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近日,媒体报道浙江省2020年高考个别阅卷人员涉嫌泄露考生作答情况、擅自使用评卷信息,个别命题教师涉嫌参与社会机构培训等。浙江省高考为自主命题,教育部考试中心第一时间约谈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要求立即开展调查,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高考评卷和命题工作事关考试公平和广大考生切身利益,教育部高度重视,对相关工作建立了严格的制度规范,明确规定阅卷教师不得擅自将评卷情况、考生作答情况外传等“十六个不得”;明确规定命题教师不得暴露本人身份,不得以命题教师的名义参加有关高考的补习、辅导、讲座、编写复习资料、发表文章等工作纪律。

教育部考试中心将根据教育考试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加强对各地的督促指导,牢牢守住高考公平的底线。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庆祝2020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开展好第36个教师节宣传庆祝工作作出部署。

通知指出,组织做好2020年教师节庆祝工作,集中展示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实施“奋进之笔”的进展成效,展现广大教师立足教育教学岗位助力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教育脱贫攻坚战的精神风貌,对于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筑梦育人使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教育强国努力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知明确,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立德树人奋进担当,教育脱贫托举希望。教育部将召开全国教师发展大会,组织优秀特岗教师事迹报告会,开展“特岗计划”实施15周年、“国培计划”实施1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会同中央有关部门和媒体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寻找最美教师”活动(教师节当晚播出)、教师风采在线宣传等。


通知要求,各地各校要围绕主题、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一是务实组织各项活动。要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际情况,本着隆重、简朴、务实的原则开展各项庆祝活动,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教师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向深入,主动将教师节的重大活动安排向地方党委和政府汇报,深入开展走访慰问,增强教师获得感,确保广大教师过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二是广泛弘扬尊师风尚。要通过多种形式,全面反映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生动展示当代教师阳光美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良好形象。大力弘扬尊师重教传统,构建新时代尊师文化,广泛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关心、理解、支持教师,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三是加快完善惠师举措。要持续抓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力戒形式主义,为教师营造安心、热心、舒心、静心从教的良好环境。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切实保障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民主权利。支持鼓励行业企业在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时给予教师优先和优待。四是全面落实强师政策。要深入推进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及本地贯彻实施意见,确保国家各项政策举措全面落地见效激发教师从教动力,使广大教师乐教善教、甘守讲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通知全文如下↓ ↓ ↓ 



教育部关于做好庆祝2020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

教师函〔2020〕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6个教师节,是尊师重教的重要节日。组织做好2020年教师节庆祝工作,集中展示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实施“奋进之笔”的进展成效,展现广大教师立足教育教学岗位助力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教育脱贫攻坚战的精神风貌,对于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筑梦育人使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教育强国努力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立德树人奋进担当,教育脱贫托举希望。教育部将召开全国教师发展大会,组织优秀特岗教师事迹报告会,开展“特岗计划”实施15周年、“国培计划”实施1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会同中央有关部门和媒体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寻找最美教师”活动(教师节当晚播出)、教师风采在线宣传等。各地各校也要围绕主题、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开展相关活动。现就教师节庆祝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务实组织各项活动。各地各校要本着隆重、简朴、务实的原则,加强领导、精心策划,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好各项庆祝活动。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教师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向深入,认真使用《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领会精髓要义,激发内生动力,引导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守立德树人使命,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主动将教师节的重大活动安排向地方党委和政府汇报,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有关方面大力支持。要深入开展走访慰问,特别是要关心乡村一线教师、离退休老教师、家庭困难教师以及受疫情影响的教师等,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增强教师获得感,确保广大教师过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

二、广泛弘扬尊师风尚。各地各校要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和“两微一端”等多种媒体形式,表彰会、报告会以及电视、电影、微视频、文学作品等多种艺术形式,充分展现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师工作的高度重视,全面反映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结合线上教学、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从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等不同角度,深入挖掘宣传优秀教师典型,讲好身边榜样故事,生动展示当代教师阳光美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良好形象。大力弘扬尊师重教传统,构建新时代尊师文化,广泛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关心、理解、支持教师,使教师这个神圣职业更具吸引力和成长前景,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三、加快完善惠师举措。各地各校要持续抓好《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列出具体减负清单,力戒形式主义,为教师营造安心、热心、舒心、静心从教的良好环境。落实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切实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制定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决策、重要文件充分听取教师代表意见,保障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民主权利。做好教师荣休工作。支持鼓励行业企业在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时给予教师优先和优待。鼓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场馆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地)等对教师实行优待举措,体现对教师的特殊关爱。

四、全面落实强师政策。各地各校要深入推进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及本地贯彻实施意见,确保国家各项政策举措全面落地见效。突出师德第一标准,加快推动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深化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扎实做好特岗教师招聘、“国培计划”实施、公费师范生培养等工作,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教育,补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短板,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源头上培养高素质教师。推进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加强教师管理改革创新,完善教师人才工作机制,激发教师从教动力,使广大教师乐教善教、甘守讲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教育部

2020年8月18日

来源丨教育部官网

中专生能够成为中科院院士,你相信吗?第一学历中专毕业,通过长期不懈的勤奋努力,不仅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医学家,并且成功挽救全世界几百万人的生命。讨论本文的话题之前, 先来分享一段真实的故事。


一、一位中专生的逆袭之路



1970年4月,初中毕业后年仅16岁的陈竺,随着上山下乡的大军来到江西赣南地区的信丰县农村「插队」。这个勤奋好学的少年,在艰苦的农业生产之余自学不辍,常常在深夜阅读随身带来的中学数理化课本,同时刻苦钻研的父亲寄给他的英文书籍。


1973年,陈竺参加高考,不幸落榜。但年轻的陈竺从不气馁,仍然坚持自学父母从上海寄来的医学书籍,乡亲们知道后,便会常常找他看病。1974年,21岁的陈竺成为一名赤脚医生,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都会去找「陈医生」治疗。 


由于表现突出,1975年,22岁的陈竺进入江西省上饶卫校读书,毕业时各门成绩全为优秀,被留校任教。


1978年,25岁的陈竺前往上海瑞金医院进修,结识了著名的血液学专家王振义教授。王振义发现,陈竺虽然只有中专学历,但写的病历十分仔细、准确,从此,他开始悄悄地暗中观察这个年轻人……


这一年,高校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爱才心切的王振义鼓励陈竺报考研究生。陈竺夜以继日地自学大学课程,最终在 600 多名考生中获得总分第二、血液学专业第一的好成绩,成功考上上海第二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当时政策允许中专报考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上海瑞金医院工作。



1984年,陈竺凭着优异的专业成绩来到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从事博士后研究。1989年,36岁的陈竺谢绝了法方的挽留,学成归来。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试验,陈竺带领研究人员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进行联合靶向治疗,使得这一疾病的五年无病生存率跃升至90%以上,达到基本「治愈」标准,从而挽救了全世界千千万万患者的生命。


1995年,陈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年他只有42岁,是当时中国医学界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其后又分别当选为美国、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外籍院士。2007年,54岁的陈竺院士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


在陈竺院士传奇的人生履历中,囊括了中国当代所有医学人士的代表。有农村基层的「赤脚医生」,有第一学历最低的中专生,有大医院的普通医师,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有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有中国的卫生部长,当之无愧成为中国医学界最杰出代表。也是医学界所有后学晚辈学习的楷模。


二、天道酬勤,努力终有回报



除了陈竺院士,年轻、英俊、儒雅的郝海平教授,也是众多年轻人心目中的「励志哥」。现年仅44岁的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郝海平教授第一学历也是中专。


早年考入安徽芜湖中医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安徽省望江县基层医院中药房从事配方抓药工作。年轻的郝海平教授不甘学问止步不前,凭借顽强毅力自学完成大学课程并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最终成为知名大教授。


现已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首批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万人计划)。历任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药学院院长。2019年8月任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


实际上,在全国许多著名三甲大医院和高校中,有相当数量的知名医学专家、教授的第一学历都是中专、大专。


这些第一学历不高的杰出人才无一例外地都是经过了长期的艰苦学习和努力,最终成长为知名的专家、教授。天道酬勤,付出终有回报。


其它各行各业,都有第一学历不高的优秀杰出人才。


三、教育「并轨」改革掀浪潮,中专地位一落千丈



熟悉中国教育历史的人都知道,关于第一学历讨论主要源于1998年的全国中等教育「并轨」改革。其中,以2001年毕业的中专生(3年制,4年制是2002年毕业)为分水岭。


在1998年以前,无论中专、大专、大学,考上都不容易,凡是考上各类学校的「含金量」都很高,用人单位也不存在歧视第一学历的情况。「并轨」以前的中专毕业生实行国家统一分配工作,一旦考上,就等于跳出农门,端上「铁饭碗」,这成为当时成绩优秀的中学生升学的首选。


通常只有考不上中专的学生才去就读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这与现在截然不同。然而「并轨」之后,国家取消中专生分配工作,上学也要缴纳学费。于是1998年以后,成绩好的中学生再也不会报考中专学校,中专生源质量瞬间一落千丈,社会和用人单位纷纷开始对中专学历不友好起来。


受中等教育「并轨」影响,1997年至2001年前后毕业的中专生受到的冲击最大。中专生们从手捧铁饭碗的「天之骄子」猛然跌落人间陷坑,一度造成若干年的就业混乱。


因为国家突然取消毕业分配,当时的市场化就业机制没能及时建立起来,网络就业信息不畅通,导致学生毕业后求职无门,不少青年学生成为政策转型下的牺牲品。


四、市场化就业致「学历歧视」



几年后,市场化就业机制正式建立,自谋职业理念深入人心。此后,第一学历日渐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吹捧。于是,中等教育声誉急转直下,专科甚至普通本科相继受到拖累,社会上越来越看重名校和高学历。不少用人单位以2001年以前毕业的中专生为界,之后毕业的必须要大专、本科以上学历。


尽管国家明文规定不得对劳动者的性别、出身、学历等有歧视性规定,但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上赫然注明:第一学历要求国家统招统分的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211」、「985」高校毕业、世界排名前 100 位重点大学毕业等等。



于是,很多人不禁从心里发出疑问:第一学历不高,难道就没有参加公平竞争的机会了吗?社会上真的有那么多出身名校、名门的人才吗?


五、第一学历并不决定人生,它只是开始



第一学历只是人生上半场,人生的下半场主要取决于自己,越努力就会越幸运,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通过后天努力,事业成功者依然数不胜数。


第一学历起点不高,或许会让前进的道路上增添困难,但绝不是放弃人生追求成功的理由,只要通过不断地勤奋学习和努力,人生同样也会绽放光彩。


诚然,现实中确实有不少地区和用人单位对第一学历相当不友善,将第一学历不高的人才拒之门外。例如深圳市多数公立医院招聘,对求职者第一学历要求普遍为全日制本科以上,某些军队系统招聘甚至要求第一学历「985」高校毕业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偏远落后地区大小医院盲目跟风,往往招聘时第一学历要求比经济发达地区还要高。一面口口声声喊着招不到人,一面紧紧咬住第一学历「全日制本科」、「211以上」不放松。


无论何时,用人单位招聘的应是合适的「人」,而不是一张好看的「第一学历」。


有些单位完全无视人才后天的努力,甚至「一棍子打死」第一学历不高的人才,这种做法有时会给人才和招聘单位自身造成双重遗憾。


六、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存在即合理。包括上海市在内的很多地区和用人单位仍然能够秉持用人实事求是、能力第一的理念,并未将第一学历不高的人才排除在外。相信只要有能力,依然有机会取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职场上,通常取得副高职称以后,一般就没有人会在意你的第一学历。


天道酬勤,英雄不问出身。即使你的第一学历不高,或许前进的道路相对狭窄,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最终依然可以到达成功的彼案。只要你心中还有梦想,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勤奋学习实践,一切成功皆有可能。



文章来源:公众号  丁香人才

作者:程华尧

又到一年开学季,校长的调动、提升又成了学校教师关注的话题。笔者观察到,某农村学校近三年来,校长一年换一个。新校长,新气象,新理念,但频繁更换校长未必是好事。

学校更换校长,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老校长退休,需要新校长替换;新成立的学校需要校长;达到规定的工作年限(3至6年),正常调动;工作突出,需要提升。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加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校长、教师补充配备,破解择校难题,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村学校校长更换并没有明显的效果。校长频繁异动,学校很难形成一套有执行力的办学理念。甚至有教师断言,一年换一个校长,三年后学校的教学质量必将走向低谷。这种说法也许有点夸大其词,但并非杞人忧天。

办学理念的形成需要一以贯之。一个校长提出一个办学理念,一年时间不到,新换的校长又提出一套理念。长此以往,学校很难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还会使校长这一职位表面化,其结果是没有多少校长会踏踏实实钻研教育理念。

校长频繁更换,一方面源于农村学校条件相对艰苦,新来的校长难以安心、用心办学。另一方面,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校师资相对匮乏,优质生源也相对薄弱,短时间内办学成果不会有明显提升。

为了摆脱困境,尽快出政绩,一些校长便将“游击战术”视为“灵丹妙药”:集中优秀师资,突击毕业班教学,以应试教育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条件,强化学校硬件建设,把学校的部分硬件建设纳入“计划”并启动。

这种“游击战术”在一定时间内确实有积极作用,但会使原有的办学理念半途而废,最终成为学校的“伤痕”。不同的校长,办学理念不尽相同。频繁更换校长,学校的办学理念必然会出现断裂。学校的办学特色、风格,不是某个校长一时心血来潮杜撰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

因而,笔者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校长调动不可太过频繁,独立中学的校长至少需要工作三年,九年一贯制的校长至少要工作六年,或者更长。这样,才能制定全面的提升质量的整体规划。

另外,新校长上任后,不仅要有开拓进取的心态,还要能沉下心身,研究和继承前人的经验,把文章做实做足,在此基础上,开拓和发展未来的事业。校长要少一点盲目决策,多一点实干精神。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教体艺厅函〔2020〕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统筹做好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恢复教育教学秩序。各地各校要充分认识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意义,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各级各类学校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国卫办疾控函〔2020〕668号)要求,结合本地疫情防控形势和学校实际,积极稳妥制定开学工作方案。学校党组织书记和校长(园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组织教职员工做好开学准备,落实对师生员工的健康监测要求,全面排查各类设施设备安全隐患,按照“错区域、错层次、错时、错峰”“属地统筹”等原则,周密安排2020年秋季学期开学和相关工作,全面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二、科学精准做好校园疫情防控。要压实学校防控主体责任,落实“防输入、防反弹、防突发、防松懈”要求,坚持人物同防、多病共防。开学前,要建立完善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根据当地医疗服务预案制定具体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好防疫物资储备和校园环境卫生整治,“一人一档”制定返校学生信息台账,确保学生返校全程可追溯。开学后,要严格日常管理,严格把好校门,严格活动管控,强化教室、食堂、宿舍、实验室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及安全管理,继续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突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重点节点、重点事”的防控,针对国内境外疫情重点地区、无症状感染者、有重点地区旅行史或病史人员、秋冬季传染病高发时节等强化关键环节管理。要与卫生健康等部门密切配合,健全预警、预防机制,确保对突发疫情做到“四早”。

  三、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各地各校要坚持底线思维,制定完善本地本校应急处置预案,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要组建应对学校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工作队伍,加强应急工作人员培训。要与卫生健康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形成“点对点”的协作机制,协同开展应急预案全员、全过程、全要素演练,把做好应急演练作为开学、开园的必要条件。要确保应急工作机制运转顺畅,一旦发现疫情,能够快速启动,第一时间隔离、第一时间报告,高效处置,将疫情处置控制在合理范围。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地各校主要负责同志要充分认识学生全面返校、学校满负荷运行、应对“疫后综合征”的压力挑战,强化组织领导。确保人员到位、设备到位、设施到位、物资到位、制度落实到位,切实保障学校防疫物资储备充足,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对条件薄弱学校改善卫生基础设施和防疫物资配备支持力度,加强对学校防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要强化辖区、教育部门、学校、家庭个人“四方责任”,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落实《教育系统应对“疫后综合征”工作方案》,针对教育管理、教学改革、心理援助等重点问题,细化方案,做好应对。及时排查师生心理状况,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提高心理疏导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

  各地和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将2020年秋季学期开学方案和疫情防控方案以及贯彻落实本通知情况及时报教育部。

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教育部办公厅代章)

2020年8月14日

日前,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发布2020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计划。根据各县(市、区)申办情况,今年,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拟在河北省11个设区市和雄安新区的128个县(市、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其中,127个县(市、区)已开办,秦皇岛市海港区拟开办。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办理的助学贷款。根据国开行河北分行发布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计划,符合条件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含第二学士学位、高职学生)、预科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不超过8000元,全日制研究生(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不超过12000元。

为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减轻贷款学生经济负担,按照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调整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要求,2020年起,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新受理的助学贷款全部执行国家最新政策,将助学贷款期限从学制加13年、最长不超过20年调整为学制加15年、最长不超过22年。借款学生在读期间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将助学贷款还本宽限期从3年延长至5年。毕业当年不再继续攻读学位的,在5年还本宽限期内只需偿还利息,毕业第6年开始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

据介绍,河北省已具备国开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开办条件的县(市、区)教育局已于7月22日陆续开始受理贷款申请,9月25日受理结束。

8月20日,备受关注的河北高招录取本科批一志愿投档线揭晓。372所院校提档线超过600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理工类提档线都超出了700分。今年本科院校录取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特点?快来一起了解下↓↓↓ 

全国院校在河北投档线前20名

文史类

清华大学679分、北京大学667分、上海交通大学660分、复旦大学657分、中国人民大学657分、南京大学655分、浙江大学653分、北京师范大学647分、武汉大学646分、南开大学642分、中山大学638分、厦门大学637分、北京外国语大学637分、华东师范大学636分、中国政法大学636分、中央财经大学636分、上海财经大学634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634分、天津大学634分东南大学633分。

理工类

清华大学704分、北京大学703分、上海交通大学700分、复旦大学698分、北京大学医学部696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695分、复旦大学医学院694分、浙江大学694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91分、中国人民大学690分、浙江大学医学院689分、南京大学689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86分、北京理工大学682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679分、同济大学678分、西安交通大学676分、北京师范大学673分、南开大学673分、哈尔滨工业大学672分。

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理工类提档线超700分

2204所院校在本科批计划招生

今年河北省首次将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合并为本科批,合并后的本科批,是录取批次中招生人数最多的批次。2204所院校在本科批计划招生,其中,987所文史类院校,1217所理工类院校。

河北700分以上考生108人

从高考成绩分布看,我省700分以上的考生有108人,600分以上的考生有35122人。

283所文史类院校超本科线100分

239所理工类超600分

从一志愿投档情况看,河北线上优质生源比较充足。283所文史类院校高出本科线100分,239所理工类院校提档线超过600分。

3高校理工类投档线超700分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理工类提档线都超出了700分。

今年有个新变化

一志愿投档结束后,仅有8所文史类院校提档线压本科线录取, 16所理工类院校一志愿生源不足。本批次计划录取预计到9月2日结束,本科批录取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设一志愿、二志愿、三志愿,一志愿、二志愿录取时不降分,三志愿征集时,有降分的可能,允许线下考生填报。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统筹做好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通知要求,全面恢复教育教学秩序。各地各校要充分认识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意义,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要求,结合本地疫情防控形势和学校实际,积极稳妥制定开学工作方案。

  学校党组织书记和校长(园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组织教职员工做好开学准备,落实对师生员工的健康监测要求,全面排查各类设施设备安全隐患,按照“错区域、错层次、错时、错峰”“属地统筹”等原则,周密安排2020年秋季学期开学工作,全面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科学精准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开学前,要建立完善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做好防疫物资储备和校园环境卫生整治,“一人一档”制定返校学生信息台账,确保学生返校全程可追溯。

  开学后,要严格日常管理,严格把好校门,严格活动管控,强化教室、食堂、宿舍、实验室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及安全管理。突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重点节点、重点事”的防控,针对国内境外疫情重点地区、无症状感染者、有重点地区旅行史或病史人员、秋冬季传染病高发时节等强化关键环节管理。

  要与卫生健康等部门密切配合,健全预警、预防机制,确保对突发疫情做到“四早”。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各地各校要坚持底线思维,制定完善本地本校应急处置预案。要组建应对学校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工作队伍,加强应急工作人员培训。

  要与卫生健康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形成“点对点”的协作机制,协同开展应急预案全员、全过程、全要素演练,把做好应急演练作为开学、开园的必要条件。

  要确保应急工作机制运转顺畅,一旦发现疫情,能够快速启动,第一时间隔离、第一时间报告,高效处置,将疫情处置控制在合理范围。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地各校要充分认识学生全面返校、学校满负荷运行、应对“疫后综合征”的压力挑战,强化组织领导。

  确保人员到位、设备到位、设施到位、物资到位、制度落实到位,切实保障学校防疫物资储备充足,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对条件薄弱学校改善卫生基础设施和防疫物资配备支持力度,加强对学校防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

  要强化辖区、教育部门、学校、家庭个人“四方责任”,针对教育管理、教学改革、心理援助等重点问题,细化方案,做好应对。及时排查师生心理状况,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提高心理疏导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

  2020年上半年,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国家医保局、中科院、国家中医药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15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合力推进《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落地落实,立足职能、多方联动、精准施策,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取得新的阶段性进展。

  强化统筹部署。教育部牵头完善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科技部、医保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民政部、中科院等6个部门加入,成员单位由9个增至15个。向联席会议机制成员单位征集并汇总14个供联席会议机制研究的选题。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儿童青少年视力专题调研视频会议,部署在9个省份开展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用眼和近视防控调研,研判和应对疫情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影响。发布《常态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前提下学校文明卫生、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引导儿童青少年掌握爱眼护眼常识,学会识别不良用眼环境,主动选择有益眼健康的环境。部署做好教育系统2020年全国“爱眼日”宣传教育工作,要求各地各校将“爱眼日”宣传教育与疫情防控、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相结合,高度关注儿童青少年眼健康。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督导,检查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落实情况。共青团中央发布《共青团服务青年发展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工作指引》,将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作为身心健康领域主要工作。

  落实减负要求。根据教育部等9部门印发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指导各地严格按照课标教学,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科学合理布置作业。严禁在“停课不停学”期间对学生进行学业考试和对教师进行教学进度考核。发布中小学生和家长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学习生活建议,印发《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以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校科学有序实施线上教学,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和设施,指导家长督促儿童青少年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严控在线时长。利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组织疫情防控期间职业院校在线教学活动,指导职业院校采取在线理论教学与线下自主学习相补充、线上虚拟实训与线下居家训练交替进行等方式,合理安排线上学习时间。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上的课程每节课时长15—20分钟,在醒目位置设置温馨提示,提醒学生控制在线学习时间。

  提高防控能力。中央宣传部倡导绿色印刷,适当扩大图书、期刊字号,适应青少年视力保护需求。加强有声读物创作生产,实施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为居家学习的孩子提供优质课外知识补给,用听书解放双眼,减缓视力疲劳。国家卫生健康委针对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和上网课等导致屏幕暴露时间显著增加,可能导致近视防控成效发生反弹的情况,先后发布2个版本《儿童青少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近视预防指引》,指导做好疫情期间近视防控。印发中小学和托幼机构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其中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提出要求,引导做好近视防控工作。持续组织实施学生近视和健康影响因素专项监测,掌握各省份儿童青少年近视状况。组织起草《儿童青少年学习用品近视防控卫生要求》,拟对教科书、教辅书、普通教室照明灯具、教学多媒体等提出近视防控相关规定。国家中医药局研究制订近视防治中西医一体化综合预防和诊疗方案,形成《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结合综合一体化防治方案(预防控制部分)专家共识》《近视防治中西药一体化综合诊疗方案》。推广线上就诊与专家“一对一”指导,帮助学生在家接受近视干预措施。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实施读写台灯等健康照明产品、教室健康照明光环境、桌椅人体功效学、眼视光产品、验光配镜场所服务等认证项目,编制《健康显示屏认证技术规范》,研发电子产品健康显示认证项目,从源头减少使用电子产品对儿童青少年视力的影响。

  贯通体育锻炼。体育总局印发《关于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视力健康的通知》,要求各地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推广普及青少年科学健身方法和知识,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创编青少年近视防控操,通过学习强国、人民网等媒体平台推广,浏览量超200万次。联合共青团中央等部门推出“2020年全国青少年近视防控操线上亲子大赛”,通过“学习+打卡练习”模式,引导儿童青少年坚持练习近视防控操,调节身体姿态,养成良好用眼习惯,访问量超1100万次。征集各类青少年科学健身方法和体质健康指导内容“健康包”。分年龄段编写《儿童居家科学健身指南》《青少年居家科学健身指南》。组织52项线上体育赛事活动,提供超过2.66万场线上比赛及活动,累计参与1.11亿人次,网络赛事活动相关视频播放总量超3.08亿次。全国各级妇联组织引导广大家庭积极开展亲子阅读、亲子健身、亲子才艺展示等文体实践活动,丰富孩子居家生活,引导主动放下电子产品,保持用眼卫生。

  严格市场监管。市场监管总局将眼镜架、眼镜镜片等产品纳入国家监督抽查计划,以“双随机、一公开”方式部署眼镜制配场所计量专项监督检查和全国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工作,开展2019年眼镜制配场所计量专项监督检查“回头看”。畅通市场监管投诉举报渠道,推动青少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查办近视防治产品仿冒混淆、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案件1400件,案值2.84亿元,罚没金额0.86亿元。加大不合格眼视光产品执法力度和缺陷产品召回监管力度,召回眼镜类产品4次,涉及数量939件。推进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建设,办理眼镜等相关领域专利侵权纠纷案件226件,协助查处假冒专利违法案件128件,协助办理商标侵权纠纷和假冒案件19件。严格产品注册审批,批准上市角膜接触镜类产品580余个,发布强制性标准12项。开展医疗器械“清网”行动,加强眼科矫治器具等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监管,严厉打击医疗器械“线上线下”销售违法违规行为。

  防止沉迷网游。中央宣传部严格网络游戏内容审核把关,根据出现的倾向性问题,评议网络游戏作品或相关规则,补充完善网络游戏内容审查标准,提高游戏内容质量。下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工作指南》,要求网络游戏企业分析未成年人用户沉迷游戏的成因,修改造成沉迷的具体内容、功能或规则,严控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和时长。严格落实每日22时至次日8时不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法定节假日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时长每日累计不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不超过1.5小时的要求。引导网络游戏企业开展适龄提示试点,探索对上网出版运营的网络游戏设置适合不同年龄段用户的提示标准,并在用户下载、注册、登录页面等位置显著标明。组织重点地区全面排查属地网络游戏企业及游戏的防沉迷落实情况,督查和自查游戏上万款,发现和处理问题700多条,有力推进防沉迷要求落地落实。中国消费者协会积极处理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投诉纠纷,发布有关网络游戏消费提示,敦促经营者切实落实未成年人认证、登录、充值等特殊保护要求。共青团中央积极推动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问题的相关立法工作。

  推动专业建设。教育部支持有关高校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在有关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眼视光、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7所高校在医学技术、临床医学、中医学等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眼视光学、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中医眼科学等二级学科。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35所高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健康管理等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2所高校增设眼视光医学专业,安徽医科大学等3所高校增设眼视光学专业,中国药科大学等23所高校增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高职眼视光技术、健康管理等相关专业点169个,设置中职眼视光与配镜、营养与保健等相关专业点75个。

  强化人才培养。面向本科临床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学生开展眼科学相关课程教育,面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开展健康教育学、儿童少年卫生学等课程教育,提升医学生近视防控相关能力和水平。在“国培计划”示范项目中设置体育与健康培训者、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及紧缺领域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面向体育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开展专项培训,带动各地教师提升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能力。教育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指导各地落实《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部署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考虑不同地域、学科特点,推进分类评价。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着力推动高校自主开展教师职称评审,高校保健教师、健康教育教师按规定参加职称评审。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召开验光配镜领域专题研讨会,分析我国近视人口现状和相关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情况,研讨眼镜验光员、眼镜定配工等从业人员资质等相关专题。

  加强科学研究。科技部加快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立项项目“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综合防控有效方法、技术和配套产品研究”,安排经费821万元,支持研制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三级监测”和“三级预警”系统,开发100台可穿戴眼周经皮穴位电刺激仪和用眼行为监测与矫正仪等试用样机,开展中药滴眼剂药学研究。国家中医药局加快推广“青少年近视的中医药综合防治研究”“青少年视力低下中医外治法防控技术临床评价及规范化研究”的成果转化应用。教育部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设立“学校、家庭、个人综合防控中小学生近视的体育锻炼路径研究”等5个研究课题。立项支持北京大学牵头承担“学生电子屏教学应用诱发近视的多中心试验研究”,联合设在温州医科大学的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探索儿童青少年使用电子屏对视力发展的影响。

  合理安排投入。中央财政安排近视防控工作专项资金512万元,支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宣讲等《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有关工作。下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603.3亿元,各地可结合疫情防控实际,统筹使用相关资金,开展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等工作。安排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资金194.41亿元,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补助资金293.5亿元,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补助资金59.2亿元,支持各地改善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

  深化宣传教育。国家卫生健康委通过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等多种渠道,加强近视防控知识宣传,提醒做好疫情期间近视防控工作。广电总局通过全国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例会平台,传达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政策精神和进行相关工作部署,要求广电系统开展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结合“爱眼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做好主题宣传,推广普及视力健康管理和近视防治知识。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共青团中央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我爱眼、我绘眼”绘画作品征集大赛活动,在“爱眼日”期间集中展示推广优秀作品。国家中医药局推出《孩子上网课,如何学习护眼两不误》等文章,加强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科普宣传。全国妇联推出“特殊时期 特别家教”微课,推送预防近视内容,引导家长控制儿童青少年电子产品使用,监督并纠正不良读写姿势。针对市场防蓝光产品预防近视的虚假功效宣传,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防蓝光≠防近视,合理用眼和选对产品才重要》,为消费者理性认识蓝光、合理选择电子产品和如何有效预防近视提供指导。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联席会议办公室主要负责人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关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采访,央视以教育部全力推进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等为主题编发多条报道。教育部指导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借助电视台、电台、网络平台等,为师生、家长提供全面的护眼指导,保障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眼健康。制作《新型冠状病毒眼科防护全指导》等百余个近视防控新媒体科普素材,宣传疫情期间眼健康防控,覆盖超过5000万人次。联合人民网等6个平台推出“爱眼日”近视防控系列直播,500多万人次观看。在教育部门户网站和报纸等媒体编发《综合防控 合力防控 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教育部等9部门扎实推进2019年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主动应对疫情影响  持续推进近视防控——教育部2020年上半年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和山东、江西、山西、福建省三明市、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等地近视防控工作经验做法。

  完善监督考核。教育部印发《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办法》,将幼儿园落实科学保教要求情况纳入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要求县域内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无“小学化”现象,为幼儿提供符合身心发展特点、有益身心健康的保教内容。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开通教育系统疫情防控举报平台,核查督办、妥善处置疫情防控期间线上学习时间过长、学生负担过重、对视力产生不良影响等反映各级各类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相关问题的投诉信息,减轻学生线上学习负担,保护视力健康。

  据中国教育考试网消息,近日,媒体报道浙江省2020年高考个别阅卷人员涉嫌泄露考生作答情况、擅自使用评卷信息,个别命题教师涉嫌参与社会机构培训等。浙江省高考为自主命题,教育部考试中心第一时间约谈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要求立即开展调查,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高考评卷和命题工作事关考试公平和广大考生切身利益,教育部高度重视,对相关工作建立了严格的制度规范,明确规定阅卷教师不得擅自将评卷情况、考生作答情况外传等“十六个不得”;明确规定命题教师不得暴露本人身份,不得以命题教师的名义参加有关高考的补习、辅导、讲座、编写复习资料、发表文章等工作纪律。

  教育部考试中心将根据教育考试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加强对各地的督促指导,牢牢守住高考公平的底线。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庆祝2020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开展好第36个教师节宣传庆祝工作作出部署。


通知指出,组织做好2020年教师节庆祝工作,集中展示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实施“奋进之笔”的进展成效,展现广大教师立足教育教学岗位助力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教育脱贫攻坚战的精神风貌,对于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筑梦育人使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教育强国努力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知明确,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立德树人奋进担当,教育脱贫托举希望。教育部将召开全国教师发展大会,组织优秀特岗教师事迹报告会,开展“特岗计划”实施15周年、“国培计划”实施1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会同中央有关部门和媒体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寻找最美教师”活动(教师节当晚播出)、教师风采在线宣传等。


通知要求,各地各校要围绕主题、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一是务实组织各项活动。要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际情况,本着隆重、简朴、务实的原则开展各项庆祝活动,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教师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向深入,主动将教师节的重大活动安排向地方党委和政府汇报,深入开展走访慰问,增强教师获得感,确保广大教师过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二是广泛弘扬尊师风尚。要通过多种形式,全面反映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生动展示当代教师阳光美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良好形象。大力弘扬尊师重教传统,构建新时代尊师文化,广泛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关心、理解、支持教师,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三是加快完善惠师举措。要持续抓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力戒形式主义,为教师营造安心、热心、舒心、静心从教的良好环境。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切实保障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民主权利。支持鼓励行业企业在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时给予教师优先和优待。四是全面落实强师政策。要深入推进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及本地贯彻实施意见,确保国家各项政策举措全面落地见效激发教师从教动力,使广大教师乐教善教、甘守讲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做好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恢复教育教学秩序。各地各校要充分认识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意义,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各级各类学校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国卫办疾控函〔2020〕668号)要求,结合本地疫情防控形势和学校实际,积极稳妥制定开学工作方案。学校党组织书记和校长(园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组织教职员工做好开学准备,落实对师生员工的健康监测要求,全面排查各类设施设备安全隐患,按照“错区域、错层次、错时、错峰”“属地统筹”等原则,周密安排2020年秋季学期开学和相关工作,全面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二、科学精准做好校园疫情防控。要压实学校防控主体责任,落实“防输入、防反弹、防突发、防松懈”要求,坚持人物同防、多病共防。开学前,要建立完善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根据当地医疗服务预案制定具体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好防疫物资储备和校园环境卫生整治,“一人一档”制定返校学生信息台账,确保学生返校全程可追溯。开学后,要严格日常管理,严格把好校门,严格活动管控,强化教室、食堂、宿舍、实验室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及安全管理,继续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突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重点节点、重点事”的防控,针对国内境外疫情重点地区、无症状感染者、有重点地区旅行史或病史人员、秋冬季传染病高发时节等强化关键环节管理。要与卫生健康等部门密切配合,健全预警、预防机制,确保对突发疫情做到“四早”。

 

三、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各地各校要坚持底线思维,制定完善本地本校应急处置预案,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要组建应对学校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工作队伍,加强应急工作人员培训。要与卫生健康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形成“点对点”的协作机制,协同开展应急预案全员、全过程、全要素演练,把做好应急演练作为开学、开园的必要条件。要确保应急工作机制运转顺畅,一旦发现疫情,能够快速启动,第一时间隔离、第一时间报告,高效处置,将疫情处置控制在合理范围。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地各校主要负责同志要充分认识学生全面返校、学校满负荷运行、应对“疫后综合征”的压力挑战,强化组织领导。确保人员到位、设备到位、设施到位、物资到位、制度落实到位,切实保障学校防疫物资储备充足,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对条件薄弱学校改善卫生基础设施和防疫物资配备支持力度,加强对学校防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要强化辖区、教育部门、学校、家庭个人“四方责任”,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落实《教育系统应对“疫后综合征”工作方案》,针对教育管理、教学改革、心理援助等重点问题,细化方案,做好应对。及时排查师生心理状况,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提高心理疏导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

 

各地和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将2020年秋季学期开学方案和疫情防控方案以及贯彻落实本通知情况及时报教育部。

 

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教育部办公厅代章)

 

2020年8月14日

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

办公室关于做好2020年秋季学期
教育教学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做好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恢复教育教学秩序。各地各校要充分认识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意义,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各级各类学校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国卫办疾控函〔2020〕668号)要求,结合本地疫情防控形势和学校实际,积极稳妥制定开学工作方案。

       学校党组织书记和校长(园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组织教职员工做好开学准备,落实对师生员工的健康监测要求,全面排查各类设施设备安全隐患,按照“错区域、错层次、错时、错峰”“属地统筹”等原则,周密安排2020年秋季学期开学和相关工作,全面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二、科学精准做好校园疫情防控。要压实学校防控主体责任,落实“防输入、防反弹、防突发、防松懈”要求,坚持人物同防、多病共防。

       开学前,要建立完善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根据当地医疗服务预案制定具体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好防疫物资储备和校园环境卫生整治,“一人一档”制定返校学生信息台账,确保学生返校全程可追溯。

开学后,要严格日常管理,严格把好校门,严格活动管控,强化教室、食堂、宿舍、实验室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及安全管理,继续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突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重点节点、重点事”的防控,针对国内境外疫情重点地区、无症状感染者、有重点地区旅行史或病史人员、秋冬季传染病高发时节等强化关键环节管理。要与卫生健康等部门密切配合,健全预警、预防机制,确保对突发疫情做到“四早”。

  三、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各地各校要坚持底线思维,制定完善本地本校应急处置预案,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要组建应对学校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工作队伍,加强应急工作人员培训。要与卫生健康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形成“点对点”的协作机制,协同开展应急预案全员、全过程、全要素演练,把做好应急演练作为开学、开园的必要条件。要确保应急工作机制运转顺畅,一旦发现疫情,能够快速启动,第一时间隔离、第一时间报告,高效处置,将疫情处置控制在合理范围。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地各校主要负责同志要充分认识学生全面返校、学校满负荷运行、应对“疫后综合征”的压力挑战,强化组织领导。确保人员到位、设备到位、设施到位、物资到位、制度落实到位,切实保障学校防疫物资储备充足,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对条件薄弱学校改善卫生基础设施和防疫物资配备支持力度,加强对学校防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

要强化辖区、教育部门、学校、家庭个人“四方责任”,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落实《教育系统应对“疫后综合征”工作方案》,针对教育管理、教学改革、心理援助等重点问题,细化方案,做好应对。及时排查师生心理状况,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提高心理疏导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

  各地和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将2020年秋季学期开学方案和疫情防控方案以及贯彻落实本通知情况及时报教育部。

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教育部办公厅代章)

2020年8月14日


来源:教育部

一年一度的教师职称评审,是广大教师非常关注的事情,也是各地教师热议的话题。在职称评审季,有人为职称“互告”,有人为职称“互打”,有人为职称流泪,有人为职称失眠……对于饱受职称“折磨”的教师,他们的最大心声就是取消职称评审。这样,他们的职业生涯似乎就没有“拦路虎”了。


我认为,对于一些教师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评上职称应理性看待,至于有人借机提出取消职称评审更是因噎废食。职称评审已经34年了,初衷是为了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向上,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然而在基层的实操中,由于监督机制等原因,出现了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之处。平心而论,每一项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当某项制度出现问题时,应该想办法进行完善,而不是轻易废除。


近年来,在职称评审中唯学历、唯课题、唯论文的倾向现在已经得到改善,教育部在相关职评文件中明确规定,论文、科研成果、学历不能作为职称评审的刚性要求,出台了不唯论文、淡化论文等多元化评价教师的规定。近年来,各省份在原有基础上又出台了有关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定文件,进一步惠及乡村学校教师。这无疑是对职评制度的优化和逐步完善,对于吸引、鼓励广大教师扎根乡村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职称对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毋庸置疑,但一些教师缘何对职称评审莫名畏惧,发出了不公的诉求?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一些教师急功近利,迎合职评要求,无视师德底线,作出了荒唐之举,造出了以假乱真的证件和“实绩”,试图蒙混过关。由于监督机制等原因,个别教师成了“漏网之鱼”,教师之间“互告”“互打”就不难理解了。这种现象的本质是监督机制和少数教师的师德出现了问题,可有些教师为了转移视线,因为自己提供假证件或假证明未能如愿,归因到职评不公或取消职评的话题上,让职评“背黑锅”,从不反思自己的过错。这种归因思维会导致这类教师长时间不会进步,对这类教师要给予适切的惩罚和教育。对于不守规矩的评委,也要给予适当惩罚,以此打造风清气正的教师职称评审环境,引领教师持续健康成长。


二是部分教师不思进取,教育教学质量低下,距离职称评审的标准相差甚远,他们取消职称评审的呼声非常强烈。对于这类教师,要精准帮扶他们转变观念、改进行为,以学习共同体等方式,使他们获得教育教学的成长感、幸福感。


今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给教育教学评价及职称评审带来了福音。当下,职称评审制度的逐步完善、优化、公平、公正已有目共睹,我们期待,国家的政策红利能够得到进一步释放,从而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让教师不再为职称忧心忡忡,让教师安安心心地教书育人,让职称名副其实。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20年最新的学生资助政策新鲜出炉,日前由教育部权威公布。

  小编和各位学生、家长念叨一下:咱们国家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

  2020年各学段具体都有哪些资助政策?今天带大家一起了解↓↓↓

  学前教育资助政策

  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原则,各地因地制宜确定学前教育资助政策

  1. 政府资助。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特别是建档立卡家庭儿童、低保家庭儿童、特困救助供养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进行资助。

  2. 幼儿园资助。幼儿园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减免收费、提供特殊困难补助等。

  3. 社会资助。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捐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

  实施“两免一补”和营养改善计划

  1. 免学杂费。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学杂费。

  2. 免费教科书。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小学一年级新生免费提供正版学生字典。

  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补助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其中,寄宿生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1250元;非寄宿生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年50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625元。

  4. 营养改善计划。为国家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800元。地方因地制宜实施营养餐地方试点。

  普通高中教育学生资助政策

  以国家助学金、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杂费为主,地方政府资助和学校、社会资助为补充

  1. 国家助学金。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

  2. 免学杂费。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学杂费。对在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的民办普通高中就读的符合免学杂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公办普通高中免学杂费标准予以补助。

  3. 地方政府资助。部分地区出台地方性奖学金、助学金、专项免费等政策。

  4. 学校资助。学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减免学费、设立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支出。

  5. 社会资助。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等面向普通高中设立奖学金、助学金。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

  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为主,地方政府资助、学校和社会资助等为补充

  1. 国家奖学金。国家对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二年级(含)以上学生中学习成绩优异、技能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每年奖励2万名学生,奖学金标准每生每年6000元。

  2. 国家助学金。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每生每年2000元。六盘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不含县城)全部纳入享受国家助学金范围。

  3. 免学费。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民族地区学校就读学生和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其他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免除学费。

  4. 地方政府资助。在落实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的基础上,部分地区出台地方性奖学金、助学金、免学费等政策。

  5. 学校资助。中等职业学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学费减免、校内奖助学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勤工助学等。

  6. 社会资助。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

  本专科生教育阶段资助政策

  “奖贷助勤补免+绿色通道”等多元混合资助

  1. 国家奖学金。奖励特别优秀的全日制本专科生,每年奖励6万名,每生每年8000元,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荣誉证书。

  2. 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生,每生每年5000元。

  3. 国家助学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含预科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300元。

  4. 国家助学贷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申请办理国家助学贷款,解决学费和住宿费,每生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在校期间利息由国家承担,贷款年限及利率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国家助学贷款分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向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咨询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或向高校学生资助部门咨询办理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

  5. 服兵役高等学校学生国家教育资助。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招收为士官、退役后复学或入学的高等学校学生实行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学费减免。学费补偿或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金额,按学生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包括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下同)两者金额较高者执行;复学或新生入学后学费减免金额,按高等学校实际收取学费金额执行。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以及学费减免的标准,本专科生每生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超出标准部分不予补偿、代偿或减免。

  6. 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对中央高校应届毕业生,自愿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补偿学费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每生每年不高于8000元。地方高校毕业生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由各地参照中央政策制定执行。

  7. 师范生公费教育。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公费师范生,在校期间不用缴纳学费、住宿费,还可获得生活费补助。有志从教并符合条件的非师范专业优秀学生,在入学两年内,可按规定转入师范专业,高校返还学费、住宿费,补发生活费补助。部分省份高校也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报考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可向相关院校进行咨询。

  8. 新生入学资助项目。中西部生源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可申请入学资助项目,解决入学报到的交通费和入学后短期生活费。就读本省院校的新生每人500元,就读省外院校的新生每人1000元。学生可向当地县级教育部门咨询办理。

  中西部地区包括: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9. 勤工助学。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加高校组织的勤工助学活动,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等。

  10. 绿色通道。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如暂时筹集不齐学费和住宿费,可在开学报到期间,通过高校开设的“绿色通道”先办理入学手续。入学后,高校资助部门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开展困难认定,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

  11. 校内资助。学校设立校内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校内无息借款、学费减免等,利用事业收入资金以及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资金实施校内资助。

  研究生教育阶段资助政策

  全面享受本专科生政策,奖助学金标准更高

  1. 国家奖学金。奖励特别优秀的全日制研究生。其中,硕士生3.5万名,每生每年2万元;博士生1万名,每生每年3万元。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荣誉证书。

  2. 学业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覆盖面、等级、具体标准和评定办法由各高校确定,标准不超过同阶段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标准的60%。

  3. 国家助学金。资助全日制研究生的基本生活支出。中央高校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6000元,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15000元;地方所属高校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会同教育部门确定,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不低于6000元,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不低于13000元。

  4. “三助”岗位津贴。设置研究生“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并提供“三助”津贴。

  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服兵役高等学校学生国家教育资助,申请条件、程序等有关规定,与本专科生基本相同,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不高于12000元。

  财政部网站17日发布《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教育收费退付工作的通知》,要求2019-2020学年教育收费,按规定因疫情原因需办理退付或抵扣手续的,应于2020年8月31日前完成。

  根据通知,教育收费包括,高中以上学费、住宿费,高校委托培养费,党校收费,教育考试考务费,函大、电大、夜大及短训班培训费等。中央执收单位已收取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费和住宿费,按规定应办理退付或抵扣手续的,也适用本通知。

  以下为通知全文:

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教育收费退付工作的通知

财办库〔2020〕151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人民团体,财政部各地监管局:

  为进一步规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央执收单位教育收费退付管理,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快办理教育收费退付

  中央执收单位要切实履行教育收费(包括高中以上学费、住宿费,高校委托培养费,党校收费,教育考试考务费,函大、电大、夜大及短训班培训费等)管理主体责任。按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收取的2019-2020学年教育收费,按规定因疫情原因需办理退付或抵扣手续的,应于2020年8月31日前完成。

  中央执收单位已收取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费和住宿费,按规定应办理退付或抵扣手续的,也适用本通知。

  二、明确退付标准和工作流程

  中央执收单位教育收费的退付标准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执行。要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明确教育收费退付或抵扣内部工作流程,逐项审核缴款人提出的退付申请,对符合规定的要及时将款项退付缴款人,或与缴款人办理抵扣确认手续。

  2020年9月30日前,中央执收单位将已退付(抵扣)教育收费的明细表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备案,明细表应当列明缴款人名称、教育收费金额、退付金额、抵扣金额、退付原因、退付(抵扣)时间等相关内容。

  三、强化内控和外部监管

  中央执收单位要主动向缴款人做好政策宣传告知,确保平稳有序完成退付或抵扣工作。强化内部控制,做好账务核算,按规定接受财政和审计监督。主管部门要结合部门职责,指导和监督中央执收单位做好相关工作。

  地方院校和公办幼儿园可参照本通知规定,加快办理相关收费的退付或抵扣工作。各地财政部门要加强指导,确保相关工作依法合规推进。

  财政部办公厅

  2020年7月17日

  “特殊指标”不要信

  【案情】张某在一个场合认识了李某,其间张某提到自己孩子高考的事。李某谎称自己曾在某国家部委工作过,并在某高校有熟人,能拿到该高校的“特殊指标”。李某说需要40万元即可拿到“特殊指标”,并称“办不成全额退款”。张某信以为真,给李某转款40万元。其后,张某的孩子一直未接到某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张某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遂向警方报案,最终李某以招摇撞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

  【说法】法官提示,绝大部分的高考招生诈骗分子都会虚构身份或者夸大能力,将自己或者中间人包装成一个“能人”,一般不会透露其在“单位”的具体职务,或者透露无法核实的职务,利用请托人与受托人或中间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实施诈骗。

  犯罪分子经常利用“内部招生”“特殊指标”“补录”等骗局,即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可让考生获得特殊指标或补录名额。实际上,高考招生录取系统有严密的全国统一的认证加密体系和监督机制,所谓花钱能上好大学、好专业或者分数不够也能上大学等,都是骗人的伎俩。

  “合作办学”要甄别

  【案情】谢某开办的教育培训机构曾与某高校合作办培训班,学员可以进入校园内旁听课程。谢某以帮其招收一个学生返点5000元为名,找邢某帮忙招生。邢某见此事大有“商机”,便对外谎称是该高校副校长助理,可以帮助高考生入学并获取正式学历和学位。白某因高考成绩不理想,便给邢某30万元好处费。后来,白某拿到了该高校“录取通知书”,4年后白某并没有如期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发现学籍也不在该高校,这才向警方报案。原来,邢某以这样的方式共诈骗了7人合计220万元。最终邢某以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

  【说法】现实中,一些培训机构与高校之间通过借用教学场地、旁听学校课程等形式形成便利条件,打着与高校“合作办学”的幌子,有意作夸大、虚假宣传,声称毕业时发放同样的学位证、毕业证,给受害者造成虚假录取的表象。这些都是诈骗的辅助行为,均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来骗取钱财。考生和家长要从正规渠道了解所谓“合作办学”性质,切勿轻信对方的一面之词,收到来历不明的录取通知书要仔细甄别,一旦发现受骗要及时报警。

今天距离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开幕还有整整400天。


世界技能大赛是最高层级的世界性职业技能赛事,由世界技能组织举办,每两年一届,其竞技水平代表了各领域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2017年10月,在阿联酋召开的世界技能大会上,中国上海获得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举办权。2021年9月,世界技能大赛将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


倒计时400天之际,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事务执行局联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正式启动“青春助力世赛”主题宣传行动,邀请极具号召力的青年公众人物一起推介世赛,激发年轻人学习技能的热情!


与此同时,正式揭晓由青年演员、歌手易烊千玺担任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青年推广大使。易烊千玺将和大家一起关注世赛、推介世赛,以实际行动“青春助力世赛”。


易烊千玺,2000年出生,演员、歌手、舞者,主演电影《少年的你》、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连续多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曾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五四优秀青年”称号,获评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奖及最佳男主角提名、第28届上海影评人奖最佳新人男演员等。


本文来源:东方网

中职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质量不高。来自于201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满意度调查指出,“平时授课任务重,假期招生任务重”,参训时间难以协调的现象在一线普通教师中较为突出。


加快中职教师专业化成长,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推动中职教育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培训是提高中职教师成长、促进教师走向专业发展的主要推手,但另一方面,“平时授课任务重,假期招生任务重”又影响到中职教师培训。如何将中职教师的授课、招生及培训协调,加大中职教师培训机会,提高培训质量,当是中职学校要解决的难题。


一要有培训的大观念。许多刚入职的中职教师怀揣梦想,信心满满,但几年下来新教师的锐气很快被钝化了。这里面的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忽视的是中职学校对教师培训上抓的不紧、抓的不到位,对教师的成长、发展投入关怀较少,也是值得反思的。无论平时授课任务重,还是假期招生任务重,但对教师的培训、有效的培训不能放松、不能缺失。


教师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自身的要求,更是学校的发展要求。为此,校本培训是提高中职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途径之一,校本培训是激发中职教师活力、葆有教师教学生命力的最佳方式。中职学校要聚焦教师专业发展,制定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整体上设计学校校本培训方案。校本培训要落实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落实中职专业设置标准、课程标准,探索课程方案实施路径,建立教材、教法、学分银行等评价体系。校本培训要做到制度化、常态化、特色化、项目化,倡导教师努力做一名职业教育的构建者,不要成旁观者,使教师树立教育不仅是职业更应是事业,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对构建幸福人生极为重要的理念。鼓励教师自我学习、团队合作,开展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打造专业教研组、专业团队、名师工作室等力量,持续提升教师能力素养。


二要有培训的大格局。职业教育是与生产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除校本培训外,学习先进地区职教经验、参观优质职业学校办学风貌、进企业学习新技术、了解新工艺,理当视作对教师的培训。中职学校要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广渠道的教师培训,为教师打开更广阔的职教新视野,注入职业教育新思想、新动态。中职学校专业性强,专业教师紧缺,对国家级、省级职教培训项目时,学校要克服师资紧张,要珍惜培训机会,统筹安排好教师外出培训。教师外出培训归来,通过举行培训汇报、传、帮、带等方式,将学习到的经验向校内老师再传播、再培训、再丰富。根据中职学校实际情况,国家级、省级职教培训项目可错峰错时举行,有的职教培训项目可以适当调整到寒暑假期间。

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对中职教师各方面的培训项目应当不算少。有的项目培训动辄要求全员学习、网络学习,如继续教育培训、师德培训、文明创城知识培训、普法知识培训、安全教育培训,等等,真正为中职教师提供的专业培训项目较少。


三要舍得花大钱。培训经费短缺、报销程序繁杂,致使中职学校在教师培训这一块上缩手缩脚。学校买一两套有关校本培训的图书要打报告,1+X证书制度培训要花万把元便拒绝参加培训。有的培训项目文件上无公章的不认可;行业、企业、协会等举办的有关职教培训项目不认可;去有的职教培训项目地点,尽管乘飞机机票比乘火车还便宜,但不报销,等等。要改观这一僵硬的管理体制,需要教育、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协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中职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切实加大中职培训经费投入,要在中职教师培训上要舍得花钱,舍得把钱花到该花的地方上去。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新学期就要来了,教育小微和各位学生、家长念叨一下:咱们国家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

各学段具体都有哪些资助政策?教育小微今天带大家一起了解

01 学前教育资助政策

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原则,各地因地制宜确定学前教育资助政策

1. 政府资助。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特别是建档立卡家庭儿童、低保家庭儿童、特困救助供养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进行资助。

2. 幼儿园资助。幼儿园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减免收费、提供特殊困难补助等。

3. 社会资助。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捐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02 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

实施“两免一补”和营养改善计划

1. 免学杂费。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学杂费。

2. 免费教科书。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小学一年级新生免费提供正版学生字典。

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补助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其中,寄宿生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1250元;非寄宿生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年50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625元。

4. 营养改善计划。为国家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800元。地方因地制宜实施营养餐地方试点。

03 普通高中教育学生资助政策

以国家助学金、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杂费为主,地方政府资助和学校、社会资助为补充

1. 国家助学金。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

2. 免学杂费。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学杂费。对在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的民办普通高中就读的符合免学杂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公办普通高中免学杂费标准予以补助。

3. 地方政府资助。部分地区出台地方性奖学金、助学金、专项免费等政策。

4. 学校资助。学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减免学费、设立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支出。

5. 社会资助。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等面向普通高中设立奖学金、助学金。

04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

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为主,地方政府资助、学校和社会资助等为补充

1. 国家奖学金。国家对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二年级(含)以上学生中学习成绩优异、技能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每年奖励2万名学生,奖学金标准每生每年6000元。

2. 国家助学金。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每生每年2000元。六盘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不含县城)全部纳入享受国家助学金范围。

3. 免学费。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民族地区学校就读学生和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其他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免除学费。

4. 地方政府资助。在落实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的基础上,部分地区出台地方性奖学金、助学金、免学费等政策。

5. 学校资助。中等职业学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学费减免、校内奖助学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勤工助学等。

6. 社会资助。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

05 本专科生教育阶段资助政策

“奖贷助勤补免+绿色通道”等多元混合资助

1. 国家奖学金。奖励特别优秀的全日制本专科生,每年奖励6万名,每生每年8000元,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荣誉证书。

2. 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生,每生每年5000元。

3. 国家助学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含预科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300元。

4. 国家助学贷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申请办理国家助学贷款,解决学费和住宿费,每生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在校期间利息由国家承担,贷款年限及利率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国家助学贷款分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向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咨询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或向高校学生资助部门咨询办理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

5. 服兵役高等学校学生国家教育资助。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招收为士官、退役后复学或入学的高等学校学生实行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学费减免。学费补偿或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金额,按学生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包括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下同)两者金额较高者执行;复学或新生入学后学费减免金额,按高等学校实际收取学费金额执行。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以及学费减免的标准,本专科生每生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超出标准部分不予补偿、代偿或减免。

6. 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对中央高校应届毕业生,自愿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补偿学费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每生每年不高于8000元。地方高校毕业生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由各地参照中央政策制定执行。

7. 师范生公费教育。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公费师范生,在校期间不用缴纳学费、住宿费,还可获得生活费补助。有志从教并符合条件的非师范专业优秀学生,在入学两年内,可按规定转入师范专业,高校返还学费、住宿费,补发生活费补助。部分省份高校也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报考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可向相关院校进行咨询。

8. 新生入学资助项目。中西部生源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可申请入学资助项目,解决入学报到的交通费和入学后短期生活费。就读本省院校的新生每人500元,就读省外院校的新生每人1000元。学生可向当地县级教育部门咨询办理。

中西部地区包括: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9. 勤工助学。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加高校组织的勤工助学活动,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等。

10. 绿色通道。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如暂时筹集不齐学费和住宿费,可在开学报到期间,通过高校开设的“绿色通道”先办理入学手续。入学后,高校资助部门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开展困难认定,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

11. 校内资助。学校设立校内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校内无息借款、学费减免等,利用事业收入资金以及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资金实施校内资助。

06 研究生教育阶段资助政策

全面享受本专科生政策,奖助学金标准更高

1. 国家奖学金。奖励特别优秀的全日制研究生。其中,硕士生3.5万名,每生每年2万元;博士生1万名,每生每年3万元。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荣誉证书。

2. 学业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覆盖面、等级、具体标准和评定办法由各高校确定,标准不超过同阶段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标准的60%。

3. 国家助学金。资助全日制研究生的基本生活支出。中央高校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6000元,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15000元;地方所属高校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会同教育部门确定,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不低于6000元,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不低于13000元。

4. “三助”岗位津贴。设置研究生“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并提供“三助”津贴。

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服兵役高等学校学生国家教育资助,申请条件、程序等有关规定,与本专科生基本相同,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不高于12000元。

来源|微言教育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