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5600元的课,现在50元,马上停售!”公交站牌、楼宇电子屏、微信朋友圈……在线教育广告随处可见。“火热”的在线教育背后,是市场驱动还是遵循教育规律?进一步规范校外线上培训发展,已成为广大学者、教师、家长的共识。


各大网课平台广告铺天盖地,不少家长深感焦虑。我们担心,如果身边人都报而自己不报,会导致孩子掉队,于是大家都被裹挟到报课培训的大军中。而事实上,在线培训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机构存在师资不稳定,课后评价与反馈不充分、不及时等问题。


部分校外线上培训课程在应试上下足功夫,却忽视了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导致学生在校外网课学到的是“夹生饭”,不仅压缩了自主学习时间,还消磨了学习兴趣。学校才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培训机构只是课外补充,不能本末倒置。


【点评】

资本的逐利、铺天盖地的广告,加重了家长的焦虑,也导致当前校外线上培训乱象的发生。目前,校外线上培训的供给侧和需求侧都有经济理性替代教育理性的趋势。很多机构抓住一些家庭追求“短平快”教育效果的心理,通过强势营销手段,塑造甚至夸大家庭的教育需求。校外线上培训应回归教育的专业性和教育的基本价值。这需要家长们更重视教育价值理性、审慎选择,需要机构踏踏实实用心做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更需要监管的进一步完善。


建议加大学校教师培训力度,支持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提升个性化教学,加大对分层教学的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力度,推动学校教育持续向上向好发展。家长是校外线上培训的主要决策者,应发挥家长学校等平台的作用,开展家长教育,帮助家长加深对教育的理解、对孩子需求和发展规律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理性认识和选择校外线上培训。


来源:人民日报
 日前,深圳市教育局印发《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将坚持公益普惠原则,从2021年春季开学起分批、稳步推进。(2月27日《中国教育报》)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启课后服务并非新话题。早在2017年初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课后服务的实施对象、服务内容、经费保障、人员推进等情况进行了原则规定,也赋能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实践。近期,教育部召开发布会,再次提出三项新要求:一是要求全覆盖,每个学校都要动起来;二是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切实解决家长接学生困难问题;三是要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指导学生尽量在校内完成作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补习辅导。

  据了解,目前全国近60%的地方开启了中小学课后服务,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一些地方还把有效的经验固化为制度,从而保证了课后服务规范有序稳妥开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全国层面来看,中小学课后服务开展情况还极不平衡,不仅仅是“是否开启”的问题,已经开启的地方在规范服务、经费保障、服务时长上也存在不平衡。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有的地方课后服务就是考试学科辅导,区域内校际间把课后服务演绎成了智育的“比拼场”;有的地方经费保障不力,课后服务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向家长收费的“通行证”;有的地方拼命延长课后服务时间,以致学生在校时间超过10小时;有的家长把课后服务简单当成托管服务,学校异化为托管机构……这些现象从本质上来看都背离弱化了教育部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初衷。

  中小学课后服务从本质上讲是义务教育的延伸,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无法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既然是民生工程,地方党委政府就应该承担主体责任,在经费保障上予以落实。深圳市坚持公益普惠原则,按每生每年1000元标准纳入政府经费保障,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当然,课后服务也必须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后顾之忧。课后服务必然带来教师额外的负担,学校也会增加办学成本,地方教育部门一定要采取相应举措激发学校和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内驱力。在坚持课后服务公益普惠的基础上,只要各地政府加大财力保障,教育部门规范服务内容,学校优化服务方式,家长“因家制宜”理性选择,学生因人而异积极参与,课后服务这项民生工程就会变成民心工程。

文章来源丨蒲公英评论网站
作者丨胡正平,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据媒体报道,寒假将至,北京一名学生家长雪莹明显感觉到身边的网课广告比以往多了不少。她告诉记者,上下班路上地铁和公交站的广告很多是在线教育;刷手机时,网课广告时不时地跳出来;休息时看综艺节目,主持人口播的赞助商还是有不少网课平台。在众多广告无孔不入的“入侵”下,她也在手机上下载了好几个APP,为孩子假期充电做起准备。


对于在线教育平台的管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强化日常监管,动态更新黑白名单,建立监督举报平台,广泛接受各方监督,并严查严处培训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引导培训机构规范经营。文章来源丨《中国教育报》2021年2月1日02版



1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表示,各地各校要做好线上线下教学相互衔接的准备,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开启线上教学。


截至目前,已有多地高校通知延迟开学,暂缓返校。

合肥工业大学

2月5日,合肥工业大学发布的《关于2021年春季学期开学返校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学生返校报到时间延迟为3月3日-6日,并要求分四个批次有序返校,不在学校批准返校名单内或不符合返校条件的学生严禁返校。3月8日正式上课。

通知要求,经学校批准的寒假期间离校且符合学校疫情防控条件的教职员工,返校时间不变,即在2月22日之前返回工作所在地,并居家隔离7天。

早在1月9日,合肥工业大学就公布的寒假及开学时间:暂定2月27日、28日报到注册,3月1日上课。

安徽大学

2月3日,安徽大学发布通知称,鉴于目前疫情发展形势,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拟将2020-2021学年春季学期学生返校时间推迟至3月初,具体安排将第一时间另行通知,同时提醒学生不要提前返校或购票。

根据安徽大学官网于2020年12月23日发出的假期安排通知,学生寒假时间为2021年1月9日至2月20日。原定2月21日为学生报到注册时间,2月22日正式上课。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2月2日,安徽警官职业学院调整了春季开学时间。按照“错时、错峰”返校要求,经研究,学生分两批返校。第一批:3月1日、2日,东西校区2020级学生返校,教职工上班。第二批:3月3日、4日,东西校区2019级学生返校。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如开学时间有调整,学院将及时通知。所有学生一律不得提前返校。2021届毕业生暂不返校,具体返校时间,另行通知。

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官网6日发布通告称,2020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返校时间定于3月25日。3月1日-3月24日采取线上教学方式。

中央财经大学

2月2日,中央财经大学发布返校相关通知。按照现行校历安排,所有学生在规定的开学时间即2月22日正常开学,通过网络参加线上课程,暂不返校。

综合考虑“错峰、避峰、错区域”原则,暂定3月16日起分批次有序返校,3月22日(星期一)全部恢复线下授课。


燕山大学

近日,燕山大学发布的通知要求,首批学生将于2月28日返校,最晚一批将于3月7日返校,返校时需持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绿码报到。中高风险地区和境外学生暂不返校。


吉林师范大学

2月2日,吉林师范大学发布开学时间调整通知,学生返校时间为3月3日至7日,分五批次返校。

吉林大学:学生分三个批次错峰返校

1月20日,吉林大学在官微公布了返校安排。其中提到,学生分三个批次错峰返校。

第一批学生返校时间在2月26日前后,返校学生为确有学习科研任务的研究生。第二批学生返校时间计划安排在3月6日和7日,返校人员为除第一批外的其他全体研究生。第三批学生返校时间计划安排在3月13日和14日,返校人员为全体本(专、预)科生。

河北大学:提前放寒假,3月1日正式上课

河北大学此前为了提早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国庆和元旦期间都安排了教学活动,1月5日就已经放假。官网显示学生正式放假时间为1月9日,2月27日开学报到,3月1日正式上课。

吉林大学:第一批学生返校时间计划安排在2月26日前后,返校学生为确有学习科研任务的研究生。

兰州大学:1月24日,兰州大学教务处发布通知,明确2020-2021学年春季学期推迟一周开学。学生报到注册时间由原定的2021年2月20日至21日调整为2021年2月27日至28日。该通知还明确:如疫情形势发生变化,学生不能按期返校,及时启动线上教学预案。

北京大学:

结合学校实际,经学校研究决定,2020-2021学年春季开学时间改为了3月8日,之后的假期安排也会有一定调整。

中国人民大学:比原计划延后一周开学

1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官方发布了2020—2021学年新版校历。校历显示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报到注册时间为2月27日,3月1日正式上课,比原定的2月22日延后了一周。虽然开学时间延后,但春季学期结束时间不变,仍为6月27日。

上海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和研究生,3月1日(星期一)至3月7日(星期日)分批错峰返校。

暨南大学:学生离校后非通知不返校。1月5日,暨南大学发布通知,宣布学生放假时间为1月16日至2月28日,3月1日上课。学校要求学生离校后非通知不返校,对于确有必要寒假期间返校的学生须采取申报审批制。

大连海事大学:如有需要,寒假向后顺延

2020年12月26日,大连海事大学官方平台发布《致全校师生的一封信》。文中提到:为减少人员流动,根据上级防控工作要求,在大连疫情结束前,在连所有高校实行封闭管理,所有学生一律不离开大连……1月4日,如果疫情还未结束,学校将开启新学期教学安排,寒假向后顺延。

金陵科技学院:2月27日前严禁提前返校

金陵科技学院要求,2021年2月27日前学生一律严禁提前返校。学校将错峰有序安排师生员工春季学期返校,具体返校时间以学校正式通知为准。各有关部门须提前制定春季开学工作方案。中高风险地区师生员工暂不返校。

金陵科技学院于12月底调整了校历。学校网站显示,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学生3月1日正式上课。

南京林业大学:如有需要,开学做出调整南京师范大学:将提前通知学生错峰返校

学校拟定2月28日起,教职工正常上班,3月1日学生开始上课。根据疫情变化及上级文件要求,将提前通知学生错峰返校的报到安排。如开学时间有变化,另行通知。苏州大学:提前发布开学工作方案

1月16日,苏州大学官微发布寒假疫情防控要点,其中说明:新学期开学报到前,学校将提前发布2021年度春季学期开学方案。南京中医药大学:具体返校时间段根据疫情另行通知

1月6日,南京中医药大学发布寒假及开学时间安排。

暨南大学:学生离校后非通知不返校

1月5日,暨南大学发布通知,宣布学生放假时间为1月16日至2月28日,3月1日上课。学校要求学生离校后非通知不返校,对于确有必要寒假期间返校的学生须采取申报审批制。

华南农业大学:离校后非通知不返校

1月11日,华南农业大学官网发布《关于2021年寒假安排的通知》。《通知》中提到:根据校历,2020级本科生放假时间从 1月30日起至2月26日止,1月23日至1月29日为军训时间;其他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放假时间从 1月25日起至2月26日止。2月27、28日为开学注册时间,3月1日上课。按照“错峰”原则,学生实行分批次有序放假离校和开学返校, 离校后非通知不返校,确需返校应提前申请。本科生、研究生离校、返校、注册、课程教学、毕业班学生体检等具体安排分别按相关规定及有关职能部门的通知执行。

其他省份福建、安徽、陕西等地相关会议也提到做好线下开学和线上教学两手准备,或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开展线上教学。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学校共青团等

唐山市高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外地农民工在唐过年申领

“暖心红包”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关精神,保障广大朋友和家人的安全健康,倡导外地农民工留唐过年,在严格落实防疫措施的基础上,为每位在唐过年的外地农民工发放“暖心红包”。

一、申领条件

1. 户籍在唐山以外的农村(以户口本为准);

2. 在唐境内务工;

3. 春节期间在唐过年,即2021年2月11日至2月17日不离唐;

4. 在唐过年外地农民工领取“暖心红包”年龄为16-60周岁;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年龄放宽到65周岁。

二、申领程序

企业(单位)务工的由所在企业(单位)负责;零散务工的由所居住地村(居)、镇(办事处)负责。

“暖心红包”发放给在企业(单位)务工外地农民工的,由本人向所在务工企业(单位)提出申请,企业(单位)登记核实后,企业(单位)预先垫付,所垫资金再按企业(单位)审核申报、主管部门初审、人社部门复审、财政部门复核的程序核拨给相关企业(单位)。

“暖心红包”发放给打零工外地农民工的,由本人向所在村(居)、镇(办事处)申请,镇(办事处)审核申报,人社部门复审,财政部门复核的程序核拨,再由村(居)、镇(办事处)发放给个人。

在唐过年“暖心红包”发放时间一般在春节后发放到位。符合条件人员只限申取一次,不得跨县(市、区)重复领取。

三、申领所需要提交材料(所有材料单位加盖公章)

1. 用人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

2. 在唐过年外地农民工“暖心红包”发放申请表(一式三份);

3. 身份证、户口本主页及本人页复印件;

4. 2021年度工资发放表或收入证明;

5. 租房协议复印件;

6. 通信大数据行程卡信息(国务院行程码);

7. 银行账户信息。

 

 

附件:1、在唐过年外地农民工“暖心红包”发放申请表

         2、在唐过年外地农民工“暖心红包”统计表

         3、在唐过年外地农民工“暖心红包”发放申请总表

 

 

 

 

附件1

在唐过年外地农民工“暖心红包”发放申请

 

  

 

所在县区

及单位

 

身份证号

 

详细户籍

地址

 

手机号码

 

在唐过年

地点

 

工资卡号

 

开户行

 

个人节期在唐安排:

 

 

 

 

 

 

 

 

 

 

           本人签字:

本单位或村(居)、镇(办事处)审核意见并盖章

 

 


附件2

在唐过年外地农民工“暖心红包 ”发放统计表

单位名称(盖章):                                   填表人:               联系电话:             填表时间:

序号

留唐过年外地农民工姓名

性别

联系电话

详细户籍地

身份证号

现居住地

本人签字

备注

1

 

 

 

 

 

 

 

 

2

 

 

 

 

 

 

 

 

3

 

 

 

 

 

 

 

 

4

 

 

 

 

 

 

 

 

5

 

 

 

 

 

 

 

 

6

 

 

 

 

 

 

 

 

10

 

 

 

 

 

 

 

 

备注:1. 户籍在唐山以外的农村(以户口本为准)
2. 在唐境内务工
3. 春节期间在唐过年(原则上外地农民工在唐过年时间为:2021年2月11日至2月17日。
4. 在唐过年外地农民工领取“暖心红包”年龄为16-60周岁;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放宽到65周岁。

5.电子版发邮箱:tsgxldjcdd@163.com


在唐过年外地农民工“暖心红包”                                 发放申请汇总表

填报单位(盖章):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申请时间

 

法人代表

 

身份证号

 

单位地址

 

联系电话

 

开户银行

 

银行账号

 

申请总人数

 

申请总金额

 

主管部门                          审核意见(盖章)

  人社部门                        复审意见(盖章)

  财政部门                       复核意见(盖章)

附件3



人社部明电〔202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复杂多变。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企业生产有序、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决定于2021年2月1日至3月31日春节前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迎新春 稳岗留工送培训”专项工作,面向广大留岗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企业结合稳岗留工开展培训。各地要结合稳岗留工实际,鼓励各类企业对调休不歇班和留岗职工提供精准化、针对性培训服务,开展灵活多样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努力实现“留岗一人、培训一人”。对就地过年、在企休假的职工,可根据职工意愿,灵活开展工匠精神、法律道德、质量意识、安全环保和健康卫生等培训。引导企业开展定制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企业留岗人员培训可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生活费补贴和交通补贴等。

二、组织实施以工代训。各地要把以工代训作为稳岗留工送培训的重要举措,可以按规定延长以工代训的实施期限至今年12月,并结合实际适当提高补贴标准。要优化经办服务,做好以工代训各项服务管理工作,推行“打包办”和“快速办”,建立补贴资金网上申领渠道,提高审核发放效率,推广“不见面”服务,努力实现补贴受理审核发放全程网办。

三、组织开展线上培训。活动期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向社会遴选推荐的54家线上培训平台机构将提供“不断线”服务,确保注册和学习正常运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属的“中国职业培训在线”“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技能大师在线培训”“新职业学习平台”“就业创业和职业培训在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网”等线上培训平台在活动期间,免费提供线上培训资源以及视频课程、电子书、课件、动画等职业培训教学资源。春节假期,专人值守,保障线上培训运营服务畅通。

各地要依托各类线上技能培训平台,加大对留岗劳动者开放线上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各类线上平台设立留岗人员线上培训服务专区,为企业提供组班定制功能,便于留岗劳动者线上学习。要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求,不断丰富数字培训资源,对中高风险地区不开展线下聚集性培训,倡导线上培训。对参加线上培训并取得相应课程培训合格证明的学员,按照规定给予培训补贴。

四、组织开展送技能优质服务。各地人社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联动推出稳岗留工送培训专项活动。面向留岗人员,提供至少3次以上职业培训信息、推送至少1次培训政策咨询、推荐至少1个适合的培训项目。要加大培训补贴资金直补企业工作力度,对企业或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以及以工代训,可先行拨付一定比例的培训补贴资金。要公布针对稳岗留工人员的技能培训项目“菜单”和培训机构信息,提供“菜单”式培训+跟进式服务。

五、精心组织实施。各地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根据就业培训工作实际,尊重劳动者和企业意愿,精心设计安排,明确任务分工,做好培训统计调度等事项,认真组织实施好“迎新春 稳岗留工送培训”专项工作。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2021年1月29日

受疫情影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今年春节不回家。为了让亿万“打工人”留得安心、暖心,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七部门出台多项鼓励政策、发放补贴福利。

1日,人社部再发政策“礼包”,宣布从2月1日至3月31日在全国开展"迎新春 稳岗留工送培训"专项工作,鼓励就地休假和留岗职工参加线上线下培训,并可享受培训、生活费和交通等多项补贴。

更多“红包”来袭,留下过年的你接住了!

薪资待遇安排好,消费券也跑不了

春节期间不得违法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合理安排好职工工作和错峰放假调休,保障工资福利待遇,依法足额支付加班工资……近日,北京、陕西、湖北等多地人社部门为企业划定红线,将劳动者薪资待遇安排得明明白白。


1月29日,在位于浙江湖州市吴兴高新区的湖州灵粮农场,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在查看旅游消费券的使用方法。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北京市宣布,将向在京过年人员发放消费券、冰雪公益体验券;自2月3日起,北京联通、电信、移动用户每号可领取20G本地免费上网流量包。广东佛山、浙江义乌、江苏昆山、内蒙古乌兰察布、广西桂林、湖南长沙等多地,给留在当地过年的外来员工发放餐饮、购物、旅游等各类消费券。

杭州将给春节期间在杭务工人员每人发放1000元现金红包,“一键直达”个人银行账户。苏州、宁波等地明确,2月5日至26日期间留下的企业外地职工,申请2021年积分落户、积分入学可加分。


2月1日,在西安中天西北集团一住房项目建设工地,建设者写下自己想对家人说的话。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企业发“留岗红包”,政府给“真金白银”

“企业为员工花钱,政府给企业奖补。”连日来,为鼓励企业留人过年,多地人社部门拿出“真金白银”,让外来务工人员得到妥善安排,也为企业减轻负担。

天津、重庆、吉林等地人社部门要求,对安排外地员工或者见习人员留下过年并符合要求的企业,按照每人300元的标准,由当地政府部门给予企业一次性补贴,每户企业最高30万元。

特殊时期,为更好发挥失业保险稳就业作用,广东省人社厅近日放宽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裁员率标准,对春节期间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按国家规定实施稳岗返还。在福建,春节当月保持连续生产的重点企业,可从就业补助资金中给予一次性稳定就业奖补。

参加线上线下培训,福利再多一波

不回家过年不知道该干嘛?别急,一大波线上线下培训课正在路上。人社部已明确要求,各地通过落实补贴政策引导企业安排职工培训。只要你愿意学,这个春节既能拿红包,又能免费提升自身技能水平,为日后“加薪”做准备。


1月31日,北京昌平的一家民营企业粮食蔬菜仓储车间内,留守岗位、“就地过年”的员工(右)在领取春节慰问品。新华社记者 潘旭 摄

陕西人社部门规定,2月份,各市外来农民工参加线上培训时间超过36课时的,按每人450元给予补贴。浙江温州人社部门推出100场技能培训,对2月底前线上职业培训,将按照不超过实际培训费95%的比例补贴企业;凡是开展项目制培训的,按照每人25元每课时补贴企业。广东中山将分批为企业发放2.8亿元以工代训、适岗培训补贴,鼓励务工人员春节留岗或者就地休假期间“充电”“升级”。

学成技术想自主创业?吉林人社厅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给予一次性5000元的初创补贴。

关爱留守儿童,为务工人员解后顾之忧

自己就地过年,怎么都好办,但留在家乡的孩子和老人怎么办?针对务工人员的最大牵挂,各地要求加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定期探访,为他们及时提供各种帮助和服务。


1月30日,江苏苏州园林博物馆举办的“苏州年 园林味”主题活动启动,10个就地过年的家庭成为首批体验者,孩子们与志愿者一起书写春联。新华社发(杭兴微 摄)

作为人口输出大省,河南省人社部门创新举措,加强与在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福建等地的协作,同时针对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组织开展送爱心帮扶行动,让外出务工人员能感受到家乡的关心,能在他乡安心留岗。

湖南省相关部门表示,将及时回应解决异地暂遇困难的湘籍务工人员的实际困难,对外出务工农民工家庭和留守妇女、儿童、空巢老人开展节日慰问和上门服务,减轻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

为了让陕西脱贫农村劳动力安心留在外省务工地过年,年后回家不受影响,陕西省人社厅近日将转移就业交通补贴时限延长至2021年底。

“花式”暖心慰问,爱心帮扶不断

这个不一样的春节,各级政府、工会和广大市民们,也给外来务工人员送去免费发快递、辅导子女作业等“花式”暖心慰问和帮扶。


1月31日,河北唐山遵化市志愿者在京秦高速遵秦段东旧寨施工路段项目部驻地与工人一起包饺子。 新华社发(刘满仓 摄)

河北唐山市组织5000余名志愿者到工地送口罩等慰问品,并对有特殊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实施“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子帮扶。

广东省东莞市人社部门计划开展100场以上走访慰问活动,准备2000份“爱心大礼包”送给外来务工人员家乡的亲人。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长庆街道利用企业和爱心人士10余万元捐赠,为响应“就地过年”倡议的外来务工人员置办年货和心仪礼物寄给远方的亲人。

山东开展送温暖系列活动,提倡各市出台公园和旅游景区、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免费邮寄年货、赠送上网流量等措施,让农民工们感受“他乡是吾乡”的温暖。来源:人社部

经过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进入改革攻坚、爬坡过坎的关键期,迎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转段升级的机遇期。如何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聚焦重点、疏通堵点、破解难点,推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加快由数量普及阶段转向内涵发展阶段,是摆在职业技术教育战线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和重大课题。

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提出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重点要求。这为我们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现代化建设、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占全球人才竞争制高点、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优越性,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打开了新空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最关键的是要着眼于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抓住“类型特色、多元办学、融合发展、开放水平”四个关键词,处理好“普职、产教、校企、师生、中外”五大关系,推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更好“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进入”议程,稳步扩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整体提升国民技术技能素养。这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新的支撑,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开辟新的途径,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新的条件。



类型特色是职业技术教育适应变局的发展基点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职教20条”颁布实施以来,职业技术教育整体布局基本完成,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培养质量明显提升,投入大幅增加,一些长期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逐步得到破解,职业技术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我们更加坚定中国特色职业技术教育的道路自信,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塑造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新优势。

一是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都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就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把方向、揽全局、抓思想、建队伍、促党建”的总要求,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强阵地,切实将党的领导贯彻到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全方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坚守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定位。以类型教育为基点,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入思考如何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这一办学定位落到实处,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三是完善中国特色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着力健全以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双轨”运行为标志,以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为核心,同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相适应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强化职业中等教育的基础性地位,高质量发展职业高等教育,把准职业本科教育和职教高考两根“棋筋”,加快职业技术教育的关键制度建设,推动各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贯通衔接,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

四是加快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创新。系统总结我国当代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经验,加强基本规律和内涵属性等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营造研究氛围,打造专家智库,形成理论研究、政策指导和实践发展的良性互动,构建系统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体系,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奠定理论根基。



融合发展是增强适应性的基本路径


产教融合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只有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才能使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运营与服务真正符合市场体系运行规律,实现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一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化。一方面,要从破解“鄙薄技能”的根本矛盾入手,整合政策举措、优化资源配置、拿出实招硬招,构建国家技能开发体系,消解国家需求与企业需求、个体需求之间错位带来的发展困境。另一方面,要完善处处能学的技能教育网络,构建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制度环境,营造国家尊重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社会氛围,厚植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土壤。

二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化。职业技术教育来自地方、依靠地方、服务地方,必须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一方面,要优化区域间教育资源配置,持续深化职业技术教育东西部协作,促进东中西部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发挥好省级政府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职责,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梯次发展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引导学校紧贴地方文化优势和产业优势,办出地方特色,刻上地方烙印。

三是促进区域职业技术教育产业化。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职功能是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要扎根到区域产业中办学,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合理确定各层次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有效衔接,重写职业技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函数。另一方面,要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城市和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产教融合型职业技术教育。

四是促进产业职业技术教育集群化。分级分类编制发布产业结构动态调整报告、行业人才就业状况和需求预测报告,为区域职业学校和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精准信息服务。促进院校之间抱团取暖,把基础相同、领域相近的专业打造成专业集群,服务产业链生产链,发挥溢出效应,提高整体实力,打造职业技术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开放水平是评价适应性的重要表征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体系。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高水平开放,就要树立起大职业技术教育观,创造性地处理好“普职关系定类型、产教关系定供求、校企关系定模式、师徒关系定方法、中外关系定特色”,开放办学、开门治学。

一是扩大教育体系的开放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技术教育,就要最大程度满足人民对“更好的教育”的期盼,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创造条件。一方面,要满足社会大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融通发展,深化职业技术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广大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要满足全民终身的学习需求,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在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推进学分银行落地,完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二是扩大教育教学的开放水平。校企合作是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现代技术技能人力资源开发已从传统的学校和企业分而治之的双轨运行,发展为校企双主体合作的开放模式。首先,要开放学习场域,打破职业院校学生有限的课堂学习情境局限性,灵活学习时间和地点,鼓励在真实的企业生产车间、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多元化与自主性的学习。其次,要开放师资结构,拓宽职业技术教育教师来源渠道,完善职业学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办法,推动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校企互聘兼职的人事管理改革,设置产业导师特聘岗位,畅通行业企业高层次人才从教渠道,支撑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再次,要开放教学内容,定期更新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扩大国际交流的开放水平。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对外开放水平,就要在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构建全新的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交流机制,形成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局面。首先,要办好自己的事情,让职业技术教育成为推动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落子,还要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坚定不移地全面扩大开放。其次,要建构新的合作模式,以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为载体,积极搭建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合作平台,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涉外行业组织建设,办好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汇聚全球资源和天下英才共同破解职业技术教育和生产实践难题。再次,要发挥新的国际影响,以“鲁班工坊”为依托,发挥其在技术交流、人才流动、信息沟通等领域的作用,提供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技术教育服务。全面梳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经验,为世界各国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统筹协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治网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网络强国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引经据典加以阐述,赋予这些典故鲜活的时代价值。央视网《天天学习》与您一起回顾学习。


作者:杨立新  来源:央视网

  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通知》强调,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通知》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各校要做好家校沟通,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通知》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及时解决学校手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督,确保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到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来源|教育部

近日,教育部回复的提案议案中多份提到了 新增高校专业的建议,包含 “家庭教育专业”“临床营养本科专业”“老年医学本科专业”……教育部如何回应?一起来看:

关于高校开设家庭教育专业

1月28日,在《关于在相关高校开设家庭教育专业,为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培养专业人才的提案》答复中,教育部表示,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动高校加强家庭教育相关专业和课程建设,提高相关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支持高校依法自主设置家庭教育相关专业。支持高校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依法自主设置相关本科专业。对于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尚未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高校可自主申请设置,由教育部审批;对于其余本科专业目录内的专业,高校依法自主设置,实行备案制。其中高校设置申请尚未列入目录的新专业,要明确该专业与所属专业类中其他专业的区分情况和专业基本要求,需对新专业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专业名称规范性进行论证,经高校申报,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符合相关条件后予以设置。

二是支持高校加强家庭教育相关课程建设。2018年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支持高校在相关专业开设家庭教育相关课程,南京师范大学的“家庭与社区教育”、上海师范大学的“家庭教育”、温州大学的“家庭教育学”等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面向社会开放。

三是加强家庭教育相关创新创业实践。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北京外国语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探究家庭教育与少数民族青少年对本民族认同的关系——以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为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需求调查——以隔代抚养家庭为例”等家庭教育相关项目。

下一步, 将继续支持师范院校等有条件的高校依法设置家庭教育相关专业,支持高校加强家庭教育相关课程建设,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为构建覆盖城乡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建设提供专业人才储备。

关于设置老年医学本科专业

近日,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284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教育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老年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多措并举,强化老年医学教育。

一是优化养老专业设置。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0〕2号),批准23所高校增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已累计批准109所高校开办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批准4所高校增设中医康复学专业,已累计批准13所高校开办中医康复学专业;批准7所高校增设护理学专业,已累计批准288所高校开办护理学专业;批准13所高校增设康复治疗学专业,已累计批准176所高校开办康复治疗学专业,为养老事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大力支持有关高校自主设置养老相关二级学科,全国共有11所高校自设了老年学、老年护理学等二级学科。

积极推动职业院校进一步完善养老专业设置,2019年,全国共设置高职老年保健与管理、护理等相关专业点1200个左右,中职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点700个左右,增补中职智能养老服务专业。

二是健全养老专业教学标准体系。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医学课程中通常包括康复医学、老年医学等课程的内容和临床见习,对加强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老年医学教育作出明确要求。

关于设置老年医学本科专业的建议,由于老年医学属于临床二级学科,从国际经验以及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来看,医学院校本科教育阶段一般只设置临床医学专业,有利于为临床医学生打下坚实、宽厚的医学基础,老年科医生的培养主要通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完成。因此,《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未设置老年医学专业。根据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对未列入专业目录的新专业,需经高校申报、高校主管部门召开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会议审议、教育部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后,由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

关于设置临床营养本科专业

教育部在对“关于设置临床营养本科专业和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增设有关营养学课程的建议”答复中表示,从国际经验以及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来看,医学院校本科教育阶段在临床医学类一般只设置临床医学专业,有利于为临床医学生打下坚实、宽厚的医学基础。同时,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下设置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授予理学学位,旨在培养具有现代医学背景、掌握营养学和食品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营养专业人才。因此,《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未设置临床营养专业。根据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对未列入专业目录的新专业,需经高校申报、高校主管部门召开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会议审议、教育部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后,由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

关于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营养学相关课程的建议,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在公共卫生课程中设置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 有条件的高校可探索在临床医学专业适度增加营养学相关课程,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生营养学相关知识与能力。

分设动植物检疫专业为两个新专业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马瑞燕教授提交了《国家生物安全人才保障——新农科将动植物检疫专业发展为两个新专业的建议》。马瑞燕说。“当前我国将生物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非常有必要将动(植)物检疫方向提升为动物检疫和植物检疫两个新专业。”

1月25日,教育部对“关于新农科将动植物检疫专业发展为两个新专业的建议”答复中表示,教育部高度重视动植物检疫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培养,2019年支持全国31所高校开设了动植物检疫本科专业,毕业生达到1442人,在校生达到5679人,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工作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在国内外贸易、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保障生物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提到,2012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教高〔2012〕9号)中明确规定,对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尚未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高校可自主申请设置,由教育部审批;对其余本科专业目录内的专业,高校依法自主设置,实行备案制。

教育部支持高校按照需求导向、标准导向、特色导向设置专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可根据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专业类别的培养要求,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为目的,科学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下一步,教育部将指导涉农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涉农专业的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工作, 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动植物检疫等相关专业,培养更多动植物检疫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来源丨中国教育在线,有删减

聚焦《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由于受“重操作轻知识、重技能轻理论”等实用主义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不太重视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开展评价工作时容易陷入形式主义或结果主义,走个过场、敷衍了事,或者简单反馈、忽视改进,往往达不到“以评促教”“以评优教”的效果。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为深化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坚持“以评优教”,将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针对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创新“四个评价”,推动课堂教学评价从指挥棒升级为推进器,从检测站转型为加油站,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带动了教师队伍成长和教学质量整体提升,为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积蓄了更多新动能。


一是结果评价从注重数量转向突出质量,带动师生评价观念的更新升级。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在于结果和管理,而在于提升和改进。我校秉持“多元·协同·赋能”的科学评价理念,突出结果评价的服务性、精准化和可见性,让评教结果真正能够用于教学改进。其中,服务性是自主研发了“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管理系统”,通过系统汇集、统计、分析“同行—学生—督导”三方评教结果,为教师开展自评、改进教学提供数据支撑服务;精准化是加强学生评教指导,详细讲解评教流程和标准,设置学生“诚信评教承诺”提醒项,增加学生评教结果偏离历史平均值±10%的查询预警项,引导学生“诚信评教”“精准评教”,保证教学评价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准确性、可信度;可见性是指将同行、督导评课的具体评价、集体讨论评分评语都安排专人录入系统,教师可以随时登录系统查看“同行—学生—督导”评价结果、质量轨迹及评价建议,作为自评与改进教学的重要参考。


二是过程评价从简单反馈转向多重落实,推动教学评价生成具体改进行动。过程评价强调评价的转化,关注教师的成长过程,把评价结果第一时间反馈给教师,其目的是通过评价控制教学过程,达到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成长的效果。我校形成了常态化的同行评课、督导评课,特别是突出督导听课的过程评价,安排督导重点对学生评教80分以下的教师集体听课,剖析授课问题关键,充分沟通后形成改进建议。学校还专门成立教学督导室,收集和筛选学生、教师、企业座谈会等不同反馈途径的评价信息,采用反馈单、监控月报、数据发布等形式面向全校教师、各职能处室、二级学院反馈。同时,校督导还对这些反馈信息进行过滤、加工、分析,从教师授课提升、部门工作整改、管理制度完善等方面督促改进,切实将教学评价的反馈改进作用落到实处,帮助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改进课堂效果、打造优质课堂。


三是增值评价从普遍性转向个性化,根据教师个人实际“画像”量身定制。增值评价不强调结果,而注重成长和进步的增量,是对教育评价本质属性的回归。我校2017年开展了“温室计划”的增值评价探索,对新开课“幼苗”教师、学生评价80分以下的“枯枝”教师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指导,由校督导给参与老师开小灶、定制改进计划,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帮助一批教师提升了课堂教学水平。2018年至2020年期间,学校又陆续开展“苗圃行动”“种子计划”和“线上自评”,探索“轻度自评”“中度自评”“深度自评”并举的分类自评范式,给不同授课阶段、不同类别的被评价教师以更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可能性,为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建设优质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四是综合评价从单一性转向多元化,通过教学评价带动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传统教学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往往以学生、同行评价为主,缺乏企业督导和教师自评维度;在评价标准上,以组织者意志为核心,对不同主体评教的认知需求考虑不足,容易造成评价片面化。我校健全综合评价体系,强调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围绕课程类型差异和“学生—督导—同行—教师”认知需求,制定了“四位一体”融合企业深度参与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通过和企业督导共同听课评课,让企业督导引导教师弄通职业岗位的“能力链”、搭建职业能力的“课程链”、打造核心课程的“项目链”,实现课堂教学的校企融合,让“活页”的教材连起来,让教材的“活页”新起来。


教学评价成为撬动课堂变革的工具和提升课堂教学的引擎。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我校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2013年以来,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从3.59分上升到4.27分(满分5分);学校1500多名专兼职教师授课质量三方评价90分以上的课程比例由51.8%上升到94.3%;近三年,学校教师在省级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累计获奖46项。

来源:中国教育报


技能大赛,深受各职业院校的重视。在技能大赛中获奖,特别是能在省赛及国赛中获一等奖,是所有参赛教师及学校重要的奋斗目标。苦行憎般努力换来的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仅能垫高获奖教师成长的台阶,对学校及参赛师生而言,其荣誉价值、品牌价值、辐射价值、后续发展价值都是巨大的。因而,对获奖者给予一定的物资及精神奖励很有必要。


以教师获国赛一等奖为例,给予一定数额的奖金是极大多数学校普遍的做法。除此之外,部分学校为最大化发挥获奖教师的引领作用,成立技能大赛工作室,让获奖教师引领团队共同参赛。还有些学校让获奖教师走上管理岗位,发挥其带头作用,并将其作为学校的标杆,加大对获奖教师的宣传力度。


作为对获奖教师成绩的肯定与激励,重视及重用获奖教师,给予他们一定的待遇、荣誉、头衔等,很有必要。让他们成为学校师资队伍的一块王牌,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名片,也有其合理性。但是,部分学校只将获奖教师当成学校的品牌进行奖励、提拔及宣传,却忽略了获奖教师的教学职责及对学校教学的引领,甚至产生了获奖级别越高,获奖教师离讲台越远的现象。致使部分获奖教师的工作状态由原来的对教学、产品及技术的极致追求,转为忙于行政管理、忙于到处作报告,导致他们在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中的辐射作用大打折扣。


由于获奖教师获得了太多的奖励及荣誉,有太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让那些没有参加过技能大赛及没有在技能大赛中获奖的教师极其羡慕,部分中青年教师不顾自己的实际加入到准备下一个赛季的备赛训练中。在漫长的备赛过程中,教学让位于训练,是被学校默认的做法。有些技能大赛的种子选手,几乎不用上课,有的甚至多年不上课,他们的全部工作就是备赛。在备赛过程中,学校不仅为他们提供充分满足训练所需的仪器设备及耗材,还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条件更好的学校进行训练。参赛教师应该集中精力进行赛前准备,适当减少参赛教师课务也有其必要性。但是,一旦进入省赛及国赛训练,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停掉全部课务,致使很多班级经常无人上课,导致“参赛”与“教学”成了一副你高我低的“跷跷板”,这样的做法违背了技能大赛的初衷。


举办技能大赛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把参赛选手按照技能的高低划分成几个等级,评出一二三等奖,其主要目的是为参赛选手提供技能操作及专业教学交流的平台,为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提供引领,为相关行业的发展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因而,在技能大赛中获奖也好,准备参加比赛也罢,不能为了参加技能大赛忽视教学,更不能让“教学”与“参赛”成为职业教育的一副跷跷板。为了让技能大赛更好地引领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如何平衡好“参赛”与“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及各学校认真思考。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1月14日,钉钉正式发布“教师版钉钉”,为700万教师提供专属工作台。工作台上,老师可以一键发布作业、下发通知、智能填表、统计学生成绩、沟通家长,完成大部分教学工作。


目前,钉钉已经服务超过21万所学校、700万教师和1.4亿学生用户。“我们希望利用移动和AI技术,帮助每一位老师更轻松、更智能地教学,让每一个学生更快乐地学习和成长。”钉钉教育行业总经理方永新说。


教师版钉钉,将老师们最常用的十几个功能,统一归拢到“教师工作台”上,聚和老师的日常工作。老师只需在工作台一键操作,就能发布作业、在线上课、统计班级信息或者发放通知,一站式完成绝大部分教学教研工作。



教师版钉钉教师工作台示意图

“教师工作台非常便捷,可以汇总所有与我相关的教学任务,省去了很多繁琐的步骤,还可以统计班级学生的完成情况,辅助我掌握教学效果。”衡水市枣强四中英语老师李青说。

方永新称,“教师版钉钉”是钉钉推出的专属角色版的钉钉,符合老师独特的工作习惯和方式,帮助老师减负提效。“以后老师还能够在钉钉平台上,自己搭建个性化应用。”他说。

陈嘉谊是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的英语老师,她所教班级有45名学生,如果布置英语跟读作业,当晚她需要花费近一个小时来听每个学生的跟读情况,并给出分数和评语,每多教一个班,花费时间则要增加一倍。这在全国的语言类教学中是普遍现象——为了保证学生语音语调,跟读练习必不可少,但占用了老师大量时间。

针对这类教学工作,钉钉发布AI改作业的产品,涵盖数学智能批改、语文朗读练习、英语口语评测。产品邀请全国名师真人发声,可实现自动批改,纠正口语发音。

同学校的语文老师朱樱樱使用了这个功能布置课文预习作业。她说,软件能够自动识别学生发音不标准的词句,标成红色,最终汇总出全班的情况。第二天,朱樱樱再针对多数学生读不准、读错的薄弱环节,精细化地讲解。“人工智能可以帮我快速且精准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减少重复性工作。”她说。

钉钉AI改作业示意图

“家长的反馈也不错,产品互动性很好,读得标准时软件会马上发出鼓励的音效,孩子练习口语的积极性有所提高。”陈嘉谊认为,合理利用这类人工智能产品辅助教学,将成为大趋势。

发布会上,钉钉针对传统的跳绳场景,发布了AI跳绳产品,学生只需对着手机摄像头跳绳,全程自动AI计数,无需任何硬件辅助。产品采用阿里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技术,通过手机摄像头来捕捉人体摆动幅度、进行骨骼点识别,帮助用户智能矫正动作,自动统计跳绳个数、卡路里消耗量和跳绳速率等数据。

钉钉AI跳绳示意图

每位学生能够看到自己在班级中的跳绳个数排名,还可以互相“约战”,隔空在线比赛。“AI跳绳不仅提供了便利,还增加了趣味性和竞技性,让跳绳不再是一项枯燥的任务,激发孩子主动练习,爱上健康运动。”合肥市芙蓉教育集团校长彭正说。

相关阅读:钉钉未来校园 让你的校园很Amazing!|互联网+教育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新设置“交叉学科”门类,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作为下设一级学科。


“交叉学科”正式成为学科门类,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还透露,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在研究制定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的相关办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交叉学科设置与目录管理制度。


为何需要单独设立“交叉学科”门类?

新增的两门“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为今后“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设置,提供了怎样的指导?


学科门类为何设: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要下大气力组建交叉学科群”。去年8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要建立“交叉学科”门类。


为何要单独设立“交叉学科”门类?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要实现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势不可挡。”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设置“交叉学科”门类,在学科专业目录上进行直接体现,可以增强学术界、行业企业、社会公众对交叉学科的认同度,为交叉学科提供更好的发展通道和平台。


“培养高层次人才。”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张端鸿表示,设置“交叉学科”门类,并探索设置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有助于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为科技创新和交叉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框架。


“从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再到建立学科的‘交叉学科’门类,可以发现我国的高等教育强国战略从组织层面走向了知识的核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罗燕梳理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脉络后总结道。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杜瑞军坦陈,“知识的组织、探索、发现过程越来越昂贵,必须需要国家的投入。仅仅依靠个人,或者某一个组织很难实现。通过设立学科门类,有利于国家根据学科门类组建队伍、建立平台、投入资源。政治决定学科的门类,行政决定了学科的资源配置方式,知识决定学科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三者之间彼此不可或缺。”杜瑞军进一步分析说。


一级学科从哪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在“交叉学科”门类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作为一级学科设置,都直指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维护国家安全,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全局观念、战略思维、政治意识、能力担当的国家安全人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作出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决定,更是要构建支撑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培养出满足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为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


这也符合“交叉学科”门类要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内在需求。在张端鸿看来,“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两个一级学科的设置,是在考虑国家重大需求的情况下,结合研究对象的知识集成特点,以及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多学科交叉特征而设置的。


这位负责人指出,这两个学科,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在理论、方法上涉及较多的现有一级学科,显示出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的突出特点,经专家充分论证,设置在交叉学科门类下。


哪些学科能上升成为一级学科?


杜瑞军认为有以下几个标准:“是否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这是前提;已有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储备情况,是否能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新增的两门“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为今后“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设置提供了怎样的指导?罗燕认为,学科的本质是人类学习知识的一种制度,因此设计一门新学科,无论一级还是二级都需要满足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有独特的概念知识体系以及遵从严格的研究方法。


(转载于人民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管委、局)、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局)、工业和信息化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交通运输厅(局、委)、水利厅(局)、市场监管局、总工会,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国家税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局,各地区铁路监督管理局,民航各地区管理局,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中国民航工会全国委员会、中国金融工会全国委员会、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筑产业工人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业发展的基础,为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仍存在无序流动性大、老龄化现象突出、技能素质低、权益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制约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以下简称“建筑工人”)队伍,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夯实建筑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以构建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建筑工人队伍为目标,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符合新时代建筑工人队伍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为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符合建筑行业特点的用工方式基本建立,建筑工人实现公司化、专业化管理,建筑工人权益保障机制基本完善;建筑工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基本健全,中级工以上建筑工人达1000万人以上。


到2035年,建筑工人就业高效、流动有序,职业技能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建筑工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增强,形成一支秉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建筑工人大军。


三、主要任务

(一)引导现有劳务企业转型发展。改革建筑施工劳务资质,大幅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劳务企业引进人才、设备等向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转型。鼓励大中型劳务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搭建劳务用工信息服务平台,为小微专业作业企业与施工企业提供信息交流渠道。引导小微型劳务企业向专业作业企业转型发展,进一步做专做精。


(二)大力发展专业作业企业。鼓励和引导现有劳务班组或有一定技能和经验的建筑工人成立以作业为主的企业,自主选择1—2个专业作业工种。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建筑工人服务园,依托“双创基地”、创业孵化基地,为符合条件的专业作业企业落实创业相关扶持政策,提供创业服务。政府投资开发的孵化基地等创业载体应安排一定比例场地,免费向创业成立专业作业企业的农民工提供。鼓励建筑企业优先选择当地专业作业企业,促进建筑工人就地、就近就业。


(三)鼓励建设建筑工人培育基地。引导和支持大型建筑企业与建筑工人输出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建设新时代建筑工人培育基地,建立以建筑工人培育基地为依托的相对稳定的建筑工人队伍。创新培育基地服务模式,为专业作业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为建筑工人谋划职业发展路径。


(四)加快自有建筑工人队伍建设。引导建筑企业加强对装配式建筑、机器人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和建造科技的探索和应用,提升智能建造水平,通过技术升级推动建筑工人从传统建造方式向新型建造方式转变。鼓励建筑企业通过培育自有建筑工人、吸纳高技能技术工人和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毕业生等方式,建立相对稳定的核心技术工人队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劳模和工匠人才(职工)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高技能人才库,切实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发包时,鼓励发包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自有建筑工人占比大的企业;评优评先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自有建筑工人占比大的项目。


(五)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完善建筑工人技能培训组织实施体系,制定建筑工人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规范,完善职业(工种)类别。强化企业技能培训主体作用,发挥设计、生产、施工等资源优势,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鼓励企业采取建立培训基地、校企合作、购买社会培训服务等多种形式,解决建筑工人理论与实操脱节的问题,实现技能培训、实操训练、考核评价与现场施工有机结合。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建筑工人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鼓励各地加大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在技能劳动者供需缺口较大、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地区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支持企业和院校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探索开展智能建造相关培训,加大对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新兴职业(工种)建筑工人培养,增加高技能人才供给。


(六)建立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各地要根据项目施工特点制定施工现场技能工人基本配备标准,明确施工现场各职业(工种)技能工人技能等级的配备比例要求,逐步提高基本配备标准。引导企业不断提高建筑工人技能水平,对使用高技能等级工人多的项目,可适当降低配备比例要求。加强对施工现场作业人员技能水平和配备标准的监督检查,将施工现场技能工人基本配备标准达标情况纳入相关诚信评价体系。建立完善建筑职业(工种)人工价格市场化信息发布机制,为建筑企业合理确定建筑工人薪酬提供信息指引。引导建筑企业将薪酬与建筑工人技能等级挂钩,完善激励措施,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


(七)加快推动信息化管理。完善全国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充分运用物联网、计算机视觉、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培训记录与考核评价信息管理、数字工地、作业绩效与评价等信息化管理。制定统一数据标准,加强各系统平台间的数据对接互认,实现全国数据互联共享。加强数据分析运用,将建筑工人管理数据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建立预警机制。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八)健全保障薪酬支付的长效机制。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工程建设领域施工总承包单位对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负总责,落实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实名制管理、工资保证金等制度,推行分包单位农民工工资委托施工总承包单位代发制度。依法依规对列入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的失信违法主体实施联合惩戒。加强法律知识普及,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引导建筑工人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九)规范建筑行业劳动用工制度。用人单位应与招用的建筑工人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严禁用劳务合同代替劳动合同,依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施工总承包单位或者分包单位不得安排未订立劳动合同并实名登记的建筑工人进入项目现场施工。制定推广适合建筑业用工特点的简易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


(十)完善社会保险缴费机制。用人单位应依法为建筑工人缴纳社会保险。对不能按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建筑工人,由施工总承包企业负责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确保工伤保险覆盖施工现场所有建筑工人。大力开展工伤保险宣教培训,促进安全生产,依法保障建筑工人职业安全和健康权益。鼓励用人单位为建筑工人建立企业年金。


(十一)持续改善建筑工人生产生活环境。各地要依法依规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建筑工人办理居住证,用人单位应及时协助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保障建筑工人享有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全面推行文明施工,保证施工现场整洁、规范、有序,逐步提高环境标准,引导建筑企业开展建筑垃圾分类管理。不断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标准和条件,配备符合行业标准的安全帽、安全带等具有防护功能的工装和劳动保护用品,制定统一的着装规范。施工现场按规定设置避难场所,定期开展安全应急演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岗前、岗中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职工劳动安全防护、劳动条件改善和职业危害防护等纳入平等协商内容。大力改善建筑工人生活区居住环境,根据有关要求及工程实际配置空调、淋浴等设备,保障水电供应、网络通信畅通,达到一定规模的集中生活区要配套食堂、超市、医疗、法律咨询、职工书屋、文体活动室等必要的机构设施,鼓励开展物业化管理。将符合当地住房保障条件的建筑工人纳入住房保障范围。探索适应建筑业特点的公积金缴存方式,推进建筑工人缴存住房公积金。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着力解决符合条件的建筑工人子女城市入托入学等问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充分认识建筑工人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部门协作、建立协调机制、细化工作措施,扎实推进建筑工人队伍建设。要强化建筑工人队伍的思想政治引领。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引导广大建筑工人。要按照《建筑工人施工现场生活环境基本配置指南》《建筑工人施工现场劳动保护基本配置指南》《建筑工人施工现场作业环境基本配置指南》(见附件)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进一步细化落实,加强监督检查,切实改善建筑工人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劳动保障水平。


(二)发挥工会组织和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着力加强源头(劳务输出地)建会、专业作业企业建会和用工方建会,提升建筑工人入会率。鼓励依托现有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建设建筑工人培育产业协作机制,搭建施工专业作业用工信息服务平台,助力小微专业作业企业发展。


三)加大政策扶持和财税支持力度。对于符合条件的建筑企业,继续落实在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方面的相关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好职业培训、考核评价补贴等政策,结合实际情况,明确一定比例的建筑安装工程费专项用于施工现场工人技能培训、考核评价。对达到施工现场技能工人配备比例的工程项目,建筑企业可适当减少该项目建筑工人技能培训、考核评价的费用支出。引导建筑企业建立建筑工人培育合作伙伴关系,组建建筑工人培育平台,共同出资培训建筑工人,归集项目培训经费,统筹安排资金使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指导企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用于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对符合条件人员参加建筑业职业培训以及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


(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励建筑企业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交流、技能竞赛,扩大参与覆盖面,充分调动建筑企业和建筑工人参与积极性,提高职业技能;加强职业道德规范素养教育,不断提高建筑工人综合素质,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解读建筑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及时总结和推广建筑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大建筑工人劳模选树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建筑工人队伍中的先进典型,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良好氛围。


附件:

1.建筑工人施工现场生活环境基本配置指南

2.建筑工人施工现场劳动保护基本配置指南

3.建筑工人施工现场作业环境基本配置指南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交通运输部

水利部

税务总局

市场监管总局

国家铁路局

民航局

中华全国总工会

2020年12月18日



人社部发﹝2020﹞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各中央企业人事部门:

为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在总结工程技术领域试点工作基础上,现就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探索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技能相促进的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激发高技能人才创新活力,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突出重点。适应技术技能人才融合发展趋势,以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打破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与职业技能评价界限,创新技术技能导向的评价机制,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促进两类人才融合发展。

2.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人才职业发展中“独木桥”、“天花板”问题,推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有效衔接,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和职业资格考试,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搭建两类人才成长立交桥。

3.坚持科学评价。进一步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倾向,强化技术技能贡献,突出工作业绩,保持两类人才评价标准大体平衡,适当向高技能人才倾斜,让各类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

4.坚持以用为本。立足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促进人才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等措施相互衔接,着力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

二、主要措施

(一)扩大贯通领域。

以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工程系列职称评审为工作重点,将贯通领域扩大为工程、农业、工艺美术、文物博物、实验技术、艺术、体育、技工院校教师等职称系列。支持高技能人才取得经济、会计、统计、审计、翻译、出版、通信、计算机技术与软件等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可在职业分类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新兴职业、新兴领域贯通办法,明确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的专业对应关系。

(二)完善高技能人才职称评价标准。

1.淡化学历要求。对两类人才贯通的职称系列,具备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的技能人才,均可参加职称评审,不将学历、论文、外语、计算机等作为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后从事技术技能工作满2年,可申报评审相应专业助理级职称;取得技师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后从事技术技能工作满3年,可申报评审相应专业中级职称;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后从事技术技能工作满4年,可申报评审相应专业副高级职称。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应在现工作岗位上近3年年度考核合格。

2.强化技能贡献。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突出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注重评价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难题、参与技术改造革新、工艺改进、传技带徒等方面的能力和贡献。技能竞赛获奖情况、行业工法、操作法、完成项目、技术报告、经验总结、行业标准等创新性成果均可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

3.建立绿色通道。对为国家经济发展和重大战略实施作出突出贡献,具有绝招、绝技、绝活,并长期坚守在生产服务一线岗位工作的高技能领军人才,采取特殊评价办法,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担任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享受省级以上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或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认定的“高精尖缺”高技能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正高级或副高级职称。各地区、各有关单位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办法。

(三)创新高技能人才职称评价机制。

综合采用理论知识考试、技能操作考核、业绩评审、面试答辩、竞赛选拨等多种方式评价高技能人才。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对高技能人才单独分组、单独评审。支持高技能人才密集、技术实力较强、内部管理规范的规模以上企业自主开展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积极吸纳优秀高技能人才参加相关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库,参与制定评价标准。

(四)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

符合职业技能评价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参加相应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评价。专业技术人才取得助理级、中级、副高级职称,累计工作年限达到申报条件的,可分别申请参加与现岗位相对应职业(工种)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评价。取得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1年后,可按累计工作年限申报相应职业(工种)晋级评价。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注重操作技能考核。具有所申报职业相关专业毕业证书的,可免于理论知识考试。具有相应职业(工种)技能等级水平的优秀人才可直接申报该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用人单位可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企业评价规范,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的标准条件。

(五)加强评价制度与用人制度衔接。

高技能人才依据技术技能水平自愿参加职称评审,鼓励取得职称的高技能人才坚守在生产服务一线。探索建立企业内部技能岗位等级与管理、技术岗位序列相互比照,专业技术岗位、经营管理岗位、技能岗位互相衔接机制。各类企业对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学习进修、岗位聘任、职务职级晋升、评优评奖、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比照相应层级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鼓励用人单位研究制定高技能领军人才职业发展规划,实行高技能领军人才年薪制、股权期权激励,设立高技能领军人才特聘岗位津贴、带徒津贴等,按实际贡献给予高技能人才绩效奖励,切实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三、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是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和地位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聚焦关键问题,形成工作合力,结合实际抓好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工作。

(二)强化监督指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把两类人才职业发展贯通作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采取切实管用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指导各地、各有关单位有序开展工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取得实效。

(三)加强宣传引导。各地区、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宣传引导,做好政策解读,提高用人单位积极性,引导两类人才积极参与。大力宣传两类人才贯通的典型经验,强化引领和示范作用,营造良好氛围。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2020年12月28日

你了解职技云学堂吗?在哪里能下载职技云学堂?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上对于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于是,在2019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该方案的提出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持社会就业稳定以及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而职技云学堂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接下来,我们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职技云学堂,并告诉大家如何下载它

 

职技云学堂简介

 

职技云学堂助力定点培训机构和企业职业技能提升的线上培训平台!本平台具备“随机人脸识别技术”,肩负着记录学员真实学习过程的重任,平台具备人脸识别等防刷课功能,当后台系统自动识别到恶意使用外部插件进行刷课行为时后台将进行全程记录,一旦记录将无法消除,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不合格。

 

职技云学堂帮助企业职工和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贫困劳动力、贫困家庭子女等重点群体实现技能提升,给自己一个更好的未来!

 

职技云学堂下载方式

 

1、职技云学堂下载链接

 

http://china.pxxxs.com/resources/upload/a73bba5308a76d3/file/1609203576109.apk

(将此网址复制到手机浏览器上即可下载)

 

2、职技云学堂下载二维码

 



注意:千万不要下载在其他网站上下载职技云学堂

 

错误实例:

 



看了上述内容,大家是否也对职技云学堂有了基本的了解呢?如果你们对于职技云学堂的使用存在疑问,那么大家可以关注职技云学堂公众号,在那里你能看到关于职技云学堂的相关使用说明,那么你们还在等什么?赶快关注公众号吧!



    推行展翅行动有何意义?展翅行动补贴标准有哪些?从20184月份开始,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人社部的号召开展了展翅行动。简单来说展翅行动就是让符合条件的参保职工都能享受到技能补贴。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展翅行动的意义以及补贴标准。

 

展翅行动的意义

 

    一方面,展翅行动是对失业保险的进一步完善,它将失业保险从保障基本生活向提高职业技能扩展、受益人群从失业人员向参保职工扩展,拓展了失业保险的受益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和预防失业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经济补贴的形式,来激励职工学习职业技能,有利于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带动企业整体的职业技能素质和水平的提高,缓解我国目前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的职业技术人才。

 

展翅行动补贴标准

 

    技能提升补贴的标准由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根据本地失业保险基金运行情况、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收费标准等因素综合确定,并适时调整。

 

补贴标准应根据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所区别。

 

    职工取得初级(五级)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补贴标准一般不超过1000元;

    职工取得中级(四级)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补贴标准一般不超过1500元;

    职工取得高级(三级)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补贴标准一般不超过2000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地产业发展方向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研究制定本地区紧缺急需的职业(工种)目录。技能提升补贴标准可向地区紧缺急需职业(工种)予以倾斜。

 

同一职业(工种)同一等级只能申请并享受一次技能提升补贴。

 

    综上所述,展翅行动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展翅行动还未结束,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展翅行动以及职业技能提升方面的信息,大家可以关注职技云学堂公众号,我们会定期发布相关文章。那么你们还在犹豫什么?赶快扫描关注吧!



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扩招116万人,超额完成招生任务。2020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扩招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师资、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确保扩招人才培养标准不低、课时不少、管理不松、质量不降,是当前教育行政部门、高职院校、学生个人和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

要实现扩招高质量培养,关键是要实行“三分三合”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类培养、分段组织、分层授课”和“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这样既兼顾了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又切合了扩招生源的实际情况。

实行分类培养,让不同类型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

分类培养的核心是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由于扩招对象涉及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在职职工、返乡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不同群体,他们之间存在文化知识、技能水平、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采取与普招学生一样整齐划一的课程教学组织模式,必须提前做好扩招生源学情分析,根据不同群体的文化基础、技能基础、从业经历等,编制与生源类型、知识结构相匹配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分专业、分类型、分层次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习实训标准、技能等级考核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等,为扩招培养模式多样化提供标准化、制度化保障,让不同类型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

实行分段组织,让不同单位的学生合理安排工作与学习时间

如何统筹兼顾作为企业员工的扩招生源的学习与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对扩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综合考虑学生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实际,打破原有的教学组织方式,将教学分为线上理论教学、分散教学点实训教学和校内集中实训教学三个阶段。线上理论教学主要是学生在工作之余上网观看教师直播教学,或者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平台提供的课程视频等教学资源;分散教学点实训教学主要是在生源集中的企业,在学生工作之余开展教学,授课教师由学校专业教师和学校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担任,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进度安排,结合企业生产岗位要求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与指导,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水平;校内集中实训教学主要是利用国庆长假、企业年假、高温假等节假日,在校内统一组织实训教学。实施分段教学,既考虑了学生在企业工作的实际,又保证了能按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习与工作两不误,充分体现了学校的人文关怀。

实施分层授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长、学有所获

由于扩招生源的多样性与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们根据扩招学生不同的工作经验、知识基础、技能水平等,将他们分为基础较好的“精英组”和基础一般的“提高组”两个层次。“精英组”的学生来自航空企业,学生具备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经历并拥有初级职业资格证书,“提高组”学生来自其他企业,对航空产业了解不深。针对两组学生的差异性,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按照“教学设计分层递进,内容编排由简到繁,教学实施逐步上升”的思路,系统设计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实行分层授课。在线上自主学习阶段,为“提高组”安排基础性的准入资格考核内容,为“精英组”安排关于职业资格高级工的学习任务;在课堂直播教学阶段,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知识点、注意事项等分别进行讲解,方便不同组别的学生理解和掌握;线下实训教学环节,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对两组学生分别设计与准入资格考核和职业资格高级工考核内容相对应的两类难易程度不同的实训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动手动脑,在实训操作挑战自我的同时,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获得感,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推行“三个结合”,构建新型教学生态,为高质量培养保驾护航

扩招生源类型的复杂性、技能水平的差异性、个体需求的多样性,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改革教学组织方式,集聚校内外教学资源,构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学生态,实行“三个结合”。

一是教学地点,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发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作用,整合校内校外教学资源,明确校内与校外教学点的主要教学任务与进程安排。校内课堂发挥专业教师理论教学优势,强化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训,探索“旺工淡学”的错峰教学方式,在生产旺季职业院校教师赴企业进行实训教学,在生产淡季学生来校集中学习,既满足学生工作的需要,又缓解学校师资、场地、设备紧张的状况,盘活学院教学资源。校外课堂发挥企业导师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加强实训教学与技能训练,实现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相互补充、有机衔接。

二是教学组织,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根据企业职工的学习时间,灵活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便利和多样化选择。学校明确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的时间、内容、方式和考核标准,集中教学提前确定教学地点和授课时间,一般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和工作之余进行集中面授和集体辅导;分散教学则明确各组和个人相应需要学习的具体内容、学习方式和考核要求,采取预约式学习、个性化辅导等形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三是授课形式,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适应扩招学生分散在不同企业的特点,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等信息化平台优势,强化线上教学,加强线上教学监控和学习过程评价,确保线上教学与学习效果。线下教学在做好校内集中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送教上门”“送教到企”等教学形式,满足扩招学生差异化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实践证明,通过实行“三分三合”教学组织模式,构建新时代职业教育灵活、多样的教学生态,赢得了扩招学生的赞同与认可,为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

内容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29日第9版 版名:职教周刊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