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革新,社会正面临着新一轮技术革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一些特殊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现在跟小编一起来看看未来这些未来有大好前景的几个专业。



一、机器人专业


随着机器人在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机器人工程专业也响应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随着国家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对“机器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学生未来完全不用担心就业问题,当然也不用担心薪水问题啦,因为这个工作被列为了未来十大高薪工作之一。



二、心理学



说到心理学,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实际上主要包括两个领域:基本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心理学专业培养具有优秀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且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创新心理学人才,他们可以运用相关心理学知识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现如今社会发展虽然快速,但是人们的心理建设却没有跟上来,许多骇人听闻的事情发生在社会上,让人胆寒。因此,未来心理学人才一定会受到社会的欢迎。



三、物联网工程



“物联网”是近年来出现的、最受欢迎的专业。作为国家倡导的新兴战略产业,物联网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该专业就业前景广阔。我国大约有70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物联网专业的受欢迎,现在,这方面的人才还比较紧缺,社会对这类人才都是极度需要的,选择了这个专业的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前途了。



四、人工智能


这些年来,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越来越多。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专业受到了大家的极度欢迎,有越来越多的人报考这个专业。大家对人工智能有一些误区,其实人工智能专业不仅仅就是计算机专业,它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这个专业的优点特别明显,现在这类人才还比较短缺,行业竞争压力小,高薪自然是肯定的,而且不论男女,都可以学这个专业,只要你有兴趣。


微信图片_20200720102653

关注职教网在线 获取更多资讯

读大学、读研读博是为了什么?无非就是改变命运,靠着学历找到一份好工作,赚得金钱,赢得体面。现在很多新兴产业技术的兴起,这类市场需要大量人才,如果能趁着这股东风,遇到好机会,拿到高薪是轻而易举的事。按照趋势看,这5大专业未来最缺人才,毕业后就业前景好,容易拿到高薪。


1、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此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满足当下最火热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急需的人才。全球顶尖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分析报告显示,到2018年,大数据或者数据工作者的岗位需求将激增。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囤积大数据处理人才,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也很不错。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IT行业,无论是促进在经济发展的作用,还是提高我们的日常生活方面,都显现出了蓬勃的生机。此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前景广阔。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很需要计算机方面的高等人才。所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未来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一定会很大。


3、软件工程专业

不可否认,这个行业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中国软件行业未来将会大力发展,而软件工程的研究和应用,都需要有理论和实践双重保证的软件工程科学技术人员来推动,这个行业的前途是光明的,待遇也会不错。

4、车辆工程专业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与汽车相关的专业也逐渐“热”了起来。特别是围绕安全、节能、环保三大主题的汽车新技术的兴起,急需一批具备汽车工程设计、制造、实验、运用、研究与汽车营销等汽车专业知识的人才。


5、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一种高新技术,覆盖面很广。专业涉及到目前很火热的机器人技术,以网络为基础的智能系统,还有和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智能技术与系统,学习此专业后可从事智能技术方面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作为新兴专业和行业,未来前景很好,待遇不菲。


微信图片_20200720102653

关注职教网在线  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互联网大时代的到来,创造了千千万万的就业机会,站在这股风口上,借助经济发展,网络发展的东风,就可以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获得经济上和精神上的享受。你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了吗?

当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网络不良信息、网络不良社交等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为营造良好安全的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日前,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下发《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启动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

通知要求

本次专项整治的重点是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网络社交行为、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重点采取五项举措:

一是集中整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重点对未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和打赏服务等方面要求的网络游戏企业或平台进行全面整治。

二是集中整治网络不良行为。加大对“饭圈”“黑界”“祖安文化”等涉及未成年人不良网络社交行为和现象的治理力度,重点对涉及未成年人网络社交中出现的侮辱谩骂、人身攻击、恶意举报等网络欺凌和暴力行为,以及敲诈勒索、非法获取个人隐私等违法活动予以查处。

三是专项治理低俗有害信息。集中对学习教育类网站平台和其他网站的网课学习版块推送网络游戏、低俗小说、娱乐直播等与学习无关的信息问题进行治理。

四是加强对企业监督监管。督促互联网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大对涉未成年人信息内容审核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置有害信息。加强信息通报,引导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规范有序经营。

五是加强教育宣传引导。部署各地中小学集中开展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自我保护教育,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开展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的宣传活动,指导家长履行监护人职责,引导未成年人限时、安全、理性上网,学习使用文明、健康的网络语言,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通知要求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是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各地教育、新闻出版、网信、公安、电信、市场监管等部门要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深入摸排网站、平台和应用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坚决打击取缔违法违规的网站平台,全面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

《通知》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小编带你一起看全文↓↓↓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闻出版局、网信办、通信管理局、公安厅(局)、市场监管局(厅、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新闻出版局、网信办、公安局、市场监管局:

当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网络不良信息、网络不良社交等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为了营造良好安全的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将联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通过联合开展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整治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网络社交行为、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打击取缔一批违法违规的网站平台,查处曝光一批典型案例,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建立健全长效保护机制,形成家校社工作合力,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工作任务

(一)集中整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

重点对未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和打赏服务等方面要求的网络游戏企业或平台进行全面整治,对未经审批违法违规运营的网络游戏予以查处,对未采取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措施的予以限期整改。进一步推动网络直播和视频平台开发使用青少年网络防沉迷模式,完善实名实人验证、功能限制、时长限定、内容审核、算法推荐等运行机制。推行公益性未成年人上网监护软件。部署各地中小学依托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及地方在线教育学习平台,在暑期集中开展预防网络沉迷等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家长加强对孩子网络行为监管,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孩子网络沉迷和不当消费行为。(新闻出版、网信、教育、电信、公安等部门根据职能各负其责)

(二)整治不良网络社交行为。

加大对“饭圈”“黑界”“祖安文化”等涉及未成年人不良网络社交行为和现象的治理力度,对涉及未成年人网络社交中出现的侮辱谩骂、人身攻击、恶意举报等网络欺凌和暴力行为,以及敲诈勒索、非法获取个人隐私等违法活动予以查处。对相关QQ账号、群组等通报相关企业,依法依规采取关闭群组、关闭账号等处置措施。(公安部门牵头,网信、电信、市场监管等部门配合)

(三)专项治理低俗有害信息。

重点整治学习教育类网站平台和其他网站的网课学习版块推送网络游戏、低俗小说、娱乐直播等与学习无关的信息问题。坚决清理网站平台少儿、动画、动漫等频道涉低俗色情、校园霸凌、拜金主义、封建迷信等导向不良内容。严格处置直播、短视频网站平台存在的色情、暴力、恐怖等低俗不良信息。严厉打击即时通讯工具群圈、社交平台诱导未成年人自残自杀和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信息和行为。从严整治青少年常用工具类应用程序恶意弹窗,诱导点击跳转至淫秽色情、低俗庸俗等有害页面的行为。依法查处在针对未成年人的大众传播媒介上发布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广告违法行为。(网信部门牵头,电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配合)

(四)加强对企业监督监管。

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监督指导,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配足配强巡查力量,加大对涉未成年人信息内容审核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置有害信息,发现重大违法违规信息和行为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指导重点网站平台加强青少年专属内容池建设,加大适合未成年人的优质内容供给力度。加强信息通报,对查处的违法违规网站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引导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规范有序经营。(网信部门牵头,电信、公安等部门配合)

(五)加强教育宣传引导。

部署各地中小学校在秋季开学后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班团队会等形式,集中开展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自我保护教育,培养中小学生上网技能、安全防护、信息甄别等网络素养能力,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开展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的宣传活动,宣传推广《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指导家长履行监护人职责,引导未成年人限时、安全、理性上网,学习使用文明、健康的网络语言,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教育部门牵头,新闻出版、网信、电信、公安等部门配合)

三、治理工作步骤

专项治理行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部署摸底。各相关部门进行全面部署,集中开展巡查摸底工作,摸清涉未成年人的重点网站平台和关键环节中存在的问题。2020年8月底前完成。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针对摸排结果,各相关部门对网站、平台、应用程序等开展集中治理,清理一批违法违规的网络不良信息,关停取缔一批不符合要求的账号、网站,查处曝光一批违法违规的典型案例,打击一批涉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2020年11月底前完成。

第三阶段,自查总结。各相关部门针对摸排和整改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查总结,堵塞管理漏洞,总结有效措施,形成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的长效工作机制。2020年12月底前完成。

四、工作要求

(一)周密部署。各地要高度重视,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作为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制订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治理步骤,细化工作要求,压实部门责任,确保各项任务如期完成。

(二)部门联动。各地教育、新闻出版、网信、公安、工业和信息化、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健全部门工作联动、形势研判和应急反应机制,重点加强市场准入、内容审查、技术监管、执法处罚等关键环节监管和整治,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形成部门工作合力。

(三)宣传引导。各地要及时总结本地治理情况和有益工作经验,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治理氛围。及时向社会公布专项治理重要举措、工作进展,通报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回应人民群众关切。

(四)加强督导。各地要对治理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督促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确保治理成效。要建立涉未成年人网络环境问题专门举报受理渠道,动员网民积极参与监督举报,提高有害信息尤其是典型案件的发现率和处置率。

各地工作总结于2020年12月底前报送相关部门,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报送。

教育部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央网信办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 市场监管总局

现在人是活的越来越“精明”只要哪个地方能赚钱,人们都会争相涌入到其中。就拿房地产行业来说,在房地产最为火热的时候不少企业和个人都涌入到了其中,早一批进入到房地产行业中的人都赚了不少。


 

但现在随着市场的“饱和”和国家的调控,房地产的“赚钱效应”也已经“消失”了。房地产也很难再让人们赚到钱,不少现在投资房地产的人都开始亏钱了。

 

现在的房地产已经不再是“香饽饽”了,不少企业和个人又开始寻找下一个赚钱的“风口”了。现在时代瞬息万变,可能一个“风口”还没出现时就已经被人们“锁定”了,普通人很难有机会遇到这样的“风口”。

 

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好的“风口”能让我们的成功变的“轻而易举”,所以不少人都在寻找着下一个“风口”。小编今天就为大家总结了未来几年内,我国的几大“风口”行业,有能力的话大家就可以早早在这个行业“布局”了。

 

 

大健康领域

 

大健康一直被人们予以厚望,曾经有专家预言:大健康产业将成为继IT之后的又一个财富“爆发口”。在我国大健康领域更是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和机遇,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现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未来医疗养生行业都有着非常良好的市场。

 

 

就连马云和王健林两位前首富都非常看好大健康领域,马云曾预言:未来的中国首富将来自大健康领域。可见马云对于大健康未来的看重,而王健林也早早就在大健康领域布局了。王健林早早就投资了多个医疗养生项目,自己还创办了多家大型医院。两位首富都看好的行业,你还犹豫什么?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直都是我国的发展重心,我国也明白科技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建设是多么的重要,未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也必将是一个“风口”。

 

众所周知在房地产行业“赚钱效应”不高之后很多房企都开始了转型,我们熟知的碧桂园也转型了,它转型的方向就是机器人领域。碧桂园曾斥资800亿进军机器人行业,可见碧桂园也是对于机器人领域也是予以厚望。

 

 

教育行业

 

现在人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了,不少家长也非常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基本上每个家长都会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有的家长还会给孩子报好几种兴趣班。这些课便宜一点的一个学期也要上千,贵一点的一学期上万都是正常。

 

有人估算过未来我国的教育市场将有超过千亿的市场份额,这么大一块“蛋糕”你们想来瓜分吗?

 

微信图片_20200720102653

你们还觉得未来我国有哪些“风口”行业呢?可以在下面留言、讨论哦。也可关注“职教网在线”获取更多行业资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和中央关于人才工作决策部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发挥人社部门职能作用,打好人才工作“组合拳”,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人才工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决定组织实施人才服务专项行动。





技能中国行



针对制约技能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围绕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研究制定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完善技能人才工资分配、加强技能人才表彰奖励等政策措施。使用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推动“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以工代训、农民工稳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等政策落地,启动百万青年技能培训行动,加快职业培训教材和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开发。围绕现代制造重点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领域,持续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强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加强技工院校专业、教材、师资、信息化等基础建设,推进产教融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建立专业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稳定技工院校招生规模。定期举办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和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施一体化师资培训和技工院校师资能力提升计划。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做好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筹办和世赛参赛工作,定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等国际性赛事。加强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研究(研修)中心、世界技能能力建设中心和职业技能竞赛专家、裁判队伍建设。定期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等各级各类国内技能赛事。




高端人才引领行动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项目和重点产业领域,深入实施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培养选拔一批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优化人选结构,改进选拔方式,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基础研究、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技能人才等方面倾斜支持力度。完善人选培养支持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对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每年重点资助一批国内优秀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给予资金、政策等重点支持。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建设,发挥设站单位主体作用,带动地方和设站单位加大投入力度,扩大招收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加强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工作,支持更多优秀博士后从事原创性研究工作。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面向装备制造、数字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工程项目设置,体现以奖代补,每年培养培训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人才100万人次。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领域,研究开发专业技术类新职业标准,依托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开展新职业专业技术人才研修培训。




才活力激发行动



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持续深入开展清理“四唯”行动。全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步伐。改革完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动态管理职业资格目录。提升职业资格考试科学化水平,防范化解考试安全风险。探索扩大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范围。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推动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遴选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完善全国技能人才评价信息系统,公布职业技能等级目录。加快新职业发布和职业标准开发,完善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健全职业标准体系。推进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政策,鼓励事业单位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制定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限制、不纳入总量基数的具体操作办法。完善技术要素和创新成果参与分配机制,引导企业向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鼓励企业对关键核心人才实施股权激励和分红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发布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制定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工资分配制度的意见。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新型用人机制,支持事业单位通过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不受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支持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规定兼职创新、离岗创办企业。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发展需求,整合优势人才资源,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专家人才下基层行动



实施专家服务基层行动,围绕基层需求,组织开展专题培训、田间讲学、技术指导、决策咨询、项目合作、义演义诊等各具特色的专家服务团活动。发挥专家人才在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优势,帮助基层地区解决一批关键技术难题,带动一批当地企业发展壮大,开展一批社会公益性活动,培养一批本土实用骨干人才。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每年招募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完善服务期满人员扶持政策,优化基层人才结构,缓解基层人才紧缺问题。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开展“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学习宣传活动。完善服务基层长效工作机制,加强专家服务基地建设,搭建专家人才服务基层平台。将人才服务基层业绩作为晋升职称重要依据,落实中小学教师、卫生等重点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晋升高级职称须有1年以上农村基层工作经历做法。完善乡镇工作补贴等工资政策。改进基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方式。




人才资源高效配置行动



落实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的意见,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资源市场体系,加强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建设,发挥市场在人才流动中主渠道作用。出台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为人才流动配置提供精准化服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规范引导地方合理引才,推动人才政策与区域发展定位、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相适应。围绕雄安新区、海南自由贸易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性国家重大战略,编制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优化人才资源行业和区域布局,为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提供更加精准、科学、高效的人才供给。




人才人事扶贫行动



针对“三区三州”、52个未摘帽贫困县等深度贫困地区,完善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双定向”(定向评价、定向使用)、部分职业资格考试“单独划线”等政策。落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倾斜政策,配合做好有关工资倾斜政策调整工作。落实基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三放宽、一允许”(放宽学历、年龄、专业,允许招聘本地生源或户籍)政策。贯彻落实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加强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完善后续扶持措施。深入开展专家服务脱贫攻坚专项行动,每年组织一批包括高级专家、留学回国专家、博士后在内的各类专家服务团,推进中东部地区和西部、东北地区的人才对口支援,引导各类人才向贫困地区柔性流动,带动技术、管理、信息等生产要素向贫困地区集聚。全面做好技能扶贫工作,做好技工院校对口帮扶工作。深入实施技能脱贫千校行动,建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绿色通道,优先落实资助政策。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52个未摘帽贫困县职业技能培训的帮扶力度,加大线上培训开放力度,扩大课程免费范围。统筹做好贫困地区技能人才评价和职业技能竞赛等工作,鼓励结合当地产业需求开发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组织开展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等竞赛活动,以技能促就业、助脱贫。




人才服务提升行动



加强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园、专家服务基地、继续教育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人才服务载体建设。依托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推动人才服务全国“一网通办”。加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对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指导。将职称评审管理、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技工院校管理等信息化建设纳入“金保工程”二期,加强人才大数据建设。推进人才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快研究制定职业培训、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窗口、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等新标准。选择部分条件成熟地方开展人才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实现更多事项“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鼓励有条件地区探索推进人才服务“一件事”改革。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提升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




人才表彰宣传行动



做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工作。组织开展国情研修、创新讲坛、国外培训、休假慰问等活动。完善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构建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多层次技能人才表彰奖励体系,在相关表彰活动中向高技能人才倾斜。组织高技能领军人才休疗养、研修交流、节日慰问活动,不断增强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和岗位吸引力。遴选一批优秀人才代表、人才服务先进单位、人才服务发展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组织新闻媒体深度采访,开辟专栏系列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借力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提高宣传效果。   




源:人社部

近日,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建设若干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现代产业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产业为要、坚持产教融合、坚持创新发展,聚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七大建设任务。引导高校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为应用型高校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指导和组织开展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和评估。具备条件的高校按流程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申请,同时按规定向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报备。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按照“分区论证、试点先行、分批启动”的原则进行培育建设,并根据建设成效进行动态调整。

近日,中宣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面向全国中小学生联合制作了以“少年强,中国强”为主题的2020年“开学第一课”专题电视节目,普及防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节目将于9月1日(星期二)20:00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并可在“学习强国”平台观看。欢迎各地中小学生收看。

教育部办公厅

2020年8月28日

职教网从教育部网站获悉,教育部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424号提案答复的函中表示,要保证青少年体育锻炼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答复指出,要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9〕32号)明确要求中小学生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面对突发疫情,教育部印发《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创新形式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教学。


答复指出,下一步,教育部将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保持定力、持续用力、精准发力。


一是推进政策文件印发和宣传贯彻工作。推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文件尽快出台,做好政策宣讲和贯彻落实工作。


二是深化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体融合,聚焦“教”“练”“赛”,修订体育课标和教材,持续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推进体育品牌项目建设,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体育师资场地设施建设。指导各地制定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开展体育对口定点帮扶和志愿服务。实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推进高水平退役运动员任职体育教师工作。



四是健全学校体育督导评价体系。继续抓好《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贯彻落实,持续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稳步推进体育中考改革。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教高厅函〔2020〕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国家有关战略要求,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等文件精神,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制定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2020年7月30日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

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协调推进新工科与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融合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经研究,决定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建强优势特色专业,完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建设目标

经过四年左右时间,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在此基础上,引导高校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为应用型高校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

三、建设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坚持产业为要。依托优势学院专业,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切实增强人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突出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优势,强化“产学研用”体系化设计,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坚持产教融合。将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训实习实践、学生创新创业、企业服务科技创新功能有机结合,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

坚持创新发展。创新管理方式,充分发挥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双方或多方办学主体作用,加强区域产业、教育、科技资源的统筹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推进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资源,探索“校企联合”“校园联合”等多种合作办学模式,实现现代产业学院可持续、内涵式创新发展。

四、建设任务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产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式方法、保障机制等。鼓励打破常规对课程体系进行大胆革新,探索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新体系和专业建设新标准。推进“引企入教”,推进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和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企业实操教学等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凝练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围绕国家和地方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着力推进新工科与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融合发展,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主动调整专业结构,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紧密对接产业链,实现多专业交叉复合,支撑同一产业链的若干关联专业快速发展;依据行业和产业发展前沿趋势,推动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新专业,探索本科专业创新发展的建设路径;推进与企业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资源积极开展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促进专业认证与创业就业资格协调联动,提高专业建设标准化、国际化水平。

(三)开发校企合作课程

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关注行业创新链条的动态发展,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建设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以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依托,紧密结合产业实际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增加综合型、设计性实践教学比重,把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作为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选题来源。依据专业特点,使用真实生产线等环境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对产业的认知程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打造实习实训基地

基于行业企业的产品、技术和生产流程,创新多主体间的合作模式,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科技产业园、行业龙头企业等优质资源,构建功能集约、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引进企业研发平台、生产基地,建设一批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的校企一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基地。

(五)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设置灵活的人事制度,建立选聘行业协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高校任教的有效路径。探索实施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共建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开展师资交流、研讨、培训等业务,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推进教师激励制度探索,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六)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

鼓励高校和企业整合双方资源,建设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发挥学校人才与专业综合性优势,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实现高校知识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应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共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共享研究成果,产出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大力推动科教融合,将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积极互动,发挥产学研合作示范影响,提升服务产业能力。

(七)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强化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探索理事会、管委会等治理模式,赋予现代产业学院改革所需的人权、事权、财权,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充分考虑区域、行业、产业特点,结合高校自身禀赋特征,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打造高校产教融合的示范区,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五、建设立项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规划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布局,指导和组织开展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和评估。

(一)申请条件

现代产业学院应已具备或近期可以达到以下基础条件:

1.人才培养主要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具有高度契合性,相关专业已经列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范围,具有相对优势;

2.相关产业列入区域发展整体规划;参与的企业主体参考产教融合型企业相关要求,在区域产业链条中居主要地位,或在区域产业集群中居关键地位;

3.具有相对稳定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4.相关企业主体参与的兼职教师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数量不低于高校专职教师的数量;

5.加强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时的30%;

6.具有相对丰富的教学资源;

7.初步形成理念先进、顺畅运行的管理体系;

8.学校能够提供相对集中、面积充足的物理空间,每年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用于人员聘任、日常运行;

9.学校给予发展所需政策扶持。

(二)立项程序

1.依托高校根据现代产业学院总体定位、建设思路,紧密结合实际,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开展建设,搭建基础团队,明确体制机制。

2.具备条件的高校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同时,申请单位通过所在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报备。

3.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重点考察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基础、政策支持和保障条件等,按照“分区论证、试点先行、分批启动”的原则进行培育建设。

4.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统筹各类资源,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予以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推动稳定发展。 

8月27日消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27日表示,将研制出台《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对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作出整体部署,明确提出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强化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疫病防治类学科的建设,增设中医疫病相关课程等具体举措,强化中医药防疫人才的培养。


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问:此次抗疫过程中,医学院校教职员工和青年学生积极支持抗疫,并且组织编写了《高校新冠病毒防控指南》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请问教育部接下来在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都有什么考虑?将展开哪些具体工作?


吴岩回应称,在今年上半年抗疫第一线,高校医学院校各专业的教师和同学们积极投身到一线工作,成为“最美逆行者”。全国138所高校371家附属医院,1.4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新中国成立以来,医学教育培养的数以百万计的医疗卫生工作者,在抗疫一线英勇奋战,在这种史无前例的大考中,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把他们叫做“最美天使”毫不为过,他们也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吴岩表示,在抗疫一线的同时,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一线,医学生和医学院校表现同样出色。他们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过程中堪称一流。我们做了很多调查,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四变”“三稳”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在抗疫过程中,我们时刻密切地跟踪医学教育情况,在痛中思痛,现在还不好说是痛定思痛,我们也深深地知道、冷静地判断,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还有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


吴岩指出,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着眼长远,全面部署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大力加强防疫人才培养。面对疫情提出的新挑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要求,下半年将推进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有几项重要工作:


第一,要加快研制出台《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要以新理念谋划医学发展,以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发展,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在这个发展里面,比如我们要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要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公共卫生学院,要强化全体医学生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传染病防控知识教育,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这个文件里还要强化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综合优势,围绕药物创新、疫苗攻关等领域,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医学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加快疫苗药品的研发工作。这是要出台的一个重要文件,相信会对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要研制出台《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本次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这个《意见》就是要对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作出整体部署,明确提出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强化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疫病防治类学科的建设,增设中医疫病相关课程等具体举措,强化中医药防疫人才的培养。


二是充分发挥教育部疫情防控专家应急工作组的作用。吴岩称,在疫情期间,成立了教育部疫情防控专家应急工作组,汇集了全国医学院校顶级防控专家,他们将指导各地各高校按照教育部应急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总体要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好秋季开学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同时,这些专家还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加强对疫情的动态监测,分析研判疫情发生发展态势,及时对学校防疫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强化对师生的防疫教育,加强对师生的心理疏导,适时邀请专家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开展防疫知识培训和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全体师生的防疫意识和能力。


来源:中新网


 从近日召开的2020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今年,我省高考报名62.48万人,除去前期高职单招录取的15.31万人,还将有47.17万考生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生规模创历史新高。


新京报快讯(记者 冯琪)十一假期大学生能否离校?8月27日,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十一假期大学生的离校管理和周六日进出校门的管理是一样的,各校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安排。

“其实十一假期和周六周日、课后进出校门的管理是一样的。因为刚开学没多久,而且疫情防控有个时段问题,有的学校可能会明确,比如说北京市高校在学生返校之前要持七天内核酸检测有效证明,若学生十一期间离开校园到外地去,回来时也还需要这样的手续。所以,各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当前疫情防控的要求来合理地作出安排。”王登峰称。

同时王登峰表示,不鼓励“一刀切”,但是每一项防控措施都要做到位,同时,对疫情防控所做的管理规定和要求要因地制宜,也希望大家理解和接受,“这样才能共同实现既控制好疫情又确保教育教学秩序正常的目标。” 

来源|新京报

中新网8月27日消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27日表示,将研制出台《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对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作出整体部署,明确提出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强化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疫病防治类学科的建设,增设中医疫病相关课程等具体举措,强化中医药防疫人才的培养。

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问:此次抗疫过程中,医学院校教职员工和青年学生积极支持抗疫,并且组织编写了《高校新冠病毒防控指南》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请问教育部接下来在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都有什么考虑?将展开哪些具体工作?

吴岩回应称,在今年上半年抗疫第一线,高校医学院校各专业的教师和同学们积极投身到一线工作,成为“最美逆行者”。全国138所高校371家附属医院,1.4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新中国成立以来,医学教育培养的数以百万计的医疗卫生工作者,在抗疫一线英勇奋战,在这种史无前例的大考中,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把他们叫做“最美天使”毫不为过,他们也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吴岩表示,在抗疫一线的同时,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一线,医学生和医学院校表现同样出色。他们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过程中堪称一流。我们做了很多调查,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四变”“三稳”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在抗疫过程中,我们时刻密切地跟踪医学教育情况,在痛中思痛,现在还不好说是痛定思痛,我们也深深地知道、冷静地判断,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还有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

吴岩指出,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着眼长远,全面部署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大力加强防疫人才培养。面对疫情提出的新挑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要求,下半年将推进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有几项重要工作:

第一,要加快研制出台《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要以新理念谋划医学发展,以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发展,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在这个发展里面,比如我们要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要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公共卫生学院,要强化全体医学生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传染病防控知识教育,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这个文件里还要强化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综合优势,围绕药物创新、疫苗攻关等领域,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医学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加快疫苗药品的研发工作。这是要出台的一个重要文件,相信会对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要研制出台《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本次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这个《意见》就是要对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作出整体部署,明确提出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强化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疫病防治类学科的建设,增设中医疫病相关课程等具体举措,强化中医药防疫人才的培养。

二是充分发挥教育部疫情防控专家应急工作组的作用。吴岩称,在疫情期间,成立了教育部疫情防控专家应急工作组,汇集了全国医学院校顶级防控专家,他们将指导各地各高校按照教育部应急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总体要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好秋季开学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同时,这些专家还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加强对疫情的动态监测,分析研判疫情发生发展态势,及时对学校防疫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强化对师生的防疫教育,加强对师生的心理疏导,适时邀请专家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开展防疫知识培训和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全体师生的防疫意识和能力。

(原题为《教育部:将增设中医疫病课程,强化中医药防疫人才培养》)  来源|中新网


“按照2019年年底的数据和我们6月份做的调研,这半年的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增加了15.2%,初中学生增加了8.2个百分点,高中学生增加了3.8个百分点。也就是小学增加最快,初中要少很多,高中是最低的。”


8月27日上午,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在回答记者有关疫情期间近视防控工作方面的问题时,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公布了上述调研数据。



学生每天看电子屏4小时以上的近视检出率达70%以上



“我们对9个省(区、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在疫情期间视力变化情况做了调研,调研结果还是很不乐观的。”王登峰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时表示,高中的近视基数已经很高了,没有太多上升的空间了;初中的基数也很高,上升的空间也没有那么大;小学的近视率上升是最快的。



另外,王登峰还表示,调研还了解了学生的近视与上网课时间、平时玩电子游戏时间或者非学习目的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以及户外体育锻炼、照明环境和书桌的高度等因素对近视率的影响,结果也跟大家预期的一样:每天上网课总时长不一样,近视率也是不一样的。



调查显示:每天上网课1小时的近视检出率是45.8%,1小时到2.5小时的是49.3%,而2.5到4小时的是62.4%,超过4小时的是76.7%。



“也就是说,上网课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近视检出率就是50%左右,超过4个小时,就76%。”王登峰说,非学习目的的看视频时间,不超过1小时的,1到2.5小时、2.5到4小时、4小时以上的近视检出率跟上网课是一样的,分别是50%、58%、63%和73%。



“也就是说,看视频、看电子屏幕,不管你是上网课还是做别的,都对视力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影响。”王登峰表示。



另一方面,调查显示,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对视力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每天接触阳光不到1小时,以及1到2小时,2到3小时和3小时以上的学生,近视率分别为61.8%、58.3%、59.8%和60%,这说明每天接触1个小时以上的阳光,对学生的近视率就会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新学期开学后,要控制学生在线学习的时长



王登峰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严格落实八部门关于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意见要求,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解决青少年近视问题的氛围。从教育系统本身来讲,新学期开学后,要控制学生在线学习的时长;原则上要求,小学不超过两小时,初中不超过三小时,高中不超过四小时。



另外,王登峰表示,要严格落实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最近我们将出台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在新的文件里明确提出,中小学生在课外也要每天有至少一小时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时间,这也是从政策和制度上要求我们各地各校,包括家庭,要做好学生体育锻炼的指导和监督。”王登峰说。



王登峰还表示,将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关于把青少年近视率作为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件事情教育部、卫健委、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出台了一个近视防控效果的考评办法,目前已经印发,从今年年底开始,就将对照上一年各地近视情况和今年的近视情况,对各地工作进行评估,做出评价。



他还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活动,从学校、老师到家长,都需要承担起保护孩子视力、严格管控孩子使用电子屏幕的责任。同时要鼓励孩子加强体育锻炼,希望通过大力开展宣教活动能够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此外,王登峰还提到,要倡导爱眼护眼,鼓励孩子们健康用眼、卫生用眼,主动选择有益于眼健康的环境。同时还要加强眼视光的检测和配镜相关市场或者经营主体的管理。


来源:澎湃新闻


新的学期,希望你整理好自己,快乐出发,也希望你重视自己,好好工作,好好爱自己。


高考录取结果先后揭晓,令大家比较意外的是师范类的录取分数线比往年上涨了一些,许多人分析这是跟教师职业比较稳定、几乎不受疫情影响有关,也有许多人对此很看好:教师的社会地位在提高。


作为老师,我们也真的很希望教师的社会地位能够得到提升,教师的工作价值能够得到肯定和重视,因为教师上班真的不像大家揣测的那样:每天就上几节课,批批作业,还有寒暑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


真实的教师上班情况有时真的像上了战场每天都穿梭在班级和班级之间,班级和办公室之间,课多的那天真的是忙得不可开交,更不要说班级里有什么突发情况,那种情况下班主任真的是会忙到焦头烂额的。



高强度的工作让老师们每天都超负荷运转着,这也让业内产生了这种说法:教师的寒暑假是用9个月的拼命换来的。

是的,实际上寒暑假真的是老师们用来喘息的,而除去培训开会等各种情况,大家眼中两个月的暑假其实是严重缩水的,这不,还没喘息过来,新的学期又要开始了。

面对新学期,不仅孩子们有焦虑情绪,老师们也是同样的。



新的学年,意味着要面临新的挑战,许多老师工作内容调整了。

有些老师也许上学期刚带出了一届毕业班,接下来要接一个全新的班级,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家长,不了解新接学段的具体情况,这种情况让老师们心里很没底。

有些老师也许这学期接到了全新的管理任务,学校管理岗位的工作不好做,工作量大不说,还得平衡各方,做得不好领导不满意,做得太较真自己没多余精力,班级成绩管不住,真的是两头为难。

有些老师也许这学期家庭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可能孩子上学了但是没人接送,可能家里老人生病没人照顾,也可能自己身体不适但还得继续在教学一线奋斗,不知道如何平衡家庭与教学,不知道如何让自己更好地应付这一切。

有些老师也许这学期面临着班级成绩突破难的焦虑,上学期考的不是很好,孩子们的状态如何调整尚未找到良方,新的学期该怎么应对?上学期班级的氛围并不如意,怎样才能把班级带得更好,新学期该怎么做?

越是临近开学,老师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讲真,每个老师都需要有一段时间去适应开学的节奏,并且这种适应必须走在孩子们前面,收拾好内心的状态,才能以更好的面貌面对孩子。


如果您此时也是正在焦虑新学期的老师,有几个方法希望能帮到您。

改变想法,缓解焦虑。

做老师的都有完美主义执念,总想把接到手上的每一件事情做得最好。这固然是一种好习惯,但当任务量超负荷的时候,就需要改变完美主义想法。

如果你下学期工作量超负荷,那么你必须厘清哪些工作最重要,哪些工作次重要,哪些工作其实影响并不大,根据工作的重要程度合理安排自己的精力,不要在意过多的细枝末节,有不得已的时候,粗大条一些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保命策略。

如果你要面临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那么就要放下对完美家庭的执念,比如每天必须自己亲自做晚饭,每天必须让孩子吃上自己做的早餐,每天必须把家里整理得整整齐齐。这些都是可以降低一些要求的,比如偶尔叫顿外卖,比如试着让孩子学着给自己准备早餐,比如家里稍微凌乱一点周末再整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非你不可,也不是所有的事情必须都做到一百分。

寻找帮助,获得支持。

做老师的辛苦是很少有人能够感同身受的,你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取得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并把他们化为你生活中的能量和支持来源,这一步做好了,你的很多负担都能够被分担。

比如新学期接手管理工作,那可以向在这方面有经验的同事提前请教。比如新学期担心学生的成绩问题,可以找寻存在问题的原因,也多了解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技巧,让自己的课堂更加吸引孩子……

新的学期,希望您整理好自己,快乐出发,也希望您重视自己,好好工作,好好爱自己。

你还有哪些缓解焦虑的方法?

欢迎留言分享



来源 | “王崧舟公众号(有改动)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8月27日,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对部分高校一刀切“封闭管理”进行回应:新版《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更新版)》有两个主要内容:一严格做好校门管控,二学生非必要不外出。“这既不是封闭式管理,也不是不准出来。同时,高校教职工要与学生同等管理,一视同仁。此外,对于十一假期学生能否外出离校,需要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反对一刀切。”(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鹏)

搜狗截图20年08月27日1713_3

2020年10月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工作即将开始,现将有关报考事项公告如下:

一、时间安排

1.网上报考、网上支付时间:8月28日—9月2日,每天8:00—22:00;

2.现场注册时间:8月28日—9月2日,每天8:30—11:30,14:00—17:30;

3.理论课程考试时间:10月17日—18日;具体考试课程安排可登录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上信息系统(http://zk.hebeea.edu.cn,以下简称自考信息系统),查阅《2020年10月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简章》。

二、报考办法

1.考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登录自考信息系统进行网上报考。

2.注册

(1)新生须登录自考信息系统,填写个人信息并上传符合要求的图像信息。填写成功后,携带身份证件到所选报考点进行现场审验(比对身份证信息和采集指纹信息)。审验通过的,经考生本人确认签字后,获取初始密码完成注册。未通过审验的,考生须网上修改所填信息,再次到报考点现场注册。

(2)未获取初始密码的在籍考生,须携带身份证件选择就近报考点进行现场审验。审验通过的,经考生本人确认签字后,获取初始密码完成注册。未通过审验的,考生须到市教育考试机构申请信息修改,本次不予注册。

(3)居民身份证无法读取信息(含临时身份证)的考生,须到市教育考试机构进行注册。

(4)初始密码须经考生本人修改后方可报考缴费。登录密码严禁向他人透露,因考生泄漏密码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报考缴费

(1)已注册考生需提前办理相关银行卡并开通网上银行业务。

(2)考生按当次《报考简章》公布的课程报考,当次考试只能选择一个考区,最多选报两个专业,每节考试只能报考一门课程。

(3)考生报考时,须慎重选择课程,确认无误后再进行网上支付(收费标准按省物价局审批的现行标准执行)。支付成功后,报考课程不予修改,报考费一律不退。

(4)报考受限课程的考生,须先通过外网选择受限课程,然后在报考期间到所选报考点进行资格审查,审查通过的现场缴纳受限课程报考费,由报考点代为网上支付。

三、注意事项

1.考生可在考前一周内登录自考信息系统下载打印《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通知单》。

2.报考监所管理和公安管理专业的考生须符合如下条件:

监所管理专业报考人员限定为监狱、劳教系统人民警察和职工,或有志于从事监狱、劳教工作的其他人员。

公安管理专业报考人员限定为公安民警(含铁路、交通、林业、民航公安民警)、武装警察。

凡不符合以上条件而报考导致无法毕业的,由考生本人负责。

3.冶金工程(专科)、人力资源管理(专科)、机车车辆(专科)、城镇经济与管理(专科)、采购与供应管理(独立本科段)、销售管理(独立本科段)、汉语言文学教育(独立本科段)、英语教育(独立本科段)8个专业已发文停考,自2018年下半年起不再接受新生(含非停考专业在籍考生)报考,颁发毕业证书的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30日。请有关考生合理安排考试,以免影响毕业。详见自考信息系统“最新通知公告”。

4.公共关系(独立本科段)、美术教育(独立本科段)和历史教育(独立本科段)专业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实施停考,不再接受新生(含非停考专业在籍考生)报考;颁发毕业证书的截止时间为2021年底。请有关考生合理安排考试,以免影响毕业。详见自考信息系统“最新通知公告”。

5.从2020年11月的实践性环节报名开始,人力资源管理(独立本科段)专业的主考学校由北京交通大学调整为河北大学,行政管理(专科)和行政管理学(独立本科段)专业的主考学校由河北大学调整为河北经贸大学。申请从调整前主考学校毕业的在籍考生,需在2020年底前取得专业考试计划要求的课程合格成绩并办理毕业。详见自考信息系统“最新通知公告”。

来源|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按照教育部工作部署,2020年河北省成人高校招生报名工作即将开始,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报名方式

我省成人高校招生报名采取网上填报报名信息和报名信息现场确认的方式。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网址:http://www.hebeea.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严格按网上预约的时间、地点到报名信息确认点办理确认手续。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为我省成人高考唯一报名网站,未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受理考生报名。


二、报名时间安排


(一)统考生(含农民工考生)

1.网上报名、网上交费:8月30日9:00至9月4日16:00(期间每天22:00至次日6:00系统维护)。

2.报名信息现场确认:9月8日至9月16日。

3.考生申请退费:9月8日至9月17日。

4.艺术、体育类考生专业加试:10月10日、11日(具体时间由招生学校确定,请考生关注报考学校网站)。


(二)免试生

1.网上报名:8月30日9:00至9月1日16:00(期间每天22:00至次日6:00系统维护)。

2.报名信息现场确认:9月2日至9月3日。

3. 2020年9月退役的具有高职(专科)学历的报考专升本免试的退役军人网上报名安排:9月22日9:00至9月23日16:00登录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报名;9月24日至25日到河北省教育考试院招考大厦(石家庄市桥西区红旗大街299号)进行报名信息现场确认。


三、报名条件


(一)统考生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中等学校在校生以外的从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

3.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不影响所报专业学习。

4.报考高中起点升本科(以下简称高起本)、高中起点升专科(以下简称高起专)考生应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18周岁以下(2002年12月31日后出生)的考生须有高中阶段(含中专、职中、技校)毕业证书。

报考专科起点升本科(以下简称专升本)的考生必须是已取得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毕业证书、本科结业证书或以上证书的人员。

5.报考成人高校医学门类专业的考生应具备以下条件:

(1)报考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等临床类专业的人员,应当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相应类别的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证书或取得国家认可的普通中专相应专业学历;或者县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并具有中专学历或中专水平证书。

(2)报考护理学专业的人员应当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执业护士证书。

(3)报考医学门类其他专业的人员应当是从事卫生、医药行业工作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

(4)考生报考的专业原则上应与所从事的专业对口。

6.报考河北师范大学“以成人高等教育形式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各专业的考生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考生必须是我省在职小学教师。

(2)所报专业应与现任教学科或拟任教学科一致(第二学历除外)。

(3)原则上任教学科为理科专业的教师不得报考文科专业。

7.农民工考生报名条件按《河北省教育厅 河北省总工会关于做好2020年度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学历提升教育工作的通知》(冀教高函〔2020〕49号)执行,报名资格由工会系统负责审核。

8.在我省定居并符合上述报名条件的外国侨民,持省级公安机关填发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外侨居留证》可以在居住地(市)报名。


(二)免试生

1.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奥运会、世界杯赛和世界锦标赛的奥运会项目前八名获得者、非奥运会项目前六名获得者;亚运会、亚洲杯赛和亚洲锦标赛的奥运会项目前六名获得者、非奥运会项目前三名获得者;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和全国冠军赛的奥运会项目前三名获得者、非奥运会项目冠军获得者。

3.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普通高职(专科)毕业生。

4.具有高职(专科)毕业学历的退役军人。


四、录取照顾加分政策及有关要求


(一)录取照顾加分政策

1.运动健将和武术项目武英级运动员称号获得者,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可以在考生考试成绩基础上增加50分投档(一级运动员称号获得者为30分),是否录取由招生学校确定。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考生,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可以在考生考试成绩基础上增加20分投档,是否录取由招生学校确定。

获得地级以上(含)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及省(区、市)厅、局系统,国家特大型企业授予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及科技进步(成果)奖获得者。

获得省级工、青、妇等组织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称号者。

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荣立个人三等功以上者。

归侨学生、归侨子女、华侨在本省的子女、台湾省籍考生。

烈士子女、烈士配偶。

少数民族考生。

国防科技工业三线企业单位(位于地级市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除外)获得企业表彰的先进生产(工作)者。

年满25周岁以上人员(1995年12月31日前出生)。

贫困县(系指行唐县、灵寿县、赞皇县、平山县、青龙满族自治县、大名县、魏县、广平县、馆陶县、鸡泽县、肥乡区、广宗县、临城县、巨鹿县、新河县、平乡县、威县、内丘县、临西县、南和区、任泽区、阜平县、唐县、涞源县、顺平县、博野县、易县、曲阳县、涞水县、望都县、张北县、康保县、沽源县、尚义县、蔚县、阳原县、怀安县、万全区、赤城县、崇礼区、涿鹿县、平泉市、滦平县、隆化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兴隆县、承德县、海兴县、盐山县、南皮县、献县、孟村回族自治县、东光县、吴桥县、武邑县、武强县、饶阳县、阜城县、故城县、枣强县)考生。

3.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考生,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可以在考生考试成绩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是否录取由招生学校确定。

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

侨眷高级知识分子子女。


(二)办理工作要求

符合录取照顾加分政策的考生,须本人在报名信息现场确认时提出申请,并主动出具有效证件证书原件、复印件。逾期不予受理。

其中,贫困县考生须选择户籍所在地县级招生考试机构为报名信息确认点,并持《户口簿》原件、复印件方可办理照顾加分手续,否则不享受贫困县考生照顾加分政策。年满25周岁以上考生和少数民族考生的照顾加分信息,由系统根据考生居民身份证信息自动生成。

根据教育部规定,符合两项以上照顾加分政策的考生,其照顾分数不能累计,只选其最高分数给予照顾。


五、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有关要求


(一)报名要求

1.根据教育部规定,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中等学校在校生不允许报名。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在校生不得同时注册和拥有多个学历教育学籍。

2.首次报名的人员须进行“新用户注册”。报名系统通过向考生网报时填写的手机号码发送“验证码”完成注册。同一个手机号码或同一个身份证件号码只允许报考一次。

考生网报时填写的“手机号码”,自网上报名至新生报到入学前请勿变更。如因变更手机号码或网报填写手机号码不真实,导致招生考试机构、报名信息确认点、招生学校无法联系考生或影响考生查询成绩、填报征集志愿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考生设置的“密码”,将用于考生登录报名系统和登录征集志愿填报系统。设置的“密码”要相对复杂(长度为8至16位,必须同时包含字母和数字),同时要妥善保管,因泄漏密码所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考生填报的“居住地址”是招生学校向考生发放《录取通知书》、招生考试机构向考生寄发《违规处理决定书》及其他材料的重要依据,因地址不准影响送达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按照《河北省招生委员会、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雄安新区托管移交期间教育考试招生工作方案>的通知》(冀招委〔2019〕2号)要求,过渡期内,三县教育考试招生工作业务管理、指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暂维持现状,由保定市进行业务管理和指导,三县考生在成人高考报名系统选择“户籍”时,需先选择“保定市”,再根据本人实际填报具体的户籍信息和选择确认点。

4.报考专升本的考生(含免试生),报名系统将根据考生填写的相关信息,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在线审核考生专科及其以上学历。未通过在线审核的考生,现场确认时需进行书面承诺,自行承担录取后无法学籍注册等后果。

5.根据教育部规定,报考高中起点升本、专科的考生,应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18周岁以下考生现场确认时应提交高中阶段(含中专、职中、技校)毕业证原件、复印件,未提交的考生将不予确认。


(二)报名信息现场确认要求

1.实行预约确认。为防控疫情,有效分流人员,考生须按网上报名时预约的确认时间和确认地点进行报名信息确认。非预约时间、非预约地点无法确认。对因特殊原因不能按预约时间进行确认的考生(含报名资格存疑的考生),在报名信息确认时间允许和确认点尚有预约空位条件下,可登录报名系统重新预约确认点和时间。每名考生最多有一次重新预约机会。请考生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确认时间和地点。

2.考生需在户口所在地(或居住地)所在设区市范围内进行现场确认。所有考生均须提供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进行确认。

根据《河北省居住证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在我省工作(生活)的外省籍人员,凭本人现工作(生活)所在地公安机关发放的有效《居住证》(不含《居住登记凭证》)可以在居住地(《居住证》发放公安机关所在市)报名。在我省辖区内服役的非河北省籍现役军人,提交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士兵证》(或《军官证》)以及所在部队团级以上人力资源部门出具的《介绍信》(证明为驻冀部队现役军人)进行现场确认。

我省将对所有考生填写的户籍信息和外省籍考生提交的《居住证》交由公安机关核验真伪。对没有《居住证》或《居住证》无效的考生均不予确认。对涉嫌伪造证件的,公安机关将依法查处。

3.因为今年河北电大成人单招考试在全国统一成人高考报名之后进行,因此允许报考单招的考生参加今年的全国成人高考(统考)报名。上述考生在网上预约确认时间时,需与河北电大成人单招考试时间错开。已被单招录取的考生不能再参加全国成人高考,报名费不予退还。

4.经公安部门审核报名资格存疑的考生,需到市级招生考试机构确认点(或指定确认点)进行报名资格再审核。考生到网上预约的确认点将不能进行确认。在报名信息确认时间允许和确认点尚有预约空位条件下,考生可登录报名系统重新预约确认点和时间。每名考生最多有一次重新预约机会。

5.考生报考时须签订《考生诚信承诺书》,对本人填写的各项信息准确性和对交验的报名材料真实性负责。《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规定,考生通过伪造证件、证明、档案及其他材料获得考试资格、加分资格和考试成绩的,其报名参加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并将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


(三)考生参加确认疫情防控要求

1.查验“健康码”。考生须申领“河北健康码”(打开微信→搜索“冀时办”→选择“冀时办小程序”→按提示进行授权登录→首页点击“出示码”→确认授权认证身份后点击“立即领取”→输入当前居住地址和近期情况后点击提交),如实填写个人信息,不前往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不出国(境),不参加聚集性活动。考生进入确认点,须查验“河北健康码”。持“河北健康码”非绿码的考生和来自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考生,须主动提供7日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否则不得进入确认场所。

2.接受体温测量。考生应主动接受体温测量。通过体温检测通道时,应保持人员间隔大于1米,亮绿码,并签订《身体健康承诺书》。“河北健康码”为绿码及现场测量体温正常(<37.3℃)的考生方可进入确认点。

3.按流程确认。考生须按照确认流程,在工作人员指引下完成现场确认。确认过程中,自觉排队按顺序等候,保持人与人之间1米以上距离,严禁拥挤。考生应自备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除进场验证和电子摄像环节需摘除口罩以外,全程佩戴口罩,尽量减少与其他考生交流,做好个人防护。


(四)考生办理退费要求

已在网上支付报名考务费但未进行报名信息确认的考生以及未通过报名资格审核的考生,可以申请退费。

考生持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于9月8日至9月17日到网上报名时所选定的确认点办理退费手续,逾期不予办理。经复审通过的,省教育考试院在规定时间内将报名考务费退还至原交费账户。


来源|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部署要求,教育部将52个未摘帽贫困县作为教育扶贫“主战场”,并由部党组成员进行挂牌督战和全覆盖式调研指导。8月21日至23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调研指导教育脱贫攻坚工作。


在四川期间,陈宝生观摩了电子科技大学教育系统“e帮扶”消费扶贫平台布拖县农特产品直播活动,深入布拖县拖觉镇幼儿园、拖觉镇中心校、布拖县阿布泽鲁小学、木尔乡叶尔村幼教点、布拖县教育园区、拉达乡卡点和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调研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控辍保学、“大通铺”“大班额”化解、高中学校建设、县城集中办学、对口帮扶、校园足球特色建设、学前学普、幼师培养、“一村一幼”辅导员培训等工作,并走访劝返复学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


陈宝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命运之战,是改善教育面貌的格局之变


在布拖县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上,陈宝生认真听取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教育脱贫攻坚和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对布拖县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果和教育改革发展呈现的巨大进步予以肯定。他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贫困斗争,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这是一场改变山河、脱胎换骨的革命,是艰巨的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命运之战,是改善教育面貌的格局之变。当前,脱贫攻坚战收官胜利在望,既要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总攻战,也要深入思考当地经济社会尤其是教育后续发展之策,充分认识到更艰巨的任务、更光辉的前景、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要结合实际提前谋划、持续推进、抓好落实。


陈宝生:要持续紧盯控辍保学工作、补齐农村义务教育短板、切实做好教育脱贫攻坚验收


陈宝生对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提出3点要求。


 一是持续紧盯控辍保学工作。要采取多种措施摸、带着感情劝、履行责任控、提质赋能保,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摸清底数、实时监测,以提高教学质量吸引学生入校学习本领,确保失辍学学生存量不反复、增量不发生。


二是补齐农村义务教育短板。要努力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由基本均衡转为优质均衡,做到底部抬高、基础打牢。民族地区要坚持语言筑基,深化普通话推广工作,同时优化学校布局和资源配备,推动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中心城镇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资源向寄宿制集中、职业教育向园区集中、精力向职业教育集中,抓实学位建设,做好学历教育,充分保障群众受教育权,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三是切实做好教育脱贫攻坚验收。要提升政治站位,使脱贫攻坚战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要把各项指标搞实在、交实账,精准交账。要注重效能,多做乘法,让成果实实在在与百姓共享,转化为干部队伍改善精神面貌的动力。要聚集资源基础,多方吸引力量,为乡村振兴做好准备。要做可持续发展文章,推动势能、势头并进,做好人才培养、产业培植、技术培育工作,让教育脱贫攻坚战效应惠及长远。


文章来源:微言教育

教育部金秋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今天在京召开,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领导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教育部要求各地和学校按照“最大限度复学、最严标准防控”原则,科学谋划秋季开学疫情防控工作,全面推进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王登峰说,早在2020年6月19日,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做好学校2020年暑期放假及秋季开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和学校将暑期和秋季学期工作一体化部署推进,因应疫情变化,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推动全面恢复教育教学秩序。继续落实“错区域、错层次、错时、错峰”返校原则,提早制定秋季开学返校工作方案,可加大老生返校与新生报到的间隔。充分认识学生全面返校、学校满负荷运行的压力挑战,科学预判、完善预案、做好演练、及时查改。对接属地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机构,确保师生健康和校园公共卫生安全。


他介绍说,7月10日,教育部召开教育系统疫情防控调度视频会议,总结2020年上半年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暑期疫情防控和谋划秋季开学工作。要求各地和学校按照“最大限度复学、最严标准防控”原则,科学谋划秋季开学疫情防控工作,全面推进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要求各地和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尽量满足秋季开学疫情防控相关要求,最大限度保障师生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一校一策”制定完善校园突发疫情处置预案,开展应急处置模拟演练。研制大学新生开学方案,合理安排老生返校和新生报到时间。今年8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修订更新前期制定的相关技术方案,形成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