成为德国人的共识,参加继续教育是获得更高薪酬和更优发展机会的必经之路;就生活方式而言,德国继续教育不仅仅限于与工作相关的各类技能培训,更有为数众多的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园艺、绘画、音乐、文学等旨在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享受的生活类内容,继续教育是德国人提高生活品质的必然之选。


在德国,无论是国家还是国民,对继续教育都有更深刻的理解。就国家而言,继续教育不仅是一项关于教育的事业,更是一项事关就业、社会福利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之大计的战略。德国也确实通过继续教育,解决缓解了诸多发展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就国民而言,继续教育不仅是提升工作技能、生存本领的方式,也是充分享受生活、提升自我的密钥。这也是德国私人培训机构学费昂贵却深受欢迎的原因。


在德国,继续教育已超越了教育形式而深入普及为一种生活方式。继续教育从被动的继续“被教育”转向主动的继续“要教育”,从生活所迫的“不得不学”转变为作为生活一部分的“自然而学”,从以简单的提高职业技能、降低失业可能、增加薪酬为目标转向以实现全民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生活质量为目标。除了转变为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德国的继续教育正在孕变为一种更为普及的文化理念,营造新型继续教育文化的目标正在实现。


(作者:丁莉婷,系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4日 14版)

2月28日,由北京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主办的“推动解决尘肺病农民问题”研讨会在京举行。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电影导演贾樟柯参会并发言,他呼吁“将职业健康课纳入义务教育阶段”。


根据专项从事尘肺病农民工救助的社会组织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2020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患尘肺病的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被调查者中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96.3%,远低于全国农民工平均水平。


贾樟柯出生在山西,他印象中确实看到很多工厂配备了防尘口罩,但有的工人觉得戴着闷就不戴,结果导致职业病后才追悔莫及”。在他看来,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职业健康教育课程,保证劳动者掌握基本职业健康常识及防护知识,这对从源头上防止职业病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人口最多的国家,多数劳动者职业生涯超过其生命周期的一半以上。但我国职业安全和健康形势不容乐观,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就业人口7.76亿人,目前约有1200万家企业存在职业病危害,超过两亿劳动者接触各类职业病危害。


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累计报告职业病99万例。职业危害和职业病已成为影响劳动者健康、给劳动者及家庭带来重大经济负担的主要因素。


2019年7月,由国家卫健委制定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指出“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其中一条就是要求全国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课率达到100%。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副所长何琳在多地学校督导和调研中发现,体育与健康课基本上由体育教师教授。结合实地调研,何琳还发现,目前我国各地学校关于健康教育的教材五花八门。今年两会,他也将在提案中建议将职业健康纳入中小学课程。



来源:中国青年报

新华社记者

3月5日是全国第58个学雷锋纪念日。近年来,学雷锋志愿服务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参与国家战略、服务百姓民生、融入社会治理、助力疫情防控,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志愿服务呈现出蓬勃兴盛的发展态势。志愿队伍越来越壮大,参与领域越来越广泛。中央文明办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超过1.9亿人。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们正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阐释生动实践 传播科学理论

云南民族大学每年寒暑假都会组织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宣讲团,到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宣讲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截至2020年底,该校已有5249名志愿者走进农村,宣讲理论政策2568场次,服务时长近4万小时,覆盖1284个村寨、50199人。

“白天村民们要做农活,我们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在村支书的带领下,与村民一起围坐在火塘边交流。”云南民族大学大三学生李秋娇曾两次参与志愿服务宣讲团,在一次次的“火塘夜校”中,她和志愿者们用民汉双语向村民们讲解了精准扶贫、生态环保、民法典等政策法律知识,并真切感受到志愿服务给村民们带来的变化。

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成立“党的诞生地”志愿服务队,两年来讲解近3000场次;重庆组建“讲理论、讲政策、讲法律、讲科技、讲健康、讲典型”6支宣讲志愿服务队,2万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讲述历史巨变、阐释生动实践、传播科学理论,全国各地涌现出的大批宣讲志愿服务项目,吸引数十万志愿者加入,在传播新思想、弘扬新风尚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服务百姓民生 参与社会治理

炸圆子、煨藕汤、包饺子……牛年除夕,抱抱团巾帼志愿服务队来到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温馨苑的孤寡老人彭汉珍家中,为她烹饪一份别样的年夜饭。

抱抱团巾帼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2年,多年来为社区里重症病人,独居、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家庭服务。

“每年春节,志愿者们都来看我,为我做上可口的饭菜。她们平时也非常关心我的生活。”看着志愿者们端出了一盘盘热气腾腾的菜肴,彭汉珍感动不已。

邻里守望、家庭关爱、社会救助、生态环保……各式各样有温度、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正持续开展,服务百姓民生,助力社会治理。

走进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鸿翔村,不时能碰到身穿红背心的志愿者来回穿行,有的赶着到村广场帮老人免费理发,有的刚辅导完村里孩子的功课。去年,这个常住人口约2500人的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村里有7个志愿者团队,超过300人参与其中。

李浩是胡埭镇上一家美容美发店的工作人员,他每周都会和同事来到胡埭镇的村上,免费给老人、残障人士和困境儿童等修剪头发。“我们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乡村的老百姓做点事,是应该的。每个人献出一份力,社会才能更美好。”

上海市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教师高雪瑶和许一是两位推广垃圾分类的青年志愿者,他们设计的“绿色环保大篷车虹口区校园行”科普活动,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实地体验垃圾分类,寓教于乐地增强了他们的环境责任意识和自觉分类意识。

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底,上海市垃圾分类注册志愿者人数约为53万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2900余万小时。

助力疫情防控 守护生命健康

身穿志愿者背心,一手拿着扩音喇叭将春节期间的防疫及安全注意事项告知小区居民。在参与巡查的“流动哨”人群中,来自非洲的留学生帕特格外醒目。

“能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我非常高兴。”帕特曾是华中师范大学“洋雷锋”志愿服务队第二任队长,参与过不少志愿服务项目。去年疫情防控期间,他感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关怀和帮助,今年他主动找到社区,报名成为一名“流动哨”成员。

记者从湖北省文明办获悉,抗疫期间,湖北全省3万多个志愿服务组织、120万名志愿者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

不仅是湖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全国各地千千万万志愿者们“逆行”穿梭于大街小巷,日夜奋战在各抗疫一线岗位。

在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方面,志愿服务正在持续发力、创新发展。

中国医学应急志愿者总队队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郭树彬教授告诉记者,他们正在推动建立“医学应急志愿者计划”,希望借助互联网大数据资源,对全国掌握急救知识的医务人员进行官方登记、注册,并将相关数据导入互联网平台。患者一旦出现问题,可以通过该网络平台呼叫到身边的医学应急志愿者,从而得到及时、有效的急救处理和治疗。(执笔记者:曹典,参与采写记者:侠克、李伟、何磊静、字强、杨有宗、董雪) 来源|新华社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回顾了“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和2020年工作,介绍了“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2021年重点工作。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划了哪些重点?教育小微带你一起看——

目标任务、重点工作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


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部分——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


2021年重点工作


在“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部分——


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改善乡村教师待遇。


>>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办园。


>>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更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在“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部分——


>>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拓宽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使用范围,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和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发展成就、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发展取得新成就,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


2020年工作回顾


>>广泛开展线上教学,秋季学期实现全面复学,1000多万高中毕业生顺利完成高考。


>>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实现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目标。


来源 | 内容据新华网文字实录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本年度各高校新增备案专业2046个、审批专业177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93个,撤销专业518个。同时,根据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评议结果,确定了同意设置的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尚未列入专业目录的37个新专业。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一经正式公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本科专业调整是高校专业设置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战略、高校发展、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具有重要的风向标意义。因此,每年本科专业调整结果发布后,都会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焦点。那么,本年度本科专业调整具有哪些特点?在笔者看来,一是具有严格的组织性。高校本科专业调整采取报备和审批制,现在已经越来越成为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常规工作。二是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专业是学生获得专门知识和相应能力的教学组织,对于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专业报备、新增还是撤销,都经过高校认真考虑申报,特别是学科专业领域专家的反复论证,符合高校办学定位和市场需求。三是具有战略的前瞻性。专业设置主要是根据国家战略、社会发展需求为当下和未来培养人才,超前谋划是调整专业特别是新增专业时的首要考量,充分考虑了当下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需求。四是具有较强的主动性。专业设置属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范畴,高校本科专业的申报,无论是撤销还是新增专业,充分体现了高校积极落实办学自主权,充分反映了高校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教育教学服务国家战略的迫切追求。

  专业调整应引起关注,但更应正确认识和理解专业调整背后所释放出来的信号。对于专业撤销来说,主要存在三种情况:一是撤销专业招生情况不太理想,特别是培养人才供过于求、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高校内部资源优化、节约办学成本的角度,高校会依照程序申请撤销专业。二是撤销专业就业市场并未饱和,但和高校本身的定位有所偏离、并非所长、同行竞争激烈的专业,在探索一段时间后,高校会主动申请撤销专业,集中优势资源聚焦自身所长和特色办学。三是撤销专业在学校很强,市场也有需求,但从专业自身结构优化的角度,撤销本科生招生,高校可以集中精力办好研究生教育。总体来看,专业撤销大多以第一种情况为主,但具体到高校还要区别对待。

  当前,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高校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总体来看,高校专业动态调整,符合时代潮流、国家急需、高校发展和社会需求,是教育主管部门积极作为、高校自我诊断并且不断优化专业布局的一种行为。因此,对于高校专业调整,不能把新增或撤销专业的数量与学校办学质量简单画等号,而应科学辩证地看待。对于高校来说,要增强办学定力,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也要避免盲目跟风和功利化办学,真正把精力放到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上来。对于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建议在高考志愿专业选报时,既要结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也要认真考量高校的真实办学能力,特别是专业建设水平,并根据学习特长和兴趣爱好填报专业。

文章来源丨《中国教育报》2021年3月4日02版

  “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这份教育成绩单捧在手里沉甸甸: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8%,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95.3%的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20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越来越多的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也是民生大事。“十三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历史性地解决了“有学上”问题,教育公平实现了新跨越,正在乘势而上,向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迈进。

  教育公平,体现在“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了找回3名失学的孩子,甘肃省康乐县的“劝返小分队”跑了多少路?答案是:汽车转火车,往返行程超过万里。截至2020年11月30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约60万人降至831人,很多辍学的孩子,就是这样千辛万苦“追”回来的。“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资助贫困学生3.91亿人次、资助金额达7739亿元。如今,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7年,新增劳动力中有50.9%接受过高等教育,正有力推动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教育公平,体现在“最安全的地方是学校、最漂亮的建筑是校舍、最美的环境是校园”。如今,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加快缩小。乡村教师队伍强起来了,42.8万名“特岗计划”教师奔赴基层,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流动,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惠及中西部8万多所乡村学校近130万名教师;农村孩子长高了,受益于营养改善计划,男女生各年龄段平均身高2019年比2012年分别增加1.54厘米和1.69厘米;“一块屏幕”让越来越多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全国小学、初中、普通高中都已接近全部接入互联网。

  教育公平,还体现在“择校热”降温了、“大班额”瘦身了,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5年来,我国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24个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比例达98.6%,“公民同招”改革推动民办学校从“抢好生源”向“教好学生”转变。现在,城镇义务教育大班额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比例由2016年的12.7%下降到3.98%。85%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累计招生52.5万人。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角落,照亮了每一个孩子的梦想。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教育公平实现新跨越的难度可想而知。但为什么能知难而进、知重负重推进教育公平?这背后,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也是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不仅可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托举更多普通家庭孩子的梦想,而且可以为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国民素质现代化,基础在教育。可以预见,“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将继续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美好期盼,为建设教育强国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张烁)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2021年03月03日05版

2021年,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长江教育研究院据此梳理出2021年可能出现的十大教育热点。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建设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体系更加完备、更能满足多样需求、更可持续发展、更为安全可靠的教育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新方向和新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坚定不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已成为教育大国,开始迈向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提高质量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高水平编制教育“十四五”

伴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教育也承担了新的使命。“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应深刻贯彻时代精神,前瞻性地规划“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障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坚强的人才支持作用。教育“十四五”规划将推动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促进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全面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落实落地

教育评价是教育事业的指挥棒,关乎教育发展方向。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方案从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五个方面全面部署改革的重点任务,并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的落实落地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为完成教育使命,教育部提出必须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三全”育人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良好的协同育人机制将在全社会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保障学生健康成长。这一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也将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

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校外培训对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有积极作用,但近年来,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破坏了教育生态。2018年教育部联合多个部门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机制。2019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2020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校外培训机构纳入法律规范范围。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将切实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全面振兴乡村教育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振兴乡村教育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推动乡村根本振兴的人才保障。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农村现代化,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文件,将全面振兴乡村教育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将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振兴乡村教育。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全面振兴乡村教育,是乡村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储备和保障。

全面提升教师地位待遇

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高水平发展的人才支撑,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是保障教师队伍稳定优质的关键。1993年《教师法》颁布,对教师工资待遇等方面作出法律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继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以吸引优秀人才从教。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提出,“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教师地位待遇的全面提升,必将有助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完善是我国促进教育公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选择。1996年我国颁布《职业教育法》,形成了基本的职业教育体系。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此后,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等重要政策文件的实施,2015年我国已基本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现代职业教育的质量成为下一阶段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将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加快推进教育新基建

加快推进教育新基建,是加快教育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与教育领域结合起来,升级教育信息化程度,建设“互联网+教育”国家公共服务体系,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做好准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的成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证明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就,也暴露了基础设施上的一些问题。加快教育新基建,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用新技术推动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必将加速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步伐。

全方位高水平推进教育对外开放

全方位高水平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是指进一步扩大教育领域与国外的深度交流,通过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扩大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深化教育领域国际组织的参与合作等,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推动我国教育体系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并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对外开放一直深受党和政府的重视。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应进一步扩大教育的对外开放。近年来,教育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尤显迫切。2020年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我国继续坚持教育对外开放的理念,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将教育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推上新台阶。

(作者:周洪宇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兼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邢欢系华中师范大学讲师)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1年3月4日07版

现将我省202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理论课程恢复报考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报考及注册时间

1.网上报考、网上支付时间:2021年3月1日—3日,每天8:00—22:00;

2.现场注册时间:2021年3月1日—3日,每天9:00—11:30,14:00—17:00。

二、疫情防控注意事项

1.考生要密切关注当地疫情形势及相关防疫要求,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建议考生非必要,不跨区域报考,跨区域报考考生应按当地疫情防控要求提供相关健康证明。

2.考生进入报考点时,须全程佩戴口罩;主动接受体温检测,拒不接受体温检测的,禁止进入报考点;须出示“河北健康码”,并显示为绿码;业务办理期间,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

3.考生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提倡乘坐私家车、骑行或步行往返报考点,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4.报考点要在报考期间对场地进行通风、消毒,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佩戴防护口罩,分散就坐,报考点入口处要设体温检测点,做好考生和工作人员的体温检测工作。

5.各市教育考试机构要高度重视报考期间疫情防控管理工作,加强对报考点的检查指导,确保报考点疫情防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3月2日,四川省人社厅公布了今年全省职称改革工作要点。今年全省将从“完善川渝职称互认机制”“积极助推乡村人才振兴”“全面推广职称信息系统”等多个方面稳步推进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省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四川在线记者,今年的职称改革在完善川渝职称互认机制和积极助推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将有新动作。其中在川渝职称互认机制方面,将积极探索区域性职称互认机制。 凡是持有两地川渝两地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高级职称证书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跨地区跨单位流动时,无需重新评审或者确认,由用人单位按需择优自主聘任(用),申报高一级职称时,也可以持原来的证书申报;中级及以下职称互认,由各市(州、区)、有关部门或企业,按照职称管理权限参照执行。据介绍,目前川渝两地省级人社部门正在联合制定相关文件,以进一步完善川渝职称互认机制。


今年四川的职称改革,还将积极助推乡村人才振兴。上述负责人介绍,我省将通发挥职称评价“指挥棒”作用,助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各地在教育、卫生、农业、工程等系列建立完善“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基层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所评职称在规定的基层范围有效;基层事业单位“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实行总量控制,不占各地专业技术高级结构比例;甘孜、阿坝、凉山州和乐山市马边县、峨边县、金口河区要继续推动“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基层职称评审工作,实施部分职业资格考试合格标准单独划定工作。支持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农村实用人才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称,激励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专业技术特长,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全省稳步推进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还包括:

全面建立职称评价体系。今年5月底前,全省全面完成所有已开展职称评审的系列(专业)基本条件的制定。严格评审机构核准备案,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我省《职称评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以系列或专业组建职称评审委员会并开展相应职称评审,不得跨系列组建综合性职称评审委员会。本年度职称评审工作开展前,各组建单位务必将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情况,按要求核准备案。做好抗疫防疫职称工作,让抗疫防疫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到政策利好。


全面推广职称信息系统。今年6月底前,完成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发布、职称网上申报、结果公示等一体化管理和职称信息跨地区在线核查核验,有序推进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证书电子化,启动使用全省统一版本电子职称证书。此外,还将围绕做好民营企业职称申报评审、职业资格制度改革、高级职称评审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完善职称管理服务。


来源:今日头条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为了学英语,学生和家长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英语真的有这么重要吗?”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建议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的必修课地位。

许进指出,在美国,大学毕业生通常能掌握3万至5万个单词。在我国,掌握4千个单词就可以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了上重点中学,很多小学生取得了相当于大学英语4级考试或者更高级的英语考试证书。英语教学课时约占学生总课时的10%,但英语只对不到10%的大学毕业生有用。成果应用率低,课程设置不普惠。

许进通过调研发现,现在,翻译机可以提供包括英语在内多种语言的、衣食住行等领域的、不低于大学英语6级水平的口语翻译服务,技术十分成熟。智慧手机为大家提供的翻译软件,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于贯穿义务教育全过程的英语《教学目标》。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职业位居即将被淘汰职业的前10名。

“音乐、体育和美术‘三小科’等素质教育课程占比偏低是各级学校面对的实际问题。不再将英语课设置为必修主课,将解决素质教育缺乏课时的问题。学校应该用充足的时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许进说。

因此,许进建议,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由国家投资、全体学生必学英语(外语)的现状。

“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等外语课程不再设为与语文和数学同等的主课,增加素质教育课程占比;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的科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官方的各种外语考试。”许进说。(文/叶雨婷)

中国最新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继续恶化,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的睡眠时长未达标。


最新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3月1日在北京首发,其“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专题报告通过考察青少年的抑郁和睡眠状况在十余年间的演变趋势发现,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保持平稳,睡眠不足现象日趋严重。


青少年睡眠不足主要有两方面体现:一是上学日睡眠不足8小时的比例升高1个百分点。2009年,有47.4%的青少年在上学日的睡眠时长在8小时及以上,2020年这一比例只有46.4%;2020年青少年的平均睡眠时长为7.8小时,比2009年降低0.3小时。


分学段分析显示,有95.5%的小学生每天睡眠不足10小时,平均为8.7小时;有90.8%的初中生每天睡眠不足9小时,平均为7.6小时;有84.1%的高中生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平均为7.2小时。


二是上学日睡眠时长随年级升高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周末补觉的现象呈现学段分化。相比十余年前,2020年各个学段青少年的睡眠时长均呈现下降趋势,小学和初中阶段在上学日平均睡眠时长减少约40分钟,高一、高二减少10至20分钟;小学生周末平均睡眠时长减少约12至25.2分钟,初一、初二年级减少约20分钟,初三及高中阶段下滑更为严重,减少40.2至51.3分钟。


该专题报告建议,以吃好睡好运动好为目标,全面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加大青少年对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延长青少年上学日的睡眠时长和增加中小学生运动频率。同时,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相结合,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学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防治与干预体系、国家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防治与干预帮扶体系。


当天最新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2020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分报告显示,在调查中,大学生也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的问题,本科生中近七成、大专生中近五成报告有时会睡眠不足。


该分报告于2020年上半年对8447名(本科生3631人,大专生4816人)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九成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评估显示,超过70%的本科生没有抑郁问题,约90%的大专生没有抑郁问题,造成这一差异的部分原因在于大专生运用人际支持调控情绪的情况好于本科生。


此外,这个分报告也提醒,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一定比例的抑郁、焦虑等问题不容忽视。


来源:中新网、浙江日报

全面引领保障“十四五”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五次全会精神,3月1日,教育部召开2021年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视频会,回顾总结过去一年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部署安排今年重点任务。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组长、部党组成员吴道槐对教育部直属系统纪检监察工作提出要求,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直属机关党委书记田学军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过去一年极不平凡、令人难忘,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部署要求,强化政治建设统领作用,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持之以恒抓基层打基础,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毫不松懈纠治“四风”顽疾,在忠诚履职尽责中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在应对重大风险考验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收官之年圆满收官、推动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提供了坚强保证。


会议强调,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做到态度不变、决心不减、尺度不松,确保“十四五”开局之年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扎实推动“两个维护”具体化走深走实。维护意识要牢,维护能力要强,维护行动要实,确保教育系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是扎实推动政治建设制度化更密更牢。要增强制度供给,强化制度执行,以制度建设的刚性约束保证政治建设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三是扎实推动正风肃纪长效化长管长严。要巩固作风建设成效,增强监督治理效能,持续强化执纪问责,坚决整治师生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不断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战略目标。

四是扎实推动基层组织标准化从严从实。要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严格党员干部教育管理,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组织保证。

五是扎实推动安全稳定常态化抓常抓长。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精准研判预警安全稳定风险,切实提升应急处突能力,筑牢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铜墙铁壁”。

六是扎实推动管党治党责任化落地落细。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强化监督责任,配齐建强工作力量,不断在传导压力、形成合力上下功夫。


会议对做好直属系统纪检监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政治监督要到位,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日常监督要到点,不断增强监督治理效能;推进“三不”要一体,将正风肃纪反腐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执纪执法要精准,让每一起案件经得起历史检验;队伍建设要过硬,建设政治素质高、忠诚干净担当、专业化能力强、敢于善于斗争的纪检监察铁军,努力推进直属系统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推动直属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会议在教育部机关设主会场,在各省(区、市)、各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及各直属单位设立154个分会场。

来源 | 教育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3月2日,教育部召开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颁奖会,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全面部署新发展阶段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翁铁慧主持会议。


陈宝生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高校社科界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上来,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


陈宝生指出,近年来高校社科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研究导向,主动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其中理论武装、体系构建、立德树人、服务大局、走向世界等五个“加分项”十分鲜明,需要继续巩固拓展。


陈宝生强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5周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高校社科界要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共同谱写新发展阶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笔”。要做好五道“必答题”,在加快构建、深化改革、咨政启民、文化安全、党的全面领导等方面强担当,用高质量的发展回答好新发展阶段提出的新要求。要上好五堂“示范课”,在政治建设的“必修课”、立德树人的“思政课”、研究阐释的“逻辑课”、创造创新的“文化课”、引领风尚的“品德课”等方面练内功,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主力军作用,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和中华民族千秋伟业提供更多更好的理论供给和智力支持。


会上,陈宝生为获奖代表颁奖,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的获奖代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大学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来源:教育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五次全会精神,3月1日,教育部召开2021年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视频会,回顾总结过去一年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部署安排今年重点任务。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组长、部党组成员吴道槐对教育部直属系统纪检监察工作提出要求,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直属机关党委书记田学军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过去一年极不平凡、令人难忘,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部署要求,强化政治建设统领作用,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持之以恒抓基层打基础,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毫不松懈纠治“四风”顽疾,在忠诚履职尽责中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在应对重大风险考验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收官之年圆满收官、推动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提供了坚强保证。


  会议强调,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做到态度不变、决心不减、尺度不松,确保“十四五”开局之年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是扎实推动“两个维护”具体化走深走实。维护意识要牢,维护能力要强,维护行动要实,确保教育系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二是扎实推动政治建设制度化更密更牢。要增强制度供给,强化制度执行,以制度建设的刚性约束保证政治建设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三是扎实推动正风肃纪长效化长管长严。要巩固作风建设成效,增强监督治理效能,持续强化执纪问责,坚决整治师生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不断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战略目标。四是扎实推动基层组织标准化从严从实。要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严格党员干部教育管理,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组织保证。五是扎实推动安全稳定常态化抓常抓长。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精准研判预警安全稳定风险,切实提升应急处突能力,筑牢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铜墙铁壁”。六是扎实推动管党治党责任化落地落细。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强化监督责任,配齐建强工作力量,不断在传导压力、形成合力上下功夫。


  会议对做好直属系统纪检监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政治监督要到位,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日常监督要到点,不断增强监督治理效能;推进“三不”要一体,将正风肃纪反腐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执纪执法要精准,让每一起案件经得起历史检验;队伍建设要过硬,建设政治素质高、忠诚干净担当、专业化能力强、敢于善于斗争的纪检监察铁军,努力推进直属系统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推动直属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会议在教育部机关设主会场,在各省(区、市)、各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及各直属单位设立154个分会场。

来源:教育部

  据教育事业统计,2020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71万所,在校生2.89亿人,专任教师1792.18万人。

  一、学前教育

  2020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9.17万所。入园儿童1791.40万人,在园幼儿4818.26万人。其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4082.83万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4.74%。幼儿园共有专任教师291.34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学率85.2%。

  全国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及学前教育毛入学率

全国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及覆盖率

  二、义务教育

  2020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08万所。招生3440.19万人,在校生1.56亿人。专任教师1029.4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2%。

全国义务教育规模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5.80万所。小学招生1808.09万人,在校生10725.35万人。小学共有专任教师643.4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6%。

全国小学在校生规模及净入学率

  全国共有初中5.28万所。初中招生1632.10万人,在校生4914.09万人。初中共有专任教师386.07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2.5%。

全国初中在校生规模及毛入学率

  三、高中阶段教育

  2020年,全国高中阶段共有学校2.44万所。招生1504.00万人,在校生4127.80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2%。

全国高中阶段在校生规模及毛入学率

  全国共有普通高中1.42万所。招生876.44万人,在校生2494.45万人。普通高中共有专任教师193.32万人。

  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9865所。招生627.56万人,在校生1628.1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共有专任教师84.95万人。

  四、高等教育

  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

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及毛入学率

  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招生967.45万人,在校生3285.29万人。招收研究生110.66万人,在学研究生313.96万人。

  全国共招收成人本专科363.76万人,在校生777.29万人。招收网络本专科277.91万人,在校生846.45万人。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83.30万人。

  五、特殊教育

  2020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244所。招收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学生14.90万人,在校生88.0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6.62万人。

  附注:

  1.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毛入学率,是指某一级教育不分年龄的在校学生总数占该级教育国家规定年龄组人口数的百分比。由于包含非正规年龄组(低龄或超龄)学生,毛入学率可能会超过100%。

  3.高中阶段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数据由2019年代替。

  4.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包括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网络本专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专科等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