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科学回答了事关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擘画了党执政兴国的宏伟蓝图。

  全会对教育事业作出了系统规划,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建成教育强国等目标。组织路线服从服务于政治路线。组织人事部门必须紧紧围绕五中全会精神和教育发展大局全盘对表、全面服务、全力保障,下功夫把各级领导班子配好、干部队伍建好、高层次人才聚好,切实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一要强化政治意识,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汇聚正能量。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教育引导直属系统广大干部自觉用“四个意识”导航、“四个自信”强基、“两个维护”铸魂,坚决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上对标看齐。坚决在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上走在前、作表率,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际出发,围绕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推动五中全会精神在直属系统干部中落地生根。思想上学深悟透。及时将五中全会精神作为直属系统干部培训的必修课程,引导干部深刻领会全会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着力提高直属系统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水平和专业化能力。行动上狠抓落实。用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审视干部人事人才各项工作,适应和符合中央新精神新要求的要加劲干、加紧干、加油干,不适应和不符合的坚决调整、纠正和摒弃。同时,认真做好组织人事工作的系统规划,不断健全选贤任能制度,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做好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

  二要加强队伍建设,为教育高质量发展锻造好干部。宏伟蓝图能否落地,干部是决定性因素。要对标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五中全会精神,对表部党组对直属系统“四支队伍”建设的新要求,不断完善干部选、育、管、用各项工作。严格标准“选”。坚持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大局出发,落实好干部标准,坚持干部政治素质、班子政治功能、单位政治生态“三位一体”统筹配备班子队伍,强化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大力选拔一批讲政治、懂教育、善治理、敢担当的优秀干部。聚焦本领“育”。围绕五中全会精神举办专题培训,瞄准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分层分级分类的精准化培训,引导广大干部把五中全会精神“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弄透彻,切实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新发展格局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服务中心“管”。对照五中全会精神要求,进一步完善全方位管理体系,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真正对干部负责。特别是,要抓好干部考核,突出政治素质考核、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考核、作风建设考核和党建工作考核,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风向标和助推器作用。崇尚实干“用”。紧扣五中全会绘制的远景目标,注重让干部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中挑重担子、啃硬骨头,及时大胆使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好干部,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坚持“三个区分开来”,为勇于负责的干部负责,为勇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抓敢管的干部撑腰,激发干部担当作为。

  三要集聚创新人才,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增添新活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要牢牢把握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集聚优秀人才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大力提升“引”的水平。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扩大引才视野,转变引才模式,建立目标明确、分层分类的立体化精准引才体系。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大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提升引才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加快推进“评”的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印发《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坚决破除“五唯”,让各方面创新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持续做好“聚”的文章。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党管人才制度机制,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深入开展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推动构建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战略格局。进一步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持续开展专家慰问看望、咨询服务等活动,激励和引导广大人才坚守初心使命、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

11月23日,北京市财政局表示,近日与市民政局联合印发《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强引导入职从业、健全培训体系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促进人才质量稳步提升,确保养老服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设立应届毕业生入职奖励方面,按照本科及以上6万元、专科(高职)5万元、中职4万元的标准,分三年发放入职奖励,鼓励引导高素质人才到养老服务行业入职从业。

给予养老护理岗位奖励津贴方面,结合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分500元至1500元五个标准,直接将津贴发放给养老护理员本人,吸引和留住更多养老护理人才,补齐北京养老护理员短板。

健全培训体系方面,分类、分级组织开展养老服务人才能力提升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考试合格的按照每人1500元给予培训机构补贴。

同时,加快推动区级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夯实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基础。全市养老护理岗位奖励津贴9000多人将直接受益;每年培训不少于1万名养老护理员、500名机构负责人、500名老年社会工作者。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据《北京商报》报道,北京市教委日前为18家学分银行管理分中心和19家学分银行联盟成员单位进行了授牌,此举再次将“学分银行”拉进公众的视野。所谓学分银行,是借鉴银行的功能和特点,为学习者开设账户,以学分的形式认定、存储、转换来自不同渠道的学习成果。如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常务副主任鄢小平所说,学分银行与商业银行“零存整取”的储蓄方式相似,学习者平时零星学习可以得到学分,这些学分能像货币那样被存储在国家相关部门授权的机构。达到一定标准之后,还能兑换相应的学分或学历、非学历证书。

  早在2006年,北京市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就在北京一家公司开展了“学分银行计划”试点工作。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后,我国加快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工作。例如,上海于2012年正式启动“学分银行”对外服务工作,优化市民终身学习平台,通过“一站式”数字化学习服务模式,提升市民终身学习的参与率。

  近年来,建设国家级“学分银行”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从2019年开始,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2020年10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制定学时学分记录规则,引导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存储、积累学习成果和技能财富。
    
  建设“国家银行”是构建终身学习社会的重要措施,可以鼓励学习者以灵活的方式接受继续教育、职业教育,通过在“学分银行”中存入所学课程、所接受培训、所获得学分,“兑换”学历或非学历证书。当前建设国家级“学分银行”,关键是提高“学分银行”的认可度与吸引力。虽然通过“学分银行”积累学分,可以获得学历证书,但在一些地方,“学分银行”的证书含金量还是被认为不如普通高等学校。其主要原因是,“学分银行”主要针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哪怕打通了职业教育学校、成人教育学校之间,以及职业教育学校与成人教育学校之间的壁垒,解决了课程、技能学分互认的问题,很多人还是认为所获得的不过是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文凭。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社会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学历歧视问题。不要说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歧视,就是接受非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常被个别用人单位歧视,把“非全”硕士排除在招聘对象之外。因此,建设“学分银行”还必须解决用人单位对学历的歧视问题,破除“唯学历”用人导向。因为在“唯学历”导向下,会形成“学历鄙视链”,通过“学分银行”积累课程、转换学分、兑换学历文凭,将成为求学者在其他求学路实在走不通之后不得已做出的选择,这会影响“学分银行”在促进终身教育方面的作用。

  改变对“学分银行”的认知,还要实现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学分互认。当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认可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学分,但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却并不认可,更不用说认可非学历教育培训学分了。也就是说,这只是单向认可,而非双向认可,背后的逻辑是普通高等教育比成人高等教育“高一等”,也在事实上造成“学分银行”的学分不如普通高等学校的学分。
    
  目前,北京市学分银行率先在北京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展试点。据相关人员介绍,“学分银行”目前主要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领域,下一步会延伸到普通高等教育。而如何延伸到普通高等教育,对“学分银行”的建设影响重大。这需要消除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歧视,更需要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保障每门课程教学的质量,严把每一门课程(包括非学历教育培训课程)的教学质量关,让每一个学分都货真价实。这是建立成果认定、学分互认制度的基础,能让“学分银行”的学分真正流通起来,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文章来源丨《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25日02版
  天津工业大学招生办网站发布通知,根据教育部2020年关于专升本招生政策要求,“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再开展普通专升本招生。

  消息一出刷爆各大专升本平台。很多专升本考生更是坐不住了:是不是以后其他地区的双一流也会这样?公办院校招生会不会继续减少乃至停招?专升本也会逐渐取消?库课小编就此事来分析一下。

  1、其实双一流高校不收专升本早已开始

  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明确985、211院校不再开展专升本,当时也引发舆论关注。部分网友质疑,这限制了专科学生专升本的选择,但也有网友支持,认为这是为了保证本科教育质量,防止有的学生借专升本渠道进名校。

  考虑到此前985、211院校已经不开展专升本,进一步明确“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开展专升本,只涉及少数非985、非211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所以这对专升本整体影响并不大。

  天津工业大学、哈尔滨等校宣布不在开展普通专升本招生,其想法也应该是为了提高专升本的门槛,从而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建设具有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水平大学,为高质量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出发点倒是挺长远的,但是也让很多想报考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升本人失去了报考机会,对于一直朝着此院校努力的学生来说,这是很遗憾的。


  2、为什么双一流会取消开展普通专升本招生这类的问题。

  总体看来,主要还是大多数高校并不想过多的接收专升本考生,原因是管理相对统招而言比较困难同时也会对学校的师资投入造成影响。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专升本公办院校招生越来越少,民办院校招生越来越多的原因。

  3、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

  教育部明确:未来三年,适度扩大专升本招生计划。从整体趋势来看,继2020年后,2021年专升本考试又将迎来一波扩招,未来几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专升本扩招或许会成为一种常态化行为。专升本不会取消,专升本会越来越受国家重视,成为人才提升的一种重要途径。

  未来的专升本,只会机遇与竞争并存,因为在毕业后的路上,大家多多少少都会遇到需要学历的情况,如果有较好文凭势必会为自己省下不少麻烦。而统招专升本无疑是最好的途径。所以,考生一定要抓住时机,好好备考。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勤于创造、勇于奋斗,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李克强主持栗战书汪洋赵乐际韩正出席王沪宁宣读表彰决定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2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受到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强调,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始终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始终高度重视发挥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重要作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勤于创造、勇于奋斗,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李克强主持大会,栗战书、汪洋、赵乐际、韩正出席,王沪宁宣读表彰决定。

      上午10时,大会开始,全体起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王沪宁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决定指出,2015年以来,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锐意创新、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689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授予804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依次登上主席台,习近平等为他们颁发荣誉证书。

      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洪家光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宣读倡议书,向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发出倡议,争做听党话跟党走的排头兵、建新功立伟业的主力军、本领高能力强的奋斗者、讲团结促和谐的带头人。

      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奏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主旋律,各条战线英雄辈出、群星灿烂。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拼搏奋斗、争创一流、勇攀高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用智慧和汗水营造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

      习近平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新形势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继续学先进赶先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尊重劳模、关爱劳模,完善劳模政策,推动更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竞相涌现。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习近平指出,要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主力军作用。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要立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全局,立足党中央对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决策部署,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积极参加群众性创新活动。要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刻认识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自觉维护大局、服务大局。要加强工人阶级的团结,加强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群众的团结,坚定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始终做党执政的坚实依靠力量。

      习近平强调,要努力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实现学以养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要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要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展示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

      习近平指出,要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劳动者合法权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合法权益,不断提升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把稳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使广大劳动者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更有效的举措不断推进共同富裕。要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帮扶工作机制,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要健全党政主导的维权服务机制,健全劳动法律法规体系,为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合法权益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今年适逢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95周年,习近平向为党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老一辈工会工作者,向全国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向广大职工和工会积极分子表示诚挚的慰问。习近平指出,工会要总结95年来的成绩和经验,努力提高工会工作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高度,认真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加强和改进对工会工作的领导,为工会履行职责、发挥作用不断创造有利条件。

      李克强在主持大会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肯定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卓越贡献和崇高精神,热情赞扬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全国各族人民,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主力军作用,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劳动者合法权益。讲话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丁薛祥、张又侠、陈希、胡春华、黄坤明、尤权、张春贤、王东明、肖捷、张庆黎出席大会。

      中央党政军群有关部门和北京市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参加大会。


      来源 | 新华社


2020年天津市成人高校招生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划定如下:

  我市成人高校招生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是根据成人高等教育对新生的最基本要求,参照考生统考科目总成绩和招生计划而制定。据了解,今年我市招生计划总数比去年增加4200余个,可基本满足考生报考需求。

  市高招办提示考生,考生成绩达到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才有录取资格,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不是招生院校录取的最低分数,考生成绩超过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并不代表就一定被招生院校录取。考生能否被录取,还要看其成绩是否达到志愿报考的院校及专业的录取最低分数。

  成人高校招生录取分顺序志愿录取和征集志愿录取两个阶段,在每个批次顺序志愿录取完成后,市高招办将通过招考资讯网向考生公布招生院校余缺计划,未被录取的上线考生,可根据余缺计划填报征集志愿。12月9日至10日专升本批次院校征集志愿;12月14日至15日高起专批次院校征集志愿。请考生朋友及时关注招考资讯网,切勿错过填报征集志愿的机会。我市成人高校录取工作将于12月初开始,预计12月中旬结束。

  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

  咨询举报电话:23769162  /  23769300

数学,作为“最能拉开区分度”的学科,总是家长、老师最重视的科目之一。它更是课外培训班中的“重中之重”,是各种选拔考试中的必选项。早年间轰轰烈烈的“奥数班”曾热闹一时,直到今天,“数学作业拍照能检测正确答案”仍是各课外辅导软件最大的卖点。


数学课改牵一发动全身,它的每一点变化都备受关注。随着新高考逐步推进,取消文理分科,今年6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中小学数学课堂正在发生哪些变化?由此,教师教学面临怎样的挑战,学生学习应该做出何种调整?记者采访了教育部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副组长、修订组组长王尚志。


1.数学,从知识走向能力,从能力走向素养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思考数学想要让孩子学会什么?走向社会之后,哪怕一些数学知识遗忘了,还能给孩子留下什么?在新课程标准制定和修订过程中,我们希望数学给孩子留下的核心素养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记者:作为亲历者,您能不能分析一下数学学科经历过的几次变革?不少家长反映,缓解择校压力之后,取消各种加分和杯赛,唯一不敢放弃的还是数学。如果问问班里同学什么培训班最受欢迎,答案一定是“数学”,对此,您怎么看?


王尚志:新课标研制的指导思想就是落实中央为教育制定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如何落实这个任务?换句话来说,数学想要让孩子学会什么?走向社会之后,数学能给孩子留下什么,那就是核心素养。目前,在新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我们希望能给孩子留下的数学素养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王尚志:2020年10月13日,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第20条指出:“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王尚志:课程标准的改革还有一点,就是在内容上强化了数学建模和数学探究活动,把它作为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载体。


王尚志:我说一个老师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老师现在讲解问题时很少认真读题。哪怕是优质课都是这样,出来一道题,老师直接问同学:“这题大家会不会?看谁算得快!”我每次发现,都问,你们怎么不读一读题?



实际上,这是很多国家都在思考的问题。从20世纪到21世纪,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本领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自然要随之发生改变。举个例子,有一个调查结论,在20世纪,每个人一生要经历一到两个职业,到了21世纪,根据数据预测,每人可能要经历十个职业左右。


应对一个职业和应对多个职业所需要的本领是不同的,在社会发展中,数学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有这样一个论述“数学已经从幕后走向前台,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我们的数学教育改革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发生并经历三个步骤。从以知识为核心,逐步发展成以能力为核心,现在则是以素养为核心。


20世纪60年代,数学教学大纲围绕着如何学到知识展开。之后一批数学家提出,数学教育的目标在于提升三大能力,即数学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三大能力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数学界、数学教育界和一线老师的广泛认可,到了2002年左右,我们开始研制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一些专家谈到要应对新变化,于是三大能力变成五大能力:即抽象概括、运算求解、逻辑推理、空间想象、数据处理。直到今天变为六大核心素养,简单说,提出素养是希望把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关键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起来,留给学生更多东西。


我想说的是,希望学生在数学教育氛围里,通过学习数学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促进学生在这六个方面能够得到发展和提升,这样就能通过教育,通过每一个学科的学习,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过去以知识为本的教育,通过这次课标研究,逐步在向“以人为本”的教育改变,提出核心素养也是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如果换一个词来说,过去我们重视的是学会数学知识,现在我们应该不仅要学会,而且希望学生会学数学。


除此之外,有一点很重要。对于全体学生来说,数学要学习的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变少”了。我们的课程结构发生了变化。我们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再进行文理分科。


对数学有兴趣,有能力的孩子,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选修课程。选修的课程又分成了五类,有适用于向理科发展的数学课程,适用于向文科发展的数学课程,还有适用于体育、音乐、美术的数学课程、适用于特殊人才发展的数学课程,比如说大学选修课程。大学选修课有6个学分,有三个科目:微积分、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概率论。


总之,数学在“削枝强干”,对于不同的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2.数学“更简单”了吗?

之前的数学试题,题目干练,非常简洁,缺一个字、多一个字意思就不对了。对数学试题来说,有些题仍然保持这样的风格,但是会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另外,随着对实践和创新能力要求的提高,有些试题增加了背景,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这就是数学建模的素养。这样的试题需要拥有好的数学核心素养、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好的应用能力,我们希望老师、家长看到这个变化趋势,并循序渐进地实现。


记者:家长都很关心少了哪部分内容?考察的知识少了,高考数学是不是更简单了?



原来是理科要完成16个学分的容量,文科14个学分。目前文理不分科了,我们的要求统一变成14个学分。必修课程8个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6个学分,一共14个学分。


一个学分相当于18个课时的内容,这意味着我们要从中减掉36个课时的内容。这36个课时分给了其他的选修内容,给音体美考生,给特殊人才考生。此次课程标准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对于高考命题有评价和指导作用。过去的课程标准主要解决“学什么、教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怎么学”这六个问题。这一次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而学业质量标准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指导考试命题,例如,增加试题的开放性等,这是很大的变化。


总之,参加高考的学生需要了解到,学习数学不能满足于记忆、模仿,尽管需要准备的“知识性”内容少了,但是,试题的开放性增加了。


记者:改革之后,老师的教学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应该怎样调整?家长们最关心的是,还需要刷题吗?



其实,题目的“难易”很难直观表现,因为我们强调的不再是“知识”而是“能力”。比如今年山东省高考数学试卷,试题里带有应用背景、具体情境的题目大概有七八道。


此前我们的数学试题,题目干练、简洁,缺一个字意思就不对了。现在的试题增加了应用背景,考察的是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刷题还有用吗?情境变化很多,再“押题”“刷题”基本上不可能了。


从数学本身说,传统的套路能应对实际的情境吗?能应对大量的试题阅读吗?师生必须想明白的是,我们要求的是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


3.数学基础应该“打”在哪儿?

好的数学课其实界限是有一些模糊的,它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快又准”不是最重要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才是最重要的。不要把数学割裂成一个一个小的知识点,而应该从题目的理解中,一点一点建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记者:情境的变换,需要老师怎么适应?数学课怎样教才更高效?数学应不应该提前学?


我们总是说,数学要重基础,向课本要效率,但是很多基础恰恰没有打好。我们就以最经典的数学题“鸡兔同笼”举例子,大概小学三年级会学到这个题目。一般题目中会标明鸡和兔子共有多少只,两种动物共有多少“腿”,问鸡有多少只,兔子有多少只。老师们讲解一般都是这样的:假设笼子里都是鸡或都是兔子,然后进行运算。我听到一些小朋友会提问题,“为什么这样假设?明明兔子4条腿,它不是鸡,怎么能假设是鸡呢?”老师一般不会解释,只会说,“记下来,就这样算就行”。这样孩子没有理解,只是记住了,题目再变,还是不会。这样的情况下,只能“刷题”。这样一来,学生的负担就重了。


这是我们最希望老师做出改变的,改变教学方法,不要“教知识”而是“教能力”。例如,在上面的“鸡兔同笼”问题中,让学生考虑“鸡腿和兔子前腿的数量”,比“假设都是鸡”要容易理解,差异在于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用他们(大部分)理解水平讲道理,奠定好基础。一道题出来,老师应该先读题,如何理解题意,有逻辑地思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老师们甚至可以让学生重复一下,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以后再遇到相似的问题,他们自然就懂了。比如除法,要让学生理解,除法就是“等分”,平均分为几份。再比如,一些包含“0”的乘除,老师明明知道结果还是“0”,但是不能省略步骤,这是帮助“位数”不出问题的。


我们说的重视基础,就是在这里。好的数学课其实界限是有一些模糊的,它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快又准”不是最重要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才是最重要的。不要把数学割裂成一个一个小的知识点,而应该从题目的理解中,一点一点建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一定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基础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不要提前学。比如说,学生如果不积累足够的语文“反义词”“近义词”,让他们学“正负数”就缺乏理解基础,从“反义词”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一个提升,再结合“给定0点的情境”。比如海拔这个单位,一定有一个“0点”,有海拔以上,也有以下。进而再去思考“需要设置0点”的情境,例如,描述道路中建筑物的位置,循序渐进,使学生学会思考。


数学需要做题,但是做题的时候要去理解题目,这就叫基础,而这种基础就是管用的基础。这也是我们课程标准的一个新要求,总之,我们希望学生要会学习,更会想问题,以应对未来更多的改变。


 2020年1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战略合作伙伴和高级合作伙伴签约仪式在京举行。本次签约活动是大赛组委会首次直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标志着职业技能竞赛工作社会影响力和品牌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签约活动的举行是践行开放办赛理念的生动实践,旨在建立“政府+企业”合作办赛的新模式,发挥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使用主阵地作用,发挥企业在技术标准、设备设施、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优势,借助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赛组委会将全力维护合作伙伴的权益,充分利用好大赛主办方和承办方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发挥好大赛规格高、规模大、水平优、综合性强、社会关注度高等优势,为合作伙伴搭建品牌宣传推广的大舞台、树立企业形象的好载体。通过精诚合作,将本次大赛办成一届“富有新意、影响广泛”的技能盛会,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互惠双赢、共创品牌的效果,创造以“技能竞赛”为纽带的政企合作新典范。

参加签约仪式的企业代表表示,将全面履行责任和义务,全力支持大赛各项筹办工作,在技能舞台展示中国优秀企业的良好形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赛事规格最高、参赛规模最大、技能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大赛组委会秉持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经过公开征集、企业申报、专家评审和公示等环节,确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和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为大赛战略合作伙伴,联想(北京)有限公司、立邦投资有限公司、北京五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德马吉森精机机床贸易有限公司、广东三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唯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世达工具(上海)有限公司和新大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为大赛高级合作伙伴。这些合作企业将在品牌推广、设施设备、工具耗材、技术标准、服务保障等方面为大赛提供支持。

5分钟带您了解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战略合作伙伴和高级合作伙伴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简称“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将于2020年12月10日至13日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大赛以“新时代 新技能 新梦想”为主题,共设86个比赛项目,其中,世赛选拔项目63个、国赛精选项目23个,全国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有关行业组成36支代表队,将有2565名选手、2383名裁判参赛。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赛事规格最高、参赛规模最大、技能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

问:全国技能大赛引入社会赞助具有哪些意义?

答:大赛筹办工作启动以来,始终坚持开放办赛、合作共赢的理念,充分借鉴世界技能大赛和有关体育赛事活动的有益做法和成功经验,创新引入社会赞助参与办赛工作,主要目的是发挥企业在技术标准、设备设施、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优势,借助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建立完善“政府+企业”合作办赛的新模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赛引入社会赞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有利于节约办赛成本。筹办工作中坚持“节俭办赛”的理念,坚持开源节流,通过吸纳社会赞助,充分调动企业设备设施、工具耗材、服务保障等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为大赛提供必要的资金、物资、技术和服务保障,有效控制经费总额、减少财政支出、节约办赛成本。二是有利于扩大赛事影响。赞助本届大赛将成为合作企业品牌宣传推广的重要切入点,借助赞助企业商业宣传的载体和优势,将企业品牌和大赛品牌同步宣传,让更多的劳动者关注大赛、参与大赛,提升本次大赛的知晓度和影响力。三是有利于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本次社会赞助合作搭建了技能竞赛政企合作的平台,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政企合作机制,不断发挥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使用主阵地作用,积极引入企业最新技术标准和设备设施,逐步推动技能人才全领域、全方位、全链条的交流合作,实现政企、校企战略协同层次和水平的提升,共同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问: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社会赞助工作总体情况?

答:借鉴世界技能大赛和其他赛事活动的有益做法和成功经验,结合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的需求实际,设定了战略合作伙伴、高级合作伙伴、设备设施支持单位、赛事保障合作伙伴、媒体合作伙伴等五个层级。其中,战略合作伙伴、高级合作伙伴由大赛组委会负责遴选,设备设施支持单位、赛事保障合作伙伴、媒体合作伙伴由大赛执委会负责遴选。10月下旬,大赛组委会通过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的方式,组织开展了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战略合作伙伴和高级合作伙伴征集工作,秉持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经过公开征集、企业申请、专家评审和公示等环节,最终确定了6家战略合作伙伴和9家高级合作伙伴。同时,今年9月以来,大赛执委会通过公开遴选方式确定了105家设备设施支持单位。这些单位将为大赛提供总估值约6.3亿元的设备设施和技术服务。

问:企业赞助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将获得哪些权益回报?

答:大赛始终坚持“互惠双赢、共创品牌”的原则,在企业为大赛提供赞助支持的同时,也将为这些企业提供高效、精准的服务,维护赞助企业权益,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搭建企业品牌宣传推广的平台。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赛事规格最高、参赛规模最大、技能水平最高的一次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合作企业的全面参与、企业产品成为大赛设备设施,这本身就是对企业产品服务质量“过硬”的宣传。同时,大赛“战略合作伙伴”“高级合作伙伴”等冠名也将成为企业品牌宣传推广中的重要内容,从而实现企业品牌和大赛品牌叠加效应,实现“1+1>2”的效果。二是成为企业形象展示的载体。助力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筹办工作,不仅体现企业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社会责任,也是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宝贵机遇。相关企业可以通过赞助本次大赛,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展现中国优秀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展示企业的良好形象,为市场竞争赢得更好的口碑。三是激发企业创新的活力。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参照世赛标准和模式,代表了我国技能最高水平,参与大赛是企业对自身产品和服务一次检验,企业能够从中找到产品和服务改革的方向、创新的思路,不断提升品牌质量、优化产品工艺、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实现企业发展壮大。

来源|人社部

支持更多老同志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 

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 纪念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30周年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17日至18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代表党中央,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同志和关工委干部致以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中国关工委成立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团结带领广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老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强调,广大“五老”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领导,支持更多老同志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使广大“五老”在关心下一代的广阔舞台上老有所为、发光发热,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会上传达了习近平的重要指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会上讲话指出,关工委成立30年来,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各级关工委和老同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弘扬“五老”精神,发挥老同志的特长和优势,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关工委工作,广泛宣传老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支持老同志老有所为、发光发热。

  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致贺词。

  会议总结了关工委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工作成绩和体会,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中国关工委、中央文明办联合表彰北京市西城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593个先进集体和1907名先进个人。受表彰代表在大会上发言。

  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关工委、文明办,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关工委代表等300多人参加大会。(来源:新华网)


问:高考报名的考生号有什么用?


答:高考报名是高考工作的基础环节,是考生表达高考意愿和参加高考活动的重要标志。参加普通高校招生的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参加高考报名,填报考生报考信息、采集头像信息和指纹信息等,建立考生电子档案,生成惟一考生号。该考生号也是参加高职单招的重要凭证,请勿随意泄漏。


附:


高考报名的考生号有什么用?


日前,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就制定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建议。其中明确提出,要努力在全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会议提出,在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有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建设教育强省。要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推进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发展素质教育。要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能力素质。持续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作者:周洪松

    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促进比较充分的就业,用好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提取的1000亿元资金和其他培训 资金,提升劳动者素质,开展的大规模、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行动,本次行动涉及全国各省市。唐山市已于2019年下半年开始实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接下来,我们就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背景


    20195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强调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面向职工、就业重点群体、贫困劳动力等城乡各类劳动者,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目标是2019年至2021年,三年共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到2021年底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达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30%以上。


    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目标


    20192021年的具体目标任务主要有两个:

    一是在培训数量上,明确2019年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00万人次以上,到2021年完成补贴性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

    二是在培训质量上,要求技能人才比重得到提高,明确到2021年底,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要达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比例要达到30%以上。


    看了上述关于职业技能提升的介绍,大家是否也对职业技能提升有了基本的了解呢?如果你们还想了解其他职业技能提升相关咨询。那么就请关注职技云学堂公众号吧,我们会定期发布关于职业技能提升的讯息。


日前,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两个意见),对此教育部将如何落实?10月16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将从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做好组织保障等方面,做好新时代学校的体育、美育工作。

王登峰表示,到2022年力争全覆盖,全面实行美育中考。根据中办、国办相关文件要求,要强化体育、美育在学生评价中的占比,加强过程性评价,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的试点工作

两个意见在改进教育教学方面明确提出,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展)。

对此,王登峰表示,推进教改首先要转变观念,让全社会认识到体育和美育对一个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全国推出体育、美育方面的典型学校,让社会了解,加强学生体育和美育工作,并不是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担,更不会影响文化课学习的成绩,反而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其次,要求各地从现在开始就要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的试点工作。同时,教育部教材局、基础教育司等会一起对体育、美育的课标、教材以及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培训等开展一系列的工作。“课标的修订已经启动,教材的编制也即将启动,所以说很快就会有体育和美育的新课标、新教材,同时我们会加强对体育、美育教研员和体育、美育教师的培训,推进整个体育、美育教学的改革。”王登峰说。

制定体育、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设施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师资队伍和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美育的重要办学条件。

此前,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没有上升到如此重要的地位,相应的编制也存在不足。对此,王登峰表示,将按照两个意见的全新要求,制定和出台国家关于体育、美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标准以及学校体育和美育场地设施器材配备标准。

“我们还要尽快制定体育、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设施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好明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希望各地都要把体育、美育师资和场地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纳入到十四五之中,确保实现2022年的目标。”王登峰说。

尽快推广美育中考

体育纳入中考考核,要如何考核才更加公平?体育未来是否还要纳入高考范围?

在新闻发布会上,王登峰表示,“我们已经成立了体育中考的专家组,正在进行全国各地体育中考工作的系统梳理。也即将启动体育素养在高考中应用的研究,我们会尽快在总结体育中考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体育高考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体育中考,王登峰表示,增加过程评价不仅仅是一个过程评价加结果评价的尝试,而且它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要加大推广云南省的经验。因为云南将体育中考分三年进行,最后三年的成绩累加,这种做法符合‘增加过程评价’的要求。”

谈到美育中考,王登峰表示,目前有4个省已全面启动美育中考,6个省、12个地市启动了美育中考,“我们会加大试点的工作推进力度,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美育中考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争取尽快推广美育中考。”

围绕学校美育教学,《意见》提出五个方面的具体改革举措。

一是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

强调要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在落实“开齐开足”这个底线要求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上好”的目标,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提高美育教学质量。

二是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

三是普及面向人人的美育实践活动。

面向人人,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

四是推进美育评价改革。

强调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

五是促进高校艺术学科创新发展。

强调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科专业体系,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能力。

体育老师的课时不该被挤占

在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如何看待体育老师当班主任?

王登峰称,关于体育老师当班主任,这个问题之所以能够提出来,其实就是因为在很多人心目中认为体育不是主课,体育这门课学的好坏甚至学不学都没有什么重要性。因此,让教体育的一个老师当班主任,可能对这个学生体育评价特别是涉及到升学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多大的贡献力,所以才会有这样的问题。另外,也是对整个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和体育教学状况的担心。而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还是一个思想观念和现行的师资教师评价乃至学生评价体系所带来的一个问题。

王登峰强调,从教育部的角度来讲,体育教师、音乐老师、美术老师、科技老师都可以做班主任。因为每一个教师都是要有教师资格证的,都是符合教师要求的,他们上的科目不同不等于说哪些科目就不能做班主任,而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人们更愿意让语数外的老师当班主任,因为语数外的老师可以经常挤占体育考试的课时。“如果语数外的老师挤占了体育老师的课时家长们可能没什么意见,未来我们也希望当体育老师开始挤占语数外老师课时的时候,希望大家也能够欢迎,而且我不希望会去挤占,但是起码要保障体育老师的课时不要经常被挤占。”王登峰说。

王登峰提及,这次中办和国办文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首先要完成的一项使命就是要移风易俗,让体育老师当班主任不再是一个问题,而将来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时髦。如果这样的话,体育、美育改革的文件可能就真正有了落地落实的基础。(文/王星)

来源:文汇报

11月5日,优胜教育创始人陈昊在优胜教育公众号发布致歉信称,由于资金链断裂,优胜处理的非常不好。在长达8个月的疫情期间,收入只有原先的1/3,最差的时候,连以往单月的1/5都不到。这个时候,部分加盟商资金链开始出现断裂,有的会主动向总部求助,有些加盟商甚至直接失联,造成停课。


此前,老牌教育连锁机构优胜教育全国多所校区接连关闭。据央视公布数据显示,仅优胜北京广渠门校区应退学费总额已超过900万元。


危机爆发近一个月后,11月15日,优胜教育再发情况汇报称从未放弃解决问题,所有援助方案均以补偿的方式提供给所有之前信赖优胜教育的学员,补偿方案会持续给予并叠加,直到超出剩余课时价值为止。


“优胜教育”微信公众号发文称,感谢某锐,某翰,某文等实力机构的公益援助,截止目前,重庆,成都,广州,济南,沈阳,北京,天津等地区均已开展一轮补偿,初步统计补偿人数2万余人,补偿金额9000余万元。



    为了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进一步提升广大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唐山市开始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与此同时,唐山市也公布了职业技能补贴的范围。那么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唐山职业技能补贴范围。

 



    唐山职业技能补贴范围

 

    1.各类企业职工(含在企业工作的劳务派遣人员)参加岗前培训、安全技能培训(含特种作业人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在岗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转岗转业培训。

 

    2.参加岗位练兵、国家级省级及以下职业技能大赛的赛前培训。

 

    3.企业组织一线在职职工参加高技能人才、高技能领军人才、产业紧缺人才境外培训。

 

    4.企业在职职工(含见习期)参加新型学徒制培训。

 

    5.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扶贫车间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以及参保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

 

    6.受经济影响困难企业、高危行业企业、平台企业(电商企业)以及新业态企业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

 

    7.对贫困家庭子女、贫困劳动力、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残疾人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8.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

 

    9.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和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含技工院校预备技师班和高级工班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10.农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和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等。

 

    好了,以上就是唐山职业技能补贴范围的介绍了,各位看后是否也都了解了呢?如果你们对于职业技能提升方面感兴趣,并且想了解更多职业技能提升相关资讯,那么就请关注职技云云学堂公众号吧!


随着国家将职业教育界定为“类型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出现了本质变化。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教师的发展顺应“类型教育”的方向,在具备基本的课堂教学能力以外,逐步向适应区域发展、强化技术应用、凸显实践教学、注重行业实践、参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发生整体转变,具备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点的“综合职教能力”。

综合职教能力包括综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国际交流能力以及信息化工作能力等,是教师教学能力和育人能力的有机统一。传统意义上的“执教能力”侧重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核心在于“教学”,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需要更加注重“育人”,使学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以“育人”为原点,由单纯的执教能力提升向全面系统的综合职教能力培育的方向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讲,职业院校整体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其能否打通与行业企业的对接渠道。在此前提下,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职教能力的全面提升除了依托校内平台之外,更需要学校与行业、企业积极对接,通过深度产教融合来整体提升教师的职教素养和能力。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职教能力需要通过以下途径:

一是以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为根本,全面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教师综合职教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程价值的关键,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由技术师范大学、技术师范学院、普通高校内设二级学院组成的独立完整的职教教师培养体系,建立专门的课程体系,在部分院校探索“专、本、硕、博”畅通的职教师资学历提升渠道。高职院校内部要建立基于教师发展周期的师资培训体系,针对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专业带头人等不同群体,以及专任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等不同类别,规划校本培训。此外,教师自身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重点加强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二是以科研和教研相结合为思路,加大教师科研训练力度。科研是高职院校的生存之本、强校之路,对于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至关重要。为了实现科研和教研有机结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要加强与教学研究相结合,使科研成果能够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提高成果的应用效益;要依托相近学科、专业(群)建立科研团队,以团队的形式集中开展重点科研项目攻关,进而提高团队研究水平;要优化包括职称晋级、常规考核在内的教师科研绩效考核政策,倡导开展代表性科研成果的研究,由原先对“量”的考核转向对“质”的关注。

三是以参与行业企业实践为关键,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要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行业企业顶岗实践,尤其是参与企业重大科研技术项目的研发与推广,将企业一线实践经验应用到学校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拓展社会服务形式,在提高社会培训质量、完善技术咨询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承担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学会、企业委托的标准和规程制定等业务,同时要搭建平台引导教师参与企业管理工作,参与企业管理制度制定,将产业文化、制度文化引进校园,引入课堂。要建立企业高端人才引进机制,从企业引进一线管理人员、一线技术研发人员,并以此类人员为主体建立专门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带领学校教师共同承担技术研发和技能提升任务,为“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带来全新体验,带动其他教师投身社会服务。

四是以开展班级管理和社团指导为途径,提升教师综合育人能力。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引导专任教师融入学生工作队伍,引导辅导员、班主任接受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文化的学习,推进学生工作队伍与专任教师队伍发挥合力。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服务面向,成立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学生社团,引导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共同参与社团指导。组织专任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生工作培训、心理辅导培训,辅导员、班主任参与专业教研室集体备课活动,实现对不同岗位教师综合育人能力的分类培养与提升。

五是以参加国际合作项目为契机,不断提升教师国际交流能力。要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教育境外培训和国际学术会议,并与境外知名高校开展合作,为教师学历提升拓宽渠道;要与国际上知名的职业教育培训组织、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合作,为学校教师定制相关培训,提高语言能力、专业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学习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要组织教师赴国际知名企业参加实践,学习国际知名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加深对新理念、新标准、新技术的认知程度。

高职扩招对学校办学育人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方式、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的冲击,事实上正在带来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颠覆性变革。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质量型扩招要求,高职院校在落实“三全育人”改革过程中将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如何精准把握价值取向,切实优化实践路径,显然是所有高职院校正面临的一个相当急迫且极具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清醒认识“三全育人”面临的新挑战

从全员育人看,责任主体可能存在模糊与泛化的趋势。扩招入学学生,除了拥有“全日制学生”这个身份外,还有一个或多个社会身份,其对自身学生身份的认同,可能远不如通过高考或分类高考入学的学生;学校层面也可能因为弹性学制或灵活教学模式的缘故,视其为特殊人群。双重认知作用下,高职院校在实施全员育人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责任主体的模糊或泛化,让全员育人难以落实。

从全过程育人看,实施场域存在变换与漂移。对高职扩招入学学生而言,身份的多重性造成其所处时空环境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学校教育的触角可能更多是在校园之外。与过去相比,高职院校在实施全过程育人过程中,时间可能会因灵活学制而延长,空间可能会因学生角色转换而拓展,在实施场域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变换与漂移。

从全方位育人看,任务体系呈现复杂与多维。教育部提出,在学校层面要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构建中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扩招入学学生身份多元、需求多样、泛在学习的新特点,对高职院校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显然提出了更高要求,复杂与多维将是其未来重要特征。

明确和坚守“三全育人”价值导向

适应“全纳”要求,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支持。在稳定和促进就业民生这样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必须更好地适应“全纳”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支持。面对不同类型的扩招入学学生群体,高职院校要通过“三全育人”,帮助不同类型群体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并激发其对国家、民族、个人未来愿景期许以及为之奋斗的壮志豪情。

服务个性化需求,为学习者的成长发展提供支持。从调研情况看,扩招入学学生学习动机多样、需求多元,有的是为了掌握一门新技能以促进更高质量就业,有的是为了提升专业领域的理论素养,有的是因为学费有减免且不耽误工作,有的是为了有一个更高学历让面子更好看,有的则是因为大家都来学所以也来学,等等。面对这样的学习群体,高职院校要真正实现“标准不降”,只能通过实施“三全育人”,坚持因材施教,了解、挖掘、把握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过去单纯地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目标转向以生涯发展为导向的目标,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组织方式,为每个学习者的成长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扩招后,高职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出现重大变革,正在从学校主体或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走向多元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正在从工学结合的学校教育模式走向工学一体的自我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必须通过“三全育人”,切实构建起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持。要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实践性、应用性上的特色,立足学生群体实际,依托行业企业力量大力推进实践育人,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将知识传授与产业升级变革深度融合。

切实把握“三全育人”改革路径

立足价值引领,以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要求为根本。面对扩招后不同类型的学习群体,高职院校应着力强化价值引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两个一百年”目标奋斗进程中,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要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引导学生把成长、成才和成人相结合。要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工匠精神,发挥对接产业、校企合作的优势,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想引领作为基本要素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培育学生的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支持学生在课堂用心学习、在职场爱岗敬业、在社会彰显文明。

强化系统设计,以高水平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为统领。高职院校应切实加强系统设计,通过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来统领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直面问题、聚焦补短板强弱项。要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高水平地系统构建起人才培养体系。要建设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坚持因地制宜,整合学校、专业、产业、企业、职业、地域等多方资源,重点开发时代特征鲜明、校本特色彰显的专业和思政教学资源,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推进区域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集约共享。要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与有关各方加强对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保证扩招后教育教学需求。要创新教学组织和质量管控,在统筹盘活校内资源、推进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深化资源共建共享、分类建立标准体系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持续探索,切实落实“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要求。

坚持因材施教,以高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驱动。从全纳走向公平、有质量,需要高职院校在因材施教上下功夫,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为“三全育人”持续注入动力和活力。高职院校应更加重视发挥课程思政作用,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在系统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更好地梳理和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通过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实现德技并修;应以打造“双师型”结构化教学团队、建设线上线下优质教学资源为基础,大力推动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亟待要做的是修正完善标准体系,变过去相对单一“一刀切”式的标准为今后分类多维“个性化”的标准,并通过“多维化”“个性化”标准体系建设推动评价模式、评价机制改革;人才培养全过程必须有学生所在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充分参与,要强化学校党组织与相关党组织的联动机制,将育人摆到校企合作事项的突出位置,完善协同育人、党建育人,努力实现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思政工作覆盖的基本格局。

近期,多地启动2021年高考报名工作。据报道,不少地区着重强调了审查报名资格的重要性,严格审查考生报名资格。比如,山东要求,注重加强特殊考生的资格审核工作,对提交申报资料的真实性进行严格把关,严防弄虚作假。对于凭虚假材料报名、骗取照顾资格的考生,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取消其当年参加考试或录取的资格。


审查高考考生报名资格,本是制度硬性规定,有关部门年年重申。而这次各地主动“加码”,严把资格审查关,还是让人感受到特别的气息。以艺人仝卓伪造应届生身份参加高考为例,在报名资格上弄虚作假并未绝迹。公众越来越不能容忍蚕食高考公平的行为,严把资格审查关顺应了民意。


严把高考报名资格审查关,关键是不能走过场。当年,山西省发布的高考报名通知明确要求严禁往届生以应届生毕业生身份报名。而仝卓偏偏冲破了这一规定,将自己的“往届生”身份改成了“应届生”。这说明了什么?审查形同虚设,造假一路绿灯。仝卓背后为所欲为的权力之手已被惩处,而有关人员审查不力也为人诟病。


从报道看,多地在制度设计上确实加大了对高考报名资格的审查力度。而要使上述努力见效,既需要审查人员炼就火眼金睛,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也需要强化审核机制。比如,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实行二审制,如果第一批人看走眼了,第二批人帮他们纠错。同时,对审查人员本身也需要“审查”:他们操守如何?能不能经得起信任?


有的地方提出:“谁主管,谁审查;谁签字,谁负责。”这一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势必让审查人员多了一分压力,督促他们更好地履行责任。如果审查人员多一些使命感,就能变压力为动力,更加兢兢业业。


此外,有的省份要求各报名点、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和市招生考试机构在报名结束后,应根据省考试院有关工作程序和要求对所有报考的考生资格进行自查、复核、审定并公示。一般来说,这种要求也是审查机制的“标配”。如果真正做到严格自查、复核,也许能够发现一些漏网之鱼。


关注高考报名资格审查,除了关心能不能查出问题,还要关心查出了问题怎么办?一般来说,对于凭虚假材料报名、骗取照顾资格的考生,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取消其当年参加考试或录取的资格。但这显然还不够。仝卓当年造假,是一众官员替他操弄,后来事发后都付出了应有的法律代价。一些恶劣的造假行为,尽管在报名资格审查阶段就被发现了,但不能仅仅取消涉事学生的高考资格,还要顺藤摸瓜,查一查都是谁在帮他(她)操弄?


前不久,中国人大网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次审议稿)》。草案的一大亮点是,冒名顶替上大学行为拟被认定为犯罪。这透露的信号再明确不过:国家捍卫高考公平,将有越来越严格的法律手段。


冒名顶替上大学,严重损害他人利益,破坏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正义底线。严把高考报名资格审查关,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那些企图靠不正当手段获得利益的考生就不能得逞。维护教育公平、呵护高考尊严,就是守住公平正义的一大底线。让公众对高考乃至对未来更有信心,这在当下尤其具有意义。


  本市中小学迎来两场“体育考试”,一场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202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另一场是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市教委表示,各区教委和学校要通过监测评价,动态把握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及时分析测试数据,开展体质健康预警与干预,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改善措施,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本市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校的全体学生都要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不同年级学生体测项目有所不同:小学一二年级主要测试体重指数(BMI)、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三四年级在此基础上增加1分钟仰卧起坐项目;五六年级再增加50米×8往返跑项目。初中、高中及大学各年级测试项目还包括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等。

  此次体测结果将成为影响学生评价的因素。小学将把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列入学生成长记录或素质报告书;初中以上学校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指标和内容。高等学校要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的重要依据。

  今年学校体育评估工作在数据采集时,还会开展体育教师调研问卷填报。其中,学校问卷要求校长或主管校长填写,体育教师问卷由本人实名填写。调查还包括摸底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情况、体育课时等。各学校要对各项数据的支撑材料逐一存档备查。各区会组织相关人员深入该区不少于10%的学校抽查,并形成报告。市教委也将组织专家对部分学校进行抽查。一旦发现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等行为,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考后”还有跟进分析,各区教委和学校要针对自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重点抓好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体育课时安排、校长听体育课、体育教师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计入工作量、学生体质健康结果等指标的评估。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2022年全面实行美育中考。过去一直被当成特长对待的音乐、舞蹈、美术,将列入中考科目。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很想知道,“艺术进中考”为什么要实行?会不会增加孩子的学业负担?

  [问题一]

  为何要将艺术引入中考?

  长久以来,很多家长认为艺术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会一种特长,比如跳舞、画画、乐器什么的,简单地说就是学吹拉弹唱跳。可是,以后艺术不能再简单地当作特长对待,而是要列入中考科目,这是为什么呢?

  美育重在培养审美和人文素养

  北京二中艺体中心主任、舞蹈特级教师孟艳

  现代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作为“五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能够培养一个人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

  传统教育中,有些人把美育看成“非主科”教育,虽然也承认或强调美育的重要性,但却没有体现于教育的全方位中。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思想重视不够。在一周有限的几节艺术课中,教师只是简单地介绍书本知识,教会学生唱几首歌,或者画几种动、植物。有的学校每学期会早早结束艺术课教学,私下安排“大课”,学生们每天接受的只是几门考试课的强化训练。其次,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艺术专职教师比较缺乏。艺术课程虽然算作国家课程,但在大部分人眼中远不及语、数、外等有助于升学的主科重要。缺少专业的艺术教师,也无法让学生们学到专业、正宗的艺术知识。第三,对美育教育存在认识误区。没有真正认识到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动力”作用,而是错误地认为,美育教育就是教孩子吹拉弹唱跳。其实,美育不仅要让青少年能识别人、事、物的美,而且要能说出“为什么”和“在哪里”,学生对自然、社会及艺术美的鉴赏力就是对它们的鉴别和评价。美育应融合在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教学中,教会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态度,以防止他们只重形式、忽视内涵,片面地崇洋、猎奇和逐新。

  美育不仅是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有辅德、益智、促体、助劳的功能。它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可以使人全面发展,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以校园舞蹈艺术教育为例。校园舞蹈可以教会学生塑造健美的体形和优秀的人格,铸成自己健全的意志和丰富的情感。北京二中金帆艺术团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文艺演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上海世博会、国家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广州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等。在参加活动时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努力使心灵美与体态美和谐一致,融为一体,不仅培养学生外在的形体美,更让学生们领悟了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校园舞蹈在增强学生自信、提升审美素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应该说,美育是一项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提升的系统工程,国家对美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社会、家庭也应为学校美育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家庭美育三方面紧密配合,美育的效果才会显示出其强大的作用和价值。

  [问题二]

  学校有足够的艺术老师吗?

  “艺术进中考”对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家长们很想知道,学校现在是否有足够的老师来教艺术课,而这些老师的专业水平能保证孩子达到中考考核要求吗?

  音体美教师有待进一步补充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吕鹏

  艺术教师队伍建设是全面开展学校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艺术进中考”的关键所在。这个岗位的教师需要把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工作中的教学、教研与科研等活动相结合,从而实现新的美育目标。

  目前,北京的音乐、体育、美术学科的教师数量大体能够满足“开齐开足”美育课的需求,但是在上好美育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整体能力。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基层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师们的工学矛盾,美育教师在专业能力、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的发展也不够均衡。比如,刚毕业的新教师虽然专业能力较强,能够在美术、书法、音乐等学科教学的实操环节表现出较好的状态,但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相对较弱。即使是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教研能力也需要一个过程。而成熟期的教师虽然教学教研经验比较丰富,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学校工作繁重,工学矛盾日益突出。而且,由于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很多人往往忽视了对自身专业技能的再提高,导致专业技能水平停滞甚至退化。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恐怕会对未来的美育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更好地实现新时期的美育目标,我认为应当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针对《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的美育目标,我们应该切实配齐配足美育教师,绝对不能以传统的“小学科”概念看待学校的美育工作。在配齐的基础上注重同学科中不同专业方向的配比,比如,美术专业中,实用美术专业(设计等)、纯绘画专业(国画、油画等)与美术教育专业之间的配比就应该更科学一些。具体来说,现在很多老师不是美术教育专业出身,其中不少是学纯绘画(国画、油画)或者设计专业的,他们只是在上岗前考了教师资格证。纯绘画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强,但是教育教学知识相对较弱;美术教育毕业生的教育教学知识强,但是专业技能相对较弱。如果这种情况有所改善,将有效提高艺术教学的效果。

  其次,针对《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各个继续教育培训(各级教育学院)和教研机构(各级教研中心)应采取新教师、成长期教师、成熟期教师等不同层级的教师制定不同的培训和教研方式和策略,充分融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平台,形成“一层一品”和“一层多品”的培训方案和模式。

  第三,针对艺术学科的特点,形成“以演带训”“以展带训”“以训促教”,在保证教学和教研的前提下,给老师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演出、展出条件,使他们始终对自己的专业保有持久的兴趣。教师们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教学教研水平会不断提高,同时又能保持自己所学专业的水平(比如绘画、书法、舞蹈和歌唱等),这样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问题三]

  孩子们的负担是不是更重了?

  “艺术进中考”消息刚传出时,很多家长便开始担心,本来现在的中考就是全科都考,以后再考艺术,学生的学业负担岂不更重了?假如孩子没有艺术特长,是否需要马上去报个社会培训班补课?那样的话,不但要花费大量精力,还增加了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艺术特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来不及的话怎么参加中考?

  考的都是学校教的内容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校长王泽旭

  艺术教育不应该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要与其他学科学习相融合。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从而使其具有美的思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艺术进中考”,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强化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呼唤全民族重视艺术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如何把“艺术进中考”做好,不给学生、家长增加额外的负担,不让考试形式化、机械化、生硬化,还需要缜密研究、反复推敲,形成成熟的考核方案。

  按照教育部要求,“艺术进中考”实施后,艺术方面的学业要求严格限定于参加国家规定的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学习,以及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考的都是学校教的内容,学生按照要求正常参加学校艺术类课程及艺术实践活动,就可以完成学业要求,与校外培训内容无关。

  从个人的艺术教育经验出发,我有几点建议如下:

  首先,鉴于目前艺术学科课时占总课时比例相对较低,我建议增加艺术课程的课时,初一、初二年级开设艺术必修课,美术、音乐、书法最低各科每周一节,有条件的可以开到每周两节,初三年级开设艺术选修课,每周不低于两节。同时,我希望艺术课时的增加不是在现有总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而是整体调整课时比例,优化课程安排。此外,学校也要加强艺术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保质保量配备艺术师资,引领教师逐渐开发舞蹈、戏剧、影视等多种艺术课程。

  其次,“艺术进中考”可以通过选考的方式进行。比如,先从美术、书法、音乐三科中选考一科或者两科,逐渐提供更多可选择性的艺术科目。在具体的考试内容方面,建议涵盖对艺术素养和艺术实践两方面的考察,分数比例分别为60%和40%。艺术素养的考查可以包括审美素养、艺术史、学科基础知识等方面内容;艺术实践可以侧重考查学生的基本艺术技能。这里要将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和基本艺术技能的考核分开,避免学生为了参加中考而报课外培训班,应该严格限定艺术实践的考核难度,注重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考虑到学生艺术特长学习的多样化,可以在考试方案中增加空间和灵活度,实现相关艺术实践的学科替代。具体的考试方案还需要专家进行研究,希望相关考试指导意见能够抓紧出台。

  总之,“艺术进中考”需要探索公平、公正、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所幸,艺术教育的价值正在被全社会认可,艺术教育会成为奠定学生幸福人生的重要基石。

  [专家观点]

  学生审美素养评价制度需要完善

  北京教科院评价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赵学勤

  国家新近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避免产生新的应试行为,我认为,现有的学生审美素养评价制度也需要改进和完善。

  第一,我们要全面认识学生的审美素养评价。大家知道,综合素质是学生各种认知要素(知识、技能与能力)和非认知要素(态度、情感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是素质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集中体现。审美素养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以多种方式和路径影响着德智体劳等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审美素养本身也具有综合性。一般认为,教育评价是在测量(量的记述)或非测量(质的记述)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评价对象达到目标的程度所做的价值判断。中考是一种具有较大利害关系的测验,它只是一种评价手段,或者说是获取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信息的一种方式,而且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知识、技能和部分能力的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综合素质(审美素养)评价则倡导系统、全面、整体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特别强调学生综合素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这样,我们就可把关注点从“美育中考”或“艺术进中考”转向学生的审美素养评价,以避免教育的功利性和应试倾向。

  第二,我们要强化学生审美素养的过程评价。通过学生审美素养过程评价引导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过程评价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真实性。全面、客观、准确地记录学生美育课程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引导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以艺术课程为主体的美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高中阶段开设多样化、可选择的艺术课程。二是全员性。要形成以艺术学科教师为主体、所有教师都参与的学生审美素养的评价主体,采用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评价。三是激励性。激励性评价主要是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记录在审美素养发展上的行为表现、主观感受和代表作品等;教师也应根据学生实际,激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取得进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四是独特性。鼓励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自身实际设立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标准,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发展目标和发展基础的差异,形成个性化和独特性的评价过程,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第三,我们要改进学生审美素养结果评价。结果评价是相对过程评价而言的,就是在学生某一发展阶段结束时的关键节点上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结果评价可以有较大的利害性。根据我国特别是北京市的实际,学生审美素养的结果评价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综合性。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明确要求学校美育要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所以,结果评价要整合艺术类课程以及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学习过程性结果、艺术类课程学业水平考试结果和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等。二是合格性。合格性就是根据义务教育的特点,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展评价,目的不是提高考试评价的区分度,人为拉开学生之间差距,而是促进学校美育的扎实推进,鼓励学生达到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三是客观性。要求学生要掌握1至2项专项技能(或特长),可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公信力强的第三方机构,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比如,人机对话、表现性评价等)进行科学测试,以促进客观公正测量评价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水平。

  总之,在提高价值和理念认同的基础上,学生审美素养评价可以引领学校美育健康发展。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